做一个和孩子心贴心的父母,培养孩子成为优秀、卓越的人。
亲子和谐的秘密在于“关系”。“关系”这两个字是那么深刻地影响着我们的幸福。一个孩子听我们的或者不听我们的,这背后其实也是被“关系”影响着。假如孩子某些行为和我们想象的有差距,我们不太满意的时候,要改变的不是孩子的行为,要改变的是我们和孩子之间的那种关系。
我们的亲子关系,已经不是连接得那么好时,我们不太了解我们的孩子,当孩子觉得没有被我们了解和看到的时候,他的心门关上,就算我们说的是对的,他不一定做。但是,假如你和孩子之间的关系是信赖的、支持的,孩子的心一定是和你在一起。可是如果我们和孩子之间是“批评”、“职责”、“控制”的关系,那个孩子也不愿意把心里话跟我们分享。
“关系”在影响着我们做和不做一件事情。在这个世界里,我们的同事、朋友、上级、客户、家人之间,都有各种各样的联系,都有各种各样的关系,而这份“关系”又在被什么事情影响?当一个人在跟他之外的很多人去互动的时候,他跟别人的人际关系是由内心深处——和我们自己的人际关系决定的。
当我们能够接纳自己的时候,我们也真的能够接纳别人;我们欣赏自己的时候,我们也能够去欣赏别人。我们越接受自己、越了解自己、越欣赏自己、越爱自己的时候,跟自己的关系越好的时候,我们跟这个世界里其他人的关系就会更好,会跟亲子、伴侣、客户、同事关系好。在这个世界上,亲子关系、婚姻关系、同事和朋友关系里,“我”是一切的根源。
我和我自己的关系又是怎样去形成的?童年时代对一个人的影响非常大——在3岁之前进行的教育,相当于一个人一生中25年的教育。而在童年时代,我们刚刚从妈妈子宫里出生的时候,在2至3年之内和妈妈还是一体的,在某一阶段里跟妈妈是一起的,在2岁左右我开始发展出“我”的概念:“我是独立的”、“我是谁”、“我和妈妈去分开”——有这个过程。而在童年最早期的时候,“我到底是谁”、“我值得爱吗”、“我有能力吗”、“我自信吗”、“我值得父母花时间陪伴我吗”——而这一切,都是由“我到底是谁”来决定的。可是“我”到底是谁——在童年时代成长过程里,我周围的成年人,尤其是父母,他们在跟我的互动中,跟我的一言一行中,让我明白了“我”是谁。我自己的自我价值,就在我的父母童年时代和我的互动过程中了解了“我是谁”。所以,原来父亲和我、母亲和我的亲子关系,那么深刻地影响到我将来在我的婚姻里,我和我孩子的关系,影响我和父母的关系。所以,亲子的关系影响我的婚姻和我的亲子关系。
在很多家庭中,当一个孩子出现状况的时候,80%都是因为夫妻之间先出了状况。孩子那么的清澈,他就像家庭当中的一面镜子,当我们看到一个孩子的时候,没有见到他的父母,我们就可以猜到他的父母在平时生活中,是怎么和孩子互动的,因为身教永远胜于言传。所以,这么多的关系里,原来两性关系和亲子关系,会影响“我和‘我’的关系”,而“我和‘我’的关系”,又那么直接影响到我和这个世界其他人的关系。
所以,在所有的关系里,两性关系和亲子关系是所有其他关系的核心,而“我”是一切的根源。我们没有办法去选择我们的父母——在我们爷爷奶奶那一辈,他们如果能让孩子活着,那个时候兵荒马乱的年代,这就是对她们的孩子最大的爱;到了我们父母那一辈,他们体现对孩子的爱是让孩子吃饱穿暖。可是在今天这个时代已经不太相同,社会发展到现在,我们对孩子的要求是——孩子能够成为最好的自己,能够成为快乐健康,对家庭、社会有用的人。因为社会在进步,在我们从小生活的年代里,我们不能要求父母和现在的环境是一样的要求。我们已经长大了——这是这一代父母面对的挑战,因为我们生活在计划经济的时代,而我们的孩子是生活在国际化的时代。因此我们要开始来学习,从我们自己开始,让我们的孩子开始适合今天的环境,所以,“我”是一切的根源。当我们能够把这个责任拿回来的时候,不仅是我们的亲子关系——我们的婚姻、朋友、事业都开始跟以前不同。
到底什么叫“心贴心”?我写过一篇文章叫《发射塔和电视机》——父母渴望把自己认为最好的东西,像发射塔一样能够源源不断传递给孩子,孩子在很多时候是处在一个接收状态,父母好像发射塔,孩子好像是电视机。但是我看到了一个非常有意思的现象——不管发射塔的节目多么正确、多么好、多么丰富,如果电视机的开关没有打开,发射塔发射的再好的东西电视机也收不到。让一个孩子把心打开,是因为这个孩子能够感受到父母的爱。因为“爱孩子”和“让孩子感受到爱”,是两件事情。让孩子知道父母跟自己是贴心的,我被父母了解的时候,只有“电视机”的开关打开了,“发射塔”里源源不断的好的“节目”,“电视机”才能收到。
所以,最关键的是,我们要真的去了解孩子,带着一个非常好奇的心。如果等一等,也许会看到和我们想象中不同的画面。所以,带着那份好奇心,去了解我们的孩子——他为什么会这么说?为什么会这么想?我们真的了解我们的孩子吗?心贴心,我们真的要跟我们的孩子站在一起。
跟孩子心贴心,使我们有机会站在孩子的一边,看一看他这个年龄,有时候我们走一步,我们的孩子也许走三步才能赶上我们——用他们的眼光去看世界,因为当一个人被读懂的时候、当孩子看到我们了解他的时候、“电视机开关打开”的时候、他和我们之间的关系好的时候,我们“发射塔”发射的好的东西才能让孩子收到。所以,关系是那么的重要,孩子做一些事情不是因为“对”和“错”,而是因为他和你之间有没有产生信赖——产生信赖的时候、被你了解的时候、心门打开的时候,你的好东西,孩子才能收到。
天下的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长成参天大树而不是盆景。可是,很多家长并没有学会“培养参天大树”的方法。很多家长用的方法是“培养盆景”的方法,而用了“培养盆景”的方法却期待孩子长成“参天大树”,所以,孩子辛苦我们也辛苦。
“盆景”是在什么环境下长大——盆景几乎不经历风雨,它的根部扎得很浅,跟其他的动物、植物也会交往的很少,小心翼翼地——我们经常会按照我们的想法,把这个盆景修成我们想要的样子,其实它并不是这个植物原本的样子。“参天大树”是怎么长大的?它原本就长成自己应该的样子,苹果就是苹果,樱桃就是樱桃,西瓜就是西瓜,当然西瓜不是参天大树。“参天大树”真的会经历风和雨,每经历一次风雨,它就长高一分,它的根就越扎实。这棵树一定是和周围的动物、植物有很好的沟通,同时它非常的自信,因为苹果永远不会期待自己会变成樱桃,它永远不会跟樱桃去比,它非常自信。
当我们回到家庭中,我们一起来思考,我们在家庭里怎么去培养我们的孩子成为“参天大树”?“最高的自己已经在种子里面。”在进化过程中,每一代都比上一代进化20%,这就是为什么我们的小孩在小时候比我们聪明,比我们懂得多,比我们解决问题能力强,所以我们的孩子是天生比我们强的。
我想讲的是“什么是爱”。苹果是苹果、樱桃是樱桃、西瓜是西瓜——每一个人来到这个世界上都有他的使命——它是苹果的时候,就有苹果的样子,当它是樱桃的时候就长得红彤彤的,当它是西瓜的时候就长成这么大个。可是我们在成长过程中,我们带着爱,也许认为这样会对孩子好,也许我们小时候没有完成的梦想期待让孩子完成,所以我们经常期望让“苹果”成为“樱桃”,我们不愿意接受孩子原本的样子。大家都知道的是,苹果永远不可能成为樱桃,苹果也会失败,它成为樱桃那个部分也会失败,如果你让苹果成为樱桃,也一定会失败。
到底什么是“苹果”,什么是“樱桃”,首先要了解我们自己是什么?如果我们是苹果,就做世界上最好、最甜的苹果;如果我们是樱桃,我们就做最红的樱桃。我们先了解我们自己,我们自己的原本是什么,成为我们自己最好的样子。在80年代以前出生的人,我们一开始在求职、做事情的时候,不太有机会成为自己——可是,社会已经在改变,有很多机会。第一个工作就是自己喜欢的工作,80年代以前出生的人不到5%,在80年代以后出生的年轻人,比例高了很多。这是社会和时代的进步——在这个时代里,他们有机会在一开始的时候,他们不用承担家庭负担,不用赚钱养活家人,他就可以做最好的自己。苹果是最好的苹果,樱桃是最好的樱桃,他能做最好自己的时候,也是对家庭、社会最好的贡献,因为他做自己最强项的事情时,会把这些事情做到极致。到底我们的孩子的特长是什么?带着好奇心,不断觉察我们心里标准的“床”,很多家长心里都有一个“床”,于是我们就有一些标准按照这个“床”来,有标准是对的,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孩子一定是在很好的环境里成长,有一个好的规范。但是,我们要不断地检视我们——我们的要求是否科学、是否合理,孩子真的能长成“参天大树”吗?还是一棵“被扭曲的盆景”。最好的已经在种子里,每个人都做最好的自己。
家长去培养一棵参天大树,去了解一个植物它本身的习性、本身的规律,用适合它的方法培养,培养“苹果”就用培养“苹果”最合适的方法去培养,培养“樱桃”就用培养“樱桃”的方法去培养。
一个人在社会上的影响力和在社会上的成就感,与他本身的年龄大小、容貌没有太大的关系。但是,一个人在社会上的贡献取决于他的心理年龄,从而影响一个人的成就。心理年龄成长有几个标准:1.“这个人开始承担责任”,是心理成长重要的标志之一。在企业里,谁开始在单位里承担责任的时候,他也一定是你愿意培养的人。2.停止抱怨不找借口——“我”是一切的根源,任何事情发生的时候,他说:“我怎么样来做到更好,下一次怎么能做到更好”。3.追求效果,做事情要把效果做出来,效益和结果都有。承担责任、停止抱怨、不找借口、追求效果,是一个人心理年龄真正成长重要的标准,我们给孩子最重的礼物是把孩子培养成一个有责任的人。
从小到大,怎么样让我们的孩子去承担责任?有一些小小的诀窍——自己的事自己做。孩子长大应该做力所能及的事。根据科学家调查研究发现——懂得做家务活的人在成年之后,其就业比例比不会家务活的人就业比例高出好几倍。如果能让一个孩子成为有责任的人,成为有进取心的人——这是我们给自己的孩子最好的礼物。
母爱最伟大的地方是——从孩子出生到成长的过程中,做的事情就是为了分离做准备。十月怀胎,孩子在妈妈的子宫里,是一个人最幸福的地方,当孩子长大到十个月的时候,这个孩子必须要离开母体,出生到这个世界上去生活,第一次的分离是跟母亲的身体分离。在接下来的20年中,父母都在做着分离的准备,父母都在为我们的孩子能够独立成人,成为有责任,对家庭、社会有贡献做准备,你的一言一行都是在为分离做准备。
有一天我们没有办法去照顾他的时候,他依然能够很好地照顾自己,成为一个有责任的人。你的孩子有责任心的时候,到世界任何地方,别人都会给他机会。这并不是因为他曾经的分数多高给他机会,因为这个孩子积极,能够承担责任,别人愿意给他机会。背后的方向到底是什么?我们要培养我们的孩子成为一个承担责任的人。
第三个部分。那棵参天大树一定是在风雨中成长、经历挫折,也许会犯错——所以,我们的孩子也是同样如此。一个人在什么过程中成长?是在不断犯错、改错的过程中成长。我们自己的成长,也是因为我们曾经经历过失败。今天很多大的公司,在招高管的时候他们有一个条件的:“你曾经经历过失败吗?你曾经经历过危机吗?”如果你从没有经历过失败,他不敢用你,因为他不知道你经历失败之后是什么样子,经历过失败又重新站起来的人,才真的锻炼了能力,是值得人敬佩的,他已经有那么强的能力。
在这个社会里,原来我们自己都在不断地犯错、改错过程中成长。在孩子成长过程中抓住三个关键点,什么时候才是站在孩子旁边支持他的时候,不一定是他表现好的时候,有三点是我们特别容易忽略的:1.孩子犯错的时候;2.有情绪的时候;3.遇到困难和挫折的时候——这才是我们真正站在孩子身边,去陪伴他的关键点。为什么?我们设身处地地想一想,我们都是成年人,在你最辉煌的时候,也许你不一定需要谁站在你身边。可是,我们成年人,什么时候最需要家人、朋友站在自己身边支持我们?是我们犯错的时候、有情绪的时候、有困难和挫折的时候,那个时候希望朋友和家人站在我们身边。什么叫做真正的“挫折教育”?当孩子遇到挫折的时候,在情感上站在他的一边陪着他,要对他说:“孩子,无论遇到再难的事情,爸爸妈妈都会站在你的身边支持你,有我们呢!”在情感上支持他、陪着他,但是你要让孩子看到,在挫折困难里,他拿到的经验和能力提升之后,能够用提升的经验面对下一次的状况,这才是真正的“挫折教育”。
人从小到大活着,好好活着已经特别不容易,从小到幼儿园——小朋友不喜欢,那个都叫“挫折”,在小时候成长中已经有很多挫折。关键的是——我们怎么站在孩子的身边,能够让孩子看到,在挫折里获到经验、提升能力,让自己的人生更从容。
参天大树是在风雨中成长的,当孩子遇到“风雨”的时候我们做什么?恰恰是孩子那天没考好的时候、犯错的时候、老师给你打电话告状的时候、他做的事没有达到你想象的时候、他难过和害怕的时候,才是真正需要父母站在身边,在情感上支持他的时候。在他需要你的时候,你在他旁边说的话他才会听。
接下来,关于付出和收获。
参天大树一定是跟风雨、植物、小鸟去交往,在生态里达到彼此平衡。我们要的是付出和收获的部分,让孩子明白——在这个世界里,只有18岁来到社会,成年人的游戏规则是——我们想要得到的东西一定我们先要给予;我们要获得尊重,一定要做对别人有价值的事情,我们要想得到友爱一定要真心的付出;我们要想赚钱,一定要让老板、客户赚到更多的钱——在这个社会里,我想得到的所有东西一定要先给出去,这个是社会的法则。在家庭中就开始跟孩子讲,原来“参天大树”要懂得付出和收获。
“参天大树”是第四个部分。还有一个,种子是什么样,它会特别自信,西瓜从来不会想着长成樱桃,说“樱桃多红啊”,樱桃说“西瓜多大啊”,它不会这样想,会努力让自己吸收所有资源长成最好的样子。
让孩子长成参天大树,父母要知道营造一个让孩子自信的环境。陶行知是一个伟大的教育家,他在做校长的时候,在学校里的操场里巡视,突然发现一个男生拿着砖头打另外一个男生。他走过去说:“不能拿砖头打同学,10分钟之后请你到校长办公室来。”5分钟的时候,这个同学到了校长办公室,大家想一想,到了校长办公室的时候是什么表情——被校长抓住肯定特别害怕。这个时候陶行知校长做了一件事——从抽屉里拿出一块糖:“这颗糖给你,想要吗?”他说:“你遵守时间。”又拿出第二块糖给他,同样不敢要。“你尊敬师长,刚才我制止你,你听我的。”校长又拿出第三块糖放在他手里,“告诉你10分钟之后到校长办公室来,是因为我调查过了,那个男生欺负女生你见义勇为,所以这块糖也给你。”接下来发生的一幕对你有挑战性,那个男孩说:“校长,就算我见义勇为,我也不能拿砖头打他。”接着陶行知拿出第四块糖:“这块糖给你,你知错改错,我们的谈话到此结束。”
每天苦口婆心也好,惩罚孩子也好,就是想让他明白一件事——你见义勇为也不能拿砖头打他!陶行知之所以是伟大的教育家,就在于他对孩子表达了那么多肯定和欣赏,那个孩子自己说:“校长,就算我见义勇为,我也不能拿砖头打他。”这就是教育的效果。他拿砖头打人这件事情,我们很多人是不接受这个行为的,陶行知校长也不接受这个行为,但他从所有的行为里找到了值得肯定的地方。想要孩子自信的话,让孩子从小到大受到你的肯定。任何一个人做一件事情和不做一件事情,是背后有一个感觉的推动。看到信息的心就动了一下,你就有个感觉,有了感觉想来到现场来试试看,到现场尝试一下,尝试是因为有了感觉。所以,“学习兴趣比学习本身重要一百倍”。
他有学习兴趣的时候,他会有一个感觉,他会试试看,只要一尝试就可能有成功经验和失败经验,今天的成功经验是——你的孩子改变了,“失败”是什么呢?今天下午几个小时白耽误了。“失败”你能承担得起吗?转身走掉就好了。因为有过失败的经验,尝试之后就会有成功和失败的经验。在每个人的成长里,成功经验多还是失败经验多?失败。失败会给我们带来成长,但是我们为什么会害怕孩子失败呢?因为爱。
锻炼出经验之后就有了能力,是不是有能力的人一定自信?不一定。关键是“肯定”。科学家发现“肯定”还是有一定数字的,从小到大被“肯定”到一定数量的时候,这个孩子就会自信。多少次?一万次。一万次多不多?多。一个孩子受到肯定5000次就会自信。大多数的家长,对孩子表达的信息,很多都是跟“肯定”的词相反的负面确认。平时每天跟孩子说的负面确认,加起来平均一天400多次。整天跟孩子说“不能这样不能那样”。人类的大脑不会执行“不”。为什么会这样?因为我们右脑里储存了所有你的眼睛已经看见的和想象到的图片,那个人说“不要紧张”,右脑就收到信息“不要紧张”,就把所有紧张画面调出来——我知道不要紧张,你说的是哪一种紧张?是一考试就忘词、一考试就想上厕所、一考试就发抖,你说就是考试的时候不要忘词,一直想考试的时候不要忘词。最好的方法是说:“孩子放松,孩子镇定,尽自己最大的力量就可以了!从小到大的考试,一次考试没考好就不行了?轻松一点,最好地发挥。”你对他准确地指明,你说:“孩子你怎么那么拖拉?”你可以告诉他说:“孩子现在的时间是8点20分。”他会明白的。这样的表达就会非常的不一样。
5000次的肯定多不多?不多。你的肯定一定要是真实的,而且你用的词,要对且有引导性。改正缺点有一个方法——不用改正缺点——一个人把他的优点放大到最大,就没有地方放缺点。所以,肯定的时候,词用得对,你就发现了他的闪光点。
另外,在肯定的时候,文字、身体、表情都要到位。如果我们看到这个小朋友,你定要蹲下来,你得跟他平视,或者比他低,要跟他心贴心,他就能感觉你的爱。要真的专注地看着孩子,认真地表达你对他的欣赏。
很多人把“肯定”和“表扬”混为一谈,“表扬”是什么?你的孩子做到了你要求的事情,你有一个要求标准在里面,他做到了你就肯定;他没做到你就不肯定、就不表扬他。陶行知的故事,陶行知是表扬还是肯定?肯定。你去肯定孩子可以肯定的地方,让孩子看到自己的闪光点,建立了一个信赖的关系,孩子自己说:“见义勇为也不能拿砖头打同学。”孩子做到了就可以肯定。肯定他的情绪,肯定他所有闪光和努力的部分。
有两个地方的肯定要注意:第一,要看孩子经过努力的地方给它放大。第二,不要把肯定的话和礼物联系在一起。如果孩子问你为什么买礼物,你说:“没为什么,因为妈妈爱你,妈妈知道你喜欢。如果你把两件事联系在一块,考试考不好买礼物也是可以的,但是,考试的成绩是你自己的事情,考得好不好要你自己面对,这是你的人生。”不是因为你期待未来怎么样,所以今天肯定他。还明白“谦虚”和“虚伪”的区别。“谦虚”是“我知道还有更大的空间”。欣赏他不会使他骄傲的,方法要正确。
每年高考,在考试的时候,只要正常发挥。世界冠军获得者,他在获得世界冠军那一刻内心是非常宁静的。在这个领域里的前十名差距有多大?没有什么差距——谁正常发挥,而对手失误,就可以赢得比赛。在普通的学校里一样的可以培养出成才的人,只要你的孩子尽力就去接受,自信是在这样的过程中培养出来的。
培养参天大树有5条:1.最好的“自己”已经在“种子”里。所以“苹果”按照“苹果”的方法去培养,“樱桃”按照“樱桃”的方法去培养。2.要让孩子成为心理年龄成长的人,让他去承担责任。3.抓住孩子成长三个关键点:受挫折、有情绪、犯错误的时候陪伴孩子经历风雨。4.让孩子明白,这个社会里,他要想得到东西首先要给予,明白付出和收获的部分。5.告诉孩子:“每一代的孩子永远比父母强,他真的有能力成为最好的自己。”“参天大树”和“盆景”,它们成长的环境到底有什么不同?用这样的心态来培养我们的孩子。
父母的思路决定孩子的出路,孩子是站在我们的肩膀上的,“我”是一切的根源。父母已经给了我们生命,这已经是天下最值得感恩的事情。因为,只要父母给了我们生命,我们可以借助生命,在这个世界上去创造所有我们想要的东西。在对待我们孩子的时候,我们已经知道,给他生命已经是这个世界最好的礼物。借助我们把他培养成参天大树,我们的孩子也从我们的身教、言传,看到如何去感恩父母,而且在这里面,“身教”的部分永远胜于“言传”。真的是我们自己去成长,我们自己能够做到的时候,我们的一言一行就能够影响到我们的孩子。
对待孩子的成长,要“温柔的坚定”。“坚定”指的是“在原则问题上要坚定”。“温柔”指的是“温柔地对待自己、家人和孩子”。我们来到这个世界的时候,释然而来,在离开这个世界的时候名和利都带不走。在我们离开世界的时候,如果能够回头对自己的一生说四个字“此生无憾”;在我们离开世界那一刻,最幸福的事情是家人、朋友和孩子陪伴在我们的身边,而且自己此生无憾。因为在那一刻所有的东西都带不走,最真实的只有一样东西——内心的那份感受:这才是可以拥有的部分。
“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每个人的时间和精力都是有限的,如果投入在事业上,我们会有辉煌的事业;如果投资在健康上,会有很好的身体;如果投资在皮肤上、投资在脸面上,也许看上去很年轻;如果投资在衣服上,衣橱就会很满;如果投资学习,头脑就会很丰富。人生中到底什么最重要?我们在伴侣和孩子那里,到底投入了多少?有多少像在座各位今天一样选择来学习,选择陪伴孩子,去为生命中这件最重要的事情付出,所以“我”是一切的根源,“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孩子的成长要耐心地等待,让自己成长,在一言一行里成长,让自己的观念和方法成长,当你这么做的时候,总有一天我们就会收获美丽的花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