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细页面

为学与做人
在线阅读 收藏

香港理工大学的校训是:开物成务,励学利民。“开物成务”来自《易经》,它主要是希望我们开物整个宇宙的自然规矩,当我们掌握规律之后,做事情就会更有理想。“励学利民”是出自汉王充的《论衡》,“励学”就是不停地增加自己的学问、能力等,“利民”是“励学”以后做什么,不单单是帮自己,是为人民、为社会、为国家谋福利。帮助自己叫“激励”,帮助他人叫“利他”,是这种心态。

今天大学的教育主要是朝两方面发展,首先是帮助学生提升学问、创利等,做老师的从事科研创新和技术转移、帮助社会提升他们的整体竞争力等,这是大学的使命,统称为“硬实力”(Hard Power)。一个人包括一个企业、一个国家总体的实力一定要建基于道德文化的基础上,这种道德文化我们称为“软实力”(Soft Power)。“软实力”这个名词是1999年哈佛大学的院长提出来的,主要是针对美国政府,美国硬实力很强,但它如果单靠硬实力,它的影响不能深远,不能长久,更重要是由“软实力”来配合,这个国家的意识形态、价值观念、国民的素质、文化传统、国际影响力,等等,这些无形的力量叫“软实力”。相对“软实力”,“硬实力”从国家来讲就是军事力量,经济力量等等,从个人角度出发,硬实力就是我们的学问、技术、社会地位等等。所以我们教育工作者不单单要帮助学生增加学问,增加“硬实力”,同时要在他做人方面帮助他提升软实力,两者是同等重要,不能偏颇的。

一个人的“硬实力”越高,他就越要小心,因为他很容易变得自大,容易目空一切,走上极端。一定要用本身的品德、智慧和慈悲之心来平衡,在是非、成败当中才能把持住。所以我们一定重视学生人格、品德方面的培养和道德教育,这也是建立“和谐社会”最重要的基础。为学与做人都需要“硬实力”和“软实力”,两者不相悖,是一个整体。

大家可能听过“龟兔赛跑”,今天讲两个兔子赛跑,一个是跛脚的兔子,一个是跑步如飞的兔子。表面看起来谁胜谁负已经清清楚楚,因为有硬实力。在比赛前一天晚上,跛足的兔子觉得自己硬实力不够,就在地图找一个最快的路,很晚才睡觉。跑步如飞的兔子很自大,认为自己肯定是可以成功的,晚上什么事情也不做,结果第二天跑步如飞的兔子迷失了方向,而跛脚的兔子一步一步地走向了终点,当硬实力没有软实力的支撑,最终可能会失败的。

我们整体物质的生活,相对于20年前、40年前、50年前是不错的,但是富起来的中国人是不是真的比过去的人更快乐?现在很多报纸报道的家庭纠纷、离婚、家庭暴力等等,很多年轻人经常说“很闷”,在我很小的时候,很少看到年轻人自杀,现在越来越多,他们的生活很好,但是不等于快乐。现在整个社会充满了不良讯息,像香港新闻完全自由了,有很多不好的信息跑出来,很多造假、贪污、暴力、罪案等等。这些大量不良的讯息像洗脑一样,对年轻人潜移默化,给他们带来了很多负面的影响。我们看到很多年轻人行差踏错,我们不能只怪他们做错事,是否还要检讨一下是不是整个社会的讯息出了问题?是不是整个造就方式出了问题?或者是整个社会价值观太过分鼓吹追求“名”跟“利”,好像“名利”就代表一切了,只要有名有利就是成功的人,这是完全错误的信息。

什么才是真正的“快乐”?很值得我们思考。比如,有人可能“硬实力”很强,但假如没有“软实力”的支撑,会怎么样?现在很多人很有钱,香港很多豪门家族为了争夺财产、争权力、争名分,私下不能解决,要在法庭来决定。他们之间还有什么亲情和爱情?根本没有。有些很有钱的人,担心本身的安全,要请很多保镖随时跟着他们,变相地没有自由。有一个小孩五六岁,家里很有钱,经常有保镖跟着他,结果他不能跟同年级的孩子一块生活、一块上学,变成一个无形的牢狱,不能有自己的生活。他们真的快乐吗?他们可能拥有了一切的物质享受,但是其他方面没有了。所以,钱很重要,但是钱等于真的快乐吗?这是值得思考的问题。

在60年代国家还没有改革开放时,香港也没有现在这么繁荣,我们没有名牌衣服和高档次的玩具,我们的玩具都是零成本的,但是当时非常开心。现在经济起飞了,每个人越来越忙,家庭相处的时候越来越少,家庭的快乐越来越少,导致很多家庭破碎,年轻人自杀也很严重。现在整个社会发展,科技发展很快带来很多方便和技术的发展,但是同时随之而来的很多烦恼是过去没有的。

钱当然很重要,没有钱什么都不能做,但钱重要到什么程度?最重要是能保证我们的生活,其他呢?我们要清楚怎样用我们的钱,不要没完没了地追求下去,我们应该把钱放在恰当的位置,绝对不能成为金钱的“奴隶”。

当然,学问和知识也是“硬实力”的一部分,我们在追求学问和知识的时候也要讲求平衡,最重要是不能只有学问没有智慧,“聪明”和“智慧”不单单是拥有技术,重要的还要有“良知”。我们在运用技术之余,如果没有良知,毫无道德的判断力,很容易造成“聪明反被聪明误”的结果。为什么有金融风暴这件事情?因为有一批人,想出很多工具来,主要是为了赚钱,为了出名。结果全社会都受他们的影响。有一批“硬实力”非常强的专家没有“软实力”,没有道德规范来约束他们的发展方向,导致现在全世界的负面影响。

追求美好的未来和享受生活是无可厚非的,但更重要的是在争取这个名利的过程中,一定要采取正当的手段,奉公守法,尊重道德。过去很多报纸中报道,很多很有钱的人,因为他们过去赚取钱的手段不合法,被人发现了,他拥有的一切全部都没有了,还要承担责任。相反,假如我们争取我们的名和利,采取的手段是正确的、合法的,虽然慢一点,但你拥有的是永远的,不用担心被人拿走。

《大学》篇这样讲:“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这很清楚地说明大学的目标在哪里——就是不但要帮助自己,更重要的是帮助普罗大众,达到最高境界。所以大学教育就是教导我们怎样做人,做好自己的学问,然后更好地帮助他人。

现在我们国家强调建设“和谐社会”,也十分重视用中国优良传统文化来提升每个人的素质。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有“儒”、“释”、“道”三个精神思想,它们主要是强调将道德教育作为最重要的内涵,佛家叫“明心见性”、儒家叫“修心养性”、道家叫“识心见性”。三家都离不开“心性”两个字,让我们的心安定下来,不要去争取不应该争取的东西。

我们怎样完善一个人的人格品德?这是我们几千年中国文化的精粹。我们看改革以前,开始我们国家只是增强硬实力,增强我们的经济力量、国防力量。现在我们的经济力量好,国防力量也好,没有任何国家再欺负我们。到了第二阶段,在90年代国家开始重视我们的软实力,所以国家加强建立和谐社会,用中国传统文化来帮助我们减少贪念,加强我们的道德观念等等。我们强大起来了,全世界也希望学习中国文化。现在翻译成不同语言、不同文字销售最多的书,第一是《圣经》,第二是《道德经》,全世界很多人在学习,很多国家主要领导在他们的演讲当中也插上一两句《道德经》中的话来表示他们的智慧,和他们对中国文化的了解,包括美国前总统布什等等。

其实每个人心底都是善良的,孔子说的“人之初、性本善”。去年四川大地震,人的善良本性也表现出来,国内很多人也资助了很多资源。我在报纸上看了很多到四川来帮忙的都是20多岁的年轻人。我们说他们是“垮掉”的一代,但是有很多人涌入成都。一个19岁的年轻人说:“这是我们的一次成长机会,证明我们并不是‘温室之花’,我们也是很出色的。”当时我看到很多年轻人“自重自爱、自利利他”的精神,在四川赈灾当中做出了“爱的贡献”,也给很多人树立了很好的榜样。

有一个12岁的男孩陈浩,他已经到了一个安全的地方,当他看到一座墙壁快掉下来了,墙下的女孩不知道,他跑过去推开了女孩,自己反而被压成重伤,别人问他:“你对这件事有没有感到后悔?”他说:“要是再遇到这样的事情,我还是会做的,因为能救而不救,肯定会感到惭愧的。”只要能帮人家的一定要帮助,不帮助自己就会很惭愧。这个心态十分好,只要每个人都有这样的心态,整个国家就有希望。

香港有一个工程师,在德国公司工作,被派往四川,他遭遇了这件事不忍离开四川,希望留下来帮助当地的灾民。因为他过去的理想是多赚钱,但地震以后,他突然发现钱不是最重要的,假如你拥有很多钱,突然间没有了生命,就什么都没有用。他希望通过参与救助来获得真正的快乐。他准备辞了年薪300万的工作。当时,他的公司很支持他,给他半年的时间,让他停薪留职来参加赈灾工作,这就是“软实力”支撑的作用。假如这个工程师真的放下这份工作,参与救灾的工作,假如他的钱用光以后怎么办?所以要“硬实力”来支撑他,才能做好。好像兔子赛跑一样,假如这个兔子不是跛足的,是根本不能走的,它的“硬实力”等于零,无论“软实力”多强也不能到终点。所以,“硬实力”和“软实力”不能偏废,这是我们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思想,中国的重点文化是“平衡”,我们的生活是平衡的生活。

《道德经》中有一句话:“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是说,人根据地球的规律来运作才能生活,整个地球跟着太阳系的自然运作才能生存。整个太阳系跟着整个宇宙,整个宇宙跟着自然规律,这个规律就是“道”,“道”就是“自然”,是“自然平衡”。现在我们面对很多问题,大的问题是环境破坏的问题,像温室效应,不停地砍伐森林,这些树木就是平衡氧气、二氧化碳的,但是你破坏它,不停地制造大量的二氧化碳,结果产生温室效应。去年太湖水污染很严重,就是人破坏自然,有些人把污水流进太湖,一点点没有问题,但是很多就有问题了。老子2600年前就说了,我们要跟着自然,要平衡,生活才能平衡;破坏自然,破坏平衡,生活就会出问题的。

在做人方面什么是“平衡”?“硬实力”和“软实力”要平衡,一方面有学问,一方面有道德来规范自己。我相信第41章是《道德经》的精华,说:“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为学日益”就是你不停地累积、不停地吸收,增加自己本身的学问和技能,增加自己在社会上的地位,这样我们的“硬实力”增大了。“为道”就是做人,修身养性方面。“损”就是将我们不好的习惯、不当行为、贪心等等慢慢减少,就等于我们的道德观念越来越好,这就是“软实力”,这样我们的心就能清净,很自然、很纯真的心底下是我们善良的本性,我们的智慧和慈悲心会很自然地升起来,达到“无为”的境界,只要你专一做事情,什么杂念都没有,一般人做不到的,你会做到。

怎么解释这个?我很喜欢用金庸的武侠小说《倚天屠龙记》举例子,张无忌跟张三丰学习太极剑,当时他教张无忌不是剑的招数,而是剑的意念,突然,张无忌很高兴,他什么都忘记了。这很奇怪,如果全部忘记了怎么用剑?主要精华在这里,如果没有剑招的思想,就没有框框挡住他的思维,他的人和武功、剑术融在一起,不管对方用什么招数攻击他,他不用想,就很自然地用理想的招数反击他,“为道日损”,所有的杂念,所有的妄想,所有的剑招全部忘掉了,没有了。这个境界是最高档次的,就是“无为”境界,“无为”不等于什么都没有,“无为”有一个很好的基础,他的武功基础很强,但是他没有妄想,没有条条框框挡住他的思维,在这个境界上“无为而无不为”,什么都可以做。

我们国家出了很多很有名气的钢琴家,像郎朗和李云迪,他们的表演就是“无为”的境界,他们要弹奏很长的乐章,坐下来马上就弹,不用看乐章,为什么这样?他下了很大苦功,他对整个乐章练得很熟,整个乐章和整个音乐跟他的思维融在一起,不能分开,这种情况就是“无为”的境界,“无为”境界上弹出的音乐就是“无不为”。

《道德经》第8章讲:“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这个也是《道德经》一个很重要的精华,“水”是很普通的事物,我们每天一定和水有关系,比如喝水、洗澡、游泳。老子用水来表达“善”的意念:

第一,水永远向下流的,它不跟你争。第二,在向下流的过程当中,它不会去选择,干净的地方去,不干净的地方它也去,去众人之所恶的地方,将干净留下来,不干净的它就不断地清洗,慢慢变成干净的。它永远做人家不愿意做的事情,永远做“善”,帮助你,改善你,做完以后不留下来,不留功,流到河里面,大海里面,没有了。很多人帮助人家会想怎么帮助你,水没有这样想,只要它能帮助的人,就很自然地帮助。这就是“道”。

大家不要看轻“水”,水的力量很大。水流向下,没有东西能挡住它。水同时也是“以柔制刚”的,看起来很柔软,但是无论多么坚硬的岩石、多么坚硬的钢铁,水会慢慢地侵蚀它。所以“水”在老子《道德经》里面是最善良的,只要我们有看水的方法,我们做人就会有启发。做老师要“有教无类”,没有谁是好的,谁是不好的,都要教他,不分彼此。教有钱的,没有钱的也要教,帮助他成长。这才是做人的态度。

有一个工匠经常砍伐树木材料做家具。有一次他看到徒弟们在看一棵很大的树,他不看就离开了。徒弟们问他:“师傅,我看这个材料不错,你怎么看也不看?”工匠说:“这个树看起来很好,实际上没有用,用来做船,船会沉下去;用来做柱子,会被虫蛀;用来做棺木,容易腐烂,用来做什么都不行。”当天晚上,那个树在工匠的梦里和他辩论,说:“你凭什么说我没有用?一些树的木材在你们眼中是有用的,你们就会砍掉他,你们说我没有用处,对我来说最有用,这就是我为什么生存到现在的原因。”所以,每个生命在整个宇宙中能够生存肯定有生存的价值。比如,这个树它维持整个生态平衡,是有好处的。所以有用无用没有绝对的标准,是人很主观地从自己角度来决定有用无用,用这个价值观教育其他人会产生很多问题。庄子经常用“有用”、“无用”的思想教导众人,他经常说“有用之害”,就是有用可能是有害处的。“无用之用”就是无用的也是可以用的。有用、无用是相对的概念,主要是人们从哪个角度看这个问题,你在这边看这件事有这个看法,在那边看又有不同的看法,所以做事情不要只看一边,要采取一个中庸思想,要取“中道”。

我是一个佛教徒,我做校长做了18年,我有一个很重要的方法管理学校。过去我们大学建了很多政策推出来,不太理想。后来我吸收佛教的教导,我们是从校领导的角度看这个问题,但是学生和老师看这个方案是从他们的角度看的,所以,只要任何方案推出来,我首先交给学校的老师代表,也交给学生的代表,让他们提出自己的看法。当我收到他们的看法以后,我也要有包容心,比如他们反对我们的思想,我们要认同他们的出发点是好的,我们再中和我们原来的意见,进行一个整体的检讨,然后采取最中间的方案,这样推出来的方案接受程度比较大,因为老师、学生觉得他们的意见受到了校领导的尊重。这是佛家“正反合”的理解,从正面看这个问题、从反面看这个问题,从正反两边采取一个适合的方法,就能够比较容易解决。

庄子教育他的学生“外化而内不化”。“外化”就是每个人生活在整个社会不能单独存在,要不停地改善自己,不停地融入这个社会,这叫“外化”,但是同时“内不化”,就是内心对道德的坚持、对责任感的坚持没有改变。只要两者能同时存在,出了多大的事情都不用担心。你找工作赚钱,尽自己努力“外化”,怎么来做?“内不化”作为一个标准,只要对自己有良心,对社会的规范、对社会的道德、对社会规范一切不违背,那么你赚钱的方法是正确的。“外化而内不化”很不容易,因为我们内心的坚持很容易受到外部的影响,怎么来坚定软实力“内不化”,儒、释、道都在教导我们,要不停地加大自己的“定静”,心静下来才能不受影响,很自然地会有智慧,看事情更客观,做事会更专一,慢慢达到无为的境界。

大家可能听过“三个梦、六个演绎”的故事:

有一个秀才进京考试,考前做了三个梦,第一个梦是梦到自己在很高的墙上种白菜;第二是梦是梦到下雨,自己不单单打伞还带斗笠;第三个梦更奇怪,梦到自己和心爱的表妹躺在床上,但是躺的方法很奇怪,是背靠背。

秀才就找了算命的,问这三个梦和他的考试有没有关系?

算命的人说:“你不用考试了,肯定不成功的。”在高墙上种菜根本种不大——没有泥土;下雨天,又打伞又穿雨衣,根本就是多此一举;更重要的是,你和你表妹在一张床上,本来是一出好戏,但是背靠背,没有什么好看的。你考试也没有什么好看的。

他听了就不打算考试了,准备回家。酒店的老板问他为什么这样?他就告诉了老板这三个梦,老板说:“我看的方式不一样,在墙上种菜不是高种(高中)吗?高中状元;下雨了,打伞又穿雨衣等于有备无患,什么情况都没有问题;最重要的是,你和你表妹背靠背躺在床上,这也表示是你翻身的机会到了。”秀才听了,觉得更有道理,就去参加考试,结果中了探花。

这个故事主要是告诉我们,对待任何一件事情,你在理解时站在不同的立场有两个合理的解释,没有一个决定永远是对的,对方可能有不同的想法。我们一定要有包容的心,虽然认为自己的看法是对的,但是同时要包容其他人的看法,在决定之前要看不同的方法和立场,这样才能把事情看得清清楚楚。

很多时候我们的想法决定了我们的生活,有什么样的想法,就有什么样的未来。有一个人问很有智慧的人:“你说我手里这个小鸟是生的,还是死的?”这个人想:“你说它是生的,我就抓死它;你如果说是死的,我就放了它。你怎么回答都是错的。”这个人怎么说?他说:“生命就掌握在你手上,你要它生,它就生,你要它死,它就死。”在我们面前有很多重要的决定,你要它怎么样是我们自己决定的。成功就掌握在你的手上,不是掌握在老师的手上,如果你用功读书,多思考,考试肯定不在话下。如果一个同学不读书,好像赛跑时那只健康的兔子一样,什么都不做,怎么能有好的将来呢?

我们国家去年有了“嫦娥一号”,整个计划有三个步骤:

第一步,这个火箭要到月球,首先要有很多的燃料才能冲破地球的吸引力。如果燃料不够,动力不够根本不能够离开地球的引力。

第二步,到太空里面它不会漫无目的地走,一定会顺应这个轨迹,慢慢接近月球,如果偏离一部分,它就会消失。

第三步,它到月球之后,这个方向不仅要对,而且速度很重要,如果速度太快到了月球不能熄火,太慢了速度低自然会掉到月球上面。

我们做人要有理想,学生的将来要有成就,第一部分怎么冲破自己本身的阻力?我们做人有很多阻力,比如说,我们贪心、妄想,我们不当的行为,我们对名利、得失、是非的态度等,我们为什么不成功?就是我们面对很多负面的影响,这些负面影响绑住了我们的思维,我们不能冲破第一步的阻力。只要我们做人正确,就能够摆脱很多烦恼,自然而然地能够离开阻力到“太空”。

讲一个老鼠的故事。老鼠要看看世界上最伟大的东西是什么?它觉得肯定不是自己,有一天它看着天,它想:“天一定是最伟大的。”它去找天,天说:“云比我更伟大,因为云来了就挡住天了。”老鼠就去找云,云说:“不,风比我更伟大,风一吹,云就散了。”老鼠就找风,风说:“不,墙比风更伟大,风遇到了墙,墙一挡住,风就消失了。”老鼠找墙,墙说:“不,老鼠最伟大,因为老鼠在墙底下钻来钻去,墙就倒下来了。”老鼠就发现它是最伟大的,它发现最重要的事情“天生我材必有用”,人家看不起我,不等于我没有用。所以我们要对自己有信心,如果一个人连自己都看不起,这个人肯定没有前途。每个人要平衡,一方面不要太自大,另一方面不要太自卑,要明白自己的长跟弱,明白怎么样平衡好与不好的地方。我们国家过去100多年受到西方的欺负,对自己没有信心。改革开放以后,一下子吸收西方的很多东西,有点崇洋的味道,对自己的传统文化看不起,当然,我们吸收了西方的好处、科技等,但是西方文化根本不能和中国文化相比。中国文化有几千年的历史,基本上没有中断过,美国只有200多年,现代西方做了很多理念的改变,但是我们自己却对自己的文化不重视,我们在吸收外面的东西时,同时要尊重自己本身的文化。

我们在追求本身“名”和“利”的同时,在累积财富的同时要关心他人。如果全世界只有你拥有一切,但是周边的人没有饭吃,你吃得安心吗?快乐吗?只有大家一起有饭吃,开开心心,这样才能快乐。佛家教导我们最重要的是“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谓佛教”。这是教我们做人最重要的不单单是提升自己,最重要的是帮助人家,不要做坏事,如果每个人都这样做,这个社会才会更加理想。

国务院这几年十分重视道德的发展,这里有一个文件这样讲:“要加强和改进年轻人的思想道德教育,是一项十分重大而且紧迫的战略任务。”我们从现在开始加紧他们的道德规范,让他们的思想方面慢慢改善,这是十分重要的战略任务。

怎样帮助年轻人,抓紧他们的道德教育?现在很多大学道德教育不够,我们要加强道德教育课程,培养年轻人的软实力,通过他们影响其他年轻人。我们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一个人很容易,几年就可以教给他学问,但是教育这个人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这是不容易的,要经过几代慢慢改善,才能实现。更重要的是社会教育,尤其是传媒、报纸、杂志影响很重要,所以社会教育主要是传媒和舆论的导向,文学艺术的价值,他们传递什么样的教育?是正面的还是反面的?可是很多传媒为了争得他们的经济效益,采取很多不负责任的报道。我们要让我们的传媒、文化工作者加大他们的道德教育,让他们明白除了立功,特别是赚钱以外,还要注重立德、立信、立言。

什么是“快乐”?不是表面看到的“快乐”。在台湾一个女性,她全身不能正常地活动,也不能讲话,她十分努力在美国拿到了博士学位,到台湾后有固定的工作,她和别人讲人生道理,不能讲只能写。有一个学生问她:“你从小到现在长这个样子?你怎么看自己?你有没有埋怨自己的父母把你生成这个样子?”她在黑板上这样写:“我很可爱;我的腿很长、很美;爸爸妈妈很爱我,我会做这个,还会做那个。我只看到我拥有的,看不到我没有的,我最开心。”这个心态十分重要。比如,我的朋友开着很好的车,有很大的楼房,而我没有,就不开心了。我们只要采取正面态度,看到自己拥有的,能够满足自己的基本生活条件,其他没有的,看不到,就不会不开心。这就是一个心态的问题。

去年四川大地震,我们看到生命是无常的,我们不能保证明天怎么样。但是现在在我们面前的就是你拥有的一切——我们应该活在现在。很多人的习惯是坐下来想很多过去好的、不好的事情干扰自己,开心时坐下来想这件事情,不开心时也坐下来想这件事情,对于目前最主要的事情没有做好。有些人坐下来会梦想将来怎么样,有很多的妄想。已经发生的事情无论你怎么想,你都不能改变,多想没有好处。未发生的事情还没有发生,也没有影响,我们拥有的是现在。所以我们最重要的是利用目前所拥有的时间,做好我们眼前的工作,因为在我们面前肯定有很多机会。如果我们不看目前的工作,机会很快会流失。

最近国家领导十分重视“软实力”的提升,国家主席胡锦涛最近讲:“一个人如果不能处理两个问题,集体和个人,大我和小我、奉献和索取的关系,如果片面强调个人的成就和追求,或者过分追求个人的利益,他的人生道路就会越走越窄。”他鼓励我们每个人除了为自己争取名利和地位,也要爱关心他人,要有大我的精神、要博爱——有慈悲心。

我十分喜欢温家宝总理这句话,他说:“我们的国家要有比黄金还高贵的‘诚信’、比大海更宽广的‘包容’、比高山还崇高的‘道德’,比爱自己还要宽广的‘博爱’。”他讲得非常好,现在我们国家缺乏的主要是“诚信”、“道德”、“包容”和“博爱”,只要我们加大这方面的修为,每个人朝着这个方向走,整个国家的精神文明和道德力量会有非常重要的发展。

我做校长18年,在我退休之前,很多朋友问我:“你一生做了很多事情,如果让你用一两句话总结你的感受,你会怎么讲?”我想了很久,用两个字表达,就是“感恩”。我发现自己从小到大,无论在任何时刻碰到问题,有很多亲人、朋友帮助我,没有他们的帮助就没有现在的我。校长的权力表面很大,但如果没有教职员工的支持,没有学生的认同,没有校友的支持、推动肯定是不能成功的,我做过立法局的立法委员,全国政治有很多复杂的关系,有很多朋友帮助我。所以我就用“感恩”两个字,他们要让我把我的一生写一本书,就是这本书《感恩这一课》,每个人在自己的发展过程中,心存感恩之心,你有了感恩之心,自然你就更愿意帮助更多的人。

帮助中心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