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年的文化体制改革有很多复杂的情况,有很多成功的经验,也有很多值得我们思考的教训。今天我是想从文化体制改革的新思路、新概念、新战略、新经验、新突破以及新课题这几个方面和大家作交流。
改革开放是我们这个时代,特别是近30年来中国最壮美的主旋律。文化体制改革是整个改革中相当令人关注的部分,它和经济体制改革几乎同时起步,而且正在展开一个波澜壮阔的辉煌篇章。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以来,这一场由上而下启动、由下而上深化,意义重大、影响深远的全方位的伟大历史变革,不仅是社会主义中国的一次除旧布新、自我完善的体制革命,也是中国历史上前所未有、承前启后的文化创新。
这个文化创新始于1979年,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决议精神发表之后,文化系统、文化领域迅速行动起来,进行文化体制改革,有些地方跟农业的联产承包责任制几乎是同时。比如福建当时就对艺术表演团体实行了四定一奖(定全年完成演出场次,定演出收入,定经费开支标准,定国家补贴数额,对全面完成“四定”任务者奖),跟农村的联产承包责任制相近。1979年7月,北京电影制片厂的老厂长汪洋给中央书记处上书,上书讲什么呢?讲电影怎么让老百姓看得更好。因为那个时候我们的电影体制还完全是“文化大革命”那一套,发行放映单位受到体制的束缚,展不开手脚,而老百姓又特别希望看电影,所以他就给中央上书报告。中央很重视,8月份就对这方面作出了决定。为什么说文化创新始于1979年?一个是艺术表演团体,一个是电影,这两块是和人民的文化生活直接相关的,率先进入改革的进程。
从此开始,文化体制的改革其实是起伏激荡,有的时候在前进,有的时候又突然停止,有的时候甚至往回走了几步。电影这一块体现得最明显,当时已经准备成立中国电影总公司了,由当时的文化部副部长、著名的电影理论家陈荒煤牵头改革,后来这个事情又搁下了。为什么?就是因为当时的形势。类似的情况还有很多。
在这里我特别想告诉大家的是,院团的改革走了一步,电影的改革走了一步,后来图书馆的改革也开始推进,还有群文体制、博物馆、艺术教育体制的改革,文化领域各个部分陆陆续续地展开了改革的进程。但是改革的过程有时候是很艰难的,它涉及整体的配套,相对来说,文化这一块和经济、政治要拉开一定的距离。所以,当经济体制改革大踏步前进的时候,文化不一定就跟着前进;当经济体制改革进行到一定阶段,文化也可能突飞猛进。这种情况其实马克思早就讲过。
为什么要开展这场改革?文化体制改革是在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的指引下展开的,但最根本的原因是,那个时候文化事业发展远远不适应经济、政治和人民文化生活的需求。
举个例子来说,我国的国有剧团1958年有3181个,一年演205万场;1990年有2788个,一年演49万场;再往后走,到2005年有2502个,一年演40万场。205万场到40万场,减少了五分之四。这些年一直都徘徊在这个地方,为什么?因为我国的剧团经历了这样几个历程:1950年的“五五指示”对原来的老剧团进行改革,周恩来总理那时候就提出剧团要企业化经营,可惜后来我们的剧团没有走这条路,一直到“文化大革命”结束的时候,成为百分之百的官办、官享、官身(这是我的概括)。官办就不用解释了;官享就是官方、公家人看戏的时候多,老百姓看得少;官身就是剧团的那些干部、演员、职工都变成了国家干部。在这种情况下,它越来越被国家统管、统包,服务功能就越来越低。
“文化大革命”也对图书馆的建设造成了一些影响。新中国成立的时候,从国民党手里接过来的图书馆总共才55座,到1965年“文化大革命”前夕发展到562座,到1970年又降为323座。说明了什么问题?说明那个时候图书馆的公共文化服务功能是被忽视的,国家投入得少,很多地方没有图书馆。还记得我小时候,我们县里面只有一个图书馆,想进图书馆太难了,想看一本书也太难了。那时候唯有《毛泽东选集》我们能拿到,其他没有什么书可看。
“文化大革命”以后,图书馆的数量迅速地增加,到1978年增长到1218座,到1990年变成2527座,到2007年接近2800座。这些仅指县级以上的公共图书馆,不包括县以下街道、乡、村、甚至一些居委会、文化大院的图书馆,所以说这是文化体制改革的结果。
但对一个大国来说,这还远远不够的。文化体制改革想做的工作是什么呢?1980年之前,图书馆没有专门的机构,归国家文物局管。后来在1980年,中央书记处作出决定,在文化部增设图书馆事业管理局,原来由文物局管理的图书馆也划归文化部来管理。我举这个例子是想说明,文化体制改革是当代中国文化自我完善的伟大创新工程,也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基础性文化工程。这些年来我们有哪些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