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演讲主题是设计城市。什么是设计?设计其实就是人类掌握世界的一种方式,一种尺度。古希腊的哲学家普罗泰戈拉说:“人是万物的尺度,是存在的事物之所以存在的尺度,也是不存在的事物之所以不存在的尺度。”人是怀着自己的理想来设计生活的,怀着对未来的向往、憧憬和蓝图来设计人生道路的。小鸟筑精美的巢,蜘蛛织精美的网,这是动物以自然赋予它的本能来工作,它的尺度是自然赋予它的尺度。但是人类不同,人类还有心灵,虽然受制于自然界,但能进入自由的、主观的世界。
黑格尔说:“人有一种冲动,要在直接呈现于他面前的外在事物之中实现他自己。”人会把所思所想描画、设计出来,为什么呢?因为他要破除外界事物与其内心的距离,使外在事物由陌生变得熟悉,所以要通过设计把心灵表达出来。法国的卢浮宫、中国的故宫和园林等,都是人们设想出来的。所以设计很重要,它能体现人的心灵与思考,是人掌握世界的一种方式。设计师孟建民在设计深圳梅林的教堂时,设计成一个诺亚方舟的形象,这就是将内心对基督教的感受表达出来。
其实每个人都在生活着,设计着,表达着,我们可以设计自己的人生,设计高楼大厦,设计城市、国家甚至文化。因为人是有目的、有尊严的,他要设计自己的生活。30多年前,当我们从五湖四海来到深圳的时候,是怀着梦想来的,不仅要劳动致富,还希望生活在一个富有文化、能够自由创造的城市里,这就是设计城市文化的意义之所在。
设计城市文化,希望我们的城市不是僵化的,希望人能够自由、全面地发展,城市能够和谐而又持续地发展。这就是我们设计城市文化的理念。那么,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文化?一定要用历史的眼光来看,看中国的文化处在什么样的方位,深圳的文化处在什么样的阶段,才知道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文化。
中国文化曾经非常灿烂、繁荣,那时候中国文化是主体,外来文化进入中国,一定要改变自己的形态,或者被吸纳、同化、或者被拒斥、排斥。比如说佛教传到中国来的时候,一定要和中国的文化相适应、融合。再如16~18世纪西方的耶稣会士一直徘徊着要进入中国,要将基督教、天主教的观念传输到中国来,但是中国接受了天文、数学、历算等,就是不接受基督教。为什么?因为天主教尊神为大,尊主为大,不能容下任何别的偶像。可是中国的文化是要尊重自己的祖先,不可能认了耶稣以后,反而“无父无君”,把中国的皇权、君权、父权泯灭了。
当时中国文化有这样的主体性:你可以来,但要吸收我们的文化,臣服于我们的文化;如果你的文化、基本理念不能为我们所容,那么你必须要离开。那时候我们是何等的自信,不需要和外国有任何的经贸往来,也不需要任何的文化交流,这就是我们闭关锁国的原因。到了1840年,西方列强用坚船利炮打开了中国国门,在这里办学校、办教堂,西方的文化进入了,中国的文化衰落了。
经过三十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的政治、经济、社会发展起来了,同时我们也意识到了文化、精神的重要性。那么,我们要什么样的文化呢?
三十年来,深圳从一个小渔村变成国际化的城市,这仅仅是岭南文化自然演变的过程吗?我觉得不是。在深圳,岭南文化并不是最大的文化主体,因为各种文化在这里群星璀璨,那么深圳应该以什么样的主流文化来整合这种种文化,来引导人们精神和生命的方向呢?这是值得每个人思考的问题。
深圳对面的香港,是英国花100年时间,用自己的文化、制度设计出来的城市。看看河对岸,看到这样的文化体,你有胆量说我们的文化模式更创新、文化理念更智慧、文化价值更有力量吗?
撒切尔夫人说美国一切好的价值观都来自英国。这是无可辩驳的事情。因为洛克关于政府组织的理论、亚当·斯密关于自由经济的理论,在美国遍地开花。中国应该怎样承续中国文化的基础、参照世界先进的文化理念,使万川归海、万邦归心?这就是为什么在深圳提创新型、智慧型、力量型的文化价值观念,这里面有着长长的文化历史和现实的思考。
有人说,我来深圳就为了一宿三餐,为什么要考虑那么多价值的东西呢?这是因为每个人都必须得到尊重,不光灵魂需要尊严,肉体也需要尊严。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要造房子住,要进行医疗、教育改革,要社会保障制度。
但是,人和动物的主要区别不在肉体,而在于灵魂。东方的圣贤孟子说:“人之异于禽兽者几希?庶民去之,君子存之。”西方大陆的理性主义者笛卡尔讲:“动物与人的区别不在于动物的理性不如人,而是根本就没有理性。”在这里东、西方哲学精神的分野就显现出来了。西方是求知的哲学、东方是求仁的哲学。
中国人说作为一个君子要“智、仁、勇”,智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曾子曰:“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临大节而不可夺也。君子人与?君子人也。”中国古代文化非常强调人的智慧、人格和力量。
西方呢?古希腊从苏格拉底到柏拉图、亚里士多德都认为人是理性的动物。到了中世纪,就没有人的理性了,只有上帝的意志、人的谦卑与原罪。15世纪以后,文艺复兴、启蒙运动、宗教改革这三大文化运动,解放了人的心灵,对构建近代西方的文化、宗教与社会都有重大的意义。
那么,我们要什么样的文化呢?要以人为本的文化,能体现人的理性、尊严、力量与自由的文化,这样的文化才是深圳在文化发展最关键的时候所要的文化。
我上学的时候,老师一再强调:“OPEN YOUR MIND!”要打开你的心胸,不要把自己限制在一个地方。人虽然渺小,但是人的本性说:你不应该是井底之蛙,你应该飞上蓝天,看清这个世界,然后设计你人生的道路。这个是很重要的。
六祖惠能,原是个一字不识的打柴人,听闻了《金刚经》以后,辗转到湖北黄梅县去找五祖。五祖说:“汝是岭南人,又是獦獠,若为堪作佛?”岭南是边地,獦獠是异类,五祖弘忍以轻蔑的态度,来试试惠能的根性。惠能不卑不亢,一语石破天惊:“人虽有南北,佛性本无南北;獦獠身与和尚不同,佛性有何差异?”是啊,不管你是南方人,还是北方人,在任何地方你都可以仰望星空,领悟大地的运行,领悟这个世界的法则。因为我是人,有未定的本性,我可以到任何地方去施展抱负,去发表我的宣言。这就是我们所要的文化,心里有话我要说,内心的情感我要表达;每个人都能发现自己内心的力量。
在西方的文化来说,理性就是力量,知识就是力量。但是与笛卡尔同时代的帕斯卡尔说,我们不仅要用理性去思考问题,我们还要用心去体会,去思考问题。当我们的知识还不足够、经验还不足以确保成功的时候,能不能在黑夜里迈出脚步,能不能摸着石头过河?这就需要心灵的力量。
综观中国、西方的历史文化,可以得出结论:我们不仅要关注人的身体、生存问题——这是必须要保障的,而且要让生活更美好、更舒适。“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这是多么好的人文理想。
生活在深圳,对这个城市未来的文化,我们有什么样的企盼呢?有没有一个规划呢?我觉得应该有“五个城市”的建设:
第一,要建设包容之城,因为包容让城市胸襟博大。深圳的历史是一部移民史,也是一部新的移民文化的创造史。奔流不息是它的表象,文化熔炉是它的特质,而包容、开放是这座城市文化的灵魂。我们要拥抱所有人,无论他是贵还是贱,是贫还是富,是强还是弱;我们要拥抱一切好的思想,无论它来自古代还是现代,来自中国还是海外;我们还要拥抱一切创造的潜能,无论是弱小的还是强大的,无论是已经认识到的,还是没有认识到的。
建设包容之城,要让人们在这里感受到来自社会的尊重,让这座城市成为所有人的心灵家园。新的文明模式要以人为本,以人的全面发展、和谐幸福为宗旨,要合乎人伦,达于中道,其进路是接纳、凝聚、汇集、融通。所以我们要正义、公平、关爱、互助,要尊重人格、平等对待、鼓励创新、宽容失败。
第二,要建设创新之城,创新让城市睿智、刚健。智慧和理性是这座城市的宣言,培育优秀的学术文化和观念,能够改变人们的思维模式。而创造和热情是这座城市的灵魂,新的文明以通达知识、清新理性、刚健意志和无畏的激情为其表征,知识就是力量,追求就是驱动,思想深邃,视界通达,刚健清新是这座城市的文化氛围。思想要交锋,创意要涌动,这座城市书香飘扬、睿智泉涌、创意蓬勃、生机盎然。
创新之城与包容之城,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如果不以包容之心对待每一个人,所谓创新之城就是一句空话。因为创意是灵感的闪现,必须是高度个性化的。对待创意要像对待篮子里的鸡蛋一样,看上去小小的一个鸡蛋,却可以孵化出生命来,而这个生命的未来是难以预测的。就像我们难以想象,从肯尼亚走出来的一个黑人,他的儿子会成为超级大国的总统——奥巴马?所以,不要轻易去否定、论断人,而要满怀热情的去拥抱、呵护他。所以创意之城强调每个人的文化权利。哲学家皮科在《论人的尊严》一书里,用上帝的口吻阐释,人与动物不同,人拥有自由意志,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做事,可以去寻找自己的居所,发挥自己的能力、想象和创意,可以充分发挥自然、社会所赋予你的种种自由、尊严以及你的天才、想象力、设计能力。
第三,要建设关爱之城,关爱让城市的境界很高远。关爱之城的核心是人文精神,我们要将关爱、感恩和回报写在这座城市的旗帜上。仁者之爱,推己及人,送人玫瑰,手有余香。西方讲究理性主义,但从深层次来说,不能完全到达心灵的深处,心灵还需要爱的滋养。爱是什么?爱是最柔软的心。
《论语》里有这样的话,孔子的学生司马牛说:“人皆有兄弟,我独亡。”子夏对曰:“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无兄弟也?”这句话讲得多么好!现在我们都是独生子女,如果大家都放开心胸,把内心的爱表达出来,那么四海之内皆兄弟,你的心灵就有了安顿之所。我们要用爱来拥抱每一天,用心去感动每个人,用感恩之心对待世界。我们感恩自然,人和自然和谐相处;我们感恩他人,人和人能够和谐友爱;我们感恩社会,珍惜社会的馈赠,懂得付出与回报。
第四,要建设品位之城,品位之城是跟设计密切相关的。孔子说:“食不厌精。”古代盖房子还雕梁画栋。讲究美,这是品位。品位其实就是对人、对事物、对环境的鉴赏与设计。深圳提出“文化立市”,其实有一个抓手,就是“两城一都”,即图书馆之城、钢琴之城与设计之都。通过这些来熏染人的内在心性,使人变得文明、高雅,有品位、有鉴赏力,从事物的外表看到它的内心,在美的面前保持敬畏之心。比如说钢琴之城,要用心灵对音乐的悸动,用心去倾听心灵的倾诉,体会灌注于乐曲中的情感,使我们的心灵变得既柔和又刚健。
黑格尔说艺术是从心灵生发出来的,在心灵的土壤中灌溉成长。艺术是心灵的倾诉。我们在培养一个孩子的艺术感时,不要让他像呆子一样弹琴。如果他对音乐没有爱,不能领悟别人的情感,他就不能沉浸在音乐之中,其心性就没法得到浇灌。这时就应该让他学会欣赏,这才是建设品位之城的目的。音乐的意义是什么?我们听音乐,是在倾听音乐家对人生、对美的感悟,让我们的品位更高、心灵更丰富,这是我们每个人应有的文化权利。
德国评论家Carsten Dürer评价李云迪:完美的技巧吗?是的,但是这不是问题的关键,在李云迪的演奏中,最能打动人心、最难以抗拒的是浪漫的冲动(浪漫的情怀),这是在音乐本质和精髓上的沟通。李云迪最伟大的力量隐藏在对肖邦音乐的精微表现之中:肖邦音乐情绪的细微多变的倾诉,涵盖着各种情感,从深深的忧郁到对死亡的渴求,从令人心颤的幽咽抒情到心灵破碎的呐喊,李云迪深深理解了作曲家情感的世界,……他成为音乐作品和观众之间的媒介。
第五,要建设和谐之城,和谐之城让城市充满活力。和谐之城是文化熔炉,要锻造出新的文明模式。文明的问题重在人性的建设,一方面要从人性出发,以文化人,以文明教化和约束人;另一方面是人性自我的建设,要开启人心的光明之德。我们曾经因为冷漠撕裂的人际关系,要通过心灵的温暖去修复;我们曾经放纵的欲望,要通过节制去修复;我们曾经漠视的义务要通过自律去修复,从而达到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以及人自身心灵的和谐。
五个城市的建设是为了什么?包容之城的建设,要拥抱所有的人;创新之城的建设,要拥抱所有的思想和创意;关爱之城的建设,是要关心、爱护每一个人;品位之城的建设,是要提升心灵的境界,让每一个人的心灵变得丰富优雅;和谐之城的建设,是要让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人与自然之间、人与内心之间达到和谐。这才是自由的、灵动的人、这才是生机勃勃的城市、这才是以人为本的文化,这才是创造力不竭的城市,这才是我们设计城市的本意。每个人都应该发出自己的声音,提出自己的创意,拥抱这个城市,关心每一个人,这样我们才能找到开启城市文明的钥匙。
深圳特区创造的经济模式,有世界意义;我国的政治参与模式,也有世界的意义。在共和国成立六十周年的今天,我们要思考一下,我们有没有自己的文化模式?
任何文明模式都有四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个是认知模式,对这个世界怎么认知,对人怎么认知?我们的文明能不能跟世界对话,与世界有没有共通的价值观念,这是一个认知的模式。
深圳有“读书月”,有“市民文化大讲堂”,有“图书馆之城”,还有创意的城市,等等,为的是什么?就是阅读、聆听,以知识拓展人的心胸、拓展人的视野、成就人的生命意义。读书有三个境界:
第一个境界是学习知识。比如说,为了谋生需要,我要学电脑、水利、数学、物理或土木工程等具体的科学知识。不学这类知识,我就无法谋生。可惜的是,现在只教这方面的知识,大学只教你怎么样用电脑、怎么画图,至于人生的学问就没人教。
第二境界是哲学的思考和方法,就是逻辑。一切东西都要用逻辑的刀锋解剖,以判断是否合乎逻辑。对任何事物,先用我的眼光来看一看是真是假,再用逻辑的眼光看一看是真是假,最后是用世界视野的眼光来验证一下。这个很重要。否则,这个人说句话你信,那个人说句话你也信,相互矛盾的话你到底相信谁?所以,第一以个体为本位来思考问题;第二以逻辑为本位来思考问题;第三以世界为本位来思考这个问题。
第三个境界叫做安身立命。我来到这个世界,意义是什么呢?我活着为了什么呢?我去年去甘肃灾区的时候,就有高中生问我:韩老师,人活着为了什么?我说,生命其实从“无”中来,经过一段“有”,最后又归于“无”。我们怎么样来善用、把握这一段“有”呢?这就是你们对人生的设计。同样是一把灰土,精心的陶匠可以锻造出美轮美奂的瓷器;粗心的陶匠随便弄一下,堆在路边,十块钱一堆。这就是差距。所以,人生是由我们自己造就的,路是由我们自己走的。皮科说:人的本性是未定的。你走了哪条路,是你自己所定的。你是选择做一个美轮美奂的陶器,还是做十块钱一堆的瓦釜呢?我们所受的种种遭遇,其实都在考验我们的心性,锻造我们的人生。
第二个是价值模式。观念是行动的先导。道德和宗教的观念,构成文化最核心的东西,是很难改变的。比如,对待婚姻,是严谨还是不严谨?对待宗教,可以冒犯吗?在有信仰的人那里,在固有的文化观念那里,很多东西是亵渎不得的。所有的宗教都讲宽容,有一点不能宽容,就是你不能把他的信仰拔了;所有的人都可以宽容,但是有一点不能宽容,就是他的道德最底线的东西不能触犯。这就是价值的尺度。
深圳有没有价值的尺度?当然有,我们讲深圳的城市人文精神,讲关爱行动,还讲感恩与回报。为什么提人文精神?因为人文精神和价值的模式直接连在一起,与人的生命连在一起,东、西方的文化在人文精神这里相遇。
开始我讲到,东方是求仁的哲学、西方是求知的哲学。其实这样的说法有点偏颇。因为西方不仅有古希腊的哲学精神,还有希伯来的宗教精神。古希腊的精神是讲知识,希伯来的精神是讲爱,这两条河流汇成西方文化最主要的内容。只有知识没有爱是不完整的,只有爱没有知识是盲目的,所以西方的文化结合得非常完美。
东方的文化是求仁的哲学,孔子说:“求仁得仁,又有何怨。”但是我们还是怨,因为这只是在讲道德的学说、人文的理性,没有讲科学的理性。只说四书五经,怎么能够对付现在的坚船利炮?于是我们引进了西学,我们学数学、物理、化学、生物、西医,这些是中国文化里没有的东西,这是对中国文化的补充。所以现在中国的文化既有求仁的学说,也有求知的学说。任何一个文化,只有变得比较完善、充实,才是真正的文化。
我们讲关爱行动,关爱是什么?是市委市政府构造这个城市人文核心价值的举措。为什么要谈“爱”?因为爱是来自人性的东西。大家从五湖四海来到这个城市,人生地不熟,就会有巨大的疏离感,对人的生存是不利的,所以每个人都希望得到关爱。
我们讲以人为本,讲科学发展,讲和谐社会,基点在哪里?在“人”。胡锦涛总书记在耶鲁大学演讲的时候,讲到我们的发展,是为了人的权益和自由。这就是万川归海,所有的思想都在人的方面能够汇集、能够阐释、能够说明,这就是合乎逻辑的东西。
合乎逻辑是什么意思?就是这个价值的尺度在哪里量都是一样的。知识、人性的概念走遍了天下都是一样的。所以关怀人、发展人、鼓励人、培育人,是整个社会最重要的价值观念,也是中华民族“仁者爱人”的儒家文化最宝贵的精神财富。
1994年我去联合国参观,看到墙上有个牌子写着:你想要让别人怎么对待你,你就要怎么样对待别人。这就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不就是关怀人、发展人、培育人吗?所以关爱行动是善莫大焉的一个举措。
第三个是鉴赏模式。鉴赏在柏拉图那里就是“美”。美是什么?除了花草的美、人物的美、器物的美、环境的美,真正的美应该是内在精神的流溢、心灵的映射,是人性的美。所以日本美学家今道友信说:如果你只看到器物的美,没有看到人性的美,那么你对美的领悟远远没有达到高峰。
第四还有行为的模式。人做任何一件事情,你所依凭的准则应该是普遍的准则。人对人的关怀,人性的尺度是一样的,这就是文明的标准。用中国古代的话来说就是“将人心比自心”。当我们的心里装着别人的时候,我们就很容易知道自己该怎么做了,就是“从心所欲,不逾矩”,我去哪里都很好,没有感到束缚,也没有逾越规矩。所以,我们要读书、学习、聆听别人的思想,让自己的心胸、眼界开阔一些。
刚才我们讲了四个模式:第一个就是认知的模式,讲的是理性的真理;第二个是价值的模式,讲的是人性的善;第三个是鉴赏的模式,讲的是人的审美观念的崇高与优美;第四个是人的行为模式,如何能够文明和优雅。这就是深圳的城市文化所要培育的“人”,所要塑造的城市。
接下来讲一下设计之都的事情,2008年11月19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深圳“设计之都”称号,深圳加入了“全球创意城市网络联盟”。这说明深圳的城市文化可以和世界文化接轨了。这是一个了不起的突破!这个突破要归功于深圳市“文化立市”的战略,归功于这个城市的文化哲学。设计之都是“以人为本”的文化哲学结出的硕果。从一片云可以想见整个天空,从一棵树可以想见整个森林。没有“以人为本”的哲学是结不出这样的硕果的。
那么,作为这个时代的人,我们应该做些什么事情。
首先要做的事情就是文化的输出。我们见过引进文化的人,也见过输出文化的人。比如说玄奘,不远万里到天竺之国取经,了不起,舍身求法;鉴真和尚为了东渡传法,九死犹未悔,眼睛都瞎了,多少次渡海到日本国没有成功,最后把大唐的中国佛教传到了扶桑之国,对日本佛教的影响是非常大的。还有西班牙的传教士、耶稣会士沙勿略(San Francisco Javier),为把西方的基督教文化传到中国来,病死在珠江口外!
如今还有没有人做这样的事情?有没有人去舍生而求法,或是舍生而传法?中国的文化不能老放在博物馆、图书馆里面,要放在人类文化的背景下,要发光,这是我们这一代人的心愿。让它发光,就要做文化的输出,要做翻译、解说的工作,甚至外交的工作。
具体怎么做呢?设计之都是创意网络的联盟,深圳是第六个城市,我们可以把中华文化的价值观念注入这个平台,通过我们设计的产品传扬出去,将中国的文化、思考方式、创新价值输出去。我们每一个人都是设计者、创造者,把自己对中国文化的感悟,都凝聚在产品中。这不仅是创意城市联盟网络的问题,这说明我们的文化可以和世界先进的文化、城市对话交流,这是多么了不起的事情!
现在在经济上我们有些自信了,因为我们吃得饱、穿得暖、住得好,可以买房子、买车,还有很多存款,这是天大的好事。但是我们还要输出文化,还要有文化上的自信,中华民族能够输出自己的价值观,这才是更了不起的事情。
其次,还要有文化的自觉。每个人都是文化自觉的主体,被赋予了政治、经济和文化的权利,能够参与文化创造,享受文化成果,能够设计、改善、美化自己的生活。每个人站在这个世界上,一定要以他自己为主体,来看纷纭复杂的世界。同时,我们的国家也会有文化的自觉,要有中华文化的主体性,以中华文化为主体来审视世界的文化,来吸收世界一切优秀的文化。
这就是我们的文化哲学,它是关系到每个人的文化权利,也关系到国家的文化输出以及整个国家文化主体的理念,这是它的意义之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