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正教与俄罗斯,同生共长,不可分割,是一体两面的有机关系。它的命运,经历了基辅之“确立期”、莫斯科之“自立期”和19世纪初叶尼古拉一世推行的“三信条”运动之“卓立期”。正是俄罗斯语言和东正教文化,塑造了该民族独特的精神类型。
俄罗斯哲学家别尔嘉耶夫曾说,“俄罗斯人的灵魂……是东正教的精神类型”,属于“宗教集体主义”10365301。这里说的“类型”,不一定与显性的信仰有直接关系,而是指文化性格,比如该民族对笃信的不妥协性和对神圣或世俗权威的顺从性等。正如别氏所说:“与东正教脱离了关系的俄罗斯人,其心灵类型依然是东正教式的。”10365302就好像我们中国人,讲亲情,重友谊,体现着儒家文化类型一样。文化“类型”是民族之“家”,各个民族在其中确认自己民族性的“密码”。有了“密码”,便获得了归属感。历史上有不少这样的现象:若干民族消亡了,或若干民族失去了自己的语言文字;但在俄罗斯民族,其语言文字、宗教信仰和大众生活,是同生共长的,就像一棵生命之树不能从中劈开,否则,文化肌体便无存了。
为了弄清这个民族的文化真面目,我们不妨回顾一下历史,即基辅公国的宗教、莫斯科崛起时期的宗教和19世纪30年代的“东正教、君主制、人民性”的“三信条”之说,我们这里称之为一种运动也是可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