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文明是涵盖地域最广阔的国家的文明。从东欧到北亚,以其独特的地理、气候、民族、宗教、政治和历史的相互作用和影响为条件,自成一体。
俄罗斯文明的产生和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追根溯源,东斯拉夫人的文化活动从基辅(公元9世纪)开始,逐渐形成了现今稳定的多民族(约130个)多宗教(约60个宗教派别)、兼具东方和西方传统的一个社会。由于俄罗斯介于滞后的东方和较为发达的西方之间,它自然更多吸取西方文化,不过它依然是在与东方文化体制的相互作用下独立发展的。历史上,俄罗斯先接受了希腊罗马的文化奠基,250年之后又经受了鞑靼蒙古人240年的专制统治,也就是说,东正教和沙皇专制的结合是俄罗斯文明的政治文化中心。东正教是俄罗斯文明的精神支柱,专制体制是俄罗斯文明的政治核心。千百年来这个国家一直“东顾西盼”:彼得一世进行“欧化”改革成绩斐然,之后就有19世纪上半叶的“三信条”运动;1917年二月革命试图返西,然而只是昙花一现;接着进行的共产主义试验,70年后又惨烈失败;为了改革,激烈转轨又遭挫折。直至今日,这个命运多舛的国家一直想从俄罗斯的社会文化分裂性中找到统一性,因而困惑彷徨。
当代有一批富有成果的学者在关注俄罗斯文明,其文献不同程度地揭示了俄罗斯文明的特点及其特殊本质。重点通常优先在其道德的、精神的、民族文化的方面,特别是在近些年,优先在宗教构成方面。
任何一种文明的社会文化特征都具有历史的稳定性,是常态的,它可以经受政治制度的变更,适用于不同的社会制度,即在很长时期内发生作用。文明对社会建制的这种相对独立性,在俄罗斯社会也得到了证明。
世纪之交,俄罗斯正处于历史性大变革时期。特别是经历了20世纪90年代“激进转轨”的挫折以后,涉及俄罗斯国家“属性”和文明的归属问题,即俄罗斯究竟应该纳入西方文明还是纳入东方文明,还是俄罗斯应该保持和发扬自己的文明传统,抑或是创造一种新的“欧亚主义”
(1)社会政治制度和国家建设方面。苏联解体以后俄罗斯面临两个历史性的过渡,其一,从一种社会制度向另一种社会制度过渡;其二,俄罗斯原来是苏联的一个加盟共和国,即一个统一国家内部的一个行政区域,现在要从一个行政区域向独立国家过渡。俄罗斯究竟要建立什么样的社会制度,是建立西方式的资本主义制度,还是回到过去的社会主义制度,或者建立另一种新的什么社会制度?俄罗斯作为新的独立的国家究竟是什么样的国家?它的职能和要完成的历史使命是什么,国家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究竟应该发挥什么样的作用?
(2)地缘政治方面。苏联解体以后,国土分崩离析,俄罗斯在欧洲的疆界退缩到300多年前,即俄罗斯开始扩张前的范围内。因此,就出现了这样的问题:俄罗斯是否应该永远尊重独联体其他国家的独立,还是通过经济、政治和军事的一体化,逐渐使这些国家同俄罗斯重新联合起来,或是恢复苏联和俄罗斯帝国?换句话说,现在的俄罗斯应该像罗马帝国解体后的意大利和奥斯曼帝国瓦解后的土耳其那样,满足于自己的新角色,还是不顾自己的国际环境,从历史、文化和地缘政治的特点出发,去完成恢复帝国的“使命”?
(3)文化和意识形态方面。苏联解体以后,原苏联的其他继承国很快获得了自己的民族国家属性,但是在俄罗斯,很多人却产生了历史性的失落感,没有归属感,因为至少在相当一部分居民的心目中,俄罗斯不是指“亘古以来的俄罗斯土地”,而是指建立沙皇制度以来的帝国。许多人认为,俄罗斯要“作为俄罗斯而不是别的什么身份进入世界文明”,就必须形成自己的民族国家属性。而要做到这一点就需要有一个“强大的思想”作为支柱。但是,在马克思列宁主义被抛弃以后,这种新的思想支柱又是什么?
(4)国际政治和国际关系方面。俄罗斯应成为“西方大家庭”的一个成员,还是欧亚大陆上新的世界强国,奉行既面向西方,也面向东方的全方位的政策?
(5)国内政治的优先次序方面。是集中力量于国内的发展,把经济、生态、基础设施和社会保障的提高当作强国之路,还是像沙皇和苏联时期那样,把重点仍然放到外部的强大上,把大国地位作为主要的民族国家属性,而把对人民日常生活的关心置于次要地位呢?
由此可见,所有争论的问题都直接涉及俄罗斯未来发展方向和现在应该采取什么样的内外政策。其选择仍有待社会取得共识。
在苏联解体之初,叶利钦并没有很好很成熟地考虑这些问题,他轻率地在政治上择取一边倒,倒向西方,在经济上投下重药,全盘私有化,结果政治混乱,经济几乎崩溃,国家危机达到顶点。普京认为:“俄罗斯正处于其数百年来最困难的一个历史时期。大概这是俄罗斯近200~300年来首次真正面临沦为世界二流国家,甚至三流国家的危险。……现在一切都取决于我们能否认清危险程度,能否团结起来,能否承担起长期而又艰巨的工作。”
俄罗斯在普京的领导下,开始转向“不变式”轨道谋求发展。所谓不变式,笼统说近似于延续苏联国家及其体制在人民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强化总统权力,加强中央集权对地方的控制,使国家政权体系高度一致,利用政权的力量解决复杂的社会经济问题,实施国家振兴的发展战略。其实,无论何种政治体制,它之所以能够出现和长时期存在,必然有它的历史原因和社会的需要。西方自由民主对西方国家也许是好,俄罗斯人自己摸索的也许就是适合俄罗斯的,但实行哪种体制,必须看该地区的历史民情和实际效果而评定。
俄罗斯“主权民主”思想可以说是相对于西方“自由民主”提出的,它是俄罗斯新的价值观体系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国家复兴战略的意识形态基础。“主权民主”即俄罗斯的民主体制应当服从于维护和加强主权的要求,其含义包括五个方面:(1)人民有权根据自己的传统和法律做出自己的选择;(2)有效参与公正的世界秩序的可能性;(3)国家的外部和内部安全具有高度一致性;(4)俄罗斯历史竞争力的条件,就是要公开表达和捍卫自己的民族国家利益的权利;(5)无条件地承认民主的普遍价值,但在实现这些价值时必须考虑到民族模式的多样性。有人也将其理解为“受管理的民主”“可控民主”“国家安全条件下的民主”。俄罗斯人在普京临将卸任的2007年集结普京当政时期的各种讲话纲要,类似语录,以作为今后3~10年俄罗斯走向的指导思想,包括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国民生活、文化各个方面。这本小册子名叫《普京的计划》,2007年笔者在莫斯科的时候,书店和街边书摊上随处可见。简单地讲,“普京计划”就是普京振兴俄罗斯的计划,是他前几年在国情咨文中讲的内容,“普京计划”的五个关键是:保护俄罗斯独特的和伟大的文明、建立具有竞争力的经济、提高民众生活质量、建设公民社会和巩固主权国家。
普京在2007年致联邦会议的国情咨文中指出:对于俄罗斯的发展而言,人民精神上的团结以及道德准则的一致与政治和经济的稳定同样重要。普京首先阐明,“不允许外来势力干涉俄罗斯的内部事务”。他指出:“不是所有人都愿意看到俄罗斯平稳发展。有的人利用伪民主的口号,想让我们回到不久以前的状态(即叶利钦的民主、亲西方政策);有的人还像以前一样挥霍我们全民族的财富,掠夺人民和国家;更有的人希望我国丧失经济上和政治上的独立性。”
在普京强国政策和主权民主的大政方针指导下,“不受外来干涉”的主旋律在经济、政治、文化领域已然唱响。在民族宗教领域表现为:所有民族所有宗教都在积极寻找适合自己的社会位置,理直气壮地发展自己的文化。
传统宗教大受重视。在苏联—俄罗斯被视为传统宗教的有四种宗教,这就是东正教、伊斯兰教、佛教和犹太教。毋庸置疑,东正教是俄罗斯组织规模最大、影响最深、信仰人口最多的宗教;伊斯兰教在俄罗斯中亚地区各个民族的道德概念、生活习俗中发生影响;犹太教、佛教都在俄罗斯一定地区和民族中也发生历史作用。这些传统宗教组织稳定,有各自的传播地域和人群,它们之间虽然信仰不同,但可以沟通,在遇到紧迫的社会问题时可以互动、谋求解决与合作,它们基于人类共通的人道的价值观,特别是为了促进社会稳定,这些不同民族间也可以协商一致。
不过现在俄罗斯宪法和其他法规中一般都不使用“传统宗教”这一术语,原因大概是避免在确定其内涵时起争议,或者不想给人以宗教不平等的印象。而实际上一种宗教能够影响历史,能够影响人民的精神生活,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社会政治,在国家的建立和发展中起作用,在公民个人行为和社会行为中有它的重要成分,这些功能非该宗教长期存在才行,因而称其为传统宗教也许并没有什么不恰当。
自1990年起,俄罗斯的几大传统宗教组织逐渐与政府改善了关系,政教关系大发展。同时,随着“主权民主”概念的提出,在社会中,传统宗教都找到了相应于自己的、重要的并且是荣耀的位置。当下能对俄罗斯政治生活发生影响的宗教组织有三个,即东正教、伊斯兰教和基督新教,基督新教不属于传统宗教,它们对俄罗斯社会政治的影响是完全不同的。东正教在政教体系中和在思想阵地上开始占据稳固地位。这不仅是因为俄罗斯东正教组织庞大、信徒众多,还在于它在历史上对民族文化和社会生活起了重要作用。教会在民族危机时刻,比如国家形成、摆脱蒙古统治、卫国战争中的爱国举动、在国家转型的艰难时期,都曾起到政治动员作用,把人民凝聚在一起。在当代俄罗斯,它的存在使俄罗斯人得以确认自己国家的精神价值,保证民族认同。在大多数俄罗斯人看来,东正教文化中没有西方文明所倡导的个人主义思想和个人成就、个人致富及对物质成就的崇拜;他们引以为豪的是,东正教文化追求公正、注重对邻人的爱、随时准备帮助弱者,推崇高尚的道德规范。而且,东正教的精神与俄罗斯“村社”的互帮互助、邻里和睦的传统是一致的。由于教会采取自己特有的方式遏制社会道德滑坡,促进民族文化保存和发展,保障社会稳定,因而极大地提升了教会的威望。
在俄罗斯,东正教与伊斯兰教有着长期的共存传统,俄罗斯的伊斯兰教本土化程度很高,讲俄语,基本上认同“俄罗斯文明”和“欧亚主义”的观念。俄罗斯有2000万穆斯林,传统上对国家忠顺,奉公守法,如果让他们在西方的“自由民主”与俄罗斯的“主权民主”之间进行选择,俄罗斯的穆斯林更倾向于后者。俄罗斯的东正教会与伊斯兰教关系和睦,视其为兄弟宗教,团结友好。尽管东正教处于主导地位,仍要搞好与国内伊斯兰宗教组织的关系,包括在政府授意下做一些妥协和让步。俄罗斯的基督新教主要是福音派和浸礼派,在俄罗斯活动不足200年,五旬节派则更晚,新教各派教徒加起来占俄罗斯人口约2%,1990年以后才有较大发展。按照国家以前的定义,它不属于俄罗斯传统宗教。新教自然不同意这种界定,这在20世纪90年代曾引发争论。新教认为自己是欧洲文明的代表,当然不赞同主权民主,在观念上也排斥“俄罗斯文明”的提法,这种对抗情绪有逐年增加的趋势,并时常与东正教发生冲突和矛盾,是俄罗斯政治文化的不和谐音。俄罗斯这三种能对社会发生作用的大的宗教,各自对当代俄罗斯政治体系都有自己特定的立场。限于本书的主题,我们下面只就俄罗斯东正教会在21世纪与社会的关联作一全面论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