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细页面

费孝通学生时代的社会生活史——重温《费孝通文集》(第一卷)
在线阅读 收藏

[重温《费孝通文集》(第一卷)]

主题发言人:齐钊

评议人:辛允星

记录人:务伊琼、冯嘉曦

时间:2009年10月17日

地点:中国农业大学西校区主楼612

赵旭东主持:我们希望讲的人、评的人都要细致地看,其他人如果有精力还是要读一下。在这个过程中主要是听讲的人和评的人从书里的学习心得,以后讲的人和评的人都要从书中讲了什么来说,更多的是学习,而不是自己的感受,从中学到什么来和大家分享,而不是增加大家辩论的技巧。这个过程从做学问和学养的角度来说是十分重要的。今天是第一次,读费先生的书是第一卷,这是他早期的作品,你会看到大师很早就有这种写作的欲望,有一种用文字来表达的姿态。今天是本科生齐钊来讲,我们看看他会有怎样的评论。

今天我的发言是基于对《费孝通文集》第一卷整本书的阅读,正如此文集“编者的话”所言,本卷文集“收录的文章始于1924年而止于1937年”967790,更为准确的时间跨度其实是从1924年1月15日的《秀才先生的恶作剧》至1937年7月28日的名为《论日历》的一篇“伦市寄言”。967791对一本文集的阅读与分析,可以有不止一种角度和分析框架,而我在这里想用时间流变的脉络来梳理与分析这本文集中的内容,其中一个重要的理由便是这样可以让我们看到费孝通先生这位中国著名的社会学家与人类学家是如何在其学生时代学习和进行研究的。因此,我的发言在很大程度上将是一个基于此文集的内容而对费先生学生时代的社会生活史的叙事。

通读整本文集之后,发现有个别文章的顺序并没有按照时间的先后收集,这种情况的存在可能会对读者了解费先生学生时代的思想造成一些不便,因而,在这里我想先对这些文章的顺序进行一些调整:1933年春节的《〈野蛮人之性生活〉书后》应该在1933年6月10日《中国文化内部变异的研究举例》一文之前,1934年5月16日《宗教热忱》一文应该在1934年6月6日《“知我,罪我”》之前,《江村通讯》中的前5篇通讯应该在《社会研究能有用么》之前,其中第7篇通讯《离乡》应该在《写在〈汶上县的私塾组织〉的前面》之后,1937年2月12日的《理论与实地社会研究》应该在“伦市寄言”第4篇《“继替”》之前;1936年12月17日的《〈民族和文化接触〉译本编后记》应该在“伦市寄言”之前;《花篮瑶社会组织》为1936年所作,《书评》与《复刊周年通讯》依次在《论马氏文化论》之前,编在最后的《显微镜下切片素描》一文应该在“伦市寄言”第5篇《论日历》之前。

鸟瞰中国疆域,两条河流格外明显,一条蜿蜒于中国北部,此为黄河;另一条曲折于中国南部,长江是也。两者作为母亲河孕育着华夏文明,此文明历史悠久,内涵丰富,且绵延于未来。在长江汇入东海之处,亦为今称长江三角洲之东部,有号为东方明珠之地——上海市,为众人所知,恰就在与其几乎平行之西向百公里即为吴江市,原称吴江县,隶属苏州市,此处可谓鱼米之乡,西向为太湖,且有著名之京杭大运河经过。视野一旦聚焦在此处的吴江县时,便有许多故事需要讲述。

我在这里所提出的费孝通先生学生时代的社会生活史,与古代中国“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传统士绅抑或知识分子主张的“活到老,学到老”以及自谦为“学生”等情形不同,而专指制度意义上的学生,即作为现代教育制度中之一种角色的学生,具体包括费先生从蒙养院到小学、高中,再到大学、研究生毕业的学生经历;同时考虑到社会生活史本身所具有的连贯性以及在幼年与童年时期,家庭作为一种社会制度对儿童初级社会化的重要性,故而,在叙述费先生学生时代的社会生活史之前,先有对其家世及家庭情况的铺陈。需要说明的是,这里的叙事受到知识社会学研究的启发。

帮助中心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