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直对古典诗词比较爱好,大学本科的毕业论文是从美学方面去分析李煜的诗词。读硕士时,论文写的是清代叶燮的文论研究,博士论文写的是《佛教与中国中古文学思潮》。一直到前几年,应《羊城晚报》“花地”编辑部的邀请,在《羊城晚报》开了近两年的专栏,叫作《诗词小札》,后来结集在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我一个星期写一篇文章,主要是品读古人的诗词。我谈古典诗词,也是受到老前辈刘逸生教授的影响。他是暨南大学的教授,写了《唐诗小札》等。我们在大学时都喜欢读他的书,他从艺术和审美的角度品读唐诗,影响了我们整整一代人。今天我主要从两个角度去谈古典诗词,既从生命精神角度去理解古人,也从古人的哲学智慧去接触古人。古人讲,“诗无达诂”,一首诗,每个人的解释、理解可以不一样,就像一千个观众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样,其实一首诗被一千人读也有一千种理解。从这个角度说,我今天所奉献的只是我个人的体会和理解,不一定正确,但是如果能给大家以启发,我就觉得目的就达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