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细页面

变革时代的制度张力——再读《单位身份的松动》
在线阅读 收藏

“现行人事档案制度产生于以政治出身为依据的政治身份等级体系、以城乡户籍和所有制为依据的社会身份等级体系、以平均主义为依据的单位系统内资源分配等级体系”(陈潭,2007:61-62)。在半个多世纪里,人事档案制度作为“在场的政策”建构了一个个人依附于单位组织、服务于国家利益的稳定政治秩序。然而,在当今的大流动时代,牛皮纸袋中的人事档案对于中国公民而言意味着什么?不同的人群有着相异甚至相反的体验和认知。数亿农民与农民工认为他们与人事档案是两个世界,互不关联,人事档案对他们的生活影响微不足道;大学生与干部职工则因体制的纽带始终与人事档案捆绑在一起。一份辉煌的人事档案代表着被组织认可的优秀个人履历,人事档案顺理成章地成为他们获取工作与职位升迁的敲门砖和垫脚石。不过,伴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国家转型与社会变迁,对他们特别是那些20世纪八九十年代出生的人而言,传统人事档案对其生活与工作的影响力在不断减弱。近年来,人事档案管理中的“死档”“弃档”“假档”等尴尬现象也与日增加。档案世界中的现实变化表明传统的人事档案制度已经进入转型进程,正遭遇着多重现实困境,需要进行制度创新和政策再造,才能适应中国政治现代化需要。

当人事档案制度改革在人才强国的政策语境中成为一个亟待破题的政治议题时,陈潭教授的著作《单位身份的松动:中国人事档案制度研究》敏锐地捕捉到该议题,站在大历史的高度,博采多学科理论知识,以公共政策变迁为理论视角,清晰再现人事档案政策的在场、固化与再造历程,指明人事档案制度转轨的深层逻辑与未来方向,其观点既富有历史洞见,引人入胜,又深具现实关怀,发人深省。

帮助中心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