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细页面

改革的阶段性效应与跨体制职业流动
在线阅读 收藏

自1978年开始的以市场为取向的改革引发了中国社会的大转型。如果按照波兰尼(Polanyi)的理想型分类,将中国原有的体制看成是再分配经济的话,那么历史在这20年间则目睹了另一个经济体系——市场经济的兴起。1195373与前苏联、东欧的激进改革形成对照,中国推行的是从“体制外”到“体制内”推进改革的渐进战略。1195374体制外之改革安排的特点之一就是非国有经济的蓬勃发展。这种发展给中国的社会结构带来了深刻变化。统计资料显示,1978年,城镇中从事个体经营的人员为15万(占城镇就业人口的1.6‰),到1997年增长到了1919万(占95.0‰);三资企业(包括港澳台投资经济)从业人员从1985年的6万人(占0.5‰)增加到1997年的581万人(占28.8‰),私营企业中的从业人员从1990年时的57万人(占3.4‰)发展到了1997年的750万人(37.1‰)。截至1997年底,城镇中的私营企业数达到59.6万个,个体经营户达到1023.8万家。1195375

面对这急速增长的数字,人们不禁会问:这20年来是哪些人在进入这些非国有部门?他们作为一个群体有着怎样的特征?是哪些因素在推动着他们的这种选择?这种流动现象又向人们显示了怎样的一个变化中的分层系统?面对这些问题,我们首先意识到,非国有部门经历了从无到有的发展过程,这些部门中的就业人员绝大多数都是从原有体制中流出的。混合经济的背景下,从国有部门向非国有部门的工作转换作为市场转型过程的外显表现,既是一种十分突出的结构性变迁,同时又反映了市场化进程中分层秩序的变化。

本研究采用的数据是中国人民大学社会调查中心于1996年6月至10月进行的一次全国性抽样调查的成果。这一城市居民样本跨越了全国共24个省市自治区,样本量为3087个。从统计方法上,本研究主要采用了事件史分析方法中的离散时间Logit模型来考察1978年以后从国有部门向非国有部门转换工作的风险率,1195376旨在揭示:①市场化改革的阶段性特征及其后果;②“单位制分割”的松动与延续;③社会群体参与社会变革的阶段性。

帮助中心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