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细页面

申办、筹备第36届世界社会学大会
在线阅读 收藏

国际社会学机构(International Institute of Sociology)1893年成立于巴黎,是最早的社会学家国际组织,创始人是勒恩·沃尔姆斯。自创立之日起,国际社会学机构就致力于定期举办国际会议,以促进不同国别学者间的交流与合作。国际社会学机构每两年举办一次世界社会学大会,并将大会的论文结集出版——1895年国际社会学机构就出版了第一辑年度报告。近年来几届世界社会学大会举办的时间与地点分别是:波兰的克拉科夫(2001)、以色列的特拉维夫(1999)、德国的科隆(1997)、法国的巴黎(1995、1993)、日本的神户(1991)、意大利的罗马(1989)。国际社会学机构一直坚持讨论当前重大理论问题的传统,同时也关注科学社会知识的实际应用。本届国际社会学机构主席为以色列特拉维夫大学教授伊利扎尔·本-拉斐尔(Eliezer Ben-Rafael)。

中国社会学界同国际社会学机构的交往始于1991年。当年,第30届世界社会学大会在日本神户举行,大会组委会向中国学者发出了邀请,时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所长的陆学艺研究员等人出席了会议。会议期间,陆学艺同世界各国的学者进行交流,全面介绍了恢复和重建后的中国社会学。

中国社会学自1979年恢复重建以来,经过全国社会学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不论是在教学还是科研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并同国际社会学界开展了广泛的学术交流,受到国际社会学界的关注。2001年3月,时任国际社会学机构主席的佐佐木正道教授来华访问,谈到近20年来中国社会学发展迅速,其研究成果引起了国际社会学界的关注,为了使国际学术界更多地了解中国和中国社会学,希望在中国举办一次世界社会学大会。此项建议得到中国社会学工作者的积极响应。2001年7月11~16日,时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副所长的景天魁研究员出席了在波兰克拉科夫举办的第35届世界社会学大会,并在大会上正式提出主办第36届世界社会学大会的申请。2001年7月13日,国际社会学机构执行局召开会议讨论中国的申请,景天魁研究员在会上回答了执行局提出的包括会议主题、经费、宣传、会场、食宿、代表的报名等11项有关会议举办方面的问题。在2001年7月15日召开的国际社会学机构会员大会上,与会会员经过表决,同意由中国主办第36届世界社会学大会。

景天魁研究员回国后向中国社会科学院的领导作了汇报。2001年8月6日,时任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的李铁映同志做出指示:“要办就办好,这是社会学界的一件大事、盛事。”2001年10月23日国务院正式批准在中国举办这次大会。

自2001年底开始,第36届世界社会学大会正式进入筹备阶段。筹备阶段的主要工作是成立组委会、荣誉委员会、秘书处,建立网站、接纳国内外学者的报名、联系代表住宿和旅游等会务方面的工作。应中国社会科学院邀请,国际社会学机构(International Institute of Sociology)现任主席本-拉斐尔、前任主席佐佐木正道(Masamichi Sasaki)于2002年3月25日~4月4日来华进行工作访问。他们来访的主要目的是考察预计2003年7月在北京召开的“第36届世界社会学大会”的准备情况。访问期间,两位主席同大会组织委员会进行了工作会谈,会谈的内容涉及荣誉委员会的确定、主题论坛、日程、注册问题以及会议的宣传推广工作等。两位主席还介绍了国际社会学机构以往组织召开大会的经验,中国组委会也向两位主席介绍了波兰大会后中国组委会的工作情况。两位主席参观了中国社会科学院学术报告厅,实地考察了会议的设施情况。原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费孝通教授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李慎明会见了他们。两位主席还顺访了上海社会科学院和浙江大学。

第36届世界社会学大会原定于2003年7月7~11日在中国北京举行,主题是“全球化背景下的社会变迁”(SOCIAL CHANGE IN THE AGE OF GLOBALIZATION)。由于受到“非典”的影响,推迟到2004年7月7~11日举行。截止到2004年1月15日,第36届世界社会学大会组委会共接到专题研讨会申请近120个,500多名中外社会学工作者报名参加本次大会。

帮助中心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