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以来,人们对中国农业政策的理解一直是就事论事的经验型认识,这种认识经常是浮于虚表和不得要领的,因此极有必要进行深层次的理论考察。正如恩格斯所说,一个民族要想登临科学的高峰,就不能没有理论思维。鉴于此,笔者在前面首先是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对农业政策的研究理论进行了探索,从本章起,将在这些理论的指引下,对中国农业政策进行深入的探讨。当然,所做的一切不是要对近半个世纪的中国农业政策进行裁决,不是事无巨细地铺陈和剖析,而是要对其基本事实做出辨析和解释,回答一些重要问题,并在最后给出优化中国农业政策形成机制的对策。
在本章中,我们将集中分析政府决策的主要症结。众所周知,自1949年以来,新中国的农业政策已有近半个世纪的历史实践。在此期间,由于国际关系和国内政治经济秩序的变化,以及意识形态上的某种可觉察到的变化,农业政策也处于频繁的变动和调整之中,特别是第二代领导人的崛起,带来了农业政策的重大转折。但总的说来,中国农村人口众多的独特之处以及特殊的政治文化和历史传统,使得政府决策几乎没有国际经验可供借鉴,从现代发展意义的角度讲,中国农业政策迄今似乎仍处于摸索阶段,政府所推行的农业政策尽管取得了世所公认的成就,但实有成就和应有成就还相差甚远,政府决策中各种形式的失误、偏差和漏洞也并非鲜见,甚至因此而使政府顾此失彼,穷于应付。我们有必要对此予以理性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