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细页面

“消遣经济”的迷失与生产、消费和休闲三者关系的失衡
在线阅读 收藏

费孝通的“文化主体性”,在20世纪40年代表征为中国文化在面对西方工业化浪潮时的艰难抉择,形成了费孝通式的充满矛盾情感的自由主义文化观;在20世纪80年代,表征为从本土文化出发对中国现代化模式的反思和重建;在20世纪90年代则呈现为在直面全球化浪潮时主动放弃本土生活传统,在参与和学习世界游戏规则与技术的过程中创建新的主体性(李友梅,2010)。费先生的一生,经历了中国从以生产为中心的社会到消费者社会的转变,其间工业化、现代化、全球化过程是与消费者社会的形成相伴而生的。对费先生学术贡献的分析、反思、评论,可以列出如下一长串单子:服务机构与师承、为学与做人、区域发展、差序格局、理论与方法(马戎等,2009);边区开发、民族研究、学科视野(杨圣敏,2009);文化自觉、江村再研究、乡土重建、新农村建设(李友梅,2007);等等。这些主要来自中国社会学、人类学界的知名学者和崭露头角的后学,他们从多个视角探讨了费孝通中国社会与文化研究众多领域的问题。然而,细察相关著作/文章的目录和内容,可发现关于消费、消遣、休闲、工作与娱乐关系的探讨是缺失的。而在这个领域,费孝通著作中已有或集中或零散的论述,并有后学以有限但颇具启发的篇幅有所触及(张宏明,2005;申端锋,2007),但扎实、丰富的社会变迁分析尚付阙如。该领域的研究显然被视为费孝通学术思想和理论贡献的边缘、一个较缺乏开采价值的领域,但事实并非如此。

帮助中心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