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细页面

孔子遇见了亚当·斯密
在线阅读 收藏

清华大学著名历史学和文学史教授汪晖是一位很有才智的学者,在国内也是一位非常有名的公共知识分子(public intellectual)。目前很多人认为,想了解中国思想史就不得不阅读汪晖的著作《现代中国思想的兴起》(全四卷)。据我所知,该著作还没被全部翻译成西方语言,因此现在出版的China from Empire to Nation-State英文版本就能被视为很有用的出发点和概述。本书的题目就是全文的主题和主要线索,亦即在中国历史上以帝国为中心的叙述和以民族国家为中心的叙述一直并存。帝国的中心地位常常被视为中国未现代化状态的原因,因此像欧洲国家一样,中国必须成为一个民族国家才能走上现代性的道路。

这些问题都涉及一个更广泛的问题,即现代性问题以及“现代”与“中国”的关系。为了探索这个宏大主题,汪晖的思考立足丰富多样的思想资源,除了中文材料以外,他还引用日本学术著作以及最有权威的西方思想家的文本,如亚当·斯密、黑格尔、韦伯和马克思等人的著作。汪晖的研究从一个很独特的角度去论述资本主义和帝国主义的关系;另外,当他探索中国历史(尤其是清史)的时候,其分析揭示中国向现代性的转变的复杂性,这种复杂历史脉络很难被归纳为欧洲或西方的历史经验。根据这种视角,西方史学家对中国历史的典型叙述显然只能忽略一些关键的方面,例如,如果我们要认真地学习这一段历史,就不得不重视儒学传统,其文化含义及其历史演变。进而,对于儒学“天理”概念的阐释与全书的主题是不可分离的:“天理”概念与过去的历史建立一种宗教性的联系,同时可以被解释为一种世俗的、民族主义的概念(京都学派也做过这样的分析)。我们从这里能看出中国思想的早期阶段从未被抑制或被忘却,反而还潜伏在当代思想里面。

该文本虽然有时过于复杂,但是也有很大的启发性:作者主要描述中国如何变成了一个民族国家,并且他的出发点是对本尼迪克特·安德森的解读和批评,即从帝国向现代国家的历史转变基本上依赖口语与书面语的统一过程。总之,汪晖给非专业的读者提供了很新颖的“世界历史”(world history)的视角:在今天的世界已完全进入了全球化时代的情况下,基于中国越发重要的地位,这样的视角的确很有价值。

帮助中心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