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全世界基本上推行西方的学校制度。中国传统上不是没有教育,但中国的科举从来都不是为了大众的学习,而是面向选拔官员的。而且中国科举有个非常大的特点,就是“十年寒窗,一朝成名”。古代中国梦非常简单,无论你经济条件、生活环境怎么差,只要你努力就有可能成功。实际上科举是中国社会各阶层上升的唯一途径,虽然每次殿试只有一个状元、榜眼和探花,但大家都觉得我可以当状元。
南亚地区历史上主要流行庙宇教育,开始是印度教,后来有一段短暂的佛教,后来佛教传到中国西藏、缅甸、泰国。教育同宗教关系密切,强调同精神世界的传承关系,跟这个相似的是伊斯兰教,主要涉及个人跟真主之间的关系。
西方学校制度产生之前,英国出现过一些私立学校,当时是什么情况呢?英国不是日不落帝国吗?全世界到处有它的殖民地,很多精英都出去经商了,孩子怎么办?他们要努力让他们的孩子也成长为精英,于是就建立了最初的学校制度,成为“公学”。后来比较出名的包括独立学校、寄宿学校、文法中学等,都是英国的“公学”演化而来的。但现在我们看到的全社会性的学校制度,一般是在19世纪中叶才开始的。1870年,英国推出了第一个教育法规。
美国麻省一个小镇上有个旅游点,里面的人都延续着1836年的生活,穿着当时的衣服,吃着当时的食物,也有当时的学校。我就到这个学校去,扮学生去听课。听完课之后,我就问这个老师,这些青年干吗要来你这里上学?他说,很简单,他们要到波士顿去上班,所以他们要能读、能写、能算。当时需要这三门基本技能。当时英国人、美国人为了打工的需要,主要为孩子提供知识与技能的教育。直到现在,全世界的学校制度,教育政策,背后还是这个理念。家长为什么要孩子念书?就是要把他塑造成为一种专门人才,放到一个岗位上。而在工业社会,这个岗位一般比较长久,在同一个单位里面,可以按部就班地过一生。
1966年我从香港大学毕业,我有一个同学读工学院,他毕业后就进了政府机电部门,进去的时候22岁,已经知道什么时候他能够有钱买汽车,什么时候能够成家、买房子,退休的时候他的退休金是多少,等等。但现在这种状况其实已经不存在了,或者说存在的机会极少了。
1999年我们在香港推行教育改革。当时的背景是家长对学校不满,教师对学生不满,雇主对本地的毕业生不满。之前我们做过很多研究,提过很多建议,方方面面都做了改革,结果没有用。因此我们决定停下来,重新思考我们到底要做什么?后来我们用了1年的时间思考,决定向全社会提出:我们的教育目的是什么?当时要求在每所学校里面立一棵硬纸板做的树,每个学生在树上挂上一个纸苹果,上面写着:“我有一个梦,教育应该是……”那个时候真的是提出了一个梦。在后来的十几年里,我对这个问题的认识越来越清楚了。我可以举几个例子。
最近我做过一些了解,全美国的法学院学生毕业以后,当律师的只有50%左右。在港大,工程学院的毕业生,从事与工程有关工作的只有65%,35%从来就没有进入过工程行业。唯一例外的是医学院,几乎是100%当医生,所有大城市大概都是这样。银行、保险、投资、会计,这些行业以什么标准聘请人呢?基本上他们不看你的专业,是看你这个“人”。
1999年,我们访问了很多专业学会。在会计师学会,我问,我们的大学应该怎样教会计?他们犹豫了一会,说:“最好别教。大学里教的,在工作几个月后就能学会,我们需要的不是这些技术。当会计、搞审计最重要的是两件事:诚信、敏锐。我们看的是人。我们培养不了人,这要靠学校。”
我的一位博士研究生研究过一个投资银行的案例,19个最底层的分析员,没有一个是学过金融、会计甚至经济学的。他们在大学学的,有生物,有人类学,有英文,还有一个是学古典语言的。我问这个银行的管理人员,你聘请这些人的标准是什么?他说:“就是看这个年轻人在过去的经历里有没有为自己打算过,设立过一些目标,有没有为这些目标做过一些奋斗,克服了一些困难,参加了一些竞争,然后成功了。我们这个取胜型的银行,需要取胜型的人才,这叫品格。”就是说,教育要为行业培养人才这个概念慢慢地在淡化。
2006年,英国有名的伦敦帝国理工学院做过一个调查,大学一年级的工程学院学生还有79%的人说愿意当工程师,而二年级学生愿意当工程师的只剩下44%。麻省理工学院(MIT)是美国最好的工学院,院长说:“这个问题我一点都不担心,最好是我的毕业生都当了非常好的CEO、总裁,甚至于教会的教士,最好是当美国总统。但是有一条,希望最好的工程师还是出自MIT。”他们的想法好像比英国的要开放一点。
2006年英国有个统计,推算15岁以上的英国公民一生大概要从事13份工(也就是转工12次)。2006年美国劳动部推算,美国公民一生会从事10.6份工。我们没有这个统计,我估计在香港也差不离。
随着时代的迁移,同样的学历会越来越贬值。
20世纪70年代,在香港,百货公司的部门经理一般都是高中生,当时很了不起;但是后来这些百货公司改组,搞科学化管理,这些人就下岗了,转到下一层的百货公司去了。再后来,要懂电脑、英文,又淘汰了一批。最近15年左右,因为大陆旅客香港自由行,商场里面第一要讲普通话,第二要使用年轻人,这些人就没活干了,到了50岁左右就不顶用了。这种情况以后还会更加严重,而且是越变越快。
以前社会的变化周期大概是50年、60年,所以人的一生里,35年、40年的工作寿命不会经历很大的变化,而现在是5年一变,甚至3年一变,所以人的一生会遭遇很多变化。从就业来说,从一而终、一劳永逸那种概念已经没有了,更不能说“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了。
我只是说了故事的一半,还有另外一半。除了知识和技能,还要看你的人品,这个要复杂得多了,我们的教育已经不能完成它的使命了。
全世界现在都面临教育改革的压力,不是说中国内地的家长不满意,全世界没有一个地方对自己的教育是满意的。因为不仅仅这个子女还要经过这么长的职业寿命,而且人的生活不只是经济生活、文化生活、政治生活、家庭生活、休闲生活,有些地方还很重视宗教生活、灵性生活等,这些谁去负责呢?特别是现在中国人的寿命特别长,退休得特别早,那后面那些年怎么办?
学校教育基本上把学生的全部时间垄断了,如果有点自由,家长也帮你垄断了。
有一次,我看到美国的《国家地理》杂志封面上有一个婴孩,标题说这个孩子会活到120岁。我就很吃惊,活到120岁,那60岁退休后怎么办?这是很现实的问题。
30多年来,这个世界基本上风平浪静,除了少数地区有战争以外,几乎都是太平盛世,这个太平盛世能维持多久我不敢说,我提几个方面,大家来论证一下。
1.自然灾害的后果越来越严重。
2.人为的意外几乎无日无之。
3.新的疾病不断地发生,旧的疾病又回来了,如肺结核。
4.经济危机已经难以预测,不知道为什么来,也不知道为什么走。
5.战争危机越来越明显。
6.贪污泛滥。中国现在反贪,大家觉得很严重,其实几乎每一个国家都面对严重的贪污。
7.西方国家,政党之间不负责任地争斗。
8.从组织到自发的恐怖活动。
9.世界上任何大城市,都会出现毫无先兆的社会动乱,其实全世界的政府都要维稳。
我们的教育要面向未来。我说的这几个方面大家可以印证一下。我们的下一代要应付怎样的生活,他们有准备吗?就算是我们现在的教育,按照我们现在塑造的目的完成得很好,但只不过就是找到一个职业,而且这个职业还是不稳定的。对应试教育大家都不高兴,但它占用了学生很多时间。家长也很担心,希望孩子不要输在起跑线上,让孩子学这个,学那个,好像都没有错。但是假如我们下了这么大的工夫,真的就能为孩子准备好之后的几十年吗?
这样想一想问题就不一样了。最近六七年,通过研究教育的宏观政策我发现,对教育的核心问题,就是学生的学习能力,其实我们很少研究。其实,学习能力才是最根本的。如果一个人善于在新的环境下学习,在他遇到困难、遇到挫折时,他就有能力再站起来,一有机会他还能够上升。因此,教育的宏观政策,最后还是落脚在微观的每个学生的学习上面。
昨天我在香港吃早餐,旁边有张桌子坐着一对夫妻和他们的两个孩子,一个2岁多,一个1岁多,每个人前面一个iPad,他们赢在了起跑线上?其实是错在了起跑线上。
比如说语言,所有研究都证明,初生的孩子语言能力极强,我们是否充分用好了?学习语言,不只是学习语音,而是理解语言的意义,其实是开发孩子的理解能力。
一位很出名的教授专门研究了学中文跟学英文的脑科学,发现学中文跟学英文不同,它们发生在脑部不同的区域。因此,多一种语言的交往,孩子的大脑就多开发一个领域。
国外很多研究都发现,双语教育对孩子影响很大,接受了双语教育的孩子的应变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比接受单语教育的孩子强得多。于是很多学校跟我说,对,要推行双语教育,多学几种语言。其实我不是这个意思,学语言可以开发人的大脑,不等于正式地多学几种语言。要是强迫念书、背书、书写、背文法,等等,这就把整个事情给搞糟了;就输了,不是赢了。
在我们学中文的过程里面,其实有许多内容值得研究,比如从字到词到句到文章,中文字本身是孤立的,除了很少数的字,大多数只有在运用当中才有意义。我们在很多方面的研究不够。孩子学中国文字,应该是有故事、有内容地学,在使用中学,最为有效。
我只是说“不要输在起跑线上”这句话有问题。你一心一意要你的孩子赢,跟你一心一意让你的孩子将来能过有意义的生活,能够愉快地生存下去是两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