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细页面

从“出人头地”到“安身立命”——来自台湾教育的反思
在线阅读 收藏

时代在变迁中。以前的农业社会时代,聚族而居、聚村而居,所以读书人有限,我们讲的“士以天下为己任”的那个“士”字,许慎的《说文解字》说的那个“士”,是“十一”也,就是上面一个“十”,底下一个“一”,只有十分之一的人能够成为“士”,所以大家努力地要求自己的孩子要“出人头地”。

在进入所谓的“现代化”的过程之前,当教育没有这么普及、知识没有这么丰富、信息没有这么发达的时候,人们反而是在另外一个处境下过活的。我的父亲是一个农夫,他当时也要求我们这些孩子“出人头地”,但是他谈的“出人头地”的后头,实际上蕴藏着一个非常深层的“安身立命”的道理。我父亲有6个孩子,我们从小跟天地可以密切地结合在一块,因为在农村,我们可以同父母一起在大地上耕作,虽然我们也去学堂读书。这个“安身立命”的道理是什么呢?就是很清楚地告诉我们,人要通天接地,人是顶着天、脚是踩着地的。这些思考其实跟整个中国文化的传统连在一起。历史上中国文化非常强调“上能承天命、中能继道统、下能接地气”,上为天、下为地、中为人,那么贯通这个“天、地、人”的,我们就叫做“王”,所以我们讲“王道”、“王道思想”,而“王道”从人伦,“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过去这些思想在农村、在民间都以自然而然的方式存在着。

我的意思是,尽管老一辈人强调“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但是在以前那种氛围下,整个知识还没有进入强调现代性的、工具性的、合理性的状况下,其实人还没有疏离、异化,没有跟天地割裂开来。强调要“出人头地”,其实后头还是以“安身立命”为本。

帮助中心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