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亚文化作为一种普遍而又独特的文化现象,是人类社会文化结构中必然的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相对于主流文化,青年一代的文化以其青春性、多变性和挑战性的特性有别于位居社会主体的成人文化;而相对于基本认同主流价值的青年文化,青年亚文化则具有非主流、边缘性的“亚”文化或“次”文化特征。事实上,青年亚文化是一种世界性的青春文化现象,就其实质而言,它所反映的是成人世界与青春世界,父辈一代与子的一代之间那种永恒的矛盾和张力关系。尽管在不同的时空语境下,这对关系往往以不同的方式表现出来。譬如,反抗、冲突、偏离、协商、另类等,但是,它所呈现的那种青春期的迷惘、矛盾、寻觅冲动以及身份认同的困扰始终是青年亚文化的历史宿命,无论社会的意识形态如何统一和强大,这类青年亚文化或多或少总会以某些方式表现出来。
在中国现代文化史上,诸如五四青年文化运动、一二·九运动,甚至红卫兵运动,都在一定程度和某个侧面显现了那个时代的青年亚文化征候。但就整体而言,一直到20世纪80年代之前,现代中国的青年文化更多的还是以认同和追随主流文化、成人文化的方式出现,那种典型的具有世界普遍性的青年亚文化现象并不突出。但是,伴随着改革开放和中国与世界文化的接轨,在短短30年的时间里,中国青年亚文化出现了巨大变化,时至今日,已经成了当代中国青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如果说,20世纪80年代初的青年亚文化从备受压制到浮出地表,在传统的媒介语境中以各种个性化的另类形象出现和发展,并得到社会的理解和宽容,主要是得益于经济体制转轨和思想解放运动,那么,进入21世纪的今天,青年亚文化则在很大程度上有赖于以互联网为标志的信息技术革命,是突飞猛进的技术对青年日常生活的渗透和全球化的必然结果。如今,80年代形成的第一波青年亚文化族群/类型已成为追忆中的昔日辉煌,而新媒介支持下的今日青年亚文化才刚刚拉开序幕,但令人震撼的是,新媒介对当今青年亚文化的影响,无论在力度还是广度上都已远远超出了媒介技术的层面,进而关涉当代中国青年亚文化特质的变异及其走向,故而特别引人瞩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