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王敏研究员独立完成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历史与记忆:苏报案研究》(项目批准号为06CZS013),最终成果为同名专著。
苏报案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个著名事件,无论是辛亥革命研究还是近代史研究都会提及,学术界也有一些相关研究。以往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苏报案的起因、苏报案的交涉以及审讯判决过程、章太炎与邹容在苏报案中的表现等方面,认为苏报案是中外反动势力联手制造。事件的主要经过是《苏报》在革命思潮的推动下倾向革命,宣传革命思想,登载章太炎为邹容的《革命军》所作序言。清政府勾结上海租界当局镇压革命党。章太炎临危不惧,可逃而不逃,毅然就捕,邹容投案自首。章太炎和邹容被捕后在租界会审公廨审讯。章太炎与邹容在法庭上和狱中大义凛然,坚持斗争。邹容不堪虐待,病死在狱中(或者是被毒死)。笔者认为对苏报案事件本身的研究还不够深入。苏报案震动中外、牵动朝野,从发生直至判决形成,各方各派力量都曾卷入,但是目前对这个案件的一些关键性环节尚缺乏深入的研究,如《苏报》到底因何宣传革命?英国为首的列强因何干涉?章太炎与邹容在案件发生前后的真实表现如何?苏报案审讯的情形如何?最终的判决又是如何形成?这些问题以往的研究虽有涉及,但仍有进一步深入的空间。比如关于苏报案的审讯问题,不论是苏报案研究,还是章太炎、邹容研究,几乎都会提到,但这些研究多是根据《申报》的相关资料,这个资料不但概略,而且不准确。而对于研究苏报案审讯最可靠的资料英文法庭审讯记录以往研究都未曾注意到。
《苏报》案研究不够深入的主要原因是新资料发掘不够,研究方法缺少创新,该成果在这两方面均有突破。成果分上、下两篇。
上篇分析《苏报》案发生与审理,揭示苏报案的一些关键环节和细节,共分两章。
第一章从多个角度分析《苏报》案的发生原因。主要包括《苏报》宣传革命缘由。《苏报》宣传革命是引发《苏报》案发生的一个关键环节,以往的解释是《苏报》馆主陈范在革命思潮推动下倾向革命,这项成果的研究认为这种观点有想当然的成分,陈范是阴错阳差被卷入苏报案。为使《苏报》摆脱困境,陈范聘章士钊为主笔,又因误信“假孙中山”而放任《苏报》宣传革命,种种因素使《苏报》走上了宣传革命的不归路。一意严惩的中国政府和各怀心思的官员。分析中国政府对《苏报》案的态度、如何就《苏报》案问题与上海公共租界和列强交涉以及负责处理苏报案的各级官员的态度和表现。为维护大清帝国的权威和尊严,清政府一意严惩《苏报》案犯,并依据条约与列强交涉,坚决要求列强交犯。但直接处理《苏报》案的各级官员表现却各不相同,特别是《苏报》案发生前直接负责处理苏报案的俞明震等人的处理态度对《苏报》案有直接影响。列强介入苏报案。依据英、美外交档案中的《苏报》案资料,详细介绍以英国为首的列强介入《苏报》案以及列强在《苏报》案问题上的分歧和最终如何达成一致的过程。上海公共租界催生《苏报》案。分析上海公共租界在《苏报》案中的特殊地位以及公共租界工部局在《苏报》案中的表现。案发前后的章太炎与邹容。《苏报》案发生前后章太炎和邹容的表现,主要围绕章太炎为何可逃而不逃、邹容因何投案等问题展开。
第二章研究《苏报》案的审讯与判决,主要依据《苏报》案审讯记录以及档案资料揭示其审讯与判决形成过程、分析主要影响因素,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一是法庭、律师与适用的法律,介绍审讯苏报案的法庭组成、双方聘请的律师和律师在辩护中援引的法律。二是被告席上的章太炎与邹容,主要是章太炎与邹容在法庭上的供词和表现。三是律师的辩护与证人证词,介绍原告律师的指控、被告律师的辩护以及证人的证词。四是判决的最终形成,介绍中国政府与列强就判决问题进行的交涉以及判决形成过程。
下篇,研究《苏报》案的记忆,分两个方面。
一是大众传媒对《苏报》案的建构。以中外文报纸对苏报案如何报道与评论为中心,包括当时主要的中文报纸,如《申报》、《新闻报》、《中外日报》、《国民日日报》、《华字日报》(香港)等和外文报纸,如《字林西报》、《泰晤士报》、《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等。中文报纸主要受政治立场的影响,均就苏报案问题讨论中国政治问题,如守旧与改良、改良与革命等。《申报》鲜明地站在清政府立场上,为清政府辩护;《新闻报》态度前后变化较大,先前一度为清政府操控,发表攻击革命党言论,但不久回到原来的横议姿态;《中外日报》从头到尾都是温和稳健的改良主义立场,不赞成革命党,但也批评清政府处理苏报案和沈荩案失当,并借此机会建言政府推进宪政改革。以《国民日日报》为代表的革命报刊则颂扬革命者,嘲讽清政府;《华字日报》(香港)更像是一个讨论中国政治问题的公共论坛,保守与激进、维新与革命都可以在这里发言。外文报纸更关注苏报案交涉,争论列强是否应交出苏报案被关押者,并且由苏报案问题讨论中国政治、中国文化、中国文明,不约而同地指责中国政府,批评中国文化、中国文明野蛮,主张拒绝交出苏报案被关押者。影响外文报纸言论的主要因素是文化价值。外文报纸以西方文化价值为中心,运用的是殖民主义话语体系,居高临下地审视、评论中国问题,文明与野蛮、进步与保守等是外文报纸报道与评论苏报案问题时经常使用的词汇。
二是苏报案的建构以及章太炎和邹容形象的塑造。20世纪,苏报案和章太炎、邹容频繁出现在各种政治宣传作品中。苏报案发生后不久,就有革命党的宣传小册子《苏报案纪事》称苏报案是反清的一个标志性事件。章太炎和邹容也是革命党创作的反清小说的主角,如陈天华的小说《狮子吼》就有专门的章节影射苏报案。抗战时期,邹容又被塑造为宣传抵抗外族侵略献身的时代先进青年,是“青年之神”。1949年之后,苏报案又出现在大陆和台湾的政治宣传作品中。在台湾,为适应国民党反共抗俄、光复大陆的政治宣传需要,又重塑邹容的青年之神形象,创作并演出戏剧《邹容》。在大陆,苏报案又与高度政治化的意识形态相一致。苏报案在大陆受关注,始于1957年前后毛泽东多次重提苏报案,此后苏报案开始出现在各种报章杂志中,并且有不少关于苏报案和章太炎与邹容的宣传小册子出版。1963年苏报案五十周年之际电影剧本《邹容》发表,1981年,辛亥革命胜利七十周年之际,电影《革命军中马前卒》(根据剧本《邹容》改编)上演。这些作品都贯穿着共同的主题,即反帝反封建。近代中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因此中国革命的任务是反帝反封建,这是中国近代史上的基本叙述框架,也是苏报案建构要突出的主题。在苏报案中,英、美列强代表帝国主义,清政府代表封建主义。帝国主义对中国的入侵必然激起中国人民的反抗,因此帝国主义必然仇视中国革命,也必然和反动的清政府联手镇压中国革命。这样,苏报案也就有了反帝反封建意义,苏报案的主角章太炎和邹容也被塑造为反帝反封建英雄。在苏报案中,章太炎挺身就逮,邹容主动投案,法庭上他们大义凛然,把法庭变成了宣讲革命的场所。这项成果的上篇和下篇结合起来,试图将苏报案作为个案,探讨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如何被建构成由不同的立场、观念、目的等支配的话语,进而解读中国近代史的建构模式。
除研究方法之外,成果在新资料发掘方面也做了很大的努力,首次使用了英、美外交档案中有关苏报案的档案资料,如英国驻华公使与英国外交部关于苏报案的往来函电;美国驻华公使、驻沪领事、中国驻美公使与美国国务院关于苏报案问题的往来函电等;英文报纸《字林西报》登载的苏报案审讯记录、中外文报纸中有关苏报案的报道与评论以及电影、戏剧等资料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