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是一个喜欢考试的国家。考试的历史,算起来,也有五千年之久。考试的类别,古代有两大类。一类是国家即政府举行的考试,一类是学校举行的考试。国家考试的目的,是选拔人才,主要是官才。学校考试的目的,是培养人才。现代,则有三大类。国家学校之外,各行各业也运用考试录用员工,可统称社会考试。今天所论专指适用于人才选拔制度的国家考试,主要是科举考试。
考试,今天读如一个词或可看做一件事。实际上,最初,考与试大体上是相分离的。考是考,试是试。考,核实,通过调查,核实德行。试,试用,通过上岗,试用才干。一般程序是先考后试,不考不试。由隋唐开始,书面考试代替了先考后试的一般程序,一考定终身,考上可任用,考与试方合二为一,考就是试,试就是考,考试就是考量测试。
原始选人,以推举为前提,考与试分别为后续。《史记·五帝本纪》说众人推举虞舜,唐尧先考其行状,后“吾其试哉”,妻其二女试其品德,宾于四方试其社交,使入山林川泽试其神通。
周代选官,以世袭为主,以考、试选拔为辅。周制,地方负有为朝廷进贡人才的义务。进贡对象主要是各级学校的学生,《诗经》所谓“青青子矜,悠悠我心”者(学校内部的考试即发端于周代)。地方官“考(核)其德行,察(审)其道艺”(《周礼·地官》),推荐给朝廷,谓之贡士。尔后,天子试其文武数艺,试之以射宫(武试),试之以礼乐(文试),试而后用。这就不同于过去的以任用为试,初步具有进考场答考题的意味。但依然考是考,试是试。考是试的前提。
战国,天下大乱,礼乐制度废,考试制度也废。人才选拔,是一种自荐式招募。所谓食客三千、鸡鸣狗盗、楚材晋用、毛遂自荐等等成语,就是见证。自荐是要见面的,第一次见面,其实可以看做一种特别的面试,面试口才。如苏秦张仪之“两说穷舌端,五车摧笔锋”(南朝·鲍照《拟古》)。被看中的人,按其才能的高低,给予不同的待遇。冯谖因此有“长铗归来兮食无鱼”、“长铗归来兮出无车”的牢骚。
汉代立察举制。察是考察,举是推荐。主持察举的如同周代是地方官员,考察的对象也如同周代是各级学校的学生。不同的是,被举者要进京接受朝廷复核,即策试,策是竹简,将题目写在竹简上,由应试人做书面回答,称作策问和对策。策试是专场书面考试,考政治谋略和文章功夫。开了古代推荐官员需要加试文考的例牌,也开了古代选人重文的传统。现在的干部笔试,就类似于策试。策试的上家是推举,推举的上家是考察。东周后期,考察推举沦为宦官权贵的黑幕。民间嬉笑怒骂:“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黾。”(《后汉书》恒灵时童谣)
魏晋行九品中正制。九品中正是汉代察举的延续和变易。人才分九等,各地设中正。中正,官职,专司选人,根据望族名流的清议品评,所谓乡议,确定人才等级。清议的标准,全凭清议者的评语和中正的个人判断。不过,授官前,还是要考试。应该是笔试。《晋书·刘卞传》说刘卞“入太学,试经为台四品吏”。但这种试似乎不太重要。重要的是试的基础,乡议和中正考评。起初,还重才学,后来,则重门第。《晋书·刘毅传》:“务依党利,务随爱憎。”党利,豪门之利;爱憎,权贵爱憎。清人赵翼《二十二史劄记》:“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高门华阀,有世袭之荣;庶族寒人,无寸进之路。”
推倒九品中正,取消地方察举,将考与试合为书面考试,凭借书面考试选拔人才,是南北朝之后的科举制度。科举,面向社会,公开招考,设科开考,以考量才,择优录取。这一制度,发端于隋代,确立于唐代,沿流于宋、明,废止于晚清,风行1300多年。
特别要说的是唐代。唐代气象万千,唐代科举最重要的进士科,选人重素质,重才华,考试重文采,考诗赋,以诗取士。这样的考试,既是诗人赶考,又是文人考诗,吟咏载途,诗意满堂,空前而绝后。两宋积贫积弱,选人重时务,重实用,考试学汉代考策论,以策取士。明清专制保守,选人重经学,重理学,考试考经义,考八股,以八股取士。每况而愈下。今日念之,令人有生不逢唐的感叹。
唐代文人或者说唐代诗人高唱诗歌走上仕途,高唱诗歌飞黄腾达,高唱诗歌失意科场,高唱诗歌潦倒终生。何等风流蕴藉,何其悲凉慷慨。品味这些诗歌,可以回到唐朝,看看科举的荣耀和辛酸,看看政治的开明与浑浊,看看世风的敦厚与刻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