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置范式”是阿尔伯特·伯格曼在《技术与当代生活的特征:一种哲学追问》中提出的重要概念之一。伯格曼认为,技术凝结了社会、政治、文化的因素,技术的“范式”有过去、现在和未来,现代技术的“范式”结构是“装置范式”。在这篇文章中,伯格曼通过对两个日常生活中案例的分析,阐明了“装置范式”的具体含义和主要特征。通过比较前技术时代的不同语境,伯格曼强调了“装置范式”在技术时代的意义,并通过对两种反对意见的考察进一步说明了“装置范式”的特殊性。伯格曼认为,手段的根本可变性与目的的相对稳定性的共存,是装置范式的第一个突出特征;手段的隐蔽性、陌生化与目的的同步彰显性、实用性,是装置范式的第二个突出特征。
〔美〕阿尔伯特·伯格曼: 阿尔伯特·伯格曼(1937~),美国蒙大拿州大学哲学教授,主要致力于技术文化、技术哲学与语言哲学的研究,著有《语言哲学:历史基础与当代问题》(Philosophy of Language:Historical Foundations and Contemporary Issues,1977)、《技术与当代生活的特征:一种哲学追问》(1984)、《跨越后现代的分歧》(Crossing the Postmodern Divide,1992)、《权力失效:技术文化中的基督教精神》(Power Failure:Christianity in the Culture of Technology,2003)、《真实的美国伦理:为祖国担当》(Real American Ethics:Taking Responsibility for Our Country,2006)等。
程文欢: 程文欢,南京大学艺术研究院艺术学理论专业硕士研究生。
胡深: 胡深,南京大学艺术研究院艺术学理论专业硕士研究生。
郑从容: 郑从容,文学博士,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