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细页面

小民族大智慧:犹太人及其精神
在线阅读

深圳市民文化大讲堂(上、下册)

今天讲犹太人和犹太精神。很多人可能分不清犹太人和基督徒之间是什么关系,以为基督徒就是犹太人,或者犹太人信基督教,也是基督徒。犹太人很有智慧,爱因斯坦是最大的科学家,马克思是伟大的思想家。他们都是犹太人。为什么犹太人这么有智慧呢?很多人都知道犹太人命运非常坎坷,苦难的原因是什么?犹太人历经劫难以后,为什么能够在1948年建立自己的国家?这些疑问使我们有必要对犹太人有所了解,尤其在21世纪,在全球化过程当中,了解犹太人这样一个非常特殊的民族是非常必要的。

要了解一个民族,有必要花很多时间读它的经典,比如《圣经》《塔木德经》,或者研究它的历史。对于多数普通民众来讲,首先需要对它的精神有宏观的整体性的把握,而且这个把握应该比较准确。现在书店里有很多杂书谈犹太人,其中不少书讲得不准确。

什么是民族精神?是不是我们平素讲的跟物质相对的那种精神呢?其实是有区别的。张岱年先生写过关于中华民族精神的文章,认为中华民族的精神是“自强不息”。“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嘛。清末民初的著名教授辜鸿铭也写过《春秋大义》,说中国人的精神是“朴实、博大、深沉”。这里所说的“精神”,其实不是指某种思想和观念,而是指蕴含在一个民族的宗教、历史、生活方式等各个方面的心理倾向或特性。这是我对于精神的界定。

今天讲犹太精神,不是专门谈犹太思想,而是主要回答两个问题:第一,谁是犹太人?第二,什么是犹太精神?

严格地说,现在的犹太人都是公元前586年之后的犹大国的遗民。古代以色列曾经是独立的王国。所罗门王死后,这个王国一分为二,南面是犹大国,北边是以色列国。南面的这个国家由两个家族或支派构成,其中一个是犹大,一个是便雅悯。另外,还有作为神职人员的利未家族。北面的以色列国由10个支派构成。刚才提到的北面那个以色列国,在公元前722年就被亚述帝国所灭,构成它的那10个支派从此销声匿迹,不知去向。对于这10个消失了的以色列支派有种种猜测,但是谁也不确切知道它们究竟到哪里去了。有人说很可能在当地和周边国家被异族同化了,也很可能到了欧洲、亚洲,也有人说开封的犹太人可能就是那时候经过波斯、印度,最后辗转到了中国。南面的犹大国于公元前586年被巴比伦灭亡,其国民大多被掠往巴比伦,48年之后,波斯帝国兴起并取代了巴比伦,那些被掠走的犹大国的遗民有许多又回到了犹大故地。简单地说,严格意义上的犹太人指的是被巴比伦征服的犹大国的遗民以及后代,现在全世界的犹太人都是犹大国的后人。

按照《圣经》的记述,犹太人的始祖有三位,即亚伯拉罕、以撒和雅各。他们及其后裔被叫做“希伯来人”,意思是“从河那边过来的人”。什么河啊?幼发拉底河。亚伯拉罕、以撒、雅各是子孙三代。雅各生了12个儿子,后来繁衍成为犹太人的12个支派。这12个支派都被称为“以色列人”。这些人先在埃及寄居400多年,后来摩西带领他们逃出埃及,在旷野流浪了40年。摩西死后,其实是出埃及的那一代人死后,约书亚带领他们战胜了迦南七国,建立了自己的国家。当时是中国的商代。真正建立王国的是大卫,大卫之后是所罗门,所罗门之后,统一的王国就分裂为以色列和犹大两个国家,犹大国被征服后有了我们现在所说的犹太人。

犹太人是一个散居民族。前面提到,公元前586年,犹大国的遗民被掠往巴比伦48年,后来又回到故国建立了第二圣殿。后来经过了希腊人和罗马人的统治。到了公元70年,罗马军队焚毁了他们的圣殿,犹太人又开始了历史上最长的散居。从公元70年一直到1948年,犹太人在近1900年期间没有自己的国家,流散在世界各地。在欧洲,最集中的聚集地是南面的葡萄牙、西班牙,这一部分人被称为“塞法迪”犹太人;北面的德国、波兰以及东欧是另一个犹太人集中居住的区域,他们被叫做“阿什肯纳兹”犹太人。二战以后,美国成为犹太人最多的国家。目前,美国有600万犹太人;在过去的20年里,苏联解体后大批犹太人遗民以色列,使以色列的犹太人急剧增长,达到了620多万。

很多人可能关心如何来确定犹太人的身份。如果你读了《圣经》,你就会知道,《圣经》时期主要按照父系来确定犹太人身份。如果父亲是犹太人,其子女都是犹太人,除了极个别例外。公元70年之后,犹太人流散在世界各地。按照这个时期拉比犹太教的界定,犹太人从母系确定。就是说,如果母亲是犹太人,孩子便都是犹太人。除了按照血统确定身份以外,还有一条规则与信教相关。犹太教是一个民族性的宗教。意思是说,凡是犹太人都信犹太教,而且犹太教只是犹太人信的宗教。如果你想信犹太教,那你必须改宗,比如我非常喜欢犹太教,我要加入犹太教,必须经过严格的程序而改宗犹太教。如果我被接受了,完成了这个改宗程序,我就被接纳为犹太人了。在这个意义上,犹太人的宗教性和民族性是一体的。同理,历史上有很多犹太人脱离了自己的宗教,脱离后就不被看作犹太人了。

再讲一下犹太教与基督教的关系。基督教的创始人是耶稣,而耶稣是犹太人。耶稣有12个门徒,他们都是犹太人。后来对基督教的传播和教义的制定做出最大贡献的保罗也是犹太人。也就是说,基督教产生之初,最初在巴勒斯坦,后来逐渐传播到土耳其、希腊、罗马,以至更远的地方。基督教是由犹太人创立的,最初的基督徒都是犹太人。

在保罗之后,犹太教跟基督教正式分裂了。基督教从犹太教当中分化出来,而且认为以前的犹太教的经典即《希伯来圣经》,是《旧约》,而通过耶稣与上帝所立的约是《新约》,是基督徒所信奉的经典,这个《新约》超过了《旧约》。另外,基督徒认为,犹太教讲律法,认为上帝所赐的“十诫”等613条律法是生活的指南。但律法太复杂了,不如简单直接些,只要信奉上帝的化身耶稣基督,我们就能够得救了。因为宗教上的若干分歧,基督教与犹太教分裂了。犹太人不接受耶稣基督是救世主,犹太人也不接受基督教“道成肉身”“三位一体”的教义。这些都是基督教最基本的教义,犹太人一直不认同。后来基督教发展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宗教之一,而多数犹太人就散居在基督教国家里。但是,犹太教照样不接受基督教教义,跟基督教一直处于不同或对立的状态。二战以后,基督教深刻反思纳粹大屠杀的根源,开始主动与犹太教对话。经过几十年的努力,这两大宗教之间才逐渐缓和了关系。现在,犹太人与基督徒可以和平相处。但是,这并不等于两教或者基督徒和犹太人在宗教上或者在其基本教义上取得了一致,没有。但是二者有共同点,都接受上帝为至高无上、全知全能的神,接受“摩西十诫”。但是,对于基督教的基本教义,犹太人仍然是不接受的。我们一定要把犹太人和基督徒、犹太教和基督教区别开来。犹太人命运多舛,散居世界各地,历史上发生过种种反犹、排犹、屠犹事件,都直接和间接地与两教的分歧有关。

犹太人是一个富有智慧的民族。但是,如果你问我犹太人特别聪明吗,我说,从犹太人所取得的成就看,应该说他们特别聪明。在哲学史上,有斯宾诺莎、胡塞尔、维特根斯坦、弗洛伊德、弗洛姆等一大批犹太思想家,马克思也是犹太人。在科学领域,犹太人的贡献非常大。有一个数字比较陈旧一点,但是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说明问题。从1990年到1995年,犹太人得诺贝尔奖的有129位,占获奖总人数的23.6%。诺贝尔奖是世界上公认的科学界最高的奖励。二战当中,希特勒屠杀了600万犹太人。全世界的犹太人现在只有1300多万,在人口的意义上,是一个小民族。可是,在过去100年当中,区区1000多万人的犹太民族得诺贝尔奖的人数几乎占到了获诺贝尔奖者总数的1/4,这是一个惊人的数字。

还有,在经济领域,像洛克菲勒家族、罗斯查尔德家族等都是犹太人,美国的大银行几乎都是犹太人开的,犹太人在华尔街占绝对主导地位。简而言之,犹太人在人类文明的各个领域都取得了杰出成就,从这个意义上讲,犹太人是聪明的,甚至可以说是最聪明的。但是,这不意味着犹太人从基因上来讲比其他民族更聪明。迄今,没有人通过DNA鉴定发现犹太人有着特别的基因,因而比别的民族更聪明。他们之所以取得杰出的成就,在各个领域取得世界顶尖的成就,有多方面原因,包括宗教、生活方式、思维方式等原因,以及外界生存环境的压力等。犹太人散居在世界各地,寄人篱下,要想生存下去,出人头地,不努力学习提高自己行吗?是各种因素的结合,使犹太民族成为有大智慧的、能够取得大成就的民族。

什么是犹太精神?我总结概括出以下几点:第一,敬一神;第二,遵律法;第三,守契约;第四,求异;第五,重教育;第六,尚坚韧。

第一,敬一神。一神教不是犹太教所独有,但是犹太教是最早的一神教。它把上帝看作至高无上的、唯一的,是造物主和立法者。按照《圣经》,起初,上帝创造天地,然后用六天时间创造世界和人。这样一个上帝的存在在犹太人看来是不证自明的公理,其他一切都是从这个公理中衍生出来的。在犹太教那里,上帝创造了世界,创造了人,赋予人神圣的律法,人要信奉上帝,按照上帝赋予的律法来生活。一切都是围绕着神这个中心展开,所以,犹太教是一个神本主义的宗教。这个神本主义的宗教,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培养了犹太人对于唯一神的那种敬畏、虔诚和服从的心理。人在上帝面前非常渺小,犹如尘土一般,人在上帝面前必须非常谦卑。上帝至高无上,他是我们敬畏和仰望的,我们要向他看齐,模仿他而过一种神圣的生活,尽管我们永远变不成上帝。

犹太教告诉人们,耶和华上帝是独一的主,要求犹太人全心全意地爱上帝,与此同时,也要“爱人如己”。但是,自始至终,从古代的犹太教到现在的犹太教,敬神是第一位的,神始终最重要,敬神是犹太人的第一美德。犹太人也主张孝,比较重视家庭和孝道。但是,对于父母的孝和对于神的敬仰相比,始终是第二位的。这跟中国古代的儒家有区别。儒家虽然也说“天生烝民,有物有则”,“天命之谓性”,承认上天生人,赋予人性,使人之为人。但是,儒家的天不像犹太教中的上帝那样通过“说话”给人以直接的启示。“天不言”,所以,人无法直接得到天道。事实上,从周代开始,中国的圣贤都特别重视普通民众,认为只能从民众那里得到天意。所以说,“天听自我民听,天视自我民视”,“民之所欲,天必从之”,“民为邦本”。简而言之,在早期儒家那里既有上天,也有人心,而总起来看人本主义占主导地位。例如,孝道是“为仁”的根本,是儒家的第一美德。这与犹太人以敬神为第一美德不同。在古代中国,对天的敬拜和敬畏远不如对于父母和祖先的敬拜和服从。

第二,遵律法。犹太教是一种律法主义宗教,就是说,犹太人的生活都以上帝赐给他们的律法作为指南。《圣经》时代之后,犹太先哲发现一共有613条律法写在了《圣经》中,被叫作written law,就是成文律法。他们还认为,公元70年以后,犹太教除了成文律法外,还有口传律法。口传律法也是摩西从上帝那里接受下来的,只是没有写在《圣经》里,而是一代代口传下来的。到了公元200年左右,有人记录下来,编成了《密西拿》,再后来又有哲人或拉比对口传律法做诠释,编成了《塔木德经》。《塔木德经》是《圣经》之后犹太人的宗教经典和律法书。不管是口传律法还是成文律法,都被犹太人视为生活准则,它们涵盖了生活的各个方面,比如宗教祭祀、日常起居、人际关系、民事纠纷、刑事案子、婚丧嫁娶等。一个人如果严格按照律法行事,就能够成为“义人”,相当于儒家所说的“君子”。

律法有一个特征,就是带有惩罚性、强迫性。这意味着犹太人必须遵守律法,不遵守就会得到相应的惩罚。在犹太教中,一些现在看可能属于道德或单纯宗教的戒条,在当时是被看作法律的。比如,犹太教规定,在安息日所有犹太人都要休息,不得从事劳作。有人在安息日到山上去捡柴,被举报后怎么处理呢?判处死刑!犹太教的训诫就是法律,若违反,就要受惩罚。这种律法主义的精神培养了犹太人的规则意识和法治精神。

第三,守契约。中国的儒家特别强调道德、榜样的作用,我们经常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当然宋明儒学也提出,“存天理,灭人欲”,谁要是犯了道德性的“天理”规范,也要受到严厉的惩罚。但是,儒家总的说特别强调道德的力量,包括治理国家,认为“道之以德,齐之以礼”,人们就会产生一种羞耻感,从而自我约束,就不会做坏事了。儒家相信“仁、义、礼、智、信”是从每个人的内心中生发出来的,不来自外在的力量,所以,道德实践靠每个人的自觉自律。因此,儒家特别强调“慎独”。所谓“君子慎其独也”,要求一个人在任何时候都要严于律己。

犹太教当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就是守约。上帝跟以色列人立约,双方都遵守契约,永不毁弃。上帝跟犹太人的祖先亚伯拉罕立约,允诺赐给他众多人口,使他成为多国之父,还赐给它迦南土地作为永久的产业。上帝跟摩西立约,赐给他“十诫”和其他神圣的律法,让犹太人在生活当中遵守。契约概念根深蒂固地扎根于犹太人的心灵,不仅跟上帝要遵循律法,履行跟上帝的契约,同时也推广到人与人之间立约,而且严格履行契约。久而久之,遵守契约成为一种非常重要的犹太精神。我看过一个小册子,讲犹太人的经商之道,意思是有一个犹太商人在日本做了一宗大买卖,但是后来行情发生了变化,如果履行契约就要赔不少钱。怎么办?这个商人还是坚持履约,不能因为赔钱,原来签的合同就不算数了。守约是犹太人的精神,犹太人在商业领域的成功与这种精神有密切关系。

第四,求异。在多神教流行的古代,犹太人的先祖独树一帜,确立了一神信仰。他们认为他们跟上帝有约,上帝把他们从万民当中挑选出来,成为一个“特选子民”。英语有一个说法是“chosen people”,意思是“被挑选出来的民族”,跟其他民族不同。因此他们有一种自觉,一定要做得比其他民族更好,才能不辜负神对他们的期望。这个“契约”和“选民”是否包含一种民族优越的意思呢?在很多人看来是的。但是,犹太人的解释是:我们跟上帝有约,要遵守613条律法,才能够成为“义人”,而其他民族不用遵守这么多的律法即可产生同样的效果。按照《塔木德经》的解释,其他民族只要遵守7条最基本的律法就可以成为“义人”。在这个意义上讲,“选民”不带有优越感,反而是一种责任感,甚至是负担。上帝的选民要比其他民族遵守更多的清规戒律,接受更多的约束。

求异还表现在行为方式上。我们经常说“入乡随俗”,跟众人打成一片。但犹太人不是这样的。他们有独特的宗教,因此有独特的生活方式,这就使他们独立不依、特立独行,不从众,在散居的各地按照自己的宗教、自己的生活方式来生活,卓尔不群。实际上,这也成为很多人反犹的原因之一,招致人们的怨恨和敌视。

更重要的一点就是,在思维方式上求异和创新。《塔木德经》的文本倡导、鼓励犹太人提出不同于别人的意见和观点,时刻不忘求异创新。比如《塔木德经》开始部分讨论什么时候背诵某段祈祷文,《圣经》上说每天晚上和早上背诵,但是没说什么时候是晚上,什么时候是早上。于是,犹太先哲们便各抒己见,纷纷提出自己的看法。整个《塔木德经》有很多这样拉比讨论的记述,没有哪个拉比是主导性的权威,由他说了算,别人服从,从来没有。他们老想提出不同的看法,而且引经据典去论证自己的看法。因此,犹太人不从众,也善于争论。2008年,我在以色列参加以色列建国60周年“总统大会”,当时的总理奥尔默特说,以色列的事情很复杂,以色列有700万人,就有700万个总理。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可以发现,每个犹太人都希望发表意见,总想反驳别人的、过去的说法,提出自己的新见解,而且善于讨论,尤其善于辩论。这是犹太人最主要的特点。中国人讲“和为贵”和“求同存异”,我们把“同”看得比“异”更重要。犹太人也讲同与异,但更强调差异;我们讲同,也讲异,但我们强调的是同。在争论与否的问题上,我们强调的是尽量不争论。可见,我们跟犹太人在这点上全然不同。

第五,犹太人特别重视教育。犹太人有专门的经学院研究《圣经》和《塔木德经》,但在现代社会,也很重视世俗教育。犹太经典《塔木德经》中有句话让我永生不忘:“不读经,毋宁死。”他们把读经看作人生第一需要,与生命共在。犹太人很早就没有文盲,至少他们会读《圣经》或《塔木德经》。在很长时期里,中国文盲非常多,相比之下,犹太人应该说超前太多了。据统计,犹太人是所有民族当中每年每人读书最多的一个民族。

第六,尚坚韧。《易经》上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很多人认为这是中华民族精神,清华大学的校训是“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我想,自强不息的精神不是中国人独有的,也适用于描述犹太精神,而且可以说,犹太人比其他民族更为突出。为什么呢?刚才我们说了,犹太人散居在世界各地,寄人篱下差不多两千年,而这期间,他们都是零零星星在某些国家生存,近两千年没有被同化,经过各种磨难,包括十字军东征的屠犹,1492年西班牙的大规模排犹,以至二战期间的纳粹大屠杀,这一系列灭顶之灾犹太人都挺过去了,而且终于在1948年建立了自己的国家。

我去过以色列5次,每次都不禁感叹,这哪里是《圣经》上说的“流着奶和蜜的地方”啊!放眼望去看到的多半是大片的沙漠和荒山野岭。我没去西奈山,可我从书里得知,那里更是荒凉的山区和不毛之地。在这样的一片土地上,他们在古代曾经建立强大的王国,而在流散近2000年后又重建了自己的国家。现在的以色列是一个发达的富强国家。据说,以色列在军事、科技上的实力仅次于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之一。

《圣经》本来是用希伯来语写的,后来犹太人散居在世界各地,希伯来语只是人们读《圣经》、做祈祷时才用的宗教语言,其他时候犹太人讲当地语言。但是,在1948年以色列建国前后,这种语言居然复活了,现在希伯来语成了以色列的官方语言。你想一种语言已经濒于灭亡若干世纪后能够起死回生,成为一种活的运用于日常生活的语言,难道这不是一大奇迹吗?

反思犹太人的恶劣生存环境和历史上的悲惨经历,想想犹太人培养出了那么多的杰出的思想家、科学家、文学艺术家,不禁让人赞叹犹太人的坚强意志和顽强的生命力。有人说以色列以及犹太人像“沙漠中的仙人掌”,我觉得这个比喻很好。

最后说几句感想。

为什么犹太人历经劫难和苦难能够生存下来,并且在那样贫瘠的土地上创造出一个个人间奇迹呢?首先是因为他们有信仰支撑,他们相信上帝存在,相信他们跟上帝有约,也相信上帝永远跟他们同在,相信他们是上帝的选民,不同于普通民众、民族,他们是卓尔不群,具有非凡的智慧和使命的一个族群。他们相信并且遵守契约,严格遵行律法,努力成为“义人”,在人间而不是天国实现公平正义。

其次,《圣经》和《塔木德经》是犹太教经典,它们教会他们如何思维和生存,是犹太人生活的指南,也是犹太智慧取之不尽的活水源头。

再次,长期寄人篱下的社会环境,迫使犹太人以超强的意志和毅力迎接挑战,战胜困难。

最后,现代社会为犹太人提供了创造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条件。法国大革命以后,犹太人被赋予了公民权,他们开始融入西方社会,很多大的思想家都是在那个时候产生的,现代社会为他们提供了能够综合传统与现代元素的优越条件。那些犹太大思想家一方面得益于传统的熏陶,另一方面又憧憬现代化的美好世界,因此他们没有局限在犹太传统当中,而是超越了传统,发展出一个个普遍的理论。

我想用孟子的一句话来结束我今天的报告。孟子说:“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犹太民族作为一个弱小民族而有大智慧、大成就,是不是可以说是天降大任的缘故呢?

谢谢大家!

');" class="a2">收藏

深圳市民文化大讲堂(上、下册)

今天讲犹太人和犹太精神。很多人可能分不清犹太人和基督徒之间是什么关系,以为基督徒就是犹太人,或者犹太人信基督教,也是基督徒。犹太人很有智慧,爱因斯坦是最大的科学家,马克思是伟大的思想家。他们都是犹太人。为什么犹太人这么有智慧呢?很多人都知道犹太人命运非常坎坷,苦难的原因是什么?犹太人历经劫难以后,为什么能够在1948年建立自己的国家?这些疑问使我们有必要对犹太人有所了解,尤其在21世纪,在全球化过程当中,了解犹太人这样一个非常特殊的民族是非常必要的。

要了解一个民族,有必要花很多时间读它的经典,比如《圣经》《塔木德经》,或者研究它的历史。对于多数普通民众来讲,首先需要对它的精神有宏观的整体性的把握,而且这个把握应该比较准确。现在书店里有很多杂书谈犹太人,其中不少书讲得不准确。

什么是民族精神?是不是我们平素讲的跟物质相对的那种精神呢?其实是有区别的。张岱年先生写过关于中华民族精神的文章,认为中华民族的精神是“自强不息”。“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嘛。清末民初的著名教授辜鸿铭也写过《春秋大义》,说中国人的精神是“朴实、博大、深沉”。这里所说的“精神”,其实不是指某种思想和观念,而是指蕴含在一个民族的宗教、历史、生活方式等各个方面的心理倾向或特性。这是我对于精神的界定。

今天讲犹太精神,不是专门谈犹太思想,而是主要回答两个问题:第一,谁是犹太人?第二,什么是犹太精神?

严格地说,现在的犹太人都是公元前586年之后的犹大国的遗民。古代以色列曾经是独立的王国。所罗门王死后,这个王国一分为二,南面是犹大国,北边是以色列国。南面的这个国家由两个家族或支派构成,其中一个是犹大,一个是便雅悯。另外,还有作为神职人员的利未家族。北面的以色列国由10个支派构成。刚才提到的北面那个以色列国,在公元前722年就被亚述帝国所灭,构成它的那10个支派从此销声匿迹,不知去向。对于这10个消失了的以色列支派有种种猜测,但是谁也不确切知道它们究竟到哪里去了。有人说很可能在当地和周边国家被异族同化了,也很可能到了欧洲、亚洲,也有人说开封的犹太人可能就是那时候经过波斯、印度,最后辗转到了中国。南面的犹大国于公元前586年被巴比伦灭亡,其国民大多被掠往巴比伦,48年之后,波斯帝国兴起并取代了巴比伦,那些被掠走的犹大国的遗民有许多又回到了犹大故地。简单地说,严格意义上的犹太人指的是被巴比伦征服的犹大国的遗民以及后代,现在全世界的犹太人都是犹大国的后人。

按照《圣经》的记述,犹太人的始祖有三位,即亚伯拉罕、以撒和雅各。他们及其后裔被叫做“希伯来人”,意思是“从河那边过来的人”。什么河啊?幼发拉底河。亚伯拉罕、以撒、雅各是子孙三代。雅各生了12个儿子,后来繁衍成为犹太人的12个支派。这12个支派都被称为“以色列人”。这些人先在埃及寄居400多年,后来摩西带领他们逃出埃及,在旷野流浪了40年。摩西死后,其实是出埃及的那一代人死后,约书亚带领他们战胜了迦南七国,建立了自己的国家。当时是中国的商代。真正建立王国的是大卫,大卫之后是所罗门,所罗门之后,统一的王国就分裂为以色列和犹大两个国家,犹大国被征服后有了我们现在所说的犹太人。

犹太人是一个散居民族。前面提到,公元前586年,犹大国的遗民被掠往巴比伦48年,后来又回到故国建立了第二圣殿。后来经过了希腊人和罗马人的统治。到了公元70年,罗马军队焚毁了他们的圣殿,犹太人又开始了历史上最长的散居。从公元70年一直到1948年,犹太人在近1900年期间没有自己的国家,流散在世界各地。在欧洲,最集中的聚集地是南面的葡萄牙、西班牙,这一部分人被称为“塞法迪”犹太人;北面的德国、波兰以及东欧是另一个犹太人集中居住的区域,他们被叫做“阿什肯纳兹”犹太人。二战以后,美国成为犹太人最多的国家。目前,美国有600万犹太人;在过去的20年里,苏联解体后大批犹太人遗民以色列,使以色列的犹太人急剧增长,达到了620多万。

很多人可能关心如何来确定犹太人的身份。如果你读了《圣经》,你就会知道,《圣经》时期主要按照父系来确定犹太人身份。如果父亲是犹太人,其子女都是犹太人,除了极个别例外。公元70年之后,犹太人流散在世界各地。按照这个时期拉比犹太教的界定,犹太人从母系确定。就是说,如果母亲是犹太人,孩子便都是犹太人。除了按照血统确定身份以外,还有一条规则与信教相关。犹太教是一个民族性的宗教。意思是说,凡是犹太人都信犹太教,而且犹太教只是犹太人信的宗教。如果你想信犹太教,那你必须改宗,比如我非常喜欢犹太教,我要加入犹太教,必须经过严格的程序而改宗犹太教。如果我被接受了,完成了这个改宗程序,我就被接纳为犹太人了。在这个意义上,犹太人的宗教性和民族性是一体的。同理,历史上有很多犹太人脱离了自己的宗教,脱离后就不被看作犹太人了。

再讲一下犹太教与基督教的关系。基督教的创始人是耶稣,而耶稣是犹太人。耶稣有12个门徒,他们都是犹太人。后来对基督教的传播和教义的制定做出最大贡献的保罗也是犹太人。也就是说,基督教产生之初,最初在巴勒斯坦,后来逐渐传播到土耳其、希腊、罗马,以至更远的地方。基督教是由犹太人创立的,最初的基督徒都是犹太人。

在保罗之后,犹太教跟基督教正式分裂了。基督教从犹太教当中分化出来,而且认为以前的犹太教的经典即《希伯来圣经》,是《旧约》,而通过耶稣与上帝所立的约是《新约》,是基督徒所信奉的经典,这个《新约》超过了《旧约》。另外,基督徒认为,犹太教讲律法,认为上帝所赐的“十诫”等613条律法是生活的指南。但律法太复杂了,不如简单直接些,只要信奉上帝的化身耶稣基督,我们就能够得救了。因为宗教上的若干分歧,基督教与犹太教分裂了。犹太人不接受耶稣基督是救世主,犹太人也不接受基督教“道成肉身”“三位一体”的教义。这些都是基督教最基本的教义,犹太人一直不认同。后来基督教发展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宗教之一,而多数犹太人就散居在基督教国家里。但是,犹太教照样不接受基督教教义,跟基督教一直处于不同或对立的状态。二战以后,基督教深刻反思纳粹大屠杀的根源,开始主动与犹太教对话。经过几十年的努力,这两大宗教之间才逐渐缓和了关系。现在,犹太人与基督徒可以和平相处。但是,这并不等于两教或者基督徒和犹太人在宗教上或者在其基本教义上取得了一致,没有。但是二者有共同点,都接受上帝为至高无上、全知全能的神,接受“摩西十诫”。但是,对于基督教的基本教义,犹太人仍然是不接受的。我们一定要把犹太人和基督徒、犹太教和基督教区别开来。犹太人命运多舛,散居世界各地,历史上发生过种种反犹、排犹、屠犹事件,都直接和间接地与两教的分歧有关。

犹太人是一个富有智慧的民族。但是,如果你问我犹太人特别聪明吗,我说,从犹太人所取得的成就看,应该说他们特别聪明。在哲学史上,有斯宾诺莎、胡塞尔、维特根斯坦、弗洛伊德、弗洛姆等一大批犹太思想家,马克思也是犹太人。在科学领域,犹太人的贡献非常大。有一个数字比较陈旧一点,但是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说明问题。从1990年到1995年,犹太人得诺贝尔奖的有129位,占获奖总人数的23.6%。诺贝尔奖是世界上公认的科学界最高的奖励。二战当中,希特勒屠杀了600万犹太人。全世界的犹太人现在只有1300多万,在人口的意义上,是一个小民族。可是,在过去100年当中,区区1000多万人的犹太民族得诺贝尔奖的人数几乎占到了获诺贝尔奖者总数的1/4,这是一个惊人的数字。

还有,在经济领域,像洛克菲勒家族、罗斯查尔德家族等都是犹太人,美国的大银行几乎都是犹太人开的,犹太人在华尔街占绝对主导地位。简而言之,犹太人在人类文明的各个领域都取得了杰出成就,从这个意义上讲,犹太人是聪明的,甚至可以说是最聪明的。但是,这不意味着犹太人从基因上来讲比其他民族更聪明。迄今,没有人通过DNA鉴定发现犹太人有着特别的基因,因而比别的民族更聪明。他们之所以取得杰出的成就,在各个领域取得世界顶尖的成就,有多方面原因,包括宗教、生活方式、思维方式等原因,以及外界生存环境的压力等。犹太人散居在世界各地,寄人篱下,要想生存下去,出人头地,不努力学习提高自己行吗?是各种因素的结合,使犹太民族成为有大智慧的、能够取得大成就的民族。

什么是犹太精神?我总结概括出以下几点:第一,敬一神;第二,遵律法;第三,守契约;第四,求异;第五,重教育;第六,尚坚韧。

第一,敬一神。一神教不是犹太教所独有,但是犹太教是最早的一神教。它把上帝看作至高无上的、唯一的,是造物主和立法者。按照《圣经》,起初,上帝创造天地,然后用六天时间创造世界和人。这样一个上帝的存在在犹太人看来是不证自明的公理,其他一切都是从这个公理中衍生出来的。在犹太教那里,上帝创造了世界,创造了人,赋予人神圣的律法,人要信奉上帝,按照上帝赋予的律法来生活。一切都是围绕着神这个中心展开,所以,犹太教是一个神本主义的宗教。这个神本主义的宗教,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培养了犹太人对于唯一神的那种敬畏、虔诚和服从的心理。人在上帝面前非常渺小,犹如尘土一般,人在上帝面前必须非常谦卑。上帝至高无上,他是我们敬畏和仰望的,我们要向他看齐,模仿他而过一种神圣的生活,尽管我们永远变不成上帝。

犹太教告诉人们,耶和华上帝是独一的主,要求犹太人全心全意地爱上帝,与此同时,也要“爱人如己”。但是,自始至终,从古代的犹太教到现在的犹太教,敬神是第一位的,神始终最重要,敬神是犹太人的第一美德。犹太人也主张孝,比较重视家庭和孝道。但是,对于父母的孝和对于神的敬仰相比,始终是第二位的。这跟中国古代的儒家有区别。儒家虽然也说“天生烝民,有物有则”,“天命之谓性”,承认上天生人,赋予人性,使人之为人。但是,儒家的天不像犹太教中的上帝那样通过“说话”给人以直接的启示。“天不言”,所以,人无法直接得到天道。事实上,从周代开始,中国的圣贤都特别重视普通民众,认为只能从民众那里得到天意。所以说,“天听自我民听,天视自我民视”,“民之所欲,天必从之”,“民为邦本”。简而言之,在早期儒家那里既有上天,也有人心,而总起来看人本主义占主导地位。例如,孝道是“为仁”的根本,是儒家的第一美德。这与犹太人以敬神为第一美德不同。在古代中国,对天的敬拜和敬畏远不如对于父母和祖先的敬拜和服从。

第二,遵律法。犹太教是一种律法主义宗教,就是说,犹太人的生活都以上帝赐给他们的律法作为指南。《圣经》时代之后,犹太先哲发现一共有613条律法写在了《圣经》中,被叫作written law,就是成文律法。他们还认为,公元70年以后,犹太教除了成文律法外,还有口传律法。口传律法也是摩西从上帝那里接受下来的,只是没有写在《圣经》里,而是一代代口传下来的。到了公元200年左右,有人记录下来,编成了《密西拿》,再后来又有哲人或拉比对口传律法做诠释,编成了《塔木德经》。《塔木德经》是《圣经》之后犹太人的宗教经典和律法书。不管是口传律法还是成文律法,都被犹太人视为生活准则,它们涵盖了生活的各个方面,比如宗教祭祀、日常起居、人际关系、民事纠纷、刑事案子、婚丧嫁娶等。一个人如果严格按照律法行事,就能够成为“义人”,相当于儒家所说的“君子”。

律法有一个特征,就是带有惩罚性、强迫性。这意味着犹太人必须遵守律法,不遵守就会得到相应的惩罚。在犹太教中,一些现在看可能属于道德或单纯宗教的戒条,在当时是被看作法律的。比如,犹太教规定,在安息日所有犹太人都要休息,不得从事劳作。有人在安息日到山上去捡柴,被举报后怎么处理呢?判处死刑!犹太教的训诫就是法律,若违反,就要受惩罚。这种律法主义的精神培养了犹太人的规则意识和法治精神。

第三,守契约。中国的儒家特别强调道德、榜样的作用,我们经常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当然宋明儒学也提出,“存天理,灭人欲”,谁要是犯了道德性的“天理”规范,也要受到严厉的惩罚。但是,儒家总的说特别强调道德的力量,包括治理国家,认为“道之以德,齐之以礼”,人们就会产生一种羞耻感,从而自我约束,就不会做坏事了。儒家相信“仁、义、礼、智、信”是从每个人的内心中生发出来的,不来自外在的力量,所以,道德实践靠每个人的自觉自律。因此,儒家特别强调“慎独”。所谓“君子慎其独也”,要求一个人在任何时候都要严于律己。

犹太教当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就是守约。上帝跟以色列人立约,双方都遵守契约,永不毁弃。上帝跟犹太人的祖先亚伯拉罕立约,允诺赐给他众多人口,使他成为多国之父,还赐给它迦南土地作为永久的产业。上帝跟摩西立约,赐给他“十诫”和其他神圣的律法,让犹太人在生活当中遵守。契约概念根深蒂固地扎根于犹太人的心灵,不仅跟上帝要遵循律法,履行跟上帝的契约,同时也推广到人与人之间立约,而且严格履行契约。久而久之,遵守契约成为一种非常重要的犹太精神。我看过一个小册子,讲犹太人的经商之道,意思是有一个犹太商人在日本做了一宗大买卖,但是后来行情发生了变化,如果履行契约就要赔不少钱。怎么办?这个商人还是坚持履约,不能因为赔钱,原来签的合同就不算数了。守约是犹太人的精神,犹太人在商业领域的成功与这种精神有密切关系。

第四,求异。在多神教流行的古代,犹太人的先祖独树一帜,确立了一神信仰。他们认为他们跟上帝有约,上帝把他们从万民当中挑选出来,成为一个“特选子民”。英语有一个说法是“chosen people”,意思是“被挑选出来的民族”,跟其他民族不同。因此他们有一种自觉,一定要做得比其他民族更好,才能不辜负神对他们的期望。这个“契约”和“选民”是否包含一种民族优越的意思呢?在很多人看来是的。但是,犹太人的解释是:我们跟上帝有约,要遵守613条律法,才能够成为“义人”,而其他民族不用遵守这么多的律法即可产生同样的效果。按照《塔木德经》的解释,其他民族只要遵守7条最基本的律法就可以成为“义人”。在这个意义上讲,“选民”不带有优越感,反而是一种责任感,甚至是负担。上帝的选民要比其他民族遵守更多的清规戒律,接受更多的约束。

求异还表现在行为方式上。我们经常说“入乡随俗”,跟众人打成一片。但犹太人不是这样的。他们有独特的宗教,因此有独特的生活方式,这就使他们独立不依、特立独行,不从众,在散居的各地按照自己的宗教、自己的生活方式来生活,卓尔不群。实际上,这也成为很多人反犹的原因之一,招致人们的怨恨和敌视。

更重要的一点就是,在思维方式上求异和创新。《塔木德经》的文本倡导、鼓励犹太人提出不同于别人的意见和观点,时刻不忘求异创新。比如《塔木德经》开始部分讨论什么时候背诵某段祈祷文,《圣经》上说每天晚上和早上背诵,但是没说什么时候是晚上,什么时候是早上。于是,犹太先哲们便各抒己见,纷纷提出自己的看法。整个《塔木德经》有很多这样拉比讨论的记述,没有哪个拉比是主导性的权威,由他说了算,别人服从,从来没有。他们老想提出不同的看法,而且引经据典去论证自己的看法。因此,犹太人不从众,也善于争论。2008年,我在以色列参加以色列建国60周年“总统大会”,当时的总理奥尔默特说,以色列的事情很复杂,以色列有700万人,就有700万个总理。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可以发现,每个犹太人都希望发表意见,总想反驳别人的、过去的说法,提出自己的新见解,而且善于讨论,尤其善于辩论。这是犹太人最主要的特点。中国人讲“和为贵”和“求同存异”,我们把“同”看得比“异”更重要。犹太人也讲同与异,但更强调差异;我们讲同,也讲异,但我们强调的是同。在争论与否的问题上,我们强调的是尽量不争论。可见,我们跟犹太人在这点上全然不同。

第五,犹太人特别重视教育。犹太人有专门的经学院研究《圣经》和《塔木德经》,但在现代社会,也很重视世俗教育。犹太经典《塔木德经》中有句话让我永生不忘:“不读经,毋宁死。”他们把读经看作人生第一需要,与生命共在。犹太人很早就没有文盲,至少他们会读《圣经》或《塔木德经》。在很长时期里,中国文盲非常多,相比之下,犹太人应该说超前太多了。据统计,犹太人是所有民族当中每年每人读书最多的一个民族。

第六,尚坚韧。《易经》上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很多人认为这是中华民族精神,清华大学的校训是“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我想,自强不息的精神不是中国人独有的,也适用于描述犹太精神,而且可以说,犹太人比其他民族更为突出。为什么呢?刚才我们说了,犹太人散居在世界各地,寄人篱下差不多两千年,而这期间,他们都是零零星星在某些国家生存,近两千年没有被同化,经过各种磨难,包括十字军东征的屠犹,1492年西班牙的大规模排犹,以至二战期间的纳粹大屠杀,这一系列灭顶之灾犹太人都挺过去了,而且终于在1948年建立了自己的国家。

我去过以色列5次,每次都不禁感叹,这哪里是《圣经》上说的“流着奶和蜜的地方”啊!放眼望去看到的多半是大片的沙漠和荒山野岭。我没去西奈山,可我从书里得知,那里更是荒凉的山区和不毛之地。在这样的一片土地上,他们在古代曾经建立强大的王国,而在流散近2000年后又重建了自己的国家。现在的以色列是一个发达的富强国家。据说,以色列在军事、科技上的实力仅次于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之一。

《圣经》本来是用希伯来语写的,后来犹太人散居在世界各地,希伯来语只是人们读《圣经》、做祈祷时才用的宗教语言,其他时候犹太人讲当地语言。但是,在1948年以色列建国前后,这种语言居然复活了,现在希伯来语成了以色列的官方语言。你想一种语言已经濒于灭亡若干世纪后能够起死回生,成为一种活的运用于日常生活的语言,难道这不是一大奇迹吗?

反思犹太人的恶劣生存环境和历史上的悲惨经历,想想犹太人培养出了那么多的杰出的思想家、科学家、文学艺术家,不禁让人赞叹犹太人的坚强意志和顽强的生命力。有人说以色列以及犹太人像“沙漠中的仙人掌”,我觉得这个比喻很好。

最后说几句感想。

为什么犹太人历经劫难和苦难能够生存下来,并且在那样贫瘠的土地上创造出一个个人间奇迹呢?首先是因为他们有信仰支撑,他们相信上帝存在,相信他们跟上帝有约,也相信上帝永远跟他们同在,相信他们是上帝的选民,不同于普通民众、民族,他们是卓尔不群,具有非凡的智慧和使命的一个族群。他们相信并且遵守契约,严格遵行律法,努力成为“义人”,在人间而不是天国实现公平正义。

其次,《圣经》和《塔木德经》是犹太教经典,它们教会他们如何思维和生存,是犹太人生活的指南,也是犹太智慧取之不尽的活水源头。

再次,长期寄人篱下的社会环境,迫使犹太人以超强的意志和毅力迎接挑战,战胜困难。

最后,现代社会为犹太人提供了创造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条件。法国大革命以后,犹太人被赋予了公民权,他们开始融入西方社会,很多大的思想家都是在那个时候产生的,现代社会为他们提供了能够综合传统与现代元素的优越条件。那些犹太大思想家一方面得益于传统的熏陶,另一方面又憧憬现代化的美好世界,因此他们没有局限在犹太传统当中,而是超越了传统,发展出一个个普遍的理论。

我想用孟子的一句话来结束我今天的报告。孟子说:“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犹太民族作为一个弱小民族而有大智慧、大成就,是不是可以说是天降大任的缘故呢?

谢谢大家!

帮助中心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