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细页面

1949~2000中外文学比较史研究——《1949~2000中外文学比较史》成果简介
在线阅读 收藏

苏州大学朱栋霖教授主持完成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949~2000中外文学比较史》(批准号为01BZW037),最终成果为同名专著。课题组成员有:吴格非、南志刚、陈南先、方贤绪、江腊生、陈黎明、卢炜。

该成果站在新世纪文化的高度,以新的文学史观、文学观重新诠释1949~2000年间的中国当代文学;以文学的现代化、民族化作为20世纪中国文学的基本考察视角与轴线,使之贯穿全书整个论述的始终,研究中国文学面临外来文学影响如何吸纳、排斥、变异与自我创造,实现文学现代化、本土化的过程。

全书共八编。

第一编:俄苏文学与中国十七年文学。在俄苏文学理论的影响下,中国学者和作家对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理论进行了阐释,并且围绕着真实与真实性、本质与典型的关系,以及如何理解人民性和党性等问题进行了长期论争和探讨。对于苏联的“解冻”文学和中国的“百花文学”而言,揭露社会矛盾和表现人道主义是二者共同的文学主题。

第二编:西方现代主义与中国80年代文学。西方现代主义文学不仅发现了“社会关系总和”意义上的人,而且不断地向人的精神领域开掘,探讨人类的深层心理结构,从人类的本质存在和生存处境出发,表达对人类的终极关怀。随着现代主义文学思潮在中国传播的深入和发展,中国文学观念从形式层面的变化开始,逐渐发展到功能观和对文学基本性质的认识方面,并通过文学审美功能的强化进一步导致文学本体层面的嬗变。

第三编:萨特存在主义及其相关文学思潮与中国新时期文学。法国存在主义哲学家、文学家萨特在中国的接受和影响,经历了以理论启蒙为目的的最初的译介、阐发,到作家们在创作实践中把它与中国当代社会情境相结合,并使之逐渐嬗变成为一种当代中国所能接受的新的文化精神这样一个过程。在萨特“人学”思想的影响下,中国新时期文学开启了人的“存在”探询的新领域,深化了“人”的观念的发现与重构。

第四编:后现代主义思潮与中国20世纪90年代文学。后现代主义思潮进入中国,原因在于中国本土具有相对应的传统文化因素,并在当代文化语境的影响下,形成了后现代主义在中国的本土化特征。后现代主义话语和市场话语的合力作用下的生存处境,决定了90年代小说人的观念嬗变,进一步促成了新的主体建构方式;并导致过去的历史观的断裂,形成90年代文学中虚拟历史、游戏历史和消费历史的不同表征;最终对90年代小说的文体特征和美学追求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中,魔幻现实主义文学,直接促成了中国文学“人”的观念的嬗变与思维中心的转移。魔幻现实主义与20世纪后期中国小说的孤独母题、魔幻意象的创造以及叙事艺术的多样化三个层面,直接展示了魔幻现实主义文学对20世纪后期中国小说思想与艺术方面的影响,实现了以“寻根”小说为中心的20世纪后期中国小说在思想与艺术方面对传统文学实践的双重超越。

第五编:叙事学与中国当代先锋小说。叙事学的中国接受,存在以西化中、以中证西,忽视民族审美经验和文化传统,进行技术层面简单类比等文化态度和方法的误区。运用比较叙事学的方法,分析西方现代叙事学和中国叙事传统的冲突与融合,通过解剖以马原、余华、莫言、苏童、格非为代表的中国当代先锋小说的叙事特征和美学属性,探讨中国文学面对全球化语境的对策和出路。

第六编:西方女性主义理论与中国当代文学。在批判男权这一前提下,女性批评话语体现出开放性,也实现了方法的多样性。从中国的女性文学批评话语中可以看到女性主义理论与西方其他理论方法的结合,如女性主义社会历史批评、女性主义精神分析学批评、女性主义原型批评、女性主义后殖民理论批评、女性主义叙事学批评等。鲜明的目的性使中国女性文学创作在主题、人物形象、叙事方式等方面都出现明显的变化。在结合的过程中,一定程度上实现了中国本土文化对西方理论的过滤与筛选,也存在着脱离中国国情的生搬硬套。

作为中国文学言说方式和精神世界的一种补充,新时期以来的中国基督教文学试图构建一个充满着丰富而强劲的个体生命形态以及神性和诗性可以互释的精神空间。这种写作对于当下中国文学来说,无疑是一种有意义的表达。但在中国传统道德资源和信仰资源出现严重的意义匮乏之时,中国基督教文学并没有因叩问灵魂生命和追询神圣维度而得以引起关注。

第七编:西方文学对我国诗歌与戏剧创作的影响。新时期以来西方现代主义诗歌的大量译介促成了朦胧诗的发展,“文化大革命”则是朦胧诗产生的直接背景和反抗对象。从人的发现和人的自觉两个方面,朦胧诗对西方现代主义诗歌进行了吸收和选择,开始对人的价值和生存处境进行反思。这一思潮反映了民族集体无意识和传统美感范畴对外来“模子”的本土化取舍。

20世纪80年代的戏剧创作,不断受到西方荒诞派的影响。西方戏剧对人性的荒诞表现,使中国当代戏剧感受到更多人性复杂的一面,从而产生了一系列相关的探索戏剧。然而这所有的探索戏剧并非西方意义上的荒诞派戏剧,因为当代戏剧并没有真正实现“用荒诞的形式表现荒诞的内涵”。90年代,梅耶荷德戏剧理论、创作实践与中国当代新戏剧运动产生了影响。立足于高行健、林兆华、牟森、孟京辉和王晓鹰等导演及剧作家的戏剧作品,在革命性、假定性、剧场性三个方面,梅耶荷德对中国当代新戏剧运动产生了不可忽视的作用。布莱希特是对中国新时期戏剧影响最大最深的西方戏剧家。以布莱希特戏剧体系中辩证思想和人的观念为维度,探究其对中国新时期戏剧影响和接受的历程,最终得出“从辩证到综合”的影响接受模式。

第八编:儒家文化与新时期文学的关系。积极入世、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意识的士的精神,影响了80年代作家的精神世界,并使80年代文学发挥了文章乃经国之大业的作用,并在90年代作家中呈现出多元的转化趋势。儒家道德意识影响了对新时期作家在社会历史转型期儒家义利之辩的展开,而中和审美意识主要体现在情感表现、语言和审美意境方面。在现代人学观念基础上,作家以个体的方式实现他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实现儒家精神的现代转化。

该成果主要有以下创新和特色。

其一,坚持以人的发现及其观念的演变为一以贯之的理论视角。作者认为,文学发展与演变的核心是文学观念与文化观念,其根本是人的发现及其观念的演变,由此构成文学观念、文学思潮的更迭、文学创作的变异。

其二,注重把握中国传统文化、古典文学对当代作家创作的影响,在探讨文学的现代化与本土化时坚持一个宏阔而贴切的文化视野,也形成我们从事中外文学比较的一个独特视角。

其三,重点关注当代中国作家在面对外来文学影响时的主体自我独创与对民族文学的新建构。

其四,注重对文学本体的研究。文学主题、文学人物、文体形式、叙述方式的变化发展,是本课题始终探讨的对象。本书史的叙述以文学思潮的变更为各历史阶段的基本框架,而将较重要的创作情况(作家作品)的分析结合于其中。克服当下“文化研究”替代“文学批评”的弊端。

其五,在对各种文学思潮和理论的发掘、整理、钩沉的过程中,有新的发现。

其六,全书史料相当丰富,以富有说服力的史实,改变了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的一些定论和成见。

该成果为深化20世纪中国文学史研究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研究视野、思维模式和价值坐标,对于指导21世纪中国文学的发展,建设现代性的、参与世界文化对话的民族新文学,具有重要的意义。

帮助中心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