赣南师范学院钟俊昆教授主持完成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闽粤赣客家文学史论纲》(批准号为03CZW001),最终成果为专著《客家文学史纲》和《客家文化与文学》。课题组主要成员有:曾晓林、宋德剑、高伟光、程箐、郭名询、钟德彪。
该成果从文学地理学视角出发,以闽粤赣台客家历史上实有的文学创作(文人创作)和以客家山歌为代表的民间文学为研究对象,但避免单一的文学考察,而是将研究对象置于闽粤赣台客家地域环境文化背景下去考察,以客家文化思想内涵来衡量客家文学的主题意义,以闽粤赣台客家文化的变迁来俯瞰闽粤赣台客家文学创作轨迹的变化,将共时性剖析与历史性的纵论相结合,对闽粤赣台客家文学做了全景式考察。
要发展客家文学必须先整理客家文学的历史与已有成就,如果从地域文化与文学的互动关系出发,那么将很明显地感受到这面临着诸如客家文学起源、属性、界定等问题,只有对此加以明确并取得广泛共识后,才有可能建构起较为可行的学术目标与理论框架,从而更接近闽粤赣台客家文学史纲要的真实性。因此,“客家文学”的界定应该更加宽泛,即凡是历代客家人的创作、非客籍作家在客家地区(寓居客家)的创作或写客家地区的作品及客家民间文学均应纳入客家文学的考察、研究、评判范围,也都是客家文学的组成部分。该成果以赣南、闽西、粤东及粤北为考察对象,这是因为这个区域范围中客家文化占据了主流地位,绝大部分是纯客家县,客家文化成了这个区域范围内的人们较为共同的文化体认。显然“闽粤赣台”突破了行政区划的分省局限,而是以客家背景为主的文化地理概念。
闽粤赣台客家文学的异同也是明显的。相同的是在不同时期都对文化非常重视,崇文重教,文化也相对发达,创作虽有先后,但客家文学的发展是较快的,在生长与成熟阶段取得了重要的创作成果,使之在中国文学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如綦毋潜、魏熹、吴之章、杨以任、黎士弘、刘鳌石、李世熊、林宝树、宋湘、黄遵宪、丘逢甲等的创作,都曾影响一时。不同的是体现在创作时序有先后、体裁有侧重、审美有多元。闽粤赣台边区各地的文化艺术,虽然同属客家文艺,但同中又有异:文化的传入,大都由北而南;文艺(各品种)的鼎盛期,往往是北先南后;北片的文艺较多中原成分,南片的文艺较多地方特色;赣南以哲学的散文著称,闽西以美术和韵文见长,粤东以诗歌和小说扬名。客家文学史的发展依北而南,赣南孕育早、起步早,而后闽西、粤东、粤北,这与客家人的搬迁路线是一致的;客家诗歌都较发达,但赣南的散文、闽西的口头韵文、粤东的小说各有特色;从创作史角度看也大体循自然风貌、民俗风情、政治意识、历史阐释等衍进,但赣南的诗文更偏重儒学理学观念,闽西更重生活情怀,岭东注入政治色彩。客家文学在当代的创作蕴含巨大潜力与影响力,当代赣南李伯勇、卜利民,闽西张惟、吴尔芬,梅州程贤章等的创作,或关注当下客家人状态、或揭示客家家族情仇、或纵览客家史变迁,无不以其活力与特色,构筑起客家文学的强大阵容与气势,为客家文学、当代中国文学作出重大贡献。
客家文学应当发展,也在发展中,这是题中之意。但在促使客家文学的发展过程中应采取一定的措施,一方面应整理传统民间文学资料,如山歌、传说、故事、典故、对联、童谣、谜语、谚语等,并将人文创作的经验进行整理、借鉴;另一方面也要创新客家文学艺术,契合时代的脉动,使客家文化展现、融合到我们的生活中,将客家人的生存智慧与困惑、追求与祈望、生活方式与心灵状态等进行描述,不致成为历史记忆。审视客家作家的作品,大多较充分地展示了客家人的精神与生活,可以寻找到客家人的社会生活影像和客家族群的文化特质。
该成果对客家文学的综合研究,既是对闽粤赣台等地域文学创作的历史概括,又是客家文化氛围下的文学考察,同时也是对文学表达方式下的闽粤赣台客家文化的描述,随着对闽粤赣台文学与文化的历史、现实及其走向的深入,这对闽粤赣台文学、文化都有一定的理论建设意义,同时对闽粤赣台客家文化的发展也将起到一定的促进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