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细页面

唐宋词体演进史研究——《唐宋词体演进史》成果简介
在线阅读 收藏

吉林大学教授王洪主持完成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唐宋词体演进史》(批准号为06FZW008),最终成果为同名专著。

有关唐宋词史的研究,汗牛充栋,但以唐宋词体的演进历程来勾勒唐宋词史,此书还是第一部。传统的文学史或是唐宋词史写作,很少有能将整个一部文学史或是词史作为一个整体来加以阐发的,本书以词体来勾勒唐宋词史,就避免了一般意义上的文学史的芜杂,而将唐宋词史,通过最有代表性的诸多词体之间的演进历程描述了出来。所谓词体,是指那些由于具有创新意义的词人词作,而被其他词人加以效法和模仿的词体。

这部专著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词史,而是偏重于“论”的词体演进史。全书稿39万字,是一部以写作大论文的方式来写作的词体演进史;该论著也不是单篇论文的合集,而是按照专著的方式来规划和写作每一种词体,每一个章节所论述的词体,从单篇局部而言,都是一篇单独成立的论文,合起来,又是观点基本统一、气脉连贯、前后呼应、上钩下联的一个总体。

本成果名为《唐宋词体演进史》,也可以视为一部精约的唐宋词史。从篇幅来说,唐宋词史照顾的面较大,涉及的词人词作更为宽泛,该论著不以涉及范围宽泛取胜,而在以下几个方面下了工夫。

(1)选体的精约。唐五代时期,论证了太白体、飞卿体、花间体、正中体、后主体五体;北宋时期,依次论证了宋初体、柳永体、晏欧体、张先体、东坡体、小晏体、少游体、山谷体、方回体、美成体十体;南宋时期,论证了易安体、稼轩体、白石体、梦窗体四体。以19种词体来论证整个唐宋词体演进的历程,甚至要达到以此来勾勒整个唐宋词史的演进历程,这就要去除一切非本质的因素,而仅仅以每个时代的最高峰,联络成线,从而达到凸现其演进历程线索的目的。

(2)视角的开拓。本成果贯穿始终的一个方面,是词体写作的“应”与“非应”的问题,这实际上是以词的接受对象来作为研究视角:早期飞卿体应制兼有应歌,决定了其香软华贵的特色,并奠定了词体的艳科柔媚的属性,也就是说,并非飞卿有意识要将词写成这种带有贵族女性特征的样式,也并非飞卿知道这样写才能得到词本体的认同,而是他的接受对象决定了他的这种写作方式;以后,张先体具有应社的特征,这是他的士大夫词的属性所决定的,写作对象发生了变化,词体性质也就随之转型;东坡体实现了由一切之“应”而向“非应”的转型,是由于黄州贬谪,推动东坡实现了这种面对自我、面对大自然本身而创作的飞跃;到了南宋白石体的应社,则是白石布衣清客、职业词人的产物,其写作对象已经不是北宋时代赠酬往来的士大夫,而是要写给切磋词艺的词社词友。谁人写词,写给谁人,也就是词体创作的主体者和接受者,这是本成果贯穿始终的两大问题,其中特别是关于词体的接受者,是促动词体演进的一个终极动力。

(3)观点的创新。本成果以应歌、应社等问题作为一条线索贯穿,但又不拘于此,而是根据每种词体在唐宋词史中的实际情形,来加以辨析它们的特殊意义:首论以太白体代表的早期应制应歌词的词史意义,探讨词体的起源与宫廷应制、应歌之间的关系,探讨太白体对于词体特征的第一次奠基;次论应制、应歌对于飞卿体的种种特质的促成;三论花间体对飞卿体的进一步确认;四论对于正中体超越时代现象的质疑;五论后主体的形成历程,论证了后主体时代,尚不具备正中体形成的基础。

北宋时期,则首论柳永体之于民间词的回归,柳永体的市井应歌的词体性质,柳永体对张先体、东坡体的开启地位;次论宋初体对于花间体和早期文人词的延续;三论晏欧体之作为士大夫词的开端,以及在演进过程之中对于柳永体的渐次接纳;四论张先体的首开应社体和瘦硬体的体制;五论东坡体的特质并非豪放,而是雅词,论证东坡体的形成历程,以及与传统的应歌、应社之间的关系,论证东坡体由“应”向“非应”的飞跃历程;六论小晏体的以情爱醉梦来表达另一种人生态度;七论少游体的寄慨身世之词,对晏欧体、东坡体的承接和对美成体的开启;八论美成体之于整个北宋词体的整合,对柳、苏两大词体的整合,对北宋诗词之间的整合,特别是对江西诗派的破体承传。

南宋时代,则首论易安体女性视角南渡时期的家国之痛等带来的新的特质,易安体对于美成体和江西诗派的再次传承,以及对于南宋雅词的中间链接;次论稼轩体的本质并非豪放,也不能以雅词来论,而是呈现了悲壮沉郁的特征;三论白石体开启了职业词人之新的人生境界和词体新的写作方式;四论梦窗体被批评为“七宝楼台”的原因,阐发梦窗体特质形成的原因。

(4)翔实的材料与严谨的论证。本成果观点新颖,几乎每个章节都有作者独特的视角,独特的体会,独特的见解,但作者又能时时注重材料的运用,特别注意了将量化的分析和翔实的材料与严谨的论证方式相结合。全书的各个章节,几乎都有量化的统计。

本成果的创新和价值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唐宋词体演进史》为有关唐宋词体的第一部专门研究的专著,此前,虽然有唐宋词史方面的一些专著,都还不是以词体为基本研究对象的专著。关于“词体”,使用的是该书作者所给予的新界说:“风格独特、具有创新意识而产生一定的影响并被一些词人仿效的词人词作为词体。”本成果正是对这一新界说的展开和延伸性论证。

(2)传统之诗歌史、词史,基本是对各个阶段、各个词人的横断面研究,较少给予相互之间关系的梳理,而本成果将唐宋词中具有重要转折意义的词体,尝试性地给予了流变演进式的探索,从太白体代表的早期应制词,到飞卿开拓的花间体,直到白石体,尝试将唐宋词史视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加以研究,并且在论证中,经常性地给予前后的比较和梳理,譬如论证小晏体,则与大晏词、东坡体加以比较,论证白石体的应社现象,则与张先体的应社加以前后对比,这样,就形成了较为独特的比较性论证方式。

(3)关于应歌、应社等问题,学术界对此也不乏论述,但本成果所论:应制、应歌与应社,是唐宋词史中的重要现象,词体是在早期的应制、应歌中诞生,并在应社的氛围中变革,也就是说,唐宋词的前期史,在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由早期的应制、应歌,向北宋中期张先代表的应社,再向东坡词代表的非应的“非应体”体式演进的历史。这是对应歌、应社、应制的带有根本性质不同的诠释。

(4)关于正中体,著者通过一系列的材料,论证了正中体可能是伪作,很有启发意义。

(5)每个章节针对不同的词体,提出不同词体的不同词体史定位:唐五代部分,首次揭示了应制词是词史产生的另一种源头,对于词体的早期产生形态,做出了创新性的思考和论证。北宋部分,首次以宋初十八位词人作为宋初体的成员构成,并给予“宋初体”以新的界说;首次论证了“晏欧体”的特质及其构成,论证了晏、欧之间的异同,论证欧阳修对于柳永体的接纳;首次论证了张先始创应社之瘦硬体及其特质;首次论证了东坡体的形成历程及其对于“应体”的超越;论证了少游体之于东坡体的渊源关系;打破诗词研究之间的畛域,论证了美成体是江西诗派美学思想在词体中的反映。南宋部分,论证了稼轩体的本质特征不宜以“豪放”界说,提出稼轩体的本质特征是“悲壮沉郁”;并对豪放婉约说,从词本体理论的角度,给予了较为系统的辨析;论证了白石其人的特质及其在中国历史文化上的地位和影响,论证了白石体新型的应社方式及其词体特质等。

帮助中心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