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裴小革研究员主持完成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科学发展观的财富基础理论研究》(项目批准号为06BJL029),最终成果为专著《财富的道路——科学发展观的财富基础理论研究》。课题组成员有:石淑华、刘凤义。
科学发展观同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道,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最新成果。该成果在创建与科学发展观相一致的财富基础理论,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财富道路方面,作出了自己的探索。其理论创新主要表现在以下八个方面。
(1)运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提出了科学发展观财富基础理论的概念体系,研究了这种概念体系对于研究当代中国财富问题的适用性。中国的改革开放是为中国的经济发展服务的,经济发展意味着财富增多,因此,要使改革开放能够有助于科学发展,首先必须确立适合科学发展的财富概念。不然目标设置得不合理,改革开放就会偏离科学发展的轨道,不会有好的效果。人们从不同的研究角度、出于不同的研究目的,可以对财富给予不同的定义。科学发展观的财富概念,要为研究如何给我国最广大人民带来发展和富裕服务。出于这样的角度和目的,该成果的财富概念有以下含义:第一,要把广义的财富定义为一切对人类现在和将来具有使用价值的客观存在,而不是以某个人主观评价为转移可有可无的效用;第二,为把我国经济活动的目的,确立为最广大人民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不能只把物质使用价值称为财富,要把人力使用价值也称为财富,作出物质财富和人力财富的区分;第三,要把商品财富和非商品财富区别开来,承认对人具有使用价值的非商品,如公共产品和空气等,虽然没有价格、不进入市场,有的现在也不稀缺,但也是财富;第四,为了说明财富的来源,要把劳动产品财富和非劳动产品财富区分开来,把狭义的财富定义为劳动产品财富,并说明劳动产品财富增加对于我国经济发展的决定性重要意义。
(2)阐述了建立在科学发展观基础上的人力财富道路理论。随着人力以及作为其附属物的健康、知识、科学、技术、信息、经验等越来越成为财富增长的关键要素,在马克思主义科学发展观基础上创立人力财富理论越发必要。虽然在马克思创立可变资本理论一个世纪后,即20世纪60年代,西方经济学家舒尔茨等人提出了与可变资本理论具有类似作用的人力资本理论,但是,由于他们抛弃了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没有说明劳动在人力取得和发挥作用中的特殊作用,也没有指出资本主义生产只把人力作为创造物质财富工具的局限,所以,这种理论在揭示社会发展和变化的规律方面,远没有可变资本理论那样科学和深刻。科学发展观的人力财富理论,既吸收人力资本理论中的一切合理因素,又继承被它抛弃的可变资本理论,可以比西方经济学的人力资本理论具有更强的科学性。
(3)阐述了建立在科学发展观基础上的物质财富道路理论。物质财富起初是天然存在的“自然物”,后来,越来越多的是经过劳动过滤的,经过劳动改造、加工、创造出来的“人造物”。现代科学技术革命使后一类物质财富变得纷繁复杂、多姿多彩。我国发展物质财富的道路上,人们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曾受到一种把所有自然物质财富都当做只具有自然属性东西的误解的影响,以致形成许多有悖于经济发展和资源最优配置要求的现象和行为。正确地对自然物质财富进行经济评价,可以据此对那些不理智利用自然物质财富的行为进行处罚,克服或消除把稀缺自然物质财富当做“无价之物”滥用的现象。在资源微观利用过程中,把稀缺自然物质财富视为具有价格的投入要素更有利于把社会效益引入优化模型,达到全面核算社会费用的目的,有助于对自然物质财富的保护开发。
(4)阐述了建立在科学发展观基础上的制度财富道路理论。在制度财富道路的诸多决定因素中,经济因素是基础。制度发展的最终动因不在于制度本身,而在于经济状况。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绝不是一种胚胎式发育。这种发展首先面对的是历史遗留下来的既有生产力水平、社会结构和文化背景。这就决定了,我们必须根据中国现阶段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在要求来建设社会主义制度,改革产生于计划经济时代的社会主义模式,放弃前苏联僵化的甚至扭曲的社会主义模式,吸取资本主义的一切有益的制度因素。中国现在实际上存在两种前途:一种是坚持社会主义制度财富道路,引导经济社会协调发展,顺利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另一种是用“激进改革”推翻社会主义制度,建立资本主义制度,致使经济社会发展脱节,社会矛盾加剧,经济社会发展停滞不前。所以,当此中国社会发展的“临界点”,必须以“科学发展观”的理念,化解现实中阻碍发展的各种矛盾,排除有些人试图进行资本主义激进改革的干扰,坚持社会主义制度财富道路,才能保持社会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
(5)阐述了建立在科学发展观基础上的财富产权理论。探索科学发展观的财富产权,首先需要弄清产权概念及其与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关系。虽然生产资料所有制是产权关系的基础,但产权关系并不仅仅指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在同样的生产资料所有制条件下,因人们的其他社会关系不同、文化观念不同、文明发展水平不同,人与人之间的产权关系还是会有很大不同。作为“生产关系的总和”的所有权或称产权,应该指的是:以生产资料产权的占有为基础,在社会生产过程四个环节中的占有权、支配权(指处置、收益权)和使用权等多种权能的总和。财富产权问题其实是一个内涵极为丰富,领域也十分广阔,远非单纯生产资料的归属可以概括的理论问题。
(6)阐述了建立在科学发展观基础上的财富分配理论。科学发展观的马克思主义财富分配理论,是一种注重研究收入分配与财富生产中的人与人关系问题的理论。按照这种理论,财富生产是收入分配的基础,劳动者是财富的生产者,也应该是财富的享有者,劳动贡献是否得到有效奖励应是收入分配是否合理的重要依据。财富分配不能光凭人们对已有各种生产要素的主观评价,让财富在非劳动生产要素多的人手中聚集就行了,最重要的是要把财富配置给可以用劳动运用他们创造出更多财富的人手中。不注重财富创造,只片面地在人们主观评价的公平和效用上打算盘的静态财富分配方法,是不可能有财富大幅增加的。
(7)阐述了建立在科学发展观基础上的财富源泉理论。一切财富归根结底都是从自然界来的,都是自然界的一部分。自然的财富源泉作用是显而易见的,比如在农业中,等量的劳动支出,因土壤、气候等因素的不同,而直接影响收获量的多少。自然物质条件优越,收获量就多些;自然物质条件差些,收获量就少些。在工业生产中也是一样,如同一劳动量用在富矿比用在贫矿能得到更多的金属。自然物质力的财富源泉作用是客观的。劳动是财富的另一个重要源泉,而且,虽然自然与劳动都是财富的源泉,但劳动是能动的源泉,自然是受动的源泉,人类财富的增加不能只靠自然的恩赐,更重要的是要靠劳动的积累,即靠人们不断增加改造自然的能力,用人类特有的劳动提高能力,获取知识,变革制度,发明工具,改造自然。在研究自然和劳动两种财富源泉以后,该成果又分析了财富的其他源泉,根据不同源泉本身形成的先后和它们在财富涌流中的作用特点,把财富的源泉区分为两大类:财富的初始源泉和财富的派生源泉。
(8)阐述了建立在科学发展观基础上的财富增长理论。在分析了科学发展观的财富源泉以后,还必须说明什么是促成这些财富源泉增长涌流的能动主体力量。这个能动主体力量,就是劳动的积累。该成果区分了自主劳动和被迫劳动、高科技含量劳动和低科技含量劳动、成果回归劳动和成果异化劳动、创新劳动和守成劳动,分别就这些不同类型的劳动的积累与财富增长的关系作了探讨。特别是区分了创新劳动的不同类型,分析了这些创新劳动与财富增长的关系,并给出了一个“多元创新劳动”的概念,利用这一概念对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财富增长道路作了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