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师范大学刘俐李教授主持完成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同源异境三方言百年演变比较研究》(项目批准号为04BYY033),最终成果为专著《中亚东干语多维研究》。
这是一项跨国境、跨语言、跨方言的语言学研究。该项目研究的基本问题:在世界经济一体化及全球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人类语言资源快速流失的背景下,汉语方言/语言在不同社会人文背景中的变异及发展趋势。
该项目选择哈萨克斯坦的东干语、新疆焉耆话和陕西关中话为研究对象。东干语分布于中亚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三国,人口总数过10万。东干族的主体是清末陕西甘肃回民起义军的后裔。东干语(陕西支)和焉耆话是关中话的裂变体。三者130年前“同宗”,因历史原因一分为三。三者裂变后所处的环境很典型:关中话处于纯汉语环境,焉耆话处在含汉语的多语言环境,而东干语则处于无汉语的多语言环境,恰好是汉语环境的纯—杂—无的渐次状态。这种自然形成的具有两端和中间的方言发展背景以及同源分流的方言关系,如同刻意设置的实验条件,为研究语言的发展和变化提供了难得的素材,并使研究具有实验性,这对以思辨为范式的文科研究而言有一定新意。处于多语制环境中的焉耆话和东干语,因社会条件、并用语种、汉语地位的不同,正在发生方向不同的变异,东干语正在衰变,已近“濒危语种”。
研究这些特定社会人文背景中的语言系统的动态变化需要与之相宜的研究方法和模式。作者将汉语方言学、历史语言学、社会语言学、实验语音学以及语料库语言学等学科的研究方法有机提炼,整合运用为适宜于本课题研究对象的范式,这一范式变革了传统方言研究的纯描写语言学模式,具有普遍方法论意义。该课题对东干语属性、百年演变、发展前景、与拼音文字的适应性等系列问题展开了理论探索和深入研究。作者亲赴哈萨克斯坦农村进行实地语言调查,克服了种种困难,获得了大量第一手资料。通过多人次的方言田野调查、语用问卷调查、核心词和特征词分年龄层的测查、语音实验、语料统计、近亲方言比较、异境跨语比较等多种途径,对东干语的内部系统,东干语与汉语同源方言的亲疏关系,东干语、焉耆话与当地主要强势语(俄语、阿尔泰语系诸语言)的接触关系,东干语百年演变的变项、变量、变因和趋向,东干语、东干文字的发展前景等问题,进行了共时与历时、定量与定性、描写与解释、理论与材料有机结合的研究。研究成果主要有四类,一是有关东干语属性、语用现状、百年演变、发展前景等的学术结论,二是关于方言变化规律的理论性结论,三是研究方法性成果,四是可共享的数据库。
主要学术结论如下。
(1)东干语属性:东干语在境外经百年变异,语音、词汇系统变化显著,语音外形基本保留关中话轮廓和主要特征,与西安话音系结构的接近度大于焉耆话与西安话的接近度,但音节结构悄然发生去汉语化变异;词汇系统仍以汉语词汇为主干,但磨损度大,分布面广的核心词基本保留;语法结构变化不大,因而仍然具有汉语特质。
(2)语用现状:东干人今常用语言为俄语和东干语,俄语的使用频度远大于东干语(69.2%∶30.8%),俄语对东干语的“侵染”已达到一定程度。
(3)主要变异:东干语正在发生音节辅音化、高元音擦化、声调曲拱简化的语音变异,这将削弱东干语固有的汉语语音特质;核心词相对稳定,特征词正在衰变,一级特征词接近消失,二级特征词的保留率为59%;俄语新词的大量借用已使汉语造词法僵化,造词能力陡降。
(4)发展前景:东干语内部已分化为老、中、新三个年龄层次,整体处于衰变之中,如其他无外力作用,消亡将不可避免;用斯拉夫字母构造的东干拼音文字效用有限,主要用于官方书面语,民间很难推广,上层人士希望使用汉字。这些结论廓清了长期以来海内外关于东干语的一些悬而不明、似是而非的说法,是本成果对东干语研究具有突破意义的核心成果和主要建树。此外,有关语音、词汇变异的微观精细研究为普通语言学提供了参考。
主要理论性结论:本成果基于具体研究进行了语言演变规律的理论概括:①核心词、特征词分布范围的宽窄与词汇保留量成正比;②特征语素和特别组合的消失是方言词汇异化的主要方式;③特征词的衰变有突变式、淡出式、斑驳式三种方式;④在语音演进中,外来因素催生的变化远大于系统自身的变化;⑤社会环境对语言变化尤其词汇的构成是决定性的;⑥宗教语言是不同方言乃至不同语言之间的纽带。这些结论对汉语方言/语言研究具有普遍认识论价值。
具体方法性成果:除综合多学科研究方法形成本项目特有研究模式外,本成果还创造性地将语言年代学里斯瓦迪士“基本词根语素保留率测算法”改造为“核心词、特征词保留率测算法”,具有一定的方法论价值。
数据库成果:该项目采集的原始音像资料有5.26GB的电脑录音资料(采样率44100Hz,精度16bt)、6.7GB的录像资料和38小时的磁带录音资料,被制成以下数据库:①焉耆话、东干语和西安话声调库(标注库);②东干语词汇库(含新派、中派,中派有分词词库);③东干语语篇库;④西安话词汇库。这些数据库既是该课题研究的基础,也可永久保留“濒危语种”,还可为其他教学、科研共享。
在采录语言资料的同时,还进行了比较广泛的社会文化考察。采录对象既有草根民众,也有上层权贵;既有文化人,也有做工务农者;上至80岁老人,下至四五岁幼童。既有历史的追问,也有现状的询问;有日常生活的体验,也有民风民俗乃至宗教资料的采集;既有语言各子系统的细致调查,也有诗歌、口溜文学作品的欣赏和民族心路的体悟。研究者企望深度了解这个远离祖国、飘落境外130年人群的境况,真实地介绍给国内外关心它或对它感兴趣的人们,同时能为某些决策提供参考。有关东干语民俗文化的研究成果,对文化语言学和民族文化研究有一定参考价值,还可为国家民委、语委、教育部有关民族政策、语言政策、留学生交流等决策提供一定参考。
本成果同时使用汉字、音标和音响三种方式陈述所记语料,即让语料“有声”,这一表述方式将传统的平面记录改为带音响的立体记录,无论对语料的现代阅读、核实和再研究还是对未来后世人的阅读和研究,都具有实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