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打工文学中,“打工”是其核心词汇。无论是从农村到城市,还是从内陆小城镇到沿海经济特区,空间的移动是这类作品的一个重要特征。那么,城市,这个不断发展的文化载体,究竟在我们的打工文学里呈现出什么样的面貌呢?这一面貌,又表现出怎样的精神质地?在打工文学文本里,城市,日益凸显为一个无法回避的空间性主题。
城市,对打工者而言意味着“一个时代的荣华”(刘大程《南方行吟》)。在许多的打工文学文本里,我们可以看到,高楼大厦、车水马龙、五光十色的霓虹灯成为城市可以被识别的标志。在身处穷乡僻壤的“前打工者”们看来,城市是现代化的代名词,是富贵繁华之地。对城市物质表象的迷恋是打工叙事的原始动力。然而,在物质的外壳下,更重要的是对改变生活方式的一种渴望。这样一种鲜活的气场在当下的文学文本中并不罕见,作家们都敏锐地觉察到了处于现代化转型压力下的城乡生活状况。获得第四届鲁迅文学奖的范小青的《城乡简史》就提供了这样一个富有意味的细节。居住在农村的王才收到了城市人误赠的一个账本,其中“香薰精油”四个字引发了他对城市的好奇与渴望,于是举家搬迁,开始了到城市的生活。“从贫穷的一无所有的乡下来到繁华的样样都有的城市”,这可能是大多数打工者对城市的期待。
然而,想象中的城市与现实中的城市有着巨大的差异。我们在打工文学文本里发现,城市,是打工者生存的泥沼之地。打工诗人说,“打工,是一个让生命充满沧桑的词”。“许多手都可以轻而易举地扼住打工者的咽喉,撕碎打工者的梦想”。打工者群体,在城市面前,是不折不扣的弱者。我们的打工文学诚恳地叙写了打工者的生存境遇,在表现城市的陌生感、阻隔感的同时抓住了城市经济生活的本质,对劳资关系持续而重点的关注,使城市残酷的金钱本质充分暴露出来。郑小琼所讲述的流水线上4万根以上的断指让我们动容。林坚说,在“别人的城市”里,他找不到灵魂的根。罗德远在《刘晃棋,我苦难的打工兄弟》里悲愤地呼喊“3万元就换取了一个鲜活的生命”。“栖居皆危房,面容呈菜色,薪水难到手,劳保无人识”,这是打工者普遍的生存境况。在粗粝的生存感的磨炼下,打工文学开始了对个人不公待遇的愤怒,对城市道德的批判,以及对尊严的吁求。精神高扬的地方,正是打工文学生命力复苏的地方。
即便有如此种种的艰辛,城市,依然是打工者梦想生长的地方。或许是因为,打工这一生存状态砥砺了他们的生命,背负的生命越沉重,实现梦想的力量越强大,“打工的人/生活中越磨越亮的镰刀/再艰辛的路/再漫长的人生/也能被他/一点一点地割倒”(何真宗《打工的人》)。也或许是因为,他们依然对城市抱有温暖的期待,安子说“每个人都有做太阳的机会”,张伟明说“东家不打打西家,勇敢走向下一站”,林坚说“在别人的城市里面构筑自己的精神家园”。在声势浩大的“底层写作”里,在城市里充满激情的梦想和奋斗成为狭窄世界里的一抹亮色,也展现了文学所应该和能够达到的精神向度。比如,在荆永鸣的《大声呼吸》里,那个在繁琐劳累的生活空隙里,跑到城市公园指挥歌唱队的饭店小老板刘民,可以被看做是我们这个时代挣扎求生但仍不失温情、不乏追求的底层小人物形象。
打工文学里的城市形象是现代的,是物质的,是粗糙的,是残酷的,是温情的,是梦想的。谈到这里,我们不禁要追问,隐藏在这一形象背后的,究竟是什么?我认为,乡村伦理的倒塌应该是打工文学的“前叙事”。以土地为生存基石的乡村伦理被钢筋水泥的城市逻辑所代替,柔软被坚硬所代替,生活被生存所代替。这就是现代性体验带给我们的一切。孙惠芬在其新作《吉宽的马车》里就描写了一个沉湎于内心,敏感于自然变化,甘于守候在乡村的马车夫吉宽,他因此被视为异类,被讥为“懒汉”,甚至连心爱的姑娘都义正词严地告诉他绝不会嫁一个赶马车的。当他开始了沉重的城市打工生活时,他就再也回不去了。这种乡村伦理的改变与席卷一切的现代性体验息息相关。“所谓现代性,就是发现我们自己身处一种环境之中,这种环境允许我们去历险,去获得权力、快乐和成长,去改变我们自己和世界,但与此同时它又威胁要摧毁我们拥有的一切,摧毁我们所知道的一切,摧毁我们所表现出来的一切。”按照伯曼的说法,现代性体验就是一种对世界急剧变化的感悟,一种对在改变世界的同时改变自己的过程的体验。这是一个“一切坚固的东西都烟消云散了”的时代,在这样的背景下,“回不去”揭示了打工者既定的宿命,无论喜欢与否,他们注定要在这个既繁华又荒芜的城市漂泊下去,等待他们的,将是身份认同以及随之而来的一系列精神探险。
毫无疑问,处理城市与人的关系,是步入都市化进程以来的中国现当代文学持续关注的重要话题。活跃在都市生活现场的打工者们,以其精神深处所携带的乡土文化伦理,使乡村以缺席在场的方式,参与了都市文化意义的建构。在某种程度上,都市和乡村以这样一种隐秘而又复杂的方式沟通了血脉。从这个意义上说,打工文学通过“我手写我口”,反映了彷徨于乡村与都市的打工者真实的生存境况和精神境遇。我以为,城市可以为打工文学提供丰润的精神土壤;我更期待,打工文学在挖掘城市文化内涵的同时,带着现代性的反思从新的或更深的层面去审视当下城市以及生存在城市里的打工者们。
(作者供职于中国作家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