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细页面

打工文学的未来流向
在线阅读 收藏

当代打工文学的诞生,可以追溯到1984年《特区文学》杂志发表的林坚的短篇小说《深夜,海边有一个人》。打工文学得名,源自深圳,最早由作家张伟明于1989年提出。1991年,安子的报告文学《青春驿站》在上海签名售书,第一次将打工文学概念推向全国。其后打工文学得到学者杨宏海的大力扶持和倡导。作为一种文学现象,它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社会人力资源偏离、违背了传统模式而随商业经济规则流动而产生的一种文化现象。在中国传统的民间文学中,长工的故事、木匠的故事等早已流传,它们与现代打工文学在故事人物主题上具有同宗性,但是,人物主题的宏大背景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当代打工文学虽然也着眼于人物命运和世俗生存状态的展示,但作品中的人,已是具有独立人格、丰富思想感情和自主行为模式的民主社会的形象,因此,当代打工文学所展现的,也必然是改革开放以来,具有人的个性和当家做主意识的人在发挥自己作为现代社会意义上的人的意识时,在商品经济社会中的碰撞与思考。如果说主流文学具有民族性,那么打工文学一开始就具有典型的民间性。

帮助中心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