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细页面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从民刊《打工诗人》看打工诗歌及打工文化的发展
在线阅读 收藏

我们的宣言:

打工诗人——一个特殊时代的歌者;

打工诗歌——与命运抗争的一面旗帜!

我们的心愿:

用苦难的青春写下真实与梦想,

为漂泊的青春作证!

——选自《打工诗人》刊首语

国家统计局最新相关统计资料表明:目前我国已有近1.5亿外出流动打工者,其中广东省外来打工者3104万,浙江省外来打工者1545万。而实际上我国外出流动打工者已远远超过2亿。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形成的打工大潮汹涌澎湃,势不可挡,从改革开放以来席卷了整个神州大地。

美国《时代》周刊曾用“有史以来最大的人口流动之一”来评述发生在中国的这种社会现象。

在中国南方珠三角长三角等沿海地区,有这样一群普通而又特殊的打工者——

他们普通,是因为他们与许多打工者一样,饱尝了打工生活的苦辣酸咸,有着颠沛流离的人生;他们特殊,是因为他们始终怀抱美好的理想,跋涉途中借文字的温暖照亮心灵,用漂泊的青春抒写梦想、吟唱生活,为千百万打工者树立了一面与命运抗争的旗帜……他们打工,他们写诗,一个独特的称谓很能表明他们的特殊身份——打工诗人。

一直以来,由于生存环境的流动性及其他因素,打工诗人们的作品零星地出现在一些打工生活期刊上,未能产生其应有的影响。直到2001年夏天,许强、罗德远、任明友、徐非四位打工诗人自费创办了全国第一份打工诗歌报《打工诗人》,第一期印刷了500份,寄向四面八方,很快,这份普通的诗歌报就在诗坛掀起了一场不小的波澜!一些著名评论家、诗人读到这份粗糙的报纸后十分震动,他们没想到一份纯粹的诗歌报,竟然诞生在求生与竞争激烈的沿海,而且出自一群异乡谋生的打工者之手!更令他们刮目相看的是,这些诗作的质量并不比一些知名诗人的差!随后,《诗刊》《诗选刊》《诗歌月刊》《诗林》《北京文学》《星星》《华夏诗报》等用大量的篇幅转载《打工诗人》的作品。《诗歌月刊》主编王明韵先生在该刊卷首语上如是说:“民刊的策划者们有一点共性值得肯定,那就是:率真——发乎其声,不及其余……难怪我在收到《打工诗人》报时,眼睛竟有些湿润,我想这不仅仅是敏感和脆弱,而是对诗歌精神的崇尚!”《北京文学》破例选发了两个专版,《诗林》更是用大量版面选发了10位打工诗人的30首诗作。到现在有近百家报刊转载《打工诗人》上的作品,《打工诗人》报被转载率竟达到了近80%。

随后陆续有曾文广、沈岳明、许岚、张守刚、家禾、黄吉文、李明亮、柳冬妩、李笙歌、张绍民、张德明等加入《打工诗人》编委会。《打工诗人》的诞生,更应了这一特殊时代的历史使命。它更像一面巨大的精神旗帜在南中国的上空猎猎飘扬!将全国各地的打工诗人们迅速聚集在同一面诗歌的大旗之下,他们才有了共振般的齐声呐喊……

2002年许强与朋友们创办了打工诗人论坛(http://tw.netsh.com/eden/bbs/710205/),随着网络的兴起,这里便成了全国各地打工诗歌写作者的网上家园,打工诗歌写作者的交流更加方便快捷。后来随着QQ群的兴起,打工诗人们也很快掌握了这一新兴的网络交流工具,也建立了打工诗人QQ群(群号:6897992),同时可容纳200名打工诗歌写作者在线交流。通过这些方式,我们团结了全国各地更多的打工诗歌写作者,打工诗人的名字在网上越传越远!打工诗歌这几个汉字在网上的传播更加广阔,在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我同时通过百度搜索了一下“打工诗歌”,谁也无法想到,竟然有了145万个网页。

对于热爱诗歌的打工读者而言,他们的名字并不陌生:柳冬妩、郑小琼、许强、罗德远、安子,徐非、任明友、张守刚、曾文广、沈岳明、许岚、何真宗、刘大程、家禾、马忠、黄吉文、李明亮、郁金、汪洋、屏子、郑建伟、李福登、叶耳、李笙歌、游鱼、刘洪希、冷慰怀、魏先和、谢湘南、湘男、李长空、李海涛、阿鲁、池沫树、李晃、刘付云、尹宏灯、赵大海、李长空、黄世钊、陶天财、李斌平、王晓忠、杨长发、陈忠村、楚中剑、罗占勇、陈传贵、戈桑、宋世安、孙海涛、秦锦屏、黄荣东、程鹏、蓝紫、尹宏灯、赵亚东、蔡佐军、唐以洪、熊禹、陈方、王泓淦、李洁羽、郝茂军、何正坤、聂时珍、陈松耿、张坚、冬子、郑东、许礼荣、雨晓荷、董书明、刘世军、陈永安、孙久万、曹月芬、徐晟,等等,如果按地域划分的话,他们分别来自四川、重庆、湖南、安徽、湖北等全国近30个省。

这是一群从流水线上成长起来的打工诗人,因为追求清贫的诗歌梦想,他们所遭受的苦难甚至比一些普通打工者还要多;然而因为有了诗歌精神的照耀,他们远离了迷茫和黑暗……一种沉甸甸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让他们那干过苦力经受过磨难的手拿起了笔——那些来自底层催人泪下的呐喊和出自心灵的诉求,曾感动过许许多多同在异乡寻梦的打工朋友……

在广东,一帮为生计奔波的打工者,在结束一天的劳作之后,晚上在简陋的铁架床上铺开纸,写下那些叩击灵魂的文字——这就是他们的生存状态和诗歌精神!但他们需要的不是同情,而是支持和理解!据一些打工生活期刊的不完全统计,在珠三角,写诗的打工者已有上千人,有诗作发表的则有几百人,而坚守这一阵地且稍有成绩者已近百人,他们用笔表达了打工者的心灵诉求,温暖着同时代的打工者。一些打工诗代表作已经在打工者中脍炙人口:比如柳冬妩的《试用》、许强的《为几千万打工者立碑》、徐非的《一位打工妹的征婚启事》、罗德远的《黑蚂蚁》、曾文广的《在异乡的城市生活》、任明友的《访古四章》、张守刚的《坦洲镇》、沈岳明的《寻梦者》、黄吉文的《南方之疼》、何真宗的《纪念碑》、许岚的《流浪南方》、家禾的《打工十年》,等等。他们用这些吟唱打工生活的分行文字,在南中国千千万万打工青年的心中一次次掀起不息的波澜!这些农民工诗人们,用饱满的热情吟唱生活,成为这个特殊时代当之无愧的歌者!许强、罗德远、徐非、何真宗、柳冬妩、马忠、郑建伟等通过自己的努力加入了省作家协会;何真宗、柳冬妩、黄吉文、曾文广等人荣获团中央举办的首届“鲲鹏文学奖”诗歌一、二、三等奖;柳冬妩的打工诗歌评论获得中国文联优秀评论二等奖;张守刚等打工诗歌写作者的诗歌作品连续多年入选中国年度最佳诗歌选集;郑小琼凭借“打工诗歌”参加了2005年《诗刊》的“青春诗会”;罗德远于2005年7月被广州增城市政府和文联作为文化人才引进……因了对生活的信念和受文学理想的鼓舞,许多打工作者逐渐由普通打工者成长为编辑记者和中层管理者,改写了命运,成为千百万打工者人生奋斗的榜样。

著名打工诗歌评论家柳冬妩写道:面对“打工诗歌”,尤其是打工诗人写的“打工诗歌”,如果我们没有经历过打工生活,我们就很难知道它们的真实,生活真实,内心真实,写作真实。我们不能小看“真实”一词的分量。圣埃克苏佩里说:“我写下的每一个句子都是我所经历的。”他又骄傲地说:“尼采不过思考,而我经历。”对于打工诗人来说,我们经历了什么就该说出什么。打工诗人的打工诗歌作品都是与他们的生存处境相关的。读打工诗人写的打工诗歌,我强烈地感觉到一种“精神磁场”的存在:漂泊不定,失业恐慌,生存挤压,崇高与卑微,尊严与耻辱,憧憬与幻灭,忍耐与愤恨,痛苦与伤悲,歧视,恐惧,屈从,挣扎,怜悯,反叛,焦灼,内心的自我抗争,等等。打工诗人,像在底层布下嗡嗡作响的“精神地震仪”。他们诗中每一个艰难跋涉的词语,都是感觉本身,是打工之旅的深度显现,是镌刻在灵魂中的刀痕。真正的“打工诗歌”必须由“打工诗人”来完成,不是他们选择了“打工诗歌”,而是“打工诗歌”选择了他们。在我看来,只有“打工诗人”才有资格去揭示打工一族的处境,成为打工时代的代言人!

“打工诗歌”和《打工诗人》出现在中国南方不是偶然的,中国南方经济的腾飞和打工潮的出现,为其提供了适宜的土壤。

关注时代,关注底层部落的生存与命运,这样的文艺作品绝不会曲高和寡,这样的艺术有血有肉、形象丰满,才有可能在千百万人心中越传越远,成为一个时代的精神史。一群关注时代,关注打工者生存命运的打工诗人,他们义无反顾地用人格和精神力量为我们这个时代举起了一面与命运抗争的旗帜!为中国打工时代这一特定的文化现象留下永不磨灭的文字和记载。

2007年5月1日由10多位“打工诗人”编著的中国第一部打工诗歌选《中国打工诗歌精选》正式出版,十多位著名期刊主编及诗人为其题词。该书厚达500多页,收录了1985~2005年全国各地100位打工作者最优秀的打工诗歌作品,可以说这是一部中国底层最珍贵的文史资料,是中国打工时代最具代表性的一部精神史书,它里程碑式的历史高度具有其独特的魅力和文化价值!难怪诗刊社编辑孙文涛收到该书后,在读后感中写道:“我的第一个感觉和印象是:这是一部苦难的‘共同命运者’的青春书,以无数年轻血汗、眼泪为代价珠集而成的诗集!这本《中国打工诗歌精选》,仍然是2007年,乃至近10年来最重要的一部集体精神诗集,她的青春性、当代性、史实性、独特性无可替代,她给今天的中国带来了一部现代文学史上缺少的‘良心之书’!在这本书里,我又一次找到久已失落的‘可爱的中国’(方志敏语)和‘可爱的青年一代’形象。内心禁不住感动、潮湿、温暖。”

由于全国各地打工诗歌作者来稿量巨大,每期都有许许多多的优秀诗作无法发表,不利于推动全国范围内打工诗歌的发展。所以2007年9月,《打工诗人》编委会又创办了另一份打工诗歌报《中国打工诗歌》以作为一种补充。创刊的另一目的是重点推出全国范围内优秀的打工诗歌写作新秀。一次性发表入选作者大量的诗歌作品,每期计划发表2~4人的诗作,目的是将新人推向中国诗坛,让更多的打工诗歌写作新秀登上中国诗坛,争取在中国诗歌界的话语权。让更多的打工诗歌写作者在中国诗歌界吹响打工诗歌的号角!

2007年11月,《打工诗人》编委会将创办另一份面向全国打工朋友的文化报《中国打工文化报》。《中国打工文化报》这份全国性、综合性文化类报纸,以弘扬中国打工精神,发展中国打工文化,繁荣中国打工文学艺术创作,促进中国打工文学艺术团体及个人之间的交流为宗旨。这份报纸是弘扬中国打工精神的重要舆论阵地,是各地打工文学艺术团体开展文化工作必不可少的参考;同时,也是广大打工文学艺术爱好者、打工朋友了解中国打工文学艺术动态的窗口和学习、创作、研究打工文化艺术的沃土,是中国各地打工读者进行审美和娱乐休闲活动的最佳园地。

2007年12月,《打工诗人》编委会,还将创办中国打工文化网。通过中国打工文化网站,我们希望梳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打工文学艺术的发展历程,全面呈现中国打工文学艺术的最高成就,同时发布中国打工文学艺术创作者最新创作的优秀作品。开设文学与艺术论坛交流,促进全国各地打工文学艺术团体之间、个人之间的时时交流。发布全国各地之间的团体活动新闻,从而带动中国打工文学艺术的创作潮流。

2008年3~4月,《打工诗人》编委会还将在广东举办“首届中国打工诗歌节”。通过首届中国打工诗歌节,让中国最有潜力的打工诗歌写作者得到一次整体的全面的整合。让打工诗歌写作者间,能够有一次很好的交流机会,让参加人员的视野得到提升。这次诗歌节将成为年度中国打工诗歌的盛会,从而有利于打工诗歌创作的良性循环与发展。让中国打工诗歌的声音更为嘹亮!

在首届中国打工诗歌节期间,还将颁发“2007年度中国打工文学艺术特别贡献奖”,评选“2007年度中国打工文学艺术特别贡献奖”,鼓励打工文学艺术创作者创作及生产出更多更好的反映打工生活的优秀作品。让更多的人拿出自己的笔,拿出自己的歌声,拿出自己的摄像机真实地还原及呈现中国的打工生活。

2008年年末,《打工诗人》编委会还计划组织编辑《2008年中国打工文学艺术作品精选》,它不仅包括文学,还包括音乐、美术、摄影、书法、戏剧、影视等诸多内容。

通过这些,我们不难看出打工群体已开始从一种量变发展到质变。他们要主宰及谱写属于他们自己的文化。他们要把打工时代这集体的影像写进中国的历史,把他们真实的历史资料馈赠给他们的子孙后代!

我要说: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还是让我,用一个故事,来结束这篇文章吧。把它献给我的打工文学的战友们!

在非洲的草原上:

如果见到羚羊在奔逃,那一定是狮子来了!

如果见到狮子在躲避,那一定是象群发怒了!

如果见到成百上千的狮子和大象集体逃命的壮观景象???

——那一定是蚂蚁军团来了!!!

蚂蚁是何等的渺小微弱,任何人都可以随意处置它,但它千千万万组成的团队,就连百兽之王,也要退避三舍!

(作者系某公司人力资源部经理)

帮助中心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