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细页面

老庄的精神境界
在线阅读

深圳市民文化大讲堂(上、下册)

陈鼓应:昨天有几位记者,跟我谈到古籍跟现代人生活的关联。我觉得现在中国的典籍、古籍,几乎没有哪一部重要的典籍,没有被翻译成外文的。所以我们自己的经典,欧洲、美国、日本,世界上很多的专家、汉学家在研究中国的典籍,而且在很多方面是超过了我们。因为我的专业是道家,我曾经举办过三次道家的国际会议。所以我很了解,在许多领域,外国人的特殊眼光和他们的方法学的训练。所以我们自己的很多典籍,已经变成了公共文化遗产。今天我非常高兴,深圳有这么多市民来到这里,我们一起来讨论老庄。我个人很喜欢老庄,我希望透过老庄来和大家进行交流。

我从尼采接触庄子,因为我生活的时代是白色恐怖,政治上是集权、独裁,然后是特务统治,气氛非常沉闷。所以庄子的反权威、反偶像,庄子的多言思考,跟尼采串联起来,对我有非常大的吸引力。我在非常长的时期内,是从尼采中来接触庄子。

你翻开《庄子》,呈现在眼前就是这么一个寓言,好像有发给各位一张纸,上面就是这么一个寓言,你们回去再看,好不好?“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我大学的时候,选了老庄哲学,考了九十几分,但是没有读原著。为什么?我翻开《庄子》的原著,什么鸟啊、鲲啊、鱼啊,这是什么意思?合起来就没有再去读原著。后来我自己要教老庄,我发现这个不行,我得带学生读原著。你看看这一段话,鱼跟鸟,是常识世界的小鸟、小鱼。但是到了庄子手上,他运用浪漫主义的文风,所谓浪漫主义有很多特征,我起码讲一条,就是运用奔放的语言、瑰丽的想象,来描述你内心世界的夸张的手法,来描述你感情世界跟对理想世界的憧憬。所以李白说:“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你不能在现实中量一量头发有没有三千丈,他是一种浪漫主义的文风,用夸张的手法、奔放的语言,来描述一种瑰丽的想象,描述一种理想世界,或者是对自己感情的抒发。我们一般人生活在一个物质形象的世界里,所以庄子借变形的鲲鹏,拉开你的思想视野,打开你的眼界。所以我觉得你读《逍遥游》,第一段就是要开其心,大其心,心胸要开阔、眼界要宽广。你不要为了92块5毛就发脾气,一生气就血压升高,什么病都来了。所以,物质世界的形象束缚着我们,庄子借变形的鲲鹏,说明人的心胸要开阔。你看北海之大,鱼在深海里面深吸厚养,有积厚之功。所以,特别是年轻人,一定要从一点一滴做起。

你读老庄,老子讲“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所以年轻人首先要有一种沉潜的功夫,积厚的功夫,然后逐渐累积下来。像庄子讲的:“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你要能承载大的船,那除非是深邃的大海,所以你累积得厚,然后化而为鹏,人生是由量化到质化的,很多典故就从这里而来,比如鲲鹏展翅,一飞冲天,鹏程万里,这些典故都是从这些故事来的。所以你飞到空中,借变形的鲲鹏拉开一个时间、空间的无限性的宇宙,然后,在那里让你的精神无限驰骋。

我们看问题,在地面上看是一个问题,在地底下、深海里面是一个观点,在山上,在太空又是另外一方的眼界、视野。所以人要开阔心胸和视野,不能一直压缩在一个现实的平面上,我们的思想视野应该是多角度的,或者叫观点主义。如果用英文讲,就是perspectivism,视觉主义,多视觉、多观点地来看待问题。这是老庄提供给我们的一个思考问题的视线、视阈、视野。所以老庄跟孔孟有一点角度不同,比较起来,孔孟比较多谈人跟人之间的关系,而老庄常常从宇宙的视野来把握人的存在。所以我刚才讲,借鲲鹏的高起,开阔你的思想视野。

许多人可能会以为庄子是消极的,其实庄子未尝不是有这种所谓的“经世之智”。比如另外一个寓言,在《外物》篇里,叫做“任公子钓大鱼”。我们一般钓鱼顶多到海边用蚯蚓做鱼饵,任公子是用五十头牛做饵,然后“投竿东海,旦旦而钓,期年不得鱼。”一会儿一个大白鲨吃了——对不起,大白鲨是我加进去的。庄子形容钩住这条大鱼以后,那条大鱼挣扎,“鹜扬而奋,白波若山,海水震荡”,哇,抓到这一条大鱼,从浙江经过江西到广西,千千万万人都能吃个饱。所以庄子说,你在小水沟里面,用小蚯蚓钓一个小虾米,“其不可与经于世亦远矣”。所以,如果你读过庄子的书,确实你的气派、气概、气势那是不同的。

现在的年轻人是怎么样,我比较少接触了。我现在发现,台湾的很多年轻人都是软绵绵的。四层楼,那个电梯很窄,每次我在台大的普通教室上课,好多学生挤电梯,甚至上二楼就要用电梯,我们都挤不上电梯,后来我说:“同学,你们上二楼都要坐电梯啊?”他们走出去的时候就是软绵绵的。所以我建议,这样的年轻人学一点庄子的气派。现在年轻人,不但没有气概,连气息都没有。所以你要读一点庄子的“任公子钓大鱼”。你可能会觉得庄子“大而无当”,“浩瀚无极”,“谬悠之言”,“荒唐之极”,不知道他在说什么。但是我想,要是没有庄子,那会怎么样呢?哲学要讲哲学精神,如果没有庄子,那么那种精神,那种境界,就会欠缺了一大块。假如没有庄子,中国的文学、艺术、美学会是怎么个光景?所以,庄子自身建立一个文人的传统,后来陶渊明、嵇康、阮籍,历代的很多文人雅士,很多的画家、艺术家建立的一个文人传统。这个是另外的话题。

《庄子》里有很多寓言,庄子都是用历史人物来宣扬他的学说,这是很特别的,他表达的方式也很特别。我觉得,如果说孟子主张人性是本善,主张性善,荀子主张性恶,那么我觉得庄子是主张性真。

《庄子》用很多寓言来表达他的哲理。我常常觉得,有的时候我们人与人之间,我们对待朋友,对待亲友,对待小孩,对待学生,可能你是出于好意,但是如果方法使用不当,也会造成相反的效果。

我现在举三个寓言作为例子,我每一次讲庄子,我都要记得讲这三个故事。

第一个故事叫做“鲁侯养鸟”。从前,有只罕见的海鸟远远地飞来,栖息在鲁国都城郊外。鲁侯以为它是神鸟,命人将它捉住,亲自在宗庙恭敬地大设酒宴迎接,并将它供养起来:天天为它演奏虞舜乐曲《九韶》,安排祭祖时用的猪、牛、羊三牲来侍奉它。结果神鸟不喝一口酒,不吃一块肉,郁郁不乐,三天就死了。所以庄子说:“此以己养养鸟也,非以鸟养养鸟也。”这是用养自己的方法来养鸟,而不是用养鸟的方法来养鸟。如果用养鸟的方法来养鸟,那么你就应该把它放到森林里面。所以接下来庄子说了这么一句话:“故先圣不一其能,不同其事。”每一个人有他自己的智慧,你不能按一个模子来刻画,你要诱导他、发挥他特殊的才能。

再举第二个例子,就是“浑沌之死”,“南海之帝为倏,北海之帝为忽,中央之帝为浑沌。”南海之帝倏和北海之帝忽经常在中央之帝浑沌的地方相遇,浑沌对待他们非常友善,南北海二帝为了报答中央之帝浑沌的美意,他们觉得每一个人都有七窍,而怎么浑沌就没有,所以他们就一天给浑沌凿一窍,七天凿七窍,七日凿成七窍之后浑沌就死了。所以,倏忽二帝本来是出于好意,孔子讲“以己推人”,但是如果推得不好,也是会造成很不好的后果。

另外,《人间世》篇还有一个故事,一个养马的人,非常爱惜这匹马,用精美的蚌壳给马装屎尿,如我用现代的话来描述,就是给马铺地毯,给马鞍铺丝绸,结果看到马身上有一只蚊子,一巴掌打过去,这只蚊子死了,结果马也吓了一跳,吓死了。所以庄子就讲“意有所至而爱有所亡”。

我想起我在学生时代很喜欢看电影,有一个电影,说一个妈妈干涉她女儿谈恋爱,情节我不记得,只记得这个女儿几乎精神崩溃,后来在一个咖啡厅里面母女两个人谈话,妈妈说:“女儿,我是爱你的。”女儿说:“妈妈,我知道你爱我。但是你的爱害了我。”所以,鲁侯养鸟、浑沌之死,跟这个养马的人,当他的方式不对的时候,就会“意有所至而爱有所亡”。

“9·11”事件之后,我常常想到庄子。我以前到纽约,我一定要让人家到双子星塔去看。可惜双子星塔在“9·11”事件中被炸掉了。“9·11”是“过”还是“功”?“9·11”给我好大的冲击,我觉得美国是不是应该反省一下,这个是因还是果?但是,美国好像并没有反省。我又想起南斯拉夫的一个朋友,他大概在90年代的时候,要离开中国,就在北大的宿舍,他跟我告别,我请他吃午餐,我说:“你要回南斯拉夫?”他说:“我们的国家分成三国鼎立,都是强国在支撑着,然后让我们打,儿童死了4000多个,几十万人无家可归。我真希望能够像中国这样,我希望我们的国家能够这样安定,像我现在北京大学这样做研究。但是不可能,我现在要回去。”

他后来翻译《老子》,他寄了一本南斯拉夫文的《老子》。《老子》是在西方社会翻译的外国典籍中最盛行的书之一,《老子》在西方每年都有不同的翻译本,是版本,不是数量。我想起“9·11”之后,想起在强国支撑下,军火商鼓动你打,打了你之后,他又装作“和平使者”去调停,和平之后他又卖武器给你,然后又鼓动你去打。中东的两次战争,我在电视上天天看,有一个镜头,我至今难忘:一个妇人在死亡的丈夫和儿女身边,面对记者的镜头,她哭得声音都叫不出来。最后她说:“美国说要带给我们‘自由民主’,自由是我们所需要的,但是带给我们的不是自由,而是恐惧和死亡。”美国不敢再讲民主,为什么?民主是多数,很多中东国家不是要建立一个基督教的文化,而是要建立一个伊斯兰教的文化。所以,我刚刚说,鲁侯养鸟造成鸟的死亡,为浑沌凿七窍造成浑沌的死亡。很多国家说:“我要给你自由、给你民主。”但是由此造成很多国家的鸟的死亡、浑沌的死亡。

所以,我就会常常想起庄子的“内圣外王”,对外王之道要多点思考,要有齐物的精神。每一个人都有不同的智能、才气,每一个人的意见都有他可取的地方,正如庄子《齐物论》讲的“十日并出,万物皆照”,我希望不久的将来,不出十年,我们这里肯定有十个太阳。

我现在又回到《庄子》,所谓“齐物”的精神,《庄子》还有一句话:“厉与西施,恢诡谲怪,道通为一。”在这个世界上有各种各样不同的人格形态,但是虽然千奇百怪,个体生命都是流向宇宙大生命,在宇宙大生命中都可以相互汇通。所以最后,我要借庄子的一句话,用四个字来表现:“相尊相蕴”,尊是尊敬的尊,这句话在《庄子》的《齐物论》里说的意思是,对地位低微的人,你也要像尊重高贵的人那样去尊敬他。相蕴,相互地蕴涵,对不同的意见、不同的意义、不同的内容,都要“相尊相蕴”。小之以个人,再推到宗派团体,再从整个地球来看,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民族、不同的民族文化,都应该相互的尊重、相互地蕴涵,这是齐物的精神。所以我觉得,如果说中国老大,中国自我中心,美国老大,美国自我中心,这都是违反了齐物的精神。

我今天只讲到庄子,我最喜欢的是“蝴蝶梦”和“濠上观鱼”、“濠梁之辩”。但是如果我把庄子讲完,时间就到了。我得留下一点时间讲老子,不能忘本,因为老子是道家的创始者。我有一个基本的看法,可能跟这里来的很多国学大师看法不太一样,孔子跟老子是同时代,但是我认为是文化的孔子、哲学的老子,中国哲学的开创者是老子,而不是孔子,因为很多哲学问题都是老子提出来的,而孔子并没有提出这样的哲学问题。但是我今天不谈这个问题。

我现在要说的是,老子是道家的创始者。道家是什么?道是什么?我要花几分钟的时间来讲道是什么?不能说我有些年轻时代的朋友,因为他们去搞佛教了,变成虚无主义化了,他问我:“鼓应啊,什么叫做道啊?”“道也者,倒也!”就是把东西去倒了,一切都倒空,空空如也,就是道。你看中国的形象化的文字,非常有意思。“道”就是一个首,加一个走之底,所有的动物都是四脚落地的,对不对?但是当人站起来,前脚变成手开始活动了,“昂然之首”开始活动了,就给人类写下了一笔辉煌的历史,所以“道”本身就有创造的内涵,这个等下我讲老庄的时候会讲到。

你翻开《老子》第一章,你肯定会觉得“玄之又玄”。我好像记得林语堂的人生艺术讲的,“中国哲学家,好像睡觉睡了几千年没有醒过来。”你翻开《老子》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这说的是什么呀?其实三个“道”不同,上下文不同的语境有不同的意义。我简单地说,可以用言论来表达的道理,就不是“常道”。专有名词只是第三个,这是老子独创的,老子之前没有提到的。第二个和第一个“道”是老子之前就都谈到的。可以用言论表达的“道”就是指现象界、经验界、现实世界的道理。我们讲的道是什么,就是走路的道,《庄子》讲:“道行之而成,物谓之而然。”我们共同约定,大家走路,走路,就会走出一个途径,因此会有一个方法。所以老子之前的“道”,有几个重要的含意:第一个是方法、规准、法则,当然包括秩序、和谐。但是,有一种道从来没有人提到过,就是老子认为是天地之始、万物之母的道。世界上三大哲学体系的哲学家,一开始都是宇宙生成论,就是世界是怎么来的?其实在座的每一个人,都有哲学头脑,都会问:“我从哪里来?”小时候都会问妈妈这个问题。人类从哪里来?猴子从哪里?万事万物从哪里来?这个时候,哲学问题就产生了。希腊第一个哲学家说水是万物的本源,老子说道是万物的本源,所以从哲学来说,世界的本源,万物的本根,宇宙的生成,天地的变动的过程、历程等等这些问题,都是老子第一个提出来的。

好,老子的道,庄子的道,很费解,不同的上下文就有不同的意义。我现在很简单地说,大概有这么几个意思。第一点,道有创生的意义。所以你今天来听我讲“道”,如果你是一个作家、一个画家,就会激发你创作的动力、创造的意志。因为老子说:“道生之,德蓄之。”万物都是由道创生的。庄子称道为“生生者”,是创生生命的那些东西,所以不消极,道是创造万有的动力,是万有创造的前沿。第二点,我们看问题都是只看到片面的,像瞎子摸象一样,而庄子所谓“道通为一”,一就是宇宙整体、宇宙整全。庄子认为,整个宇宙就是像一个大艺术家,整个宇宙是无尽的宝藏。所以,他说“道”是一切存在之大全。第三点,道就是这样的一个过程,大化发育流行的历程就是“道”。所以老子有一句话:“反者道之动。”老子固然主张静,但是更多的时候,他认为道体是不停地动,不停地变的。所以老庄的宇宙观是不停地变动的,“无动而不变,无时而不移”。《老子》第二十五章讲“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老子主张道是广大无边的。所以希望今天你们来听我讲道家之后,心胸要开拓。大就是逝,逝就是死亡的“逝”,孔子讲“逝者如斯”,逝就是流动、运行。宇宙是不停地在流动,川流不息地在运行。“逝曰远”是形容历程变动的无限性,但是并不是一往不复返,它还是会“周而复始,再事更新”。老子并不是说,回到原点,而是要你拳头打出去要收回来,储蓄你的力量,凝聚你的力量,然后再出。所以,最后我讲,老庄的道,特别是庄子,转化而为生命的境界,精神境界。

所以老庄的道有四个很重要的含意:除了秩序、和谐等等大家都知道的之外,就有第一个创造;第二个整全;第三个历程;第四个境界,这样的一些意义。

你翻开《老子》第二章,“有无相生”,这个是很重要的。世界上的事情都是两两相对的,从《易经》到《老子》,老庄思考问题都不是片面的思考,不是说:“啊,我美国是老大哥,我说了算,什么《京都协定书》,我不遵守就是不遵守,我是老大。”这就是片面思考,我们要多边思考,你要考虑到别人,所以在这里,我要拉到现实来。所谓“莫若以明”,年轻时年少气盛,“以明”就是描写心境像镜子一样透明,但是另外一个解释就是反复相明,就是你要站在对方的立场来考虑,所以假如说,夫妻动不动就要吵架,你就要想想他有他的道理,他为什么要生气;朋友之间,他如果有什么不满,有什么意见,你要去问一下,然后再想一想他有没有道理。所以要站在对方的立场来考虑问题。《老子》八十一章五千言,每一章都是两两相对的,曲跟全,正跟反……一个大的道理符合真理的话,说出来就好像是违反常规的,你看老子思考问题就是这样。所以他的所谓辩证思维,这一点可以受用无穷。

最后,关于老子和庄子,我各讲一个事情。

我刚刚讲我是从尼采来认识庄子,最后了解庄子,归根要还乡。我好自豪自己作为一个中国人,我有很强烈的故国、故土的感情,所以我讲老子的归根。中国哲学常常讲本体论、无形、无象、无限性。这个花能开得这么盛是因为什么?就是因为它的根被照顾得很好,有充足的水分、养料、土壤,也就是那个看不见的“根”在起作用。“本根论”就是相当于西方的本体论。所以王弼才讲《老子》所谓的“以无为本”,就是枝、叶、树干等现象界,要以看不见的本根、根基作为它支撑的力量,巩固的力量。讲到这里,我给青年朋友讲一下“归根”的意义,就是积厚之功,根要扎得深。据说郑板桥画了竹子,题了几句话:“咬定青山不放松,立足本在破岩中。千磨万炼仍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根牢牢地盘在乱石上面,咬住青山不放松,任凭风东南西北地吹,都不怕。所以,青年朋友们特别要记住,事业、学问都要打好根基,根基要盘得深厚。现代人很容易短、平、快,捞一把就走,这是不对的。一定要立根,盘根要深厚。

最后我讲庄子的故事,大家都知道庄子跟惠子在濠梁之上游历。庄子说:“倏鱼出游从容,是鱼乐也。”惠子说:“子非鱼,安知鱼之乐也?”庄子说:“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也?”庄子就说:“请循其本。”你看看,惠子与庄子游于濠梁之上,“游”是写一种心境,庄子很有意思,老子没有出现“游”的概念,但是庄子很喜欢用“游”,“游”是描写一种主观的心境。“游于濠梁”,濠梁是一种情境,所以这就是即景生情。庄子从“鱼从容出游”,推其一物,移情万物,移情作用,一种美感经验跟外物相感通,看见鱼很优哉游哉,庄子就说鱼是“乐”的。也就是说“寄情托意”,他心情很舒畅,看到鱼也是优哉游哉的,所以寄情托意,把宇宙、外物也给人性化了,就说鱼也是很快乐的。惠子说:“子非鱼,安知鱼之乐?”惠子提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哲学观念:主体如何认识客体?庄子和惠子讨论的问题是一个西方哲学的一个重大问题。西方哲学常常是主客割裂的,惠子是站在理性的角度来分析,而庄子是站在感性的立场来进行情感的沟通。所以一个是理,一个是情;一个是理性的思考,一个是感情的汇通;一个是分,一个是通。要了解庄子,“通”非常重要。惠子很厉害,他遵循逻辑,认为你不是鱼,你怎么知道鱼是快乐的,而庄子说:“请循其本。”本是什么?本不是回到原来的地方,站在桥上看到如何如何,本就是心、性、情,心、性、情可以相感通,达到一种情景交融。因此,我又想起郑板桥的一幅画,他喜欢竹子,早上吃早点的时候,看到这幅画里云雾缭绕、诗情画意,他说:“眼中之竹,非胸中之竹也。”眼睛看到的竹子是一个物象,胸中看到的不是。叶朗,一个美学家,一个外国学者问他,美是不是中国美学史上最重要的词吗?他说不是,是意象,意象呈现在心中,所以构成一种美的形象。

因此,最后我要说,我们多读一些古书,在精神上多接触古人,跟古人对话。你看看,先秦离我们很遥远了,魏晋稍微近一点,魏晋时代士人的风度、风范、风气、人格美,冯友兰先生说“魏晋风流”,“风流”就是讲的人格美,冯先生讲了四点,第一是闲心,有一种超越的心,超越世俗的心境、心情、心灵;第二是洞见;第三是妙想;第四是情深。魏晋人一往情深。所以,我希望我们作为现代人,不能是平面的,我最后引用尼采的话,“要有一种历史文化的意识”,历史文化意识过多,沉溺在里面,当然缺乏创造力,但是过少,他说就像阿尔卑斯山下的居民那样的思想、视野狭隘,希望作为一个深圳的真正的现代市民,要做一个有立体感、有多边思考、有多视角的市民和公民。

提问:我是一个初二的学生,我对中国传统文化比较感兴趣,所以我在课外也经常会阅读《老子》或《庄子》,我想请问,对于我们这样的初中生,在阅读古代文化典籍的时候,您有什么建议?还有一个,我们上课的时候,语文老师告诉我们,中国古代的文人,有一个出世和入世的观念,始终有一个思想矛盾,您刚刚说庄子不是消极的出世,那么我想请问,您从《道德经》和《庄子》这两本书里,怎么看出来他们不是消极的出世?也是在出世和人世之间有一个思想矛盾和斗争?

陈鼓应:我建议你们读冯友兰先生的《中国哲学简史》,附了有英文和中文的,那个写得深入浅出。如果你看不懂也没关系,你也可以看。当然你也可以看文学史。其他的,我想别的老师会跟你谈的。

那么,你刚才讲出世与入世的问题,我刚才讲《老子》五千言,主要是讲两个,就是治身和治国两个重要的课题。治身,就是养生,后来道家的养生跟这个也有关系。因此我认为,进入到老子的道的王国,就是进入到一个自由的王国,精神的自由,思想的自由。

提问:陈教授,您好!我们一些深圳市民今天自发地穿着我们的民族服装——汉服来到现场,以示对您的讲座的尊重,也表示对传统文化的尊敬。今天我们想问的问题是,您刚才提到,建议我们大陆的公务员多看一看、多读一读《老子》和《庄子》,从传统文化中发现一些精彩,那么我想问的第一个问题是,您认为老庄哲学或道家思想对于现代中国的现实价值是什么?我的意思是,当它面对基督教、回教、佛教时,我们道家的思想在现实中有什么价值。比如说儒家,现在有新儒家,他们提出一些新的政治学的理念,从这个角度来看,您认为我们现在应该如何定位道家的这一套思想呢?是作为一种宗教,一种处世哲学,一种治国方略,还是公务员应该遵守的规则?

陈鼓应:我希望大家多读老庄,希望每一个人都变成道家,这能够让你们每一个人都活得自由自在。我觉得学术是需要一点一滴累积的,所以不必急着像港台一些学者一样马上成立一个新儒家。做学问要打基础,要有积厚之功。是不是家,死了以后让别人来盖棺论定。我想要称什么家,不用急。《老子》被翻译成世界各国的语言那么多的版本,你不翻译别人也会翻译,这已经变成世界公共文化遗产,所以这种思想当然有它存在、传播的价值和意义。

');" class="a2">收藏

深圳市民文化大讲堂(上、下册)

陈鼓应:昨天有几位记者,跟我谈到古籍跟现代人生活的关联。我觉得现在中国的典籍、古籍,几乎没有哪一部重要的典籍,没有被翻译成外文的。所以我们自己的经典,欧洲、美国、日本,世界上很多的专家、汉学家在研究中国的典籍,而且在很多方面是超过了我们。因为我的专业是道家,我曾经举办过三次道家的国际会议。所以我很了解,在许多领域,外国人的特殊眼光和他们的方法学的训练。所以我们自己的很多典籍,已经变成了公共文化遗产。今天我非常高兴,深圳有这么多市民来到这里,我们一起来讨论老庄。我个人很喜欢老庄,我希望透过老庄来和大家进行交流。

我从尼采接触庄子,因为我生活的时代是白色恐怖,政治上是集权、独裁,然后是特务统治,气氛非常沉闷。所以庄子的反权威、反偶像,庄子的多言思考,跟尼采串联起来,对我有非常大的吸引力。我在非常长的时期内,是从尼采中来接触庄子。

你翻开《庄子》,呈现在眼前就是这么一个寓言,好像有发给各位一张纸,上面就是这么一个寓言,你们回去再看,好不好?“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我大学的时候,选了老庄哲学,考了九十几分,但是没有读原著。为什么?我翻开《庄子》的原著,什么鸟啊、鲲啊、鱼啊,这是什么意思?合起来就没有再去读原著。后来我自己要教老庄,我发现这个不行,我得带学生读原著。你看看这一段话,鱼跟鸟,是常识世界的小鸟、小鱼。但是到了庄子手上,他运用浪漫主义的文风,所谓浪漫主义有很多特征,我起码讲一条,就是运用奔放的语言、瑰丽的想象,来描述你内心世界的夸张的手法,来描述你感情世界跟对理想世界的憧憬。所以李白说:“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你不能在现实中量一量头发有没有三千丈,他是一种浪漫主义的文风,用夸张的手法、奔放的语言,来描述一种瑰丽的想象,描述一种理想世界,或者是对自己感情的抒发。我们一般人生活在一个物质形象的世界里,所以庄子借变形的鲲鹏,拉开你的思想视野,打开你的眼界。所以我觉得你读《逍遥游》,第一段就是要开其心,大其心,心胸要开阔、眼界要宽广。你不要为了92块5毛就发脾气,一生气就血压升高,什么病都来了。所以,物质世界的形象束缚着我们,庄子借变形的鲲鹏,说明人的心胸要开阔。你看北海之大,鱼在深海里面深吸厚养,有积厚之功。所以,特别是年轻人,一定要从一点一滴做起。

你读老庄,老子讲“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所以年轻人首先要有一种沉潜的功夫,积厚的功夫,然后逐渐累积下来。像庄子讲的:“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你要能承载大的船,那除非是深邃的大海,所以你累积得厚,然后化而为鹏,人生是由量化到质化的,很多典故就从这里而来,比如鲲鹏展翅,一飞冲天,鹏程万里,这些典故都是从这些故事来的。所以你飞到空中,借变形的鲲鹏拉开一个时间、空间的无限性的宇宙,然后,在那里让你的精神无限驰骋。

我们看问题,在地面上看是一个问题,在地底下、深海里面是一个观点,在山上,在太空又是另外一方的眼界、视野。所以人要开阔心胸和视野,不能一直压缩在一个现实的平面上,我们的思想视野应该是多角度的,或者叫观点主义。如果用英文讲,就是perspectivism,视觉主义,多视觉、多观点地来看待问题。这是老庄提供给我们的一个思考问题的视线、视阈、视野。所以老庄跟孔孟有一点角度不同,比较起来,孔孟比较多谈人跟人之间的关系,而老庄常常从宇宙的视野来把握人的存在。所以我刚才讲,借鲲鹏的高起,开阔你的思想视野。

许多人可能会以为庄子是消极的,其实庄子未尝不是有这种所谓的“经世之智”。比如另外一个寓言,在《外物》篇里,叫做“任公子钓大鱼”。我们一般钓鱼顶多到海边用蚯蚓做鱼饵,任公子是用五十头牛做饵,然后“投竿东海,旦旦而钓,期年不得鱼。”一会儿一个大白鲨吃了——对不起,大白鲨是我加进去的。庄子形容钩住这条大鱼以后,那条大鱼挣扎,“鹜扬而奋,白波若山,海水震荡”,哇,抓到这一条大鱼,从浙江经过江西到广西,千千万万人都能吃个饱。所以庄子说,你在小水沟里面,用小蚯蚓钓一个小虾米,“其不可与经于世亦远矣”。所以,如果你读过庄子的书,确实你的气派、气概、气势那是不同的。

现在的年轻人是怎么样,我比较少接触了。我现在发现,台湾的很多年轻人都是软绵绵的。四层楼,那个电梯很窄,每次我在台大的普通教室上课,好多学生挤电梯,甚至上二楼就要用电梯,我们都挤不上电梯,后来我说:“同学,你们上二楼都要坐电梯啊?”他们走出去的时候就是软绵绵的。所以我建议,这样的年轻人学一点庄子的气派。现在年轻人,不但没有气概,连气息都没有。所以你要读一点庄子的“任公子钓大鱼”。你可能会觉得庄子“大而无当”,“浩瀚无极”,“谬悠之言”,“荒唐之极”,不知道他在说什么。但是我想,要是没有庄子,那会怎么样呢?哲学要讲哲学精神,如果没有庄子,那么那种精神,那种境界,就会欠缺了一大块。假如没有庄子,中国的文学、艺术、美学会是怎么个光景?所以,庄子自身建立一个文人的传统,后来陶渊明、嵇康、阮籍,历代的很多文人雅士,很多的画家、艺术家建立的一个文人传统。这个是另外的话题。

《庄子》里有很多寓言,庄子都是用历史人物来宣扬他的学说,这是很特别的,他表达的方式也很特别。我觉得,如果说孟子主张人性是本善,主张性善,荀子主张性恶,那么我觉得庄子是主张性真。

《庄子》用很多寓言来表达他的哲理。我常常觉得,有的时候我们人与人之间,我们对待朋友,对待亲友,对待小孩,对待学生,可能你是出于好意,但是如果方法使用不当,也会造成相反的效果。

我现在举三个寓言作为例子,我每一次讲庄子,我都要记得讲这三个故事。

第一个故事叫做“鲁侯养鸟”。从前,有只罕见的海鸟远远地飞来,栖息在鲁国都城郊外。鲁侯以为它是神鸟,命人将它捉住,亲自在宗庙恭敬地大设酒宴迎接,并将它供养起来:天天为它演奏虞舜乐曲《九韶》,安排祭祖时用的猪、牛、羊三牲来侍奉它。结果神鸟不喝一口酒,不吃一块肉,郁郁不乐,三天就死了。所以庄子说:“此以己养养鸟也,非以鸟养养鸟也。”这是用养自己的方法来养鸟,而不是用养鸟的方法来养鸟。如果用养鸟的方法来养鸟,那么你就应该把它放到森林里面。所以接下来庄子说了这么一句话:“故先圣不一其能,不同其事。”每一个人有他自己的智慧,你不能按一个模子来刻画,你要诱导他、发挥他特殊的才能。

再举第二个例子,就是“浑沌之死”,“南海之帝为倏,北海之帝为忽,中央之帝为浑沌。”南海之帝倏和北海之帝忽经常在中央之帝浑沌的地方相遇,浑沌对待他们非常友善,南北海二帝为了报答中央之帝浑沌的美意,他们觉得每一个人都有七窍,而怎么浑沌就没有,所以他们就一天给浑沌凿一窍,七天凿七窍,七日凿成七窍之后浑沌就死了。所以,倏忽二帝本来是出于好意,孔子讲“以己推人”,但是如果推得不好,也是会造成很不好的后果。

另外,《人间世》篇还有一个故事,一个养马的人,非常爱惜这匹马,用精美的蚌壳给马装屎尿,如我用现代的话来描述,就是给马铺地毯,给马鞍铺丝绸,结果看到马身上有一只蚊子,一巴掌打过去,这只蚊子死了,结果马也吓了一跳,吓死了。所以庄子就讲“意有所至而爱有所亡”。

我想起我在学生时代很喜欢看电影,有一个电影,说一个妈妈干涉她女儿谈恋爱,情节我不记得,只记得这个女儿几乎精神崩溃,后来在一个咖啡厅里面母女两个人谈话,妈妈说:“女儿,我是爱你的。”女儿说:“妈妈,我知道你爱我。但是你的爱害了我。”所以,鲁侯养鸟、浑沌之死,跟这个养马的人,当他的方式不对的时候,就会“意有所至而爱有所亡”。

“9·11”事件之后,我常常想到庄子。我以前到纽约,我一定要让人家到双子星塔去看。可惜双子星塔在“9·11”事件中被炸掉了。“9·11”是“过”还是“功”?“9·11”给我好大的冲击,我觉得美国是不是应该反省一下,这个是因还是果?但是,美国好像并没有反省。我又想起南斯拉夫的一个朋友,他大概在90年代的时候,要离开中国,就在北大的宿舍,他跟我告别,我请他吃午餐,我说:“你要回南斯拉夫?”他说:“我们的国家分成三国鼎立,都是强国在支撑着,然后让我们打,儿童死了4000多个,几十万人无家可归。我真希望能够像中国这样,我希望我们的国家能够这样安定,像我现在北京大学这样做研究。但是不可能,我现在要回去。”

他后来翻译《老子》,他寄了一本南斯拉夫文的《老子》。《老子》是在西方社会翻译的外国典籍中最盛行的书之一,《老子》在西方每年都有不同的翻译本,是版本,不是数量。我想起“9·11”之后,想起在强国支撑下,军火商鼓动你打,打了你之后,他又装作“和平使者”去调停,和平之后他又卖武器给你,然后又鼓动你去打。中东的两次战争,我在电视上天天看,有一个镜头,我至今难忘:一个妇人在死亡的丈夫和儿女身边,面对记者的镜头,她哭得声音都叫不出来。最后她说:“美国说要带给我们‘自由民主’,自由是我们所需要的,但是带给我们的不是自由,而是恐惧和死亡。”美国不敢再讲民主,为什么?民主是多数,很多中东国家不是要建立一个基督教的文化,而是要建立一个伊斯兰教的文化。所以,我刚刚说,鲁侯养鸟造成鸟的死亡,为浑沌凿七窍造成浑沌的死亡。很多国家说:“我要给你自由、给你民主。”但是由此造成很多国家的鸟的死亡、浑沌的死亡。

所以,我就会常常想起庄子的“内圣外王”,对外王之道要多点思考,要有齐物的精神。每一个人都有不同的智能、才气,每一个人的意见都有他可取的地方,正如庄子《齐物论》讲的“十日并出,万物皆照”,我希望不久的将来,不出十年,我们这里肯定有十个太阳。

我现在又回到《庄子》,所谓“齐物”的精神,《庄子》还有一句话:“厉与西施,恢诡谲怪,道通为一。”在这个世界上有各种各样不同的人格形态,但是虽然千奇百怪,个体生命都是流向宇宙大生命,在宇宙大生命中都可以相互汇通。所以最后,我要借庄子的一句话,用四个字来表现:“相尊相蕴”,尊是尊敬的尊,这句话在《庄子》的《齐物论》里说的意思是,对地位低微的人,你也要像尊重高贵的人那样去尊敬他。相蕴,相互地蕴涵,对不同的意见、不同的意义、不同的内容,都要“相尊相蕴”。小之以个人,再推到宗派团体,再从整个地球来看,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民族、不同的民族文化,都应该相互的尊重、相互地蕴涵,这是齐物的精神。所以我觉得,如果说中国老大,中国自我中心,美国老大,美国自我中心,这都是违反了齐物的精神。

我今天只讲到庄子,我最喜欢的是“蝴蝶梦”和“濠上观鱼”、“濠梁之辩”。但是如果我把庄子讲完,时间就到了。我得留下一点时间讲老子,不能忘本,因为老子是道家的创始者。我有一个基本的看法,可能跟这里来的很多国学大师看法不太一样,孔子跟老子是同时代,但是我认为是文化的孔子、哲学的老子,中国哲学的开创者是老子,而不是孔子,因为很多哲学问题都是老子提出来的,而孔子并没有提出这样的哲学问题。但是我今天不谈这个问题。

我现在要说的是,老子是道家的创始者。道家是什么?道是什么?我要花几分钟的时间来讲道是什么?不能说我有些年轻时代的朋友,因为他们去搞佛教了,变成虚无主义化了,他问我:“鼓应啊,什么叫做道啊?”“道也者,倒也!”就是把东西去倒了,一切都倒空,空空如也,就是道。你看中国的形象化的文字,非常有意思。“道”就是一个首,加一个走之底,所有的动物都是四脚落地的,对不对?但是当人站起来,前脚变成手开始活动了,“昂然之首”开始活动了,就给人类写下了一笔辉煌的历史,所以“道”本身就有创造的内涵,这个等下我讲老庄的时候会讲到。

你翻开《老子》第一章,你肯定会觉得“玄之又玄”。我好像记得林语堂的人生艺术讲的,“中国哲学家,好像睡觉睡了几千年没有醒过来。”你翻开《老子》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这说的是什么呀?其实三个“道”不同,上下文不同的语境有不同的意义。我简单地说,可以用言论来表达的道理,就不是“常道”。专有名词只是第三个,这是老子独创的,老子之前没有提到的。第二个和第一个“道”是老子之前就都谈到的。可以用言论表达的“道”就是指现象界、经验界、现实世界的道理。我们讲的道是什么,就是走路的道,《庄子》讲:“道行之而成,物谓之而然。”我们共同约定,大家走路,走路,就会走出一个途径,因此会有一个方法。所以老子之前的“道”,有几个重要的含意:第一个是方法、规准、法则,当然包括秩序、和谐。但是,有一种道从来没有人提到过,就是老子认为是天地之始、万物之母的道。世界上三大哲学体系的哲学家,一开始都是宇宙生成论,就是世界是怎么来的?其实在座的每一个人,都有哲学头脑,都会问:“我从哪里来?”小时候都会问妈妈这个问题。人类从哪里来?猴子从哪里?万事万物从哪里来?这个时候,哲学问题就产生了。希腊第一个哲学家说水是万物的本源,老子说道是万物的本源,所以从哲学来说,世界的本源,万物的本根,宇宙的生成,天地的变动的过程、历程等等这些问题,都是老子第一个提出来的。

好,老子的道,庄子的道,很费解,不同的上下文就有不同的意义。我现在很简单地说,大概有这么几个意思。第一点,道有创生的意义。所以你今天来听我讲“道”,如果你是一个作家、一个画家,就会激发你创作的动力、创造的意志。因为老子说:“道生之,德蓄之。”万物都是由道创生的。庄子称道为“生生者”,是创生生命的那些东西,所以不消极,道是创造万有的动力,是万有创造的前沿。第二点,我们看问题都是只看到片面的,像瞎子摸象一样,而庄子所谓“道通为一”,一就是宇宙整体、宇宙整全。庄子认为,整个宇宙就是像一个大艺术家,整个宇宙是无尽的宝藏。所以,他说“道”是一切存在之大全。第三点,道就是这样的一个过程,大化发育流行的历程就是“道”。所以老子有一句话:“反者道之动。”老子固然主张静,但是更多的时候,他认为道体是不停地动,不停地变的。所以老庄的宇宙观是不停地变动的,“无动而不变,无时而不移”。《老子》第二十五章讲“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老子主张道是广大无边的。所以希望今天你们来听我讲道家之后,心胸要开拓。大就是逝,逝就是死亡的“逝”,孔子讲“逝者如斯”,逝就是流动、运行。宇宙是不停地在流动,川流不息地在运行。“逝曰远”是形容历程变动的无限性,但是并不是一往不复返,它还是会“周而复始,再事更新”。老子并不是说,回到原点,而是要你拳头打出去要收回来,储蓄你的力量,凝聚你的力量,然后再出。所以,最后我讲,老庄的道,特别是庄子,转化而为生命的境界,精神境界。

所以老庄的道有四个很重要的含意:除了秩序、和谐等等大家都知道的之外,就有第一个创造;第二个整全;第三个历程;第四个境界,这样的一些意义。

你翻开《老子》第二章,“有无相生”,这个是很重要的。世界上的事情都是两两相对的,从《易经》到《老子》,老庄思考问题都不是片面的思考,不是说:“啊,我美国是老大哥,我说了算,什么《京都协定书》,我不遵守就是不遵守,我是老大。”这就是片面思考,我们要多边思考,你要考虑到别人,所以在这里,我要拉到现实来。所谓“莫若以明”,年轻时年少气盛,“以明”就是描写心境像镜子一样透明,但是另外一个解释就是反复相明,就是你要站在对方的立场来考虑,所以假如说,夫妻动不动就要吵架,你就要想想他有他的道理,他为什么要生气;朋友之间,他如果有什么不满,有什么意见,你要去问一下,然后再想一想他有没有道理。所以要站在对方的立场来考虑问题。《老子》八十一章五千言,每一章都是两两相对的,曲跟全,正跟反……一个大的道理符合真理的话,说出来就好像是违反常规的,你看老子思考问题就是这样。所以他的所谓辩证思维,这一点可以受用无穷。

最后,关于老子和庄子,我各讲一个事情。

我刚刚讲我是从尼采来认识庄子,最后了解庄子,归根要还乡。我好自豪自己作为一个中国人,我有很强烈的故国、故土的感情,所以我讲老子的归根。中国哲学常常讲本体论、无形、无象、无限性。这个花能开得这么盛是因为什么?就是因为它的根被照顾得很好,有充足的水分、养料、土壤,也就是那个看不见的“根”在起作用。“本根论”就是相当于西方的本体论。所以王弼才讲《老子》所谓的“以无为本”,就是枝、叶、树干等现象界,要以看不见的本根、根基作为它支撑的力量,巩固的力量。讲到这里,我给青年朋友讲一下“归根”的意义,就是积厚之功,根要扎得深。据说郑板桥画了竹子,题了几句话:“咬定青山不放松,立足本在破岩中。千磨万炼仍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根牢牢地盘在乱石上面,咬住青山不放松,任凭风东南西北地吹,都不怕。所以,青年朋友们特别要记住,事业、学问都要打好根基,根基要盘得深厚。现代人很容易短、平、快,捞一把就走,这是不对的。一定要立根,盘根要深厚。

最后我讲庄子的故事,大家都知道庄子跟惠子在濠梁之上游历。庄子说:“倏鱼出游从容,是鱼乐也。”惠子说:“子非鱼,安知鱼之乐也?”庄子说:“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也?”庄子就说:“请循其本。”你看看,惠子与庄子游于濠梁之上,“游”是写一种心境,庄子很有意思,老子没有出现“游”的概念,但是庄子很喜欢用“游”,“游”是描写一种主观的心境。“游于濠梁”,濠梁是一种情境,所以这就是即景生情。庄子从“鱼从容出游”,推其一物,移情万物,移情作用,一种美感经验跟外物相感通,看见鱼很优哉游哉,庄子就说鱼是“乐”的。也就是说“寄情托意”,他心情很舒畅,看到鱼也是优哉游哉的,所以寄情托意,把宇宙、外物也给人性化了,就说鱼也是很快乐的。惠子说:“子非鱼,安知鱼之乐?”惠子提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哲学观念:主体如何认识客体?庄子和惠子讨论的问题是一个西方哲学的一个重大问题。西方哲学常常是主客割裂的,惠子是站在理性的角度来分析,而庄子是站在感性的立场来进行情感的沟通。所以一个是理,一个是情;一个是理性的思考,一个是感情的汇通;一个是分,一个是通。要了解庄子,“通”非常重要。惠子很厉害,他遵循逻辑,认为你不是鱼,你怎么知道鱼是快乐的,而庄子说:“请循其本。”本是什么?本不是回到原来的地方,站在桥上看到如何如何,本就是心、性、情,心、性、情可以相感通,达到一种情景交融。因此,我又想起郑板桥的一幅画,他喜欢竹子,早上吃早点的时候,看到这幅画里云雾缭绕、诗情画意,他说:“眼中之竹,非胸中之竹也。”眼睛看到的竹子是一个物象,胸中看到的不是。叶朗,一个美学家,一个外国学者问他,美是不是中国美学史上最重要的词吗?他说不是,是意象,意象呈现在心中,所以构成一种美的形象。

因此,最后我要说,我们多读一些古书,在精神上多接触古人,跟古人对话。你看看,先秦离我们很遥远了,魏晋稍微近一点,魏晋时代士人的风度、风范、风气、人格美,冯友兰先生说“魏晋风流”,“风流”就是讲的人格美,冯先生讲了四点,第一是闲心,有一种超越的心,超越世俗的心境、心情、心灵;第二是洞见;第三是妙想;第四是情深。魏晋人一往情深。所以,我希望我们作为现代人,不能是平面的,我最后引用尼采的话,“要有一种历史文化的意识”,历史文化意识过多,沉溺在里面,当然缺乏创造力,但是过少,他说就像阿尔卑斯山下的居民那样的思想、视野狭隘,希望作为一个深圳的真正的现代市民,要做一个有立体感、有多边思考、有多视角的市民和公民。

提问:我是一个初二的学生,我对中国传统文化比较感兴趣,所以我在课外也经常会阅读《老子》或《庄子》,我想请问,对于我们这样的初中生,在阅读古代文化典籍的时候,您有什么建议?还有一个,我们上课的时候,语文老师告诉我们,中国古代的文人,有一个出世和入世的观念,始终有一个思想矛盾,您刚刚说庄子不是消极的出世,那么我想请问,您从《道德经》和《庄子》这两本书里,怎么看出来他们不是消极的出世?也是在出世和人世之间有一个思想矛盾和斗争?

陈鼓应:我建议你们读冯友兰先生的《中国哲学简史》,附了有英文和中文的,那个写得深入浅出。如果你看不懂也没关系,你也可以看。当然你也可以看文学史。其他的,我想别的老师会跟你谈的。

那么,你刚才讲出世与入世的问题,我刚才讲《老子》五千言,主要是讲两个,就是治身和治国两个重要的课题。治身,就是养生,后来道家的养生跟这个也有关系。因此我认为,进入到老子的道的王国,就是进入到一个自由的王国,精神的自由,思想的自由。

提问:陈教授,您好!我们一些深圳市民今天自发地穿着我们的民族服装——汉服来到现场,以示对您的讲座的尊重,也表示对传统文化的尊敬。今天我们想问的问题是,您刚才提到,建议我们大陆的公务员多看一看、多读一读《老子》和《庄子》,从传统文化中发现一些精彩,那么我想问的第一个问题是,您认为老庄哲学或道家思想对于现代中国的现实价值是什么?我的意思是,当它面对基督教、回教、佛教时,我们道家的思想在现实中有什么价值。比如说儒家,现在有新儒家,他们提出一些新的政治学的理念,从这个角度来看,您认为我们现在应该如何定位道家的这一套思想呢?是作为一种宗教,一种处世哲学,一种治国方略,还是公务员应该遵守的规则?

陈鼓应:我希望大家多读老庄,希望每一个人都变成道家,这能够让你们每一个人都活得自由自在。我觉得学术是需要一点一滴累积的,所以不必急着像港台一些学者一样马上成立一个新儒家。做学问要打基础,要有积厚之功。是不是家,死了以后让别人来盖棺论定。我想要称什么家,不用急。《老子》被翻译成世界各国的语言那么多的版本,你不翻译别人也会翻译,这已经变成世界公共文化遗产,所以这种思想当然有它存在、传播的价值和意义。

帮助中心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