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细页面

打工文学大事记
在线阅读 收藏

1984年,林坚的第一篇短篇小说《深夜,海边有一个人》发表在《特区文学》第3期,这篇小说被认为是打工文学最早的作品。

1985年,杨宏海与前来深圳讲学的中山大学中文系黄伟宗教授探讨深圳出现的打工文化(文学)现象。

1988年12月打工文学刊物《大鹏湾》创刊。该杂志由宝安区文化局主办,原为季刊,后改为双月刊、月刊,叶崇华、张伟明先后任主编。该杂志陆续团结了林坚、张伟明、周崇贤、安子、余晗、骆琼、司景之、任明友、李晃、王十月、安石榴、郑小琼、塞壬、杨文冰、曾楚桥、林军等一大批打工文学写作者。

1989年9月16日,杨宏海写信给《特区文学》总编戴木胜,力荐张伟明发表在内刊上的打工题材小说《下一站》与《我们INT》,《特区文学》于1990年第1期发表了《下一站》,打工小说由此受到了读者的关注。

1990年1月19日,杨宏海在《深圳特区报》发表《深圳文坛绽新花——读宝安县文艺杂志〈大鹏湾〉》一文,评介宝安《大鹏湾》杂志所刊登的张伟明、吴君等人反映打工生活的作品。

1990年,《花城》杂志第1期发表了林坚的中篇小说《别人的城市》;同年,张伟明在《广州文艺》第2期发表了短篇小说《对了,我是打工仔》;张良、王静珠在《特区文学》第6期发表了电影剧本《特区打工妹》。

1991年,安子的第一部打工纪实小说《青春驿站》先后在《深圳特区报》、上海《文汇报》连载,在打工阶层中产生轰动效应,该小说被誉为“打工文学的一朵报春花”。

1991年3月,深圳广播电台《月亮湾》专栏推出“打工天地”文学节目,向听众评介优秀打工文学作品,杨宏海任嘉宾主持,并成立“文学之友”联谊会,邀请了6位打工文学作者与联谊会成员进行交流。

1991年,广东文学评论刊物《当代文坛报》于第2期发表了杨宏海的论文《打工世界与打工文学》,该文称打工文学“为特区文学赋予新的文化品格,也为岭南文学的血脉注入更多商品经济的基因”。

1991年9月19日,深圳市作协召开“特区‘打工文学’座谈会”,作家、评论家胡经之、林雨纯、杨宏海及“打工文学”作家代表林坚、张伟明、安子、海珠、黄秀萍等17人参加会议。

1991年10月8日,《特区文学》编辑部主办“中国经济特区文学研讨会”,近70位作家、评论家出席会议,杨宏海在会上作了《一种新的特区文化现象:打工文学》的报告,《文艺报》记者对此作了报道。

1991年,周崇贤在《佛山文艺》第6期发表了短篇小说《打工妹咏叹调》。

1992年6月,郭海鸿、曾五定创建了宝安区石岩镇“打工文学创作组”。该创作组由36人组成,他们办起了《打工村》文学墙报,每月出刊一次。1992年11月,他们又创办了手写的《加班报》。

1992年,由广州电视台组织拍摄,成浩、谢丽虹创编的大型电视连续剧《外来妹》在全国热播,该剧在观众中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同年3月15日,《当代文坛报》和广东省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等单位联合主办了“《外来妹》与打工文学研讨会”,谢望新、赖伯疆、黄伟宗、黄树森、陈志红、成浩等20多人出席研讨会。

1992年7月29日,上海《文汇报》发表了《“打工文学”异军突起》的文章。称其“以短、平、快的节奏冲入中国文坛,掀起一股旋风”。

1992年,海天出版社推出“打工文学系列丛书”,其中有杨宏海主编的报告文学集《青春寻梦》,安子的《青春驿站》,张伟明、林坚的《青春之旅》等8部。

1992年,黄秀萍在《特区文学》第1期发表了短篇小说《绿叶,在风中颤抖》,在《作品》第1期发表了短篇小说《这里没有港湾》;同年,梦溺在《特区文学》第4期发表了短篇小说《默默地拥抱自己》、黎志扬在《佛山文艺》第8期发表了短篇小说《禁止浪漫》。

1992年,林坚的《别人的城市》、张伟明的《下一站》、安子的《青春驿站》、黄秀萍的《可厌的风雨夜》获“深圳首届青年文学奖”。

1992年,以打工群体为主要阅读对象的《佛山文艺》发行量居高不下,据统计每期发行量均超过50万份,相当于当年全国所有文学期刊发行量的总和。

1993年1月,深圳大学创办了社会综合性刊物《生力军——打工仔专刊》,主编曹征路。该刊“立足南中国沿海数百万打工者的现实需求……努力服务于改革开放以来为特区和整个沿海地区的经济发展作出贡献的这一特殊群体”。创刊号刊首语作者林祖基。选发了张伟明、安子、林坚、郭海鸿等人的作品。

1993年4月,《加班报》创刊号被《诗歌报》发现,《诗歌报》全文刊发郭海鸿的组诗《打工青春》和随笔《呼唤打工文学》。诗句“我们刚刚结束给老板的加班,现在我们开始为自己的命运加班”在打工群体中广为流传。

1993年6月,秦锦屏在《南山文化走廊》设立“打工文学”专栏。

1993年6月16日,《羊城晚报》发表了新华社记者叶俊东的文章《打工世界崛起打工文学》。

1994年9月,佛山市《外来工》(后改为《打工族》)杂志刊发了徐非的诗《一位打工妹的征婚启事》,之后该杂志社收到3000多封读者来信,此事经《羊城晚报》披露后,全国数十家报刊报道、转载了此诗。

1995年10月27日,杨宏海出席上海“改革开放新文化建设中的海派文化和岭南文化发展研讨会”,提交了《市场经济下的文学新潮——打工文学》(与尹昌龙合作)等3篇论文。

1996年2月,《打工报》在广东中山市创刊,主要创办者有王毅斯、饶长春、周崇贤、鄢文江、林灵、邹鑫等。《打工报》刊发小说、诗歌、散文等打工文学作品,共出刊6期,于当年12月停刊。

1996年2月27日,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黄伟宗组织该校中国当代文学硕士生李红雨、张百桡、萧荣华、颜湘茹等召开“打工文学座谈会”;会后,《南方日报》发表了李红雨整理的文章《一种走向泛化的文学现象:打工文学》。

1998年11月,《外来工》刊发《刘晃棋,吐血身亡的前前后后》,引起了社会较大的反响,同期刊发罗德远的诗《刘晃棋,我苦难的打工兄弟》。

1998年12月1日,《羊城晚报》推出《情系20年·打工文学专刊》,内有黄伟宗、张柠、钟晓毅、谭运长等人的文章,以及杨宏海的《打工文学代表作品年表》。

1999年4月30日,深圳市特区文化研究中心举行“广东打工文学10年回顾座谈会”,座谈会由该研究中心主任杨宏海主持。《佛山文艺》《外来工》杂志副主编沈崇照一行四人,海天出版社副总编宋城,深圳市特区文化研究中心尹昌龙博士、倪伟博士以及打工文学作家张伟明、安子、缪永、黎志扬、黄少波等参加了座谈会。

1999年,中国文联出版公司推出周崇贤小说作品专辑“打工系列”一套8册,该文集是中国第一套打工作家个人文集。

2000年5月,杨宏海主编的《打工世界》一书由广州花城出版社出版。该书共781页,分“小说、报告文学”、“散文、诗歌”、“评论”三部分。

2000年5月31日至6月2日,应香港大学亚洲中心邀请,深圳市特区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杨宏海等人赴港出席“90年代两岸三地文学现象国际学术研讨会”。杨宏海以《文化视野中的广东“打工文学”》为题在大会上发言。

2000年6月,谢湘南的诗集《零点的搬运工》由华夏出版社出版,该书被列入中华文学基金“21世纪文学之星丛书”;评论家杨匡满为该书作序,并认为谢湘南的出现,“意味着真正意义上的打工文学的确立和成熟。《零点的搬运工》是我至今读到的最好的打工文学”。

2000年8月28~31日,由广东省文艺批评家协会、深圳市特区文化研究中心、宝安区文化局主办的“大写的20年·打工文学研讨会”在深圳宝安区都之都大酒店隆重召开,这是第一次全国性的打工文学研讨会。刘斯奋、王京生、胡经之、杨宏海、何西来、阎纲、陈辽、刘峻骧等50多位代表出席了研讨会。

2000年10月深圳市特区文化研究中心主办的第2期《深圳文化研究》推出了“打工文学”专辑,刊登了刘斯奋、王京生、阎纲、何西来、陈辽、刘峻骧、黄树森等人有关打工文学的评论文章,以及一批专题研究报告。

2000年,中央电视台拍摄的有关中国改革开放的专题片《20年·20人》,称安子为“深圳最著名的打工妹,都市寻梦人的知音和代言人”。

2001年5月,韩国外国语大学中文系教授、韩国中国现代文学学会会长朴宰雨在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导黄修己的陪同下,来到深圳访问。深圳市特区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杨宏海委托该中心研究人员安裴智和打工文学作家安子、罗迪、戴斌等人举办了“中韩打工文学小型学术沙龙”活动。

2001年5月31日,《打工诗人》在广东惠州创刊,发起人是许强、徐非、罗德远、任明友;杨牧为该刊题字;创刊号刊发了17位作者的36首诗作,在诗坛和社会上引起反响,“打工诗歌”概念由此形成。

2002年1月,《北京文学》以“打工者之歌”为题刊发两个专版,发表了曾文广、罗德远、刘洪希、柳冬妩、张守刚、徐非等人的诗作。

2002年2月,《诗刊》(下半月)刊发了曾文广的组诗《在异乡的城市里生活》。

2002年4月,《星星》诗刊刊发了许强的长诗《为几千万打工仔立碑》。

2002年5月1日,打工青年艺术团在北京成立,孙恒任团长。该艺术团的节目多由成员自己创作,以表达他们自己的心声和情感,代表作有孙恒的《天下打工是一家》《打工打工最光荣》等。

2002年6月,《诗林》(季刊第2期)开辟“打工诗人”专栏。

2002年8月,《中国青年》(上半月)刊发了该刊记者刘新平的报告文学《为千百万打工者立碑》,报道“打工诗歌”作者的生存状况、办刊历程。同月,民间诗报《行吟诗人》在广东东莞创刊。

2002年12月,《打工族》(下半月)刊发了一万字的长文《打工诗人:为漂泊的青春作证》,对《打工诗人》几位编委的谋生、写作及办刊经过作了深度的报道。

2003年5月,新世纪第一届《北京文学》奖揭晓,曾文广获诗歌类二等奖;11月,《散文诗》发表了郑小琼的《打工,一个沧桑的词》,《北京文学》发表了郁金的《蚊子,别叮我的脸》和罗德远的《与一只蚊子同室而居》;12月,《诗歌月刊》发表了郑小琼的组诗《东山村》。

2003年6月,戴斌的长篇小说《我长得这么丑,我容易吗?》由花城出版社出版。2003年,《人民文学》第9期刊发了戴斌的中篇小说《深南大道》,引起了一定的反响。

2004年3月20日,王十月、杨文冰、曾楚桥三人在宝安31区一家名叫上合烧骨店的小饭馆里,商定一起自由写作,随后他们分别搬到了宝安31区,用同一个地址对外发稿,这标志着一个自由写作群体的初步形成。

2004年5月,王十月的长篇小说《烦躁不安》由花城出版社出版。

2004年5月,《打工作家》在东莞创刊,主编为何真宗;2005年11月该刊改名为《打工文化》。

2004年11月,《读书》杂志刊发柳冬妩的《在城市里跳跃》,《新华文摘》等多家媒体对其予以转载。

2004年12月,杨宏海的《文化视野中的广东“打工文学”》入选花城出版社出版的《广东省作家协会五十年文选》之“文学评论卷”。

2005年1月20日,共青团中央、全国青联设立的面向外来务工青年群体的“鲲鹏文学奖”在广州颁奖,这是打工文学的第一个全国性大奖。

2005年1月20日,王十月、曾楚桥、杨文冰共同撰写的报告文学《深圳有大爱》获得首届“鲲鹏文学奖”报告文学一等奖。打工诗人何真宗的《纪念碑》、柳冬妩的《我在广东打工》、曾文广的《我的五个夜晚》和黄吉文的《感动我的只是一些平凡的事物》分别获诗歌一、二、三等奖。

2005年3月25日,《人民日报》发表了记者杨文雯采访杨宏海的文章《打工文学:文明转换的一串脚印》。

2005年,《文艺争鸣》第3期刊发了张清华的评论文章《“底层生存写作”与我们时代的写作伦理》。

2005年,《文艺争鸣》第3期刊发了蒋述卓的《现实关怀、底层意识与新人文精神——关于“打工文学现象”》。

2005年4月21日,《文艺报》发表了记者石一宁采访杨宏海的文章《“关注‘打工文学’是批评家的职责”——评论家杨宏海呼吁关注底层写作》。

2005年6月2日,《文艺报》发表了张未民的理论文章《生存性转化为精神性——关于打工诗歌的思考》。

2005年7月5日,《文艺报》发表了木弓的评论文章《为深圳“打工文学”叫好》。

2005年7月,深圳市文联专职副主席杨宏海召集雷达、何西来、白烨、李敬泽、洪治纲、李凤亮、孙惠芬、黄咏梅、张伟明、何真宗等理论家、作家,召开打工文学研讨会;7月30日,《羊城晚报》以《打工文学:在爱与痛的边缘徘徊》为题,整版刊发会议成果。

2005年7月,外来务工者安石榴的《我的深圳地理》由中国戏剧出版社出版,该书被看做是一部外来务工者的“深圳青春寻梦史”。

2005年,梅林在《客家人》第4期发表了题为《深圳“打工文学”领跑全国》的长篇文章。

2005年10月,柳冬妩的打工诗歌评论文章《在城市里跳跃》荣获第五届中国文联文艺评论奖文学类三等奖,根据该文构思创作的同名纪录片入选第19届荷兰阿姆斯特丹国际纪录片电影节。同月,郑小琼参加第21届“青春诗会”。

2005年11月15日,《中国文化报》发表了记者林全华、郭维洪的《嘹亮的文化号角——深圳“打工文学”系列报道》。

2005年11月26日,《宝安日报》之《文化周刊》主编唐冬眉发表了《关外→斯德哥尔摩通向诺贝尔文学奖的路途经31区》一文。从此,“31区”作为一个特殊的文学符号在文学界流传。这个群体成员先后有王十月、曾楚桥、杨文冰、曾野、徐东、卫鸦、曾五定、于怀岸、林军、孙夜等多人。

2005年11月26~27日,以“打造打工文学品牌,促进社会和谐进步”为宗旨,由深圳市文联与宝安区委宣传部主办的“第一届全国打工文学论坛”,在宝安区龙华街道举行,这也是第六届深圳读书月的主题活动之一。董小明、杨宏海、邓友梅、雷达、何西来、李敬泽、谢有顺、陈小奇、张陵等著名作家、评论家出席研讨会,同时,周崇贤、黎志扬、郑小琼、王十月、何真宗、安石榴、谢湘南等打工文学作家代表也应邀到会。

2005年12月17日,《深圳特区报》发表专题报道,介绍市委副书记李意珍,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王京生到宝安区调研文化工作时指出:要着力打造“打工文学”品牌,建设“打工文学基地”,形成有全国影响的文学群体。

2006年4月,张一文受香港中文大学“中国研究服务中心”邀请,到该校作为期一个月的访问学者,研究的课题是“中国打工文学”。

2006年5月,中央电视台为王十月拍摄并播出长达20分钟的专题片《王十月和他的鲲鹏奖》。

2006年6月,刘大程的诗集《南方行吟》由作家出版社出版。诗人、评论家李少君认为这是“比较全面地反映打工生活的‘浮世绘’似的作品”。

2006年6月9~10日,广东省青年作家座谈会在广州举行。会议颁发了第十五届广东省新人新作奖,王十月的长篇小说《烦躁不安》(花城出版社出版)榜上有名。

2006年,《中关村》第8期发表了张颐武的《在“中国梦”的面前回应挑战——“底层文学”和“打工文学”的再思考》。

2006年7月,王十月的长篇小说《31区》由北岳文艺出版社出版。

2006年8月,何真宗编著的《纪念碑》在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

2006年10月,大浪街道的《羊台山》创刊,主编为范明。《羊台山》逐步发展成为深圳颇有影响的纯文学刊物。

2006年11月29日,由深圳读书月组委会、深圳市文联、宝安区委宣传部、深圳特区报社联合主办的“第二届全国打工文学论坛”在宝安隆重举行,著名评论家雷达、李杨、旷新年、胡经之、杨宏海、曹征路等与打工作家张伟明、王十月、戴斌、卫鸦、柳冬妩、郑小琼、刘大程一起出席论坛。

2006年12月,日本东京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教授,著名的中国文学专家尾崎文昭的《底层写作—打工文学—新左翼文学》发表于《アジア(亚洲)游学》月刊第94号。该文认为打工文学是出身“底层”,如今依然身居“底层”的写作主体的叙述。

2006年12月,柳冬妩写的《从乡村到城市的精神胎记——中国“打工诗歌”研究》由花城出版社出版,该书是全国第一本打工诗歌理论研究专著。

2006年,《人民文学》增刊集中推出宝安“31区作家”王十月、曾楚桥、于怀岸、卫鸦、叶耳、杨文冰、韩三省、文尧等人的打工文学作品。

2007年2月3日,广东省政协委员杨宏海在省“两会”上提交议案,针对外来工享受文化资源与服务相对贫乏的情况,“建议进一步重视外来工的文化需求和诉求……将宝安建成全国打工文学基地,政府部门从政策上扶持包括打工文学作家在内的自由撰稿人”。2007年2月4日,《南方都市报》以《宝安可建全国打工文学基地》为题对此作了专门报道。

2007年,《特区文学》第2期,推出宝安“31区作家”王十月、曾楚桥、于怀岸、卫鸦、叶耳、杨文冰、韩三省、文尧的作品专号。

2007年5月21日,广东打工诗人郑小琼的散文《铁》(发表于《人民文学》第5期)获得人民文学奖“新浪潮”散文奖。

2007年5月,许强、罗德远、陈忠村等人编选的《中国打工诗歌精选》由珠海出版社出版。

2007年6月3日,《南方都市报》发表社论《广东打工文学为时代感知疼痛》,该文以郑小琼等一批作家诗人为例,认为“广东文学底层经验的独特性,反映并记录了许多底层民众的生活经验和生命体验。其中最有代表性、最广为人知的,当然是广东打工文学的活跃与繁荣”。

2007年6月6日,深圳市文联、市作协召开“打工文学座谈会”,《深圳特区报》以《打工文学呼唤精品力作》为题对此作了专题报道;6月7日,《南方都市报》记者谢湘南邀请深圳市文联专职副主席、深圳大学教授钱超英,日本留学生李莹博士等人座谈,《南方都市报》及日本《留学生新闻》(中日双语刊)以《打工文学的变换浮沉》为题对此次座谈会作了报道。

2007年6月28日,《文学报》发表了记者陈竞的文章《打工文学:疼痛与梦想》。该文以郑小琼作品获奖为由,阐述了“打工文学的创作潮方兴未艾”、“底层写作是创作源泉也是局限”的观点和看法。

2007年6月,郑小琼、柳冬妩等打工作家获得首届东莞荷花文学奖。

2007年8月20日,由广东省作协、广东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共同出资建立的“广东外来青工文学创作中心”正式揭牌,为广东3000万外来工提供了“文学之家”。

2007年8月,《南方文坛》第4期发表了冯敏的评论文章《打工文学的现状与话语困境——由王十月小说引发的思考》。

2007年8月15日,《深圳商报·文化广场》刊发了《力推打工文学登上主流文坛》一文。该文引用了著名作家莫言的一段话:“杨宏海先生将他主编的一本打工文学专集送给我,我……感觉打工文学已经成为一种不容忽视的文学现象,而且已经达到了较高的文学水准。这里边已经有了新人的形象,有人的尊严、人的价值。”

2007年10月15日至11月15日,深圳宣传文化基金拨款15万元,支持市文联、市作协与鲁迅文学院主办青年作家培训班,选派了十多名优秀打工文学作家前往学习。

2007年11月,杨宏海主编的《打工文学作品精选集·中短篇小说卷》《打工文学作品精选集·散文诗歌卷》由海天出版社出版。

2007年11月,《收获》第6期刊发宝安“31区作家”曾楚桥的短篇小说《幸福咒》,引起了一定的反响。

2007年11月22~23日,由深圳读书月组委会、市文联和宝安区委宣传部等单位联合举办的“第三届全国打工文学论坛”在宝安举行,谢冕、洪子诚、孟繁华、李敬泽、蒋巍、段亚兵、张洪华等专家学者及部分打工作家代表参加了论坛。

2007年12月,杨宏海主编的《打工文学备忘录》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

2008年1月12日,由中国作协创研部、人民文学杂志社、深圳市文联、深圳市委宣传部主办的“2008打工文学——北京论坛”全国打工文学研讨会在中国现代文学馆举行。出席论坛的领导、专家有陈建功、杨新贵、张胜友、段亚兵、杨宏海、雷达、吴秉杰、韩作荣、李敬泽、蒋巍、胡平、冯敏、张陵、王彬、施战军、孟繁华、贺绍俊、白烨、张燕玲、吴俊、吴义勤、陈福民等,会上与会专家与全国各地的打工作家围绕“和谐文化建设与打工文学”进行了对话与讨论。12位打工作家向中国现代文学馆赠送了他们的文学作品,并领取了中国现代文学馆颁发的“入馆收藏证书”。

2008年1月13日,上午9:30在乌有之乡书店召开了深圳打工文学作家与北京大学学生座谈会。与会者有深圳市文联专职副主席杨宏海,深圳市作协秘书长于爱成,打工作家王十月、王顺健、戴斌、曾楚桥、安石榴等,乌有之乡负责人范景刚、《小说选刊》副主编冯敏、《诗刊》编辑阎延文、文学批评家邵燕君及“北京大学当代最新小说点评论坛”成员、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陈福民博士,以及其他关注“打工文学”、“底层写作”的期刊主编、评论家等。本次座谈会的主要议题为“打工文学”与“底层写作”、主流文坛以及主流文学评价体系的关系等。

2008年2月28日,《文艺报》整版刊发了“2008打工文学——北京论坛”的成果,打工文学被定位为“改革开放30年一个重要的文学现象”。

2008年3月,王十月的中篇小说《国家订单》入选由中国小说学会主办的2008年度中国优秀小说排行榜,并入选《新华文摘》2008年第13期。

2008年4月,深圳商报社社长黄扬略总策划并组织编写的《深圳打工妹》出版。

2008年4月,吴君的小说《亲爱的深圳》,由中央电视台新视点栏目和一江春水影视公司共同改编成同名电影并开机拍摄。

2008年7月,张伟明的反映打工妹还乡创业、生活的长篇纪实文学《深眸·女》由作家出版社出版。

2008年7月27日,深圳报业集团宝安日报社和宝安区委共同创办的《打工文学》周刊创刊。中国作协副主席陈建功、中国作协书记处书记张胜友、《人民文学》主编李敬泽、时任广东省作协专职副主席的吕雷、深圳市文联专职副主席杨宏海等,分别在创刊号上题词、撰文,予以祝贺。

2008年8月,郭建勋的小说《打工》被改编成电影《天堂凹》,并开机拍摄,这是国内第一部由打工者创作的小说改编、拍摄的电影。

2008年,贺芒在《学术月刊》第9期发表《打工文学:在社会效应与美学合法性之间》一文。

2008年8月15日,由深圳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与四川省作协、星星诗刊社共同主办的全国首届大型农民工诗歌征文大奖赛新闻发布会在深圳召开,深圳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局长管林根、深圳市文联专职副主席杨宏海、星星诗刊社副主编李自国分别作了讲话;经过大奖赛评选,白连春、李琼、李明亮、魏兰芳、刘永等多位打工诗人获奖。

2008年11月,程鹏作为“打工诗人”应邀出席诗刊社在湖南岳阳举办的“青春诗会”,并在《诗刊》青春诗会专号发表《打工者之歌》。

2008年12月2日,“全国第四届打工文学论坛”在宝安区劳务工博物馆隆重举行。陈建功、雷达、周大新、彭学明、贺绍俊、杨宏海、李桦等有关专家学者和打工文学作家代表王十月、张伟明等出席会议。

2009年,《理论与创作》第1期刊发了彭学明的《在疼痛中苏醒和超越——深圳打工文学初探》。

2009年,《小说评论》第2期刊发了周水涛的评论文章《王十月打工小说创作的精英化倾向及其他》。

2009年,武善增的论文《打工文学的话语困境》在《扬子江评论》第3期刊发。

2009年5月,许强等人在苏州木渎镇筹建中国打工文学博物馆,该馆占地400平方米,预定于9月26日揭牌开馆。

2009年7月18日,《羊城晚报》刊发了杨宏海题为《“打工文学”不是“标签”的问题》的争论文章,以回应该报7月11日刊发的《“文学”为什么贴“打工”标签?》,对吕雷的观点提出商榷;同期参与争论的还有江冰、王十月等人。

帮助中心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