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细页面

《老子》思想与女性主义——从《老子》中的雌性比喻谈起
在线阅读

深圳市民文化大讲堂(上、下册)

刘笑敢:我今天讲的题目是“《老子》思想与女性主义”。女性主义其实是一个西方来的术语,就是“feminism”,这是个含义非常广泛,甚至可以说是意义不太确定的一个词,中文也有翻译成女权主义的。对我来说,叫女性主义也好,叫女权主义也好,都关系不大,因为它都是从同一个英文字翻译过来的,本来不是一个中文词。

我的副标题是“从《老子》中的雌性比喻谈起”。因为在《老子》中讲了好多母啊,雌啊,牝啊,这样的字,这些字都涉及雌性的意义,因而有些人误以为这些雌性的意义就真的是讲男女问题,我觉得这是一个误解。我认为它只是一个雌性的比喻,这个雌性的比喻,虽然跟男女问题没有直接的关系,但是对我们今天认识社会的和谐,认识女性地位的提高,以及整个社会的管理,都是有启示意义的。

我先讲一个缘起,就是我怎么会想到做这样的一个题目。这里面是有一个故事的。1993年的时候,我到新加坡任教,1994年收到一封邀请信,威斯康星的一位大学教授给我发邀请信,让我去参加他的一个研究计划,他们找到一大笔资助,研究性别的平等问题。他的思路就是,要找世界上十个宗教传统,本宗教传统中的男人来谈本宗教传统中的男女平等问题。他找了犹太教、基督教、伊斯兰教、佛教、道教、儒家和美国本土宗教,一共找了10个。他当时找的都是男人,他就是要研究传统的宗教思想文化资源中的男女平等的资源,包括对传统的一个反思。

我是研究道家的。这个道家,就是我今天讲的道家主要是指老庄,包括淮南子、魏晋玄学这样一些道家。还有一个词叫做道教,道教是一个宗教传统,我们有正一派、有全真派,他们有道士、道袍、道观,跟我研究的道家还不大一样。但不论是道家还是道教,在男女问题上,跟其他宗教传统相比,就是男女平等的意识相对比较多,或者反过来说,对女性的歧视比较少。跟儒家、跟佛教、跟基督教、跟天主教来比,其实道家、道教传统中对女性的歧视是比较少的。那我觉得,我应该有话可说,同时我也想听听他们其他宗教怎么说。

这个宗教对话,就是说从不同地区请本民族的人来谈性别的平等问题。那么我发现,他们基督教、犹太教都是在做一个反省,反省他们的宗教传统对女士歧视比较多,历史也比较长。泰国去的一个年轻教授,他讲泰国佛教对女性的歧视,就是不许女性出家,就是泰国佛教,现在我不知道,当时他们在努力奋斗推动泰国佛教允许女性出家,当尼姑。他说:因为不许女性出家造成很多女性不幸的经历,甚至是从事色情行业。我就感到相对来说,道家、道教里面对女性歧视是最少的,所以我觉得我去了应该给他们提供一些正面的、有启示意义的思想资源。

那么,我今天就想先简单讲老子哲学的思想体系或概念体系,重点讲几个字,一个“道”字,还有“自然”和“无为”。那么,这个跟女性主义有什么关系?后面我就要讲一些雌性比喻。

我先讲“道”。什么是道?对道有各种各样的解说,有的人用西方的术语,说道是实体、道是本源,道是第一因,有的人说道是上帝,有的人说道是基督,各种各样的说法都有。经过一二十年的研究,我对道的有一个解释,道是贯穿宇宙、世界、社会和人生的总根源和总根据。我的重点是两个:一个是总根源,一个是总根据。总根源,就是万物一切都是从“道”产生的。这个是说来源。总根据,是说存在的依据,那么存在的依据是什么意思?我们这个世界是有秩序的,我们知道今天早上起来,太阳会从东边升起,太阳不出来,或者太阳从西边升起的可能性,大概我们不会相信。即使是从逻辑上、统计学上说,或者是从归纳法来说,你不能说从昨天、前天太阳都从东边升起了,所以明天太阳一定会从东边升起来,但我们从常识上都会相信,不会有疑问。但是你从逻辑上要证明这一点,用归纳法来证明这一点,昨天出现的,今天就要出现吗?出现了100年的事情,第101年不一定非要出现。所以,硬要这样来争的话,那是争不出结果的。但是,我们一年有四季的变化,有白天黑夜的变化,植物有生长、衰老、干枯,人有生老病死的变化,就世界大体来说,是有一个可以预见的存在的秩序和规律。那么这个东西哪来的,是什么决定的?当然基督教会说是上帝安排的,上帝是这样创造世界的。佛教就会说这是因缘和合。老子对这个问题的思考比较独特,他认为这个世界总应该有一个根源,而且这个根源产生天地万物,它还是天地万物存在、运作、发生、发展的一个根据。没有这个根据的话,这个世界会变得乱七八糟,没有秩序,没有规律。所以,道是解释万物的起源和存在根据的一个术语,或者一个概念。

关于道,我还要多说两句。有一个争论,这个道到底是一个纯客观的存在,还是我们做人做事的一个标准?如果它是一个纯客观的存在,如果道是一个宇宙的根源和规律的话,那我就不可能不服从这个道,如果这个道是一个绝对客观的规律的话,那么我们怎么可能不服从道呢?不可能不服从,就像地心引力,我们不可能摆脱地心引力。科学家要想摆脱地心引力,就要根据地心引力规律来计算用什么方法来摆脱地心引力,否则我们是没有方法来摆脱地心引力的。所以这样的话,我们每个人做事都是按照道,没有违背道的可能。但事实上不是这样简单的。我们天下无道的事很多,对不对?所以这个道一方面作为天地万物产生的总根源和总根据,它好像有一个客观必然的意义,就是我们没有办法摆脱他,就像我们没有办法摆脱地心引力一样。但是我们又知道,还有很多坏人,不按照道来做事,他违背道,这又是怎么回事呢?这就是古代的“道”的这个字,它是宇宙世界社会人生的总根据、总根源,而且它对自然物、对物理世界的决定作用是一个必然,可是对人来说,对人类社会来说,这种必然性就打了折扣。为什么呢?人是有意志,有情感,有自主能力的一种特殊的动物,他可以遵循这个道,也可以不遵循这个道。就是说,人不能摆脱地心引力,一般的都不能摆脱地心引力,但是科学家发明了火箭、发明了宇宙飞船就飞出去了,对不对?这个是因为他认识了这个规律,用科学的手段摆脱了这个规律,这是从科学的积极意义上来讲的。但是如果说,道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做事的原则,但是因为我们人有自主性,有我们的自由意志,有我们特殊的情感、特殊的目的和特殊的追求,这个时候我们有可能做事是符合这个道的,也有可能是违背这个道的。所以在这个意义上,道给我们提出应该怎么做的问题,而不是说必然会怎么样的问题。这里面就是说,道,一方面它不是直接限定我们只能这样,不能那样,另一方面它又告诉我们有个大致的趋势,你违背这个趋势,早晚会碰壁、会付出代价。

从总的长远的趋势来说,我们人不能摆脱道的作为一个根源和根据的作用。但是,从眼下直接的具体的事情,人是有自主性的,因此可以出现某些人遵照道的原则做事,而某些人违背道的原则做事这样的情况。

这个“道”字在《老子》中有一个雌性的比喻,就是把道比喻成玄牝之门。等一会我们看原文就知道对“道”有各种各样的描述,《老子》五千言70多处用了道这个字,我现在只给大家读几段。我现在用的是竹简本。我们知道《老子》,通常大家在书店里看到的《老子》,绝大多数都是流行的王弼本或河上本的演化,这是流传最广的两个本子。我研究老子是竹简本、帛书本,加上王弼、郭象本对照,当然还有其他版本的对照。因为这些版本有所不同,那么这些版本到底有多大的不同,有的人说大得不得了,我们必须用帛书本,不能用通行本,有的人说其实差别也不是太大。其实,差别大小取决于你的判断标准。这是一个文本的问题,我现在不讨论。

现在给大家看的一段话是:“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这是通行本,其中“有物混成”一句在新出土的竹简本是“有状混成”。“有物混成”,就是万物的物,比较具体,好像有东西,混混沌沌构成了一个东西。“有状混成”则只是一个形状,是一种状态而不是具体物。有这么一种混混沌沌的东西,混合成了好像有那么一个东西,这个东西在天地之前就存在了。关键在于“可以为天下母”,我要大家注意,《老子》把这个道用女性的特点来作比喻,母就是一个,那么“未知其名,字之曰道”。这个“字之曰道”就是表字,古代的人有名、有字,这个字不是他的正名,正名就是本名,是从小就有的,而字是长大以后自己或者别人给他起的一个表号,对他的尊称时候用的字。他讲“未知其名,字之曰道”,这很深刻,就是说我不知道它叫什么,并不是《老子》说,我知道世界起源是什么,世界起源于道。不是这样。他是先讲世界应该有一个起源,这个起源在天地之前,好像比天地还早,这么一个状态,由状混成,或者由物混成,是懵懵懂懂、混混沌沌的那么一个状态,天地万物就从那里产生出来,那个东西叫什么?我不知道。那你要非问我,我就给他讲个字叫“道”,这个是个表字,你非要我给它起一个名字,就“吾强为之名曰大”,我把它叫做“大”。大是一个形容词,你非让我叫,那就等于是这个东西非常美,你非要我给它起个名字,我就叫它“美”吧。那你说,道,道是什么?我不知道,我就叫它“大”吧。所以“道”和“大”并不是《老子》一个十分确定的名词概念,而是对它并不十分确定的宇宙的总根源和总根据所起的一个不得不叫的一个术语,一个名词。

我强调的这一点,很重要。这个跟基督教不一样,基督教讲得很清楚,上帝六天造完这个世界以后,第七天就休息一下,然后发洪水,把世界整个淹掉,诺亚方舟又来拯救了一些人,如何如何,这个基督教讲得非常清楚。各种哲学理论也都会讲得很清楚,比如印度教讲世界的起源,地、水、火、风,凡是这种清晰的讲法,经过几百年、上千年、两千年的演变,那显然就很难被大家接受。就像现在基督徒,即使一些神学家,他们也不认为上帝真的是在六天之内,按照《圣经》里面所说的那样造人,他们觉得那是一个神话,是一个比喻,是一个象征。上帝创造世界是确实的,但是不是真的那样创造,那是另外一回事。就是对这种确切的解释,我们都发现它是不可能十分准确的。那你说地、水、火、风,我们知道这个世界的起源也不是从地、水、火、风来的,所以讲得越确切,越肯定,错误的可能性也越大。而《老子》只讲有那么一个起源,好像是天地之母,我不把它叫什么,你非让我叫,我就把它叫做“大”,给它一个字就叫做“道”。所以,“道”和“大”并不是老子所提出的一个十分清晰的哲学术语或者宗教概念,说道就是万物的起源,而是说万物有一个起源,我们勉强把它叫做“大”。所以大家都熟悉“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我这里没有引,但这句话大家都很熟悉。有人讲,道是什么?道是阴气,或者是阳气。一是阴阳混合,二是阴气和阳气,三是阴气、阳气加上和气。或者说,二是天和地,三是天地人。这些讲法其实都没有必要,老子没有这样讲,老子为什么不这样讲?不是老子笨,或者是老子疏忽了,是老子他不想这样讲,因为没必要这样讲。其实你把它讲成是什么具体东西,都不可能是完全正确的。它就是“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这个恰恰是用老子那个时代最为抽象的方式,描述了世界的起源,从无到有,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从单一到复多这样一个演变过程。所以这是老子对于宇宙的总根源、总根据的概念。那么,我们这里所要注意的,就是老子把道——就是万物的起源和根据——比喻为母。下面“道可道,非衡道,名可名,非名也”,这是帛书本。下面是“万物之始也,有名,万物之母也”,再一次把这个道比喻成母性。下面一句也是,“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那么讲母子关系,万物是子了,那么道应该就是母。在《老子》中“母”字讲了七次,在五章里讲过七次,而“父”字只讲过一次,但是在帛书本里面有三次,这是一个版本的问题,这里讨论。但明显的,《老子》中母用得很多,而父用得很少。

下面一个最典型的就是:“谷神不死,是谓玄牝”,那么牝就相当于雌性的意思,那么与牝相对的就是牡,牡是雄性的意思,那么玄牝了,就是很神秘的、玄妙的、雌性的一个东西,那么玄牝之门,这个最神秘的雌性的开口,是为天地之根。那么,就是这个神秘的雌性的东西,像谷神一样,谷神的特点是深邃,而且是中空、开放,那么它就把万物天地的根源比喻为谷神,又比喻为玄牝,又比喻为玄牝之门,所以谷神也好,玄牝也好,玄牝之门也好,都是对天地之根,也就是天地的起源、根源的一个比喻。

但是,很多学者,包括哲学家,通过这个玄牝,就想到女性生殖器崇拜,像肖滨、叶舒宪他们写了1000多页的书,谈这个问题,列举了世界各地都有男性生殖器崇拜,还有女性生殖器崇拜,从而说明《老子》这个是女性生殖器崇拜。我觉得这在逻辑上是不成立的,各地都有的东西,不见得《老子》讲的就是那个东西,对不对?这里没有必然的逻辑联系。那么最常见的,就是说《老子》思想是母系社会的残余。我们后面有时间再讨论这一点。

《老子》里面更重要的一个概念就是“自然”。很多人一讲到自然,就会理解为自然界,现在我们讲“道法自然”,很多人,有的人已经出过四五本关于《老子》的书,100多篇关于《老子》的文章,但是他就把《老子》的“自然”解读为自然界,这个完全是违背常识的。因为中国古代,“自然”两个字就是自然而然的意思。“自”字本来在甲骨文中是一个鼻子的形状,“自然”就是自己指着自己鼻子说“这就是我”,就是自我,“然”就是如此的意思,所以“自然”就是自己如此的意思,这是最基本的意思。

这个“自然”的意思到了近代以后,开始跟西方的英文的“nature”开始对译,这一下把“nature”这个字的复杂的意思都带进了中文。而西方的“nature”非常复杂,也有几百年演变的历史,有人专门研究西方的这个“nature”的复杂性。所以这样一来,就变得对我们中文的“自然”这两个字的含义引起了极大的歧义。所以很多人按照这个现代汉语的“自然”,去读古代汉语就会读出很多问题。所以我说:一方面很多人读《老子》我很高兴,另一方面,他不知道读《老子》还是需要基本的古汉语的知识,古文献的训练,训诂考据的知识,而不是说你认识中文就能读那么简单。就像你读康德,读黑格尔,不懂德文的话,是没办法读好的。你说我是根据中文的译本来研究黑格尔,不是不可以,但是你不可能登堂入室,你要是真的想研究黑格尔、康德到一定水准,你必须懂德文,必须读德文,可是有人觉得好像研究《老子》,不需要古汉语,不需要古汉语知识,只要我认识中文,就可以了。“道法自然”,自然就是自然界,在现代汉语里,自然就是自然界。所以变成《老子》的“道法自然”,就是效法自然界,大自然,所以《老子》就是最早提出生态保护理论的。这个解释好像对老子很好,但是实际上是一种误会,建立在一个误会的基础上。所以我要强调,《老子》讲的“自然”,不是物理世界的自然,不是大自然,也不是生物自然,不是生物界自然,也不是原始自然,不是原始社会的无政府状态,不是混乱的无序状态。有的人学过一点西方哲学,知道有个霍布斯,霍布斯讲的“state of nature”就是自然状态,霍布斯讲的自然状态是什么意思呢?他有非常有名的,就是讲“利维坦”,就是讲专制君主政体。他怎么样论证这个专制君主政体的合理性呢?他说,我们生下来,我们都有欲望,都要追求财富,都要保护财富。可是在这个没有文明法律的情况下,我们每个人都可以抢夺别人的财富,抢夺别人的生命,这里面个子大,个子小没有关系,因为个子小的可以用枪来打死个子大的,所以每个人都可以杀死别人,个子小的他可以用武器来杀死别人。在这个情况下,每个人都不安全。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只好把自己的权利,自然权利全部交出去,交给一个君主,君主替我们管理这个社会,那我们就安全了。他就用这样一个假设没有文明,没有法律的状态。他用“state of nature”,很多人就想《老子》讲的自然就是霍布斯所讲的自然状态,那种自然状态是混乱的,是所有人对所有人的战争,或者每一个人对所有人的战争。这个完全跟老子的思想无关,甚至是相反的。因为霍布斯讲的自然状态,是一种可怕的、要摆脱的状态。而且他讲的是一种纯粹的理论假设,而《老子》讲的“道法自然”的道是总根源、总根据,它要效法体现那个自然,所以这个自然是一个很高的原则和价值,是值得追求的,跟霍布斯所讲的“自然”意思完全相反。所以,我想强调,下面我们会读原文,根据原文,你们就会理解我所说的,老子所说的自然是人类文明社会中的自然,所以是一种自然秩序,是一种状态,是一种价值,是一种原则。我为什么用问号,我讲课的时候喜欢用问号,即使是我自己的观点,我也用问号,就是让学生有更多的思考,而不是盲目的,因为刘老师这样讲,所以我就这样接受,大家可以进一步想,我这样讲对不对,我这样讲的根据何在。

那么我所讲的,老子的自然其实就是自然而然的意思,自己如此的意思。但是“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个就把自然推到一个最高的价值的意义,所以我把它叫做中心价值。而这个中心价值,因为它是在人文社会中的、人类文明社会中的秩序,就叫做人文自然。叫做人文自然并不是我的发明,而是迫不得已的事情,因为这个自然不是跟人对立的,不是跟人为对立的,是有人类文明活动中的自然的和谐,自然的秩序。这个可能跟大家脑子原有的自然的意思是很不一样的,所以理解起来,可能会有点困难。没有关系,下面我们读一些原文。比如我们看“太上,下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这是讲到四个境界,太上、其次、其次、其次,是四个层次的社会管理者的管理方法和效果。最高的一种,“太上”这种管理方法造成“下知有之”,老百姓只知道有这么一个人,是治理这个社会的,这就是全部。那么,次一等,老百姓“亲而誉之”,就是亲近他,歌颂他,歌颂贤明的君主。这是我们平常所说的,圣君、明君。在《贞观长歌》里,唐太宗是明君,这个明君是需要大家歌颂的。所以亲之、誉之。“其次畏之”,比较差的,老百姓害怕那个君王。那么更差的,老百姓就侮辱他,就起来造反。这是四等的不同的社会治理者的状态。那么“信不足,安有不信,”这是讲圣人的管理,要很少发号施令。“犹乎贵言也,成事遂功,而百姓皆曰我自然也”。讲成事遂功,不是不做事,是要有很好的效果,而这个很好的效果,老百姓说:“我自然也。”“我自然”这句话,有些人比如陈鼓应就理解为,老百姓说:这个成事遂功是我们自己如此。这个解释我觉得有一点问题。我的解释是“圣人犹乎其贵言也,成事遂功”,成事遂功,而百姓曰我,我认为这个“我”是圣人,百姓认为圣人是做到了自然的管理原则,达到了自然的管理原则。你不管说是百姓自己自然,还是圣人实现了自然原则,这个都是人类社会中的自然。明白了吗?这是社会秩序的自然,不是动物自然,不是物理自然,不是大自然,更不是没有人类文明没有法律的混乱状态,明白了吗?我的讲法,就是根据原文,当然不是根据这一段。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个“自然”有人很容易把它当作自然界,因为这个上下文看来很简单。但是我要说的是,这个“地”其实就是自然界,这个“天”就是我们现代的自然界。古代的时候讲自然界,它用“天”来代表,或者用“天地”来代表,或者用“万物”来代表。古代没有用“自然”这两个字来代表自然界的,“自然”这两个字代表自然界是近代以来的事情,在古代绝对没有用“自然”两个字指代自然界的。所以“人法地,地法天”,如果说《老子》里有尊重大自然的思想,我可以接受,可以成立。但是关键不在于“道法自然”,把自然解释成自然界,而在于“人法地,地法天”,地和天不就是大自然吗,对不对?所以人法地,地法天,就是人要效法天和地的原则,这就有尊重大自然的意思了。如果你把自然理解成自然界,这个地和天就重复了。所以“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个自然是道所体现、推崇、提倡的一个状态、一种价值、一种原则、一个标准。而这个“道法自然”,归根到底是讲人要法地、法天、法道,所以归根到底是人要效法自然的原则。人要效法自然的原则,通过天和地的过渡,那么天是有台风、海啸的,我们知道印度尼西亚海岸出了海啸,死了很多人,伤亡很重。还有火山,还有地震,天和地是包括这些东西的,对不对?可是人要效法,《老子》讲的“法地,法天,法道”,是要效法地震、火灾、海啸吗?“道法自然”是要效法那些东西吗?显然不是。为什么?我们可以看:“百姓皆曰我自然”,这是对老百姓说一种理想的状态,一种理想的秩序。所以这里面所效法的不包括自然灾害这一类东西,它不是机械地、单纯地效法自然界的一切现象,而是效法天地所代表的那种正面价值,对人、对人类社会有意义的正面价值。这个是我对“道法自然”跟一般的读者、学者不同的解释。所以我强调的“自然”,是价值,是最高的价值,这个价值反映了人所希望的理想的状态。这个道法自然,提倡自然而然的秩序,比如我们今天这个会场,这个秩序大概就是比较自然的秩序,比较自然的秩序大家觉得比较舒服、比较愉快。这个“自然”表现在哪里?最简单的,我是愿意来讲的,我不是被逼着来讲的,我不是被警察押着来讲话的,你们也不是被军人押着来听讲的。这就是自然,你发自内心的愿意来,坐着听,我愿意讲,这个气氛就是自然的。如果你是被迫来的,或者我是被迫来的,那么这个气氛就不是自然的。所以自然是我们人类社会秩序中的一种理想的状态。

下面讲“无为,不无败也,为之者败之,执之者失之”。就是你要做事的话,你会失败,我抓得很紧的,比如我要抓住这个瓶子,我抓得很紧,抓到什么时候,抓到我的手累了,它就会掉,你要抓就会有抓不住的时候,就会有掉的时候。所以“圣人无为故无败”,好像圣人很狡猾,他不做事所以就不会犯错误,不是这个意思。这个无为并不是什么都不做,关键要大家看最后一句话,是“故圣人能辅万物之自然,而弗能为”。我用的是竹简本,那么通行本是“是以,圣人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之”。“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这两者是什么关系?又“辅万物之自然”,又“不敢为”,那么“辅万物之自然”和“不敢为”是什么关系?

现在我们很幸运,竹简本有三套,我现在觉得研究《老子》非常幸运的地方,就是我们有2000多年前的帛书本,完整的两套。还有先秦的、公元前400多年前的竹简本,有三套不完整,但是有这两套古本,加上在项羽小妾墓里挖出来的古本,这个在唐代已经加工过,所以我把它算成唐代的,还有流传到今天的通行本。我们有这两千年文本演变的资料可以观察,所以我觉得是很大的幸运。而且你不仅能够看到最早的版本怎么样,还能够看到后人一点点加工的过程,这个很有意思。

竹简本提出,“是以圣人能辅万物之自然,而弗能为”,这个“弗”就是“不”。那么一方面是能,一方面是不能。一方面是辅万物之自然,一方面是为,这说明了什么?他所谓的辅和为,意思是不一样的,我们今天的现代汉语讲,辅,辅助、帮助一个事情,这也是一个行为。可是按照老子的讲法,这不是他所说的一般的为,是辅万物之自然,不是“无为”所说的为。所以他说的无为,不包括辅万物之自然这个事情。听得明白吗?圣人之能辅万物之自然,而弗能为,圣人能这样做,不能那样做。能怎么样做?就是“辅万物之自然”。假定我是圣人,你们是万物的话,那么我就要保证你们自己的愿望、意志、目标能够自然而然地满足、发展。这就是“辅万物之自然”。我不能为,“不能为”就是其他的做法我就不能做了,干预、操纵、控制是我不能做的。所以一方面是能做的,一方面是不能做的。这个版本就把《老子》所提倡的圣人应该做的和圣人不能做的对照得很清楚。所以《老子》思想中讲得非常深刻的一句话,“是以圣人能辅万物之自然而弗能为”,我觉得这句话,用到现代社会治理、管理企业、学校、家庭都是非常有益的,对我们现代人有非常大的启示。我把这种思想概括为道家式的责任感。道家式责任感不是要表现这个圣人自己的能力、道德的高尚、功劳的伟大,而是关心他治理的对象的状况如何。这是道家的圣人跟其他的各个学说理论所不同的。因时间关系,我就不讲“无为”了。

这个正反观,我为什么打出这么一个图,跟《老子》有什么关系呢?我每次讲到《老子》都喜欢用这个维纳斯的像,是因为《老子》讲到“正反相观,大成若缺”,“大成若缺”,就是最好的、最完美的成功,看起来好像是有缺陷的。维纳斯神像,我们知道它是很美的雕像,现代人很难超过它的美。但是它没有双臂,据说很多艺术家、雕刻家,就想把这两个胳膊给补上,可是怎么补都不好看,怎么补都不如现在好看。这个雕像究竟是本来就没有雕这两个胳膊,还是后来毁坏了,这个我们不讨论,但是总的来说,现在的样子给我们的感觉是很美的。这是一个“大成若缺”的例子,也是《老子》哲学讲的正反观,或者辩证法的思想。正反相依、正反互转、正反相彰、以反求正,“无为而无不为”也就是以反求正。我用这一张照片就是想说明“大成若缺”的道理,最完满的成就看起来好像是有缺点的。这是老子的正反观。

下面讲雌性比喻,来看一些《老子》讲“牝”的文字,“大国者,下流也,天下之牝也,天下之交也,牝恒以静胜牡。为其静也,故宜为下也”。你们注意,刚才我读的是“谷神不死,是为玄牝也,玄牝之门是为天地之根”,所以有人就认为《老子》是受雌性崇拜,或者是雌性生殖器崇拜的影响。其实你看这个“牝”,完全是比喻之词,“大国,下流也,天下之牝也”。这个牝是比喻大国处的地位。“天下之牝也。天下之交也,牝恒以静胜牡。为其静也,故宜为下也。”这是讲的大国与小国之间的关系问题,是讲在国与国之间——当然不是现代的民主国家——是当时中国的诸侯国之间的关系。所以很明显,“牝恒以静胜牡”表达了《老子》的一种价值观念,他认为牝就是雌的原则,经常能够胜过雄性的原则。但是他讲的不是雌雄男女本身,而是讲大国和小国的关系,大国应该处于下流的地位,处在安静的地位,那么万川归海,才会汇向大国来,人才、资源、物资,才会到你大国来。这是他的一个说法。在老子中,牝就是雌性的意思,出现了五次,而“牡”,雄性的意思只出现了两次。跟我刚才讲的母和父是一样的。关于雌的比喻,刚才讲的是牝,现在来看雌。“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为天下溪,常得不离。”溪就是深处的,与“谷神”的谷是一样的。老子也提到“婴儿”的状态。而老子还讲过爱民治国,能为雌乎。在《老子》中讲雌讲了两次,讲雄只讲了一次,而“知其雄,守其雌”,代表了《老子》的一种价值观念和做事方法。“知其雄”,就是知道雄性或者刚强,或者优势的好处,而“守其雌”,那是坚守雌性的、柔弱的、谦下的地位和处世原则。所以“知其雄”不是一个弱者迫不得已的行为原则,而是一个强者应该主动采纳的一种行为原则和姿态。

《老子》中也有很多讲柔弱。“天下之至柔,驰骋于天下之至坚”,最明显的是水的比喻。水是非常柔软的,但是它能把石头冲刷成沙粒甚至是尘土,能把海岸的巨石雕刻成各种不同的形状。还有“无有入于无间,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也”。比如空气,空气是看不到的,但是它无孔不入,无所不在,甚至在钢铁之中都会有空气。但是,这个“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就是说这种“无为而治”的好处是非常大,但是天下很少有人能够做到。《老子》讲的“柔弱胜刚强”,这个大家都比较熟悉,还讲“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而莫之能行也,见小曰明,守柔曰强”,恪守柔弱之道,这才叫真正的强,为什么?你要有足够的自信心,你要有足够的实力,才能守柔,你没有实力你凭什么守柔,你没有足够的自信,你怎么敢守柔。像诸葛亮唱空城计,虽然是无可奈何的,但也是因为他有足够的智慧和判断,他虽然没有兵,但是他知道司马懿不会相信他孔明没有兵而敢唱空城计,因为他做事一贯谨慎稳妥,不会冒险,他对司马懿有足够的了解,又有足够的胆魄,才可以唱空城计。敢唱空城计,这不是弱者敢想敢做的。你只有真正强大的时候才可以守柔,这个柔弱之道其实从最高的原则,或者宇宙总根源、总根据的角度来看,就是“返也者,道之动也,弱也者,道之用也”,这是帛书本。“返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这是通行本。就是说,事物不断地走向反面,这是道所体现的运动趋势,而弱的功能是道的作用的表现,这个道的功能,不像上帝下命令,给我光、给我土地、我要造人,不是这么一种主动的姿态,道的作用是柔弱的,在你不知不觉中产生了作用。那么在《老子》里,“柔”出现了十次,全都是褒义,就是肯定、正面、歌颂的意思。而这个“弱”也出现了十次,其中有九次是褒义,歌颂、肯定的意思,所以《老子》中肯定了雌性的特点,雌、牝、母,还有柔、弱,这都是带有雌弱的特点。

这里面我想谈一谈,就是《老子》讲的雌性的比喻所体现的雌柔的原则,对我们带来的启示。首先,怎么样理解《老子》中这些雌性的原则,比如“玄牝”,“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母”这些意思。我认为应该注意理解的准确性,还要注意一种恰当的分寸感,就是说不要太过分,也不要不足。怎么样准确,通常最常见的,是把老子的雌性比喻当作历史的遗迹,当作母系社会的遗留,这是非常常见的学术著作中的讲法。但是这种讲法归根结底是没有足够的理论根据和事实根据的。在西安半坡所发现的母系社会的遗址,其实还不是母系社会。我现在跟你们讲,母系社会和母系家族是两个概念。母系社会跟父系社会一样,我们说父系社会里,男人是主要劳动力,是社会的主要活动者和社会的管理者,社会的主体是男性。相对应的,母系社会的社会管理者,社会的劳动主体,社会活动的主体则应该是女性。但这样的社会形态到现在为止,人类学、社会学、民族学还没有发现,现在所发现的、被当作母系社会的,都是母系家庭制度,是家族继承制,是母系家族形态,而不是母系社会。比如现在云南还有走婚制,或者类似于所谓的母系社会的遗留,还有一些考古发现,那都是母系家族制,不是真正的母系社会。所以把《老子》中的雌性比喻,当作母系社会的遗留,这本身是没有科学和历史根据的。我所要强调的,比如,我用鲜花来比喻美女——有人说第一个用鲜花比喻美女的是天才,第二个用鲜花比喻美女的是人才,第三个用鲜花比喻美女的是蠢材——我大概属于蠢材的。我想说,我用鲜花来比喻美女,我的重点是什么呢?不是鲜花,而是美女,我的重点是说美女,而不是说鲜花。鲜花和美女都有美的特点,但是我用鲜花比喻美女,我重点讲的是美女,而不是鲜花本身。同样的道理,就是说老子用雌、牝、母,这些比喻词来讲的是道的特性、功能、作用,讲的是自然的价值、方式、作用、方法,是这样的一种体现。所以我强调不要把比喻词本身当作老子思想的重心,而要看比喻词所要表达的后面的更重要的思想,就是道的特点,自然无为的原则。

还有一种情形是抹杀了雌性比喻的价值倾向。这个是纯学术的问题,我这里就不讲了。

我现在所要提出来的,就是应该如何纠正社会现实中男性的强权现象。我用“女性主义”,这是西方的。我刚刚一开始讲了,我为什么会研究这个题目,是因为他们邀请我,跟其他宗教传统的男人一起对自己的宗教传统、文化传统做一个反省,发掘其中有利于男女平等和谐的宗教思想文化资源,而纠正里面不平等的东西。最后一次他们安排了5个女的女性主义者来听我们10个男人的报告,其实他们都看了我们的文章了,看完我们的文章这五个女性主义者来批评十个男人的观点,这个很有意思,是这样的安排的。其实这里面一个基本的问题,我们要如何纠正社会现实中的男性强权现象。我的一个简单的结论,《老子》中的雌性比喻,原本和古代的母系社会、生殖崇拜、女性主义没有关系,因为《老子》没有讲男女问题。在老子的时代,孔子已经讲了:“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男女”这两个字也很普遍了,《诗经》、《左传》里面都有“男女”这两个字,而《老子》里面一个“男女”都没有讲,所以老子不是讲的男女问题。陈鼓应先生喜欢开玩笑,说如果全世界女性主义开大会,应该挂老子的画像,老子是女性主义的鼻祖。这是一个玩笑的说法,其实老子没有讲男女问题。《老子》,我还想说,他与现代的男女问题、女性主义也没有直接的关系,但是他对现代社会的问题,以及女性主义提出一个根本性的挑战和补充,而这个根本性其实是间接的,不是直接的,从直接的意义上讲,老子的雌性比喻跟男女问题、跟现代社会的男女平等问题都没有关系。但是从根本意义上,他提出了更高的价值,是一种挑战和补充。

首先是对传统的女性特点的评价问题,老子其实对我们提出一个挑战,我们怎么样看待传统的女性特点。这里我要强调一下,老子所说雌性比喻是一种文化象征,不等于真实世界中女人的特点。老子讲的雌、牝、母,都是一种文化象征特点,而不是真实世界中的女人的特点。真实世界的女人的特点,可以说是柔情似水,温柔妩媚,情深意长,但也可以讲水性杨花,可是女人既可以坚贞不二,也可以宁死不屈,也可以冷若冰霜,也可以不可理喻。我说这些是什么意思呢?真实世界中的女性各种各样的特点都有,各种各样的特点不足以作为一个文化象征,而老子所说的雌性是一种文化的象征,它有特定的内容,而不是现实世界中女人各种特点的一个“大杂烩”。

另外,从《老子》来看,它讲的柔弱的特点,“柔弱胜刚强”,“牝恒以静胜牡”,这些特点体现在被动、宽容、温柔、顺从,并不是女性的精神枷锁。按照现代女性主义者来说,你们讲女人应该温柔、应该被动、应该顺从,都是你们加给女人的精神枷锁,是你们男人强加给我们女人的文化特征。这是现代女性主义的特点。所以现代女性主义有比较强的特征,如果她上汽车,按照传统的绅士风度,就要男人给女人开汽车门,让女人先上汽车,对不对?到了一个宾馆的门口,男的给女的开门,让女的进,有的女性就说,我不需要这样,男女平等,我自己开门,用不着你开门。也有女性朋友说:要是哪个男人给我开门,我会说一百个谢谢,希望这样的男人多一点。所以同样是女性,对所谓的女性的柔弱、顺从这样的特点,也是有不同的看法。我想强调,按照《老子》哲学来说,这个女性的文化象征,并不等于女性的精神枷锁,而所谓主动、固执、强悍、独立也不等于新女性的特点。所以,对于《老子》哲学来说,雌性的柔顺不等于弱点,不是负面特征,而高于男性特征。所以在《老子》中,这些雌、牝、母,这些字所代表的文化象征意义,不是负面价值,而是正面价值,而且这种正面价值高于父亲、男性或者雄性,或者牡,那个特点所代表的男性的特征。所以老子的雌性比喻,实际上告诉我们,传统所认为的那种女性特点不是负面价值,不是应该抛弃的价值,而是应该肯定的价值,不是女性特别应该抛弃的价值,而是男性也应该学习和提倡的价值,这是根本点。牝恒以静胜牡,柔弱胜刚强,这是对传统雌性或者女性象征符号的价值的最高的肯定。所以这跟现代女性主义对传统女性文化特点的评价是完全不同的。我想说的是,在社会中占据主导地位的男人,包括大国的管理者、领导者,应该实行雌柔的原则,这样才能实现无为而治,实现自然的和谐,也就是自然的社会秩序以及国际秩序。那么以男性美德,男性英雄主义,甚至男性霸王习气,来改造和塑造现代女性,是不是对呢?是否有利于女性的社会地位和生活素质的提高?按照《老子》哲学的说法,回答是否定的。按照《老子》的说法,要想提高女性的地位,不必否定传统女性的文化特征,恰恰应该让男人来重新认识女性文化象征意义的价值地位和特殊的定义。

刚才讲的是如何认识传统的女性文化象征的特点。按《老子》的说法是应该肯定这一点,应该让男人学习和提倡这些。那么下面就是讲如何改造男性统治的社会。这个问题的根源,其实在于是性别问题,还是文化价值方向问题。如果我们不改变文化价值的内容和文化价值的重点,仅仅谈性别问题,其实不利于根本改善女性的社会地位。因为,如果我们的价值原则,我们的价值体系,还是男性英雄主义或者男性霸权主义的话,那么女性的社会地位再怎么提高,对这个社会也并不是真正有利的,因为在传统男性英雄主义和霸权主义的社会价值体系里面,第一,女性很少有机会掌权;第二,女性即使掌权,也不能以雌柔的原则或自然无为的原则来治理国家。最明显的,我们知道吕后,吕后她掌权了,武则天掌权了,慈禧太后掌权了,可是整个社会价值体系,还是男性的价值体系,是传统社会以男人为主的价值体系,所以她们掌权也要学男性的权谋、狠毒、专断,她不这么学,掌不了权,掌了权,也难以坚持。所以即使是女性在男性的价值体系中掌了权,也要实行男性的价值原则,所以对女性的社会地位提高完全没有好处。所以如果社会的价值体系得以纠正,那么男性掌权者,也可能实行老子式的无为而治,可以达到更好的治理效果。所以我说在传统的男性主导的社会里,追逐权利、扩大疆域、炫耀权势,这些霸王式的行为被当作英雄的特质而受到广泛的歌颂和赞美,同时也受到女性的崇拜,我们都说,英雄美女,美女嫁英雄,美女喜欢英雄,英雄都是征服别人、征服江湖、不惜杀戮的这样的人。所以他们这种男性的霸权英雄也会受到女性的崇拜,也会影响女性的行为方式,所以从文化象征的角度来看,侵略行为的确和男性特征有更密切的联系,而雌柔原则是对强制性、侵略性、扩张性等男性文化象征的批判和制衡。所以我刚才讲的第一点,如何看传统的女性文化特征,第二点如何改造传统的男性强权社会。如何改造,按照《老子》的说法就是要运用雌柔的原则,运用雌性的文化特征,自然无为,道法自然,辅万物之自然,以百姓之心为心。

下面我提出一个更大胆的假说。就是说,我们可不可以建设一个女性的形而上学,形而上学是什么意思?就是我们把它简化说,这是在现象世界后面的一个更根本的理论。因为现代的女性主义,都是现实社会层面的直接诉求,比如同工同酬,女性应该有更多提升的机会,女性应该在社会中担当更重要的角色,比如说议会中女性的比例应该提高,国家领导人当中应当有更多的女性代表,这都是现代女性的诉求目标,但是这些诉求目标都是现实社会的具体的目标。而《老子》哲学特别是老子用的雌性的比喻,给我们一个提示,就是雌性所代表的一些文化象征意义和《老子》哲学所主张的雌柔的原则,从更根本的意义上改变女性的社会地位。这样是从一个本体论或者哲学的角度来整个改造社会价值的体系,所以《老子》哲学实际上是对社会价值系统的补充和修正。所以我想讲,雌柔原则不等于男女平等,不等于女性主义,但是道、自然、无为,《老子》哲学思想这些基本的概念,都体现在雌柔原则里面。而这个雌柔原则代表一种普遍性的价值原则,具有本体论意义,是从最根本的或者更高的角度提出来的原则。《老子》哲学从根本上反对男性强权精神,提倡母性的仁厚、宽容、慈祥,提倡以柔制刚,以柔补刚,以柔合刚,以社会、人类、宇宙的和谐为最高的价值和目标。

我想讲的是,《老子》是男人写的书,而且是给男人看的,不是给女人看的。所以它不是在谈男女问题,但是它的哲学从根本上改变了人们传统中的思想观念,认为男性代表社会主流的价值原则、价值方向和社会的主导原则。《老子》反对这一点,而提出雌柔原则,柔弱胜刚强的原则,用这个来修正传统的象征男性霸权主义的社会价值体系。这个雌柔的原则有利于实现阴阳和谐。

我们看一下,乔丹,是一个男子汉的形象,但是他在真实生活中,他有相当温柔、重感情的一面;施瓦辛格,当加州州长,他开始演电影,演一个壮汉会打架,那个没太多人喜欢他,等他演一些有感情、懂得爱、懂得友谊的人物形象,他才能受到广泛的关注和欢迎。这就说明,你一味地强调英雄、霸气、主动、强悍、进攻,那些特点是没有办法得到人类社会的广泛认同的。推广到国际事务中,如果大国一味炫耀自己的强大,要求别人无条件服从,必然会遭到甚至冷遇、唾弃甚至反抗。反之,如果大国能够礼让小国,必然会赢得更多的尊重。所以《老子》哲学代表的是一种高度的自信、自强,高度的智慧,体现一种博大的人道精神的象征。这种原则,雌柔原则也好,道法自然的原则也好,辅万物之自然原则也好,都可以促进和谐、和平、友好的这样一种精神力量。

提问:我想人类有和谐的东西,也有一些不和谐的东西。为了达到和谐,我们可能必须去操纵、去控制那些不和谐的东西。如果不控制、不操作,我们没有政府、没有监狱,那可能不和谐就会更大,社会就变得不和谐了。这里就产生了一些矛盾,因为《老子》说“无为”。

第二点,你说天之道和人之道,其实这是生态万物进化的一个原则,必然是这样的。每个人都去追求进步、追求成功,才会有利于和谐,如果都去“损有余而补不足”,可能我就不会再去进步了。像欧洲这一块的人很懒,欧洲这一块是发展很好的国家,因为它的福利很好,没有我们深圳的那种奋斗精神,我要追求成功,就要奋斗,这里面存在一些矛盾,可能我没有透彻地理解《老子》的这一段话,所以在这里向刘教授请教这些的问题。

刘笑敢:我想你的问题很好,也很有代表性,类似这样的问题很多,每次演讲或上课我都会遇到这样的问题。先讲和谐的问题。有一次我在南京演讲,有人说:你们学者怎么都替政府宣传呢?政府讲和谐,你们也跟着讲和谐。其实不是。我们讲和谐,是早就讲了,80年代汤一介就讲和谐,我在80年代讲《老子》也开始讲和谐,并不是因为政府讲和谐我们才讲和谐。另外我想强调,我所说的“和谐”并不等于单纯的、简单的社会秩序,我所理解的和谐,一定是要自然而然的气氛才叫和谐。如果是因为纪律严格,控制很严,大家都规规矩矩、安安静静地坐在那里听讲,这种气氛只能说是有秩序,不能叫和谐。和谐一定是相当程度上自发的秩序、自发的融洽,你感到没有压力,没有强迫的成分,这才叫和谐。如果是因为某种压力、某种外力强制你不得不规规矩矩地坐在那里,好像我们的会场气氛很好,那不是真的和谐,那只叫做守规矩而已。所以我讲的和谐,一定要是自发的。有一次我在苏州演讲,有人跟我说:你还讲和谐,不让我们说话了,你再讲和谐就不让我们随便说话了。这是两回事,为了和谐你不要乱说话,这叫和谐吗?那是为了守纪律,为了达到某种表面上的秩序,你不要乱说话,这个不是和谐,这个达到的不是和谐。和谐一定要是自然的、自发的、没有压力的状态,才叫和谐。用强制的办法达到的,那只是秩序、纪律,而不叫和谐。我想区别这一点。

有的人说,不和谐的现象现在经常出现,好像是必然的,那你要讲和谐,讲得那么高,是不是不现实?我想讲,“道法自然”,这个自然不是一种纯客观的现象,我是把它作为一个中心价值,什么叫价值?价值说白了,就是我想要的东西。民主是一种价值,我觉得民主好我说它是一种价值,或者说财富是有价值的,所以我要追求财富。那么,道法自然,它追求的一种自然,追求的一种价值,是在现实中还没有完全实现的东西,所以才要去追求它。我不知道我所讲的和谐,跟你们心目中所理解的和谐是否一致。按我所理解的和谐,一定是自然的、自发的、没有强制的,这才是值得追求的。至于那有很多不和谐的现象,跟我所讲的没有矛盾,我是希望那些不和谐的现象变得和谐,所以我来提倡道家的智慧。那么刚才这位朋友讲到,欧洲人不求上进,比较懒,但是在我听到的,很多人觉得北欧的社会状态不错,他们的国民收入不低,生活压力不大,社会福利很好,失业率也不高,犯罪率也不高,那么这种表面上不如美国人拼命奋斗,是好还是不好呢?我觉得没有什么不好。我们的生活就应该每天在紧张奋斗之中吗?如果是这个社会上有10%的人努力奋斗,我觉得可以,他愿意奋斗,社会也需要有人奋斗。20%的人拼命奋斗,30%、50%、100%的人都在拼命奋斗,我们奋斗一两年,希望有一个安定的、幸福的生活,一两年不够三五年,三五年不够10年,10年不够20年,20年不够50年……我们几代人100%奋斗,我本来能扛100斤,现在我要扛120斤,我今天扛120斤是为了明天,明天是为了后天,后天是为了……我一辈子都要扛120斤,超出我的负荷能力,我为了什么?如果一个公司的领导要求所有的员工能挑100斤,你们要挑120斤,为了公司好,也为了你们自己好,一年、二年、三年……为了什么呢?你为你公司这样,你又是为了什么呢?你这个公司又是为了谁呢?所以按照道家的理想,能挑100斤,大家都挑80斤,这个游刃有余的社会才是理想的社会,理想的生活,对不对?在年轻的某个阶段,我能挑100斤,我拼命挑120斤,我觉得这是正常的,人都有一个奋斗的阶段,有一个奋斗的时期,有一个特殊的状态,水灾来了,旱灾来了,我们要超常规地努力发挥,这都是对的。可是你不能指望所有的人,在所有的时间都在拼命奋斗的状态之中。所以有句话“爱拼才会赢”,我对这话有点疑问,拼是为了什么?拼是为了明天生活好,结果是拼到60岁,没有时间享受生活了,有了钱也没时间享受生活,或者一身病了。年轻的时候我们拿命赚钱,年老的时候拿钱买命,这个又是为了什么呢?与其如此,你为什么年轻的时候,不稍微悠着一点呢,是不是?所以我的想法,道家的理想跟儒家的理想可能有点不一样。按照我读道家的理解,应该多数人在正常的状态下,是过一种游刃有余的生活,这样的社会才可能和谐。如果每个人能挑80斤,你非要他挑100斤,长期如此,多数人如此,这个社会一定处于一种紧张的状态,是不利于社会和谐的。

');" class="a2">收藏

深圳市民文化大讲堂(上、下册)

刘笑敢:我今天讲的题目是“《老子》思想与女性主义”。女性主义其实是一个西方来的术语,就是“feminism”,这是个含义非常广泛,甚至可以说是意义不太确定的一个词,中文也有翻译成女权主义的。对我来说,叫女性主义也好,叫女权主义也好,都关系不大,因为它都是从同一个英文字翻译过来的,本来不是一个中文词。

我的副标题是“从《老子》中的雌性比喻谈起”。因为在《老子》中讲了好多母啊,雌啊,牝啊,这样的字,这些字都涉及雌性的意义,因而有些人误以为这些雌性的意义就真的是讲男女问题,我觉得这是一个误解。我认为它只是一个雌性的比喻,这个雌性的比喻,虽然跟男女问题没有直接的关系,但是对我们今天认识社会的和谐,认识女性地位的提高,以及整个社会的管理,都是有启示意义的。

我先讲一个缘起,就是我怎么会想到做这样的一个题目。这里面是有一个故事的。1993年的时候,我到新加坡任教,1994年收到一封邀请信,威斯康星的一位大学教授给我发邀请信,让我去参加他的一个研究计划,他们找到一大笔资助,研究性别的平等问题。他的思路就是,要找世界上十个宗教传统,本宗教传统中的男人来谈本宗教传统中的男女平等问题。他找了犹太教、基督教、伊斯兰教、佛教、道教、儒家和美国本土宗教,一共找了10个。他当时找的都是男人,他就是要研究传统的宗教思想文化资源中的男女平等的资源,包括对传统的一个反思。

我是研究道家的。这个道家,就是我今天讲的道家主要是指老庄,包括淮南子、魏晋玄学这样一些道家。还有一个词叫做道教,道教是一个宗教传统,我们有正一派、有全真派,他们有道士、道袍、道观,跟我研究的道家还不大一样。但不论是道家还是道教,在男女问题上,跟其他宗教传统相比,就是男女平等的意识相对比较多,或者反过来说,对女性的歧视比较少。跟儒家、跟佛教、跟基督教、跟天主教来比,其实道家、道教传统中对女性的歧视是比较少的。那我觉得,我应该有话可说,同时我也想听听他们其他宗教怎么说。

这个宗教对话,就是说从不同地区请本民族的人来谈性别的平等问题。那么我发现,他们基督教、犹太教都是在做一个反省,反省他们的宗教传统对女士歧视比较多,历史也比较长。泰国去的一个年轻教授,他讲泰国佛教对女性的歧视,就是不许女性出家,就是泰国佛教,现在我不知道,当时他们在努力奋斗推动泰国佛教允许女性出家,当尼姑。他说:因为不许女性出家造成很多女性不幸的经历,甚至是从事色情行业。我就感到相对来说,道家、道教里面对女性歧视是最少的,所以我觉得我去了应该给他们提供一些正面的、有启示意义的思想资源。

那么,我今天就想先简单讲老子哲学的思想体系或概念体系,重点讲几个字,一个“道”字,还有“自然”和“无为”。那么,这个跟女性主义有什么关系?后面我就要讲一些雌性比喻。

我先讲“道”。什么是道?对道有各种各样的解说,有的人用西方的术语,说道是实体、道是本源,道是第一因,有的人说道是上帝,有的人说道是基督,各种各样的说法都有。经过一二十年的研究,我对道的有一个解释,道是贯穿宇宙、世界、社会和人生的总根源和总根据。我的重点是两个:一个是总根源,一个是总根据。总根源,就是万物一切都是从“道”产生的。这个是说来源。总根据,是说存在的依据,那么存在的依据是什么意思?我们这个世界是有秩序的,我们知道今天早上起来,太阳会从东边升起,太阳不出来,或者太阳从西边升起的可能性,大概我们不会相信。即使是从逻辑上、统计学上说,或者是从归纳法来说,你不能说从昨天、前天太阳都从东边升起了,所以明天太阳一定会从东边升起来,但我们从常识上都会相信,不会有疑问。但是你从逻辑上要证明这一点,用归纳法来证明这一点,昨天出现的,今天就要出现吗?出现了100年的事情,第101年不一定非要出现。所以,硬要这样来争的话,那是争不出结果的。但是,我们一年有四季的变化,有白天黑夜的变化,植物有生长、衰老、干枯,人有生老病死的变化,就世界大体来说,是有一个可以预见的存在的秩序和规律。那么这个东西哪来的,是什么决定的?当然基督教会说是上帝安排的,上帝是这样创造世界的。佛教就会说这是因缘和合。老子对这个问题的思考比较独特,他认为这个世界总应该有一个根源,而且这个根源产生天地万物,它还是天地万物存在、运作、发生、发展的一个根据。没有这个根据的话,这个世界会变得乱七八糟,没有秩序,没有规律。所以,道是解释万物的起源和存在根据的一个术语,或者一个概念。

关于道,我还要多说两句。有一个争论,这个道到底是一个纯客观的存在,还是我们做人做事的一个标准?如果它是一个纯客观的存在,如果道是一个宇宙的根源和规律的话,那我就不可能不服从这个道,如果这个道是一个绝对客观的规律的话,那么我们怎么可能不服从道呢?不可能不服从,就像地心引力,我们不可能摆脱地心引力。科学家要想摆脱地心引力,就要根据地心引力规律来计算用什么方法来摆脱地心引力,否则我们是没有方法来摆脱地心引力的。所以这样的话,我们每个人做事都是按照道,没有违背道的可能。但事实上不是这样简单的。我们天下无道的事很多,对不对?所以这个道一方面作为天地万物产生的总根源和总根据,它好像有一个客观必然的意义,就是我们没有办法摆脱他,就像我们没有办法摆脱地心引力一样。但是我们又知道,还有很多坏人,不按照道来做事,他违背道,这又是怎么回事呢?这就是古代的“道”的这个字,它是宇宙世界社会人生的总根据、总根源,而且它对自然物、对物理世界的决定作用是一个必然,可是对人来说,对人类社会来说,这种必然性就打了折扣。为什么呢?人是有意志,有情感,有自主能力的一种特殊的动物,他可以遵循这个道,也可以不遵循这个道。就是说,人不能摆脱地心引力,一般的都不能摆脱地心引力,但是科学家发明了火箭、发明了宇宙飞船就飞出去了,对不对?这个是因为他认识了这个规律,用科学的手段摆脱了这个规律,这是从科学的积极意义上来讲的。但是如果说,道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做事的原则,但是因为我们人有自主性,有我们的自由意志,有我们特殊的情感、特殊的目的和特殊的追求,这个时候我们有可能做事是符合这个道的,也有可能是违背这个道的。所以在这个意义上,道给我们提出应该怎么做的问题,而不是说必然会怎么样的问题。这里面就是说,道,一方面它不是直接限定我们只能这样,不能那样,另一方面它又告诉我们有个大致的趋势,你违背这个趋势,早晚会碰壁、会付出代价。

从总的长远的趋势来说,我们人不能摆脱道的作为一个根源和根据的作用。但是,从眼下直接的具体的事情,人是有自主性的,因此可以出现某些人遵照道的原则做事,而某些人违背道的原则做事这样的情况。

这个“道”字在《老子》中有一个雌性的比喻,就是把道比喻成玄牝之门。等一会我们看原文就知道对“道”有各种各样的描述,《老子》五千言70多处用了道这个字,我现在只给大家读几段。我现在用的是竹简本。我们知道《老子》,通常大家在书店里看到的《老子》,绝大多数都是流行的王弼本或河上本的演化,这是流传最广的两个本子。我研究老子是竹简本、帛书本,加上王弼、郭象本对照,当然还有其他版本的对照。因为这些版本有所不同,那么这些版本到底有多大的不同,有的人说大得不得了,我们必须用帛书本,不能用通行本,有的人说其实差别也不是太大。其实,差别大小取决于你的判断标准。这是一个文本的问题,我现在不讨论。

现在给大家看的一段话是:“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这是通行本,其中“有物混成”一句在新出土的竹简本是“有状混成”。“有物混成”,就是万物的物,比较具体,好像有东西,混混沌沌构成了一个东西。“有状混成”则只是一个形状,是一种状态而不是具体物。有这么一种混混沌沌的东西,混合成了好像有那么一个东西,这个东西在天地之前就存在了。关键在于“可以为天下母”,我要大家注意,《老子》把这个道用女性的特点来作比喻,母就是一个,那么“未知其名,字之曰道”。这个“字之曰道”就是表字,古代的人有名、有字,这个字不是他的正名,正名就是本名,是从小就有的,而字是长大以后自己或者别人给他起的一个表号,对他的尊称时候用的字。他讲“未知其名,字之曰道”,这很深刻,就是说我不知道它叫什么,并不是《老子》说,我知道世界起源是什么,世界起源于道。不是这样。他是先讲世界应该有一个起源,这个起源在天地之前,好像比天地还早,这么一个状态,由状混成,或者由物混成,是懵懵懂懂、混混沌沌的那么一个状态,天地万物就从那里产生出来,那个东西叫什么?我不知道。那你要非问我,我就给他讲个字叫“道”,这个是个表字,你非要我给它起一个名字,就“吾强为之名曰大”,我把它叫做“大”。大是一个形容词,你非让我叫,那就等于是这个东西非常美,你非要我给它起个名字,我就叫它“美”吧。那你说,道,道是什么?我不知道,我就叫它“大”吧。所以“道”和“大”并不是《老子》一个十分确定的名词概念,而是对它并不十分确定的宇宙的总根源和总根据所起的一个不得不叫的一个术语,一个名词。

我强调的这一点,很重要。这个跟基督教不一样,基督教讲得很清楚,上帝六天造完这个世界以后,第七天就休息一下,然后发洪水,把世界整个淹掉,诺亚方舟又来拯救了一些人,如何如何,这个基督教讲得非常清楚。各种哲学理论也都会讲得很清楚,比如印度教讲世界的起源,地、水、火、风,凡是这种清晰的讲法,经过几百年、上千年、两千年的演变,那显然就很难被大家接受。就像现在基督徒,即使一些神学家,他们也不认为上帝真的是在六天之内,按照《圣经》里面所说的那样造人,他们觉得那是一个神话,是一个比喻,是一个象征。上帝创造世界是确实的,但是不是真的那样创造,那是另外一回事。就是对这种确切的解释,我们都发现它是不可能十分准确的。那你说地、水、火、风,我们知道这个世界的起源也不是从地、水、火、风来的,所以讲得越确切,越肯定,错误的可能性也越大。而《老子》只讲有那么一个起源,好像是天地之母,我不把它叫什么,你非让我叫,我就把它叫做“大”,给它一个字就叫做“道”。所以,“道”和“大”并不是老子所提出的一个十分清晰的哲学术语或者宗教概念,说道就是万物的起源,而是说万物有一个起源,我们勉强把它叫做“大”。所以大家都熟悉“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我这里没有引,但这句话大家都很熟悉。有人讲,道是什么?道是阴气,或者是阳气。一是阴阳混合,二是阴气和阳气,三是阴气、阳气加上和气。或者说,二是天和地,三是天地人。这些讲法其实都没有必要,老子没有这样讲,老子为什么不这样讲?不是老子笨,或者是老子疏忽了,是老子他不想这样讲,因为没必要这样讲。其实你把它讲成是什么具体东西,都不可能是完全正确的。它就是“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这个恰恰是用老子那个时代最为抽象的方式,描述了世界的起源,从无到有,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从单一到复多这样一个演变过程。所以这是老子对于宇宙的总根源、总根据的概念。那么,我们这里所要注意的,就是老子把道——就是万物的起源和根据——比喻为母。下面“道可道,非衡道,名可名,非名也”,这是帛书本。下面是“万物之始也,有名,万物之母也”,再一次把这个道比喻成母性。下面一句也是,“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那么讲母子关系,万物是子了,那么道应该就是母。在《老子》中“母”字讲了七次,在五章里讲过七次,而“父”字只讲过一次,但是在帛书本里面有三次,这是一个版本的问题,这里讨论。但明显的,《老子》中母用得很多,而父用得很少。

下面一个最典型的就是:“谷神不死,是谓玄牝”,那么牝就相当于雌性的意思,那么与牝相对的就是牡,牡是雄性的意思,那么玄牝了,就是很神秘的、玄妙的、雌性的一个东西,那么玄牝之门,这个最神秘的雌性的开口,是为天地之根。那么,就是这个神秘的雌性的东西,像谷神一样,谷神的特点是深邃,而且是中空、开放,那么它就把万物天地的根源比喻为谷神,又比喻为玄牝,又比喻为玄牝之门,所以谷神也好,玄牝也好,玄牝之门也好,都是对天地之根,也就是天地的起源、根源的一个比喻。

但是,很多学者,包括哲学家,通过这个玄牝,就想到女性生殖器崇拜,像肖滨、叶舒宪他们写了1000多页的书,谈这个问题,列举了世界各地都有男性生殖器崇拜,还有女性生殖器崇拜,从而说明《老子》这个是女性生殖器崇拜。我觉得这在逻辑上是不成立的,各地都有的东西,不见得《老子》讲的就是那个东西,对不对?这里没有必然的逻辑联系。那么最常见的,就是说《老子》思想是母系社会的残余。我们后面有时间再讨论这一点。

《老子》里面更重要的一个概念就是“自然”。很多人一讲到自然,就会理解为自然界,现在我们讲“道法自然”,很多人,有的人已经出过四五本关于《老子》的书,100多篇关于《老子》的文章,但是他就把《老子》的“自然”解读为自然界,这个完全是违背常识的。因为中国古代,“自然”两个字就是自然而然的意思。“自”字本来在甲骨文中是一个鼻子的形状,“自然”就是自己指着自己鼻子说“这就是我”,就是自我,“然”就是如此的意思,所以“自然”就是自己如此的意思,这是最基本的意思。

这个“自然”的意思到了近代以后,开始跟西方的英文的“nature”开始对译,这一下把“nature”这个字的复杂的意思都带进了中文。而西方的“nature”非常复杂,也有几百年演变的历史,有人专门研究西方的这个“nature”的复杂性。所以这样一来,就变得对我们中文的“自然”这两个字的含义引起了极大的歧义。所以很多人按照这个现代汉语的“自然”,去读古代汉语就会读出很多问题。所以我说:一方面很多人读《老子》我很高兴,另一方面,他不知道读《老子》还是需要基本的古汉语的知识,古文献的训练,训诂考据的知识,而不是说你认识中文就能读那么简单。就像你读康德,读黑格尔,不懂德文的话,是没办法读好的。你说我是根据中文的译本来研究黑格尔,不是不可以,但是你不可能登堂入室,你要是真的想研究黑格尔、康德到一定水准,你必须懂德文,必须读德文,可是有人觉得好像研究《老子》,不需要古汉语,不需要古汉语知识,只要我认识中文,就可以了。“道法自然”,自然就是自然界,在现代汉语里,自然就是自然界。所以变成《老子》的“道法自然”,就是效法自然界,大自然,所以《老子》就是最早提出生态保护理论的。这个解释好像对老子很好,但是实际上是一种误会,建立在一个误会的基础上。所以我要强调,《老子》讲的“自然”,不是物理世界的自然,不是大自然,也不是生物自然,不是生物界自然,也不是原始自然,不是原始社会的无政府状态,不是混乱的无序状态。有的人学过一点西方哲学,知道有个霍布斯,霍布斯讲的“state of nature”就是自然状态,霍布斯讲的自然状态是什么意思呢?他有非常有名的,就是讲“利维坦”,就是讲专制君主政体。他怎么样论证这个专制君主政体的合理性呢?他说,我们生下来,我们都有欲望,都要追求财富,都要保护财富。可是在这个没有文明法律的情况下,我们每个人都可以抢夺别人的财富,抢夺别人的生命,这里面个子大,个子小没有关系,因为个子小的可以用枪来打死个子大的,所以每个人都可以杀死别人,个子小的他可以用武器来杀死别人。在这个情况下,每个人都不安全。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只好把自己的权利,自然权利全部交出去,交给一个君主,君主替我们管理这个社会,那我们就安全了。他就用这样一个假设没有文明,没有法律的状态。他用“state of nature”,很多人就想《老子》讲的自然就是霍布斯所讲的自然状态,那种自然状态是混乱的,是所有人对所有人的战争,或者每一个人对所有人的战争。这个完全跟老子的思想无关,甚至是相反的。因为霍布斯讲的自然状态,是一种可怕的、要摆脱的状态。而且他讲的是一种纯粹的理论假设,而《老子》讲的“道法自然”的道是总根源、总根据,它要效法体现那个自然,所以这个自然是一个很高的原则和价值,是值得追求的,跟霍布斯所讲的“自然”意思完全相反。所以,我想强调,下面我们会读原文,根据原文,你们就会理解我所说的,老子所说的自然是人类文明社会中的自然,所以是一种自然秩序,是一种状态,是一种价值,是一种原则。我为什么用问号,我讲课的时候喜欢用问号,即使是我自己的观点,我也用问号,就是让学生有更多的思考,而不是盲目的,因为刘老师这样讲,所以我就这样接受,大家可以进一步想,我这样讲对不对,我这样讲的根据何在。

那么我所讲的,老子的自然其实就是自然而然的意思,自己如此的意思。但是“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个就把自然推到一个最高的价值的意义,所以我把它叫做中心价值。而这个中心价值,因为它是在人文社会中的、人类文明社会中的秩序,就叫做人文自然。叫做人文自然并不是我的发明,而是迫不得已的事情,因为这个自然不是跟人对立的,不是跟人为对立的,是有人类文明活动中的自然的和谐,自然的秩序。这个可能跟大家脑子原有的自然的意思是很不一样的,所以理解起来,可能会有点困难。没有关系,下面我们读一些原文。比如我们看“太上,下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这是讲到四个境界,太上、其次、其次、其次,是四个层次的社会管理者的管理方法和效果。最高的一种,“太上”这种管理方法造成“下知有之”,老百姓只知道有这么一个人,是治理这个社会的,这就是全部。那么,次一等,老百姓“亲而誉之”,就是亲近他,歌颂他,歌颂贤明的君主。这是我们平常所说的,圣君、明君。在《贞观长歌》里,唐太宗是明君,这个明君是需要大家歌颂的。所以亲之、誉之。“其次畏之”,比较差的,老百姓害怕那个君王。那么更差的,老百姓就侮辱他,就起来造反。这是四等的不同的社会治理者的状态。那么“信不足,安有不信,”这是讲圣人的管理,要很少发号施令。“犹乎贵言也,成事遂功,而百姓皆曰我自然也”。讲成事遂功,不是不做事,是要有很好的效果,而这个很好的效果,老百姓说:“我自然也。”“我自然”这句话,有些人比如陈鼓应就理解为,老百姓说:这个成事遂功是我们自己如此。这个解释我觉得有一点问题。我的解释是“圣人犹乎其贵言也,成事遂功”,成事遂功,而百姓曰我,我认为这个“我”是圣人,百姓认为圣人是做到了自然的管理原则,达到了自然的管理原则。你不管说是百姓自己自然,还是圣人实现了自然原则,这个都是人类社会中的自然。明白了吗?这是社会秩序的自然,不是动物自然,不是物理自然,不是大自然,更不是没有人类文明没有法律的混乱状态,明白了吗?我的讲法,就是根据原文,当然不是根据这一段。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个“自然”有人很容易把它当作自然界,因为这个上下文看来很简单。但是我要说的是,这个“地”其实就是自然界,这个“天”就是我们现代的自然界。古代的时候讲自然界,它用“天”来代表,或者用“天地”来代表,或者用“万物”来代表。古代没有用“自然”这两个字来代表自然界的,“自然”这两个字代表自然界是近代以来的事情,在古代绝对没有用“自然”两个字指代自然界的。所以“人法地,地法天”,如果说《老子》里有尊重大自然的思想,我可以接受,可以成立。但是关键不在于“道法自然”,把自然解释成自然界,而在于“人法地,地法天”,地和天不就是大自然吗,对不对?所以人法地,地法天,就是人要效法天和地的原则,这就有尊重大自然的意思了。如果你把自然理解成自然界,这个地和天就重复了。所以“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个自然是道所体现、推崇、提倡的一个状态、一种价值、一种原则、一个标准。而这个“道法自然”,归根到底是讲人要法地、法天、法道,所以归根到底是人要效法自然的原则。人要效法自然的原则,通过天和地的过渡,那么天是有台风、海啸的,我们知道印度尼西亚海岸出了海啸,死了很多人,伤亡很重。还有火山,还有地震,天和地是包括这些东西的,对不对?可是人要效法,《老子》讲的“法地,法天,法道”,是要效法地震、火灾、海啸吗?“道法自然”是要效法那些东西吗?显然不是。为什么?我们可以看:“百姓皆曰我自然”,这是对老百姓说一种理想的状态,一种理想的秩序。所以这里面所效法的不包括自然灾害这一类东西,它不是机械地、单纯地效法自然界的一切现象,而是效法天地所代表的那种正面价值,对人、对人类社会有意义的正面价值。这个是我对“道法自然”跟一般的读者、学者不同的解释。所以我强调的“自然”,是价值,是最高的价值,这个价值反映了人所希望的理想的状态。这个道法自然,提倡自然而然的秩序,比如我们今天这个会场,这个秩序大概就是比较自然的秩序,比较自然的秩序大家觉得比较舒服、比较愉快。这个“自然”表现在哪里?最简单的,我是愿意来讲的,我不是被逼着来讲的,我不是被警察押着来讲话的,你们也不是被军人押着来听讲的。这就是自然,你发自内心的愿意来,坐着听,我愿意讲,这个气氛就是自然的。如果你是被迫来的,或者我是被迫来的,那么这个气氛就不是自然的。所以自然是我们人类社会秩序中的一种理想的状态。

下面讲“无为,不无败也,为之者败之,执之者失之”。就是你要做事的话,你会失败,我抓得很紧的,比如我要抓住这个瓶子,我抓得很紧,抓到什么时候,抓到我的手累了,它就会掉,你要抓就会有抓不住的时候,就会有掉的时候。所以“圣人无为故无败”,好像圣人很狡猾,他不做事所以就不会犯错误,不是这个意思。这个无为并不是什么都不做,关键要大家看最后一句话,是“故圣人能辅万物之自然,而弗能为”。我用的是竹简本,那么通行本是“是以,圣人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之”。“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这两者是什么关系?又“辅万物之自然”,又“不敢为”,那么“辅万物之自然”和“不敢为”是什么关系?

现在我们很幸运,竹简本有三套,我现在觉得研究《老子》非常幸运的地方,就是我们有2000多年前的帛书本,完整的两套。还有先秦的、公元前400多年前的竹简本,有三套不完整,但是有这两套古本,加上在项羽小妾墓里挖出来的古本,这个在唐代已经加工过,所以我把它算成唐代的,还有流传到今天的通行本。我们有这两千年文本演变的资料可以观察,所以我觉得是很大的幸运。而且你不仅能够看到最早的版本怎么样,还能够看到后人一点点加工的过程,这个很有意思。

竹简本提出,“是以圣人能辅万物之自然,而弗能为”,这个“弗”就是“不”。那么一方面是能,一方面是不能。一方面是辅万物之自然,一方面是为,这说明了什么?他所谓的辅和为,意思是不一样的,我们今天的现代汉语讲,辅,辅助、帮助一个事情,这也是一个行为。可是按照老子的讲法,这不是他所说的一般的为,是辅万物之自然,不是“无为”所说的为。所以他说的无为,不包括辅万物之自然这个事情。听得明白吗?圣人之能辅万物之自然,而弗能为,圣人能这样做,不能那样做。能怎么样做?就是“辅万物之自然”。假定我是圣人,你们是万物的话,那么我就要保证你们自己的愿望、意志、目标能够自然而然地满足、发展。这就是“辅万物之自然”。我不能为,“不能为”就是其他的做法我就不能做了,干预、操纵、控制是我不能做的。所以一方面是能做的,一方面是不能做的。这个版本就把《老子》所提倡的圣人应该做的和圣人不能做的对照得很清楚。所以《老子》思想中讲得非常深刻的一句话,“是以圣人能辅万物之自然而弗能为”,我觉得这句话,用到现代社会治理、管理企业、学校、家庭都是非常有益的,对我们现代人有非常大的启示。我把这种思想概括为道家式的责任感。道家式责任感不是要表现这个圣人自己的能力、道德的高尚、功劳的伟大,而是关心他治理的对象的状况如何。这是道家的圣人跟其他的各个学说理论所不同的。因时间关系,我就不讲“无为”了。

这个正反观,我为什么打出这么一个图,跟《老子》有什么关系呢?我每次讲到《老子》都喜欢用这个维纳斯的像,是因为《老子》讲到“正反相观,大成若缺”,“大成若缺”,就是最好的、最完美的成功,看起来好像是有缺陷的。维纳斯神像,我们知道它是很美的雕像,现代人很难超过它的美。但是它没有双臂,据说很多艺术家、雕刻家,就想把这两个胳膊给补上,可是怎么补都不好看,怎么补都不如现在好看。这个雕像究竟是本来就没有雕这两个胳膊,还是后来毁坏了,这个我们不讨论,但是总的来说,现在的样子给我们的感觉是很美的。这是一个“大成若缺”的例子,也是《老子》哲学讲的正反观,或者辩证法的思想。正反相依、正反互转、正反相彰、以反求正,“无为而无不为”也就是以反求正。我用这一张照片就是想说明“大成若缺”的道理,最完满的成就看起来好像是有缺点的。这是老子的正反观。

下面讲雌性比喻,来看一些《老子》讲“牝”的文字,“大国者,下流也,天下之牝也,天下之交也,牝恒以静胜牡。为其静也,故宜为下也”。你们注意,刚才我读的是“谷神不死,是为玄牝也,玄牝之门是为天地之根”,所以有人就认为《老子》是受雌性崇拜,或者是雌性生殖器崇拜的影响。其实你看这个“牝”,完全是比喻之词,“大国,下流也,天下之牝也”。这个牝是比喻大国处的地位。“天下之牝也。天下之交也,牝恒以静胜牡。为其静也,故宜为下也。”这是讲的大国与小国之间的关系问题,是讲在国与国之间——当然不是现代的民主国家——是当时中国的诸侯国之间的关系。所以很明显,“牝恒以静胜牡”表达了《老子》的一种价值观念,他认为牝就是雌的原则,经常能够胜过雄性的原则。但是他讲的不是雌雄男女本身,而是讲大国和小国的关系,大国应该处于下流的地位,处在安静的地位,那么万川归海,才会汇向大国来,人才、资源、物资,才会到你大国来。这是他的一个说法。在老子中,牝就是雌性的意思,出现了五次,而“牡”,雄性的意思只出现了两次。跟我刚才讲的母和父是一样的。关于雌的比喻,刚才讲的是牝,现在来看雌。“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为天下溪,常得不离。”溪就是深处的,与“谷神”的谷是一样的。老子也提到“婴儿”的状态。而老子还讲过爱民治国,能为雌乎。在《老子》中讲雌讲了两次,讲雄只讲了一次,而“知其雄,守其雌”,代表了《老子》的一种价值观念和做事方法。“知其雄”,就是知道雄性或者刚强,或者优势的好处,而“守其雌”,那是坚守雌性的、柔弱的、谦下的地位和处世原则。所以“知其雄”不是一个弱者迫不得已的行为原则,而是一个强者应该主动采纳的一种行为原则和姿态。

《老子》中也有很多讲柔弱。“天下之至柔,驰骋于天下之至坚”,最明显的是水的比喻。水是非常柔软的,但是它能把石头冲刷成沙粒甚至是尘土,能把海岸的巨石雕刻成各种不同的形状。还有“无有入于无间,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也”。比如空气,空气是看不到的,但是它无孔不入,无所不在,甚至在钢铁之中都会有空气。但是,这个“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就是说这种“无为而治”的好处是非常大,但是天下很少有人能够做到。《老子》讲的“柔弱胜刚强”,这个大家都比较熟悉,还讲“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而莫之能行也,见小曰明,守柔曰强”,恪守柔弱之道,这才叫真正的强,为什么?你要有足够的自信心,你要有足够的实力,才能守柔,你没有实力你凭什么守柔,你没有足够的自信,你怎么敢守柔。像诸葛亮唱空城计,虽然是无可奈何的,但也是因为他有足够的智慧和判断,他虽然没有兵,但是他知道司马懿不会相信他孔明没有兵而敢唱空城计,因为他做事一贯谨慎稳妥,不会冒险,他对司马懿有足够的了解,又有足够的胆魄,才可以唱空城计。敢唱空城计,这不是弱者敢想敢做的。你只有真正强大的时候才可以守柔,这个柔弱之道其实从最高的原则,或者宇宙总根源、总根据的角度来看,就是“返也者,道之动也,弱也者,道之用也”,这是帛书本。“返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这是通行本。就是说,事物不断地走向反面,这是道所体现的运动趋势,而弱的功能是道的作用的表现,这个道的功能,不像上帝下命令,给我光、给我土地、我要造人,不是这么一种主动的姿态,道的作用是柔弱的,在你不知不觉中产生了作用。那么在《老子》里,“柔”出现了十次,全都是褒义,就是肯定、正面、歌颂的意思。而这个“弱”也出现了十次,其中有九次是褒义,歌颂、肯定的意思,所以《老子》中肯定了雌性的特点,雌、牝、母,还有柔、弱,这都是带有雌弱的特点。

这里面我想谈一谈,就是《老子》讲的雌性的比喻所体现的雌柔的原则,对我们带来的启示。首先,怎么样理解《老子》中这些雌性的原则,比如“玄牝”,“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母”这些意思。我认为应该注意理解的准确性,还要注意一种恰当的分寸感,就是说不要太过分,也不要不足。怎么样准确,通常最常见的,是把老子的雌性比喻当作历史的遗迹,当作母系社会的遗留,这是非常常见的学术著作中的讲法。但是这种讲法归根结底是没有足够的理论根据和事实根据的。在西安半坡所发现的母系社会的遗址,其实还不是母系社会。我现在跟你们讲,母系社会和母系家族是两个概念。母系社会跟父系社会一样,我们说父系社会里,男人是主要劳动力,是社会的主要活动者和社会的管理者,社会的主体是男性。相对应的,母系社会的社会管理者,社会的劳动主体,社会活动的主体则应该是女性。但这样的社会形态到现在为止,人类学、社会学、民族学还没有发现,现在所发现的、被当作母系社会的,都是母系家庭制度,是家族继承制,是母系家族形态,而不是母系社会。比如现在云南还有走婚制,或者类似于所谓的母系社会的遗留,还有一些考古发现,那都是母系家族制,不是真正的母系社会。所以把《老子》中的雌性比喻,当作母系社会的遗留,这本身是没有科学和历史根据的。我所要强调的,比如,我用鲜花来比喻美女——有人说第一个用鲜花比喻美女的是天才,第二个用鲜花比喻美女的是人才,第三个用鲜花比喻美女的是蠢材——我大概属于蠢材的。我想说,我用鲜花来比喻美女,我的重点是什么呢?不是鲜花,而是美女,我的重点是说美女,而不是说鲜花。鲜花和美女都有美的特点,但是我用鲜花比喻美女,我重点讲的是美女,而不是鲜花本身。同样的道理,就是说老子用雌、牝、母,这些比喻词来讲的是道的特性、功能、作用,讲的是自然的价值、方式、作用、方法,是这样的一种体现。所以我强调不要把比喻词本身当作老子思想的重心,而要看比喻词所要表达的后面的更重要的思想,就是道的特点,自然无为的原则。

还有一种情形是抹杀了雌性比喻的价值倾向。这个是纯学术的问题,我这里就不讲了。

我现在所要提出来的,就是应该如何纠正社会现实中男性的强权现象。我用“女性主义”,这是西方的。我刚刚一开始讲了,我为什么会研究这个题目,是因为他们邀请我,跟其他宗教传统的男人一起对自己的宗教传统、文化传统做一个反省,发掘其中有利于男女平等和谐的宗教思想文化资源,而纠正里面不平等的东西。最后一次他们安排了5个女的女性主义者来听我们10个男人的报告,其实他们都看了我们的文章了,看完我们的文章这五个女性主义者来批评十个男人的观点,这个很有意思,是这样的安排的。其实这里面一个基本的问题,我们要如何纠正社会现实中的男性强权现象。我的一个简单的结论,《老子》中的雌性比喻,原本和古代的母系社会、生殖崇拜、女性主义没有关系,因为《老子》没有讲男女问题。在老子的时代,孔子已经讲了:“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男女”这两个字也很普遍了,《诗经》、《左传》里面都有“男女”这两个字,而《老子》里面一个“男女”都没有讲,所以老子不是讲的男女问题。陈鼓应先生喜欢开玩笑,说如果全世界女性主义开大会,应该挂老子的画像,老子是女性主义的鼻祖。这是一个玩笑的说法,其实老子没有讲男女问题。《老子》,我还想说,他与现代的男女问题、女性主义也没有直接的关系,但是他对现代社会的问题,以及女性主义提出一个根本性的挑战和补充,而这个根本性其实是间接的,不是直接的,从直接的意义上讲,老子的雌性比喻跟男女问题、跟现代社会的男女平等问题都没有关系。但是从根本意义上,他提出了更高的价值,是一种挑战和补充。

首先是对传统的女性特点的评价问题,老子其实对我们提出一个挑战,我们怎么样看待传统的女性特点。这里我要强调一下,老子所说雌性比喻是一种文化象征,不等于真实世界中女人的特点。老子讲的雌、牝、母,都是一种文化象征特点,而不是真实世界中的女人的特点。真实世界的女人的特点,可以说是柔情似水,温柔妩媚,情深意长,但也可以讲水性杨花,可是女人既可以坚贞不二,也可以宁死不屈,也可以冷若冰霜,也可以不可理喻。我说这些是什么意思呢?真实世界中的女性各种各样的特点都有,各种各样的特点不足以作为一个文化象征,而老子所说的雌性是一种文化的象征,它有特定的内容,而不是现实世界中女人各种特点的一个“大杂烩”。

另外,从《老子》来看,它讲的柔弱的特点,“柔弱胜刚强”,“牝恒以静胜牡”,这些特点体现在被动、宽容、温柔、顺从,并不是女性的精神枷锁。按照现代女性主义者来说,你们讲女人应该温柔、应该被动、应该顺从,都是你们加给女人的精神枷锁,是你们男人强加给我们女人的文化特征。这是现代女性主义的特点。所以现代女性主义有比较强的特征,如果她上汽车,按照传统的绅士风度,就要男人给女人开汽车门,让女人先上汽车,对不对?到了一个宾馆的门口,男的给女的开门,让女的进,有的女性就说,我不需要这样,男女平等,我自己开门,用不着你开门。也有女性朋友说:要是哪个男人给我开门,我会说一百个谢谢,希望这样的男人多一点。所以同样是女性,对所谓的女性的柔弱、顺从这样的特点,也是有不同的看法。我想强调,按照《老子》哲学来说,这个女性的文化象征,并不等于女性的精神枷锁,而所谓主动、固执、强悍、独立也不等于新女性的特点。所以,对于《老子》哲学来说,雌性的柔顺不等于弱点,不是负面特征,而高于男性特征。所以在《老子》中,这些雌、牝、母,这些字所代表的文化象征意义,不是负面价值,而是正面价值,而且这种正面价值高于父亲、男性或者雄性,或者牡,那个特点所代表的男性的特征。所以老子的雌性比喻,实际上告诉我们,传统所认为的那种女性特点不是负面价值,不是应该抛弃的价值,而是应该肯定的价值,不是女性特别应该抛弃的价值,而是男性也应该学习和提倡的价值,这是根本点。牝恒以静胜牡,柔弱胜刚强,这是对传统雌性或者女性象征符号的价值的最高的肯定。所以这跟现代女性主义对传统女性文化特点的评价是完全不同的。我想说的是,在社会中占据主导地位的男人,包括大国的管理者、领导者,应该实行雌柔的原则,这样才能实现无为而治,实现自然的和谐,也就是自然的社会秩序以及国际秩序。那么以男性美德,男性英雄主义,甚至男性霸王习气,来改造和塑造现代女性,是不是对呢?是否有利于女性的社会地位和生活素质的提高?按照《老子》哲学的说法,回答是否定的。按照《老子》的说法,要想提高女性的地位,不必否定传统女性的文化特征,恰恰应该让男人来重新认识女性文化象征意义的价值地位和特殊的定义。

刚才讲的是如何认识传统的女性文化象征的特点。按《老子》的说法是应该肯定这一点,应该让男人学习和提倡这些。那么下面就是讲如何改造男性统治的社会。这个问题的根源,其实在于是性别问题,还是文化价值方向问题。如果我们不改变文化价值的内容和文化价值的重点,仅仅谈性别问题,其实不利于根本改善女性的社会地位。因为,如果我们的价值原则,我们的价值体系,还是男性英雄主义或者男性霸权主义的话,那么女性的社会地位再怎么提高,对这个社会也并不是真正有利的,因为在传统男性英雄主义和霸权主义的社会价值体系里面,第一,女性很少有机会掌权;第二,女性即使掌权,也不能以雌柔的原则或自然无为的原则来治理国家。最明显的,我们知道吕后,吕后她掌权了,武则天掌权了,慈禧太后掌权了,可是整个社会价值体系,还是男性的价值体系,是传统社会以男人为主的价值体系,所以她们掌权也要学男性的权谋、狠毒、专断,她不这么学,掌不了权,掌了权,也难以坚持。所以即使是女性在男性的价值体系中掌了权,也要实行男性的价值原则,所以对女性的社会地位提高完全没有好处。所以如果社会的价值体系得以纠正,那么男性掌权者,也可能实行老子式的无为而治,可以达到更好的治理效果。所以我说在传统的男性主导的社会里,追逐权利、扩大疆域、炫耀权势,这些霸王式的行为被当作英雄的特质而受到广泛的歌颂和赞美,同时也受到女性的崇拜,我们都说,英雄美女,美女嫁英雄,美女喜欢英雄,英雄都是征服别人、征服江湖、不惜杀戮的这样的人。所以他们这种男性的霸权英雄也会受到女性的崇拜,也会影响女性的行为方式,所以从文化象征的角度来看,侵略行为的确和男性特征有更密切的联系,而雌柔原则是对强制性、侵略性、扩张性等男性文化象征的批判和制衡。所以我刚才讲的第一点,如何看传统的女性文化特征,第二点如何改造传统的男性强权社会。如何改造,按照《老子》的说法就是要运用雌柔的原则,运用雌性的文化特征,自然无为,道法自然,辅万物之自然,以百姓之心为心。

下面我提出一个更大胆的假说。就是说,我们可不可以建设一个女性的形而上学,形而上学是什么意思?就是我们把它简化说,这是在现象世界后面的一个更根本的理论。因为现代的女性主义,都是现实社会层面的直接诉求,比如同工同酬,女性应该有更多提升的机会,女性应该在社会中担当更重要的角色,比如说议会中女性的比例应该提高,国家领导人当中应当有更多的女性代表,这都是现代女性的诉求目标,但是这些诉求目标都是现实社会的具体的目标。而《老子》哲学特别是老子用的雌性的比喻,给我们一个提示,就是雌性所代表的一些文化象征意义和《老子》哲学所主张的雌柔的原则,从更根本的意义上改变女性的社会地位。这样是从一个本体论或者哲学的角度来整个改造社会价值的体系,所以《老子》哲学实际上是对社会价值系统的补充和修正。所以我想讲,雌柔原则不等于男女平等,不等于女性主义,但是道、自然、无为,《老子》哲学思想这些基本的概念,都体现在雌柔原则里面。而这个雌柔原则代表一种普遍性的价值原则,具有本体论意义,是从最根本的或者更高的角度提出来的原则。《老子》哲学从根本上反对男性强权精神,提倡母性的仁厚、宽容、慈祥,提倡以柔制刚,以柔补刚,以柔合刚,以社会、人类、宇宙的和谐为最高的价值和目标。

我想讲的是,《老子》是男人写的书,而且是给男人看的,不是给女人看的。所以它不是在谈男女问题,但是它的哲学从根本上改变了人们传统中的思想观念,认为男性代表社会主流的价值原则、价值方向和社会的主导原则。《老子》反对这一点,而提出雌柔原则,柔弱胜刚强的原则,用这个来修正传统的象征男性霸权主义的社会价值体系。这个雌柔的原则有利于实现阴阳和谐。

我们看一下,乔丹,是一个男子汉的形象,但是他在真实生活中,他有相当温柔、重感情的一面;施瓦辛格,当加州州长,他开始演电影,演一个壮汉会打架,那个没太多人喜欢他,等他演一些有感情、懂得爱、懂得友谊的人物形象,他才能受到广泛的关注和欢迎。这就说明,你一味地强调英雄、霸气、主动、强悍、进攻,那些特点是没有办法得到人类社会的广泛认同的。推广到国际事务中,如果大国一味炫耀自己的强大,要求别人无条件服从,必然会遭到甚至冷遇、唾弃甚至反抗。反之,如果大国能够礼让小国,必然会赢得更多的尊重。所以《老子》哲学代表的是一种高度的自信、自强,高度的智慧,体现一种博大的人道精神的象征。这种原则,雌柔原则也好,道法自然的原则也好,辅万物之自然原则也好,都可以促进和谐、和平、友好的这样一种精神力量。

提问:我想人类有和谐的东西,也有一些不和谐的东西。为了达到和谐,我们可能必须去操纵、去控制那些不和谐的东西。如果不控制、不操作,我们没有政府、没有监狱,那可能不和谐就会更大,社会就变得不和谐了。这里就产生了一些矛盾,因为《老子》说“无为”。

第二点,你说天之道和人之道,其实这是生态万物进化的一个原则,必然是这样的。每个人都去追求进步、追求成功,才会有利于和谐,如果都去“损有余而补不足”,可能我就不会再去进步了。像欧洲这一块的人很懒,欧洲这一块是发展很好的国家,因为它的福利很好,没有我们深圳的那种奋斗精神,我要追求成功,就要奋斗,这里面存在一些矛盾,可能我没有透彻地理解《老子》的这一段话,所以在这里向刘教授请教这些的问题。

刘笑敢:我想你的问题很好,也很有代表性,类似这样的问题很多,每次演讲或上课我都会遇到这样的问题。先讲和谐的问题。有一次我在南京演讲,有人说:你们学者怎么都替政府宣传呢?政府讲和谐,你们也跟着讲和谐。其实不是。我们讲和谐,是早就讲了,80年代汤一介就讲和谐,我在80年代讲《老子》也开始讲和谐,并不是因为政府讲和谐我们才讲和谐。另外我想强调,我所说的“和谐”并不等于单纯的、简单的社会秩序,我所理解的和谐,一定是要自然而然的气氛才叫和谐。如果是因为纪律严格,控制很严,大家都规规矩矩、安安静静地坐在那里听讲,这种气氛只能说是有秩序,不能叫和谐。和谐一定是相当程度上自发的秩序、自发的融洽,你感到没有压力,没有强迫的成分,这才叫和谐。如果是因为某种压力、某种外力强制你不得不规规矩矩地坐在那里,好像我们的会场气氛很好,那不是真的和谐,那只叫做守规矩而已。所以我讲的和谐,一定要是自发的。有一次我在苏州演讲,有人跟我说:你还讲和谐,不让我们说话了,你再讲和谐就不让我们随便说话了。这是两回事,为了和谐你不要乱说话,这叫和谐吗?那是为了守纪律,为了达到某种表面上的秩序,你不要乱说话,这个不是和谐,这个达到的不是和谐。和谐一定要是自然的、自发的、没有压力的状态,才叫和谐。用强制的办法达到的,那只是秩序、纪律,而不叫和谐。我想区别这一点。

有的人说,不和谐的现象现在经常出现,好像是必然的,那你要讲和谐,讲得那么高,是不是不现实?我想讲,“道法自然”,这个自然不是一种纯客观的现象,我是把它作为一个中心价值,什么叫价值?价值说白了,就是我想要的东西。民主是一种价值,我觉得民主好我说它是一种价值,或者说财富是有价值的,所以我要追求财富。那么,道法自然,它追求的一种自然,追求的一种价值,是在现实中还没有完全实现的东西,所以才要去追求它。我不知道我所讲的和谐,跟你们心目中所理解的和谐是否一致。按我所理解的和谐,一定是自然的、自发的、没有强制的,这才是值得追求的。至于那有很多不和谐的现象,跟我所讲的没有矛盾,我是希望那些不和谐的现象变得和谐,所以我来提倡道家的智慧。那么刚才这位朋友讲到,欧洲人不求上进,比较懒,但是在我听到的,很多人觉得北欧的社会状态不错,他们的国民收入不低,生活压力不大,社会福利很好,失业率也不高,犯罪率也不高,那么这种表面上不如美国人拼命奋斗,是好还是不好呢?我觉得没有什么不好。我们的生活就应该每天在紧张奋斗之中吗?如果是这个社会上有10%的人努力奋斗,我觉得可以,他愿意奋斗,社会也需要有人奋斗。20%的人拼命奋斗,30%、50%、100%的人都在拼命奋斗,我们奋斗一两年,希望有一个安定的、幸福的生活,一两年不够三五年,三五年不够10年,10年不够20年,20年不够50年……我们几代人100%奋斗,我本来能扛100斤,现在我要扛120斤,我今天扛120斤是为了明天,明天是为了后天,后天是为了……我一辈子都要扛120斤,超出我的负荷能力,我为了什么?如果一个公司的领导要求所有的员工能挑100斤,你们要挑120斤,为了公司好,也为了你们自己好,一年、二年、三年……为了什么呢?你为你公司这样,你又是为了什么呢?你这个公司又是为了谁呢?所以按照道家的理想,能挑100斤,大家都挑80斤,这个游刃有余的社会才是理想的社会,理想的生活,对不对?在年轻的某个阶段,我能挑100斤,我拼命挑120斤,我觉得这是正常的,人都有一个奋斗的阶段,有一个奋斗的时期,有一个特殊的状态,水灾来了,旱灾来了,我们要超常规地努力发挥,这都是对的。可是你不能指望所有的人,在所有的时间都在拼命奋斗的状态之中。所以有句话“爱拼才会赢”,我对这话有点疑问,拼是为了什么?拼是为了明天生活好,结果是拼到60岁,没有时间享受生活了,有了钱也没时间享受生活,或者一身病了。年轻的时候我们拿命赚钱,年老的时候拿钱买命,这个又是为了什么呢?与其如此,你为什么年轻的时候,不稍微悠着一点呢,是不是?所以我的想法,道家的理想跟儒家的理想可能有点不一样。按照我读道家的理解,应该多数人在正常的状态下,是过一种游刃有余的生活,这样的社会才可能和谐。如果每个人能挑80斤,你非要他挑100斤,长期如此,多数人如此,这个社会一定处于一种紧张的状态,是不利于社会和谐的。

帮助中心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