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市民文化大讲堂(上、下册)
于丹:深圳这座城市在中国之所以独特,是因为在特区中没有什么梦想不能发生,特区就是一个酝酿奇迹的地方。所以在这样一个地方,它走在中国的最前沿,它曾经是中国社会经济转型时期的一个神话。它在整个中国格局的变动过程中是不可替代的一个角色。那么作为这个地方的市民,又是什么样的文化情怀,又是一个什么样的个人定位呢?
我们自己的内心在深圳,面临着多元的选择、丰富的物质、发达的文明,以及种种先进的科技手段。这些东西究竟给我们带来了什么呢?也许带来了更多的仓皇与起伏不定。
深圳是中国最典型的一座移民城市,这个地方是包容的、多元的、碰撞的、杂糅的,很多新的气质、生活方式、文化包括思想。都在这种碰撞、杂糅中生成了一种全新的化合反应的结果。
那在这座城市中,每一个人自己的生命角色是什么?有很多东西是自己的内心想要遗忘的,有很多是渴望拥有的。每一个人个人的定位对于内心的把握,由于文明的发达和物质的繁盛,因为选择太多,其实更加艰难。
所以在今天这个时代,最艰难的不是如何去把握一个丰富的、多变的世界,而是一个人如何面对自己的内心。我们自己的心在何方?能够真正看见自己的内心吗?世界很大,很动荡。但是我们自己在天地之间有坐标吗?
今天要探讨的题目是关于“儒道兼济,构建中国人的人格两岸”。有一句谚语说得好,“人不能决定自己生命的长度,但是可以决定生命的宽度”,什么是生命的长度呢?反正生年不满百,活个七八十年、八九十年这都是长度。但是这意味着生命质量吗?质量在于我们,宽度自己把握。把两岸定在哪里,决定了是将人生隔成一条很窄的小溪,还是隔成一条很宽的大河,如果我们真正想把生命过得辽阔,自己把握这个权利,决定我们的两岸在哪里。
儒家是一种公众交往、社会礼仪。中国人在每个生命自我实现上要去遵循的一些社会规矩法度,以及君子“日三省乎己”这样一种道德情怀。
但道家意味着一种精神上的自我超越。人的第一步是自我实现,进入社会。人的第二步是自我超越,再从社会上回归到自我。
儒道是我们生命中两种文化基因,它并不是外在用一种经典方式灌输的,而是从我们的内心完成的一种唤醒,它本来就存在,看我们自己如何去想。
儒是我们两千多年来整个中国社会循环、成长的一种道德原则,我们大家共同遵循的社会默契,儒家讲究凡事叩问内心,从自己的反省去决定这种状态。儒家以“君子”作为人格的高尚境界,那么什么才是真正的君子呢?君子这个概念,听起来很简单,做起来很艰难,这就是知易而行难。
有一次学生司马牛就问老师,你给君子下个定义,老师的回答就四个字,他说“不忧、不惧”。也就是说一个人没有太多的忧思、忧惶,没有很深的恐惧、畏惧。不忧不惧是为君子。学生一听就很不屑一顾,说你这个标准太简单了。不忧不惧是为君子乎,难道不干点儿什么事吗?言外之意就是很不屑,觉得老师说的不够高大。然后老师就反问了他一句话,孔子说“内省不就,夫何忧何惧”。如果每个人都做到“日三省其身”,那就能使自己的内心没有愧疚,孔子说“不忧不惧”,也就是说一个人没有太多的忧思和恐惧,而一个人可以做到不忧不惧,这还不是君子吗?
中国的儒家提出“日三省乎己”,就是多次地、反复地在内心完成一种叩问。都叩问哪些事情呢?
第一,为人谋而不忠之。也就是说,做事你忠诚于你自己的这个职业岗位了吗?为人谋,过去是为君主,为自己的主人,但是我们今天讲究的是职业化,你不为你的这个职业去做事吗?谋,就是谋划、谋略,去做个事儿。为人谋而不忠乎,你今天忠诚了吗?这是每天要问自己的。作为一个职业角色来讲,为人谋而不忠乎,每天问问自己。人真正的忠诚不是忠诚于他人,是忠诚于自己内心的操守和良知。就是你问问自己,用老百姓的话说,我良心交代得过去吗?你做的这件事儿良心交代得过去是为忠也,因为你做的这件事在你心里了。所以做任何一件事,君子慎独。有人监督的时候好说,没人监督的时候你真的做到良心交代得过去吗?这是每天要问自己的一个问题。
第二个问题是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你跟朋友交往今天守信誉了吗?中国的古人一诺千金,也就是说答应朋友的事情,那是要生死相守的,一定是要做得到的。其实朋友不在于人多,重要的是朋友之间有没有这样一种信誉的默契,这是要问自己。
第三问,传不习乎。传是别人传给你的道义,习是自己内心的复习和温习。今天这个信息时代,你看部电影或者看部书,或者是朋友们的沙龙聊天,能够给你传道的机会,可以说现在是历史上最多可传道的一个时代。但是传给你的东西,我们经常说左耳朵进右耳朵出了。这个东西没有进入生命、化入心里。怎么才能化?那叫习,就是自己的复习、温习,走脑袋了吗?所以这都是属于“日三省乎己”的事儿,我们要问问自己,问完了一遍我们会发现,这都不是外在的,而是要求内心。
我们大概从小都不陌生一个词,就是觉悟。我们都说要做一个有觉悟的人,建立生命的觉悟。但何为觉悟呢?觉悟本身是一个佛家用语,我们在这里就看中国词本初的含义,觉字头下面是一个看见的见。悟呢?是树心一个吾。这两个字真正的含义是什么呢?就是见、我、心,终于看见了我的心视为“觉悟”。见我心,真正的觉悟是在这种遮蔽之下我自己的心能不能看得见。
今天这样一个信息时代,我们向外去发现一个无比辽阔的世界那不是难事,但是向内发现一个无比深刻的内心,我们今天仍然很迷惑,我们仍然看不清。甚至外在越丰富,我们内心何去何从,我们挣扎得就越激烈。所以儒家告诉我们的这条路是什么呢?就是叩问内心,一切从最朴素、最简单的做起。也许我们这个世界不缺乏远大理想,但我们总缺少从脚下到达理想的那条路。第一步在哪里,我们总是走不出去。这个时代是一个喧嚣的充满了幻影和泡沫的时代,媒体构筑了多少美丽梦想,我们看见了多少别人的生活。我们总觉得自己可以成为什么样的人,但是脚下的理想是什么?用什么来安顿自己的心?
孔子的学生跟他在一起,大家高谈阔论理想。孔夫子这样一个外世师表、巨圣先贤,他淡淡地说出了他的三个小愿望,这无关于大气苍生,他只是说他自己的生命。他说我的梦想无非就是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就是这样12个字。
我们今天每个普通人,当我们进入社会之前,也许你还没有一张名片、没有一个身份、没有一个岗位,但我们每一个人都不能摆脱跟这三种的关系,这是一个自然人与生俱来带来的关系,就是人人皆有生我养我的父母长辈,人人在穿行中都有朋友平辈,而我们为人父母也都有自己的子女晚辈,所以老者、朋友和少者无关乎我们现在的地位、财富、身份、学历,这是每个自然人都会遇到的三种人,什么是我们真正的永恒理想?是你对这三种人必须交代过去,你对他们没交代过去,你说什么安身立命、谈什么大气苍生,你说你怎么兼济天下、振奋家国,其实只不过是空话。
老者安之,何为安?我的理解是让你的老人外在可以安身、内在可以安心。内外安顿对一个孩子来讲容易做到吗?什么叫外在安身,就是他老有所养,这日子能过得好,但是这跟他住多少平方米的房子,家里面有什么环境,有什么软硬件设施,有关联,但关联不是最大的。关于孝顺,《论语》中讲了两个概念、四个字。第一个概念,无违,就是说你不违背他就是孝,什么叫无违?我们想一想,总说孝顺、孝顺,顺者为孝,你顺着他本身就是孝。有些很孝顺的孩子,自己只身一人出来打工,在深圳闯出一片天地,然后从农村老家把父母接来了,然后就天天训父母,说你现在的生活习惯还是在老家农村的,你这个生活习惯还是原来过苦日子的,现在你儿子已经出息了,用不着你这样,你怎么就好日子不好好过,有福你就不会享呢?天天数落,天天数落,这是孝吗?因为你不顺。
另一个概念,也是两个字,叫“色难”,就是说儿女在对老人的这个过程中,大把地花钱什么的都不是最难的,给人家一个好脸色是最难的。真能给父母个好脸色吗?我们总说没时间,经常回家给父母买东西、送钱,楼下车发动机都不关,冲上去把钱一扔、东西一扔,说你们好好过日子啊,午饭我可不能陪你吃了,我还得赶紧忙去呢,然后就走了。其实和颜悦色,你就是空着手回来,父母心里都有极大的安。其实什么叫安?让父母心安,就是稳稳当当地放下来,别跟着你担惊受怕,别觉得这个孩子让你今天累了、明天又有风险了、后天又被套住了,就这样起起伏伏,父母是不会安的。老者安之,外在安身、内在安心。外在需要这个孩子让他老有所养,内在需要这个孩子是一个正直、善良、有公民基本道德,为社会担承责任的这样一个人,他的父母脸上有光彩,才能够安心。
什么叫朋友信之?人这一辈子会遇到形形色色的朋友,不同的生命阶段、不同类型的朋友,最后你怎么评价这些人?其实我们终其一生真正想起来,也许总会有为数不多的那么几个人——他永远都不喧嚣在你的眼前,但是他会一直默默地站在你的背后;他永远都不给你锦上添花,但是你需要时他就会给你雪中送炭;他也许从来都不会对你滚烫火热,但是这种友谊却温暖恒久相伴终生。如果你身边有这样的朋友,你怎么评价他?你说他是一个辉煌的人、是一个伟大的人、卓越的人、优秀的人,这些评价都太空泛。你对他的感觉这一生只有一个字,就是信。人一生真正信得过的朋友都是这种君子之交,恒久长远的人。
什么叫“少者怀之”?现在我们有些长辈,自己可能让孩子觉得能够高山仰止,觉得这个人真了不起,这个人多伟大啊,我一辈子都达不到他那样。这样的人不是孩子们最经常想起来的,他们能够经常想起的会是觉得这个人真好,他的生命是那么的朴素、那么温暖、那么坦荡,所以他的今天就是我的明天,我的明天有可能做得比他还好。一个人这么想的时候,他是经常想起这个人的,这就是少者怀之。
那“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这是君子的理想。孔子又谈到君子的道德,他非常谦虚,说,君子有三种道德,但我自己还做不到。哪三种道德呢?就是“仁者不忧,智者不惑,勇者不惧”。
我们现在说什么是忧?什么是惑、什么是惧?这个世界上迷惑、困惑、诱惑很多。恐惧畏惧、惧怕天天都有。那么当整个世界充满了忧、惑、惧的时候,这一切我们都叫做负面情绪,人怎么样才能不被负面情绪压垮呢?那就需要我们自己的内心,能不能够做到真正的仁、智、勇。
什么叫智者不惑呢?我们只有用智慧把自己那颗心强大起来,让自己有定力,能清晰了解自己真正想要什么,即使面临再多的选择,我们都不会感到迷惘。迷惑与迷惘,其实就是或此或彼的客观世界与一颗心之间形成的较量。谁都希望选择多,但是丰富的选择对于一颗不迷惑的心来讲是奢侈的,对于一颗迷惑的心来讲是灾难。因为你会忙不停地跟着转,人家今天选这个你跟这个,明天选那个你跟那个,选来选去你从来都成为生活中的别人,而最终也不是自己。智者不惑就是有自己的这颗心在。
什么叫勇者不惧?都说两强相遇勇者胜,一个勇敢者的心就在于它坦荡、无畏,所以它的恐惧就会少很多。我们说社会秩序那么好,真正拔刀相向,逞匹夫之勇的机会不太多了,那么我们真正需要的勇敢是什么呢?我们真正需要的是那种君子之勇。孔子有一次在荒凉的地方讲学,一帮宋人拿着兵器把他围住,他就低头弹琴唱歌,头也不抬。这时候他的大弟子子路就冲进来,说,你老先生在那乐什么呢,你看外面围着这么多人。孔子就把他叫上来,说,在水中穿行不避蛟龙,那是渔夫的勇敢;在陆地上行走不避犀牛野兽,那是猎人的勇敢;白刃相交于前,赤子若身,大义凛然,那是烈士的勇敢;还有一种就是泰山崩于前而不变色,一个人能够做到珍惜当下的时局,渡过难关,这也是真正的勇敢。孔子仍旧很平静,没过一会儿,宋人敲门进来,说,对不起,我们的仇人和你长得太像,认错人了,我们现在就撤兵。如果一开始以子路理解的“勇敢”来对待这场遭遇,不问青红皂白乱杀一气,最后发现是一场误会,那就变成了一场悲剧。这个世界上真正的勇敢是靠智慧和正义的相关,才能够走到最后。
仁这个字简单,就这四画,其实在两万多字的论语中,这一个仁字前后出现了109次,这是中国儒家思想核心中的核心、基石下的基石。仁字只有四画,单立人一个二字,但又包含着深刻的道理。二人成仁,也就是说仁爱之心从来是你和别人在一起的时候流露出来的一种态度。这个仁爱之心为什么会是一个单立人呢?就是说仁爱从来以一种孤独的、自我状态下能表现出来的态度,他一定旁边还得有个别人,至于二人成仁,那人是谁?那不重要,有仁爱之心的人,那个人就算是马路中的陌生人,他随意看你一眼,他会觉得你的脸上是镇静的,你的心里是有光芒的,你看人的眼睛是善意的,甚至是有了一种笑容的。如果你心中没有仁爱,你旁边这个人哪怕是你的父母、儿女,你也可以打骂虐待。所以二人成仁,仁永远是一种和别人在一起的态度。
这态度是什么呢?孔子说,“仁者爱人”。就是真正的爱别人,发自内心的,真诚、善意的一种爱。怎么去爱啊?孔子又继续解释:“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尽取义,可谓仁之方也。”什么意思呢?己欲立,就是我们每个自己在世界上都想让自己树立起来,己欲立而立人,用树立自己的心去帮助别人也一一地都立起来,每一个自己都想发达,那么己欲达而达人,用发达自己的心帮着别人也都一一发达起来。能近取喻,比你最近的那个人,你跟他将心比心。在单位就是跟你的同事,在家里可能就是夫妻之间,或者跟孩子,或者跟邻里,出门跟朋友,反正离你最近的人,你用自己的心跟他换位思考一下,你如果高兴的事你就也帮他一把,你要不高兴呢?《论语》里还有一句话,叫做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能这么做就是仁之方也,这就是仁义最根本的方法。所以仁爱之心就是一个普通人能做的事,为他人做事是给别人和自己都能带来快乐的。
“仁”又有哪些可操作性的元素呢?孔子将它们分出层面来,叫“五者行与天下”,分别是“恭、宽、信、敏、惠”。
第一条就是恭敬的恭,为什么要恭?孔子说了四个字,叫做“恭则不侮”,每个人都有尊严,我们穿行于这个世界都希望得到别人的尊敬和爱戴,怎么才能得到呢?就是你先对别人尊敬,你就能保持自己生命的尊严。
第二点叫做宽则得度。就是一个内心宽广的他能得到最广泛众人的拥抱,什么人宽?心底无私天地乃宽。有的时候在这个世界上原谅是一种美德,孔子的学生就曾问“有一言可终生行之乎”,孔子回答说“其恕乎”。其实你宽恕了他人也就宽恕了自己。说恭和宽还只是一种生命的修养,那么接下来的第三个字就关系到我们的职业化了。
这第三个字就是信誉的信,为什么要有信?孔子的表达是“信则人任焉”,就是一个有信誉的人,别人就真正的给他职业生涯,就真正的给他未来,别人就会任用他。这样的一种信,别人给你的这种信任和托付,我们每个人都能做到吗?我们深深会发现这样的事实:那些在职业生涯中走得很顺利,能够不断向上提升的人,往往都不是一开始就被捧得很高的所谓“天才”、“尖子”,因为这样的人容易产生很强的优越感,恃才傲物,难以用平静稳重的心态对待工作。反而是那些资质平平的人,但是为人善良朴素,笃诚守信,把他放在一个岗位上,他就能用自己的名字守住自己的信誉,人品和信誉才是职业生涯的基石,这就叫“信则人任焉”。
第四条就是敏则有功,苦干实干,那不意味着有效率,谁能够把这个事作出有用功来,那是敏锐、敏捷的人,谁敏锐敏捷谁就能做成事,这是非常简单的道理。韩国人有个很好的比喻,这个世界上有一种怪物,前面长满了头发,后脑勺是个秃子,它迎面而来的时候永远面目非非,当它走近时你突然知道它是谁了,伸手去抓,对不起,后脑勺什么都没有,这个怪物的名字就叫机遇,机遇从来都是披头散发而来,但等你一想抓住就走远了,所以什么叫敏则有功?只有内心敏锐的人才能抓住机遇。
最后还有一点是惠,惠则足以使人。也就是说一个有恩惠之心的领导才足以使用你的下属,什么叫做惠呢?这个恩惠之心就在于你对你团队当中的每一个人在精神利益上予以肯定,在物质利益上予以分享,让每个人在团队里面感到自己是骄傲的、有价值的,就叫恩惠之心。
仁者还需要大智慧,孔子对此的回答是两个字——知人,就是知道了解别人,了解人是世界上最难的,这个世界上真正的大智慧不是了解生物化学的人,那个只是知识,智慧是什么?顺着人心上的每一条纹路,去实现他自己一生真正的愿望,能够去尊重每一个人。真正的智慧会给人一种补充,它会让你感觉到在这个世界上有自己一种做人的分寸。
今天一个人如果能够做到以德报怨,这是好吗?很多人觉得好,怨就是别人给你的伤害,我用一种道德、一种美好的东西来面对这个社会,不错啊,孔子的学生也觉得不错,所以当年学生就去问老师,以德报怨,何如?我能做到这样,不错吧?没想到老师反问了他一句话。孔子说以德报怨,何以报德啊?别人已经对不起你了,你还要用善良来对他,那有对得起你的人你应该怎么做啊?学生就不知道是什么意思了,孔子说了八个字,“以直报怨,以德报德”。这是人生的分寸,直就是正直的直,当伤害来临时固然不要冤冤相报,但是要用你的正直、坦荡去面对你的不公平和伤害,留着你内心的热情和善良的东西去以德报德,别人对你好的时候你才这样做,这才是值得的。
孔子从来不提倡很多事情过分,主张“过犹不及”,什么叫做过犹不及?孔子说,“事君数,斯辱矣。”做事,以前说的是对君王,而现在就是你跟你领导之间的关系、怎么和你的顶头上司相处,你怎么给他做事?你如果和你领导的关系过分密集,阿谀奉承,他指鹿为马,你就颠倒黑白,你认为他肯定会中用我,其实这就错了,这就是招致羞辱的开端,因为这个领导但凡有点儿人格、有点儿判断力,他就会看不起你,他就会觉得你这个人是不可托付、不可信任的,你就招致了自己生命的羞辱,过分密集,过分殷勤会招致羞辱。一个智者了解自己,懂得他人,有多少是必然、有多少是偶然?有多少是生命的机缘,有多少是自己的成全?每个人只有叩问内心,把这个答案自己找出来,你才会有未来。
中国的儒家思想行于这个世界都是如此简单,它教我们做人、教我们做事,教我们与他人的交往,教我们实现自己。
中国文化的另一个表现,又在道家。道家其实给了我们一种顺应自然的放松的心态。深圳是一个竞争很厉害的城市,我们每个人都有得与失,我们都有着起伏的挣扎,都有着困惑,面对这些怎么办?道家给我们的东西其实就是告诉你,大道仿佛自然,最后不能放弃的是自己的心境。什么时候你的心能够在天地之间完成一场遨游,那你就做到了独与天地精神共往来,天地是有精神的,它能与我们的生命共往共来吗?谁能做到独与天地精神共往来,谁的人格、心胸就是最豁达的。我们其实真正需要的是这样一种生命境界与胸怀,这是一个巨大的境界,只有实现这样一番自我超越,一个人才完成了他人格的成长,所以生命境界就是儒与道的结合,从自我实现开始,到自我超越,这样才能在人格两岸中完成我们的境界。如果说儒家教给我们在世界上承担很多重任,那么道家教我们的就是如何举重而若轻。
那么,人怎么样才能拥有道家的境界?我们老说什么人思想有局限、做事方法有局限,局限局限,是格局小才为其所限,先有局而后才有限,如果一个人生命格局大、气象大,那你怎么能为局所限呢?其实道家给我们的是一番辽阔的境界,告诉我们人的眼光不光要看社会,还要看整个的宇宙天地,这个世界上真正让大家言说和明白的道理是很少的,天地有大理而不言,用你的心静静去体会,完成这种成长。
儒与道,它是中国人人格的两岸,也是中国人的天与地。以儒家为土地,我们可以去实践,去完成自我,以道家为天空,我们可以去翱翔,去自我超越,所以当你这个人在天地之间明确自己坐标系的时候,这个人的未来不是成为别人,而是成为自己。儒也罢,道也罢,天高地阔,最终的觉悟在乎人心,当每个人终于发现自己,让历史穿越过我们的生命,让经典能够活在当下,古往今来有这么多的圣贤、文化都在滋养着我们每一个人,这一生我们有过很多的楷模、有过很多的榜样、有过很多的偶像,但终其一生我们只有一个愿望,那就是成为不可替代的自己,这件事情只有靠我们自己来完成,因为生命就在你的手中。
');" class="a2">收藏
深圳市民文化大讲堂(上、下册)
于丹:深圳这座城市在中国之所以独特,是因为在特区中没有什么梦想不能发生,特区就是一个酝酿奇迹的地方。所以在这样一个地方,它走在中国的最前沿,它曾经是中国社会经济转型时期的一个神话。它在整个中国格局的变动过程中是不可替代的一个角色。那么作为这个地方的市民,又是什么样的文化情怀,又是一个什么样的个人定位呢?
我们自己的内心在深圳,面临着多元的选择、丰富的物质、发达的文明,以及种种先进的科技手段。这些东西究竟给我们带来了什么呢?也许带来了更多的仓皇与起伏不定。
深圳是中国最典型的一座移民城市,这个地方是包容的、多元的、碰撞的、杂糅的,很多新的气质、生活方式、文化包括思想。都在这种碰撞、杂糅中生成了一种全新的化合反应的结果。
那在这座城市中,每一个人自己的生命角色是什么?有很多东西是自己的内心想要遗忘的,有很多是渴望拥有的。每一个人个人的定位对于内心的把握,由于文明的发达和物质的繁盛,因为选择太多,其实更加艰难。
所以在今天这个时代,最艰难的不是如何去把握一个丰富的、多变的世界,而是一个人如何面对自己的内心。我们自己的心在何方?能够真正看见自己的内心吗?世界很大,很动荡。但是我们自己在天地之间有坐标吗?
今天要探讨的题目是关于“儒道兼济,构建中国人的人格两岸”。有一句谚语说得好,“人不能决定自己生命的长度,但是可以决定生命的宽度”,什么是生命的长度呢?反正生年不满百,活个七八十年、八九十年这都是长度。但是这意味着生命质量吗?质量在于我们,宽度自己把握。把两岸定在哪里,决定了是将人生隔成一条很窄的小溪,还是隔成一条很宽的大河,如果我们真正想把生命过得辽阔,自己把握这个权利,决定我们的两岸在哪里。
儒家是一种公众交往、社会礼仪。中国人在每个生命自我实现上要去遵循的一些社会规矩法度,以及君子“日三省乎己”这样一种道德情怀。
但道家意味着一种精神上的自我超越。人的第一步是自我实现,进入社会。人的第二步是自我超越,再从社会上回归到自我。
儒道是我们生命中两种文化基因,它并不是外在用一种经典方式灌输的,而是从我们的内心完成的一种唤醒,它本来就存在,看我们自己如何去想。
儒是我们两千多年来整个中国社会循环、成长的一种道德原则,我们大家共同遵循的社会默契,儒家讲究凡事叩问内心,从自己的反省去决定这种状态。儒家以“君子”作为人格的高尚境界,那么什么才是真正的君子呢?君子这个概念,听起来很简单,做起来很艰难,这就是知易而行难。
有一次学生司马牛就问老师,你给君子下个定义,老师的回答就四个字,他说“不忧、不惧”。也就是说一个人没有太多的忧思、忧惶,没有很深的恐惧、畏惧。不忧不惧是为君子。学生一听就很不屑一顾,说你这个标准太简单了。不忧不惧是为君子乎,难道不干点儿什么事吗?言外之意就是很不屑,觉得老师说的不够高大。然后老师就反问了他一句话,孔子说“内省不就,夫何忧何惧”。如果每个人都做到“日三省其身”,那就能使自己的内心没有愧疚,孔子说“不忧不惧”,也就是说一个人没有太多的忧思和恐惧,而一个人可以做到不忧不惧,这还不是君子吗?
中国的儒家提出“日三省乎己”,就是多次地、反复地在内心完成一种叩问。都叩问哪些事情呢?
第一,为人谋而不忠之。也就是说,做事你忠诚于你自己的这个职业岗位了吗?为人谋,过去是为君主,为自己的主人,但是我们今天讲究的是职业化,你不为你的这个职业去做事吗?谋,就是谋划、谋略,去做个事儿。为人谋而不忠乎,你今天忠诚了吗?这是每天要问自己的。作为一个职业角色来讲,为人谋而不忠乎,每天问问自己。人真正的忠诚不是忠诚于他人,是忠诚于自己内心的操守和良知。就是你问问自己,用老百姓的话说,我良心交代得过去吗?你做的这件事儿良心交代得过去是为忠也,因为你做的这件事在你心里了。所以做任何一件事,君子慎独。有人监督的时候好说,没人监督的时候你真的做到良心交代得过去吗?这是每天要问自己的一个问题。
第二个问题是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你跟朋友交往今天守信誉了吗?中国的古人一诺千金,也就是说答应朋友的事情,那是要生死相守的,一定是要做得到的。其实朋友不在于人多,重要的是朋友之间有没有这样一种信誉的默契,这是要问自己。
第三问,传不习乎。传是别人传给你的道义,习是自己内心的复习和温习。今天这个信息时代,你看部电影或者看部书,或者是朋友们的沙龙聊天,能够给你传道的机会,可以说现在是历史上最多可传道的一个时代。但是传给你的东西,我们经常说左耳朵进右耳朵出了。这个东西没有进入生命、化入心里。怎么才能化?那叫习,就是自己的复习、温习,走脑袋了吗?所以这都是属于“日三省乎己”的事儿,我们要问问自己,问完了一遍我们会发现,这都不是外在的,而是要求内心。
我们大概从小都不陌生一个词,就是觉悟。我们都说要做一个有觉悟的人,建立生命的觉悟。但何为觉悟呢?觉悟本身是一个佛家用语,我们在这里就看中国词本初的含义,觉字头下面是一个看见的见。悟呢?是树心一个吾。这两个字真正的含义是什么呢?就是见、我、心,终于看见了我的心视为“觉悟”。见我心,真正的觉悟是在这种遮蔽之下我自己的心能不能看得见。
今天这样一个信息时代,我们向外去发现一个无比辽阔的世界那不是难事,但是向内发现一个无比深刻的内心,我们今天仍然很迷惑,我们仍然看不清。甚至外在越丰富,我们内心何去何从,我们挣扎得就越激烈。所以儒家告诉我们的这条路是什么呢?就是叩问内心,一切从最朴素、最简单的做起。也许我们这个世界不缺乏远大理想,但我们总缺少从脚下到达理想的那条路。第一步在哪里,我们总是走不出去。这个时代是一个喧嚣的充满了幻影和泡沫的时代,媒体构筑了多少美丽梦想,我们看见了多少别人的生活。我们总觉得自己可以成为什么样的人,但是脚下的理想是什么?用什么来安顿自己的心?
孔子的学生跟他在一起,大家高谈阔论理想。孔夫子这样一个外世师表、巨圣先贤,他淡淡地说出了他的三个小愿望,这无关于大气苍生,他只是说他自己的生命。他说我的梦想无非就是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就是这样12个字。
我们今天每个普通人,当我们进入社会之前,也许你还没有一张名片、没有一个身份、没有一个岗位,但我们每一个人都不能摆脱跟这三种的关系,这是一个自然人与生俱来带来的关系,就是人人皆有生我养我的父母长辈,人人在穿行中都有朋友平辈,而我们为人父母也都有自己的子女晚辈,所以老者、朋友和少者无关乎我们现在的地位、财富、身份、学历,这是每个自然人都会遇到的三种人,什么是我们真正的永恒理想?是你对这三种人必须交代过去,你对他们没交代过去,你说什么安身立命、谈什么大气苍生,你说你怎么兼济天下、振奋家国,其实只不过是空话。
老者安之,何为安?我的理解是让你的老人外在可以安身、内在可以安心。内外安顿对一个孩子来讲容易做到吗?什么叫外在安身,就是他老有所养,这日子能过得好,但是这跟他住多少平方米的房子,家里面有什么环境,有什么软硬件设施,有关联,但关联不是最大的。关于孝顺,《论语》中讲了两个概念、四个字。第一个概念,无违,就是说你不违背他就是孝,什么叫无违?我们想一想,总说孝顺、孝顺,顺者为孝,你顺着他本身就是孝。有些很孝顺的孩子,自己只身一人出来打工,在深圳闯出一片天地,然后从农村老家把父母接来了,然后就天天训父母,说你现在的生活习惯还是在老家农村的,你这个生活习惯还是原来过苦日子的,现在你儿子已经出息了,用不着你这样,你怎么就好日子不好好过,有福你就不会享呢?天天数落,天天数落,这是孝吗?因为你不顺。
另一个概念,也是两个字,叫“色难”,就是说儿女在对老人的这个过程中,大把地花钱什么的都不是最难的,给人家一个好脸色是最难的。真能给父母个好脸色吗?我们总说没时间,经常回家给父母买东西、送钱,楼下车发动机都不关,冲上去把钱一扔、东西一扔,说你们好好过日子啊,午饭我可不能陪你吃了,我还得赶紧忙去呢,然后就走了。其实和颜悦色,你就是空着手回来,父母心里都有极大的安。其实什么叫安?让父母心安,就是稳稳当当地放下来,别跟着你担惊受怕,别觉得这个孩子让你今天累了、明天又有风险了、后天又被套住了,就这样起起伏伏,父母是不会安的。老者安之,外在安身、内在安心。外在需要这个孩子让他老有所养,内在需要这个孩子是一个正直、善良、有公民基本道德,为社会担承责任的这样一个人,他的父母脸上有光彩,才能够安心。
什么叫朋友信之?人这一辈子会遇到形形色色的朋友,不同的生命阶段、不同类型的朋友,最后你怎么评价这些人?其实我们终其一生真正想起来,也许总会有为数不多的那么几个人——他永远都不喧嚣在你的眼前,但是他会一直默默地站在你的背后;他永远都不给你锦上添花,但是你需要时他就会给你雪中送炭;他也许从来都不会对你滚烫火热,但是这种友谊却温暖恒久相伴终生。如果你身边有这样的朋友,你怎么评价他?你说他是一个辉煌的人、是一个伟大的人、卓越的人、优秀的人,这些评价都太空泛。你对他的感觉这一生只有一个字,就是信。人一生真正信得过的朋友都是这种君子之交,恒久长远的人。
什么叫“少者怀之”?现在我们有些长辈,自己可能让孩子觉得能够高山仰止,觉得这个人真了不起,这个人多伟大啊,我一辈子都达不到他那样。这样的人不是孩子们最经常想起来的,他们能够经常想起的会是觉得这个人真好,他的生命是那么的朴素、那么温暖、那么坦荡,所以他的今天就是我的明天,我的明天有可能做得比他还好。一个人这么想的时候,他是经常想起这个人的,这就是少者怀之。
那“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这是君子的理想。孔子又谈到君子的道德,他非常谦虚,说,君子有三种道德,但我自己还做不到。哪三种道德呢?就是“仁者不忧,智者不惑,勇者不惧”。
我们现在说什么是忧?什么是惑、什么是惧?这个世界上迷惑、困惑、诱惑很多。恐惧畏惧、惧怕天天都有。那么当整个世界充满了忧、惑、惧的时候,这一切我们都叫做负面情绪,人怎么样才能不被负面情绪压垮呢?那就需要我们自己的内心,能不能够做到真正的仁、智、勇。
什么叫智者不惑呢?我们只有用智慧把自己那颗心强大起来,让自己有定力,能清晰了解自己真正想要什么,即使面临再多的选择,我们都不会感到迷惘。迷惑与迷惘,其实就是或此或彼的客观世界与一颗心之间形成的较量。谁都希望选择多,但是丰富的选择对于一颗不迷惑的心来讲是奢侈的,对于一颗迷惑的心来讲是灾难。因为你会忙不停地跟着转,人家今天选这个你跟这个,明天选那个你跟那个,选来选去你从来都成为生活中的别人,而最终也不是自己。智者不惑就是有自己的这颗心在。
什么叫勇者不惧?都说两强相遇勇者胜,一个勇敢者的心就在于它坦荡、无畏,所以它的恐惧就会少很多。我们说社会秩序那么好,真正拔刀相向,逞匹夫之勇的机会不太多了,那么我们真正需要的勇敢是什么呢?我们真正需要的是那种君子之勇。孔子有一次在荒凉的地方讲学,一帮宋人拿着兵器把他围住,他就低头弹琴唱歌,头也不抬。这时候他的大弟子子路就冲进来,说,你老先生在那乐什么呢,你看外面围着这么多人。孔子就把他叫上来,说,在水中穿行不避蛟龙,那是渔夫的勇敢;在陆地上行走不避犀牛野兽,那是猎人的勇敢;白刃相交于前,赤子若身,大义凛然,那是烈士的勇敢;还有一种就是泰山崩于前而不变色,一个人能够做到珍惜当下的时局,渡过难关,这也是真正的勇敢。孔子仍旧很平静,没过一会儿,宋人敲门进来,说,对不起,我们的仇人和你长得太像,认错人了,我们现在就撤兵。如果一开始以子路理解的“勇敢”来对待这场遭遇,不问青红皂白乱杀一气,最后发现是一场误会,那就变成了一场悲剧。这个世界上真正的勇敢是靠智慧和正义的相关,才能够走到最后。
仁这个字简单,就这四画,其实在两万多字的论语中,这一个仁字前后出现了109次,这是中国儒家思想核心中的核心、基石下的基石。仁字只有四画,单立人一个二字,但又包含着深刻的道理。二人成仁,也就是说仁爱之心从来是你和别人在一起的时候流露出来的一种态度。这个仁爱之心为什么会是一个单立人呢?就是说仁爱从来以一种孤独的、自我状态下能表现出来的态度,他一定旁边还得有个别人,至于二人成仁,那人是谁?那不重要,有仁爱之心的人,那个人就算是马路中的陌生人,他随意看你一眼,他会觉得你的脸上是镇静的,你的心里是有光芒的,你看人的眼睛是善意的,甚至是有了一种笑容的。如果你心中没有仁爱,你旁边这个人哪怕是你的父母、儿女,你也可以打骂虐待。所以二人成仁,仁永远是一种和别人在一起的态度。
这态度是什么呢?孔子说,“仁者爱人”。就是真正的爱别人,发自内心的,真诚、善意的一种爱。怎么去爱啊?孔子又继续解释:“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尽取义,可谓仁之方也。”什么意思呢?己欲立,就是我们每个自己在世界上都想让自己树立起来,己欲立而立人,用树立自己的心去帮助别人也一一地都立起来,每一个自己都想发达,那么己欲达而达人,用发达自己的心帮着别人也都一一发达起来。能近取喻,比你最近的那个人,你跟他将心比心。在单位就是跟你的同事,在家里可能就是夫妻之间,或者跟孩子,或者跟邻里,出门跟朋友,反正离你最近的人,你用自己的心跟他换位思考一下,你如果高兴的事你就也帮他一把,你要不高兴呢?《论语》里还有一句话,叫做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能这么做就是仁之方也,这就是仁义最根本的方法。所以仁爱之心就是一个普通人能做的事,为他人做事是给别人和自己都能带来快乐的。
“仁”又有哪些可操作性的元素呢?孔子将它们分出层面来,叫“五者行与天下”,分别是“恭、宽、信、敏、惠”。
第一条就是恭敬的恭,为什么要恭?孔子说了四个字,叫做“恭则不侮”,每个人都有尊严,我们穿行于这个世界都希望得到别人的尊敬和爱戴,怎么才能得到呢?就是你先对别人尊敬,你就能保持自己生命的尊严。
第二点叫做宽则得度。就是一个内心宽广的他能得到最广泛众人的拥抱,什么人宽?心底无私天地乃宽。有的时候在这个世界上原谅是一种美德,孔子的学生就曾问“有一言可终生行之乎”,孔子回答说“其恕乎”。其实你宽恕了他人也就宽恕了自己。说恭和宽还只是一种生命的修养,那么接下来的第三个字就关系到我们的职业化了。
这第三个字就是信誉的信,为什么要有信?孔子的表达是“信则人任焉”,就是一个有信誉的人,别人就真正的给他职业生涯,就真正的给他未来,别人就会任用他。这样的一种信,别人给你的这种信任和托付,我们每个人都能做到吗?我们深深会发现这样的事实:那些在职业生涯中走得很顺利,能够不断向上提升的人,往往都不是一开始就被捧得很高的所谓“天才”、“尖子”,因为这样的人容易产生很强的优越感,恃才傲物,难以用平静稳重的心态对待工作。反而是那些资质平平的人,但是为人善良朴素,笃诚守信,把他放在一个岗位上,他就能用自己的名字守住自己的信誉,人品和信誉才是职业生涯的基石,这就叫“信则人任焉”。
第四条就是敏则有功,苦干实干,那不意味着有效率,谁能够把这个事作出有用功来,那是敏锐、敏捷的人,谁敏锐敏捷谁就能做成事,这是非常简单的道理。韩国人有个很好的比喻,这个世界上有一种怪物,前面长满了头发,后脑勺是个秃子,它迎面而来的时候永远面目非非,当它走近时你突然知道它是谁了,伸手去抓,对不起,后脑勺什么都没有,这个怪物的名字就叫机遇,机遇从来都是披头散发而来,但等你一想抓住就走远了,所以什么叫敏则有功?只有内心敏锐的人才能抓住机遇。
最后还有一点是惠,惠则足以使人。也就是说一个有恩惠之心的领导才足以使用你的下属,什么叫做惠呢?这个恩惠之心就在于你对你团队当中的每一个人在精神利益上予以肯定,在物质利益上予以分享,让每个人在团队里面感到自己是骄傲的、有价值的,就叫恩惠之心。
仁者还需要大智慧,孔子对此的回答是两个字——知人,就是知道了解别人,了解人是世界上最难的,这个世界上真正的大智慧不是了解生物化学的人,那个只是知识,智慧是什么?顺着人心上的每一条纹路,去实现他自己一生真正的愿望,能够去尊重每一个人。真正的智慧会给人一种补充,它会让你感觉到在这个世界上有自己一种做人的分寸。
今天一个人如果能够做到以德报怨,这是好吗?很多人觉得好,怨就是别人给你的伤害,我用一种道德、一种美好的东西来面对这个社会,不错啊,孔子的学生也觉得不错,所以当年学生就去问老师,以德报怨,何如?我能做到这样,不错吧?没想到老师反问了他一句话。孔子说以德报怨,何以报德啊?别人已经对不起你了,你还要用善良来对他,那有对得起你的人你应该怎么做啊?学生就不知道是什么意思了,孔子说了八个字,“以直报怨,以德报德”。这是人生的分寸,直就是正直的直,当伤害来临时固然不要冤冤相报,但是要用你的正直、坦荡去面对你的不公平和伤害,留着你内心的热情和善良的东西去以德报德,别人对你好的时候你才这样做,这才是值得的。
孔子从来不提倡很多事情过分,主张“过犹不及”,什么叫做过犹不及?孔子说,“事君数,斯辱矣。”做事,以前说的是对君王,而现在就是你跟你领导之间的关系、怎么和你的顶头上司相处,你怎么给他做事?你如果和你领导的关系过分密集,阿谀奉承,他指鹿为马,你就颠倒黑白,你认为他肯定会中用我,其实这就错了,这就是招致羞辱的开端,因为这个领导但凡有点儿人格、有点儿判断力,他就会看不起你,他就会觉得你这个人是不可托付、不可信任的,你就招致了自己生命的羞辱,过分密集,过分殷勤会招致羞辱。一个智者了解自己,懂得他人,有多少是必然、有多少是偶然?有多少是生命的机缘,有多少是自己的成全?每个人只有叩问内心,把这个答案自己找出来,你才会有未来。
中国的儒家思想行于这个世界都是如此简单,它教我们做人、教我们做事,教我们与他人的交往,教我们实现自己。
中国文化的另一个表现,又在道家。道家其实给了我们一种顺应自然的放松的心态。深圳是一个竞争很厉害的城市,我们每个人都有得与失,我们都有着起伏的挣扎,都有着困惑,面对这些怎么办?道家给我们的东西其实就是告诉你,大道仿佛自然,最后不能放弃的是自己的心境。什么时候你的心能够在天地之间完成一场遨游,那你就做到了独与天地精神共往来,天地是有精神的,它能与我们的生命共往共来吗?谁能做到独与天地精神共往来,谁的人格、心胸就是最豁达的。我们其实真正需要的是这样一种生命境界与胸怀,这是一个巨大的境界,只有实现这样一番自我超越,一个人才完成了他人格的成长,所以生命境界就是儒与道的结合,从自我实现开始,到自我超越,这样才能在人格两岸中完成我们的境界。如果说儒家教给我们在世界上承担很多重任,那么道家教我们的就是如何举重而若轻。
那么,人怎么样才能拥有道家的境界?我们老说什么人思想有局限、做事方法有局限,局限局限,是格局小才为其所限,先有局而后才有限,如果一个人生命格局大、气象大,那你怎么能为局所限呢?其实道家给我们的是一番辽阔的境界,告诉我们人的眼光不光要看社会,还要看整个的宇宙天地,这个世界上真正让大家言说和明白的道理是很少的,天地有大理而不言,用你的心静静去体会,完成这种成长。
儒与道,它是中国人人格的两岸,也是中国人的天与地。以儒家为土地,我们可以去实践,去完成自我,以道家为天空,我们可以去翱翔,去自我超越,所以当你这个人在天地之间明确自己坐标系的时候,这个人的未来不是成为别人,而是成为自己。儒也罢,道也罢,天高地阔,最终的觉悟在乎人心,当每个人终于发现自己,让历史穿越过我们的生命,让经典能够活在当下,古往今来有这么多的圣贤、文化都在滋养着我们每一个人,这一生我们有过很多的楷模、有过很多的榜样、有过很多的偶像,但终其一生我们只有一个愿望,那就是成为不可替代的自己,这件事情只有靠我们自己来完成,因为生命就在你的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