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细页面

解读《亮剑》
在线阅读

深圳市民文化大讲堂(上、下册)

徐焰:今天我对《亮剑》的解读是从历史角度,而不是从文学评论的角度来讲,通过《亮剑》作为引子,讲一下我们怎么样通过这个电视剧正确看待抗日战争史,甚至包括正确看待中日关系。

《亮剑》它是一部小说,后来改编成电视剧。文艺作品和史学作品的一个重大区别,也包括纪实作品,它是可以虚构的,纪实和实录是不能虚构的。在商品经济条件下,在90年代,包括前几年,社会上一些人“挂羊头卖狗肉”,打着纪实的牌子胡编乱造历史,一些有关中越边境反击战、有关对苏联作战的所谓纪实,现在包括网上还在传抄的,都是坐在屋子里瞎编的,还以讹传讹,甚至编抗美援朝绑架毛岸英等等,完全是无中生有。这些人为了追求商业利益不惜造假,所以社会上有假酒、假药,还有好多假历史、假故事。按道理,他打了“纪实”的牌子,其实纪实是不允许造假的。小说可以虚构,然而虚构必须在不违反整个历史框架的情况下。小说里可以虚构一个主人公,姓名是假的,所使用的言语、着装、使用的武器却要符合当时的历史情况,决不能虚构“二战”的人用现代的信息化装备,那就跟“关公战秦琼”一样是不能够允许的。历史小说中虚构的人物,也必须符合当时的历史风貌。

现在有一些创作不太严肃的作品就在于此,虚构的东西是违反当时的历史实况的,这就不符合历史创作的基本原则。当然这不是“戏说”,就是“戏说”也不能违反历史框架。我们认为,《亮剑》基本上还符合抗日战争时期的基本框架。至于它的主人公李云龙,我们就不好同真实的人物对号,有人说是他、是他,这种猜测方法本身就不当,因为他根本不是把某一个人简单的搬运过来。这是把抗日战争中我军许多英雄人物的一些故事捏合在一个人身上,有些地方夸大。有些老同志讲,当年若是真是有这样的人,是无法存在的,那么无组织无纪律,违反党的组织原则是不行的。现在作为文艺作品中虚构的人物,稍微出格一点也无伤大雅。

我们讲现代化,除了物质条件现代化之外,更重要的一点就是理性化。20世纪世界社会学的重要奠基人,德国的韦伯教授有一句话:现代化就是理性化。除了物质生活高度发达之后,人的思维方式也是理性化,我们看待历史问题同样也要理性化,最忌情绪化。在我们现代社会上,特别是新闻媒体、网络出现之后,大量的东西都是情绪化的,这恰恰违反现代化的要求。我们通过历史剧学历史,对大多数群众来说是一个好办法。但是,我们同样要注重研究历史要理性化,以与时俱进的精神,用新的视角来看待我们多元化的世界,力戒狭隘单向的思维方式。看待抗日战争,不是简简单单认为就是中国跟日本打仗。对抗日战争的历史,要放在整个中国近代历史的进程中来看,放在中国社会革命的进程中来看,这才能够正确全面地理解抗日战争,这也才能很好地评价抗日战争中的人物,包括《亮剑》中的艺术造型的人物。

我们长期以来描写抗日战争的作品很多,但是这些年来,我发现一些作品出现一个倾向,就是总是陷入悲情意识,如鲁迅的《祝福》里面的祥林嫂一样,总是讲我怎么被人欺负了,怎么被人打了。其实,应该对此进行深层次的分析,你为什么会被人欺负成这样子?为什么会被人屠杀成这样子?没有深刻的分析,就是思维观念浅薄。这些年我们对理论教育确实有所忽视,对这些东西没有深入分析,结果突出的是浅薄的悲情意识。光是悲情的呼吁,缺乏深层次的理论反思。讲到抗日战争,说明日本对中国人的屠杀,揭露日本的暴行,这是应该的,但是我们同时应该从民族屈辱中反思落后挨打的原因,看清我民族自身的病弱。

我们过去对抗日战争的宣传,有时陷入两个极端,要不然就是一味悲情意识,要不然就是一味地讲自己如何胜利,这两种说法都缺乏深刻的反思。我们说,有关抗日战争的历史剧,20多年前就有一部非常成功的典范,如1985年纪念抗日战争40周年的时候播出的《四世同堂》反映特别好。《四世同堂》是根据老舍写的小说改编成电视剧。当时它的收视率创了纪录,反映特别好。为什么呢?这个电视剧真正是一个思想内涵比较深刻的电视剧,它的深刻点在于两个方面:一个是弘扬了民族正气,另一个也鞭挞了我们民族的病弱,揭露民族积淀中一些劣根性,这样才能引起人们的反思。

中国的抗日战争实际上是一个伟大的洗涤剂,一方面抗击了民族的敌人,另外一方面也洗刷了我们自己民族的污泥浊水。正是因为有抗日战争这么一个洗涤剂,在抗日战争胜利四年之后就能够建立一个新中国。不然的话,社会上有那么多污水,旧中国又是那么腐朽黑暗,不通过抗日战争把它荡涤了,怎么会有新中国的诞生?所以从这个角度讲,《四世同堂》的深刻也恰恰在这里。现在众多电视剧的浅薄,恰恰在于缺乏理论分析。

我们现在讲浅薄的问题,也同社会的风气有关系。现在的社会是一个躁动的社会,躁动的社会造成很多新闻媒体的报道都有一种浮躁情绪。再加上我们这些年理论教育有所削弱,缺乏理论深度,缺乏求实态度,对许多东西是不是真正符合历史事实也不去深入探讨,反正刺激眼球就行。这是我们现在文艺创作中急需克服的一个弱点。单纯为了刺激眼球,单纯为了提高收视率不行,好作品要真正符合历史,就要有理论深度。

我们现在回顾抗日战争史,主要应该弘扬英勇的奋斗精神作为民族精神的脊梁,同时我们也要正视本民族的一些弱点,这对我们现代化的进程有重大的作用。我们抗日战争中,要讲狼牙山五壮士,要讲杨靖宇,要讲八女投江,但是抗战期间我们中国的汉奸那也是数以万计。为什么出现那么多投敌作伪的现象?这些问题你也应该进行反思。

另外,研究抗日战争史,要从整个中国革命的宏观角度来研究,不能单纯讲抗战。就像一个人成长,要从整个成长历程来讲,不能单讲小学这一段怎么样,那他还有幼儿园期间呢。另外,抗日战争作为一个全民族的反侵略战争,参加者,当然我们讲后人都应该尊重他,但是我们的宣传有时候也走两个极端:改革开放前对国民党的正面战场讲得甚少,改革开放后一些人就引到另一个极端,这就产生了反弹。改革开放之后,有些就大讲国民党好的地方,不加分析,盲目称颂。其实,我觉得公正来讲,当然应该肯定国民党的官兵确实很多人为抗战流血牺牲,但是其当权者总体上确实是非常腐败无能,造成抗日战争中我们的国土沦丧了一大半,人民受到这样的蹂躏。日本入侵者数量并不多,就把国家打成这样子,当然是当权者极度腐败无能造成的结果。所以我们讲什么时候都得两方面看。而且我们讲抗日战争中国民党是非常消极的。

按国民党的战史计算,抗日战争中国民党有22次会战,其中有21次是被动防御的,人家打来就招架,只主动进攻过一次,那就是反攻缅甸和云南西部,目的是为了打通国际通道,为了从美国得到援助,其他都是消极方面的。

我们讲历史现象是一个多棱镜,歪曲历史的最好办法就是只讲一个方面不讲其他方面,看起来是真的,总体框架却是假的。就像宋玉写的《登徒子好色赋》说的“攻其一点,不计其余”,我们反对用宋玉的办法,对抗战也恰恰是这样,不能只讲国民党当局抗战的一面,把其他腐朽无能和消极的一面掩饰掉。

当然,近些年强调国民党在抗日战争中的成绩,也有现实的一些政治需要。强调一下抗战史包括国民党的一些应该肯定的成绩,能够推进对台的统战工作,能够增强岛内的民族意识。像陈水扁干脆就不纪念抗战了,吕秀莲还跑到日本马关去感谢日本占领台湾占领50年,认为幸亏日本把台湾地区经济发展起来,这是毫无民族意识的汉奸思想。我们称颂一下国民党抗战的成绩,对于台湾岛内增强民族意识是有作用的,却也不能因为这一点政治需要就歪曲历史。

下面我们就分几个方面来解读一下《亮剑》是不是符合抗战的史实。

首先我们讲《亮剑》表现中日战争和中日关系总体情况。当年中国和日本为什么会打这一仗?关键是因为中日关系强弱转换造成这个结果,造成日本侵华,我看出来《亮剑》这个导演缺乏对当年日本军队的了解,剧里出现的军衔道具自相矛盾,例如“昭(和)五式”军衔即1938年以后日军的军衔都只有领章,此前大正式军装都只有肩章,可是在《亮剑》中有的场合出现的日军竟然是两个不同时期的肩章和领章同时戴在一起(世界上的军队都没有同时戴两个军衔的),一看就是外行的化妆师。看一下改革开放前的电影、电视剧,对日军的服装、军衔都没有搞错的,那时一个原因是比较认真,另一个原因是时代相隔不算太远,知情者多。现在时代相隔远了,再加上一些导演和化妆师不认真,就出现了历史人物服装、武器和用语等大量错误。

下面讲第二个大问题,抗日战争期间国共关系具有合作和对抗的两面性。《亮剑》里面描写了国民党军团长楚云飞和八路军团长李云龙的关系,确实体现了抗日战争期间国民党和共产党既有合作也有对抗,是并存的。因为抗战中双方有一个民族的利益,要不然怎么合作?怎么统战呢?但是双方的阶级利益始终是对立的,这也决定了双方在战争期间实际上都把对方看成是自己的敌人。这也是毫无问题的,怎么可能精诚合作呢?根本不可能。

有一点还是应该肯定的,当时日本不断施加压力,国民党跑到重庆之后,日军连续轰炸,蒋介石虽然派代表秘密对日谈判,毕竟还是坚持抗战立场,这一点我们还是肯定的,他对民族的抗战还是有点贡献的。什么时候国民党抗战坚决了?是珍珠港事件后,国民党对日本宣战是什么时候宣战?是1941年12月9日,珍珠港事件两天之后,国民党政府对日本宣战。这简直太可笑了,你打了四年,怎么才宣战呢?后来历史书上不好写这个原因。以前蒋介石虽然口喊抗战,内心总想讲和,所以对日不宣战。美国参战后蒋介石他为什么马上要宣战,这为的是战后有一个战胜国的地位,宣战后在战争结束时从法律上看就有一个战胜国的地位,不然的话人家不承认你是交战国。

日本一袭击珍珠港,重庆市内高兴地放了鞭炮。有人对美国人说:“你们的受难日是我们的胜利日,这下子天塌下来可有长汉顶着了。”因为美国参战了,抗战就肯定胜利了。从此之后,国民党不同日本讲和,等着胜利。美国跟日本打起来以后,对中国战场也很重视,以前它很小气,不给多少东西,这个时候给东西了。1942年宋美龄到美国国会讲演,因为她是在美国由英语教育出来的,语言还感动了美国很多人。讲演完了之后,美国国会发现不对,第一批给了2.5亿美元,发现有0.8亿转到宋子文和孔祥熙两人的私人账户上去了。国民党向美国人自称没钱抗战,宋美龄到美国国会去演讲一个劲儿哭穷,但她到美国百老汇买东西,美国记者发现她一次购物就花100万美元。当时的100万美元购买力,比现在1000万美元还要多。据美国联邦调查局调查,中国当时在美国有十几亿美元的私人存款。国民党当局向美国要5亿美元的援助,都要求爷爷告奶奶,你还有十几亿美元的私人户头,而且大部分都是孔宋家族的,为什么不拿出来?后来美国称他们为“宋氏贼团”。

中国抗战期间,确实是蒋、宋、孔、陈“四大家族”垄断国家财富。蒋介石可以说不贪污,整个国家都是他的,贪污干什么?孔、宋家族却真是利用抗战积累了巨额财富。为什么“四大家族”搞得人心丧尽?发的是国难财。经济学家马寅初骂他们赚的是猪狗畜牲钱。他不是用正常的商业活动赚钱,而是利用政府的权力赚钱,而且把美国援华的很多物资都贪污了,直接存在他们在美国的账号。美国总统杜鲁门讲“他们是贼”,美国国会都不愿意给他们钱,觉得钱都不用给中国,直接转入他们在美国的私人账号就行了,反正要被他贪污了。

由于中国在反法西斯战争中毕竟还是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所以1943年美国总统罗斯福还承认中国是四强之一。开罗会议正式承认中国是四强之一,中国的国际地位确实大大提高了,这是中国人民流血赢得的地位。但是无论美国、英国还是苏联,实际只是名义上给你个大国的名义,后来中国进入联合国常任理事国,法国也跟着进了。成为联合国的五大国之一,这是中国人抗战流血才得到的地位,但是其他人并不平等对待中国,人家在骨子里头给你一个虚号,并不拿你当大国,你并没有享受到大国的权益。

抗战期间,我们讲国民党的兵役制度也腐败不堪,有钱人家不去当兵,征兵变成抓壮丁。没有钱的就去当兵,去了就跑,跑了就抓。很多人看过电影里的抓壮丁,那真是生动写照,抓了就跑,跑了再抓,恶性循环。再加上,对外依赖美国,对内政权又腐朽。抗战期间,据国民党兵力署统计,抗战期间一共征了1400万壮丁,补充到军队里面只有590万人,剩下的人到哪儿去了?跑了,或者病死了。一个国家保卫民族的战争,所动员的人大部分都跑了,可叹!一个不爱护本国人民的政府,没办法有效的抵御外敌。为什么国民党军队没有战斗力?抓壮丁是拿绳子捆来的,家里老婆孩子没人管,士兵人心不稳。正常的征兵制度应该有完整的社会保障制度,国民党哪有什么保障制度?你走了之后家里老婆孩子挨饿,所以老百姓都不愿意去。

当然,国民党军队在抗战期间也打过一次进攻战役,就是远征印缅,打通中印公路,那是唯一的一次攻势。这次攻势是在美国和英国的战争机器帮助下打的,上面是美国的飞机,下面的物资供应都是美国和英国保障,装甲部队也是美国提供的。这一仗打得还算不错。

我80年代初写研究生毕业论文的时候,请教过当年的中国驻印军司令郑洞国。我问他:你们在印度和缅甸打得不错是什么原因?他说当时作战胜利是传送带的胜利,我说怎么是传送带的胜利?他说美国的战争机器是传送带式的,油料、弹药、物质供应转动起来,全部得到保障,伤兵用飞机送到后方治疗,所有的人都能吃饱,当然作战效能很高。但是这个传送带不是中国的传送带,是美国的传送带,所以印缅作战是依附于美国和英国进行的。郑洞国将军讲第二个原因是没有逃兵,在国内国民党军队是恶性循环,抓了壮丁之后,抓了就跑,跑完了再抓,军营始终是流动的,训练好了的兵老是跑,跑了再抓,军队就没有了战斗力。到了缅甸丛林,你敢跑吗?跑了只能让野兽把你吃掉,只有打回祖国才有希望,所以部队士气很高,既没有逃兵,物资供应又充足,所以那个仗打得不错。

抗战后期,国民党在美国的支持下装备得到改善。1943年以后,中日在战场上的情况就发生变化,过去日本最大的优势是有制空权,1943年以后制空权已经落到国民党和美国空军手里。当时日本没有空军,只有陆军航空兵、海军航空兵,抗战后期日本的航空兵实力已经不行了。在火力和装备方面,1943年也是个转折点,日本的装备已经落后于中国军队。这个时候蒋介石得到了大量美元,却主要不用于抗战,而是囤积起来准备打内战。这一点不但是共产党这么讲,美国也这么讲。美军参谋长史迪威跟蒋介石闹翻了,后来蒋介石勒令他辞职走了,重要原因就是史迪威说蒋介石把武器囤积起来不用来抗战,认为你囤积武器将来准备打共产党,那么我把它分一点给共产党。蒋介石更不干了,干脆就把他赶走。“史迪威事件”就是这个事件闹起来的。

美国当局对蒋介石也非常不满,罗斯福称蒋介石不称蒋介石,称他是“花生米”,因为他脑袋是光头。你看罗斯福的回忆录,对蒋介石轻蔑之极,一讲国民党就以腐败一言以蔽之,一讲蒋介石就以无能一言以蔽之。他几次想把蒋介石换掉,甚至想制造飞机事故,史迪威也想这么干过。这是很恶劣的事,作为盟国的军事负责人,怎么能制造飞机事故把盟国的一个领导人给干掉呢?美国想换一个亲美的人物,是不择手段的。所以,我们说蒋介石跟史迪威的争吵,也不能完全说蒋介石不对,他消极抗战是不对的,但是抵制史迪威想控制中国军队的意图,我们还是应该肯定的。史迪威虽然积极主张抗战,但他毕竟是美国利益的代表者。

到了1944年春天至这一年的年末,日本军队在海上的运输线不能维持,被美国的潜艇和飞机攻击几乎切断,就想在中国打通一条运输线,又向国民党发动了一场进攻,出动50万军队。这个时候国际反法西斯战场是节节胜利,日本军队是强弩之末,强弩之末打国民党,还把国民党打得一溃千里。这个时候如此惨败,国民党当局没有办法跟全国和全世界交代,抗战初期打败仗还可以说是武器装备不如日本,这个时候武器装备已经比日本强了,制空权在美国和中美空军手里,日本军队主要是夜里进攻,白天还要遭中美空军轰炸,但是这个时候国民党军还是一溃千里,搞得声誉扫地。

1944年春日本发起“一号攻势”的进攻,国民党在河南的汤恩伯的部队一溃千里,20天之内40万大军全部崩溃,老百姓还帮助拦截汤恩伯的军队,缴中国军队的枪,这是悲惨的事件。为什么有这种事?当时人称“河南四殃,水、旱、蝗、汤”,老百姓对汤恩伯恨之入骨。汤恩伯的部队败退的时候,集团军司令李家钰被老百姓打死了。抗战的时候国民党军一共死了两个集团军司令,一个是张自忠,是抗战英雄;一个就是李家钰,是被中国老百姓打死的。这讲起来是很可悲的现象。

河南出现崩溃,然后日军接着进攻湖南,又攻广西,然后从广东方面进攻,一直打通了至越南的交通线。日军一直攻到贵阳附近,后勤供应不上,要不然就是重庆震动准备迁都。到了1944年末1945年初,抗日战争胜利在望,国民党战场继续打败仗。日本到了投降前夕,还一直攻到接近重庆的地方,又占领了在中国将近6000万人口的地区,这实在是说不过去了。这些事实,充分暴露了国民党统治集团的腐败无能。这种情况下,全国各界要求废除国民党政府,成立联合政府,因为这个政府太无能了。为什么当年毛主席在“七大”的报告的题目是《论联合政府》,这是全国人民一致要求。当时美国也认为国民党政府实在是难以救药,美国总统罗斯福派了副总统华莱士1944年赶到重庆,看一看中国战场的情况。当时华莱士发表了一个讲话称:“来重庆之前,所闻甚坏,到重庆之后方知,所见比所闻更坏。”

美国一看到中国政府要崩溃,就造成一个很严重的恶果,就是出现了《雅尔塔协定》。美国总统罗斯福担心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前夕中国战场要崩溃,就赶快把苏联拉进来跟日本作战,不惜拿中国的领土主权跟苏联做交易,就是把中国东北的一大部分权益让给苏联,让外蒙古独立,换取苏联参战。蒋介石没有参加《雅尔塔协定》,可以不同意的,但是美国一施加压力,国民党的武器装备全靠美国,所以只好屈从于美国的压力。再加上苏联也吓唬他,如果你不同意外蒙古独立的话,我就把东北交给中国共产党,蒋介石一下子吓坏了。当时宋子文和蒋经国去莫斯科谈判,斯大林直截了当地说,再不签订条约中国共产党要进入东北了。蒋介石实际是等于用东北交换外蒙古,东北交给我国民党,我就同意外蒙古独立。当然蒋介石跑到台湾以后,认为苏联违反中苏同盟条约,又不承认外蒙古独立了,其实外蒙古独立最早是国民党承认的。

苏联根据《雅尔塔协定》出兵东北,算是帮助中国抗战,但不是无私的,索要了很多利益。中国这个战胜国付出了巨大的领土权益的代价,特别是付出外蒙古独立,150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又丢失了,损失的领土比战败国还大。所以,中国抗战是“惨胜”。付出这么大的代价,就因为政府无能,请求别人来帮忙,别人帮忙是有代价的。

苏联攻打日本关东军,是势如破竹,因为当时日本关东军已没有精锐部队。按照日军的编制序列号,关东军中大部分都是预备役师团。日本的精锐师团大都调到南洋,如原来日军有三个机械化师团——第一师团、第二师团、第五师团。第一师团和第二师团原来都在关东军,中国战场日本只投入第五师团。第五师团最早在塘沽上岸,然后到南口打汤恩伯的十三军,击溃汤恩伯十三军后打到平型关,然后攻击雁门关,卫立煌20多个师阻击都被突破,第五师团攻到太原,打完太原以后拉到青岛整训,打台儿庄还是第五师团。然后拉到上海整训,再登陆广州。占领广州之后,第五师团又拉到东北,准备参加诺门坎对苏联作战。在诺门坎没打上仗,又调到华南在钦州湾登陆,到广西打昆仑关又是第五师团。总体算起来,第五师团击溃国民党70个师。日军的头等精锐师团,不能不承认它的战斗力是很强的。在中国战场上,日本的三个机械化师团只投入过一个,第一师团和第二师团原来都在关东军,是准备对付苏联的,后来拉到太平洋战场。第二师团在瓜岛被打残了,第一师团在菲律宾战场上被基本消灭。关东军剩下的部队,大部分都是预备役,而且5/6都是刚组建几个月的师团,75万部队大部分都是老弱残兵了。苏联一出兵东北势如破竹,日本又遭受原子弹轰炸,很快就崩溃了,宣布投降。

抗日战争初期,毛主席提出,抗日战争的政治目的有两个,即“驱逐日本帝国主义,建立自由平等的新中国”,这就是两重目的:一方面打日本,另外一方面腐朽的旧中国也不能存在,要建立一个新中国。我们抗战的文艺作品,所反映的政治主题正确不正确,首先应该表现在两重性,你不能歌颂腐朽的旧中国,通过抗战要打倒日本帝国主义,还要建立一个新中国。中国共产党人把民族革命和民主革命相结合,一方面是民族革命,就是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另一方面是民主革命,要建立新中国。

中国共产党的军队在抗战中,作战的方针基本上是游击战,但是不放松有利条件下的运动战。因为八路军的本钱没有能力打大规模的运动战,攻击战、阵地战更不能打,主要是打游击,有时候在有利条件下打个运动战,消灭日军一个大队。如在黄土岭一仗,就击毙日军一个中将。《亮剑》里面也有这种类似的描写,《亮剑》剧情中称打死了日军一个联队长,其实当年八路军打死了日军的一个中将旅团长。当然那个电视里的道具也是错的,实际上是用金陵厂的82迫击炮打的,在电视剧里面是新中国成立后装备的60炮打的。我军当年哪有这个装备?一看又搞错了。

八路军出师之前,毛泽东从政治角度考虑,就强调共产党八路军在抗战中主要起“先锋队”和“壮气军”的作用。平型关那一仗对振奋士气有作用,但是毛泽东讲这种仗不能再打下去。为什么?平型关打日军的后勤运输部队,消灭1000人,多是运输部队,作战力比战斗部队差。八路军又是居高临下打伏击,具有这样的有利条件,杀伤日军1000人时自己也伤亡800多人,这就不合算了。这些人大部分是经历过长征的红军骨干,每个人拉出去都能当干部,所以不能再打这种仗。八路军、新四军的主要任务,还是以发动群众为主,这就要分散兵力,不是集中以打仗为主,赶快发展力量是最重要的。打日本是要打,重点还是要发展力量,这样才能从长远的角度更好地抗日,孤注一掷是不行的。

日军向中国腹地挺进时,八路军也开始挺进,是“逆向挺进”。日军向国民党统治区挺进,共产党向日本的后方挺进,这样建立起广大的根据地。日本军队数量有限,只能占领点和线,广大的面占领不了,成为政治空白地区。八路军、新四军挺进敌后,就发动群众,在日本占领的地区后方建立共产党的根据地,这一下子发展壮大起来了。例如在晋察冀根据地,聂荣臻率领两千多人开去之后,半年之内发展到四万多人的部队。这一下子使共产党的力量蓬勃壮大起来。发动群众的办法,就是军队和人民打成一片,毛泽东讲的战争最雄厚的威力存在于民众之中。当然八路军不光是帮老百姓挑水,扫院子了,最根本的一点是解决群众的根本利益——土地问题。

抗战开始的时候,共产党向国内保证不能再打土豪、分田地,却还要解决土地问题,想一个什么办法呢?只能想一个变相土改的办法,就是减租减息,实行“二五减租”。

在旧中国,农民交租一般来讲是交收获的50%给地主,共产党来了之后减掉25%,农民负担减轻了一半,自然要高喊“共产党万岁”。另外,共产党领导的根据地再来一个“合理负担”,谁有土地谁交公粮,地主收入已经减少一半了,公粮还要他来交,最后闹得所剩无几。所以说,减租减息就是变相土改。在抗战中,共产党怎么发动群众?那些贫苦农民凭什么参加八路军?那不就是靠减租减息吗?当年那些人凭什么参加红军?不就是靠打土豪、分田地吗?能得到切实利益,老百姓才能真正的拥护你,这是建立根据地的基础。

国民党为什么建立不了根据地?非不愿乃不能也。国民党当局在抗战初期八路军在敌后建立根据地,自己也想这么干。蒋介石在南粤建立游击训练班,请叶剑英等八路军教官讲课,给他的军官讲打游击的诀窍。对共产党来说,这个东西是不保密的,可以告诉你,就是发动群众。国民党去了日军的后方,能跟群众打成一片吗?他们是官兵对立、军民对立,一个根据地都建立不起来。为什么没办法?就是没有群众基础。

我们讲当年共产党领导的军队,能够开展游击战、建立根据地,就是靠群众基础。抗战期间,八路军也发动过进攻战役,如“百团大战”。“百团大战”打得很英勇,纪念是应该的。但是实践证明,这一仗超出了当时八路军的作战能力。当时八路军的装备太差,硬性攻坚没有能力。有一个照片,是彭德怀在距敌前500米的前线看日军的阵地,是1940年秋在关家垴打冈崎大队那一仗。八路军以三个旅攻冈崎大队,攻了三天还没有消灭,打死日军280多人,八路军伤亡2000余人,其中牺牲700余人。当时八路军攻不动,主要只是靠步枪、手榴弹,日军挖个猫耳洞就难以消灭,而且日军还有空中支援,最后被迫撤出战斗。这个仗打得不合算,而且消耗很多,又没有缴获,又没有补充。为什么“百团大战”打完之后,这种硬仗就不能再打了?这就是不合乎持久战的原则。“百团大战”打得很英勇,但是从整体的战略方针来讲,它是不适合当时持久战和游击战的战略方针的。

抗日战争中间,八路军有模范的俘虏政策和敌军政策,通过优待俘虏争取了许多敌人参加了反战联盟。开始要抓日军俘虏很困难,后来通过喊话,争取了一些人火线投降。另外,日本共产党领袖野坂参三也到延安组织反战同盟,到前线向日军进行瓦解工作,前前后后争取投诚和俘虏的日军,在整个抗战期间达到三千多人,这也是不错的。野坂参三还是中国人民的老朋友,是当年的日本共产党主席。在中国革命根据地帮助抗战的国际友人,最多的是日本人。从这一点来讲,日本的进步人士反对帝国主义战争,对帮助中国抗战还是发挥了作用。

日本民族有其优点。解放战争期间,有好多日本人帮助解放军进行医疗工作,解放军第四野战军的医院里一半以上的医生护士都是日本人。我问四野那些老一代的同志,这些日本人表现怎么样,他们说:用一句话可以概括,个个都像白求恩。工作起来极端地负责任,极端地热诚。他们普遍有勤奋的敬业精神,对工作完成的兢兢业业,一丝不苟,素质确实好,绝没有磨洋工,偷懒耍滑的。另外,他们这些人对共产党也是很感激的,共产党对他们不歧视,生活上还优待。中国共产党的军队虽然生活待遇不太好,但是政治上是平等,日本军队中经常打耳光,共产党军队哪有打耳光的事情?大家是平等,人们精神上得到解放。我见过许多当年的“日本八路”,现在当然都是老头子了。前些年还定期回来,重新回到解放军队伍里回想当年的生活,这些友好人士还是很不错的。

1941~1942年,敌后抗日根据地处在最艰苦的阶段。“百团大战”以后,日军为了报复进行了大量扫荡,八路军只好化整为零。主力分散,不能再打大仗了,目标是每个县一天打死一个鬼子就行,200多个县每天一县打死一个,一个月打死6000,这样积小胜为大胜。当时只能采取这种办法,八路军哪有那个本钱打大仗了?只能采取这种办法,以地道战、地雷战,灵活机动地拖住日军。主力部队精兵简政,实行地方化,不穿军装穿便衣,这要有坚强的领导作为保障。旧军队怎么敢让当兵的穿便衣,穿便衣不就开小差跑了吗?共产党军队让大伙穿便衣没事,集合起来一个不少,当年的八路军、新四军有这个本事。

1943年以后,敌后斗争形势迎来了好转,根据地又重新扩大了。1940年以后特别困难的一个原因在于,国民党完全不给陕甘宁边区发饷了,原来还发一点饷,主要是给延安发点饷。到了1940年以后,延安的饷也断了。陕北那个地方一向那么穷,现在幸亏有石油了,不然至今还是全国最贫困地区,当年养那么多军队怎么养得起?怎么办呢?只有像毛主席号召的那样:“自己动手,丰衣足食”。

共产党人有这个本事,自己动手,从毛泽东带头参加劳动生产。另外一条是,坚持独立自主。1941年6月苏德战争爆发,斯大林致电中央,要求尽快再打一次百团大战,主动向日军出击,牵制日本军队不能再进攻远东。毛泽东不答应,就解释我们不能孤注一掷,我们坚持游击战,战略上配合你苏联,拖住日本。毛泽东向苏联驻华武官反复解释,斯大林对中国共产党却很不满意,认为我帮助你,你怎么不帮助我?这一点说明,中国共产党坚持从自己的民族利益出发。毛泽东对苏联的解释是对的,孤注一掷对我们双方都不利,只能采取熬时间的办法。这个方针既是实事求是的,也是维护我们本民族利益的。

美国在抗战期间也同中国共产党拉过关系。因为国民党在1944年出现大败,美国总统罗斯福既想扶持国民党内的亲美派,又派美国特使赶到延安跟共产党拉关系,但是他的条件是中国共产党的军队由美国军官来指挥。这怎么能行?毛泽东讲,这等于是“使我党军队隶属于外国军队,成为殖民地军队的恶毒计划”。中国共产党宁可不要美国的援助,也不能让它来指挥。因此,美国最后也没有援助中国共产党。美国不给东西,苏联的援助也来不了。国民党在抗战期间得了20亿美元的外援,购买力比现在200亿美元都多。中国共产党前前后后得了3000万国民党法币的军饷,只折合500万美元,另外苏联给过200万美元的秘密的财政援助。对比国共两党在抗战期间得到的援助根本不成比例。

在抗战期间,国民党军使用了17亿发子弹,共产党只用了3000万发。如此缺乏弹药,武器来源只有靠战场缴获,自己土办法制造。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只有自己制造土炸药、制造土地雷,只有靠这样的办法。

到了1944年,国民党对日作战又出现大败,共产党又采取一个新的方法,派军队南下到新沦陷的地方建立新根据地,准备整个控制中国东部。当时中央讲,先控制半个中国,再控制整个中国,把国民党堵在西南的山里面,让他出不来,最后反攻的时候我们配合美军夺取整个中国的东部。但是计划还未完全实施,日本就投降了,这又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抗战期间,共产党的地位在国内外大大提高——因为国民党实在是无能。当时国内的广大有识之士和众多外国来华人员,包括美军在华的许多观察员都说,中国的未来属于中国共产党。斯诺在《西行漫记》中早就写过这样的话,美国驻中国的观察员向罗斯福的报告都是这样写。美国一度犹豫不决,从自身的利益考虑要支持国民党,从现实考虑则应该和共产党建立点关系。罗斯福突然死了之后,1945年4月杜鲁门上台之后,执行了更反动的政策,明知道国民党不行,继续支持国民党,最后也造成美国在华政策的彻底失败。

到了1944年6月至1945年8月,八路军、新四军从47万人发展到了100多万人。苏联出兵东北之后,八路军、新四军进行大反攻,解放了广大地区。我解放的地区,你国民党没资格再回来了。国民党要收复失地,你收复什么失地,你把这个地方都丢给日本人了,我收复回来之后,你再收复什么?你喊收复失地,你不是发动内战吗?那我打你是完全理直气壮的。国民党在抗战中是弃地有罪,复地无功,战后抢夺地盘发动内战在政治上完全输了理。

苏联出兵东北,事先没有告诉延安,中国共产党不知道,但是得到消息后马上实行大反攻,两个月内把解放区扩大了一倍半,而且除了中原解放区以外全部连成一片。日本宣布投降之后,中国解放区战场的抗战并没有结束,还继续向日本军队进攻。因为日本军队是不向八路军、新四军投降的,是单方面投降,只接受国民党受降。抗战宣布胜利之后,解放区战场还打了半年,而且战斗更激烈,为什么日本投降后解放区战场仍在作战?因为日本军队接受美国和蒋介石的命令,不能向共产党投降。实际上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战持续的时间更长,不过主要的目的不是打日本,而是争夺胜利的果实。经过抗日战争,中国革命力量得到大发展,经过8年抗战,共产党领导军队由抗战初期的5万人,发展到抗战胜利时的127万人。根据地人口,原来只有陕甘宁边区的150万人,穷困不堪,养不起部队,抗战胜利的时候解放区达到1亿人口。中国共产党的党员在抗战开始的时候是4万人,抗日战争时达到120万人。

中国革命力量在抗日战争期间有了空前的大发展,为最后夺取全国胜利奠定了基础。另外,抗战期间中国共产党的根据地主要在华北,能够抢先进入东北。苏联出兵东北之后,虽然跟国民党达成协定,把东北交给国民党,但是共产党抢先进去了,取得了大量的武器装备,而且解决了战略靠背的问题,以后跟国民党打就能背靠苏联,苏联后来也给了一点援助。这就为中国革命胜利下一步的发展又奠定了基础。所以,抗日战争是整个中国革命宏观角度中间的一部分。

中国革命战争,可以分成三个阶段:

土地革命战争是求生存的阶段;

抗日战争是大发展的阶段;

解放战争是总决战的阶段。

中国共产党人在抗日战争中的最大成就,是极大地发展了力量,不仅带动全国人民坚持了抗战,而且在抗战胜利后只用了四年就最后夺取了全国政权。抗日战争最伟大的成果,就在于四年之后体现出来的,那就是建立了一个新中国。

在抗战时期,毛泽东思想充分成熟,有三个基本观点: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这都是在抗战期间成熟的。抗日战争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但是国民党仍然是美国的附庸,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并没有改变。到了1949年,新中国成立,中国才真正独立自主,才真正成为摆脱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一个新国家。所以,日本对中国的侵略,用毛主席60年前的一句话概括讲,一方面日本侵略了中国,另一方面,日本也帮了中国的大忙,日本不占领半个中国,中国人民不会觉醒起来。侵略当然不好,但不能光看到坏的一方面。日本侵华造成历史的灾难,同时又推动了中国的进步。我们要从两个方面来看。

到现在为止,影响中日关系的一个重大问题,就是日本侵华的历史问题。我们讲日本经常歪曲教科书,日本的教科书有严重问题,但是我们中国的教科书也有问题。我们中国的教科书不是歪曲历史的问题,我们中国的教科书的一些写法是片面性,对抗战史不是全面介绍,对很多人的思想造成误区。有时候光宣传英勇,不讲自己的弱点,所以很多人不理解这个问题,为什么德国政府反省战争罪行,日本不反省?这是因为德国政府是反法西斯人士战后建立起来的,日本政府是原来政府的延续,美国保留原来的日本政府,他怎么能反省自己的战争罪行?

为什么日本战败中国还放弃赔偿要求?这是因为中国根本要不到赔偿,一点可能性都没有。日本根本不承认输给中国,你凭什么要赔偿?国民党在1945年日本投降之后就向日本政府索要赔偿,日本当局根本不理。当时占领日本的是美国,中国一兵一卒都没有上日本的国土。在历史上,一个战胜国想要战败国赔款,必须占领战败国的部分领土,能掐住战败国的命脉。日本当年向中国投降的时候,总体力量比中国还强,你怎么能要到赔偿呢?1948年美国宣布免除日本的赔偿义务,日本就更高兴了,根本就不需要赔了。国民党政府也没办法,只好宣布放弃。苏联、英国,各国都宣布放弃赔偿要求,因为美国说了算。咱们新中国没有办法,那已经是既成事实了。所以说1972年中日建交的时候,中国宣布放弃赔偿要求,对内向群众解释是照顾日本人民,说的是硬话,实际上也带有无奈的因素。

为什么战后日本政府亲美而对华长期敌视?因为战后是美国扶植日本,日本当权者当然亲美。中国抗日战争的胜利,是在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获胜的大背景下取得的,有一些特殊性。有哪些特殊性呢?第一,日本投降是使国共两党都感到意外的,根本没有准备,日本投降让中国人大都感到事出突然。因为在中国战场上,国民党军队还刚吃大败仗,日本就投降了。抗日战争结束的时候,在中国战场上日强中弱的局面并没有完全转变。日本投降时,中国的战略要地北京、上海、南京、武汉哪个不在日本的占领之下?日本根本不承认输给中国。最后日军投降了,是因它根据盟军的命令,但是骨子里不承认输给中国。

另外,日本投降是单方面投降。天皇在1945年8月15日宣布了所谓“终战诏书”(天皇和日本政府不提“投降”一词,只讲“终战”)。当天美国总统杜鲁门马上下命令,要求日本军队只能向国民党政府和美军投降,不能向共产党投降,而且继续要坚守原来的阵地,抵抗八路军、新四军。按杜鲁门回忆录的讲法,是“利用敌人当守备队”。这样,美国和国民党当局战后当然要优待日本军队,因为这些人替他守住阵地有功。

日本投降,其实也不是无条件的,是有条件的,即“保留国体”。对这个条件,美国答应了,天皇才下诏书让当时的几百万日军向盟军降服。德国投降是无条件的,柏林都被攻下来了,日本投降前,盟国的一兵一卒却都没有登陆日本本土呢。日本为什么肯投降?就是因为天皇和美国已经做好交易,美国不追究天皇的责任,保留日本的国家体系,这样留下严重的后遗症。

在美国的战列舰“密苏里”号上,美国为日本准备的投降书里面有个偷换概念的做法,把“日本投降”变成“日军统帅部指挥下的日军投降”,这个区别很大。改变了“日本投降”的要求,只是要日军投降,日本政府还留在那里不动,这实际上是美国跟日本做的一个交易。日本投降当天,蒋介石发表讲话说要“爱敌人”,“以德报怨”。实际上他是利用日军,替他守住阵地。日本要为他服务,他当然要优待日军,所以冈村宁次这些人都被待为上宾,最后都不能审判了。

我们国内有一些不懂历史的人,也跟着美国的调子或自己想当然,说什么“二战三元凶”之一是东条英机,这是歪曲或不了解历史的胡说。东条英机算老几?他能是日本头号战犯吗?懂得历史的人都知道,日本头号战犯是天皇裕仁,东条英机是天皇招之即来,挥之即去的一个臣仆。但是美国在战后只能追究东条英机,因为已经做好交易,天皇不能追究,日本皇族都不能追究。实际上,美国这个办法是为了减少伤亡,保留天皇,美国可以减少伤亡,日本可以早一点投降,当然也有好处。

战后日本国内很多人讲,日本天皇不被审判,至少要退位,找一个没有战争责任的皇族来当,这也能显示出战后新日本较好的形象。结果美国觉得裕仁不错,继续保留天皇之位,杜鲁门同意保留天皇就变成包庇战犯裕仁。最后在东京审判时,东条英机就变成头号战犯,只能追究那些光头军阀,连日本的财阀也不能审判,如三井、三菱这些大财团都不能审判,其实他们都是战犯。日本财阀在经济上支持战争,却都不能审判,美国都同他们达成了协议。而且美国在二次大战之后马上改变策略,扶植日本。

日美军事同盟,成了美国在亚洲的军事战略的基石,一直是威胁我国安全的一个最主要因素,一直到今天,美日军事同盟仍是威胁我国安全的主要因素。现在的日本自卫队是归美国指挥,有些不大了解美日关系的人问,现在中国和日本会不会打起来?中国要是跟日本打起来,实际上就是和美国打起来,因为日本到现在来讲在军事上不是独立自主的,日军现在还归美国指挥。

新中国成立之后,我国对日战略上的重要考虑,就是削弱日美军事同盟。为什么毛主席、周总理当年从中日关系的长远考虑,决定对关押的1000多个日本战犯一个不杀,大部分特赦,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争取日本人民呢?这正是出于长远的战略考虑,而且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中国改造中日本战犯在世界史上是最成功的,放回国的人百分之九十几说新中国好。战后日本政府长期是右派当权,根本不承认新中国,更不要说赔偿。政府不承认,中国就开展民间外交,以民促官,从50年代到70年代做了许多工作,民间外交促进了友好人士的来往,到了1972年最终促成了中日邦交的恢复。

以民促官,这在中国外交上是一大胜利。但是中日邦交正常化留下两个难题没有彻底解决,这也是历史的局限。第一是历史问题,第二是台湾问题,当时都留下后遗症。历史问题首先是咱们要日本承认侵略,日本战后的历届政府除了1995年村山富士那一届政府,都不承认对中国的“侵略”一词。村山富士算是较左的人士,是唯一的承认侵略的首相。在1972年中日建交公报上双方达成一个妥协,日本政府对于战争给中国人民带来的灾难表示深刻的反省,没有承认侵略,只是“反省”。

还有一个台湾问题,日本在50年代声明放弃对台湾地区的统治,但是日本从来不承认台湾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让台湾独立也是放弃对台湾的统治,今天日本政府还是这个态度,1972年中日建交时,中方让日本政府承认台湾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日本政府不同意,最后在中日建交公报上双方达成妥协,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声明台湾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日本政府对此表示理解,这个“理解”是模棱两可的。

当然,中日关系有一段时间也比较好,70年代日本需要联华抗苏,再加上那时候中国比较弱,他觉得给中国一点援助问题不大。作为一种补偿,日本先后给了中国三百多亿美元的长期日元贷款。苏联瓦解之后,日本经过几年的战略徘徊,1996年达成的日美安保新指针标志着日本战后战略格局又一个新的转变,由联华抗苏变成了联美抗华。《日美新安保指针》出笼之后,中日关系就出现了种种问题。

90年代以后,中日政治关系冷淡,但是经济关系密切,日本大量的厂商把生产线转移到中国来,因为中国劳动力便宜。有人形容“日本产业空壳化”,如日本东芝最大的生产线在杭州。中日贸易额去年达到2000亿美元,是世界第二大贸易额。日本是对中国最大的外资投资国,加强中日经贸关系,对我们中国的经济发展和安全都有好处,具有巨大的战略意义。去年以来,中日关系有一些改善,我们国家还是希望争取建立了一个良好的对日关系,保障中国的和平发展。

当然,我们研究抗战史,从《亮剑》讲抗战一直讲到现在,讲来讲去,最根本的启示,就是国家实力决定一切,还是邓小平讲的一句话:“发展是硬道理”。当年中国被人欺负成那个样子,就是力量不行,再加上政治上腐败。现在我们国家力量强了,日本的态度当然也变了。

我们现在讲学习《亮剑》精神,就是发扬毛主席等老一代革命家培养出来的英勇顽强的战斗精神,这是我们对一切反动派的政治优势。我们纪念抗战,除了缅怀英烈,最主要的是振奋民族精神,为完成祖国统一和民族复兴进一步奋斗。

中国要振兴民族精神,另外一方面也要警惕非理性的民族主义。改革开放后,我们不太强调阶级斗争,出现民族主义情绪高涨。民族主义有两个层面,有民族自豪感的精神那是对的,但是狭隘、排他的极端民族主义不行,那在历史上不是导致法西斯主义吗?一个优秀民族可以消灭劣等民族,不正是法西斯主义吗?现在一些愤青在网上无理智的语言,如果实行的话就不是爱国而是误国,这种情绪是需要教育和纠正的,否则会严重影响和平共处和对外开放。

正常的民族情绪,必须要有一个宽广的、正常的、各民族友好相处的这样一种民族精神。我们现在进入一个伟大的民族复兴期,现在我们振奋民族精神,还要有一个正确的态度,就是抓住机遇,进入强盛期,这是我们建立两个“和”的一个必要的保证,就是对内和谐社会,对外和平崛起,这恰恰是我们国家现在最基本的目标。

');" class="a2">收藏

深圳市民文化大讲堂(上、下册)

徐焰:今天我对《亮剑》的解读是从历史角度,而不是从文学评论的角度来讲,通过《亮剑》作为引子,讲一下我们怎么样通过这个电视剧正确看待抗日战争史,甚至包括正确看待中日关系。

《亮剑》它是一部小说,后来改编成电视剧。文艺作品和史学作品的一个重大区别,也包括纪实作品,它是可以虚构的,纪实和实录是不能虚构的。在商品经济条件下,在90年代,包括前几年,社会上一些人“挂羊头卖狗肉”,打着纪实的牌子胡编乱造历史,一些有关中越边境反击战、有关对苏联作战的所谓纪实,现在包括网上还在传抄的,都是坐在屋子里瞎编的,还以讹传讹,甚至编抗美援朝绑架毛岸英等等,完全是无中生有。这些人为了追求商业利益不惜造假,所以社会上有假酒、假药,还有好多假历史、假故事。按道理,他打了“纪实”的牌子,其实纪实是不允许造假的。小说可以虚构,然而虚构必须在不违反整个历史框架的情况下。小说里可以虚构一个主人公,姓名是假的,所使用的言语、着装、使用的武器却要符合当时的历史情况,决不能虚构“二战”的人用现代的信息化装备,那就跟“关公战秦琼”一样是不能够允许的。历史小说中虚构的人物,也必须符合当时的历史风貌。

现在有一些创作不太严肃的作品就在于此,虚构的东西是违反当时的历史实况的,这就不符合历史创作的基本原则。当然这不是“戏说”,就是“戏说”也不能违反历史框架。我们认为,《亮剑》基本上还符合抗日战争时期的基本框架。至于它的主人公李云龙,我们就不好同真实的人物对号,有人说是他、是他,这种猜测方法本身就不当,因为他根本不是把某一个人简单的搬运过来。这是把抗日战争中我军许多英雄人物的一些故事捏合在一个人身上,有些地方夸大。有些老同志讲,当年若是真是有这样的人,是无法存在的,那么无组织无纪律,违反党的组织原则是不行的。现在作为文艺作品中虚构的人物,稍微出格一点也无伤大雅。

我们讲现代化,除了物质条件现代化之外,更重要的一点就是理性化。20世纪世界社会学的重要奠基人,德国的韦伯教授有一句话:现代化就是理性化。除了物质生活高度发达之后,人的思维方式也是理性化,我们看待历史问题同样也要理性化,最忌情绪化。在我们现代社会上,特别是新闻媒体、网络出现之后,大量的东西都是情绪化的,这恰恰违反现代化的要求。我们通过历史剧学历史,对大多数群众来说是一个好办法。但是,我们同样要注重研究历史要理性化,以与时俱进的精神,用新的视角来看待我们多元化的世界,力戒狭隘单向的思维方式。看待抗日战争,不是简简单单认为就是中国跟日本打仗。对抗日战争的历史,要放在整个中国近代历史的进程中来看,放在中国社会革命的进程中来看,这才能够正确全面地理解抗日战争,这也才能很好地评价抗日战争中的人物,包括《亮剑》中的艺术造型的人物。

我们长期以来描写抗日战争的作品很多,但是这些年来,我发现一些作品出现一个倾向,就是总是陷入悲情意识,如鲁迅的《祝福》里面的祥林嫂一样,总是讲我怎么被人欺负了,怎么被人打了。其实,应该对此进行深层次的分析,你为什么会被人欺负成这样子?为什么会被人屠杀成这样子?没有深刻的分析,就是思维观念浅薄。这些年我们对理论教育确实有所忽视,对这些东西没有深入分析,结果突出的是浅薄的悲情意识。光是悲情的呼吁,缺乏深层次的理论反思。讲到抗日战争,说明日本对中国人的屠杀,揭露日本的暴行,这是应该的,但是我们同时应该从民族屈辱中反思落后挨打的原因,看清我民族自身的病弱。

我们过去对抗日战争的宣传,有时陷入两个极端,要不然就是一味悲情意识,要不然就是一味地讲自己如何胜利,这两种说法都缺乏深刻的反思。我们说,有关抗日战争的历史剧,20多年前就有一部非常成功的典范,如1985年纪念抗日战争40周年的时候播出的《四世同堂》反映特别好。《四世同堂》是根据老舍写的小说改编成电视剧。当时它的收视率创了纪录,反映特别好。为什么呢?这个电视剧真正是一个思想内涵比较深刻的电视剧,它的深刻点在于两个方面:一个是弘扬了民族正气,另一个也鞭挞了我们民族的病弱,揭露民族积淀中一些劣根性,这样才能引起人们的反思。

中国的抗日战争实际上是一个伟大的洗涤剂,一方面抗击了民族的敌人,另外一方面也洗刷了我们自己民族的污泥浊水。正是因为有抗日战争这么一个洗涤剂,在抗日战争胜利四年之后就能够建立一个新中国。不然的话,社会上有那么多污水,旧中国又是那么腐朽黑暗,不通过抗日战争把它荡涤了,怎么会有新中国的诞生?所以从这个角度讲,《四世同堂》的深刻也恰恰在这里。现在众多电视剧的浅薄,恰恰在于缺乏理论分析。

我们现在讲浅薄的问题,也同社会的风气有关系。现在的社会是一个躁动的社会,躁动的社会造成很多新闻媒体的报道都有一种浮躁情绪。再加上我们这些年理论教育有所削弱,缺乏理论深度,缺乏求实态度,对许多东西是不是真正符合历史事实也不去深入探讨,反正刺激眼球就行。这是我们现在文艺创作中急需克服的一个弱点。单纯为了刺激眼球,单纯为了提高收视率不行,好作品要真正符合历史,就要有理论深度。

我们现在回顾抗日战争史,主要应该弘扬英勇的奋斗精神作为民族精神的脊梁,同时我们也要正视本民族的一些弱点,这对我们现代化的进程有重大的作用。我们抗日战争中,要讲狼牙山五壮士,要讲杨靖宇,要讲八女投江,但是抗战期间我们中国的汉奸那也是数以万计。为什么出现那么多投敌作伪的现象?这些问题你也应该进行反思。

另外,研究抗日战争史,要从整个中国革命的宏观角度来研究,不能单纯讲抗战。就像一个人成长,要从整个成长历程来讲,不能单讲小学这一段怎么样,那他还有幼儿园期间呢。另外,抗日战争作为一个全民族的反侵略战争,参加者,当然我们讲后人都应该尊重他,但是我们的宣传有时候也走两个极端:改革开放前对国民党的正面战场讲得甚少,改革开放后一些人就引到另一个极端,这就产生了反弹。改革开放之后,有些就大讲国民党好的地方,不加分析,盲目称颂。其实,我觉得公正来讲,当然应该肯定国民党的官兵确实很多人为抗战流血牺牲,但是其当权者总体上确实是非常腐败无能,造成抗日战争中我们的国土沦丧了一大半,人民受到这样的蹂躏。日本入侵者数量并不多,就把国家打成这样子,当然是当权者极度腐败无能造成的结果。所以我们讲什么时候都得两方面看。而且我们讲抗日战争中国民党是非常消极的。

按国民党的战史计算,抗日战争中国民党有22次会战,其中有21次是被动防御的,人家打来就招架,只主动进攻过一次,那就是反攻缅甸和云南西部,目的是为了打通国际通道,为了从美国得到援助,其他都是消极方面的。

我们讲历史现象是一个多棱镜,歪曲历史的最好办法就是只讲一个方面不讲其他方面,看起来是真的,总体框架却是假的。就像宋玉写的《登徒子好色赋》说的“攻其一点,不计其余”,我们反对用宋玉的办法,对抗战也恰恰是这样,不能只讲国民党当局抗战的一面,把其他腐朽无能和消极的一面掩饰掉。

当然,近些年强调国民党在抗日战争中的成绩,也有现实的一些政治需要。强调一下抗战史包括国民党的一些应该肯定的成绩,能够推进对台的统战工作,能够增强岛内的民族意识。像陈水扁干脆就不纪念抗战了,吕秀莲还跑到日本马关去感谢日本占领台湾占领50年,认为幸亏日本把台湾地区经济发展起来,这是毫无民族意识的汉奸思想。我们称颂一下国民党抗战的成绩,对于台湾岛内增强民族意识是有作用的,却也不能因为这一点政治需要就歪曲历史。

下面我们就分几个方面来解读一下《亮剑》是不是符合抗战的史实。

首先我们讲《亮剑》表现中日战争和中日关系总体情况。当年中国和日本为什么会打这一仗?关键是因为中日关系强弱转换造成这个结果,造成日本侵华,我看出来《亮剑》这个导演缺乏对当年日本军队的了解,剧里出现的军衔道具自相矛盾,例如“昭(和)五式”军衔即1938年以后日军的军衔都只有领章,此前大正式军装都只有肩章,可是在《亮剑》中有的场合出现的日军竟然是两个不同时期的肩章和领章同时戴在一起(世界上的军队都没有同时戴两个军衔的),一看就是外行的化妆师。看一下改革开放前的电影、电视剧,对日军的服装、军衔都没有搞错的,那时一个原因是比较认真,另一个原因是时代相隔不算太远,知情者多。现在时代相隔远了,再加上一些导演和化妆师不认真,就出现了历史人物服装、武器和用语等大量错误。

下面讲第二个大问题,抗日战争期间国共关系具有合作和对抗的两面性。《亮剑》里面描写了国民党军团长楚云飞和八路军团长李云龙的关系,确实体现了抗日战争期间国民党和共产党既有合作也有对抗,是并存的。因为抗战中双方有一个民族的利益,要不然怎么合作?怎么统战呢?但是双方的阶级利益始终是对立的,这也决定了双方在战争期间实际上都把对方看成是自己的敌人。这也是毫无问题的,怎么可能精诚合作呢?根本不可能。

有一点还是应该肯定的,当时日本不断施加压力,国民党跑到重庆之后,日军连续轰炸,蒋介石虽然派代表秘密对日谈判,毕竟还是坚持抗战立场,这一点我们还是肯定的,他对民族的抗战还是有点贡献的。什么时候国民党抗战坚决了?是珍珠港事件后,国民党对日本宣战是什么时候宣战?是1941年12月9日,珍珠港事件两天之后,国民党政府对日本宣战。这简直太可笑了,你打了四年,怎么才宣战呢?后来历史书上不好写这个原因。以前蒋介石虽然口喊抗战,内心总想讲和,所以对日不宣战。美国参战后蒋介石他为什么马上要宣战,这为的是战后有一个战胜国的地位,宣战后在战争结束时从法律上看就有一个战胜国的地位,不然的话人家不承认你是交战国。

日本一袭击珍珠港,重庆市内高兴地放了鞭炮。有人对美国人说:“你们的受难日是我们的胜利日,这下子天塌下来可有长汉顶着了。”因为美国参战了,抗战就肯定胜利了。从此之后,国民党不同日本讲和,等着胜利。美国跟日本打起来以后,对中国战场也很重视,以前它很小气,不给多少东西,这个时候给东西了。1942年宋美龄到美国国会讲演,因为她是在美国由英语教育出来的,语言还感动了美国很多人。讲演完了之后,美国国会发现不对,第一批给了2.5亿美元,发现有0.8亿转到宋子文和孔祥熙两人的私人账户上去了。国民党向美国人自称没钱抗战,宋美龄到美国国会去演讲一个劲儿哭穷,但她到美国百老汇买东西,美国记者发现她一次购物就花100万美元。当时的100万美元购买力,比现在1000万美元还要多。据美国联邦调查局调查,中国当时在美国有十几亿美元的私人存款。国民党当局向美国要5亿美元的援助,都要求爷爷告奶奶,你还有十几亿美元的私人户头,而且大部分都是孔宋家族的,为什么不拿出来?后来美国称他们为“宋氏贼团”。

中国抗战期间,确实是蒋、宋、孔、陈“四大家族”垄断国家财富。蒋介石可以说不贪污,整个国家都是他的,贪污干什么?孔、宋家族却真是利用抗战积累了巨额财富。为什么“四大家族”搞得人心丧尽?发的是国难财。经济学家马寅初骂他们赚的是猪狗畜牲钱。他不是用正常的商业活动赚钱,而是利用政府的权力赚钱,而且把美国援华的很多物资都贪污了,直接存在他们在美国的账号。美国总统杜鲁门讲“他们是贼”,美国国会都不愿意给他们钱,觉得钱都不用给中国,直接转入他们在美国的私人账号就行了,反正要被他贪污了。

由于中国在反法西斯战争中毕竟还是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所以1943年美国总统罗斯福还承认中国是四强之一。开罗会议正式承认中国是四强之一,中国的国际地位确实大大提高了,这是中国人民流血赢得的地位。但是无论美国、英国还是苏联,实际只是名义上给你个大国的名义,后来中国进入联合国常任理事国,法国也跟着进了。成为联合国的五大国之一,这是中国人抗战流血才得到的地位,但是其他人并不平等对待中国,人家在骨子里头给你一个虚号,并不拿你当大国,你并没有享受到大国的权益。

抗战期间,我们讲国民党的兵役制度也腐败不堪,有钱人家不去当兵,征兵变成抓壮丁。没有钱的就去当兵,去了就跑,跑了就抓。很多人看过电影里的抓壮丁,那真是生动写照,抓了就跑,跑了再抓,恶性循环。再加上,对外依赖美国,对内政权又腐朽。抗战期间,据国民党兵力署统计,抗战期间一共征了1400万壮丁,补充到军队里面只有590万人,剩下的人到哪儿去了?跑了,或者病死了。一个国家保卫民族的战争,所动员的人大部分都跑了,可叹!一个不爱护本国人民的政府,没办法有效的抵御外敌。为什么国民党军队没有战斗力?抓壮丁是拿绳子捆来的,家里老婆孩子没人管,士兵人心不稳。正常的征兵制度应该有完整的社会保障制度,国民党哪有什么保障制度?你走了之后家里老婆孩子挨饿,所以老百姓都不愿意去。

当然,国民党军队在抗战期间也打过一次进攻战役,就是远征印缅,打通中印公路,那是唯一的一次攻势。这次攻势是在美国和英国的战争机器帮助下打的,上面是美国的飞机,下面的物资供应都是美国和英国保障,装甲部队也是美国提供的。这一仗打得还算不错。

我80年代初写研究生毕业论文的时候,请教过当年的中国驻印军司令郑洞国。我问他:你们在印度和缅甸打得不错是什么原因?他说当时作战胜利是传送带的胜利,我说怎么是传送带的胜利?他说美国的战争机器是传送带式的,油料、弹药、物质供应转动起来,全部得到保障,伤兵用飞机送到后方治疗,所有的人都能吃饱,当然作战效能很高。但是这个传送带不是中国的传送带,是美国的传送带,所以印缅作战是依附于美国和英国进行的。郑洞国将军讲第二个原因是没有逃兵,在国内国民党军队是恶性循环,抓了壮丁之后,抓了就跑,跑完了再抓,军营始终是流动的,训练好了的兵老是跑,跑了再抓,军队就没有了战斗力。到了缅甸丛林,你敢跑吗?跑了只能让野兽把你吃掉,只有打回祖国才有希望,所以部队士气很高,既没有逃兵,物资供应又充足,所以那个仗打得不错。

抗战后期,国民党在美国的支持下装备得到改善。1943年以后,中日在战场上的情况就发生变化,过去日本最大的优势是有制空权,1943年以后制空权已经落到国民党和美国空军手里。当时日本没有空军,只有陆军航空兵、海军航空兵,抗战后期日本的航空兵实力已经不行了。在火力和装备方面,1943年也是个转折点,日本的装备已经落后于中国军队。这个时候蒋介石得到了大量美元,却主要不用于抗战,而是囤积起来准备打内战。这一点不但是共产党这么讲,美国也这么讲。美军参谋长史迪威跟蒋介石闹翻了,后来蒋介石勒令他辞职走了,重要原因就是史迪威说蒋介石把武器囤积起来不用来抗战,认为你囤积武器将来准备打共产党,那么我把它分一点给共产党。蒋介石更不干了,干脆就把他赶走。“史迪威事件”就是这个事件闹起来的。

美国当局对蒋介石也非常不满,罗斯福称蒋介石不称蒋介石,称他是“花生米”,因为他脑袋是光头。你看罗斯福的回忆录,对蒋介石轻蔑之极,一讲国民党就以腐败一言以蔽之,一讲蒋介石就以无能一言以蔽之。他几次想把蒋介石换掉,甚至想制造飞机事故,史迪威也想这么干过。这是很恶劣的事,作为盟国的军事负责人,怎么能制造飞机事故把盟国的一个领导人给干掉呢?美国想换一个亲美的人物,是不择手段的。所以,我们说蒋介石跟史迪威的争吵,也不能完全说蒋介石不对,他消极抗战是不对的,但是抵制史迪威想控制中国军队的意图,我们还是应该肯定的。史迪威虽然积极主张抗战,但他毕竟是美国利益的代表者。

到了1944年春天至这一年的年末,日本军队在海上的运输线不能维持,被美国的潜艇和飞机攻击几乎切断,就想在中国打通一条运输线,又向国民党发动了一场进攻,出动50万军队。这个时候国际反法西斯战场是节节胜利,日本军队是强弩之末,强弩之末打国民党,还把国民党打得一溃千里。这个时候如此惨败,国民党当局没有办法跟全国和全世界交代,抗战初期打败仗还可以说是武器装备不如日本,这个时候武器装备已经比日本强了,制空权在美国和中美空军手里,日本军队主要是夜里进攻,白天还要遭中美空军轰炸,但是这个时候国民党军还是一溃千里,搞得声誉扫地。

1944年春日本发起“一号攻势”的进攻,国民党在河南的汤恩伯的部队一溃千里,20天之内40万大军全部崩溃,老百姓还帮助拦截汤恩伯的军队,缴中国军队的枪,这是悲惨的事件。为什么有这种事?当时人称“河南四殃,水、旱、蝗、汤”,老百姓对汤恩伯恨之入骨。汤恩伯的部队败退的时候,集团军司令李家钰被老百姓打死了。抗战的时候国民党军一共死了两个集团军司令,一个是张自忠,是抗战英雄;一个就是李家钰,是被中国老百姓打死的。这讲起来是很可悲的现象。

河南出现崩溃,然后日军接着进攻湖南,又攻广西,然后从广东方面进攻,一直打通了至越南的交通线。日军一直攻到贵阳附近,后勤供应不上,要不然就是重庆震动准备迁都。到了1944年末1945年初,抗日战争胜利在望,国民党战场继续打败仗。日本到了投降前夕,还一直攻到接近重庆的地方,又占领了在中国将近6000万人口的地区,这实在是说不过去了。这些事实,充分暴露了国民党统治集团的腐败无能。这种情况下,全国各界要求废除国民党政府,成立联合政府,因为这个政府太无能了。为什么当年毛主席在“七大”的报告的题目是《论联合政府》,这是全国人民一致要求。当时美国也认为国民党政府实在是难以救药,美国总统罗斯福派了副总统华莱士1944年赶到重庆,看一看中国战场的情况。当时华莱士发表了一个讲话称:“来重庆之前,所闻甚坏,到重庆之后方知,所见比所闻更坏。”

美国一看到中国政府要崩溃,就造成一个很严重的恶果,就是出现了《雅尔塔协定》。美国总统罗斯福担心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前夕中国战场要崩溃,就赶快把苏联拉进来跟日本作战,不惜拿中国的领土主权跟苏联做交易,就是把中国东北的一大部分权益让给苏联,让外蒙古独立,换取苏联参战。蒋介石没有参加《雅尔塔协定》,可以不同意的,但是美国一施加压力,国民党的武器装备全靠美国,所以只好屈从于美国的压力。再加上苏联也吓唬他,如果你不同意外蒙古独立的话,我就把东北交给中国共产党,蒋介石一下子吓坏了。当时宋子文和蒋经国去莫斯科谈判,斯大林直截了当地说,再不签订条约中国共产党要进入东北了。蒋介石实际是等于用东北交换外蒙古,东北交给我国民党,我就同意外蒙古独立。当然蒋介石跑到台湾以后,认为苏联违反中苏同盟条约,又不承认外蒙古独立了,其实外蒙古独立最早是国民党承认的。

苏联根据《雅尔塔协定》出兵东北,算是帮助中国抗战,但不是无私的,索要了很多利益。中国这个战胜国付出了巨大的领土权益的代价,特别是付出外蒙古独立,150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又丢失了,损失的领土比战败国还大。所以,中国抗战是“惨胜”。付出这么大的代价,就因为政府无能,请求别人来帮忙,别人帮忙是有代价的。

苏联攻打日本关东军,是势如破竹,因为当时日本关东军已没有精锐部队。按照日军的编制序列号,关东军中大部分都是预备役师团。日本的精锐师团大都调到南洋,如原来日军有三个机械化师团——第一师团、第二师团、第五师团。第一师团和第二师团原来都在关东军,中国战场日本只投入第五师团。第五师团最早在塘沽上岸,然后到南口打汤恩伯的十三军,击溃汤恩伯十三军后打到平型关,然后攻击雁门关,卫立煌20多个师阻击都被突破,第五师团攻到太原,打完太原以后拉到青岛整训,打台儿庄还是第五师团。然后拉到上海整训,再登陆广州。占领广州之后,第五师团又拉到东北,准备参加诺门坎对苏联作战。在诺门坎没打上仗,又调到华南在钦州湾登陆,到广西打昆仑关又是第五师团。总体算起来,第五师团击溃国民党70个师。日军的头等精锐师团,不能不承认它的战斗力是很强的。在中国战场上,日本的三个机械化师团只投入过一个,第一师团和第二师团原来都在关东军,是准备对付苏联的,后来拉到太平洋战场。第二师团在瓜岛被打残了,第一师团在菲律宾战场上被基本消灭。关东军剩下的部队,大部分都是预备役,而且5/6都是刚组建几个月的师团,75万部队大部分都是老弱残兵了。苏联一出兵东北势如破竹,日本又遭受原子弹轰炸,很快就崩溃了,宣布投降。

抗日战争初期,毛主席提出,抗日战争的政治目的有两个,即“驱逐日本帝国主义,建立自由平等的新中国”,这就是两重目的:一方面打日本,另外一方面腐朽的旧中国也不能存在,要建立一个新中国。我们抗战的文艺作品,所反映的政治主题正确不正确,首先应该表现在两重性,你不能歌颂腐朽的旧中国,通过抗战要打倒日本帝国主义,还要建立一个新中国。中国共产党人把民族革命和民主革命相结合,一方面是民族革命,就是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另一方面是民主革命,要建立新中国。

中国共产党的军队在抗战中,作战的方针基本上是游击战,但是不放松有利条件下的运动战。因为八路军的本钱没有能力打大规模的运动战,攻击战、阵地战更不能打,主要是打游击,有时候在有利条件下打个运动战,消灭日军一个大队。如在黄土岭一仗,就击毙日军一个中将。《亮剑》里面也有这种类似的描写,《亮剑》剧情中称打死了日军一个联队长,其实当年八路军打死了日军的一个中将旅团长。当然那个电视里的道具也是错的,实际上是用金陵厂的82迫击炮打的,在电视剧里面是新中国成立后装备的60炮打的。我军当年哪有这个装备?一看又搞错了。

八路军出师之前,毛泽东从政治角度考虑,就强调共产党八路军在抗战中主要起“先锋队”和“壮气军”的作用。平型关那一仗对振奋士气有作用,但是毛泽东讲这种仗不能再打下去。为什么?平型关打日军的后勤运输部队,消灭1000人,多是运输部队,作战力比战斗部队差。八路军又是居高临下打伏击,具有这样的有利条件,杀伤日军1000人时自己也伤亡800多人,这就不合算了。这些人大部分是经历过长征的红军骨干,每个人拉出去都能当干部,所以不能再打这种仗。八路军、新四军的主要任务,还是以发动群众为主,这就要分散兵力,不是集中以打仗为主,赶快发展力量是最重要的。打日本是要打,重点还是要发展力量,这样才能从长远的角度更好地抗日,孤注一掷是不行的。

日军向中国腹地挺进时,八路军也开始挺进,是“逆向挺进”。日军向国民党统治区挺进,共产党向日本的后方挺进,这样建立起广大的根据地。日本军队数量有限,只能占领点和线,广大的面占领不了,成为政治空白地区。八路军、新四军挺进敌后,就发动群众,在日本占领的地区后方建立共产党的根据地,这一下子发展壮大起来了。例如在晋察冀根据地,聂荣臻率领两千多人开去之后,半年之内发展到四万多人的部队。这一下子使共产党的力量蓬勃壮大起来。发动群众的办法,就是军队和人民打成一片,毛泽东讲的战争最雄厚的威力存在于民众之中。当然八路军不光是帮老百姓挑水,扫院子了,最根本的一点是解决群众的根本利益——土地问题。

抗战开始的时候,共产党向国内保证不能再打土豪、分田地,却还要解决土地问题,想一个什么办法呢?只能想一个变相土改的办法,就是减租减息,实行“二五减租”。

在旧中国,农民交租一般来讲是交收获的50%给地主,共产党来了之后减掉25%,农民负担减轻了一半,自然要高喊“共产党万岁”。另外,共产党领导的根据地再来一个“合理负担”,谁有土地谁交公粮,地主收入已经减少一半了,公粮还要他来交,最后闹得所剩无几。所以说,减租减息就是变相土改。在抗战中,共产党怎么发动群众?那些贫苦农民凭什么参加八路军?那不就是靠减租减息吗?当年那些人凭什么参加红军?不就是靠打土豪、分田地吗?能得到切实利益,老百姓才能真正的拥护你,这是建立根据地的基础。

国民党为什么建立不了根据地?非不愿乃不能也。国民党当局在抗战初期八路军在敌后建立根据地,自己也想这么干。蒋介石在南粤建立游击训练班,请叶剑英等八路军教官讲课,给他的军官讲打游击的诀窍。对共产党来说,这个东西是不保密的,可以告诉你,就是发动群众。国民党去了日军的后方,能跟群众打成一片吗?他们是官兵对立、军民对立,一个根据地都建立不起来。为什么没办法?就是没有群众基础。

我们讲当年共产党领导的军队,能够开展游击战、建立根据地,就是靠群众基础。抗战期间,八路军也发动过进攻战役,如“百团大战”。“百团大战”打得很英勇,纪念是应该的。但是实践证明,这一仗超出了当时八路军的作战能力。当时八路军的装备太差,硬性攻坚没有能力。有一个照片,是彭德怀在距敌前500米的前线看日军的阵地,是1940年秋在关家垴打冈崎大队那一仗。八路军以三个旅攻冈崎大队,攻了三天还没有消灭,打死日军280多人,八路军伤亡2000余人,其中牺牲700余人。当时八路军攻不动,主要只是靠步枪、手榴弹,日军挖个猫耳洞就难以消灭,而且日军还有空中支援,最后被迫撤出战斗。这个仗打得不合算,而且消耗很多,又没有缴获,又没有补充。为什么“百团大战”打完之后,这种硬仗就不能再打了?这就是不合乎持久战的原则。“百团大战”打得很英勇,但是从整体的战略方针来讲,它是不适合当时持久战和游击战的战略方针的。

抗日战争中间,八路军有模范的俘虏政策和敌军政策,通过优待俘虏争取了许多敌人参加了反战联盟。开始要抓日军俘虏很困难,后来通过喊话,争取了一些人火线投降。另外,日本共产党领袖野坂参三也到延安组织反战同盟,到前线向日军进行瓦解工作,前前后后争取投诚和俘虏的日军,在整个抗战期间达到三千多人,这也是不错的。野坂参三还是中国人民的老朋友,是当年的日本共产党主席。在中国革命根据地帮助抗战的国际友人,最多的是日本人。从这一点来讲,日本的进步人士反对帝国主义战争,对帮助中国抗战还是发挥了作用。

日本民族有其优点。解放战争期间,有好多日本人帮助解放军进行医疗工作,解放军第四野战军的医院里一半以上的医生护士都是日本人。我问四野那些老一代的同志,这些日本人表现怎么样,他们说:用一句话可以概括,个个都像白求恩。工作起来极端地负责任,极端地热诚。他们普遍有勤奋的敬业精神,对工作完成的兢兢业业,一丝不苟,素质确实好,绝没有磨洋工,偷懒耍滑的。另外,他们这些人对共产党也是很感激的,共产党对他们不歧视,生活上还优待。中国共产党的军队虽然生活待遇不太好,但是政治上是平等,日本军队中经常打耳光,共产党军队哪有打耳光的事情?大家是平等,人们精神上得到解放。我见过许多当年的“日本八路”,现在当然都是老头子了。前些年还定期回来,重新回到解放军队伍里回想当年的生活,这些友好人士还是很不错的。

1941~1942年,敌后抗日根据地处在最艰苦的阶段。“百团大战”以后,日军为了报复进行了大量扫荡,八路军只好化整为零。主力分散,不能再打大仗了,目标是每个县一天打死一个鬼子就行,200多个县每天一县打死一个,一个月打死6000,这样积小胜为大胜。当时只能采取这种办法,八路军哪有那个本钱打大仗了?只能采取这种办法,以地道战、地雷战,灵活机动地拖住日军。主力部队精兵简政,实行地方化,不穿军装穿便衣,这要有坚强的领导作为保障。旧军队怎么敢让当兵的穿便衣,穿便衣不就开小差跑了吗?共产党军队让大伙穿便衣没事,集合起来一个不少,当年的八路军、新四军有这个本事。

1943年以后,敌后斗争形势迎来了好转,根据地又重新扩大了。1940年以后特别困难的一个原因在于,国民党完全不给陕甘宁边区发饷了,原来还发一点饷,主要是给延安发点饷。到了1940年以后,延安的饷也断了。陕北那个地方一向那么穷,现在幸亏有石油了,不然至今还是全国最贫困地区,当年养那么多军队怎么养得起?怎么办呢?只有像毛主席号召的那样:“自己动手,丰衣足食”。

共产党人有这个本事,自己动手,从毛泽东带头参加劳动生产。另外一条是,坚持独立自主。1941年6月苏德战争爆发,斯大林致电中央,要求尽快再打一次百团大战,主动向日军出击,牵制日本军队不能再进攻远东。毛泽东不答应,就解释我们不能孤注一掷,我们坚持游击战,战略上配合你苏联,拖住日本。毛泽东向苏联驻华武官反复解释,斯大林对中国共产党却很不满意,认为我帮助你,你怎么不帮助我?这一点说明,中国共产党坚持从自己的民族利益出发。毛泽东对苏联的解释是对的,孤注一掷对我们双方都不利,只能采取熬时间的办法。这个方针既是实事求是的,也是维护我们本民族利益的。

美国在抗战期间也同中国共产党拉过关系。因为国民党在1944年出现大败,美国总统罗斯福既想扶持国民党内的亲美派,又派美国特使赶到延安跟共产党拉关系,但是他的条件是中国共产党的军队由美国军官来指挥。这怎么能行?毛泽东讲,这等于是“使我党军队隶属于外国军队,成为殖民地军队的恶毒计划”。中国共产党宁可不要美国的援助,也不能让它来指挥。因此,美国最后也没有援助中国共产党。美国不给东西,苏联的援助也来不了。国民党在抗战期间得了20亿美元的外援,购买力比现在200亿美元都多。中国共产党前前后后得了3000万国民党法币的军饷,只折合500万美元,另外苏联给过200万美元的秘密的财政援助。对比国共两党在抗战期间得到的援助根本不成比例。

在抗战期间,国民党军使用了17亿发子弹,共产党只用了3000万发。如此缺乏弹药,武器来源只有靠战场缴获,自己土办法制造。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只有自己制造土炸药、制造土地雷,只有靠这样的办法。

到了1944年,国民党对日作战又出现大败,共产党又采取一个新的方法,派军队南下到新沦陷的地方建立新根据地,准备整个控制中国东部。当时中央讲,先控制半个中国,再控制整个中国,把国民党堵在西南的山里面,让他出不来,最后反攻的时候我们配合美军夺取整个中国的东部。但是计划还未完全实施,日本就投降了,这又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抗战期间,共产党的地位在国内外大大提高——因为国民党实在是无能。当时国内的广大有识之士和众多外国来华人员,包括美军在华的许多观察员都说,中国的未来属于中国共产党。斯诺在《西行漫记》中早就写过这样的话,美国驻中国的观察员向罗斯福的报告都是这样写。美国一度犹豫不决,从自身的利益考虑要支持国民党,从现实考虑则应该和共产党建立点关系。罗斯福突然死了之后,1945年4月杜鲁门上台之后,执行了更反动的政策,明知道国民党不行,继续支持国民党,最后也造成美国在华政策的彻底失败。

到了1944年6月至1945年8月,八路军、新四军从47万人发展到了100多万人。苏联出兵东北之后,八路军、新四军进行大反攻,解放了广大地区。我解放的地区,你国民党没资格再回来了。国民党要收复失地,你收复什么失地,你把这个地方都丢给日本人了,我收复回来之后,你再收复什么?你喊收复失地,你不是发动内战吗?那我打你是完全理直气壮的。国民党在抗战中是弃地有罪,复地无功,战后抢夺地盘发动内战在政治上完全输了理。

苏联出兵东北,事先没有告诉延安,中国共产党不知道,但是得到消息后马上实行大反攻,两个月内把解放区扩大了一倍半,而且除了中原解放区以外全部连成一片。日本宣布投降之后,中国解放区战场的抗战并没有结束,还继续向日本军队进攻。因为日本军队是不向八路军、新四军投降的,是单方面投降,只接受国民党受降。抗战宣布胜利之后,解放区战场还打了半年,而且战斗更激烈,为什么日本投降后解放区战场仍在作战?因为日本军队接受美国和蒋介石的命令,不能向共产党投降。实际上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战持续的时间更长,不过主要的目的不是打日本,而是争夺胜利的果实。经过抗日战争,中国革命力量得到大发展,经过8年抗战,共产党领导军队由抗战初期的5万人,发展到抗战胜利时的127万人。根据地人口,原来只有陕甘宁边区的150万人,穷困不堪,养不起部队,抗战胜利的时候解放区达到1亿人口。中国共产党的党员在抗战开始的时候是4万人,抗日战争时达到120万人。

中国革命力量在抗日战争期间有了空前的大发展,为最后夺取全国胜利奠定了基础。另外,抗战期间中国共产党的根据地主要在华北,能够抢先进入东北。苏联出兵东北之后,虽然跟国民党达成协定,把东北交给国民党,但是共产党抢先进去了,取得了大量的武器装备,而且解决了战略靠背的问题,以后跟国民党打就能背靠苏联,苏联后来也给了一点援助。这就为中国革命胜利下一步的发展又奠定了基础。所以,抗日战争是整个中国革命宏观角度中间的一部分。

中国革命战争,可以分成三个阶段:

土地革命战争是求生存的阶段;

抗日战争是大发展的阶段;

解放战争是总决战的阶段。

中国共产党人在抗日战争中的最大成就,是极大地发展了力量,不仅带动全国人民坚持了抗战,而且在抗战胜利后只用了四年就最后夺取了全国政权。抗日战争最伟大的成果,就在于四年之后体现出来的,那就是建立了一个新中国。

在抗战时期,毛泽东思想充分成熟,有三个基本观点: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这都是在抗战期间成熟的。抗日战争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但是国民党仍然是美国的附庸,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并没有改变。到了1949年,新中国成立,中国才真正独立自主,才真正成为摆脱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一个新国家。所以,日本对中国的侵略,用毛主席60年前的一句话概括讲,一方面日本侵略了中国,另一方面,日本也帮了中国的大忙,日本不占领半个中国,中国人民不会觉醒起来。侵略当然不好,但不能光看到坏的一方面。日本侵华造成历史的灾难,同时又推动了中国的进步。我们要从两个方面来看。

到现在为止,影响中日关系的一个重大问题,就是日本侵华的历史问题。我们讲日本经常歪曲教科书,日本的教科书有严重问题,但是我们中国的教科书也有问题。我们中国的教科书不是歪曲历史的问题,我们中国的教科书的一些写法是片面性,对抗战史不是全面介绍,对很多人的思想造成误区。有时候光宣传英勇,不讲自己的弱点,所以很多人不理解这个问题,为什么德国政府反省战争罪行,日本不反省?这是因为德国政府是反法西斯人士战后建立起来的,日本政府是原来政府的延续,美国保留原来的日本政府,他怎么能反省自己的战争罪行?

为什么日本战败中国还放弃赔偿要求?这是因为中国根本要不到赔偿,一点可能性都没有。日本根本不承认输给中国,你凭什么要赔偿?国民党在1945年日本投降之后就向日本政府索要赔偿,日本当局根本不理。当时占领日本的是美国,中国一兵一卒都没有上日本的国土。在历史上,一个战胜国想要战败国赔款,必须占领战败国的部分领土,能掐住战败国的命脉。日本当年向中国投降的时候,总体力量比中国还强,你怎么能要到赔偿呢?1948年美国宣布免除日本的赔偿义务,日本就更高兴了,根本就不需要赔了。国民党政府也没办法,只好宣布放弃。苏联、英国,各国都宣布放弃赔偿要求,因为美国说了算。咱们新中国没有办法,那已经是既成事实了。所以说1972年中日建交的时候,中国宣布放弃赔偿要求,对内向群众解释是照顾日本人民,说的是硬话,实际上也带有无奈的因素。

为什么战后日本政府亲美而对华长期敌视?因为战后是美国扶植日本,日本当权者当然亲美。中国抗日战争的胜利,是在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获胜的大背景下取得的,有一些特殊性。有哪些特殊性呢?第一,日本投降是使国共两党都感到意外的,根本没有准备,日本投降让中国人大都感到事出突然。因为在中国战场上,国民党军队还刚吃大败仗,日本就投降了。抗日战争结束的时候,在中国战场上日强中弱的局面并没有完全转变。日本投降时,中国的战略要地北京、上海、南京、武汉哪个不在日本的占领之下?日本根本不承认输给中国。最后日军投降了,是因它根据盟军的命令,但是骨子里不承认输给中国。

另外,日本投降是单方面投降。天皇在1945年8月15日宣布了所谓“终战诏书”(天皇和日本政府不提“投降”一词,只讲“终战”)。当天美国总统杜鲁门马上下命令,要求日本军队只能向国民党政府和美军投降,不能向共产党投降,而且继续要坚守原来的阵地,抵抗八路军、新四军。按杜鲁门回忆录的讲法,是“利用敌人当守备队”。这样,美国和国民党当局战后当然要优待日本军队,因为这些人替他守住阵地有功。

日本投降,其实也不是无条件的,是有条件的,即“保留国体”。对这个条件,美国答应了,天皇才下诏书让当时的几百万日军向盟军降服。德国投降是无条件的,柏林都被攻下来了,日本投降前,盟国的一兵一卒却都没有登陆日本本土呢。日本为什么肯投降?就是因为天皇和美国已经做好交易,美国不追究天皇的责任,保留日本的国家体系,这样留下严重的后遗症。

在美国的战列舰“密苏里”号上,美国为日本准备的投降书里面有个偷换概念的做法,把“日本投降”变成“日军统帅部指挥下的日军投降”,这个区别很大。改变了“日本投降”的要求,只是要日军投降,日本政府还留在那里不动,这实际上是美国跟日本做的一个交易。日本投降当天,蒋介石发表讲话说要“爱敌人”,“以德报怨”。实际上他是利用日军,替他守住阵地。日本要为他服务,他当然要优待日军,所以冈村宁次这些人都被待为上宾,最后都不能审判了。

我们国内有一些不懂历史的人,也跟着美国的调子或自己想当然,说什么“二战三元凶”之一是东条英机,这是歪曲或不了解历史的胡说。东条英机算老几?他能是日本头号战犯吗?懂得历史的人都知道,日本头号战犯是天皇裕仁,东条英机是天皇招之即来,挥之即去的一个臣仆。但是美国在战后只能追究东条英机,因为已经做好交易,天皇不能追究,日本皇族都不能追究。实际上,美国这个办法是为了减少伤亡,保留天皇,美国可以减少伤亡,日本可以早一点投降,当然也有好处。

战后日本国内很多人讲,日本天皇不被审判,至少要退位,找一个没有战争责任的皇族来当,这也能显示出战后新日本较好的形象。结果美国觉得裕仁不错,继续保留天皇之位,杜鲁门同意保留天皇就变成包庇战犯裕仁。最后在东京审判时,东条英机就变成头号战犯,只能追究那些光头军阀,连日本的财阀也不能审判,如三井、三菱这些大财团都不能审判,其实他们都是战犯。日本财阀在经济上支持战争,却都不能审判,美国都同他们达成了协议。而且美国在二次大战之后马上改变策略,扶植日本。

日美军事同盟,成了美国在亚洲的军事战略的基石,一直是威胁我国安全的一个最主要因素,一直到今天,美日军事同盟仍是威胁我国安全的主要因素。现在的日本自卫队是归美国指挥,有些不大了解美日关系的人问,现在中国和日本会不会打起来?中国要是跟日本打起来,实际上就是和美国打起来,因为日本到现在来讲在军事上不是独立自主的,日军现在还归美国指挥。

新中国成立之后,我国对日战略上的重要考虑,就是削弱日美军事同盟。为什么毛主席、周总理当年从中日关系的长远考虑,决定对关押的1000多个日本战犯一个不杀,大部分特赦,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争取日本人民呢?这正是出于长远的战略考虑,而且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中国改造中日本战犯在世界史上是最成功的,放回国的人百分之九十几说新中国好。战后日本政府长期是右派当权,根本不承认新中国,更不要说赔偿。政府不承认,中国就开展民间外交,以民促官,从50年代到70年代做了许多工作,民间外交促进了友好人士的来往,到了1972年最终促成了中日邦交的恢复。

以民促官,这在中国外交上是一大胜利。但是中日邦交正常化留下两个难题没有彻底解决,这也是历史的局限。第一是历史问题,第二是台湾问题,当时都留下后遗症。历史问题首先是咱们要日本承认侵略,日本战后的历届政府除了1995年村山富士那一届政府,都不承认对中国的“侵略”一词。村山富士算是较左的人士,是唯一的承认侵略的首相。在1972年中日建交公报上双方达成一个妥协,日本政府对于战争给中国人民带来的灾难表示深刻的反省,没有承认侵略,只是“反省”。

还有一个台湾问题,日本在50年代声明放弃对台湾地区的统治,但是日本从来不承认台湾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让台湾独立也是放弃对台湾的统治,今天日本政府还是这个态度,1972年中日建交时,中方让日本政府承认台湾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日本政府不同意,最后在中日建交公报上双方达成妥协,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声明台湾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日本政府对此表示理解,这个“理解”是模棱两可的。

当然,中日关系有一段时间也比较好,70年代日本需要联华抗苏,再加上那时候中国比较弱,他觉得给中国一点援助问题不大。作为一种补偿,日本先后给了中国三百多亿美元的长期日元贷款。苏联瓦解之后,日本经过几年的战略徘徊,1996年达成的日美安保新指针标志着日本战后战略格局又一个新的转变,由联华抗苏变成了联美抗华。《日美新安保指针》出笼之后,中日关系就出现了种种问题。

90年代以后,中日政治关系冷淡,但是经济关系密切,日本大量的厂商把生产线转移到中国来,因为中国劳动力便宜。有人形容“日本产业空壳化”,如日本东芝最大的生产线在杭州。中日贸易额去年达到2000亿美元,是世界第二大贸易额。日本是对中国最大的外资投资国,加强中日经贸关系,对我们中国的经济发展和安全都有好处,具有巨大的战略意义。去年以来,中日关系有一些改善,我们国家还是希望争取建立了一个良好的对日关系,保障中国的和平发展。

当然,我们研究抗战史,从《亮剑》讲抗战一直讲到现在,讲来讲去,最根本的启示,就是国家实力决定一切,还是邓小平讲的一句话:“发展是硬道理”。当年中国被人欺负成那个样子,就是力量不行,再加上政治上腐败。现在我们国家力量强了,日本的态度当然也变了。

我们现在讲学习《亮剑》精神,就是发扬毛主席等老一代革命家培养出来的英勇顽强的战斗精神,这是我们对一切反动派的政治优势。我们纪念抗战,除了缅怀英烈,最主要的是振奋民族精神,为完成祖国统一和民族复兴进一步奋斗。

中国要振兴民族精神,另外一方面也要警惕非理性的民族主义。改革开放后,我们不太强调阶级斗争,出现民族主义情绪高涨。民族主义有两个层面,有民族自豪感的精神那是对的,但是狭隘、排他的极端民族主义不行,那在历史上不是导致法西斯主义吗?一个优秀民族可以消灭劣等民族,不正是法西斯主义吗?现在一些愤青在网上无理智的语言,如果实行的话就不是爱国而是误国,这种情绪是需要教育和纠正的,否则会严重影响和平共处和对外开放。

正常的民族情绪,必须要有一个宽广的、正常的、各民族友好相处的这样一种民族精神。我们现在进入一个伟大的民族复兴期,现在我们振奋民族精神,还要有一个正确的态度,就是抓住机遇,进入强盛期,这是我们建立两个“和”的一个必要的保证,就是对内和谐社会,对外和平崛起,这恰恰是我们国家现在最基本的目标。

帮助中心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