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市民文化大讲堂(上、下册)
唐翼明:今天我很荣幸受邀来谈一谈“中国古代养生文化”的问题。这个题目很大,因为中国文化源远流长,绝对不是90分钟就可以谈完的。所以我想在这个大标题底下加一个副标题,就是“从嵇康的养生论谈起”。
嵇康的养生观,可以概括为这样的几个要点:第一个要点就是“生可养”,第二个要点是“养神”,第三个要点是“养形”,第四个要点是“慎微”,第五个要点是“兼养”,就是要从各个方面养生。嵇康在这些辩论文章里面表现出来的观点主要是这五个。下面我就分别谈谈这些观点,看看嵇康是怎么跟他的朋友辩论的,有些什么不同的意见,以及对我们今天的人有什么启发。
先讲第一个问题,生可养。
嵇康在《养生论》最开头就提出当时流行的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说神仙也可以学,努力可以做到不死。另外一种观点就是人最多活120岁,超过120岁都是虚幻的。嵇康不同意这两种观点,他说:第一,神仙应该是有,因为有记载,但是神仙不是可以学成的,神仙是因为它秉受了天地之间的异气才会成为神仙,我们一般人是不可能成仙的。我觉得嵇康在这里实际上是把神仙的问题就等于搁起来,轻轻地放在一边,就是说我们一般人不可能成仙,所以这个东西最好不要去想,我们就讲养生吧。然后他讲,如果你道养得法,活到几百岁乃至上千岁都是有可能的,他不认为一个人的寿命是应该120岁。我觉得这里面有几点值得我们注意:
第一点,我们可以注意到嵇康对人的生命的来源是取汉代的“气秉说”,这个是比较唯物的,就是我们秉受自然之气,然后有了生命。因为他讲神仙是秉受异气,那我们一般的人就是秉受一般的气,并非异气,这是很重要的。为什么?因为我们知道有许多人不是这样看的,许多人认为人的生命是来自于上天的意志,比方说儒家里面很流行的观点叫做“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就是我们的命是上天给的,这个天有意志的。但是嵇康跟这个观点不一样。
其次,我们可以注意到,嵇康在这里讲的观点表明人的寿命是可以长、可以短的,可以增减的,不是宿命的,不是宿定的。这个跟我刚才讲的儒家的观点也不一致,“生死有命,富贵在天”,这个也是固定的,你的命是多少就是多少。而且不仅儒家,还有一些别的学派也有同样的观点,比方说有的学派认为人是“秉之自然”,但是“秉之自然”却有定数的,你受那么多气,你就只能活那么长,你生下来是固定的,生命本身不能够增减了。大家想一想这个问题,在讲养生的时候,是不是首先要辨明的一个问题,这是一个根本。假定你认为人的生命来自于有意志的天,不可增减,有定数,你生下来就定了,好像我们现在还有很多人相信八字,相信算命,算命先生一算,说你可以活到72岁,请问大家,养不养生有什么关系?那我们说那么多养生的方法不是白说了吗!反正我就只能活72岁,养也是72岁,不养也是72岁,那我一天到晚做气功干吗?一天到晚谨小慎微干吗?那我就该吃肥肉吃肥肉,想喝酒就喝酒,想怎样就怎样,反正我活72岁嘛!
所以,我觉得这其实是很关键的一点,别看它很简单。要讲养生,第一要辨明这个道理,不辨明这个道理没什么好讲的。他跟他的朋友向秀辩论,向秀就说人的生命是不可增减的,非外物所加,寿命是受之于天,不能加减的。他的另外一个朋友跟他辩论风水的问题,阮侃也认为人的生命是不能够增减的。所以这个观念其实是很强的。这个观念也不是没有积极意义,它其实也有积极的意义。当你真正相信这个观念,你在面对死亡的时候反而能够很坦然。所以我们看到儒家的一些人,在危难的时候能够临危不惧,这种天命观有很大的作用。我给大家讲一个故事,有一个很有威望的大臣,笃信天命说。有一次他跟皇帝谈话,皇帝知道这个大臣笃信天命说,就故意逗他说:“你说生死都是前生注定,都是命注定的。那我告诉你,我要你死你就得死,这个权力在我的手上,你相不相信?”这个老大臣很倔强地说:“我的生命是上天给的,你怎么能掌握我的生命呢?”皇帝说:“我马上就可以杀掉你啊!”大臣说:“你马上杀掉我,那是我命中注定在这个时候要被你杀掉,而并非你有权力杀掉我。”皇帝听了也没办法,只有一笑置之了。我们到今天,还是有很多人有这种观念,所以我认为这是很需要首先辨明的。这是第一点。
第二点,既然人的寿命是可以增减的,那么就可以养生。怎么养呢?嵇康接下去说养生最重要就是养神。他打了一个比方,他说:神对于形就好像君王对于国家,如果一个人的神不能够养好,那么身体(形)就没有办法养好,就好像昏君在上,国家必乱,神躁于内,而形丧于外。我觉得这是一个很重要的观点,用我们今天的话来讲,就是一个人讲养生、讲健康,首先要注意精神和心理的健康,其次才是身体、形体、肌肉、器官这些的健康。这一点很重要,但我们很多人并不明白这个道理。尤其是现代社会,我们今天看到很多精神上有毛病的人,一旦精神上有毛病,那么整个人就垮掉了,就算是四肢健全,也做不了什么了,那比断掉一只手,断掉一条腿要痛苦得多。而且现代社会,物质已经不成问题,而社会的竞争压力很大,所以精神疾病现在成为一个普世的问题,尤其是很多较为富裕的国家,都非常严重。比如北欧国家的社会福利很好,人们的收入很高,但是自杀的人很多,自杀率最高。我从台湾来,台湾也是一样,社会上的人存在着各种各样的精神疾病,台湾有一个蓝色基金会,调查说台湾平均每四个大学生中就有一个患有严重的忧郁情绪,为了帮助这些有心理疾病的人,他们要募集基金。可见心理问题的严重性。而且我可以坦率地告诉大家,我自己也曾经深受过这样的痛苦。我是1978年考入武汉大学的第一批硕士生之一,后来我还提前半年毕业,经过教育部的特许去美国深造,而成为“文化大革命”以后我国第一个获得硕士学位的人。当时为了考研究生,我真是下了苦功啊!我那时已经30多岁了,最好的时光被“文化大革命”浪费掉了。而且我没有读过正式的大学,因为我的家庭背景太差了,父母都在台湾。1949年的时候,我父亲是蒋介石的秘书,所以他算是国民党的元老了,但是他在国民党内的地位越高,我当时在大陆的状况就越糟,这个大家是可以想象的。所以,虽然高考的时候考了全省第二名,但是我没有读过大学。在邓小平上台以后,我觉得这是我最后的机会,我无论如何也要把握好。当时是2月份报名,5月份考试、7月份口试,我当时还在教书,负责教一个教师班,所以我是老师的老师。我把所有可以挤下来的时间都挤下来,停止一切娱乐,停止一切应酬和交往,不写一封信,所有的时间我都拿来读书,我觉得时间太宝贵、太紧要了!我每天晚上都到学校读书,教研室里只有我一个人,而且刚好碰上晚上停电,我就点上十几根蜡烛,摆在桌子上面排成一排,我就这样念书念到12点甚至更晚,然后再回家,天天如此,从无间断。这样太辛苦。当时考试完了还有口试,我根本不知道口试的范围,因为中国从来没有办过这样的考试,老师会问什么问题,我怎么知道呢?我考的是古代文学,就是魏晋南北朝到隋唐这一段,我就把所有想得到的书都借来,每天早上泡一杯浓茶,我就坐在树荫底下从早读到晚。结果我考进武大,我觉得这是生命当中太宝贵的机会,我在30多岁的时候终于得到了这么好的机会,看到这么好的校园,这么大的图书馆,我的心里实在是太高兴了。我天天在图书馆里看书,不久我就病倒了。脑子里嗡嗡地响,一响就是二十几个小时,停不下来。中医西医都看了,后来我实在撑不下去了,我想不要再读了,要不然病都没治了。结果我的老师很好,他对我说:“你不要退学,这个机会来之不易,现在人家都把考研究生比喻成中进士呢。你如果身体不好,你就不要来上课了,期末交一篇论文给我就好了。”我就真的很久没去上课,写了一篇论文给老师,他还给了我一个“优”。我真的非常感谢我的老师,我和老师的感情非常深厚。后来我靠什么治好了病呢?就靠一个按摩师,他每天帮我按摩半个多小时,从头、面一直到脊椎按摩下来,整整一百天没有断过,居然病就给他治好了!
我要讲的还不是这些,这个病当时治好了,但是没有治断根。我又到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读书。哥伦比亚大学不承认中国的学位,所以我又在那里念了一个硕士学位、一个博士学位。我进哥伦比亚大学的时候,真是五味杂陈。我想我这一辈子,小时候在乡下放牛砍柴,两顿稀饭都吃不饱,里面还要加野菜,我今天可以跨进世界一流大学的校园,有那么美丽的校园,那么美丽的建筑,还有那么多名师,指导我的就是全世界著名的中国文学大师夏志清先生。有这么好的机会我当然要拼命读书,而且我也不得不拼命,因为我的英文不好,我上学的时候学的是俄文,进了武大才学了一点英文。我的英文全是在美国自学的,在美国的前一年半,我全部精力用来学英文。我写了一副对联给我的亲友,用十个字来形容我的生活:“顿顿三明治,天天ABC”,这就是我的生活。拼命读书,而且压力非常大,因为我完全是从一个世界跑到另外一个世界,这个世界是我完全不熟悉的。我在那里举目无亲、语言不通,文化不同、制度迥异。我给大家说一个小故事,有一次我在一家商店买了一件东西,然后又到另外一家商店,看到同样的东西卖不同的价钱,而且便宜很多,我觉得很奇怪,因为我从小的经验都是同样的东西在不同的商店也是卖同样的价格,怎么会不同呢?我从这件事情上看到了文化的差异对人的冲击。我快40岁了,在那里一个亲人都没有,压力太大了。而且我在大陆是多么优秀的学生,我去美国的时候,到火车站送我的同学、朋友、亲戚有一百多人,当时很多人都很羡慕我。我就想,我在哥伦比亚大学读书,万一博士学位拿不到,我怎么有脸面见江东父老?结果我就咬住牙根撑下去,后来就得了忧郁症,真是苦不堪言。我举一个小的例子,我有一次放学回到宿舍,打开抽屉换衣服,就发生了一件我平生忘不了的事情。我发现我突然没有力气了,抽屉怎么也关不进去,我就呆呆地坐在地板上,坐了两个多钟头,泪流满面。我四肢都好好的,没有什么别的病,就是忧郁症。现在得忧郁症的很多,台湾很多。
我要讲的是什么呢?我要回到嵇康的观点上来,就是养神非常重要。我很诚恳地忠告在座的各位朋友,你们也应该转告你们的亲戚朋友,下一辈,一个人首先要注意精神和心理的健康。尤其在现在这个社会,各种压力太大了,什么压力?竞争的压力、情感的压力、爱情和婚姻的压力、家庭的压力太多了。嵇康在跟向秀讨论这个问题的时候,向秀驳斥他,嵇康提到养生有“五难”:其中一难是名利之心不灭。他说,人养生一定要消灭名利之心,就是淡泊名利。但是朋友们,做到这一点容易吗?我觉得嵇康只是悬了一个很高的理想。向秀就说这一点做不到。向秀说,你要让人抑制富贵,不去追求名利,这是没有人做得到的,因为富贵是世界上所有人都羡慕的。古人一句话:“举世攘攘,都为利往,举世熙熙,都为名来”,就是这样子,我们哪一个人不追求名利呢?在古代追求名利大概只有一条路就是做官,要富贵要名利就是做官。嵇康这样说其实是包含了他对当时现实的不满,因为他非常讨厌司马氏政权,他是站在曹魏这一边的。司马氏确实也是非常讨厌,在中国历代王朝当中,没有一个王朝的起家比晋朝的司马氏更无耻的了,完全靠杀人、欺骗起家。所以后来嵇康被司马氏杀掉,也是可以想象的事情。
拿到现代来看,情形不同,我们现在是多元社会,要名利、要富贵,都不一定要走当官的路,都不一定要搞政治,我们可以从各行各业去取得富——物质的丰满,取得贵——有崇高的社会地位,取得名、取得利。名利富贵这四个字要我们全忘掉这是不现实的,嵇康只是悬了一个很高的目标,而且有他的现实的政治背景。我们还是可以追求一定的名利富贵,我觉得这是我们现代人可以做的,这个并不是不好。哪一个人愿意碌碌无为的过一辈子,毫无成就、毫无事业,得不到社会的尊重,自己在物质上也完全不能满足,过着很贫穷的生活,谁愿意这样?我们今天没有人愿意这样。我觉得我们也不必给自己定嵇康这样高的标准,但是嵇康的话我们仍然要思考,就是我们对名和利要淡薄一点,追求要到适当的程度,不要过分。这个世界的竞争越来越激烈,有些人完全忘记了一个人生的本真目的是什么,一天到晚只知道追名逐利,而且完全是不择手段的、没有止境的。这是非常伤身的。请问你什么时候才会满足?你认为有多少钱你才会满足呢?要给自己设定一个适当的限度,古人有一句话:“鼹鼠饮河,止于满腹”,一只小老鼠在河里喝水,它能够喝多少呢?最多就是把自己喝得饱饱的。“鹪鸟巢林,止于一枝”,一只小小的鸟儿在树林里做巢,只能在一个树枝上做一个巢。一个人睡觉只要那么大一块地方,就算你买个100平方、1000平方米的房子,你也不能从这一头滚到那一头;一个人吃饭能吃多少,只要吃得合意,一点家常便饭也就足够了,天天去五星级酒店吃个饱,你受得了吗?有这个必要吗?赚那么多钱,无止境地追求名利,有必要吗?给自己带来那么大的压力,甚至有的时候为此还犯罪,为自己带来负面的心理犯罪感,这样值得吗?这样把自己的生命摧毁了,值得吗?我在台湾教书,台湾前几年好几个大学都发生过四十几岁的教授“过劳死”,猝死,有的就死在电脑旁边,为什么?竞争压力太大了!所以我觉得嵇康把神看的比形更重要,我觉得是对的。
第三点是养形。嵇康讲养形,他说神是君,但是形还是要养。嵇康讲养形,讲得最多是服食,他认为吃药是可以养形的。还有一个就是炼丹,后来很多人认为炼丹可以成仙,另外一个就是房中术。
第四点是慎微。嵇康说养生的问题就是要从一点一滴做起,要慎微如著,把微小的事情看成大事情一样,但是许多人是“病起于微,而救之于著”,很微小的地方起病你不注意,等到病已经很严重了,再去找医生,那当然不行。所以很多人是“积微成损”,微小地方的毛病慢慢积累起来成为对身体的损害,“积损成衰”,就慢慢地变衰老。“从衰得白,从白得老,从老得终,闷若无端。”大家觉得这是正常的,是自然的过程,其实不对。你应该从很微小的地方注意起,养生真的是这样,养生就要注意小节,养生就是要谨小慎微,养生就是要从每一点一滴做起。嵇康举了一个例子,他说:大旱之年,田地的禾苗都枯死了,但是如果有一棵禾苗你浇一次水,那一棵禾苗就活得长一点,它就比别的禾苗后死,这就叫“一溉之功”。我们不能忽视“一溉之功”。我觉得这一点非常值得我们现代人借鉴。养生就是谨小慎微的事情,就是从饮食、起居的每一点每一个细节都注意到,没有什么别的很高深的地方。
最后谈一点,就是兼养。嵇康讲养生,特别强调兼养。什么叫兼养?就是从各个方面去养,而且要考虑到其他危害健康的因素。他引用了《庄子·达生篇》里讲的一个故事,有两个人,一个叫单豹,这个人很会保养身体,到了70岁还像一个年轻人,最后被老虎吃掉了。他这是“养于内,而忘于外”,外边的事情没有注意到,那不是白养了吗?另外一个人叫张毅,这个人身体锻炼得很好,肌肉很发达,可以飞檐走壁,结果他内脏发热病死掉了。他是“养外而忘内”。嵇康谈到这个故事,后来评嵇康也讲到这个故事,还有人拿这个来批评嵇康。比如颜之推,他写了一本有名的书叫《颜氏家训》,这本书很有意思,值得一读。书里有一篇专讲养生,就提到了嵇康,认为嵇康的养生论写得很好,道理很透彻,但是嵇康39岁就被人杀掉了。因此,他说养生还应该虑祸,如果不虑祸,养生也是白养。我在这里,要替嵇康辩护一下。颜之推讲虑祸是没错的,但他批评嵇康是不对的,嵇康不是不知道虑祸,他是实在看不惯司马氏那些人,因为他是一个很高尚,性格又很刚强的人。司马懿杀人杀到什么程度?在公元249年,他发动高平陵事件,一次杀了九个家族,每一个家族的三代都杀光。他的儿子司马师在公元254年又发动了一次大屠杀,杀掉了三个家族的全部老小,他的另一个儿子司马昭发动了另一次屠杀,就杀了嵇康和吕安,也是灭门的。嵇康就是不愿意对这样的现实妥协,他不是不知道司马氏心狠手辣,但他就是不愿意妥协。有一次司马氏派一个奸细名叫钟会,一个很有才华的人,来看嵇康,实际上是打探消息来了。当时嵇康正在跟他的朋友向秀一起在打铁,钟会当时已经做了大官,他也是一个贵公子,因为他的父亲很有名。钟会是高车驷马、依礼而来,而嵇康连正眼都不瞧他,继续打铁。钟会坐了一阵,实在无趣,就起身离开。将要离开的时候,嵇康问他:“何所闻而来?何所见而去?”意思是说,你听到了什么关于我的谣言,所以跑到这里来看我?你又看到了什么东西,准备向你的主子汇报?话说得非常高明,其实非常尖锐,钟会也不是蠢人,他就回答说:“闻所闻而来,见所见而去。”我听到了我听到的东西而来的,我看到了我看到的东西我就回去了。后来嵇康就是死在了钟会的手上。嵇康的好朋友吕安和吕顺兄弟,吕顺投靠了司马氏,人品不端,他把吕安的太太奸污了,这个事情变成了吕氏家族的丑事,嵇康劝他们不要闹翻,不要把家丑扬开,为此他去劝吕顺,让吕顺再也不要做这种事情,又去劝吕安就这样算了,不要追究。但是吕顺恶人先告状,先下手为强,他先向司马氏汇报,说自己的弟弟不孝母亲、忤逆母亲,这时候司马氏正是要借不忠不孝的罪名杀他们的,这下就马上把吕安抓了起来。因为吕安、嵇康他们都是忠于曹魏的。这时嵇康本来可以不管的,他只要不讲话,稍微低头、忍气,就可以没事了,但是他站出来替吕安辩护,把事情的原委说出来了,结果司马氏把嵇康也抓起来。钟会就向司马昭进言,说:主公,你要取得天下的话,别的事情都不用担心,就是要提防嵇康,因为这个人是卧龙,将来不得了的,你要借此机会杀掉他,以清洁王道。嵇康当时是知识分子的精神领袖。司马昭要杀嵇康的时候,三千太学生下跪向司马昭求情,求他不要杀嵇康,留他下来做太学的老师。可见嵇康的影响有多大!他是一个绝顶聪明的人,又是一个美男子,没有人不佩服他,但是他还是被司马昭杀掉了。嵇康在临刑之前神色自若,非常从容,他哥哥来看他,他就问哥哥:“有没有带我的琴来?”他哥哥说:“带来了,我知道你最喜欢弹琴。”嵇康说:“拿来吧,我弹一曲。”他就弹了一曲《广陵散》。他说:“当年袁孝尼(嵇康的侄子)要向我学这首曲子,我没有教他,现在可惜了,以后世界上再也听不到我弹《广陵散》这首曲子了!”所以,“广陵绝响”、“广陵绝唱”等等现在成为我们的成语,就是由此而来。嵇康是根本不屑于司马氏政权,所以他从容就死。颜之推说嵇康不虑祸,“虑祸”这个观点本身是对的,但是用来批评嵇康就不公平了。嵇康不是不虑祸,不是不知道,他是不屑,不肯低这个头。所以由此我们看到嵇康另一个可贵的地方,值得我们学习,就是他养生不是苟养,“苟养”也是颜之推提出来的,他说:“生不可不息,但是不可苟息。”我们养生并不是只要活命就好了,为了活命,我磕头也行,我跪下来也行,我做汉奸也行,我出卖灵魂也行,只要活下去就好,不是这样的。嵇康是一个最好的例子,他那么懂得养生的道理,他写了那么漂亮的关于养生的文章,可是他死得那么从容,那么壮烈,他养生不是苟养。说实在的,我一想起嵇康,我心里是由衷地佩服。虽然这个人有时候有点偏见,但我真是非常的佩服他。鲁迅先生生平最佩服的古代文人就是嵇康,他曾经花了很多的时间,把嵇康的遗文收集起来,编了一本《嵇康集》,因为鲁迅的个性跟嵇康很相像,也是高材觉世,骨头很硬,嵇康就是这样的人。我想到他死得那么从容,觉得实在是心向往之,一个人怎么能做到那样,要被杀头了还那么从容地弹一曲琴,胸怀之高,志向之高是难以形容的。
关于嵇康的养生观我就讲这么一些。最后我想讲几句,从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来看养生,我们发现中国的养生文化跟中国别的传统思想,是一个系统,是联系在一起,一脉相通的。我研究中国的传统文化到现在至少有40多年了吧。我认为中国的传统文化的精髓,可以用十个字来总结,第一,天人合一;第二,内圣外王;第三,中庸。
我稍微解释一下,天人合一就是承认人是自然当中的一物,人要跟天地、周围的自然协调、合一,而不是对抗。这一点跟西方的观念刚好相反。西方是把主观跟客观分得很清楚,把人和自然分得很清楚,而且提倡人要征服自然。我们年轻时代学的就是这一套,从西方传过来的,包括马克思主义都有这个观念。其实西方这种天人对立,征服自然的思想,远不如中国天人合一的思想高明。我们现在越来越看出西方思想的毛病,现在环境越来越差,已经成为严重的危机,我不知道人类世界,以后自然界会发展成什么样子。但是,人是不能够征服自然的,人是自然当中的一物,人如何征服自然呢?就好像你拔着自己的头发要把自己拔起来一样,这是不可能做到的。从每一次大的自然灾害,你就可以看出人是多么的渺小,所以人只能与自然协调、合一,而不能征服自然。只能在局部克服一些自然的困难,那是局部的问题,总体上不能提人征服自然。这是第一点。
第二点,内圣外王。内圣外王是中国所有学派的共同主张,不要以为这只是儒家的主张。什么叫内圣外王?内圣就是对内提高自己的修养,努力达到圣人的境界;外王就是对外治理社会,把这个社会治成很有秩序的社会,王道的社会。而且提高自己的修养和治理社会是联系在一起的,只有首先提高自己的修养,才能够治理社会。所以儒家讲要格物、致知、正心、诚意,这是内圣,然后才能够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是外王。老庄也提倡内圣外王。如何修养自己的精神,如何治理社会,老子讲的就是这个。庄子比较注意个人修养,比较少谈治理社会,但是晋朝的郭象写《庄子注》,这是一部最有名的《庄子》注释,“内圣外王”四个字,正好是郭象在《庄子注》当中提出来的,他认为这是庄子的思想。
所以,中国的各家各派都有内圣外王的思想,而且这是非常重要的,是处理人跟社会的关系。一个人想要在社会上做一番事业,必须首先提高自己的修养,包括道德修养,养生不只是为了要活命而已,养生是为了做一番事业,为社会服务。所以养生文化也跟内圣外王一样。我刚才讲天人合一,天人合一跟养生文化也是一样的。养生要考虑各种因素,我刚才就讲了兼养的问题。嵇康不仅主张服药养生,他也提到单豹和张毅的例子,讲究内外养,他还提到要注意到住宅的风水吉凶问题。其实嵇康不是迷信。我们今天来看中国的风水文化,这里面包含着丰富的智慧。一个房子的风水,就是讲朝向、通风、采光、磁场等问题,每个人的体质不同,要跟自然界取得协调,所以住房对人大有影响,买房子不能不注意这些问题。所以养生要注意到许多方面,这就是天人合一。人还要考虑到其他的因素,我刚才讲颜之推批评嵇康不懂虑祸的问题,当然他批评嵇康是不对的,但是他讲要注意“虑祸”是对的,我们养生要注意虑祸,我觉得这一点对现代人非常有意义。我们现代人,像嵇康那种被杀头的祸是不太会有了,但是在我们一般的生活里面,我们也要注意虑祸。
最后讲中庸,中庸是中国文化的精髓。我念一段《抱朴子·极言篇》的话给大家听:“养生之方:唾不及远,行不疾步。耳不极听,目不久视。坐不至久,卧不及疲。先寒而衣,先热而解。不欲极饥而食,食不过饱;不欲极渴而饮,饮不过多。不欲甚劳甚逸。冬不欲极温,夏不欲穷凉;大寒,大热,大风,大雾,皆不欲冒之。五味入口,不欲偏多。卧起有四时之早晚,兴居有至和之常制。忍怒以全阴气,抑喜以养阳气。然后先服草木以救亏缺,后服金丹以定无穷。”这里讲的就是中庸之道的养生。这是很简单,很容易做到的。我顺便提一下,西方的观念不是这样的,我们现在从西方传过来很多错误的观念,包括“挑战极限”。挑战自己体能的极限,今天我跑100米是15秒,明天我就要跑14秒,明年要跑12秒,一定要超过别人。西方的竞技就是这样一种精神,当然我们今天免不了要这样做。但是,我坦白地跟大家讲,这不适合养生。中国人养生不这样养,中国人打太极拳,拳头绝不打到极端,而是打到一半就收回来。你看中国的养生方法,没有一个是走极端的。
提问:唐老师您能介绍一下张学良的养生之道吗?
唐翼明:张学良先生我刚才忘记讲了,他是高级将领,活了103岁,还有宋美龄活了106岁,我也应该提一下。张学良是很能够说明问题的一个例子。第一,他的物质生活是不错的。所以社会发达、经济发达,社会越文明人就可能越长寿。他一辈子生活过得很好,即使他后来被蒋介石幽禁起来,但是他的生活是很好的,这是第一。第二,他淡泊名利。因为他到后来不得不淡泊名利,蒋介石把他软禁起来,他知道绝对没有办法在政治上做任何发展,杨虎城就被杀掉了,所以他干脆完全放下这条心,完全不追求任何名利,反正他也不是完全没有名利的,所以他到后半辈子完全不跟名利打交道,真正的静静养生。所以,适当的淡泊名利对养生很重要的。还有,大家都知道,张学良在早年的时候吸鸦片,他是有鸦片瘾的。他如果没有戒掉鸦片,不可能活得那么久。你知道他是怎么戒掉鸦片的吗?他是请德国的医生把他全身的血都换过,所以张学良身上没有一滴他自己的血,全部都是别人的,这样才把鸦片戒掉。
说到这里,我要附带讲一句,现代社会在服药的问题要吸收古人的智慧,也要避免古人的缺失。我刚才讲的五石散,何晏吃了很有效果,但是大多数人吃了都不好,当时死了很多人,所以当时有两句古诗说:服药求长生,多为药所误。唐朝有一个很有名的文人韩愈,韩愈活了57岁,他40多岁的时候身体就很不好,他也是服药,吃五石散之类的东西,在他死后,他一个朋友写了两句诗:“退之服硫磺,一病迄不痊。”硫磺是五石散当中的一味。所以在吃药这个问题上,一定要慎重。我们今天的吃药存在很大的问题,各种各样的乱七八糟的药,包括中草药、西药,有一些没有良心的人,乱夸张它的药效,乱讲一气,朋友们千万不能乱吃。青少年千万不能碰毒品,毒品就是药。千万要避免古人犯过的错。但是我也要讲一句,药服得好,服得对的话,也还是对健康有益的。“上药养命、中药养性、下药治病”这个原则其实不是错的。所以我们该吃的药还是要吃的,尤其是上了一定的年龄以后,要补充一定的营养,这个营养有时候要靠药物。比方说一般上了60岁以后,这几种药要吃:第一,多种维他命。另外,到了一定的年龄,关节常常发生问题,要吃维护关节的药。另外,还有钙片。老年人缺钙是普遍现象,常常造成骨质疏松,所以老年人不能跌跤,一跌跤往往就骨头断了,就出问题,妇女在这方面尤其明显,所以要常常补充钙片。但是,服药要慎选,不要乱吃。
');" class="a2">收藏
深圳市民文化大讲堂(上、下册)
唐翼明:今天我很荣幸受邀来谈一谈“中国古代养生文化”的问题。这个题目很大,因为中国文化源远流长,绝对不是90分钟就可以谈完的。所以我想在这个大标题底下加一个副标题,就是“从嵇康的养生论谈起”。
嵇康的养生观,可以概括为这样的几个要点:第一个要点就是“生可养”,第二个要点是“养神”,第三个要点是“养形”,第四个要点是“慎微”,第五个要点是“兼养”,就是要从各个方面养生。嵇康在这些辩论文章里面表现出来的观点主要是这五个。下面我就分别谈谈这些观点,看看嵇康是怎么跟他的朋友辩论的,有些什么不同的意见,以及对我们今天的人有什么启发。
先讲第一个问题,生可养。
嵇康在《养生论》最开头就提出当时流行的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说神仙也可以学,努力可以做到不死。另外一种观点就是人最多活120岁,超过120岁都是虚幻的。嵇康不同意这两种观点,他说:第一,神仙应该是有,因为有记载,但是神仙不是可以学成的,神仙是因为它秉受了天地之间的异气才会成为神仙,我们一般人是不可能成仙的。我觉得嵇康在这里实际上是把神仙的问题就等于搁起来,轻轻地放在一边,就是说我们一般人不可能成仙,所以这个东西最好不要去想,我们就讲养生吧。然后他讲,如果你道养得法,活到几百岁乃至上千岁都是有可能的,他不认为一个人的寿命是应该120岁。我觉得这里面有几点值得我们注意:
第一点,我们可以注意到嵇康对人的生命的来源是取汉代的“气秉说”,这个是比较唯物的,就是我们秉受自然之气,然后有了生命。因为他讲神仙是秉受异气,那我们一般的人就是秉受一般的气,并非异气,这是很重要的。为什么?因为我们知道有许多人不是这样看的,许多人认为人的生命是来自于上天的意志,比方说儒家里面很流行的观点叫做“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就是我们的命是上天给的,这个天有意志的。但是嵇康跟这个观点不一样。
其次,我们可以注意到,嵇康在这里讲的观点表明人的寿命是可以长、可以短的,可以增减的,不是宿命的,不是宿定的。这个跟我刚才讲的儒家的观点也不一致,“生死有命,富贵在天”,这个也是固定的,你的命是多少就是多少。而且不仅儒家,还有一些别的学派也有同样的观点,比方说有的学派认为人是“秉之自然”,但是“秉之自然”却有定数的,你受那么多气,你就只能活那么长,你生下来是固定的,生命本身不能够增减了。大家想一想这个问题,在讲养生的时候,是不是首先要辨明的一个问题,这是一个根本。假定你认为人的生命来自于有意志的天,不可增减,有定数,你生下来就定了,好像我们现在还有很多人相信八字,相信算命,算命先生一算,说你可以活到72岁,请问大家,养不养生有什么关系?那我们说那么多养生的方法不是白说了吗!反正我就只能活72岁,养也是72岁,不养也是72岁,那我一天到晚做气功干吗?一天到晚谨小慎微干吗?那我就该吃肥肉吃肥肉,想喝酒就喝酒,想怎样就怎样,反正我活72岁嘛!
所以,我觉得这其实是很关键的一点,别看它很简单。要讲养生,第一要辨明这个道理,不辨明这个道理没什么好讲的。他跟他的朋友向秀辩论,向秀就说人的生命是不可增减的,非外物所加,寿命是受之于天,不能加减的。他的另外一个朋友跟他辩论风水的问题,阮侃也认为人的生命是不能够增减的。所以这个观念其实是很强的。这个观念也不是没有积极意义,它其实也有积极的意义。当你真正相信这个观念,你在面对死亡的时候反而能够很坦然。所以我们看到儒家的一些人,在危难的时候能够临危不惧,这种天命观有很大的作用。我给大家讲一个故事,有一个很有威望的大臣,笃信天命说。有一次他跟皇帝谈话,皇帝知道这个大臣笃信天命说,就故意逗他说:“你说生死都是前生注定,都是命注定的。那我告诉你,我要你死你就得死,这个权力在我的手上,你相不相信?”这个老大臣很倔强地说:“我的生命是上天给的,你怎么能掌握我的生命呢?”皇帝说:“我马上就可以杀掉你啊!”大臣说:“你马上杀掉我,那是我命中注定在这个时候要被你杀掉,而并非你有权力杀掉我。”皇帝听了也没办法,只有一笑置之了。我们到今天,还是有很多人有这种观念,所以我认为这是很需要首先辨明的。这是第一点。
第二点,既然人的寿命是可以增减的,那么就可以养生。怎么养呢?嵇康接下去说养生最重要就是养神。他打了一个比方,他说:神对于形就好像君王对于国家,如果一个人的神不能够养好,那么身体(形)就没有办法养好,就好像昏君在上,国家必乱,神躁于内,而形丧于外。我觉得这是一个很重要的观点,用我们今天的话来讲,就是一个人讲养生、讲健康,首先要注意精神和心理的健康,其次才是身体、形体、肌肉、器官这些的健康。这一点很重要,但我们很多人并不明白这个道理。尤其是现代社会,我们今天看到很多精神上有毛病的人,一旦精神上有毛病,那么整个人就垮掉了,就算是四肢健全,也做不了什么了,那比断掉一只手,断掉一条腿要痛苦得多。而且现代社会,物质已经不成问题,而社会的竞争压力很大,所以精神疾病现在成为一个普世的问题,尤其是很多较为富裕的国家,都非常严重。比如北欧国家的社会福利很好,人们的收入很高,但是自杀的人很多,自杀率最高。我从台湾来,台湾也是一样,社会上的人存在着各种各样的精神疾病,台湾有一个蓝色基金会,调查说台湾平均每四个大学生中就有一个患有严重的忧郁情绪,为了帮助这些有心理疾病的人,他们要募集基金。可见心理问题的严重性。而且我可以坦率地告诉大家,我自己也曾经深受过这样的痛苦。我是1978年考入武汉大学的第一批硕士生之一,后来我还提前半年毕业,经过教育部的特许去美国深造,而成为“文化大革命”以后我国第一个获得硕士学位的人。当时为了考研究生,我真是下了苦功啊!我那时已经30多岁了,最好的时光被“文化大革命”浪费掉了。而且我没有读过正式的大学,因为我的家庭背景太差了,父母都在台湾。1949年的时候,我父亲是蒋介石的秘书,所以他算是国民党的元老了,但是他在国民党内的地位越高,我当时在大陆的状况就越糟,这个大家是可以想象的。所以,虽然高考的时候考了全省第二名,但是我没有读过大学。在邓小平上台以后,我觉得这是我最后的机会,我无论如何也要把握好。当时是2月份报名,5月份考试、7月份口试,我当时还在教书,负责教一个教师班,所以我是老师的老师。我把所有可以挤下来的时间都挤下来,停止一切娱乐,停止一切应酬和交往,不写一封信,所有的时间我都拿来读书,我觉得时间太宝贵、太紧要了!我每天晚上都到学校读书,教研室里只有我一个人,而且刚好碰上晚上停电,我就点上十几根蜡烛,摆在桌子上面排成一排,我就这样念书念到12点甚至更晚,然后再回家,天天如此,从无间断。这样太辛苦。当时考试完了还有口试,我根本不知道口试的范围,因为中国从来没有办过这样的考试,老师会问什么问题,我怎么知道呢?我考的是古代文学,就是魏晋南北朝到隋唐这一段,我就把所有想得到的书都借来,每天早上泡一杯浓茶,我就坐在树荫底下从早读到晚。结果我考进武大,我觉得这是生命当中太宝贵的机会,我在30多岁的时候终于得到了这么好的机会,看到这么好的校园,这么大的图书馆,我的心里实在是太高兴了。我天天在图书馆里看书,不久我就病倒了。脑子里嗡嗡地响,一响就是二十几个小时,停不下来。中医西医都看了,后来我实在撑不下去了,我想不要再读了,要不然病都没治了。结果我的老师很好,他对我说:“你不要退学,这个机会来之不易,现在人家都把考研究生比喻成中进士呢。你如果身体不好,你就不要来上课了,期末交一篇论文给我就好了。”我就真的很久没去上课,写了一篇论文给老师,他还给了我一个“优”。我真的非常感谢我的老师,我和老师的感情非常深厚。后来我靠什么治好了病呢?就靠一个按摩师,他每天帮我按摩半个多小时,从头、面一直到脊椎按摩下来,整整一百天没有断过,居然病就给他治好了!
我要讲的还不是这些,这个病当时治好了,但是没有治断根。我又到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读书。哥伦比亚大学不承认中国的学位,所以我又在那里念了一个硕士学位、一个博士学位。我进哥伦比亚大学的时候,真是五味杂陈。我想我这一辈子,小时候在乡下放牛砍柴,两顿稀饭都吃不饱,里面还要加野菜,我今天可以跨进世界一流大学的校园,有那么美丽的校园,那么美丽的建筑,还有那么多名师,指导我的就是全世界著名的中国文学大师夏志清先生。有这么好的机会我当然要拼命读书,而且我也不得不拼命,因为我的英文不好,我上学的时候学的是俄文,进了武大才学了一点英文。我的英文全是在美国自学的,在美国的前一年半,我全部精力用来学英文。我写了一副对联给我的亲友,用十个字来形容我的生活:“顿顿三明治,天天ABC”,这就是我的生活。拼命读书,而且压力非常大,因为我完全是从一个世界跑到另外一个世界,这个世界是我完全不熟悉的。我在那里举目无亲、语言不通,文化不同、制度迥异。我给大家说一个小故事,有一次我在一家商店买了一件东西,然后又到另外一家商店,看到同样的东西卖不同的价钱,而且便宜很多,我觉得很奇怪,因为我从小的经验都是同样的东西在不同的商店也是卖同样的价格,怎么会不同呢?我从这件事情上看到了文化的差异对人的冲击。我快40岁了,在那里一个亲人都没有,压力太大了。而且我在大陆是多么优秀的学生,我去美国的时候,到火车站送我的同学、朋友、亲戚有一百多人,当时很多人都很羡慕我。我就想,我在哥伦比亚大学读书,万一博士学位拿不到,我怎么有脸面见江东父老?结果我就咬住牙根撑下去,后来就得了忧郁症,真是苦不堪言。我举一个小的例子,我有一次放学回到宿舍,打开抽屉换衣服,就发生了一件我平生忘不了的事情。我发现我突然没有力气了,抽屉怎么也关不进去,我就呆呆地坐在地板上,坐了两个多钟头,泪流满面。我四肢都好好的,没有什么别的病,就是忧郁症。现在得忧郁症的很多,台湾很多。
我要讲的是什么呢?我要回到嵇康的观点上来,就是养神非常重要。我很诚恳地忠告在座的各位朋友,你们也应该转告你们的亲戚朋友,下一辈,一个人首先要注意精神和心理的健康。尤其在现在这个社会,各种压力太大了,什么压力?竞争的压力、情感的压力、爱情和婚姻的压力、家庭的压力太多了。嵇康在跟向秀讨论这个问题的时候,向秀驳斥他,嵇康提到养生有“五难”:其中一难是名利之心不灭。他说,人养生一定要消灭名利之心,就是淡泊名利。但是朋友们,做到这一点容易吗?我觉得嵇康只是悬了一个很高的理想。向秀就说这一点做不到。向秀说,你要让人抑制富贵,不去追求名利,这是没有人做得到的,因为富贵是世界上所有人都羡慕的。古人一句话:“举世攘攘,都为利往,举世熙熙,都为名来”,就是这样子,我们哪一个人不追求名利呢?在古代追求名利大概只有一条路就是做官,要富贵要名利就是做官。嵇康这样说其实是包含了他对当时现实的不满,因为他非常讨厌司马氏政权,他是站在曹魏这一边的。司马氏确实也是非常讨厌,在中国历代王朝当中,没有一个王朝的起家比晋朝的司马氏更无耻的了,完全靠杀人、欺骗起家。所以后来嵇康被司马氏杀掉,也是可以想象的事情。
拿到现代来看,情形不同,我们现在是多元社会,要名利、要富贵,都不一定要走当官的路,都不一定要搞政治,我们可以从各行各业去取得富——物质的丰满,取得贵——有崇高的社会地位,取得名、取得利。名利富贵这四个字要我们全忘掉这是不现实的,嵇康只是悬了一个很高的目标,而且有他的现实的政治背景。我们还是可以追求一定的名利富贵,我觉得这是我们现代人可以做的,这个并不是不好。哪一个人愿意碌碌无为的过一辈子,毫无成就、毫无事业,得不到社会的尊重,自己在物质上也完全不能满足,过着很贫穷的生活,谁愿意这样?我们今天没有人愿意这样。我觉得我们也不必给自己定嵇康这样高的标准,但是嵇康的话我们仍然要思考,就是我们对名和利要淡薄一点,追求要到适当的程度,不要过分。这个世界的竞争越来越激烈,有些人完全忘记了一个人生的本真目的是什么,一天到晚只知道追名逐利,而且完全是不择手段的、没有止境的。这是非常伤身的。请问你什么时候才会满足?你认为有多少钱你才会满足呢?要给自己设定一个适当的限度,古人有一句话:“鼹鼠饮河,止于满腹”,一只小老鼠在河里喝水,它能够喝多少呢?最多就是把自己喝得饱饱的。“鹪鸟巢林,止于一枝”,一只小小的鸟儿在树林里做巢,只能在一个树枝上做一个巢。一个人睡觉只要那么大一块地方,就算你买个100平方、1000平方米的房子,你也不能从这一头滚到那一头;一个人吃饭能吃多少,只要吃得合意,一点家常便饭也就足够了,天天去五星级酒店吃个饱,你受得了吗?有这个必要吗?赚那么多钱,无止境地追求名利,有必要吗?给自己带来那么大的压力,甚至有的时候为此还犯罪,为自己带来负面的心理犯罪感,这样值得吗?这样把自己的生命摧毁了,值得吗?我在台湾教书,台湾前几年好几个大学都发生过四十几岁的教授“过劳死”,猝死,有的就死在电脑旁边,为什么?竞争压力太大了!所以我觉得嵇康把神看的比形更重要,我觉得是对的。
第三点是养形。嵇康讲养形,他说神是君,但是形还是要养。嵇康讲养形,讲得最多是服食,他认为吃药是可以养形的。还有一个就是炼丹,后来很多人认为炼丹可以成仙,另外一个就是房中术。
第四点是慎微。嵇康说养生的问题就是要从一点一滴做起,要慎微如著,把微小的事情看成大事情一样,但是许多人是“病起于微,而救之于著”,很微小的地方起病你不注意,等到病已经很严重了,再去找医生,那当然不行。所以很多人是“积微成损”,微小地方的毛病慢慢积累起来成为对身体的损害,“积损成衰”,就慢慢地变衰老。“从衰得白,从白得老,从老得终,闷若无端。”大家觉得这是正常的,是自然的过程,其实不对。你应该从很微小的地方注意起,养生真的是这样,养生就要注意小节,养生就是要谨小慎微,养生就是要从每一点一滴做起。嵇康举了一个例子,他说:大旱之年,田地的禾苗都枯死了,但是如果有一棵禾苗你浇一次水,那一棵禾苗就活得长一点,它就比别的禾苗后死,这就叫“一溉之功”。我们不能忽视“一溉之功”。我觉得这一点非常值得我们现代人借鉴。养生就是谨小慎微的事情,就是从饮食、起居的每一点每一个细节都注意到,没有什么别的很高深的地方。
最后谈一点,就是兼养。嵇康讲养生,特别强调兼养。什么叫兼养?就是从各个方面去养,而且要考虑到其他危害健康的因素。他引用了《庄子·达生篇》里讲的一个故事,有两个人,一个叫单豹,这个人很会保养身体,到了70岁还像一个年轻人,最后被老虎吃掉了。他这是“养于内,而忘于外”,外边的事情没有注意到,那不是白养了吗?另外一个人叫张毅,这个人身体锻炼得很好,肌肉很发达,可以飞檐走壁,结果他内脏发热病死掉了。他是“养外而忘内”。嵇康谈到这个故事,后来评嵇康也讲到这个故事,还有人拿这个来批评嵇康。比如颜之推,他写了一本有名的书叫《颜氏家训》,这本书很有意思,值得一读。书里有一篇专讲养生,就提到了嵇康,认为嵇康的养生论写得很好,道理很透彻,但是嵇康39岁就被人杀掉了。因此,他说养生还应该虑祸,如果不虑祸,养生也是白养。我在这里,要替嵇康辩护一下。颜之推讲虑祸是没错的,但他批评嵇康是不对的,嵇康不是不知道虑祸,他是实在看不惯司马氏那些人,因为他是一个很高尚,性格又很刚强的人。司马懿杀人杀到什么程度?在公元249年,他发动高平陵事件,一次杀了九个家族,每一个家族的三代都杀光。他的儿子司马师在公元254年又发动了一次大屠杀,杀掉了三个家族的全部老小,他的另一个儿子司马昭发动了另一次屠杀,就杀了嵇康和吕安,也是灭门的。嵇康就是不愿意对这样的现实妥协,他不是不知道司马氏心狠手辣,但他就是不愿意妥协。有一次司马氏派一个奸细名叫钟会,一个很有才华的人,来看嵇康,实际上是打探消息来了。当时嵇康正在跟他的朋友向秀一起在打铁,钟会当时已经做了大官,他也是一个贵公子,因为他的父亲很有名。钟会是高车驷马、依礼而来,而嵇康连正眼都不瞧他,继续打铁。钟会坐了一阵,实在无趣,就起身离开。将要离开的时候,嵇康问他:“何所闻而来?何所见而去?”意思是说,你听到了什么关于我的谣言,所以跑到这里来看我?你又看到了什么东西,准备向你的主子汇报?话说得非常高明,其实非常尖锐,钟会也不是蠢人,他就回答说:“闻所闻而来,见所见而去。”我听到了我听到的东西而来的,我看到了我看到的东西我就回去了。后来嵇康就是死在了钟会的手上。嵇康的好朋友吕安和吕顺兄弟,吕顺投靠了司马氏,人品不端,他把吕安的太太奸污了,这个事情变成了吕氏家族的丑事,嵇康劝他们不要闹翻,不要把家丑扬开,为此他去劝吕顺,让吕顺再也不要做这种事情,又去劝吕安就这样算了,不要追究。但是吕顺恶人先告状,先下手为强,他先向司马氏汇报,说自己的弟弟不孝母亲、忤逆母亲,这时候司马氏正是要借不忠不孝的罪名杀他们的,这下就马上把吕安抓了起来。因为吕安、嵇康他们都是忠于曹魏的。这时嵇康本来可以不管的,他只要不讲话,稍微低头、忍气,就可以没事了,但是他站出来替吕安辩护,把事情的原委说出来了,结果司马氏把嵇康也抓起来。钟会就向司马昭进言,说:主公,你要取得天下的话,别的事情都不用担心,就是要提防嵇康,因为这个人是卧龙,将来不得了的,你要借此机会杀掉他,以清洁王道。嵇康当时是知识分子的精神领袖。司马昭要杀嵇康的时候,三千太学生下跪向司马昭求情,求他不要杀嵇康,留他下来做太学的老师。可见嵇康的影响有多大!他是一个绝顶聪明的人,又是一个美男子,没有人不佩服他,但是他还是被司马昭杀掉了。嵇康在临刑之前神色自若,非常从容,他哥哥来看他,他就问哥哥:“有没有带我的琴来?”他哥哥说:“带来了,我知道你最喜欢弹琴。”嵇康说:“拿来吧,我弹一曲。”他就弹了一曲《广陵散》。他说:“当年袁孝尼(嵇康的侄子)要向我学这首曲子,我没有教他,现在可惜了,以后世界上再也听不到我弹《广陵散》这首曲子了!”所以,“广陵绝响”、“广陵绝唱”等等现在成为我们的成语,就是由此而来。嵇康是根本不屑于司马氏政权,所以他从容就死。颜之推说嵇康不虑祸,“虑祸”这个观点本身是对的,但是用来批评嵇康就不公平了。嵇康不是不虑祸,不是不知道,他是不屑,不肯低这个头。所以由此我们看到嵇康另一个可贵的地方,值得我们学习,就是他养生不是苟养,“苟养”也是颜之推提出来的,他说:“生不可不息,但是不可苟息。”我们养生并不是只要活命就好了,为了活命,我磕头也行,我跪下来也行,我做汉奸也行,我出卖灵魂也行,只要活下去就好,不是这样的。嵇康是一个最好的例子,他那么懂得养生的道理,他写了那么漂亮的关于养生的文章,可是他死得那么从容,那么壮烈,他养生不是苟养。说实在的,我一想起嵇康,我心里是由衷地佩服。虽然这个人有时候有点偏见,但我真是非常的佩服他。鲁迅先生生平最佩服的古代文人就是嵇康,他曾经花了很多的时间,把嵇康的遗文收集起来,编了一本《嵇康集》,因为鲁迅的个性跟嵇康很相像,也是高材觉世,骨头很硬,嵇康就是这样的人。我想到他死得那么从容,觉得实在是心向往之,一个人怎么能做到那样,要被杀头了还那么从容地弹一曲琴,胸怀之高,志向之高是难以形容的。
关于嵇康的养生观我就讲这么一些。最后我想讲几句,从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来看养生,我们发现中国的养生文化跟中国别的传统思想,是一个系统,是联系在一起,一脉相通的。我研究中国的传统文化到现在至少有40多年了吧。我认为中国的传统文化的精髓,可以用十个字来总结,第一,天人合一;第二,内圣外王;第三,中庸。
我稍微解释一下,天人合一就是承认人是自然当中的一物,人要跟天地、周围的自然协调、合一,而不是对抗。这一点跟西方的观念刚好相反。西方是把主观跟客观分得很清楚,把人和自然分得很清楚,而且提倡人要征服自然。我们年轻时代学的就是这一套,从西方传过来的,包括马克思主义都有这个观念。其实西方这种天人对立,征服自然的思想,远不如中国天人合一的思想高明。我们现在越来越看出西方思想的毛病,现在环境越来越差,已经成为严重的危机,我不知道人类世界,以后自然界会发展成什么样子。但是,人是不能够征服自然的,人是自然当中的一物,人如何征服自然呢?就好像你拔着自己的头发要把自己拔起来一样,这是不可能做到的。从每一次大的自然灾害,你就可以看出人是多么的渺小,所以人只能与自然协调、合一,而不能征服自然。只能在局部克服一些自然的困难,那是局部的问题,总体上不能提人征服自然。这是第一点。
第二点,内圣外王。内圣外王是中国所有学派的共同主张,不要以为这只是儒家的主张。什么叫内圣外王?内圣就是对内提高自己的修养,努力达到圣人的境界;外王就是对外治理社会,把这个社会治成很有秩序的社会,王道的社会。而且提高自己的修养和治理社会是联系在一起的,只有首先提高自己的修养,才能够治理社会。所以儒家讲要格物、致知、正心、诚意,这是内圣,然后才能够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是外王。老庄也提倡内圣外王。如何修养自己的精神,如何治理社会,老子讲的就是这个。庄子比较注意个人修养,比较少谈治理社会,但是晋朝的郭象写《庄子注》,这是一部最有名的《庄子》注释,“内圣外王”四个字,正好是郭象在《庄子注》当中提出来的,他认为这是庄子的思想。
所以,中国的各家各派都有内圣外王的思想,而且这是非常重要的,是处理人跟社会的关系。一个人想要在社会上做一番事业,必须首先提高自己的修养,包括道德修养,养生不只是为了要活命而已,养生是为了做一番事业,为社会服务。所以养生文化也跟内圣外王一样。我刚才讲天人合一,天人合一跟养生文化也是一样的。养生要考虑各种因素,我刚才就讲了兼养的问题。嵇康不仅主张服药养生,他也提到单豹和张毅的例子,讲究内外养,他还提到要注意到住宅的风水吉凶问题。其实嵇康不是迷信。我们今天来看中国的风水文化,这里面包含着丰富的智慧。一个房子的风水,就是讲朝向、通风、采光、磁场等问题,每个人的体质不同,要跟自然界取得协调,所以住房对人大有影响,买房子不能不注意这些问题。所以养生要注意到许多方面,这就是天人合一。人还要考虑到其他的因素,我刚才讲颜之推批评嵇康不懂虑祸的问题,当然他批评嵇康是不对的,但是他讲要注意“虑祸”是对的,我们养生要注意虑祸,我觉得这一点对现代人非常有意义。我们现代人,像嵇康那种被杀头的祸是不太会有了,但是在我们一般的生活里面,我们也要注意虑祸。
最后讲中庸,中庸是中国文化的精髓。我念一段《抱朴子·极言篇》的话给大家听:“养生之方:唾不及远,行不疾步。耳不极听,目不久视。坐不至久,卧不及疲。先寒而衣,先热而解。不欲极饥而食,食不过饱;不欲极渴而饮,饮不过多。不欲甚劳甚逸。冬不欲极温,夏不欲穷凉;大寒,大热,大风,大雾,皆不欲冒之。五味入口,不欲偏多。卧起有四时之早晚,兴居有至和之常制。忍怒以全阴气,抑喜以养阳气。然后先服草木以救亏缺,后服金丹以定无穷。”这里讲的就是中庸之道的养生。这是很简单,很容易做到的。我顺便提一下,西方的观念不是这样的,我们现在从西方传过来很多错误的观念,包括“挑战极限”。挑战自己体能的极限,今天我跑100米是15秒,明天我就要跑14秒,明年要跑12秒,一定要超过别人。西方的竞技就是这样一种精神,当然我们今天免不了要这样做。但是,我坦白地跟大家讲,这不适合养生。中国人养生不这样养,中国人打太极拳,拳头绝不打到极端,而是打到一半就收回来。你看中国的养生方法,没有一个是走极端的。
提问:唐老师您能介绍一下张学良的养生之道吗?
唐翼明:张学良先生我刚才忘记讲了,他是高级将领,活了103岁,还有宋美龄活了106岁,我也应该提一下。张学良是很能够说明问题的一个例子。第一,他的物质生活是不错的。所以社会发达、经济发达,社会越文明人就可能越长寿。他一辈子生活过得很好,即使他后来被蒋介石幽禁起来,但是他的生活是很好的,这是第一。第二,他淡泊名利。因为他到后来不得不淡泊名利,蒋介石把他软禁起来,他知道绝对没有办法在政治上做任何发展,杨虎城就被杀掉了,所以他干脆完全放下这条心,完全不追求任何名利,反正他也不是完全没有名利的,所以他到后半辈子完全不跟名利打交道,真正的静静养生。所以,适当的淡泊名利对养生很重要的。还有,大家都知道,张学良在早年的时候吸鸦片,他是有鸦片瘾的。他如果没有戒掉鸦片,不可能活得那么久。你知道他是怎么戒掉鸦片的吗?他是请德国的医生把他全身的血都换过,所以张学良身上没有一滴他自己的血,全部都是别人的,这样才把鸦片戒掉。
说到这里,我要附带讲一句,现代社会在服药的问题要吸收古人的智慧,也要避免古人的缺失。我刚才讲的五石散,何晏吃了很有效果,但是大多数人吃了都不好,当时死了很多人,所以当时有两句古诗说:服药求长生,多为药所误。唐朝有一个很有名的文人韩愈,韩愈活了57岁,他40多岁的时候身体就很不好,他也是服药,吃五石散之类的东西,在他死后,他一个朋友写了两句诗:“退之服硫磺,一病迄不痊。”硫磺是五石散当中的一味。所以在吃药这个问题上,一定要慎重。我们今天的吃药存在很大的问题,各种各样的乱七八糟的药,包括中草药、西药,有一些没有良心的人,乱夸张它的药效,乱讲一气,朋友们千万不能乱吃。青少年千万不能碰毒品,毒品就是药。千万要避免古人犯过的错。但是我也要讲一句,药服得好,服得对的话,也还是对健康有益的。“上药养命、中药养性、下药治病”这个原则其实不是错的。所以我们该吃的药还是要吃的,尤其是上了一定的年龄以后,要补充一定的营养,这个营养有时候要靠药物。比方说一般上了60岁以后,这几种药要吃:第一,多种维他命。另外,到了一定的年龄,关节常常发生问题,要吃维护关节的药。另外,还有钙片。老年人缺钙是普遍现象,常常造成骨质疏松,所以老年人不能跌跤,一跌跤往往就骨头断了,就出问题,妇女在这方面尤其明显,所以要常常补充钙片。但是,服药要慎选,不要乱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