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市民文化大讲堂(上、下册)
李敬泽:我今天的主题是“走进陌生人”,但是我想什么是陌生人?刚才我和主持人也谈过,在一般意义上说,陌生人太多了,不认识的人都算是陌生人,今天我坐在这里,你们都是我的陌生人,我也是你们的陌生人。但是,我今天要谈的这个陌生人和我们一般意义上的陌生人还是有所不同。我要谈的是什么是陌生人呢?我所指的陌生人,指的是那种携带着一种异智的经验的人,什么叫异智?我们这里没有黑板,我没法写。“异智”就是不同的智力,不同的智力的经验,就是说他的生活经验、他的生活世界和你是不同的,他对世界的感受也是和你不同的,你和他面对面,和他打交道,但是可能你们两个人生活在一个完全不同的世界里,在这个意义上他是你的陌生人,或者说你也是他的陌生人。
我想我们一般人对于这样的陌生人情感是非常复杂的,我们对他的感受和态度是非常复杂的。首先我们对我所说的这种陌生人是充满恐惧的,我们心里没底,他对我们来说是一个不了解的、吉凶莫测的、高深莫测的这么一个领域,但同时我们对这样的陌生人又感到好奇,他是一个我们不熟悉的一块区域,我们张望着他,看着他,我们感到好奇。由于他的出现我们会感到自己的生活世界,自己的周围那个安安稳稳的环境受到威胁,但是也由于他的出现我们所熟悉的生活世界中侵入了这样一个陌生人,这本身就会造成一种非常强烈的戏剧性。戏剧性总是吸引人的,总是激动人心的,总是有它的魅力的,能够让我们觉得对它抱有一种高度的好奇和期待的心理。这样一种既让我们好奇,又让我们恐惧的陌生人,是在什么时候出现的?就说在我们的生活中,在人类的历史中,在人类的生活历程中,究竟什么时候开始这样一种陌生人成为我们生活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背景或者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我觉得不远。某种程度上说,这样一种陌生人的出现并不是自古就有的,这不是一个古人曾经面对的问题,这是一个现代人面对的问题。
所以我今天要谈的这个问题其实是一个想象域的问题。什么叫做想象域?有这么一个东西我们会去想象它,而这个东西确实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想象的区域。有些时候想象域是完全不变的,我们永远是在一个特定的区域里想象事物,比如我刚才讲的我们中国人在古代的时候对异族人、对外国人的想象域从来不变,我们永远不会去想象外国人过的是什么样的生活,他们是怎么谈恋爱的,他们是怎么感受世界的。我们不会进入他们的区域,我们只在自己的想象域里,直接把外国人放在自己的想象域里,而且在我们这个想象域里我们已经划好了——他们是一个蛮夷,在古人看来那就跟野兽差不多——这是古人的想法。同样像《水浒传》和《三国演义》这样的古典小说,所有的人物都不会超出我们通常的想象域,我们通常也就是在这个区域里这么想象世界的,人应该是什么样?人是忠孝节义的,是英勇的。人不应该是怎么样?人是奸诈的,人是背信弃义的,人是很淫荡的。为什么这样?关于这些我们实际上都有一套想象域,我们这套想象就构成了我们对世界的感受区域,这个区域在古代在农业社会是非常稳定、常年不变、长期不变的,而且是普遍共享的,几乎所有人都生活在同样的想象域里。但是,后来情况变了,这个想象域维持不住了,受冲击了,逐渐瓦解。为什么会逐渐瓦解?为什么要受冲击?这个和我们的整个历史进程的发展,整个人类历史进程的发展是有重大关联的,所以有的时候,小事和大事,大事和小事之间的关系确实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关系,我们可能想象不到,或者我们可能注意不到,就说我们今天坐在这里,我们今天对于世界的感受方式,我们对于世界的想象方式,我们今天日复一日的生活经验它本身确实就是一个宏大的全球性的历史进程的一个小小的后果。这个小后果是什么呢?或者说这个进程何在?那就是从15世纪、16世纪开始我们大家都知道的,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把陌生人带到了世界历史中来。什么意思呢?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我们都知道它是伴随着一个全球的殖民化过程,西方人带着枪炮到全球各地去了,去的结果是什么?去的结果就是西方人自己变成了世界各地的陌生人,对中国人来说西方人来了,对我们来说他完全是陌生人,过去我们还可以把他当成野蛮人,不搭理他,结果鸦片战争一来,就在广东,鸦片战争一打,打输了,你不得不认真对待他了,这时我们才发现他原来不是我们想的那样,他完全是个陌生人,是个我们不能理解的人。这样一种最初的震惊,我想是我们整个现代化进程中所经历的最初的一个巨大的心理冲击,它使我们意识到原来这个世界上是有陌生人的。
我这么说可能大家还是觉得极端,但实际上不是,我们看鸦片战争的历史,我们看当时的史料,我们就可以发现在鸦片战争中我们中国人和英国人打仗,但实际上我们对他根本不了解,缺乏最起码的了解。举一个很小的例子,一个人站在你的面前,比如1840年的时候一个英国人站在你的面前,我们连对他的身体都缺乏基本的了解,我们都不知道,林则徐应该是当时最了解外国人的,用我们的话说,他是第一个睁眼看世界的中国人,但是林则徐曾经很认真地给皇上写奏折,建议说:英国人的膝盖是不能打弯的,所以他只要一倒下肯定就爬不起来,所以我们要对付他的最好办法就是拿竹竿捅他的腿,一下把他捅倒了,他爬不起来,我们用绳索把他捆绑起来,我们的战斗就胜利了。所以,这就说明陌生或者陌生人对于我们来说,曾经带来的是多么大的冲击。我们完全不知道他们是谁,按说林则徐是见过英国人的,打交道已经不是一回两回了,但是英国人的腿是怎么回事他都没有搞清楚。因为当时英国的士兵都是系绑腿的,包括英国的绅士,看电影里面,他们穿着鞋,像个肥鸡腿一样,下面是绑腿。在中国人看来他直着腿走来走去很僵硬,所以林则徐老前辈就想出这么一个绝招。这说明什么?说明现代化向着全球的扩散,在各地,在每一个地方都走上了真正的陌生人的进度,这个时候我们中国人再不能假装古人那样直接把他们归类,说他们是蛮夷,他们是野蛮人,我们不需要了解他们,或者说我们已经完全了解他们了,他们就是野人。
现在我们中国人在现代化进程中,现代化冲击下,我们再也不能不承认他们确实是陌生人。不管是在西方还是在中国,我们的都市化进程和现代的城市化进程也都带来了大量的陌生人,它也使得陌生人变成了我们日常经验的一部分。什么意思呢?就是说现代的城市的发展,在现代化进程所带来的最直接的后果就是现代城市的发展,其情况、其后果是什么呢?就是我们现在面对的是一个高度流动性的世界,我们周围的一切都在高速的流动,我们每个人在生活中几乎每天都要应对大量的人流,有的人流和你没关系,你在街上逛,旁边的人流可能和你没关系,但是即使你不去逛街,你一天要应对的陌生人也是古人所不能想象的。一个古代的农民,甚至是一个古代的诗人,比如像老舍写的老北京的市民,他一天要应对的陌生人也是很少的。但是在现代生活中,你行走在这个城市,生活在这个城市,你可能天天都要应对大量的陌生人,人处于一个流动的状态,不仅是流动状态,还有一个问题也同样出现了,那就是说人还处于匿名状态。在古代世界里我们通常可以确认在我们日常经验中你很难匿名的,你走到哪别人都不认识你,在古代这种状况少一些,或者说这种状况是很个别的状况。但是在我们现代的城市生活中,我们每一个人都是匿名者,在每一刻都有可能是一个匿名者,都有可能脱离他既成的社会关系,脱离他既成的环境和既成的氛围而进入一个匿名状态。匿名意味着什么呢?匿名意味着人使自己变成一个陌生人。我经常开玩笑说,我说我们现在的都市生活,现代城市生活的一个后果,就是人到了一个陌生的城市,道德水平急剧下降。为什么人到陌生的城市道德水平就急剧下降呢?因为人在一个陌生的城市,你自己就是一个匿名者,没有人知道你是谁,人在没有人知道你是谁的情况下会做什么和想做什么,和所有人都认识你的状况下会做什么、想做什么,那可能有很大很大的不同。所以,这一切都是全球化的进程、城市化的进程所带给我们的日常生活和日常经验的巨大冲击,某种程度上他们都全面地修改了我们的日常生活和日常经验,古人所没有经历的一切现代人必须经历,而且必须变成现代人天天都要面对的东西,这是我要说的陌生人成为我们生活中的一个主要背景的两个重要因素,第一个是全球化,第二个是都市化。
其实还有第三个因素,是我们大家很少想到的。第三个是什么因素呢?就是在全球化、都市化和现代化的背景中,一个人的抽象疆界得到了极大的扩展。我在这里用了一个词,叫做“抽象疆界”,什么叫“抽象疆界”?就是一个人的生活实际上是一个疆界,类似于国家的疆土、疆界,一个人的生活是有疆界的,比如在传统社会里,一个农民的生活就是有疆界的,我们都能够准确地说出他的疆界在哪:他的土地在什么地方,他的村庄在什么地方,他认识的人、他的社会交往范围在什么地方,他的粮食、他的鸡、他的蔬菜卖到哪去,他买东西从哪买,而他买的这个东西是由谁制造和生产出来的,他的盆是张铁匠打的,他的农具是从县城的哪个老铺子买的。这个疆界就很容易搞清,我们只要稍微花点工夫就能搞清楚一个农民的生活疆界,而且一点不抽象,很具像,我们很清楚疆界在哪。
但是,在现在,一个都市人他的疆界变得极为抽象。我用的这个电脑,索尼的,我知道它是日本的,但是不知道它是谁生产的,这个电脑生产者我不知道,我甚至不能想象,我用的电脑里的windows系统,我知道是美国微软制造的,但是这个疆界之远根本到了我不能抵达的程度。在你的生活里,共同对你的生活发生影响的东西,你的大夫你了解他吗?你的律师,你今天碰上了一个律师,你懂律师是怎么回事吗?你不懂,但是他决定着你的生活。你今天要办一件事,盖了24个公章,走了24个衙门,每个衙门里都有办事员,每个办事员都搬出一大套规则,你都得遵守,但你实际上对他们毫无了解,从我们最切身的地方、最日常的生活里,比如说你出门结果车坏了,开到一个修车的地方,一个民工或者一个从农村来的孩子在那里给你修车,你了解他吗?你知道他吗?你不知道他,对于你来说,他其实就是一个抽象的存在,他只不过是构成你生活中一个小小的功能,仅此而已。
所以说,哪怕是一个最简单的现代人,生活最简单的现代都市人,你的生活疆界,那种内在的疆界都是无边无尽的,而且极其抽象的。你会发现我在生活,我天天忙,但是我发现我对与我生活发生关联的一切我都谈不上真正的了解。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无数的陌生人本身就构成了你的生活世界,无数的陌生人都在一块决定着、塑造着、引导着你的生活,这种抽象的无边无尽的生活疆界某种程度上从本质上也塑造了我们都市人的生活和我们都市人的经验,我们可能意识不到,或者我们不可能天天去思考这个问题,这个很累,但是它确实是我们生活中非常内在的一个层面,这个层面就是我所说的,陌生人进入你的生活,塑造你的生活,成为你生活的基本背景。
由于时间有限,我不能展开讲了。但是我想有几个例子我还可以在这里说一下。比如19世纪美国有一个作家叫爱伦·坡,他的作品我觉得写得不是很好,但是你如果熟悉欧洲文学史的话,你就会发现爱伦·坡很了不起,他对19世纪后期的很多大作家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比如像福楼拜、左拉、波德莱尔等等这样的大作家都特别喜欢爱伦·坡,都特别崇拜爱伦·坡,为什么?就是因为爱伦·坡对19世纪小说的重要启发就是他发现了陌生人。爱伦·坡在某种意义上是我们所熟知的侦探小说的开创者,他最早写了《摩格街谋杀案》,像《福尔摩斯探案集》那都是后来的,都是在爱伦·坡的影响下发展起来的。侦探小说,像《摩格街谋杀案》是告诉你什么呢?实际上就是我今天所讲的,就是在一个现代大都市里,人对陌生人闯入的这样一种焦虑,一个巨大的悬疑,说事情发生了,是由一个陌生人、一个陌生的力量,我们对他完全不了解,但是我们在生活中忽然就会迎头撞上他,然后我们一点一点地走近他,迫近他,理解他,这样一种东西在《摩格街谋杀案》里是最早得到了集中和尖锐的展示。所以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像爱伦·坡对19世纪后半期的很多小说家都形成了巨大的影响。我们现在的很多纯文学作家可能都很看不起侦探小说,说我们怎么会写侦探小说,侦探小说是很通俗的。我觉得不对,侦探小说是非常重要的,19世纪早期形成的侦探小说可以说是人在探索陌生人的过程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媒介形式和一个非常重要的想象域,是由侦探小说来确定的。某种程度上说,几乎现代以来的所有关于人性、关于都市的很多很多的书写,在某种意义上说都是侦探小说的变种。这是什么意思呢?比如我们大家都知道的,最有名的加缪的《局外人》,可能大家都读过,它就是一个悬疑,发生了这样一个案子,然后我们看到加缪把这个主人公弄到法庭上去,一帮法官、一帮律师拿这个主人公没办法,为什么拿他没办法?法院判决了他,但实际上法院根本没有走进他,法院到最后也不知道他这件事情的动机是什么,或者法院到最后也不能肯定这个判决是对还是错。当然我们在小说中知道这个判决是错的。什么意思呢?意思就是说这种对陌生人的焦虑和认识几乎是我们所有现代小说里反复回响的主题。人怎么就变成了陌生人呢?卡夫卡的《变形记》,我们大家都知道,很有名,某种程度上说它几乎是现代小说的一部经典,说的就是一个人忽然在自己的家庭中变成了一个陌生人。一个人早晨醒来变成一个甲虫,这当然是一个急剧的变形,但通过这个变形,卡夫卡要表达什么呢?表达的就是,你不要以为你家庭里,你的父亲、母亲、妹妹,现代都市生活之脆弱或者现代人生活之艰窘、之脆弱,就在于某一个因素或者某一个契机之下你会发现他们对你来说其实都是陌生人,或者你会发现你在他们面前都变成了陌生人,他们的内心深处或者是你的内心深处都隐藏着一个你们以前从来没有看到的,从来没有了解的那样一个层面。所以在这样一个意义上说,我就不具体展开谈了,这样的例子简直是太多、太多了。
我们的小说直到现在,我们是在反反复复、没完没了的书写陌生人,这种对陌生人的书写意味着什么?或者说对文学意味着什么?我认为情况是这样,就是说对陌生人的认识、想象,也就是对我们自身生活的认识和想象。一个都市人,一个现代意义上的都市人,当我们要认识我们的生活,认识我自己的生活,认识我们的经验的时候,我们几乎不可避免地要碰到一个陌生人的问题,所以文学在这方面的探索,文学在这方面的想象永远有助于我们对世界的理解,和我们对自身的理解,但现在的问题是,我们现在的文学是否真正能够充分地理解,或者充分地把握我们这样一个认识陌生人的方向和主题,我觉得这是一个问题。我想我们现在的很多小说恐怕还没有充分意识到我们所要面对的,我们所要表达的是陌生人,什么意思呢?比如我们现在的很多小说,我们的文学,当我们谈到塑造人物的时候,我们还是引用19世纪古典现实主义的原则,我们一张嘴就说我们一定要塑造一个典型人物,典型人物的塑造方法,说老实话,基本上是一个前现代的塑造方法,就是说在我们大家没有陌生人的情况下,我们对一个人,从他的历史到他的现在,他的方方面面,他与社会的各种关系,我们能够做到全面和透彻地把握,19世纪的有些大师做到了这些,这叫塑造了一个典型人物。但是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这个人物是一个彻底的熟人。然而我们现在面对的是一个陌生人,陌生人变成了文学的主题,所以你就会注意到几乎20世纪以来,我们现在的有些批评家张嘴就是口头禅,说现在的小说不好,没有典型人物。19世纪意义上的典型人物,不光是中国文学没有,20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学也基本没有了,以19世纪的经典大师们的尺度来衡量的话,也基本没有了。为什么?就是因为我们对人的想象视角变了,对人的想象尺度变了,不是说一个熟人在那里,我们对他有一个整全的把握,我们现在必须得接受和承认他是一个陌生人,我们要找一个角度、打开一条路径走近他、看到他,但是我们可能是无法把他从根到梢、四面八方全面掌握的。这就要求我们在艺术上,在真正的艺术书写、艺术想象中,能够对我们这样一个走近陌生人的思想任务和艺术任务有一个充分的敏感。
同时,我认为在我所说的逐步发现和感受陌生人的过程中,我们现在这个过程还远远没有结束,而且现在是变本加厉了,为什么?一方面固然是由于在我们中国都市化的进程是如此的迅猛,社会流动是如此的频繁;同时也是由于现在技术手段和传播手段的迅速普及,你比如我们大家一张嘴就会说到的网络,所以现在的情况可能还比我们所说的19世纪、20世纪还要复杂,我们现在不仅是有陌生人,不仅是有熟悉的陌生人,我们现在还有陌生的熟人,在一个网络上你可以根本不认识他,但是你可以和一个完全匿名的网友发生最亲密的种种接触,当然在最亲密的种种接触中你也可能遭遇最险恶的或者最凶险的种种危险,等等,这个我们大家都耳熟能详,都有感受。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认识陌生人,走进陌生人,直到现在都是我们的生活中,我们的艺术思维中,我们的文学创作中一个非常中心性的、至关重要的方向。某种程度上说,我觉得我们把握不住这种方向,把握不住这样一个想象域,我们可能就根本把握不住现代生活和现代人的生活的真相和精神的真相,我们就找不到。在这个意义上说,我们面临的所有的艺术考验和认识考验可能都来自面目模糊的陌生人。
所以,在最后我还想举一个小小的实例。我昨天晚上上新浪网看见一个小小的案例,看完以后特别感叹,讲的是海南有一个大学生,很穷困,海南有一对母女,母亲从照片上看到这个大学生眉清目秀的,就把这个大学生收留了,赞助这个大学生上学,这不是很好吗?但是我们从案子中就看到了一点,我们只看到一个梗概。有一天他们之间因事发生口角,我们这位大学生抄起一个东西冲进厨房把这个母亲当场打死了,然后掉过头来把姐姐强奸了。当然案子判了,这个人当然要被枪决,但我感兴趣的、我觉得有意思的是在哪呢?我看到在新浪网上在这个新闻之下的几百条留言,所有的留言都是很愤怒,有的说是人渣,坏人,应该枪毙……很对,我完全同意,这个当然应该枪毙。但是我在想,如果我是一个小说家,我在面对他的时候,我要解决的是什么问题?我要看到的是什么问题?这个问题的法律层面甚至道德层面不过是这个问题的诸多层面中的一个,我们现在所看到的就是三个陌生人,我们完全不知道在他们之间到底发生了什么。我只是感觉到他们三个人都十分孤独,这个大学生肯定非常孤独,这对母女也很孤独。为什么呢?我觉得她们采取的这种方式——发现这个孩子很可怜,就把他接到家里去住——这种方式就已经很奇怪了。在我们看到的,而且他们三个人之间,起码这对母女和这个大学生之间原来是陌生人,他们之间根本互不了解,现在这样一个陌生人进入了这对母女之间的生活,到底发生了什么?在这个之中人物的关系,人物的心灵之间有多少,我们实际上远比他的犯罪动机和道德评判更为复杂难言的、沉默的因素,等待着我们去发现、去勘探,而就在这些因素里、在这些沉默的区域里,可能隐藏着我们现代人生活中的一些真正非常复杂、非常难以言喻的真正处境,隐藏着我们心灵的一些真正的秘密。所以在这样一个意义上说,我只不过是想借这样一个小小的例子证明,走进陌生人是我们都市表达中的至关重要的一个根本性主题,这是我今天要说的话。还有十几分钟可以供大家提问,谢谢大家。
提问:从文学的角度应该怎么理解陌生人与建设和谐社会?
李敬泽:这个问题特别好,我认为认识陌生人,走进陌生人不仅仅是从文学的角度,就是从一个更广泛意义的角度来说,它是建设和谐社会的一个基本前提,或者它是一个基本路径。某种程度上,比如最简单的,在深圳这样一个城市,在随便一个城市,我们周围有大量的农民工,对我们来说他们完全是陌生人,我们不了解他们,某种程度上我们还怕他们。如果一个农民工敲门要在你的家里坐坐,你肯定不答应。实际上我们不得不承认在我们和他们之间是有隔膜的,社会的制度性隔绝,通过户口之类的种种方式隔绝开,把他们隔绝在一个我们认为安全的距离之外,包括心灵上的隔绝,这个东西显然不是我们建设和谐社会所应该有的一个东西。我们真要建设一个和谐社会,我们所做的一个重要的社会工作可能就是使那些互相陌生的人们,使那些有意识保持陌生距离的人们能够真正有一个互相了解的路径。让他们互相理解,理解他人的真理。此时此刻我站在一个农民工的立场上去考虑一下,我站在他的世界去考虑一下事情是怎么样的。我们说建设和谐社会,这么一个伟大任务,这种理解可以说是最基本的工作,没有这个理解任何和谐都是不可能的。
');" class="a2">收藏
深圳市民文化大讲堂(上、下册)
李敬泽:我今天的主题是“走进陌生人”,但是我想什么是陌生人?刚才我和主持人也谈过,在一般意义上说,陌生人太多了,不认识的人都算是陌生人,今天我坐在这里,你们都是我的陌生人,我也是你们的陌生人。但是,我今天要谈的这个陌生人和我们一般意义上的陌生人还是有所不同。我要谈的是什么是陌生人呢?我所指的陌生人,指的是那种携带着一种异智的经验的人,什么叫异智?我们这里没有黑板,我没法写。“异智”就是不同的智力,不同的智力的经验,就是说他的生活经验、他的生活世界和你是不同的,他对世界的感受也是和你不同的,你和他面对面,和他打交道,但是可能你们两个人生活在一个完全不同的世界里,在这个意义上他是你的陌生人,或者说你也是他的陌生人。
我想我们一般人对于这样的陌生人情感是非常复杂的,我们对他的感受和态度是非常复杂的。首先我们对我所说的这种陌生人是充满恐惧的,我们心里没底,他对我们来说是一个不了解的、吉凶莫测的、高深莫测的这么一个领域,但同时我们对这样的陌生人又感到好奇,他是一个我们不熟悉的一块区域,我们张望着他,看着他,我们感到好奇。由于他的出现我们会感到自己的生活世界,自己的周围那个安安稳稳的环境受到威胁,但是也由于他的出现我们所熟悉的生活世界中侵入了这样一个陌生人,这本身就会造成一种非常强烈的戏剧性。戏剧性总是吸引人的,总是激动人心的,总是有它的魅力的,能够让我们觉得对它抱有一种高度的好奇和期待的心理。这样一种既让我们好奇,又让我们恐惧的陌生人,是在什么时候出现的?就说在我们的生活中,在人类的历史中,在人类的生活历程中,究竟什么时候开始这样一种陌生人成为我们生活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背景或者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我觉得不远。某种程度上说,这样一种陌生人的出现并不是自古就有的,这不是一个古人曾经面对的问题,这是一个现代人面对的问题。
所以我今天要谈的这个问题其实是一个想象域的问题。什么叫做想象域?有这么一个东西我们会去想象它,而这个东西确实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想象的区域。有些时候想象域是完全不变的,我们永远是在一个特定的区域里想象事物,比如我刚才讲的我们中国人在古代的时候对异族人、对外国人的想象域从来不变,我们永远不会去想象外国人过的是什么样的生活,他们是怎么谈恋爱的,他们是怎么感受世界的。我们不会进入他们的区域,我们只在自己的想象域里,直接把外国人放在自己的想象域里,而且在我们这个想象域里我们已经划好了——他们是一个蛮夷,在古人看来那就跟野兽差不多——这是古人的想法。同样像《水浒传》和《三国演义》这样的古典小说,所有的人物都不会超出我们通常的想象域,我们通常也就是在这个区域里这么想象世界的,人应该是什么样?人是忠孝节义的,是英勇的。人不应该是怎么样?人是奸诈的,人是背信弃义的,人是很淫荡的。为什么这样?关于这些我们实际上都有一套想象域,我们这套想象就构成了我们对世界的感受区域,这个区域在古代在农业社会是非常稳定、常年不变、长期不变的,而且是普遍共享的,几乎所有人都生活在同样的想象域里。但是,后来情况变了,这个想象域维持不住了,受冲击了,逐渐瓦解。为什么会逐渐瓦解?为什么要受冲击?这个和我们的整个历史进程的发展,整个人类历史进程的发展是有重大关联的,所以有的时候,小事和大事,大事和小事之间的关系确实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关系,我们可能想象不到,或者我们可能注意不到,就说我们今天坐在这里,我们今天对于世界的感受方式,我们对于世界的想象方式,我们今天日复一日的生活经验它本身确实就是一个宏大的全球性的历史进程的一个小小的后果。这个小后果是什么呢?或者说这个进程何在?那就是从15世纪、16世纪开始我们大家都知道的,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把陌生人带到了世界历史中来。什么意思呢?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我们都知道它是伴随着一个全球的殖民化过程,西方人带着枪炮到全球各地去了,去的结果是什么?去的结果就是西方人自己变成了世界各地的陌生人,对中国人来说西方人来了,对我们来说他完全是陌生人,过去我们还可以把他当成野蛮人,不搭理他,结果鸦片战争一来,就在广东,鸦片战争一打,打输了,你不得不认真对待他了,这时我们才发现他原来不是我们想的那样,他完全是个陌生人,是个我们不能理解的人。这样一种最初的震惊,我想是我们整个现代化进程中所经历的最初的一个巨大的心理冲击,它使我们意识到原来这个世界上是有陌生人的。
我这么说可能大家还是觉得极端,但实际上不是,我们看鸦片战争的历史,我们看当时的史料,我们就可以发现在鸦片战争中我们中国人和英国人打仗,但实际上我们对他根本不了解,缺乏最起码的了解。举一个很小的例子,一个人站在你的面前,比如1840年的时候一个英国人站在你的面前,我们连对他的身体都缺乏基本的了解,我们都不知道,林则徐应该是当时最了解外国人的,用我们的话说,他是第一个睁眼看世界的中国人,但是林则徐曾经很认真地给皇上写奏折,建议说:英国人的膝盖是不能打弯的,所以他只要一倒下肯定就爬不起来,所以我们要对付他的最好办法就是拿竹竿捅他的腿,一下把他捅倒了,他爬不起来,我们用绳索把他捆绑起来,我们的战斗就胜利了。所以,这就说明陌生或者陌生人对于我们来说,曾经带来的是多么大的冲击。我们完全不知道他们是谁,按说林则徐是见过英国人的,打交道已经不是一回两回了,但是英国人的腿是怎么回事他都没有搞清楚。因为当时英国的士兵都是系绑腿的,包括英国的绅士,看电影里面,他们穿着鞋,像个肥鸡腿一样,下面是绑腿。在中国人看来他直着腿走来走去很僵硬,所以林则徐老前辈就想出这么一个绝招。这说明什么?说明现代化向着全球的扩散,在各地,在每一个地方都走上了真正的陌生人的进度,这个时候我们中国人再不能假装古人那样直接把他们归类,说他们是蛮夷,他们是野蛮人,我们不需要了解他们,或者说我们已经完全了解他们了,他们就是野人。
现在我们中国人在现代化进程中,现代化冲击下,我们再也不能不承认他们确实是陌生人。不管是在西方还是在中国,我们的都市化进程和现代的城市化进程也都带来了大量的陌生人,它也使得陌生人变成了我们日常经验的一部分。什么意思呢?就是说现代的城市的发展,在现代化进程所带来的最直接的后果就是现代城市的发展,其情况、其后果是什么呢?就是我们现在面对的是一个高度流动性的世界,我们周围的一切都在高速的流动,我们每个人在生活中几乎每天都要应对大量的人流,有的人流和你没关系,你在街上逛,旁边的人流可能和你没关系,但是即使你不去逛街,你一天要应对的陌生人也是古人所不能想象的。一个古代的农民,甚至是一个古代的诗人,比如像老舍写的老北京的市民,他一天要应对的陌生人也是很少的。但是在现代生活中,你行走在这个城市,生活在这个城市,你可能天天都要应对大量的陌生人,人处于一个流动的状态,不仅是流动状态,还有一个问题也同样出现了,那就是说人还处于匿名状态。在古代世界里我们通常可以确认在我们日常经验中你很难匿名的,你走到哪别人都不认识你,在古代这种状况少一些,或者说这种状况是很个别的状况。但是在我们现代的城市生活中,我们每一个人都是匿名者,在每一刻都有可能是一个匿名者,都有可能脱离他既成的社会关系,脱离他既成的环境和既成的氛围而进入一个匿名状态。匿名意味着什么呢?匿名意味着人使自己变成一个陌生人。我经常开玩笑说,我说我们现在的都市生活,现代城市生活的一个后果,就是人到了一个陌生的城市,道德水平急剧下降。为什么人到陌生的城市道德水平就急剧下降呢?因为人在一个陌生的城市,你自己就是一个匿名者,没有人知道你是谁,人在没有人知道你是谁的情况下会做什么和想做什么,和所有人都认识你的状况下会做什么、想做什么,那可能有很大很大的不同。所以,这一切都是全球化的进程、城市化的进程所带给我们的日常生活和日常经验的巨大冲击,某种程度上他们都全面地修改了我们的日常生活和日常经验,古人所没有经历的一切现代人必须经历,而且必须变成现代人天天都要面对的东西,这是我要说的陌生人成为我们生活中的一个主要背景的两个重要因素,第一个是全球化,第二个是都市化。
其实还有第三个因素,是我们大家很少想到的。第三个是什么因素呢?就是在全球化、都市化和现代化的背景中,一个人的抽象疆界得到了极大的扩展。我在这里用了一个词,叫做“抽象疆界”,什么叫“抽象疆界”?就是一个人的生活实际上是一个疆界,类似于国家的疆土、疆界,一个人的生活是有疆界的,比如在传统社会里,一个农民的生活就是有疆界的,我们都能够准确地说出他的疆界在哪:他的土地在什么地方,他的村庄在什么地方,他认识的人、他的社会交往范围在什么地方,他的粮食、他的鸡、他的蔬菜卖到哪去,他买东西从哪买,而他买的这个东西是由谁制造和生产出来的,他的盆是张铁匠打的,他的农具是从县城的哪个老铺子买的。这个疆界就很容易搞清,我们只要稍微花点工夫就能搞清楚一个农民的生活疆界,而且一点不抽象,很具像,我们很清楚疆界在哪。
但是,在现在,一个都市人他的疆界变得极为抽象。我用的这个电脑,索尼的,我知道它是日本的,但是不知道它是谁生产的,这个电脑生产者我不知道,我甚至不能想象,我用的电脑里的windows系统,我知道是美国微软制造的,但是这个疆界之远根本到了我不能抵达的程度。在你的生活里,共同对你的生活发生影响的东西,你的大夫你了解他吗?你的律师,你今天碰上了一个律师,你懂律师是怎么回事吗?你不懂,但是他决定着你的生活。你今天要办一件事,盖了24个公章,走了24个衙门,每个衙门里都有办事员,每个办事员都搬出一大套规则,你都得遵守,但你实际上对他们毫无了解,从我们最切身的地方、最日常的生活里,比如说你出门结果车坏了,开到一个修车的地方,一个民工或者一个从农村来的孩子在那里给你修车,你了解他吗?你知道他吗?你不知道他,对于你来说,他其实就是一个抽象的存在,他只不过是构成你生活中一个小小的功能,仅此而已。
所以说,哪怕是一个最简单的现代人,生活最简单的现代都市人,你的生活疆界,那种内在的疆界都是无边无尽的,而且极其抽象的。你会发现我在生活,我天天忙,但是我发现我对与我生活发生关联的一切我都谈不上真正的了解。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无数的陌生人本身就构成了你的生活世界,无数的陌生人都在一块决定着、塑造着、引导着你的生活,这种抽象的无边无尽的生活疆界某种程度上从本质上也塑造了我们都市人的生活和我们都市人的经验,我们可能意识不到,或者我们不可能天天去思考这个问题,这个很累,但是它确实是我们生活中非常内在的一个层面,这个层面就是我所说的,陌生人进入你的生活,塑造你的生活,成为你生活的基本背景。
由于时间有限,我不能展开讲了。但是我想有几个例子我还可以在这里说一下。比如19世纪美国有一个作家叫爱伦·坡,他的作品我觉得写得不是很好,但是你如果熟悉欧洲文学史的话,你就会发现爱伦·坡很了不起,他对19世纪后期的很多大作家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比如像福楼拜、左拉、波德莱尔等等这样的大作家都特别喜欢爱伦·坡,都特别崇拜爱伦·坡,为什么?就是因为爱伦·坡对19世纪小说的重要启发就是他发现了陌生人。爱伦·坡在某种意义上是我们所熟知的侦探小说的开创者,他最早写了《摩格街谋杀案》,像《福尔摩斯探案集》那都是后来的,都是在爱伦·坡的影响下发展起来的。侦探小说,像《摩格街谋杀案》是告诉你什么呢?实际上就是我今天所讲的,就是在一个现代大都市里,人对陌生人闯入的这样一种焦虑,一个巨大的悬疑,说事情发生了,是由一个陌生人、一个陌生的力量,我们对他完全不了解,但是我们在生活中忽然就会迎头撞上他,然后我们一点一点地走近他,迫近他,理解他,这样一种东西在《摩格街谋杀案》里是最早得到了集中和尖锐的展示。所以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像爱伦·坡对19世纪后半期的很多小说家都形成了巨大的影响。我们现在的很多纯文学作家可能都很看不起侦探小说,说我们怎么会写侦探小说,侦探小说是很通俗的。我觉得不对,侦探小说是非常重要的,19世纪早期形成的侦探小说可以说是人在探索陌生人的过程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媒介形式和一个非常重要的想象域,是由侦探小说来确定的。某种程度上说,几乎现代以来的所有关于人性、关于都市的很多很多的书写,在某种意义上说都是侦探小说的变种。这是什么意思呢?比如我们大家都知道的,最有名的加缪的《局外人》,可能大家都读过,它就是一个悬疑,发生了这样一个案子,然后我们看到加缪把这个主人公弄到法庭上去,一帮法官、一帮律师拿这个主人公没办法,为什么拿他没办法?法院判决了他,但实际上法院根本没有走进他,法院到最后也不知道他这件事情的动机是什么,或者法院到最后也不能肯定这个判决是对还是错。当然我们在小说中知道这个判决是错的。什么意思呢?意思就是说这种对陌生人的焦虑和认识几乎是我们所有现代小说里反复回响的主题。人怎么就变成了陌生人呢?卡夫卡的《变形记》,我们大家都知道,很有名,某种程度上说它几乎是现代小说的一部经典,说的就是一个人忽然在自己的家庭中变成了一个陌生人。一个人早晨醒来变成一个甲虫,这当然是一个急剧的变形,但通过这个变形,卡夫卡要表达什么呢?表达的就是,你不要以为你家庭里,你的父亲、母亲、妹妹,现代都市生活之脆弱或者现代人生活之艰窘、之脆弱,就在于某一个因素或者某一个契机之下你会发现他们对你来说其实都是陌生人,或者你会发现你在他们面前都变成了陌生人,他们的内心深处或者是你的内心深处都隐藏着一个你们以前从来没有看到的,从来没有了解的那样一个层面。所以在这样一个意义上说,我就不具体展开谈了,这样的例子简直是太多、太多了。
我们的小说直到现在,我们是在反反复复、没完没了的书写陌生人,这种对陌生人的书写意味着什么?或者说对文学意味着什么?我认为情况是这样,就是说对陌生人的认识、想象,也就是对我们自身生活的认识和想象。一个都市人,一个现代意义上的都市人,当我们要认识我们的生活,认识我自己的生活,认识我们的经验的时候,我们几乎不可避免地要碰到一个陌生人的问题,所以文学在这方面的探索,文学在这方面的想象永远有助于我们对世界的理解,和我们对自身的理解,但现在的问题是,我们现在的文学是否真正能够充分地理解,或者充分地把握我们这样一个认识陌生人的方向和主题,我觉得这是一个问题。我想我们现在的很多小说恐怕还没有充分意识到我们所要面对的,我们所要表达的是陌生人,什么意思呢?比如我们现在的很多小说,我们的文学,当我们谈到塑造人物的时候,我们还是引用19世纪古典现实主义的原则,我们一张嘴就说我们一定要塑造一个典型人物,典型人物的塑造方法,说老实话,基本上是一个前现代的塑造方法,就是说在我们大家没有陌生人的情况下,我们对一个人,从他的历史到他的现在,他的方方面面,他与社会的各种关系,我们能够做到全面和透彻地把握,19世纪的有些大师做到了这些,这叫塑造了一个典型人物。但是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这个人物是一个彻底的熟人。然而我们现在面对的是一个陌生人,陌生人变成了文学的主题,所以你就会注意到几乎20世纪以来,我们现在的有些批评家张嘴就是口头禅,说现在的小说不好,没有典型人物。19世纪意义上的典型人物,不光是中国文学没有,20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学也基本没有了,以19世纪的经典大师们的尺度来衡量的话,也基本没有了。为什么?就是因为我们对人的想象视角变了,对人的想象尺度变了,不是说一个熟人在那里,我们对他有一个整全的把握,我们现在必须得接受和承认他是一个陌生人,我们要找一个角度、打开一条路径走近他、看到他,但是我们可能是无法把他从根到梢、四面八方全面掌握的。这就要求我们在艺术上,在真正的艺术书写、艺术想象中,能够对我们这样一个走近陌生人的思想任务和艺术任务有一个充分的敏感。
同时,我认为在我所说的逐步发现和感受陌生人的过程中,我们现在这个过程还远远没有结束,而且现在是变本加厉了,为什么?一方面固然是由于在我们中国都市化的进程是如此的迅猛,社会流动是如此的频繁;同时也是由于现在技术手段和传播手段的迅速普及,你比如我们大家一张嘴就会说到的网络,所以现在的情况可能还比我们所说的19世纪、20世纪还要复杂,我们现在不仅是有陌生人,不仅是有熟悉的陌生人,我们现在还有陌生的熟人,在一个网络上你可以根本不认识他,但是你可以和一个完全匿名的网友发生最亲密的种种接触,当然在最亲密的种种接触中你也可能遭遇最险恶的或者最凶险的种种危险,等等,这个我们大家都耳熟能详,都有感受。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认识陌生人,走进陌生人,直到现在都是我们的生活中,我们的艺术思维中,我们的文学创作中一个非常中心性的、至关重要的方向。某种程度上说,我觉得我们把握不住这种方向,把握不住这样一个想象域,我们可能就根本把握不住现代生活和现代人的生活的真相和精神的真相,我们就找不到。在这个意义上说,我们面临的所有的艺术考验和认识考验可能都来自面目模糊的陌生人。
所以,在最后我还想举一个小小的实例。我昨天晚上上新浪网看见一个小小的案例,看完以后特别感叹,讲的是海南有一个大学生,很穷困,海南有一对母女,母亲从照片上看到这个大学生眉清目秀的,就把这个大学生收留了,赞助这个大学生上学,这不是很好吗?但是我们从案子中就看到了一点,我们只看到一个梗概。有一天他们之间因事发生口角,我们这位大学生抄起一个东西冲进厨房把这个母亲当场打死了,然后掉过头来把姐姐强奸了。当然案子判了,这个人当然要被枪决,但我感兴趣的、我觉得有意思的是在哪呢?我看到在新浪网上在这个新闻之下的几百条留言,所有的留言都是很愤怒,有的说是人渣,坏人,应该枪毙……很对,我完全同意,这个当然应该枪毙。但是我在想,如果我是一个小说家,我在面对他的时候,我要解决的是什么问题?我要看到的是什么问题?这个问题的法律层面甚至道德层面不过是这个问题的诸多层面中的一个,我们现在所看到的就是三个陌生人,我们完全不知道在他们之间到底发生了什么。我只是感觉到他们三个人都十分孤独,这个大学生肯定非常孤独,这对母女也很孤独。为什么呢?我觉得她们采取的这种方式——发现这个孩子很可怜,就把他接到家里去住——这种方式就已经很奇怪了。在我们看到的,而且他们三个人之间,起码这对母女和这个大学生之间原来是陌生人,他们之间根本互不了解,现在这样一个陌生人进入了这对母女之间的生活,到底发生了什么?在这个之中人物的关系,人物的心灵之间有多少,我们实际上远比他的犯罪动机和道德评判更为复杂难言的、沉默的因素,等待着我们去发现、去勘探,而就在这些因素里、在这些沉默的区域里,可能隐藏着我们现代人生活中的一些真正非常复杂、非常难以言喻的真正处境,隐藏着我们心灵的一些真正的秘密。所以在这样一个意义上说,我只不过是想借这样一个小小的例子证明,走进陌生人是我们都市表达中的至关重要的一个根本性主题,这是我今天要说的话。还有十几分钟可以供大家提问,谢谢大家。
提问:从文学的角度应该怎么理解陌生人与建设和谐社会?
李敬泽:这个问题特别好,我认为认识陌生人,走进陌生人不仅仅是从文学的角度,就是从一个更广泛意义的角度来说,它是建设和谐社会的一个基本前提,或者它是一个基本路径。某种程度上,比如最简单的,在深圳这样一个城市,在随便一个城市,我们周围有大量的农民工,对我们来说他们完全是陌生人,我们不了解他们,某种程度上我们还怕他们。如果一个农民工敲门要在你的家里坐坐,你肯定不答应。实际上我们不得不承认在我们和他们之间是有隔膜的,社会的制度性隔绝,通过户口之类的种种方式隔绝开,把他们隔绝在一个我们认为安全的距离之外,包括心灵上的隔绝,这个东西显然不是我们建设和谐社会所应该有的一个东西。我们真要建设一个和谐社会,我们所做的一个重要的社会工作可能就是使那些互相陌生的人们,使那些有意识保持陌生距离的人们能够真正有一个互相了解的路径。让他们互相理解,理解他人的真理。此时此刻我站在一个农民工的立场上去考虑一下,我站在他的世界去考虑一下事情是怎么样的。我们说建设和谐社会,这么一个伟大任务,这种理解可以说是最基本的工作,没有这个理解任何和谐都是不可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