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细页面

关于社会故事与文学故事的一点思考
在线阅读

深圳市民文化大讲堂(上、下册)

主持人:今天晚上夜幕降临的时候,鬼子来了。坐在我旁边的就是作家鬼子。鬼子是广西作家。上次也来了一位广西作家,叫东西,到深大来演讲,文学院的院长南翔教授就向我们介绍,广西作家的名字会有一些特别,你看“东西”,融贯东西,在空间上做文章。坐在我旁边的鬼子,是分隔阴阳的,在时间上动脑筋。鬼子啊,他也在时间上下工夫,比如说他的作品《瓦城上空的麦田》、《被雨淋湿的河》、《上午打瞌睡的女孩》、《一根水做的绳子》这些作品都很有影响。今天鬼子要讲的是小说的叙事,我们欢迎他。

鬼子:我先说明一下关于今天的这个话题。这个话题其实不是我定的,是有关人员自己定了之后电话告诉我的,我当时就有些质疑,我说如果听的都是写小说的就好一点,如果不是写小说的,就两码事了。他们便先告诉我,那你到时再改一个话题也行。我想了想,还是决定改个话题吧。我最近刚刚读了美国作家赛珍珠的一些小说以及有关她的一些评论,这让我想到了一些事,是跟当下的中国文学的一些现实有关的,我就从这说起吧,说说自己对社会故事和文学故事的一些想法。

赛珍珠是1938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她的获奖小说,写的都是中国的事情,当然都是那个年代的事情,因为当时她在中国住过一段不短的时间,对中国当时那种多灾多难的生存状态有一定的了解。她的小说代表作有《大地》、《龙眼》等等。可是这些小说获奖是获奖了,但几十年来,却没有成为有影响的优秀小说,赛珍珠本人也没有因为获了诺贝尔奖便跻身进入大作家的行列。因为什么呢?因为她的小说,实用性大于文学性。因为当时西方都很想了解中国,而当时的媒体又不像如今这么发达,所以她的小说给他们提供了这个机会,成了他们了解中国民众生存状态的最好的窗口,但除此以外,人们看不到太多的文学的东西。也就是说,在她的那些小说的后边,你看不到作家。看不到作家的思辨能力在哪里。当时的赛珍珠也许听到了一些人们对她的小说的看法,于是,她在她的获奖演说时,专门做了一个有关中国小说的演说,题目就叫《中国小说》,那个演说事实上是在给她自己打气,她说中国的小说就是像她的那些小说一样,中国的小说后边是不需要看到作家的。她说中国的小说也不是知识分子的作品,而是人民的作品,是人民世代相传,在人们讲述的过程中,借助于人物的原型又不断地加工,传来传去,最后有人把那个传说的故事记了下来。她说那是中国的那些话本小说,但那些小说并不是中国小说的全部,所以她的那一种说法并不能服人,她的那一个演说也因此并没有被人编入诺贝尔文学奖的优秀演说集里。换句话说,赛珍珠的获奖最后只成了赛珍珠自己的好事,对文坛对诺贝尔文学却是一种悲哀。

这两年,中国文坛刮了一股风,很大的一股风,号召作家要把眼光投往底层,要写底层文学,草根文学。也许是前些年写“小我”写多了,觉得作家离现实离民众远了,于是就希望作家们关怀关怀“大我”。说真话,文学是不应该只关怀作家自己的事情,虽然写什么怎么写,永远都是作家们自己的事,但“小我”写多了,文学好像跟别人所关心的事情就越来越无关了,这样一来,别人不再关心你的文学自然也是有道理的。当然,人们不再关心文学的原因并不仅仅如此,这只是原因之一吧。但号召写“大我”是否就可以解决了这个问题呢?结果一下就冒出了很多因此而走红的作家,可是,等到我们去拿那些因此走红的小说来看一看的时候,却发现那些小说怎么看怎么不像文学的故事,也就是说,那些小说作为故事,倒也都一个个有头有尾的,但那些有头有尾的故事怎么看也依然是一个个的社会故事……那些故事,与我们在网上看到的很多社会故事,跟《焦点访谈》上看到的社会故事,还有跟《今日说法》上的那些社会故事,并没有太大的不同。除了看到那一个个不同的社会故事之外,你不知道文学的意义在哪里?……当然,别人怎么写,这跟我们也是无关的,因为他们那么写,他们的日子说真话还是挺好过的,因为走红嘛,一走红总会给人带来很多的好处的,只是看过之后,让人不得不想起赛珍珠,想起赛珍珠被文坛遗弃的一些理由,于是让人感到有一点点莫名的悲哀。

这可能是关系到一个文学素质的问题。在我们首都,有一个大学生电影节,主要是由大学生来评出当年的最佳电影。大学生评的嘛,当然是以艺术为准则的,听说商业电影都不在他们的眼光里,这当然是很好的,大学生嘛,如果大学生看电影都放弃了艺术不管,那艺术还有什么希望呢?这个电影节好像是搞了很多年了,往年他们都评出了什么电影我不知道,但最近这一次评出的一部最佳电影,确实让人有些吃惊,吃惊的原因不是因为这是一个好影片,而是让人觉得,那样的电影怎么可以是最佳影片呢?这个电影的故事并不复杂,说的是有一个复员军人带着家人去一个林场当护林员,没想到,那里有一家兄弟三人是当地的恶霸,有钱有势,当地百姓都怕他们都让着他们,任由他们为所欲为,尤其是林场里的木材,他们想砍就砍,想卖就卖,老百姓当然也跟着偷,因为没人敢管。这个人去了之后就不让老百姓再乱偷了,后来就出事了,最大的事就出在砍伐的问题上,他们先是把这个人砍伤了,但为了国家的木材,这人带着伤,带着枪,把他们几兄弟也给放倒在了枪口下,但这人却成了杀人凶手,老百姓没人肯站出来替这个人说话,最后出来了一个人,这个人并不是老百姓,而是这个县的县委书记,因为书记的权力比坏人的权力大,于是书记才从老百姓的嘴里得到了真相,也就是说凶手到底是谁……这个书记在前边是一直没有的,是后来需要他出来解决问题的时候才出来的。在这书记出来的前边,这个故事还是有一点力量的,但这个故事也还是社会故事本身的力量,而还不是文学故事的力量,但书记出来之后,这个故事就连社会故事都不是了,明显地已经成了一个工具。试想,如果没有这个书记呢?如果这个书记在来的路上车祸死掉了呢?当然,我们知道这个故事的目的是什么,但就恰恰如此,让我们不得不怀疑这个故事的文学性还是否存在。当然,你也可以因此而怀疑那些大学生们的文学素质,他们为什么给了这样的影片获奖?如果这样的影片都可以成为最佳影片,那《焦点访谈》的很多专题就都可以拿来参评了。

我们拿什么来衡量一部作品的文学性呢?文学和艺术不像别的一些学科有一个公式或者定义摆在那里,比如物理比如化学比如数学,只要拿来一算,结果就看出来了,文学和艺术没有,拿什么来做标准呢?我觉得有一个最笨的方法,就是回过头去,去看一看那些曾经滋润过我们的那些名著。比如说,我们在那些被公认的名著里,有没有看到“拯救”这么一个词,也就是说,有没有看到那些大作家如何在他们的名著里去拯救过他们笔下的人物。罗密欧与朱丽叶被拯救了吗?包法利夫人被拯救了吗?安娜卡列尼娜被拯救了吗?红楼梦里的那么多人,像林黛玉、贾宝玉等等,有人被拯救了吗?为什么不拯救他们?一个作家如果在笔下改变一个人物的命运,真的有那么难吗?只要有一个人去安慰安慰,安娜卡列尼娜还会卧轨自杀吗?伟大的托尔斯泰为什么不让人去安慰她呢?包法利夫人为什么一定要吃砒霜?福楼拜为什么不拯救她?她不就缺3000法郎吗?她的情人不给她,可以让另一个有钱人借给她呀?她要是有了3000法郎她就不用弄砒霜去了……可问题是,如果安娜卡列尼娜获救了,包法利夫人也获救了,就连林黛玉、贾宝玉也获救了,那些作品就完全有可能不再是名著了。文学不是为了对某一种现实的直接的拯救,文学的功能不是这样,文学不需要这种实用性。巴金好像就说过,他说文学可以起宣传的作用,但文学的意义不是为了宣传。法国有一位大师也说过的,他说文学不是为了让你活得更好,也不是为了让你活得更糟,而是为了让你了解得更多。好的作品是跟着人物走的,而不是跟着现实里的某一种需要走,否则文学就不是文学了。像《静静的顿河》那样一部作品,可能大家很多人都读过,至少也会听说过。这部作品获诺贝尔奖的时候,有一个评委就说了这样一句话,他说他对这部长篇特别感动,他说这部作品很了不起。他没想到社会主义国家竟然出现这样一部作品,因为在他看来,《静静的顿河》其实是一部反苏的小说。《静静的顿河》的故事有很多的读法,但有一个简单的情节可以这样说:一个叫格里高利的哥萨克人,他一生中最心爱的三个女人,分别在不同的三个时期死去了,一个死在了白军手里,一个死在了红军手里。最后,这个人把枪扔了,既不相信白军,也不相信红军。像这样的一个人,如果用我们有些人的文学观念来说,他是应该到红军那里去的,编造一些让他到红军那里去的理由是不难的,但人家肖洛霍夫就是没想到要这么编,而且就连斯大林这样的一个人,也没有要求肖洛霍夫改一改,然后让这个人去参加红军,而且让这部作品就这样在他斯大林的手里出版了,有时候,你还真的不得不佩服人家俄罗斯这个民族的文学底蕴还是比我们要深厚一些的……其实好多名著都是这样的,你当然可以根据现实的需要去拯救他,可拯救完了,你的故事的文学性也就死了。当然,我们不是说要否认所有的文学作品里面都不能拯救,有时也得看是那一类,如果是励志那一类,那可能就是另一码事了。

社会故事也不是说就没有意义,但那意义只是停留在了社会意义的上边,还产生不了文学的意义。很多大作家的小说,最早就是从社会故事里出来的,或者说是受到了社会故事的一些启示,但被他们利用过的社会故事最后都不再是简单的社会故事,而是一个又一个经典的文学故事。我们那些走红的作家,相信他们的那些小说也是受了社会故事的某些启发而创作的,不同的只是比原来那个社会故事更具体了,也就是多了一些细节,多了一些情节,多了一些皮毛,多了一些血肉,不再像电视新闻和报纸上的那些东西了。我们也承认,那些作品还是有一定的表现力的,但是他们透过那个故事发现了什么,好像就不多了。有一个作家听到别人这么说的时候,很不服气,他觉得他写的那个故事还是很深刻的。但是谁又说过电视上报纸上的那些社会故事不深刻呢?一个作家如果仅仅发现你写的故事是一个深刻的故事是不够的,能把一件事说得深刻的人,现在几乎满大街都是,不信你到菜市场去走一走,你只要在那里站一站,你的耳朵里很快就会听到很多很深刻的话。有时候你会看到一位或许一点文化都没有的老太婆,她拿着一把菜一边走一边就会骂出一句很深刻的话来,她说你们看呀你们看呀,这棵菜外边好好的里边怎么全是烂的,现在的人怎么都这么黑呀,怎么这么黑?就这么一个黑字,你能说她不深刻吗?可是深度在哪里呢?老太婆不是作家,也不是学者,深刻是她顺嘴骂出来的,她不需要去寻找什么深度,可你是作家,你不是那个买菜的老太婆,你要完成的不仅仅是顺嘴的那一骂。就是说一个作家只追求自己的作品写得很深刻是不够的。那些事,大量的记者大量的媒体大量的电视专题,每天都在忙着做,你不用去抢他们的这个饭碗。你是一个作家,你要干的活就是如何穿透那些事,去发现别人没有发现的东西,然后用你的想象力去创作出一个故事来,这个故事做好了,有可能就是我们所说的文学故事了。仅仅像赛珍珠那样把自己看到的东西用故事表现出来是不够的。有时候我们看一个作家的小说写得好不好,我们会特别在意他的想象力的表达,就是看你这个故事是否有想象力,因为想象力是区别社会故事和文学故事的一个关键。

德国有个作家的想象力十分非凡,我特别敬佩。这个作家叫君特·格拉斯,他有一部长篇叫《铁皮鼓》,这小说不光拿了诺贝尔文学奖,拍的电影也拿了奥斯卡最佳外语片。也许大家看过这个小说,或者看过这部电影。他写的是有一个人在他母亲的肚子里不想出来,出来后他又想通过母亲的脐带回到母亲的肚子里,但剪刀把他母亲的脐带给剪断了,回不去了,这时,他听到有人说等到他长到三岁的时候会给他买一个铁皮鼓,于是他就活下去等着,等到三岁的时候果然得了一个铁皮鼓,但他却不想再长大,于是从楼梯上往下滚,那一滚,就把人给滚坏了,于是就真的不再长大了,一直长到30岁的时候,还是长得像个三岁的孩子。故事里的内涵是很丰富很博大的,每一个读者都会有每一个读者的自己的理解。而最让我震惊的是他的这个文学故事的产生。我觉得他这个故事的角度特别了不起,他当时是怎么构思这部小说的,我们不知道,我猜想他是这样想的,我说的是我的猜想,我的猜想也许不对,一个好的作品有时让别人产生误读本身就是很了不起的。我在想他当时一定是这样想的……你们全世界的人不都在仇恨我们德国人吗?因为我们德国出了一个希特勒,这个人给世界带来了一场战争,这场战争给人类带来巨大的灾难。害得我们很多的丈夫失去了妻子,很多的妻子失去了丈夫,很多的父母失去了孩子,很多孩子失去了父母,甚至很多家庭都在人世上消失了……那么你们知道我们德国人是怎么想的吗?一般的作家可能会这样想:你们遭受的灾难其实也是我们遭受的灾难,我们的很多小孩也因为当兵死在了你们的国家,我们的很多父母也失去了孩子,我们的很多小孩也都失去了父母,我们的灾难和你们的灾难是相似的……这样的想法当然也是有故事的,每一个灾难都是一个故事,只是这些故事其实就是我们所说的一个个的社会故事,而不是文学故事。事实上也是被很多作家所写过,因为只停留在了社会故事的层面上,所以真正留下来的作品却十分少。所以君特·格拉斯他不这么想,他从另外的一个角度回应了人们的审问,他说你们不是想知道在那样的年月里德国人是怎么想的,我告诉你们吧,在我们这里,有一个人甚至不想生到这个世界上来,为什么?因为就像你们所知道那样,这个世界太脏了、太疯狂了、太没有人性了,所以当他母亲把他生下来的时候,他又想钻回到母亲的肚子里去,他不想活在这个丑恶的世界里,脐带被剪断后,他不得不活了下来,等活到三岁的时候他就对自己说,别长大别长大,于是一滚,就再也不长大了,因为长大了罪恶也就跟着来了……整个故事就是演绎着这个人在那样一个世界所发生的故事,那样的一个故事,谁看了谁都会觉得那就是一个地地道道的文学的故事……小说里有一个很著名的情节,这个情节叫洋葱地窖。这个洋葱地窖是专门供人进来切洋葱的,而且是收费的。人们进来交了钱然后拿起洋葱便一个一个地切,切来干什么?其实很简单,就为了看一看自己还会不会掉眼泪。谁都知道,切洋葱是要掉眼泪的,切洋葱而不掉眼泪的人几乎是没有的,所以每个切洋葱的人都切得泪流满面……他们为什么要这样做?……因为那个时候,灾难到处都在发生,因为看到了太多的灾难,人们的神经都麻木了,人们在大街上看到一个死人的时候,都不再像往时那样惊心动魄、像往时那样掉眼泪了……人们对自己的良心都开始表示怀疑了。于是有人就专门搞了这样的一个洋葱地窖。进来的人有男人也有女人,有大人也有小孩,付了钱,拿着刀都在那拼命地剁,剁得眼泪哗哗地流,然后哇哇地哭……就在这时,人们才发现自己的心还在,自己的心还没有死去……这样的故事你可以说是不真实的,但你看完之后,会觉得比真实的生活更有力量,这力量,这就是文学的力量!谁看了谁一辈子都会忘不掉。你会被这样一个作家,这样一个想象力,这样的一个文学故事所震撼。

我这个人不太善于说话,平时也不爱说话,所以说话总是很乱。平日里对小说虽然有一些自己的看法,但落实在自己的小说里有时觉得好像容易一些,要用嘴巴说出来就觉得特别难,经常是说着说着就找不着想说的东西了。关于社会故事和文学故事的区别,我凭空也说不清楚,有人说,所谓的文学性所谓的文学本质,无非就是关于人性关于寓意关于象征关于荒诞关于人类的共性和永恒性等等,是这样的,可真要说清楚了也挺复杂的,我也说不好……我看我还是再给大家举一个故事来说说吧,也许大家能听出一点什么来。不久前我看了一部外国电影,这个影片拿了他们国家当年的最佳影片以及另外的几个奖项,我估计大家没有看过。我跟很多人说的时候他们也说没有看过。这个故事我想原来可能也是一个社会故事,说的是他们那里有一个地方,有很多的残障的女孩,她们都到了结婚的年龄,但都因为残障所以找不到男朋友,于是对生命很失望,都不想活了,都三天两头的想自杀,这一现象政府发现了,也就是民政局发现了。为了挽救这些残障的女孩,为了给他们的生活带来新的希望,就给这帮残障的女孩每人送一台电脑,通过电脑上网聊天,她们结识了一些男孩,她们的新生活好像从此开始了。可是没有多久,有一些残障的女孩还是自杀死去了。这是一个社会事件,这种事件,报纸和网站还有电视台肯定都是要做新闻做专题的,要做成电影故事怎么做呢?当然得重新编一个故事,这个重新编的故事的立场,是很重要的,这个立场决定了你编出来的故事是一个文学的故事艺术的故事或依旧是一个社会的故事……就是说,你是站在当局或者社会的立场去审问这个事件还是从文学从艺术的本质上去审问这个事件,其结果是完全不一样的。前边说的那部大学生电影节的最佳影片,那个故事就不是站在文学和艺术的立场上,而是站在了某种实用的意义上了,或者说那是为了给现实一种安慰。这个关于残障的女孩的故事,人家后来是这样编的。人家是从生命的角度去审问去编这个故事的。故事里的主角是一个男的,他是一个作家,这个作家的妹妹是一个残障人,原来每个月都想自杀一次两次的,可有一段时间她不再提自杀的事情了。他妹告诉他,因为政府送给他一台电脑,从电脑上网聊天,有一个男的爱上了她。结果,没有半年,在电影里当然就是转个身的工夫吧,就宣布结婚了,可就在举行婚礼的当天晚上,这个女孩就死去了,是割腕自杀的,而且留了一封遗书,说自己很幸福,自己是因为幸福而愿意这样死去的。作家很悲伤,新郎也很悲伤。可作家在收拾妹妹的遗物时,突然发现了一张纸条,那张纸条是他的妹夫夹在一个本子上的,从那张纸条上,作家发现曾有过一个残障的女孩也是这样在结婚的当天晚上死去,死者的丈夫就是他的妹夫,作家因此觉得问题有点不对,马上给他的妹夫打电话,但他妹夫的电话却打不通了,是空号。作家于是开车到处去找,等他好不容易找到他的时候,谁知他的妹夫正忙着跟第三个女孩结婚,新娘也是一个残障的女孩,而且也是他的妹夫在上网聊天的时候爱上的……这样的故事一看就知道不一样了,而且你会想着看下去。作家最大的担心就是这第三个女孩也会死去,电影到这里只是三分之一,后边的三分之二写的都是这个作家如何极力地阻止那场婚礼,也就是为了阻止那个女孩的死。他把他的忧虑告诉给准备举行婚礼的这个女孩的姐姐,以及姐姐的朋友,那是一位警察,这个警察的身份也很重要,好像警察在保护着这场婚礼的正常进行,因为这个警察和这个女孩的姐姐他们,没有一个人相信这个作家的忧虑,而且都警告作家不要干预这场婚礼,他们都告诉他,一个残障的女孩得到一个男孩的爱容易吗?都希望作家不要怀疑这个男孩,也就是他的妹夫,都说他是个难得的好人,都说他在做的是别人做不到的好事,他们极力地阻止人怀疑他。结果当然是作家怎么阻止都是无效的。婚礼照常举行。作家发现新郎在婚礼上的致辞,都跟他妹妹婚礼上的致辞是一样的,不同的只是新郎的名字。婚礼结束,作家回到住地,直到凌晨,电话响了,是新娘给他打电话,希望他过去一下,她想跟他谈一谈。作家去了,新郎不在,只有新娘在洗澡盆里躺着,作家以为她在洗澡,就坐在外边跟她聊,聊着聊着最后发现新娘早已像他妹妹一样割腕自杀在了洗澡盆里,他把她救出来的时候已经晚了,他因此被警察关了起来,因为所有的来人都看到新娘是死在他的怀里的,而且他的脸上还被新娘抓伤了。……故事的结果呢?结果竟是新郎也就是他的妹夫前来把他救了出去,他的妹夫给警察出示了妻子也就是这第三个女孩死前留下的遗书,遗书上写的也是自己愿死的事,说与他人无关。她说她很幸福,因为她终于结婚了,她愿意因为幸福而死去……在故事的开头,写着法国作家加缪的一句话,他说:“我们必须允许实际性的妥协和伪装的无知存在,如果一味地去刨根究底大白真相,那就会打乱我们的整个生存模式。”这样的故事看完之后让人想到的东西很多,尤其是想到一些你以前从来没有想到过的,比如为什么不愿意因为得到了幸福如是就继续幸福地活下去,而是愿意就这样幸福地死去。这就是社会故事和文学故事所产生的不同的内涵。这是那些电视的专题和报纸上的新闻所完成不了的东西。好的故事,往往不是去解释这个社会故事是怎么发生的,而是这个社会故事发生之外有可能发生的另一个故事,这另一个故事就是作家用想象力完成的一个故事,这个故事才有可能成为文学的故事。如果停留在原来的社会故事上,那么走着走着,就有可能走到赛珍珠的路上去了。

');" class="a2">收藏

深圳市民文化大讲堂(上、下册)

主持人:今天晚上夜幕降临的时候,鬼子来了。坐在我旁边的就是作家鬼子。鬼子是广西作家。上次也来了一位广西作家,叫东西,到深大来演讲,文学院的院长南翔教授就向我们介绍,广西作家的名字会有一些特别,你看“东西”,融贯东西,在空间上做文章。坐在我旁边的鬼子,是分隔阴阳的,在时间上动脑筋。鬼子啊,他也在时间上下工夫,比如说他的作品《瓦城上空的麦田》、《被雨淋湿的河》、《上午打瞌睡的女孩》、《一根水做的绳子》这些作品都很有影响。今天鬼子要讲的是小说的叙事,我们欢迎他。

鬼子:我先说明一下关于今天的这个话题。这个话题其实不是我定的,是有关人员自己定了之后电话告诉我的,我当时就有些质疑,我说如果听的都是写小说的就好一点,如果不是写小说的,就两码事了。他们便先告诉我,那你到时再改一个话题也行。我想了想,还是决定改个话题吧。我最近刚刚读了美国作家赛珍珠的一些小说以及有关她的一些评论,这让我想到了一些事,是跟当下的中国文学的一些现实有关的,我就从这说起吧,说说自己对社会故事和文学故事的一些想法。

赛珍珠是1938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她的获奖小说,写的都是中国的事情,当然都是那个年代的事情,因为当时她在中国住过一段不短的时间,对中国当时那种多灾多难的生存状态有一定的了解。她的小说代表作有《大地》、《龙眼》等等。可是这些小说获奖是获奖了,但几十年来,却没有成为有影响的优秀小说,赛珍珠本人也没有因为获了诺贝尔奖便跻身进入大作家的行列。因为什么呢?因为她的小说,实用性大于文学性。因为当时西方都很想了解中国,而当时的媒体又不像如今这么发达,所以她的小说给他们提供了这个机会,成了他们了解中国民众生存状态的最好的窗口,但除此以外,人们看不到太多的文学的东西。也就是说,在她的那些小说的后边,你看不到作家。看不到作家的思辨能力在哪里。当时的赛珍珠也许听到了一些人们对她的小说的看法,于是,她在她的获奖演说时,专门做了一个有关中国小说的演说,题目就叫《中国小说》,那个演说事实上是在给她自己打气,她说中国的小说就是像她的那些小说一样,中国的小说后边是不需要看到作家的。她说中国的小说也不是知识分子的作品,而是人民的作品,是人民世代相传,在人们讲述的过程中,借助于人物的原型又不断地加工,传来传去,最后有人把那个传说的故事记了下来。她说那是中国的那些话本小说,但那些小说并不是中国小说的全部,所以她的那一种说法并不能服人,她的那一个演说也因此并没有被人编入诺贝尔文学奖的优秀演说集里。换句话说,赛珍珠的获奖最后只成了赛珍珠自己的好事,对文坛对诺贝尔文学却是一种悲哀。

这两年,中国文坛刮了一股风,很大的一股风,号召作家要把眼光投往底层,要写底层文学,草根文学。也许是前些年写“小我”写多了,觉得作家离现实离民众远了,于是就希望作家们关怀关怀“大我”。说真话,文学是不应该只关怀作家自己的事情,虽然写什么怎么写,永远都是作家们自己的事,但“小我”写多了,文学好像跟别人所关心的事情就越来越无关了,这样一来,别人不再关心你的文学自然也是有道理的。当然,人们不再关心文学的原因并不仅仅如此,这只是原因之一吧。但号召写“大我”是否就可以解决了这个问题呢?结果一下就冒出了很多因此而走红的作家,可是,等到我们去拿那些因此走红的小说来看一看的时候,却发现那些小说怎么看怎么不像文学的故事,也就是说,那些小说作为故事,倒也都一个个有头有尾的,但那些有头有尾的故事怎么看也依然是一个个的社会故事……那些故事,与我们在网上看到的很多社会故事,跟《焦点访谈》上看到的社会故事,还有跟《今日说法》上的那些社会故事,并没有太大的不同。除了看到那一个个不同的社会故事之外,你不知道文学的意义在哪里?……当然,别人怎么写,这跟我们也是无关的,因为他们那么写,他们的日子说真话还是挺好过的,因为走红嘛,一走红总会给人带来很多的好处的,只是看过之后,让人不得不想起赛珍珠,想起赛珍珠被文坛遗弃的一些理由,于是让人感到有一点点莫名的悲哀。

这可能是关系到一个文学素质的问题。在我们首都,有一个大学生电影节,主要是由大学生来评出当年的最佳电影。大学生评的嘛,当然是以艺术为准则的,听说商业电影都不在他们的眼光里,这当然是很好的,大学生嘛,如果大学生看电影都放弃了艺术不管,那艺术还有什么希望呢?这个电影节好像是搞了很多年了,往年他们都评出了什么电影我不知道,但最近这一次评出的一部最佳电影,确实让人有些吃惊,吃惊的原因不是因为这是一个好影片,而是让人觉得,那样的电影怎么可以是最佳影片呢?这个电影的故事并不复杂,说的是有一个复员军人带着家人去一个林场当护林员,没想到,那里有一家兄弟三人是当地的恶霸,有钱有势,当地百姓都怕他们都让着他们,任由他们为所欲为,尤其是林场里的木材,他们想砍就砍,想卖就卖,老百姓当然也跟着偷,因为没人敢管。这个人去了之后就不让老百姓再乱偷了,后来就出事了,最大的事就出在砍伐的问题上,他们先是把这个人砍伤了,但为了国家的木材,这人带着伤,带着枪,把他们几兄弟也给放倒在了枪口下,但这人却成了杀人凶手,老百姓没人肯站出来替这个人说话,最后出来了一个人,这个人并不是老百姓,而是这个县的县委书记,因为书记的权力比坏人的权力大,于是书记才从老百姓的嘴里得到了真相,也就是说凶手到底是谁……这个书记在前边是一直没有的,是后来需要他出来解决问题的时候才出来的。在这书记出来的前边,这个故事还是有一点力量的,但这个故事也还是社会故事本身的力量,而还不是文学故事的力量,但书记出来之后,这个故事就连社会故事都不是了,明显地已经成了一个工具。试想,如果没有这个书记呢?如果这个书记在来的路上车祸死掉了呢?当然,我们知道这个故事的目的是什么,但就恰恰如此,让我们不得不怀疑这个故事的文学性还是否存在。当然,你也可以因此而怀疑那些大学生们的文学素质,他们为什么给了这样的影片获奖?如果这样的影片都可以成为最佳影片,那《焦点访谈》的很多专题就都可以拿来参评了。

我们拿什么来衡量一部作品的文学性呢?文学和艺术不像别的一些学科有一个公式或者定义摆在那里,比如物理比如化学比如数学,只要拿来一算,结果就看出来了,文学和艺术没有,拿什么来做标准呢?我觉得有一个最笨的方法,就是回过头去,去看一看那些曾经滋润过我们的那些名著。比如说,我们在那些被公认的名著里,有没有看到“拯救”这么一个词,也就是说,有没有看到那些大作家如何在他们的名著里去拯救过他们笔下的人物。罗密欧与朱丽叶被拯救了吗?包法利夫人被拯救了吗?安娜卡列尼娜被拯救了吗?红楼梦里的那么多人,像林黛玉、贾宝玉等等,有人被拯救了吗?为什么不拯救他们?一个作家如果在笔下改变一个人物的命运,真的有那么难吗?只要有一个人去安慰安慰,安娜卡列尼娜还会卧轨自杀吗?伟大的托尔斯泰为什么不让人去安慰她呢?包法利夫人为什么一定要吃砒霜?福楼拜为什么不拯救她?她不就缺3000法郎吗?她的情人不给她,可以让另一个有钱人借给她呀?她要是有了3000法郎她就不用弄砒霜去了……可问题是,如果安娜卡列尼娜获救了,包法利夫人也获救了,就连林黛玉、贾宝玉也获救了,那些作品就完全有可能不再是名著了。文学不是为了对某一种现实的直接的拯救,文学的功能不是这样,文学不需要这种实用性。巴金好像就说过,他说文学可以起宣传的作用,但文学的意义不是为了宣传。法国有一位大师也说过的,他说文学不是为了让你活得更好,也不是为了让你活得更糟,而是为了让你了解得更多。好的作品是跟着人物走的,而不是跟着现实里的某一种需要走,否则文学就不是文学了。像《静静的顿河》那样一部作品,可能大家很多人都读过,至少也会听说过。这部作品获诺贝尔奖的时候,有一个评委就说了这样一句话,他说他对这部长篇特别感动,他说这部作品很了不起。他没想到社会主义国家竟然出现这样一部作品,因为在他看来,《静静的顿河》其实是一部反苏的小说。《静静的顿河》的故事有很多的读法,但有一个简单的情节可以这样说:一个叫格里高利的哥萨克人,他一生中最心爱的三个女人,分别在不同的三个时期死去了,一个死在了白军手里,一个死在了红军手里。最后,这个人把枪扔了,既不相信白军,也不相信红军。像这样的一个人,如果用我们有些人的文学观念来说,他是应该到红军那里去的,编造一些让他到红军那里去的理由是不难的,但人家肖洛霍夫就是没想到要这么编,而且就连斯大林这样的一个人,也没有要求肖洛霍夫改一改,然后让这个人去参加红军,而且让这部作品就这样在他斯大林的手里出版了,有时候,你还真的不得不佩服人家俄罗斯这个民族的文学底蕴还是比我们要深厚一些的……其实好多名著都是这样的,你当然可以根据现实的需要去拯救他,可拯救完了,你的故事的文学性也就死了。当然,我们不是说要否认所有的文学作品里面都不能拯救,有时也得看是那一类,如果是励志那一类,那可能就是另一码事了。

社会故事也不是说就没有意义,但那意义只是停留在了社会意义的上边,还产生不了文学的意义。很多大作家的小说,最早就是从社会故事里出来的,或者说是受到了社会故事的一些启示,但被他们利用过的社会故事最后都不再是简单的社会故事,而是一个又一个经典的文学故事。我们那些走红的作家,相信他们的那些小说也是受了社会故事的某些启发而创作的,不同的只是比原来那个社会故事更具体了,也就是多了一些细节,多了一些情节,多了一些皮毛,多了一些血肉,不再像电视新闻和报纸上的那些东西了。我们也承认,那些作品还是有一定的表现力的,但是他们透过那个故事发现了什么,好像就不多了。有一个作家听到别人这么说的时候,很不服气,他觉得他写的那个故事还是很深刻的。但是谁又说过电视上报纸上的那些社会故事不深刻呢?一个作家如果仅仅发现你写的故事是一个深刻的故事是不够的,能把一件事说得深刻的人,现在几乎满大街都是,不信你到菜市场去走一走,你只要在那里站一站,你的耳朵里很快就会听到很多很深刻的话。有时候你会看到一位或许一点文化都没有的老太婆,她拿着一把菜一边走一边就会骂出一句很深刻的话来,她说你们看呀你们看呀,这棵菜外边好好的里边怎么全是烂的,现在的人怎么都这么黑呀,怎么这么黑?就这么一个黑字,你能说她不深刻吗?可是深度在哪里呢?老太婆不是作家,也不是学者,深刻是她顺嘴骂出来的,她不需要去寻找什么深度,可你是作家,你不是那个买菜的老太婆,你要完成的不仅仅是顺嘴的那一骂。就是说一个作家只追求自己的作品写得很深刻是不够的。那些事,大量的记者大量的媒体大量的电视专题,每天都在忙着做,你不用去抢他们的这个饭碗。你是一个作家,你要干的活就是如何穿透那些事,去发现别人没有发现的东西,然后用你的想象力去创作出一个故事来,这个故事做好了,有可能就是我们所说的文学故事了。仅仅像赛珍珠那样把自己看到的东西用故事表现出来是不够的。有时候我们看一个作家的小说写得好不好,我们会特别在意他的想象力的表达,就是看你这个故事是否有想象力,因为想象力是区别社会故事和文学故事的一个关键。

德国有个作家的想象力十分非凡,我特别敬佩。这个作家叫君特·格拉斯,他有一部长篇叫《铁皮鼓》,这小说不光拿了诺贝尔文学奖,拍的电影也拿了奥斯卡最佳外语片。也许大家看过这个小说,或者看过这部电影。他写的是有一个人在他母亲的肚子里不想出来,出来后他又想通过母亲的脐带回到母亲的肚子里,但剪刀把他母亲的脐带给剪断了,回不去了,这时,他听到有人说等到他长到三岁的时候会给他买一个铁皮鼓,于是他就活下去等着,等到三岁的时候果然得了一个铁皮鼓,但他却不想再长大,于是从楼梯上往下滚,那一滚,就把人给滚坏了,于是就真的不再长大了,一直长到30岁的时候,还是长得像个三岁的孩子。故事里的内涵是很丰富很博大的,每一个读者都会有每一个读者的自己的理解。而最让我震惊的是他的这个文学故事的产生。我觉得他这个故事的角度特别了不起,他当时是怎么构思这部小说的,我们不知道,我猜想他是这样想的,我说的是我的猜想,我的猜想也许不对,一个好的作品有时让别人产生误读本身就是很了不起的。我在想他当时一定是这样想的……你们全世界的人不都在仇恨我们德国人吗?因为我们德国出了一个希特勒,这个人给世界带来了一场战争,这场战争给人类带来巨大的灾难。害得我们很多的丈夫失去了妻子,很多的妻子失去了丈夫,很多的父母失去了孩子,很多孩子失去了父母,甚至很多家庭都在人世上消失了……那么你们知道我们德国人是怎么想的吗?一般的作家可能会这样想:你们遭受的灾难其实也是我们遭受的灾难,我们的很多小孩也因为当兵死在了你们的国家,我们的很多父母也失去了孩子,我们的很多小孩也都失去了父母,我们的灾难和你们的灾难是相似的……这样的想法当然也是有故事的,每一个灾难都是一个故事,只是这些故事其实就是我们所说的一个个的社会故事,而不是文学故事。事实上也是被很多作家所写过,因为只停留在了社会故事的层面上,所以真正留下来的作品却十分少。所以君特·格拉斯他不这么想,他从另外的一个角度回应了人们的审问,他说你们不是想知道在那样的年月里德国人是怎么想的,我告诉你们吧,在我们这里,有一个人甚至不想生到这个世界上来,为什么?因为就像你们所知道那样,这个世界太脏了、太疯狂了、太没有人性了,所以当他母亲把他生下来的时候,他又想钻回到母亲的肚子里去,他不想活在这个丑恶的世界里,脐带被剪断后,他不得不活了下来,等活到三岁的时候他就对自己说,别长大别长大,于是一滚,就再也不长大了,因为长大了罪恶也就跟着来了……整个故事就是演绎着这个人在那样一个世界所发生的故事,那样的一个故事,谁看了谁都会觉得那就是一个地地道道的文学的故事……小说里有一个很著名的情节,这个情节叫洋葱地窖。这个洋葱地窖是专门供人进来切洋葱的,而且是收费的。人们进来交了钱然后拿起洋葱便一个一个地切,切来干什么?其实很简单,就为了看一看自己还会不会掉眼泪。谁都知道,切洋葱是要掉眼泪的,切洋葱而不掉眼泪的人几乎是没有的,所以每个切洋葱的人都切得泪流满面……他们为什么要这样做?……因为那个时候,灾难到处都在发生,因为看到了太多的灾难,人们的神经都麻木了,人们在大街上看到一个死人的时候,都不再像往时那样惊心动魄、像往时那样掉眼泪了……人们对自己的良心都开始表示怀疑了。于是有人就专门搞了这样的一个洋葱地窖。进来的人有男人也有女人,有大人也有小孩,付了钱,拿着刀都在那拼命地剁,剁得眼泪哗哗地流,然后哇哇地哭……就在这时,人们才发现自己的心还在,自己的心还没有死去……这样的故事你可以说是不真实的,但你看完之后,会觉得比真实的生活更有力量,这力量,这就是文学的力量!谁看了谁一辈子都会忘不掉。你会被这样一个作家,这样一个想象力,这样的一个文学故事所震撼。

我这个人不太善于说话,平时也不爱说话,所以说话总是很乱。平日里对小说虽然有一些自己的看法,但落实在自己的小说里有时觉得好像容易一些,要用嘴巴说出来就觉得特别难,经常是说着说着就找不着想说的东西了。关于社会故事和文学故事的区别,我凭空也说不清楚,有人说,所谓的文学性所谓的文学本质,无非就是关于人性关于寓意关于象征关于荒诞关于人类的共性和永恒性等等,是这样的,可真要说清楚了也挺复杂的,我也说不好……我看我还是再给大家举一个故事来说说吧,也许大家能听出一点什么来。不久前我看了一部外国电影,这个影片拿了他们国家当年的最佳影片以及另外的几个奖项,我估计大家没有看过。我跟很多人说的时候他们也说没有看过。这个故事我想原来可能也是一个社会故事,说的是他们那里有一个地方,有很多的残障的女孩,她们都到了结婚的年龄,但都因为残障所以找不到男朋友,于是对生命很失望,都不想活了,都三天两头的想自杀,这一现象政府发现了,也就是民政局发现了。为了挽救这些残障的女孩,为了给他们的生活带来新的希望,就给这帮残障的女孩每人送一台电脑,通过电脑上网聊天,她们结识了一些男孩,她们的新生活好像从此开始了。可是没有多久,有一些残障的女孩还是自杀死去了。这是一个社会事件,这种事件,报纸和网站还有电视台肯定都是要做新闻做专题的,要做成电影故事怎么做呢?当然得重新编一个故事,这个重新编的故事的立场,是很重要的,这个立场决定了你编出来的故事是一个文学的故事艺术的故事或依旧是一个社会的故事……就是说,你是站在当局或者社会的立场去审问这个事件还是从文学从艺术的本质上去审问这个事件,其结果是完全不一样的。前边说的那部大学生电影节的最佳影片,那个故事就不是站在文学和艺术的立场上,而是站在了某种实用的意义上了,或者说那是为了给现实一种安慰。这个关于残障的女孩的故事,人家后来是这样编的。人家是从生命的角度去审问去编这个故事的。故事里的主角是一个男的,他是一个作家,这个作家的妹妹是一个残障人,原来每个月都想自杀一次两次的,可有一段时间她不再提自杀的事情了。他妹告诉他,因为政府送给他一台电脑,从电脑上网聊天,有一个男的爱上了她。结果,没有半年,在电影里当然就是转个身的工夫吧,就宣布结婚了,可就在举行婚礼的当天晚上,这个女孩就死去了,是割腕自杀的,而且留了一封遗书,说自己很幸福,自己是因为幸福而愿意这样死去的。作家很悲伤,新郎也很悲伤。可作家在收拾妹妹的遗物时,突然发现了一张纸条,那张纸条是他的妹夫夹在一个本子上的,从那张纸条上,作家发现曾有过一个残障的女孩也是这样在结婚的当天晚上死去,死者的丈夫就是他的妹夫,作家因此觉得问题有点不对,马上给他的妹夫打电话,但他妹夫的电话却打不通了,是空号。作家于是开车到处去找,等他好不容易找到他的时候,谁知他的妹夫正忙着跟第三个女孩结婚,新娘也是一个残障的女孩,而且也是他的妹夫在上网聊天的时候爱上的……这样的故事一看就知道不一样了,而且你会想着看下去。作家最大的担心就是这第三个女孩也会死去,电影到这里只是三分之一,后边的三分之二写的都是这个作家如何极力地阻止那场婚礼,也就是为了阻止那个女孩的死。他把他的忧虑告诉给准备举行婚礼的这个女孩的姐姐,以及姐姐的朋友,那是一位警察,这个警察的身份也很重要,好像警察在保护着这场婚礼的正常进行,因为这个警察和这个女孩的姐姐他们,没有一个人相信这个作家的忧虑,而且都警告作家不要干预这场婚礼,他们都告诉他,一个残障的女孩得到一个男孩的爱容易吗?都希望作家不要怀疑这个男孩,也就是他的妹夫,都说他是个难得的好人,都说他在做的是别人做不到的好事,他们极力地阻止人怀疑他。结果当然是作家怎么阻止都是无效的。婚礼照常举行。作家发现新郎在婚礼上的致辞,都跟他妹妹婚礼上的致辞是一样的,不同的只是新郎的名字。婚礼结束,作家回到住地,直到凌晨,电话响了,是新娘给他打电话,希望他过去一下,她想跟他谈一谈。作家去了,新郎不在,只有新娘在洗澡盆里躺着,作家以为她在洗澡,就坐在外边跟她聊,聊着聊着最后发现新娘早已像他妹妹一样割腕自杀在了洗澡盆里,他把她救出来的时候已经晚了,他因此被警察关了起来,因为所有的来人都看到新娘是死在他的怀里的,而且他的脸上还被新娘抓伤了。……故事的结果呢?结果竟是新郎也就是他的妹夫前来把他救了出去,他的妹夫给警察出示了妻子也就是这第三个女孩死前留下的遗书,遗书上写的也是自己愿死的事,说与他人无关。她说她很幸福,因为她终于结婚了,她愿意因为幸福而死去……在故事的开头,写着法国作家加缪的一句话,他说:“我们必须允许实际性的妥协和伪装的无知存在,如果一味地去刨根究底大白真相,那就会打乱我们的整个生存模式。”这样的故事看完之后让人想到的东西很多,尤其是想到一些你以前从来没有想到过的,比如为什么不愿意因为得到了幸福如是就继续幸福地活下去,而是愿意就这样幸福地死去。这就是社会故事和文学故事所产生的不同的内涵。这是那些电视的专题和报纸上的新闻所完成不了的东西。好的故事,往往不是去解释这个社会故事是怎么发生的,而是这个社会故事发生之外有可能发生的另一个故事,这另一个故事就是作家用想象力完成的一个故事,这个故事才有可能成为文学的故事。如果停留在原来的社会故事上,那么走着走着,就有可能走到赛珍珠的路上去了。

帮助中心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