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细页面

好好说话——扬有声语言的独家优势
在线阅读

深圳市民文化大讲堂(上、下册)

王刚:我今天要讲的内容有一个标题,是“好好说话——有声艺术语言浅谈”,或叫“扬有声艺术语言的独家优势”。

谈到语言,其实跟我们每个人都有关系。作为社会人,你必须得说话。如果你离开社会久了,离开群体久了,离开你的交流对象久了,(语言)这个功能不是与生俱来的,如果你离开久了,就会慢慢消失了,你甚至不会说话了。

那么单就语言而言,我想,大家是同意这样的说法的。想一想,语言一定是由三个要素组成的:第一是词汇;第二是语法;第三是语音。

一个相对完整的语言,当然也有一些民族的语言是没有文字的。但是,我们就一个完整的语言来讲,这三个要素肯定都有。那么,有声语言对文字语言来讲,它所谓的优势就在于语音。我们不做一些深奥的解释,我们就举一个很简单的例子:比如说,你拿到一张纸,上面印着或写着“1、2、3、4、5、6、7、8、9、10”十个数字。前后、上下什么都没有。任何东西都没有。你拿过来看,很没意思吧?就十个枯燥,毫无意义的阿拉伯数字,不会激起任何感情的波澜吧。但是我要把它读出来,换言之,就是用有声语言把它表达出来,效果恐怕就不一样了。各位,请认真听。比如我这样去念它:1、2、3、4、5、6。想象一下,你可以把它想象成什么?主持人你想象出什么了?

主持人:我想,您在数电线杆上的鸟呢。

王刚:可以。这个例子很逗。过去,比如说五年前或十年前,或者更早的时候,我这样读的话,大家肯定很容易想象到。但是现在,由于环境污染的问题,蓝天少了。小时候能看星星,刚才可以联想到小朋友在数夜空里的星星。

再换一种方式:1、2、3、4、5——侦察兵在数敌人的暗堡。

再换一种方式:1、2、3、4、5、6、7、8。(观众笑)大家为什么会笑?我觉得这跟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太紧密相连了,这一定是数钱呢,高兴了。

还有:1。2。3。4。5。6。我也当过兵,这是部队的战士在报数。

我们可以想象,如此枯燥的、乏味的十个数字,当我们用有声语言稍加处理,就可以让它产生如此丰富的有趣味的联想。那想一想,当我们说话的时候,我们要叙述一件事情,我们要表达一种感情,当生活中的有声语言上升为艺术性的有声语言以后。比如说:一首诗的朗诵,一篇散文的朗诵。比如说:刚才主持人提到的《夜幕下的哈尔滨》,20多年过去了,好多朋友,像你们那么大年龄的,或者再小一点的,家长都还记得。我想,任何一部当年的文学艺术作品,很难有这么大的影响吧。1982年播出的时候是10亿人口,那时候的听众居然是3亿多。现在任何一部热播的电视剧也很难达百分之三十几的收视率了。那时候的收听率是百分之三十几,不是说我王刚有多大的本事,这恰恰是反映了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从无声的文字转化为有声语言的时候,它的感染力是多么的大。

所以说,有声语言对比无声的文字语言来讲,它有自己独家的优势。如果说词汇、语法、语音是三足鼎立的关系的话,严格讲,或者从我做的这一行的狭隘的角度来讲,这是一个不完整的语言。当然,见仁见智。文字的语言可以让你去想象,有声的语言本来有了优势以后,如果你处理不得当,还不如让人家自己来看。所谓“好好说话”,如何处理得当?如何让我们的话让人家爱听?这里面是要有一点技巧。

提出或重视“有声语言”,不是自今天开始的,其实在历史上,有声语言曾经有过辉煌的阶段。我们都知道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百家争鸣,用现在的话讲,就是学术气氛非常的宽松,热烈。所谓“百家争鸣”,“鸣”者,何也?出声了!先贤们到处去周游,去讲学,去游说,重要的是靠“说”。因为那个时候的“书”其实是竹简。携带它是很麻烦的一件事情,我们常说某人学问大:学富五车,才高八斗。现在我们讲,那五车书得有多少啊?其实五车书那时候没有多少。因为那时是竹简,是刻上的。大概到西汉的前后,才用笔在竹片上或在木片上写。更早是刻上的,很麻烦的,一卷一卷的,所以那时候的五车可能比不上我们现在的一张光盘。更多的是靠“说”,靠辩。所以我想象2000多年前的情景一定跟现在不同,比如此刻,是我一个人在说,大家听;而那个时候,如果我一个人在说,说个三句五句的时候,肯定会有人站起来:不对!大家要争辩。儒家、法家、道家、墨家、荀家,所谓诸子百家。可是后来,随着历史的不断发展,有声语言的地位就渐渐地不敌文字语言了。尤其是从隋代开始,科举制度以后,以文章取仕,没人听你说。十年的寒窗苦读,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只要把书读好。甚至很多书生少言寡语,所以书生都有点书呆子气了,不大会讲话,但是文章写得非常好,都是从八股演变而来的。所以,慢慢、慢慢的,文章跟说话的距离越来越分明。

那时的文章,现在我们讲起来,就是所谓的古文。而且那个时候,达官贵人,有文化的人,特别是那些士子们,讲话跟老百姓们是越来越不一样了。所谓“之、乎、者、也”,呆子。但是市井民间的话也保留下来了,但是那时候没有声像技术,我们听不到语音,那么是谁保留下来的呢?我们知道,特别是宋以后,当时的人怎么说话?很多是靠话本传给我们的。相对那些文言文,多半是政论的文章,话本更接近于当年人们说的语言,实际语言。包括我们四大文学名著。到了清,曹雪芹的《红楼梦》基本上就是按照北京话来写的。在雍正乾隆年间的北京话,在《红楼梦》里通过文字可以体现出来。但是那个时候的诗人,尤其是清、明的诗大多没法看。而更早时候的唐诗、宋词,包括元曲,至今读起来,还是那么往心里去,还是朗朗上口。因此我们小的时候,比如第一首,我们父母教的都是李白的《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似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意境非常美,而且又浅显。而到了明清,大都是那种极拗口的诗了。稍微有点文化基础的人,唐诗都能感动你。像白居易的那些诗,就是非常平民化。正是这些不是完全以那种用于考试,科举的语言文字写作的人,那些诗人,那些词人,那些小说家们,才让我们多少了解一些当年的人是怎么说话的。

说与写,随着科举的发展是越来越拉开距离了。而且人们发现,尤其是所谓乾隆盛世,乾隆时期的“文字狱”是最厉害的了,学者文人们哪还敢随心所欲地讲话。一直到近代,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很多志士仁人都感觉到我们民族太弱了,国家太弱了。于是就开始要求变革了,一直到“戊戌变法”。大家都知道的,那时候有很多的人到北京赶考,有康有为、梁启超,就在现在北京南城,在那儿的会馆讲学,大家开始辩论,来探索我们国家今后应该怎么怎么样。这个时候,虽然没有达到那个程度,似乎恢复了2000多年前那种百家争鸣的时代。但是,遗憾的是“戊戌变法”失败了。又酝酿了些年,终于迎来了“五四运动”,最重要的(我们都知道)是提倡“白话文运动”。

现在我们可以说胡适先生,还有很多很多人,都是提倡白话的,经常是白话连篇。也就是说,我写的就是我说的。我怎么想的,我怎么说的,我就怎么写。所谓“吾手写吾口”。忽然人们发现,我们写的文章跟我们说的话和我们的思想越来越近了,就直接去表达了。但是现在回头再读大约八九十年前这些人的文章的时候,我们还是感觉有点磕磕绊绊的。尽管是场革命,终究还是带着原来的那些影响,比如我们原来读鲁迅先生的文章,他对语言的运用就不像现在的人,甚至还有人反驳、批判他。但是,我不以为然。因为那个时候,他已经突破了过去所谓文言的桎梏。向着我们怎么想,我们怎么说,就怎么写来发展,而且在很短的时间内,渐渐地规范了我们的语法结构。但是有一个问题,却始终解决不了。如果说秦始皇那个时候最后大一统,建立了我国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功不可没。也就是说“车同轨,书同文”——所有的中国人都开始写一样的文字,尽管字体在不断地变化,词汇在不断地淘汰、丰富等等,但是“书同文”这一点没有异议,可一直做不到“语同音”。

“语同音”,大家要说就说一样的话,一直做不到这一点。尽管我们现在说起推广普通话,好像是新中国成立后的事情了。的确,起到作用最大的就是这段历史时期,就是50年代中期开始。但是更早不是没有提过,我们起码可以追溯到将近300年前,在雍正年间。这是有案可查的,在雍正早期。有一年,广东潮州一官员向皇上进献了荔枝,雍正帝就问这个荔枝有核吗?那潮州的官员见了皇上就紧张,哆哆嗦嗦地答曰:“无”。无,就是没有。“哦,好。”雍正帝掰开之后,以为没核,结果一咬:“你怎开么能说没有呢?明明是有嘛,把朕的牙都硌了。”这位臣子又说话了:“是无啊。”好在有一个潮州的或者懂潮州话的人站出来,对皇上说:“潮州话有是无。”“哦,那没有呢?”“没(牟)啊。”当然这只是举了一个小例子。

雍正六年的时候,就是1728年,雍正皇帝下了一道诏令,针对闽粤两省的学子,因为学子要进京赶考,因为语言过不了关,即使今后做了官,语言问题就更大了,于是下了一道诏谕。这里面我摘录了一些:“凡官员,有莅民之责,其语必使人人之晓,然后可以通五经。”后面还有很长一段。总之这番话是有两层意思:第一,你们这些举子,若当了官,如果讲大家都听不懂的语言的话,作为官员,上,你不能正确地传达我(帝王)的旨意。是不是?下,你不能够把老百姓的意愿反映上来。其实,就是提倡人人讲官话。所谓官话,就是北方话。所以北方话的读音就是北京音。大家要知道这个碑的全文,别处没有,就在深圳南头的古城的县衙前,肯定很多人都看过。

在那么早的时候,一个封建帝王都在提倡我们讲官话。所谓官话,就是北方话。所谓北方话的语音就是北京音,就是标准音。大家要看到这个碑上的全文,特巧,就在深圳旧新安县县衙门前,那个石碑。就在深圳南头的古城,肯定很多人都看过,都知道。

民国的国府是南京,尽管是以蒋为首,以江浙籍居多。虽然有语音的差别,但都是尽量讲官话的。时至今日,我们说台湾都是讲国语,都是讲普通话,就是来自于那个时候,它还是以北方话为基础的方言,以北京音为标准音。他们也在努力地讲这个。可前不久,台湾“绿营”那边又提出来了,要把闽南话、客家话,还有当地的土著话,作为台湾所谓的国语。而以往,也就是说,1948年、1949年带过去的,其实他们一直在用,不叫国语了,那叫北京话了。他现在玩这个,当然有他的政治目的,那就另当别论了。

我的意思就是说,起码从清早期一直到民国,一直在规范这件事情。而到了1956年,我们提倡文字改革的时候,就更强调用规范的文字,用标准的语音。我们提倡说普通话。其实,深圳这个地方的语言,就是大家平时的讲话挺棒的。因为这里是一个新的移民城市。记得当我1966年第一次来广州的时候,因为那时候我们都是学生,我满耳听到的大都是普通话。但是很奇怪,恰恰是改革开放以后,在这方面却是倒退了。80年代中、末期,我就发现我再去广州,你要不讲白话,就是不讲粤语,对你另眼相看。当然它有它的原因。

刚才我说我总的标题是“好好说话”。要想把话说好,首要的就是要讲普通话。因为现实我们全国有大概56%的人能够比较好地掌握普通话。有一次,我在讲这个问题的时候,有个人说:“王刚先生,我为啥非得讲普通话啊?我们那儿的话不行吗?”确立并推广普通话,这不是没有原因的。普通话,我们要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北京音为标准音,以现代典范白话文作为语法的规范,这叫做普通话。因为说北方方言的占了全国人口的70%,而北京自金、元以来,就是政治中心,就是文化中心。想象不出来,全国还有哪种地方语音能够作为普通话的标准音来代替北京音,这是不可思议的事情。所以有时候在网上看到一些很极端的言论——我们提倡方言,我们提倡地方文化。这是不矛盾的,方言我们要保留的,是作为一种文化现象。但是对于一个现代化的社会,在不断向前发展的时候,在全球化、国际化的时候,外国人都有好几千万人在学普通话、学汉语,他学的是北京音的普通话。他要是把2000多种方言都掌握了,他200辈子也学不了。你让他费了这么大劲,学了五年了,最后他们说的这个话只有1000人能听懂。

我曾遇到一个特别逗的现象:我坐火车,我不愿意住下铺,我愿意住上铺。我就听下面有两个山东人在讲话。有一个人讲得特别流利,有一个人讲得特别不流利,磕磕绊绊的。我想:是什么人呢?很好奇。结果,我下来一看,一个是中国人,一个是外国人。中国人是一个老头,外国人也是一个老头。而且不是一般的山东话,也不是山东的济南话,是胶东话。你说一个挺大个子的、黄头发、蓝眼睛的人讲一口胶东话,太逗了。为什么呢?因为他学的中国话是跟爸爸的爸爸,是跟他爷爷学的。因为德国人当时是在山东半岛,我们现在到那儿看是红顶的洋房,包括以前济南的被扒掉的、原来的火车站,都是德国的风格。他们学了一口山东话,在胶东待着的人学了一口胶东话。你想想,世界上那么多人想跟中国交往,如果学汉语,不学普通话,来讲一口胶东话,这个太逗了。这不是闹得外国人不明白,中国人听不懂。当时我都乐得不行了。所以要说好普通话,我想,这是最基础的。否则,有些事情的真正意思就是无法上传下达了。

其实生活中也是如此。比如我在网络随便下载几个例子:听起来好像很可笑,有些夸张。就是不讲普通话有歧义,我们姑且不说哪省哪县。某省某县的县委书记、县长积极响应国家的号召,决定在全县农村工作会议上用普通话发表讲话,带个好头。县委书记就说了:“同志们、乡民们,注意了,不要讲话了!现在开会啦!”这听着是什么呢?“兔子们、虾米们,猪尾巴,不要酱瓜了,咸菜太贵啦。”(观众笑)县委书记讲完了,该轮到主持人了。当然不是您这位满嘴标准话的主持人了。主持人说了:“咸菜请香肠讲话!”(观众笑)其实他要说的是“现在请县长讲话”。县长就说了:“兔子们,今天的饭狗吃了,大家都是大王八!”其实是“同志们,今天的饭够吃了,大家都使大碗吧!”因为(今天)现场还有摄像机,以免流毒甚广,就随便举了这么几个例子。当然讲笑话归笑话,但是它不是毫无根据的。

还有一个例子:据说也是一个县委书记。今天这里没有县委书记吧?新上任,大家都知道,新官上任三把火嘛。听说这个县有点问题,就跟办公室主任说(办公室主任是一个很年轻的同志):“过来,我要杀一个人。”这个主任傻了,怎么这个县委书记一上来就要杀一个人。其实他想说什么?“我想查一个人。”他那儿的话把“查”就说成“杀”的音。比如说广东潮汕、闽南、闽北,有的时候隔了一座山一条河话就不通,这是过去。现在好多了。所以说,我们讲要想交流好,要想让人感觉你有文化品位,您最好讲普通话。当然多会一种方言也好,如果遇到一位你的乡亲,你们可以讲方言。很好啊,可以拉近感情。包括我做电视、做广播、主持节目的时候,比如我到香港去,或者我到西欧、北美跟华人聚会的时候,我也会说几句粤语、客家话、闽南话,如大家好,如恭喜发财等等,他们会很高兴。但是,你自始至终这样不行。当然,他们除了很高兴,他们也会说:王先生,我们多年没有听到这么好听的语言了。其实是说,我们要讲普通话。就是大家都能够听得懂了,而且简单好学。北京话和广州话比较,北京话是四个音,大家都知道,是“阴、阳、上、去”。广州话九个音,你学去吧。越南话才八个音,广州话九个音。广东话比越南话还难讲。我不是贬斥任何一个地方的语言。我非常喜欢,大家都听我讲,我学不好,但是我想学。因为这可以与人沟通,跟人联络感情,这也是说好话的手段之一。但不能舍本求末,因此,好好说话的第一点:请您说好普通话,学好普通话,有百利而无一害。

深圳有这样好的语言环境,因为我们是一个新的移民城市,如果大家都统一一个语言来说话,这样不管从行政、经济,生活还是文化,对我们各个方面都是大有好处的。

那么光是学好普通话,就能做到好好说话了吗?还不是。比如我们考广院,一些学生刚进去的时候,第一点,你要在播音主持艺术学院,就是我的那个学院,你要是做学生的话,首先过关的就一定是普通话。那么既然都会的话,那还学它干吗啊?不是那么简单的,这是个基础,是前提。要想说好,怎么才能说好呢?我们在与人交谈,包括像小陈和我在这里讲也好,如何让人家听得进去?喜欢听?一个重要的因素,要把握住基调。基调就是基本的情调,总的感情,总的色彩。甚至在你开口说话之前,你的肢体语言、你的眼神,都在为你开始讲话进行铺垫。

比如说,我刚才进来,有那么多人围着。很多朋友都站着,我于心不忍,我是真的感动。在我挤进来的时候,我都是“谢谢、谢谢……”。因为,你首先进来的时候,要把自己定位定准了。你到这儿来不是一个明星,不是来开演唱会来了。我要是二十几岁,是一个帅哥或者靓女的话,那么现在流行的,应该前面有四五个保镖或保安:“让开,让开!”“你们好吗?大家好吗?”要造成一种声势,我不是不会的,我不是不懂这个,但是,和这个“深圳大讲堂”实在太不搭调了。等我好不容易挤进来了,我到这里来了:“大家好!”

当然也要恰到好处。你又不能毫无表情,上来在这儿:“那你说吧。”说完了,“大家好,那现在开始讲课”。大家会觉得有点别扭。为什么呢?因为我们不是真正的老师和同学。我在我自己学校当然会这样,我不能像现在问候一样。“同学们好,同学们请坐。”在学校里可以这样,但是今天不行。它是近乎于讲课和日常的表演之间的,你得拿捏好这个分寸。否则,你讲课的时候就讲不好,辜负人们对你的那种期待,大家会觉得:“怎么了,王刚?怎么这样啦?真拿自己当教授了。”所以很自然的,我到这里来就不能这样讲。这里平时只能容纳400人,现在来了800~1000人。我好不容易挤进来了,我就要找好自己的定位了。它就是在一瞬间就能找到,你该以一种什么姿态,什么样的口气,去开始你今天的讲座。其实任何时候都是如此。我们是社会人,我们在家里,在外面遇到的各种情况,我们在不断地调整自己的角色和不断地调整自己的讲话方式。为什么有人讲话你觉得中听。为什么有的人,你觉得这是一个挺好的人,就是不会讲话。这里有环境的因素。

还说这个话题,比如现在突然有一个人找我,非常急的事情。再急,但是在这样的场合下,不可能大声喊:“王刚同志,你的电话!”那么所有的人就会:哼!实在不得已的时候,不得不打断的时候,他必然是先找到我,然后小声地告诉我:王刚同志,你的电话;或者给我写个条,或者趁我喝水的时候,告诉我。因为主体是这堂讲座。这个时间不光属于我,还属于我们在座的所有人。

刚才我讲到了我在机场大巴听到了各种各样的语言。还有在电梯里,你在银行,你们没有发现有一些人接电话或者打电话吗?你肯定会看到。只要是一个文明素养比较高的城市人都知道,因为这个环境不是你一个人,这个环境不光属于你和你的亲人,或你跟你的下属的。为什么有的人在公共场所,他非常不注意,大声的讲电话?但是你放心,他如果是个公务员的话,他在领导面前绝不这样的。你能想象出来,领导正在上面开会,他能接电话吗?局长不在了,在公共场所,他觉得长幼尊卑都没了,他开始大声嚷了。你错了。你作为一个社会人,同样有长幼尊卑,你同样要知道尊重别人,不光要知道尊重你的领导。这往往是衡量一个人文明素养的最基本的条件。

再者,从一个个体再推展开去。说说我们这个民族。我们这几年一直提倡文明旅游,说文明语言。我这几年也走了很多的地方,说实在话我就是要说:同胞们,我也告诉我自己,我们出去的时候能不能把我们的音量减少一半的分贝,这也是好好说话的重要一点。

如果你们三五个人一块出去的时候,人家感觉你们都在吵,都在“呀、呀……”的说话。如果你一个人的时候,或者你跟你的丈夫或者妻子、或者情侣出去的时候,你会感到别人刺耳地吵。在国外任何一个旅游景点,只要有中国人的地方,尤其是扎堆的地方,都会吵死你。难以解决!毫不夸张地说,它已经有一种物理性的冲击力了。比如说:在埃及,有几座大的神庙。大家都知道。要是百八十人在那大声讲话,你就感觉那个神庙上数千年的上面的土渣儿都在往下掉。我说得严重了一点。所有其他国家的游客对我们都侧目而视。连当地埃及的导游,我认识一个埃及的导游,说普通话说得非常好,在北京留学。她说:“王先生,中国人真的特别好,可就是怎么说话都这么大声?”(观众笑)相反的一两个人,不人多势众的时候,傻了,因为外语不会,与人交流不畅的时候,就显得怯生生了。只要三个人以上,又是老乡,就火了,不得了了。从我老家东北一直到海南,都这么嚷。相对好一点的,江浙沪(上海),说话会小声一点。我在讲到普通话的时候说,为什么上海人说话的声音小呢?因为上海人讲话元音开得小、口型小。一北一南口型大。我的老家是东北。因为过去地广人稀,一家离一家都很远,北风呼啸,说话就得大点声。比如说,打招呼:你来啦?一般东北人就说:你来啦!来!我们东北易出歌唱家,因为歌唱发挥的是元音,像意大利的歌曲元音就很洪亮。易传出去,共鸣腔体产生共鸣。我们把元音夸大了。意大利的:来。我们东北:来!把“啊”字夸大了。因此“你来啦”,“来啦……”,容易歌唱。

但是江、浙、沪,尤其无锡、苏州、昆山、上海,吴侬软语呀,元音都相对较小。他讲普通话,比如说东北人还说:你来啦!上海人讲普通话:你来了。除非唱评弹,“你来啦……”他张不开嘴。虽然也在唱,很热烈地在唱,但是元音发声不大。但是再往南,到了广东了。广东现在的繁荣,珠三角还了得。但是在汉以前,南越王,就是活100多岁的那个赵佗的时候。秦灭了,然后到岭南来了,把中原先进的农耕技术、文化大量的带来了。那个时候可能人与人相隔也是很远的,也是人烟稀少的地方,也是蛮荒之地。所以粤语本身的喉音比较重,“你们好”。所以开口音也很大。尤其是你到广州去喝早茶,特别是散着坐的时候,就会听到很多人在嗡嗡地大声讲话。这在吃西餐是大忌。如果在自己家里就不一样了。但是你在一个公共场所,因为的的确确你影响了别人。这种声音的大小,比如我上飞机以后,我不用听广播,不用看我这个票,因为票是别人帮我买的,我就大概知道是哪家航空公司。国航的音量放的正好使你能听得到,不太费劲,就能听得到,但是又不吵。一定是这样的。相反我不说哪家小航空公司了。小航空公司就完了,因为那个喇叭就在你的头顶上。包括那个音乐。那是背景音乐,不是我们在听音乐会。你愿意放,但是我不愿意听。这些都可以作为我们能够好好说话的一个旁证。要考虑到别人。这是环境。

还有一点:对象。你千万要记住,您在跟谁说话。一个聪明的人,一个正直的人,所谓正直,他不是来捣乱的。一个有正常理性的人,他到了一个环境,不管3个人、5个人、30个人、50个人、800个人,他很快就会找到自己的坐标的,要给自己定好位。这点特别重要。

如果经常开会,要让大家发言,除了主持人,主持会议的领导,会有一个排位顺序,最后肯定第一把手作总结,前面应该以一种什么样的方式做开场白?一定是根据你所处的地方。你是最低的位置,还是在中间的那个,还是最高的位置。还有年龄、资历、学识等等来确定你自己的位置。

比如说此刻,坐在前面的肯定都是重要的领导和嘉宾。那么我在讲话时就要注意呼应他们,是自然而然的,而不能置若罔闻,跟没看见一样,永远冲着那几根柱子讲话。你们没有发现吗?我们所有人在讲话的时候,你跟他讲话,你发现他眼睛不看你,他总是在看别处。你讲了之后,根本一点意思都没有,你必须有人呼应你,这是互相尊重。

那么谈到尊重,还有一点,那就是平等。一定要有一个平等的姿态。哪怕老年人对于后来者,领导对于下属,也要注意平等。我想我们经常强调人文关怀。

“人文”二字从何而来?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强调人性的解放、自由。我们曾经批判过,但是现在我们回首的时候,我们可以拿出很多东西。当我们说:一场演讲是充满了人文色彩的,这是一个态度。这是对人本身的一个尊重。比如说我在电视上看到成龙去参观戒毒所。虽然他有一句话讲得未必适当。他说:我是头一回在牢房里给人家敬礼。因为我不知道戒毒所是不是应该可以叫做牢房。但是我想他去给他们敬礼,他们给他表演了一个节目,而他给他们发表了一段热情洋溢的话。我想,这就是人文关怀。因为这是最(让人)感动的。一般来讲:这帮吸毒的,理他们干什么?艾滋病患者?不一定怎么回事呢。这是在过去,我们缺乏人文关怀。对于死刑犯也应该讲点人文关怀。过去说死刑犯,就是犯了严重错误的人,有一个时期讲就是:踏上一万只脚,叫他永世不得翻身!还要油炸谁谁谁。这都是我十八九岁“文化大革命”的时候经常见到的口号。所以我们现在要注重人文关怀。我们历史上的先贤们,他们是很有人文色彩的。这些东西拿来了,找回来了。“仁、义、礼、智、信”,“仁”难道不充满着浓郁的人文关怀色彩吗?所以,好好说话,平等,充满人文关怀。这一点很重要。

我当下属的时候,有个领导问我:“怎么样小王?个人问题解决没有?”你就会觉得很温暖。食色性也。这个问题都解决了吗?60年代那会儿,那么我们就要问:吃得饱吗?多少粗粮,多少细粮呀?起码在讲任何严肃重大问题的开场白的时候,都是这样的。难道温总理在今年“两会”上的报告,不充满着人文关怀吗?特别是在讲到民生问题的时候,特别的令人感动啊!那么,我们作为任何一个公民,我们在任何地方讲话的时候,就是要讲究怎么说话。讲话就要对人尊重,平等爱护,对人生命尊重、关怀。所以这就需要我们在讲话的时候一点点体现出来。

当然,除了这些心态以外,还有一些技巧,特别是干我们这行的。首先,口齿清晰。你再强调我会说普通话了,我也能够注重平等了,待人与人为善了。但是讲话听不清楚。不仅是指南方,北京人也是如此。你以为北京人普通话就讲得好吗?只不过北京音是作为普通话的标准音而已。北京人也有说不好普通话的。东北是北方方言,最接近北京话的方言之一。他有些话也听不懂。比如:来哪半喇呢(音)?谁知道?你在哪儿呢?在什么地方呢?“来”是“在”;后边是“什么地方”。比如刚才讲江浙和东北,我们要学好普通话,东北人不妨把元音稍稍收一点,江浙一带人不妨把元音稍稍放一点。老北京话也有很多不可取的:“X”和“S”辅音弄不清楚,比如标准音“新鲜”。哎哟,这鱼真“新鲜”。特别是北京胡同的姑娘:“哎,这鱼真‘新(SIN)鲜(SIAN)’。”应该是“XINXIAN”。所以我们在对待自己各自的方言的时候,不要妄自菲薄,也不要妄自尊大。

所以第一要讲好普通话,第二要善待人,要平等。还有一些技巧的问题,要口齿清晰。另外要注重一点,我们谁都知道,比如换一个位置。您坐我这个位置,面对众人讲话的时候,大都会紧张,如何克服呢?过去说女人好看不好看,说“一白遮百丑”。只要皮肤白皙,好像五官差一点,也都过去了。我觉得说话,特别是你要当着众人说话紧张的时候,是“一诚遮百羞”。一百个让你害羞、不好意思的理由,只要你真诚了,人们就会理解你、原谅你,甚至喜欢你、欣赏你。你紧张就是紧张,上台:大家好,我头一回当着这么多人讲话,有点紧张,大家能不能鼓励鼓励我?谢谢。你会发现你再坐下来的时候,大家觉得你真的非常诚恳,讲实话,内容也要讲实话。尽管这个实话可能有时候不被人理解,他认为这是假话,但是你要把它让人家理解,让人家接受,欣然接受。所以真诚很重要。

再有,要想讲话精彩,最好做到博闻强记。比如最近于丹讲《论语》。别的姑且不说,就她的这个博闻强记,我印象太深了。这小女子张嘴就来,引经据典。当然我希望她能多留点白就更好了,但是你不得不佩服她的博闻强记。你讲课也好,聊天也好,随手就能把这些精典引来,那就很了不起了。当然要有尺度,讲课是讲课,平时生活是生活,聊天是聊天。如果聊天的时候,成天的是子曰、诗云之类的,就有点卖弄学问了,就烦人了。

再有,有两个“时”:一个是时政,一个是时尚。要多关注。

比如平时在跟别人聊天的时候,时政,我就可以跟您打保票,如果您问我:王先生,三日之内国际上都发生了哪些重大事件?我都会列出一些。这样,我们平时聊天的时候,就是为了在步入正题之前,或者就是为了聊天而聊天,一边喝茶、喝咖啡的聊。时政是占了很大的一部分的。比如说:15个英国士兵被伊朗给放回来了。现在怎么样了?据说有一个人当时在伊朗被单独审问,等等等等。然后,他就有谈资了。如果这几天你什么都不知道,你怎么能插得上嘴?你可有可无,你自己也索然无味。别人也觉得索然无味,一人向隅,举座不欢,下回别人也不会再和你聊天了,没得聊。

我很关注时尚。虽然我是一个将近60岁的人了,但是我还关注时尚呢。我本人并不时尚,因为我喜欢传统,但是我关注时尚。这样,在跟年轻人交流的时候,受益匪浅。在来到这儿之前,两个小时,我接受记者采访的时候,我在那发信息,手指特别的灵活。记者说:王先生,还是手指一族呀。这是我的需要。用最简短的语言来回复,来跟人交流。

时政、时尚都要有。这样特别容易使你要讲的主旨做一个非常好的铺垫。尤其,你讲时尚的东西的时候,就跟年轻人的距离拉近了。至于你喜不喜欢,你的观点是什么,那是另外一回事。可以探讨超女、超男、非常有戏、红楼梦的选秀,尤其是当前流行的这些东西等等。比如说:那个杨丽娟又上香港去了,也不知道刘德华怎么办了。你看,我一说,大家都乐了。因为大家都很关注,这很正常。我也关注。在对待这个事情上,可能有些人想的跟我不一样,那没关系。这样我们就可以打破这种坚冰呀。尽量要多关注时尚,这样每天都会了解一些资讯。

当然还有一点:多一点幽默感最好。幽默真的是一种智慧的外化。幽默是以自信为前提的。你自信,才能自嘲,才能敢于拿自己说事,否则就是“热馒头——端着”,总绷着。再比如开会的时候,经常有一些领导找我座谈。我觉得我是一个很好的呼应者,就是他讲到什么的时候,他总是老看着你。当然,有时候我也很累。我看到后边的那位都睡着了,我又被安排在前排,我得始终集中精力。领导不时地会说:“是不是,王刚同志?”我就得作出呼应。但是我不能频频点头,那就是和珅对乾隆了。所以这个很难拿捏。所以,真累,下回别给我安排在前排了,这是必须的。所以我还要讲最后一点。我刚才说到了呼应,你跟别人说话是交谈,就是对话,就得呼应。最好的呼应就是做一个好的听者。

朋友们,你们要注意,你在看电视,主持人和嘉宾交谈的时候,你们看这个主持人的素质如何,多半不是看他在说话的时候,而是看他的谈话对象——嘉宾说话的时候,他脸上的表情是什么样的或者借助他的肢体语言,他是怎么呼应的。有两种方式:

一种是我今天说的和珅式,认真地看着嘉宾,然后不断地点头。就像和珅对乾隆一样。

还有一种呢?是看稿子找自己下一个问题,明显地感觉到他没有在认真听。

真正的高手是什么呢?让你感觉到他在倾听,其实他在想着下一步我该问什么。这是厉害的。

前两者都是不可取。因为倾听是对人的尊重,倾听是为你下一步交流在找切入点。没话的时候,那种呼应非常看水准。在这里我们有几个女主持人做得非常好,首先要想做一个很好的说者,必须做好一个倾听者。比如凤凰卫视的鲁豫、杨澜;还有几位,像凤凰卫视的曾子墨,一个小姑娘。我特别佩服她,在朝鲜,在“三八线”采访朝鲜的一名、军官,你看,那么小的一个小姑娘,把一个朝鲜军官问得手足失措。最后,那名军官:“你不要再问了,你不要再问了。”她就是这样的。当然这不光是外在的风度、气质,也有她的语言,她还要有自己的修养等等。很多很多。

到最后,我想说,作为一个好的倾听者,我们这行的一个外国同行,美国的拉里·金。他曾经有一句话,“要善于谈话,首先要善于聆听。你仔细聆听,就能适当回应。轮到你说话的时候,就能说得更好。真正健谈的人,都会把握要领,紧跟着追问。卡内基讲得好:‘想别人对你感兴趣吗?你先要对人家感兴趣’。我每天早上都提醒自己一条重要的原则:今天,我不管说什么话,自己什么都学不到。要想学到什么,只有多听。”今天讲的就到这里。

还没完,我今天来,就是想学习的,我不想我今天什么都得不到,我想倾听,因此给大家一段时间,我们来交流。大家有什么问题,我们可以一起探讨。谢谢。

提问:王老师我提问一个问题:您成功地塑造了和珅的形象。这个在人民群众心目中已经定格了,您就是和珅。

王刚:别,别。

提问:我说的意思不是取笑您。就是说,别人再演的话,无论什么样都不认为他是和珅了。我想问您的问题是,在历史上,和珅真的是这样的吗?还是文学的作品戏说的成分更多,还是史的部分更多?这是一个问题。

王刚:我先回答这个问题。这个很简单,这几乎是一个常识。

一个文艺作品创造出来的形象,怎么能是他的历史原型呢?当然“戏说”这二字,我觉得是一种挺奇怪的一个词。比如说:“戏说”如果把它解释为对原来历史真实的演绎。那么好了,任何文艺作品,尤其是古典文学作品,都是对那段历史事件和人物的演绎。比如《三国演义》之于《三国志》,比如《西游记》之于真正的唐三藏取经的故事等。如果这是戏说的话,没戏说简直就是没有文艺创作,那还要那些文学家干吗?直接把《史记》搬来,大家学吧。退一步讲,《史记》到后来的《二十四史》、《二十五史》,难道是绝对真实的吗?有人说历史是胜利者撰写的,不无道理。因此只能说是相对的真实,这是其一。

如果“戏说”是指喜剧、闹剧等戏剧风格的话,真的就不值得一提了。因为这是个戏剧样式,自古就有,古今中外都有。因此对所谓“戏说”,无论是前者还是后者,认为戏说不好的话,我不以为然。真的是让它和真实的历史去比,差别是很大的。因为所有的关于和绅的演绎故事,比如最早刘宝瑞先生讲的《君臣斗》,即最早的《满汉斗》。那时在清末,民国初年的时候,孙先生民主革命的那个时代:“驱除鞑虏,恢复中华”。抑满扬汉的时候,在华北地区就出现了一个民间传说,抑满,找一个满人的代表——和珅;扬汉,找一个汉人的杰出代表——刘墉。无疑正是那个和珅,是中国有史以来的最大的贪官,而且是18世纪晚期全世界的首富。

在民国初年,梁启超先生才真正切实统计出来他的动产和不动产加起来是8亿两白银。现在我们的一些经济学家,懂金融的说:那时候的一两银子,等于我们现在660元人民币。那么,660元×8亿,相当于多少钱,大家算算。当时的第二首富,我搞不清是法国的路易十四还是路易十五,国王,他是1400万两白银,他的是8亿,就是8万万两。他是有钱。但是说他蠢、可笑,甚至是一个佞臣、弄臣、奸臣,都不是。和珅一生忠于乾隆。乾隆让他也是几上几下的。因此,文艺作品中,包括我塑造的和珅,是以民间传说为依据的,这是老百姓要嘲笑这个满员,让他要经常在刘罗锅面前出丑。其实正史上的刘罗锅,除了是一个很不错的清代书法四大名家以外,他在政治上的建树是一无所有,什么都没有。而纪晓岚恰恰是一个喜欢阿谀奉承的人,是最善于奉迎拍马的,是非常有名的。(观众笑)但是基于那种民族情绪,所以出现了这样的一个人物。其实和珅终其一生还是活得很短暂的,他是1850年生人,属马的。1799年死,只活了49岁,虚岁50。汉、满、蒙、藏四种语言非常娴熟,曾经做过乾隆末期几乎所有部门的大官,26岁做二品、31岁做一品大员。他处于那种地位,因为那个时候,没有任何监督机制,只要皇上喜欢,皇上欣赏,就可以,所以就贪了。他自己临死都不知道自己到底有多少钱。

提问:有三个问题请教您,谢谢。

第一个问题,从1982年您播《夜幕下的哈尔滨》一夜成名,当时我很小,所以说王刚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但是已经25年过去了,您为什么没有像张国立老师那样或者是像黄健中老师那样,演而优则导呢?其实当导演是一本万利的事。既有娱乐性,又有很多女孩子,这里有潜规则——投怀送抱。您对这个问题怎么看?

王刚:我先回答这个问题。

如果是为了人家投怀送抱就当导演,那我早就不存在了,这就危害身心健康了,这不成。(观众笑)这显然是做不得的事情。更何况,我可以帮导演出主意,但是现今的导演,现在很大一部分导演,他们的精力没法完全放在创作上,因为他要组织一批人,而我这个人组织能力特差。人家要的就是这一点。所以这点我做不到。请问第二个问题。

提问:第二个问题:因为我知道您的家庭,父母学识渊博,都是出自书香门第。再说您和您的妹妹,您一直都是在做主持或者文化,您的妹妹在文艺或者在唱歌方面都卓有成效。可是像您们两位非常优秀的人,对婚姻的问题是怎么看的呢?我的感觉是:是不是像你们兄妹这样才情兼备的两位,在戏里边通常演起别人的事情大起大落,那么有想象空间。为什么最普通的、最简单的、最平常的、最日常的柴米油盐的人生,会使您在演绎别人的故事时而游刃有余呢?

王刚:感谢上帝,如果有的话。我觉得很幸福。我看你的这个问题里,好像充满了几分同情。好像我真的不是这样,你要知道。比如说离婚,不用讳言这个问题。我经常想的是:离婚之前必然是结婚吧?结婚之前必然是恋爱吧?多想一想这些都是美好的事情。只有那些美好的时候,更多的美好才让你走到了今天。后来,可能因为种种原因,不大美好了。因为这个东西说不清楚的,永远说不清楚,那你就不要非得把它说清楚。因此,只要回头的时候,多想那些美好的时光。我现在奉劝那些所谓婚姻不顺利的人,表象就是离了婚的人,经常想一想你们在一块美好的时候。人生不如意事常八九,你想你恋过爱了,你结过婚了,多美好的时候,多想想那个时候。所以不要想着离婚的事。你怨她,她怨你,旁边还有一个您,你们到底怨谁啊?这就没有任何意义了。婚姻、家庭,不是你生命的全部。尽管对于女人来讲,爱情看得很重,但是,我奉劝生活是那么的广阔,那么的丰富,这不是骗自己,事实如此。就这样。

提问:还有一个问题:您也算是国学大师,而且我知道您是爱好收藏——中国书画。

王刚:可不敢当。

提问:但是我知道,您的女儿在外国留学,对这种充满现代气息,充满精典风格的女孩子,您会像今天给市民上课一样的,教她如何学好国学的课吗?

还有一点,就是《夜幕下的哈尔滨》,已经有二十几年的历史了。我觉得这个剧组,无论是从演员的质量、素质到现在这样一个著名的制作班子来看,都是一个真实的剧组。但是我特别关心当时的男一号的扮演者郑邦玉(音),还有女一号的扮演者,他们现今何在?是不是已经消失在公众的视野当中?

王刚:没有。您说的女主角,我现在已经不记得了。要不,怎么当不了导演呢?(观众笑)男主角不是郑邦玉,是林达信。后来调到总政话剧团,新年在人民大会堂的时候还见着他了呢。他现在是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歌剧团团长,不是我的领导,现在是我妹妹的直接领导。

最后一个问题。

提问:最近除了演戏以外,您还有什么研究?

王刚:没有什么研究。他问我除了演戏以外,还有什么研究。就是说,我现在除了刚才说的那个,演那个电影以外,正在拍的还有两个栏目:一个是北京电视台的《天下收藏》,还有一个现在正在新疆电视台播的《一千零一夜——精编剧场》。这占去了我很多的时间。其余的时间,就像刚才那个女孩子在问题里提到的那样,我比较喜欢收藏,大部分的时间和精力都用到这方面去了。就包括来深圳,昨天晚上很晚了,有朋友从香港给我送来一只碗,我看了一个多小时。这就是我基本在做的事情,反正永远有事情干。

主持人:王刚老师,能不能为热爱您的观众说一段?

王刚:刚才正好提到了25年前的,1982年我在电台演播的《夜幕下的哈尔滨》。大家每次提到,我都非常感动,说明还记得,那个时候是我最快乐的时候,朋友们。我那时候在沈阳军区,骑着自行车,吃完晚饭,然后就走街串巷。春末夏初,看到家家户户都开着窗户,然后收音机里传出的都是你的声音。你几乎都可以骑着自行车慢慢的,连着听下来。特别美好,因为觉得自己还给这么多人带来快乐。这么多人每个人半小时,那个时候觉得比现在好,因为那时候不认识你这张脸,自由一点,特别好。

那么,我就给大家说一小段:

在著名的爱国人士卢运启卢老先生家的楼上,地下党员王一民正和玉旨一郎商量着,怎样把卢老先生搭救出这夜幕下的哈尔滨。两人正说着话呢,忽听院子里一片嘈杂。王一民心头一惊:“一郎,情况不妙,快走!”“唉!”玉旨一郎答应着,随着王一民冲下了楼梯。他们刚走到楼梯转弯处的大玻璃窗前,不由停住了脚步,怎么回事?原来,玉旨一郎的亲叔叔,日本大特务头子玉旨雄一带着几个宪兵特务已经站在了楼梯口,玉旨雄一朝王一民狩笑着:哈哈哈……

“王一民,我看你还往哪里走?”说着,他举起手枪,瞄向了王一民。

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只见玉旨一郎一个箭步冲到了王一民的面前:“叔叔,你不要!”“啪!”枪响了。玉旨一郎身子猛的一颤,他右手捂着被打中的胸口,左手用力推着王一民:“朋友,你,你,你快走!”“啪!”大玻璃窗碎了。王一民被玉旨一郎推出了窗外。望着打碎的玻璃,玉旨一郎嘴角露出一丝欣慰的笑容。鲜血从他捂住前胸的手指缝里流了出来。

他的叔叔玉旨雄一完全被眼前发生的一切惊呆了,他直愣愣地看着被自己打中的亲侄子。直到他看到了鲜红的血,才猛然醒悟过来。他丢掉了手枪,扑向玉旨一郎,用日语呼唤着一郎的名字:“一郎,一郎,一郎。”玉旨一郎圆睁着双眼盯着他的叔叔,他用尽最后力气,说了一句话:“(日语)。”玉旨一郎生前的最后一句话的意思是:“叔叔,假如我死了,请把我埋在中国人的墓地里。”他说完了这句话,身子就倒下去了。他的叔叔玉旨雄一痛心疾首地扑倒在侄子身上,用日语呼唤着一郎的名字:“一郎,一郎,一郎!啊——”。

');" class="a2">收藏

深圳市民文化大讲堂(上、下册)

王刚:我今天要讲的内容有一个标题,是“好好说话——有声艺术语言浅谈”,或叫“扬有声艺术语言的独家优势”。

谈到语言,其实跟我们每个人都有关系。作为社会人,你必须得说话。如果你离开社会久了,离开群体久了,离开你的交流对象久了,(语言)这个功能不是与生俱来的,如果你离开久了,就会慢慢消失了,你甚至不会说话了。

那么单就语言而言,我想,大家是同意这样的说法的。想一想,语言一定是由三个要素组成的:第一是词汇;第二是语法;第三是语音。

一个相对完整的语言,当然也有一些民族的语言是没有文字的。但是,我们就一个完整的语言来讲,这三个要素肯定都有。那么,有声语言对文字语言来讲,它所谓的优势就在于语音。我们不做一些深奥的解释,我们就举一个很简单的例子:比如说,你拿到一张纸,上面印着或写着“1、2、3、4、5、6、7、8、9、10”十个数字。前后、上下什么都没有。任何东西都没有。你拿过来看,很没意思吧?就十个枯燥,毫无意义的阿拉伯数字,不会激起任何感情的波澜吧。但是我要把它读出来,换言之,就是用有声语言把它表达出来,效果恐怕就不一样了。各位,请认真听。比如我这样去念它:1、2、3、4、5、6。想象一下,你可以把它想象成什么?主持人你想象出什么了?

主持人:我想,您在数电线杆上的鸟呢。

王刚:可以。这个例子很逗。过去,比如说五年前或十年前,或者更早的时候,我这样读的话,大家肯定很容易想象到。但是现在,由于环境污染的问题,蓝天少了。小时候能看星星,刚才可以联想到小朋友在数夜空里的星星。

再换一种方式:1、2、3、4、5——侦察兵在数敌人的暗堡。

再换一种方式:1、2、3、4、5、6、7、8。(观众笑)大家为什么会笑?我觉得这跟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太紧密相连了,这一定是数钱呢,高兴了。

还有:1。2。3。4。5。6。我也当过兵,这是部队的战士在报数。

我们可以想象,如此枯燥的、乏味的十个数字,当我们用有声语言稍加处理,就可以让它产生如此丰富的有趣味的联想。那想一想,当我们说话的时候,我们要叙述一件事情,我们要表达一种感情,当生活中的有声语言上升为艺术性的有声语言以后。比如说:一首诗的朗诵,一篇散文的朗诵。比如说:刚才主持人提到的《夜幕下的哈尔滨》,20多年过去了,好多朋友,像你们那么大年龄的,或者再小一点的,家长都还记得。我想,任何一部当年的文学艺术作品,很难有这么大的影响吧。1982年播出的时候是10亿人口,那时候的听众居然是3亿多。现在任何一部热播的电视剧也很难达百分之三十几的收视率了。那时候的收听率是百分之三十几,不是说我王刚有多大的本事,这恰恰是反映了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从无声的文字转化为有声语言的时候,它的感染力是多么的大。

所以说,有声语言对比无声的文字语言来讲,它有自己独家的优势。如果说词汇、语法、语音是三足鼎立的关系的话,严格讲,或者从我做的这一行的狭隘的角度来讲,这是一个不完整的语言。当然,见仁见智。文字的语言可以让你去想象,有声的语言本来有了优势以后,如果你处理不得当,还不如让人家自己来看。所谓“好好说话”,如何处理得当?如何让我们的话让人家爱听?这里面是要有一点技巧。

提出或重视“有声语言”,不是自今天开始的,其实在历史上,有声语言曾经有过辉煌的阶段。我们都知道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百家争鸣,用现在的话讲,就是学术气氛非常的宽松,热烈。所谓“百家争鸣”,“鸣”者,何也?出声了!先贤们到处去周游,去讲学,去游说,重要的是靠“说”。因为那个时候的“书”其实是竹简。携带它是很麻烦的一件事情,我们常说某人学问大:学富五车,才高八斗。现在我们讲,那五车书得有多少啊?其实五车书那时候没有多少。因为那时是竹简,是刻上的。大概到西汉的前后,才用笔在竹片上或在木片上写。更早是刻上的,很麻烦的,一卷一卷的,所以那时候的五车可能比不上我们现在的一张光盘。更多的是靠“说”,靠辩。所以我想象2000多年前的情景一定跟现在不同,比如此刻,是我一个人在说,大家听;而那个时候,如果我一个人在说,说个三句五句的时候,肯定会有人站起来:不对!大家要争辩。儒家、法家、道家、墨家、荀家,所谓诸子百家。可是后来,随着历史的不断发展,有声语言的地位就渐渐地不敌文字语言了。尤其是从隋代开始,科举制度以后,以文章取仕,没人听你说。十年的寒窗苦读,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只要把书读好。甚至很多书生少言寡语,所以书生都有点书呆子气了,不大会讲话,但是文章写得非常好,都是从八股演变而来的。所以,慢慢、慢慢的,文章跟说话的距离越来越分明。

那时的文章,现在我们讲起来,就是所谓的古文。而且那个时候,达官贵人,有文化的人,特别是那些士子们,讲话跟老百姓们是越来越不一样了。所谓“之、乎、者、也”,呆子。但是市井民间的话也保留下来了,但是那时候没有声像技术,我们听不到语音,那么是谁保留下来的呢?我们知道,特别是宋以后,当时的人怎么说话?很多是靠话本传给我们的。相对那些文言文,多半是政论的文章,话本更接近于当年人们说的语言,实际语言。包括我们四大文学名著。到了清,曹雪芹的《红楼梦》基本上就是按照北京话来写的。在雍正乾隆年间的北京话,在《红楼梦》里通过文字可以体现出来。但是那个时候的诗人,尤其是清、明的诗大多没法看。而更早时候的唐诗、宋词,包括元曲,至今读起来,还是那么往心里去,还是朗朗上口。因此我们小的时候,比如第一首,我们父母教的都是李白的《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似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意境非常美,而且又浅显。而到了明清,大都是那种极拗口的诗了。稍微有点文化基础的人,唐诗都能感动你。像白居易的那些诗,就是非常平民化。正是这些不是完全以那种用于考试,科举的语言文字写作的人,那些诗人,那些词人,那些小说家们,才让我们多少了解一些当年的人是怎么说话的。

说与写,随着科举的发展是越来越拉开距离了。而且人们发现,尤其是所谓乾隆盛世,乾隆时期的“文字狱”是最厉害的了,学者文人们哪还敢随心所欲地讲话。一直到近代,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很多志士仁人都感觉到我们民族太弱了,国家太弱了。于是就开始要求变革了,一直到“戊戌变法”。大家都知道的,那时候有很多的人到北京赶考,有康有为、梁启超,就在现在北京南城,在那儿的会馆讲学,大家开始辩论,来探索我们国家今后应该怎么怎么样。这个时候,虽然没有达到那个程度,似乎恢复了2000多年前那种百家争鸣的时代。但是,遗憾的是“戊戌变法”失败了。又酝酿了些年,终于迎来了“五四运动”,最重要的(我们都知道)是提倡“白话文运动”。

现在我们可以说胡适先生,还有很多很多人,都是提倡白话的,经常是白话连篇。也就是说,我写的就是我说的。我怎么想的,我怎么说的,我就怎么写。所谓“吾手写吾口”。忽然人们发现,我们写的文章跟我们说的话和我们的思想越来越近了,就直接去表达了。但是现在回头再读大约八九十年前这些人的文章的时候,我们还是感觉有点磕磕绊绊的。尽管是场革命,终究还是带着原来的那些影响,比如我们原来读鲁迅先生的文章,他对语言的运用就不像现在的人,甚至还有人反驳、批判他。但是,我不以为然。因为那个时候,他已经突破了过去所谓文言的桎梏。向着我们怎么想,我们怎么说,就怎么写来发展,而且在很短的时间内,渐渐地规范了我们的语法结构。但是有一个问题,却始终解决不了。如果说秦始皇那个时候最后大一统,建立了我国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功不可没。也就是说“车同轨,书同文”——所有的中国人都开始写一样的文字,尽管字体在不断地变化,词汇在不断地淘汰、丰富等等,但是“书同文”这一点没有异议,可一直做不到“语同音”。

“语同音”,大家要说就说一样的话,一直做不到这一点。尽管我们现在说起推广普通话,好像是新中国成立后的事情了。的确,起到作用最大的就是这段历史时期,就是50年代中期开始。但是更早不是没有提过,我们起码可以追溯到将近300年前,在雍正年间。这是有案可查的,在雍正早期。有一年,广东潮州一官员向皇上进献了荔枝,雍正帝就问这个荔枝有核吗?那潮州的官员见了皇上就紧张,哆哆嗦嗦地答曰:“无”。无,就是没有。“哦,好。”雍正帝掰开之后,以为没核,结果一咬:“你怎开么能说没有呢?明明是有嘛,把朕的牙都硌了。”这位臣子又说话了:“是无啊。”好在有一个潮州的或者懂潮州话的人站出来,对皇上说:“潮州话有是无。”“哦,那没有呢?”“没(牟)啊。”当然这只是举了一个小例子。

雍正六年的时候,就是1728年,雍正皇帝下了一道诏令,针对闽粤两省的学子,因为学子要进京赶考,因为语言过不了关,即使今后做了官,语言问题就更大了,于是下了一道诏谕。这里面我摘录了一些:“凡官员,有莅民之责,其语必使人人之晓,然后可以通五经。”后面还有很长一段。总之这番话是有两层意思:第一,你们这些举子,若当了官,如果讲大家都听不懂的语言的话,作为官员,上,你不能正确地传达我(帝王)的旨意。是不是?下,你不能够把老百姓的意愿反映上来。其实,就是提倡人人讲官话。所谓官话,就是北方话。所以北方话的读音就是北京音。大家要知道这个碑的全文,别处没有,就在深圳南头的古城的县衙前,肯定很多人都看过。

在那么早的时候,一个封建帝王都在提倡我们讲官话。所谓官话,就是北方话。所谓北方话的语音就是北京音,就是标准音。大家要看到这个碑上的全文,特巧,就在深圳旧新安县县衙门前,那个石碑。就在深圳南头的古城,肯定很多人都看过,都知道。

民国的国府是南京,尽管是以蒋为首,以江浙籍居多。虽然有语音的差别,但都是尽量讲官话的。时至今日,我们说台湾都是讲国语,都是讲普通话,就是来自于那个时候,它还是以北方话为基础的方言,以北京音为标准音。他们也在努力地讲这个。可前不久,台湾“绿营”那边又提出来了,要把闽南话、客家话,还有当地的土著话,作为台湾所谓的国语。而以往,也就是说,1948年、1949年带过去的,其实他们一直在用,不叫国语了,那叫北京话了。他现在玩这个,当然有他的政治目的,那就另当别论了。

我的意思就是说,起码从清早期一直到民国,一直在规范这件事情。而到了1956年,我们提倡文字改革的时候,就更强调用规范的文字,用标准的语音。我们提倡说普通话。其实,深圳这个地方的语言,就是大家平时的讲话挺棒的。因为这里是一个新的移民城市。记得当我1966年第一次来广州的时候,因为那时候我们都是学生,我满耳听到的大都是普通话。但是很奇怪,恰恰是改革开放以后,在这方面却是倒退了。80年代中、末期,我就发现我再去广州,你要不讲白话,就是不讲粤语,对你另眼相看。当然它有它的原因。

刚才我说我总的标题是“好好说话”。要想把话说好,首要的就是要讲普通话。因为现实我们全国有大概56%的人能够比较好地掌握普通话。有一次,我在讲这个问题的时候,有个人说:“王刚先生,我为啥非得讲普通话啊?我们那儿的话不行吗?”确立并推广普通话,这不是没有原因的。普通话,我们要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北京音为标准音,以现代典范白话文作为语法的规范,这叫做普通话。因为说北方方言的占了全国人口的70%,而北京自金、元以来,就是政治中心,就是文化中心。想象不出来,全国还有哪种地方语音能够作为普通话的标准音来代替北京音,这是不可思议的事情。所以有时候在网上看到一些很极端的言论——我们提倡方言,我们提倡地方文化。这是不矛盾的,方言我们要保留的,是作为一种文化现象。但是对于一个现代化的社会,在不断向前发展的时候,在全球化、国际化的时候,外国人都有好几千万人在学普通话、学汉语,他学的是北京音的普通话。他要是把2000多种方言都掌握了,他200辈子也学不了。你让他费了这么大劲,学了五年了,最后他们说的这个话只有1000人能听懂。

我曾遇到一个特别逗的现象:我坐火车,我不愿意住下铺,我愿意住上铺。我就听下面有两个山东人在讲话。有一个人讲得特别流利,有一个人讲得特别不流利,磕磕绊绊的。我想:是什么人呢?很好奇。结果,我下来一看,一个是中国人,一个是外国人。中国人是一个老头,外国人也是一个老头。而且不是一般的山东话,也不是山东的济南话,是胶东话。你说一个挺大个子的、黄头发、蓝眼睛的人讲一口胶东话,太逗了。为什么呢?因为他学的中国话是跟爸爸的爸爸,是跟他爷爷学的。因为德国人当时是在山东半岛,我们现在到那儿看是红顶的洋房,包括以前济南的被扒掉的、原来的火车站,都是德国的风格。他们学了一口山东话,在胶东待着的人学了一口胶东话。你想想,世界上那么多人想跟中国交往,如果学汉语,不学普通话,来讲一口胶东话,这个太逗了。这不是闹得外国人不明白,中国人听不懂。当时我都乐得不行了。所以要说好普通话,我想,这是最基础的。否则,有些事情的真正意思就是无法上传下达了。

其实生活中也是如此。比如我在网络随便下载几个例子:听起来好像很可笑,有些夸张。就是不讲普通话有歧义,我们姑且不说哪省哪县。某省某县的县委书记、县长积极响应国家的号召,决定在全县农村工作会议上用普通话发表讲话,带个好头。县委书记就说了:“同志们、乡民们,注意了,不要讲话了!现在开会啦!”这听着是什么呢?“兔子们、虾米们,猪尾巴,不要酱瓜了,咸菜太贵啦。”(观众笑)县委书记讲完了,该轮到主持人了。当然不是您这位满嘴标准话的主持人了。主持人说了:“咸菜请香肠讲话!”(观众笑)其实他要说的是“现在请县长讲话”。县长就说了:“兔子们,今天的饭狗吃了,大家都是大王八!”其实是“同志们,今天的饭够吃了,大家都使大碗吧!”因为(今天)现场还有摄像机,以免流毒甚广,就随便举了这么几个例子。当然讲笑话归笑话,但是它不是毫无根据的。

还有一个例子:据说也是一个县委书记。今天这里没有县委书记吧?新上任,大家都知道,新官上任三把火嘛。听说这个县有点问题,就跟办公室主任说(办公室主任是一个很年轻的同志):“过来,我要杀一个人。”这个主任傻了,怎么这个县委书记一上来就要杀一个人。其实他想说什么?“我想查一个人。”他那儿的话把“查”就说成“杀”的音。比如说广东潮汕、闽南、闽北,有的时候隔了一座山一条河话就不通,这是过去。现在好多了。所以说,我们讲要想交流好,要想让人感觉你有文化品位,您最好讲普通话。当然多会一种方言也好,如果遇到一位你的乡亲,你们可以讲方言。很好啊,可以拉近感情。包括我做电视、做广播、主持节目的时候,比如我到香港去,或者我到西欧、北美跟华人聚会的时候,我也会说几句粤语、客家话、闽南话,如大家好,如恭喜发财等等,他们会很高兴。但是,你自始至终这样不行。当然,他们除了很高兴,他们也会说:王先生,我们多年没有听到这么好听的语言了。其实是说,我们要讲普通话。就是大家都能够听得懂了,而且简单好学。北京话和广州话比较,北京话是四个音,大家都知道,是“阴、阳、上、去”。广州话九个音,你学去吧。越南话才八个音,广州话九个音。广东话比越南话还难讲。我不是贬斥任何一个地方的语言。我非常喜欢,大家都听我讲,我学不好,但是我想学。因为这可以与人沟通,跟人联络感情,这也是说好话的手段之一。但不能舍本求末,因此,好好说话的第一点:请您说好普通话,学好普通话,有百利而无一害。

深圳有这样好的语言环境,因为我们是一个新的移民城市,如果大家都统一一个语言来说话,这样不管从行政、经济,生活还是文化,对我们各个方面都是大有好处的。

那么光是学好普通话,就能做到好好说话了吗?还不是。比如我们考广院,一些学生刚进去的时候,第一点,你要在播音主持艺术学院,就是我的那个学院,你要是做学生的话,首先过关的就一定是普通话。那么既然都会的话,那还学它干吗啊?不是那么简单的,这是个基础,是前提。要想说好,怎么才能说好呢?我们在与人交谈,包括像小陈和我在这里讲也好,如何让人家听得进去?喜欢听?一个重要的因素,要把握住基调。基调就是基本的情调,总的感情,总的色彩。甚至在你开口说话之前,你的肢体语言、你的眼神,都在为你开始讲话进行铺垫。

比如说,我刚才进来,有那么多人围着。很多朋友都站着,我于心不忍,我是真的感动。在我挤进来的时候,我都是“谢谢、谢谢……”。因为,你首先进来的时候,要把自己定位定准了。你到这儿来不是一个明星,不是来开演唱会来了。我要是二十几岁,是一个帅哥或者靓女的话,那么现在流行的,应该前面有四五个保镖或保安:“让开,让开!”“你们好吗?大家好吗?”要造成一种声势,我不是不会的,我不是不懂这个,但是,和这个“深圳大讲堂”实在太不搭调了。等我好不容易挤进来了,我到这里来了:“大家好!”

当然也要恰到好处。你又不能毫无表情,上来在这儿:“那你说吧。”说完了,“大家好,那现在开始讲课”。大家会觉得有点别扭。为什么呢?因为我们不是真正的老师和同学。我在我自己学校当然会这样,我不能像现在问候一样。“同学们好,同学们请坐。”在学校里可以这样,但是今天不行。它是近乎于讲课和日常的表演之间的,你得拿捏好这个分寸。否则,你讲课的时候就讲不好,辜负人们对你的那种期待,大家会觉得:“怎么了,王刚?怎么这样啦?真拿自己当教授了。”所以很自然的,我到这里来就不能这样讲。这里平时只能容纳400人,现在来了800~1000人。我好不容易挤进来了,我就要找好自己的定位了。它就是在一瞬间就能找到,你该以一种什么姿态,什么样的口气,去开始你今天的讲座。其实任何时候都是如此。我们是社会人,我们在家里,在外面遇到的各种情况,我们在不断地调整自己的角色和不断地调整自己的讲话方式。为什么有人讲话你觉得中听。为什么有的人,你觉得这是一个挺好的人,就是不会讲话。这里有环境的因素。

还说这个话题,比如现在突然有一个人找我,非常急的事情。再急,但是在这样的场合下,不可能大声喊:“王刚同志,你的电话!”那么所有的人就会:哼!实在不得已的时候,不得不打断的时候,他必然是先找到我,然后小声地告诉我:王刚同志,你的电话;或者给我写个条,或者趁我喝水的时候,告诉我。因为主体是这堂讲座。这个时间不光属于我,还属于我们在座的所有人。

刚才我讲到了我在机场大巴听到了各种各样的语言。还有在电梯里,你在银行,你们没有发现有一些人接电话或者打电话吗?你肯定会看到。只要是一个文明素养比较高的城市人都知道,因为这个环境不是你一个人,这个环境不光属于你和你的亲人,或你跟你的下属的。为什么有的人在公共场所,他非常不注意,大声的讲电话?但是你放心,他如果是个公务员的话,他在领导面前绝不这样的。你能想象出来,领导正在上面开会,他能接电话吗?局长不在了,在公共场所,他觉得长幼尊卑都没了,他开始大声嚷了。你错了。你作为一个社会人,同样有长幼尊卑,你同样要知道尊重别人,不光要知道尊重你的领导。这往往是衡量一个人文明素养的最基本的条件。

再者,从一个个体再推展开去。说说我们这个民族。我们这几年一直提倡文明旅游,说文明语言。我这几年也走了很多的地方,说实在话我就是要说:同胞们,我也告诉我自己,我们出去的时候能不能把我们的音量减少一半的分贝,这也是好好说话的重要一点。

如果你们三五个人一块出去的时候,人家感觉你们都在吵,都在“呀、呀……”的说话。如果你一个人的时候,或者你跟你的丈夫或者妻子、或者情侣出去的时候,你会感到别人刺耳地吵。在国外任何一个旅游景点,只要有中国人的地方,尤其是扎堆的地方,都会吵死你。难以解决!毫不夸张地说,它已经有一种物理性的冲击力了。比如说:在埃及,有几座大的神庙。大家都知道。要是百八十人在那大声讲话,你就感觉那个神庙上数千年的上面的土渣儿都在往下掉。我说得严重了一点。所有其他国家的游客对我们都侧目而视。连当地埃及的导游,我认识一个埃及的导游,说普通话说得非常好,在北京留学。她说:“王先生,中国人真的特别好,可就是怎么说话都这么大声?”(观众笑)相反的一两个人,不人多势众的时候,傻了,因为外语不会,与人交流不畅的时候,就显得怯生生了。只要三个人以上,又是老乡,就火了,不得了了。从我老家东北一直到海南,都这么嚷。相对好一点的,江浙沪(上海),说话会小声一点。我在讲到普通话的时候说,为什么上海人说话的声音小呢?因为上海人讲话元音开得小、口型小。一北一南口型大。我的老家是东北。因为过去地广人稀,一家离一家都很远,北风呼啸,说话就得大点声。比如说,打招呼:你来啦?一般东北人就说:你来啦!来!我们东北易出歌唱家,因为歌唱发挥的是元音,像意大利的歌曲元音就很洪亮。易传出去,共鸣腔体产生共鸣。我们把元音夸大了。意大利的:来。我们东北:来!把“啊”字夸大了。因此“你来啦”,“来啦……”,容易歌唱。

但是江、浙、沪,尤其无锡、苏州、昆山、上海,吴侬软语呀,元音都相对较小。他讲普通话,比如说东北人还说:你来啦!上海人讲普通话:你来了。除非唱评弹,“你来啦……”他张不开嘴。虽然也在唱,很热烈地在唱,但是元音发声不大。但是再往南,到了广东了。广东现在的繁荣,珠三角还了得。但是在汉以前,南越王,就是活100多岁的那个赵佗的时候。秦灭了,然后到岭南来了,把中原先进的农耕技术、文化大量的带来了。那个时候可能人与人相隔也是很远的,也是人烟稀少的地方,也是蛮荒之地。所以粤语本身的喉音比较重,“你们好”。所以开口音也很大。尤其是你到广州去喝早茶,特别是散着坐的时候,就会听到很多人在嗡嗡地大声讲话。这在吃西餐是大忌。如果在自己家里就不一样了。但是你在一个公共场所,因为的的确确你影响了别人。这种声音的大小,比如我上飞机以后,我不用听广播,不用看我这个票,因为票是别人帮我买的,我就大概知道是哪家航空公司。国航的音量放的正好使你能听得到,不太费劲,就能听得到,但是又不吵。一定是这样的。相反我不说哪家小航空公司了。小航空公司就完了,因为那个喇叭就在你的头顶上。包括那个音乐。那是背景音乐,不是我们在听音乐会。你愿意放,但是我不愿意听。这些都可以作为我们能够好好说话的一个旁证。要考虑到别人。这是环境。

还有一点:对象。你千万要记住,您在跟谁说话。一个聪明的人,一个正直的人,所谓正直,他不是来捣乱的。一个有正常理性的人,他到了一个环境,不管3个人、5个人、30个人、50个人、800个人,他很快就会找到自己的坐标的,要给自己定好位。这点特别重要。

如果经常开会,要让大家发言,除了主持人,主持会议的领导,会有一个排位顺序,最后肯定第一把手作总结,前面应该以一种什么样的方式做开场白?一定是根据你所处的地方。你是最低的位置,还是在中间的那个,还是最高的位置。还有年龄、资历、学识等等来确定你自己的位置。

比如说此刻,坐在前面的肯定都是重要的领导和嘉宾。那么我在讲话时就要注意呼应他们,是自然而然的,而不能置若罔闻,跟没看见一样,永远冲着那几根柱子讲话。你们没有发现吗?我们所有人在讲话的时候,你跟他讲话,你发现他眼睛不看你,他总是在看别处。你讲了之后,根本一点意思都没有,你必须有人呼应你,这是互相尊重。

那么谈到尊重,还有一点,那就是平等。一定要有一个平等的姿态。哪怕老年人对于后来者,领导对于下属,也要注意平等。我想我们经常强调人文关怀。

“人文”二字从何而来?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强调人性的解放、自由。我们曾经批判过,但是现在我们回首的时候,我们可以拿出很多东西。当我们说:一场演讲是充满了人文色彩的,这是一个态度。这是对人本身的一个尊重。比如说我在电视上看到成龙去参观戒毒所。虽然他有一句话讲得未必适当。他说:我是头一回在牢房里给人家敬礼。因为我不知道戒毒所是不是应该可以叫做牢房。但是我想他去给他们敬礼,他们给他表演了一个节目,而他给他们发表了一段热情洋溢的话。我想,这就是人文关怀。因为这是最(让人)感动的。一般来讲:这帮吸毒的,理他们干什么?艾滋病患者?不一定怎么回事呢。这是在过去,我们缺乏人文关怀。对于死刑犯也应该讲点人文关怀。过去说死刑犯,就是犯了严重错误的人,有一个时期讲就是:踏上一万只脚,叫他永世不得翻身!还要油炸谁谁谁。这都是我十八九岁“文化大革命”的时候经常见到的口号。所以我们现在要注重人文关怀。我们历史上的先贤们,他们是很有人文色彩的。这些东西拿来了,找回来了。“仁、义、礼、智、信”,“仁”难道不充满着浓郁的人文关怀色彩吗?所以,好好说话,平等,充满人文关怀。这一点很重要。

我当下属的时候,有个领导问我:“怎么样小王?个人问题解决没有?”你就会觉得很温暖。食色性也。这个问题都解决了吗?60年代那会儿,那么我们就要问:吃得饱吗?多少粗粮,多少细粮呀?起码在讲任何严肃重大问题的开场白的时候,都是这样的。难道温总理在今年“两会”上的报告,不充满着人文关怀吗?特别是在讲到民生问题的时候,特别的令人感动啊!那么,我们作为任何一个公民,我们在任何地方讲话的时候,就是要讲究怎么说话。讲话就要对人尊重,平等爱护,对人生命尊重、关怀。所以这就需要我们在讲话的时候一点点体现出来。

当然,除了这些心态以外,还有一些技巧,特别是干我们这行的。首先,口齿清晰。你再强调我会说普通话了,我也能够注重平等了,待人与人为善了。但是讲话听不清楚。不仅是指南方,北京人也是如此。你以为北京人普通话就讲得好吗?只不过北京音是作为普通话的标准音而已。北京人也有说不好普通话的。东北是北方方言,最接近北京话的方言之一。他有些话也听不懂。比如:来哪半喇呢(音)?谁知道?你在哪儿呢?在什么地方呢?“来”是“在”;后边是“什么地方”。比如刚才讲江浙和东北,我们要学好普通话,东北人不妨把元音稍稍收一点,江浙一带人不妨把元音稍稍放一点。老北京话也有很多不可取的:“X”和“S”辅音弄不清楚,比如标准音“新鲜”。哎哟,这鱼真“新鲜”。特别是北京胡同的姑娘:“哎,这鱼真‘新(SIN)鲜(SIAN)’。”应该是“XINXIAN”。所以我们在对待自己各自的方言的时候,不要妄自菲薄,也不要妄自尊大。

所以第一要讲好普通话,第二要善待人,要平等。还有一些技巧的问题,要口齿清晰。另外要注重一点,我们谁都知道,比如换一个位置。您坐我这个位置,面对众人讲话的时候,大都会紧张,如何克服呢?过去说女人好看不好看,说“一白遮百丑”。只要皮肤白皙,好像五官差一点,也都过去了。我觉得说话,特别是你要当着众人说话紧张的时候,是“一诚遮百羞”。一百个让你害羞、不好意思的理由,只要你真诚了,人们就会理解你、原谅你,甚至喜欢你、欣赏你。你紧张就是紧张,上台:大家好,我头一回当着这么多人讲话,有点紧张,大家能不能鼓励鼓励我?谢谢。你会发现你再坐下来的时候,大家觉得你真的非常诚恳,讲实话,内容也要讲实话。尽管这个实话可能有时候不被人理解,他认为这是假话,但是你要把它让人家理解,让人家接受,欣然接受。所以真诚很重要。

再有,要想讲话精彩,最好做到博闻强记。比如最近于丹讲《论语》。别的姑且不说,就她的这个博闻强记,我印象太深了。这小女子张嘴就来,引经据典。当然我希望她能多留点白就更好了,但是你不得不佩服她的博闻强记。你讲课也好,聊天也好,随手就能把这些精典引来,那就很了不起了。当然要有尺度,讲课是讲课,平时生活是生活,聊天是聊天。如果聊天的时候,成天的是子曰、诗云之类的,就有点卖弄学问了,就烦人了。

再有,有两个“时”:一个是时政,一个是时尚。要多关注。

比如平时在跟别人聊天的时候,时政,我就可以跟您打保票,如果您问我:王先生,三日之内国际上都发生了哪些重大事件?我都会列出一些。这样,我们平时聊天的时候,就是为了在步入正题之前,或者就是为了聊天而聊天,一边喝茶、喝咖啡的聊。时政是占了很大的一部分的。比如说:15个英国士兵被伊朗给放回来了。现在怎么样了?据说有一个人当时在伊朗被单独审问,等等等等。然后,他就有谈资了。如果这几天你什么都不知道,你怎么能插得上嘴?你可有可无,你自己也索然无味。别人也觉得索然无味,一人向隅,举座不欢,下回别人也不会再和你聊天了,没得聊。

我很关注时尚。虽然我是一个将近60岁的人了,但是我还关注时尚呢。我本人并不时尚,因为我喜欢传统,但是我关注时尚。这样,在跟年轻人交流的时候,受益匪浅。在来到这儿之前,两个小时,我接受记者采访的时候,我在那发信息,手指特别的灵活。记者说:王先生,还是手指一族呀。这是我的需要。用最简短的语言来回复,来跟人交流。

时政、时尚都要有。这样特别容易使你要讲的主旨做一个非常好的铺垫。尤其,你讲时尚的东西的时候,就跟年轻人的距离拉近了。至于你喜不喜欢,你的观点是什么,那是另外一回事。可以探讨超女、超男、非常有戏、红楼梦的选秀,尤其是当前流行的这些东西等等。比如说:那个杨丽娟又上香港去了,也不知道刘德华怎么办了。你看,我一说,大家都乐了。因为大家都很关注,这很正常。我也关注。在对待这个事情上,可能有些人想的跟我不一样,那没关系。这样我们就可以打破这种坚冰呀。尽量要多关注时尚,这样每天都会了解一些资讯。

当然还有一点:多一点幽默感最好。幽默真的是一种智慧的外化。幽默是以自信为前提的。你自信,才能自嘲,才能敢于拿自己说事,否则就是“热馒头——端着”,总绷着。再比如开会的时候,经常有一些领导找我座谈。我觉得我是一个很好的呼应者,就是他讲到什么的时候,他总是老看着你。当然,有时候我也很累。我看到后边的那位都睡着了,我又被安排在前排,我得始终集中精力。领导不时地会说:“是不是,王刚同志?”我就得作出呼应。但是我不能频频点头,那就是和珅对乾隆了。所以这个很难拿捏。所以,真累,下回别给我安排在前排了,这是必须的。所以我还要讲最后一点。我刚才说到了呼应,你跟别人说话是交谈,就是对话,就得呼应。最好的呼应就是做一个好的听者。

朋友们,你们要注意,你在看电视,主持人和嘉宾交谈的时候,你们看这个主持人的素质如何,多半不是看他在说话的时候,而是看他的谈话对象——嘉宾说话的时候,他脸上的表情是什么样的或者借助他的肢体语言,他是怎么呼应的。有两种方式:

一种是我今天说的和珅式,认真地看着嘉宾,然后不断地点头。就像和珅对乾隆一样。

还有一种呢?是看稿子找自己下一个问题,明显地感觉到他没有在认真听。

真正的高手是什么呢?让你感觉到他在倾听,其实他在想着下一步我该问什么。这是厉害的。

前两者都是不可取。因为倾听是对人的尊重,倾听是为你下一步交流在找切入点。没话的时候,那种呼应非常看水准。在这里我们有几个女主持人做得非常好,首先要想做一个很好的说者,必须做好一个倾听者。比如凤凰卫视的鲁豫、杨澜;还有几位,像凤凰卫视的曾子墨,一个小姑娘。我特别佩服她,在朝鲜,在“三八线”采访朝鲜的一名、军官,你看,那么小的一个小姑娘,把一个朝鲜军官问得手足失措。最后,那名军官:“你不要再问了,你不要再问了。”她就是这样的。当然这不光是外在的风度、气质,也有她的语言,她还要有自己的修养等等。很多很多。

到最后,我想说,作为一个好的倾听者,我们这行的一个外国同行,美国的拉里·金。他曾经有一句话,“要善于谈话,首先要善于聆听。你仔细聆听,就能适当回应。轮到你说话的时候,就能说得更好。真正健谈的人,都会把握要领,紧跟着追问。卡内基讲得好:‘想别人对你感兴趣吗?你先要对人家感兴趣’。我每天早上都提醒自己一条重要的原则:今天,我不管说什么话,自己什么都学不到。要想学到什么,只有多听。”今天讲的就到这里。

还没完,我今天来,就是想学习的,我不想我今天什么都得不到,我想倾听,因此给大家一段时间,我们来交流。大家有什么问题,我们可以一起探讨。谢谢。

提问:王老师我提问一个问题:您成功地塑造了和珅的形象。这个在人民群众心目中已经定格了,您就是和珅。

王刚:别,别。

提问:我说的意思不是取笑您。就是说,别人再演的话,无论什么样都不认为他是和珅了。我想问您的问题是,在历史上,和珅真的是这样的吗?还是文学的作品戏说的成分更多,还是史的部分更多?这是一个问题。

王刚:我先回答这个问题。这个很简单,这几乎是一个常识。

一个文艺作品创造出来的形象,怎么能是他的历史原型呢?当然“戏说”这二字,我觉得是一种挺奇怪的一个词。比如说:“戏说”如果把它解释为对原来历史真实的演绎。那么好了,任何文艺作品,尤其是古典文学作品,都是对那段历史事件和人物的演绎。比如《三国演义》之于《三国志》,比如《西游记》之于真正的唐三藏取经的故事等。如果这是戏说的话,没戏说简直就是没有文艺创作,那还要那些文学家干吗?直接把《史记》搬来,大家学吧。退一步讲,《史记》到后来的《二十四史》、《二十五史》,难道是绝对真实的吗?有人说历史是胜利者撰写的,不无道理。因此只能说是相对的真实,这是其一。

如果“戏说”是指喜剧、闹剧等戏剧风格的话,真的就不值得一提了。因为这是个戏剧样式,自古就有,古今中外都有。因此对所谓“戏说”,无论是前者还是后者,认为戏说不好的话,我不以为然。真的是让它和真实的历史去比,差别是很大的。因为所有的关于和绅的演绎故事,比如最早刘宝瑞先生讲的《君臣斗》,即最早的《满汉斗》。那时在清末,民国初年的时候,孙先生民主革命的那个时代:“驱除鞑虏,恢复中华”。抑满扬汉的时候,在华北地区就出现了一个民间传说,抑满,找一个满人的代表——和珅;扬汉,找一个汉人的杰出代表——刘墉。无疑正是那个和珅,是中国有史以来的最大的贪官,而且是18世纪晚期全世界的首富。

在民国初年,梁启超先生才真正切实统计出来他的动产和不动产加起来是8亿两白银。现在我们的一些经济学家,懂金融的说:那时候的一两银子,等于我们现在660元人民币。那么,660元×8亿,相当于多少钱,大家算算。当时的第二首富,我搞不清是法国的路易十四还是路易十五,国王,他是1400万两白银,他的是8亿,就是8万万两。他是有钱。但是说他蠢、可笑,甚至是一个佞臣、弄臣、奸臣,都不是。和珅一生忠于乾隆。乾隆让他也是几上几下的。因此,文艺作品中,包括我塑造的和珅,是以民间传说为依据的,这是老百姓要嘲笑这个满员,让他要经常在刘罗锅面前出丑。其实正史上的刘罗锅,除了是一个很不错的清代书法四大名家以外,他在政治上的建树是一无所有,什么都没有。而纪晓岚恰恰是一个喜欢阿谀奉承的人,是最善于奉迎拍马的,是非常有名的。(观众笑)但是基于那种民族情绪,所以出现了这样的一个人物。其实和珅终其一生还是活得很短暂的,他是1850年生人,属马的。1799年死,只活了49岁,虚岁50。汉、满、蒙、藏四种语言非常娴熟,曾经做过乾隆末期几乎所有部门的大官,26岁做二品、31岁做一品大员。他处于那种地位,因为那个时候,没有任何监督机制,只要皇上喜欢,皇上欣赏,就可以,所以就贪了。他自己临死都不知道自己到底有多少钱。

提问:有三个问题请教您,谢谢。

第一个问题,从1982年您播《夜幕下的哈尔滨》一夜成名,当时我很小,所以说王刚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但是已经25年过去了,您为什么没有像张国立老师那样或者是像黄健中老师那样,演而优则导呢?其实当导演是一本万利的事。既有娱乐性,又有很多女孩子,这里有潜规则——投怀送抱。您对这个问题怎么看?

王刚:我先回答这个问题。

如果是为了人家投怀送抱就当导演,那我早就不存在了,这就危害身心健康了,这不成。(观众笑)这显然是做不得的事情。更何况,我可以帮导演出主意,但是现今的导演,现在很大一部分导演,他们的精力没法完全放在创作上,因为他要组织一批人,而我这个人组织能力特差。人家要的就是这一点。所以这点我做不到。请问第二个问题。

提问:第二个问题:因为我知道您的家庭,父母学识渊博,都是出自书香门第。再说您和您的妹妹,您一直都是在做主持或者文化,您的妹妹在文艺或者在唱歌方面都卓有成效。可是像您们两位非常优秀的人,对婚姻的问题是怎么看的呢?我的感觉是:是不是像你们兄妹这样才情兼备的两位,在戏里边通常演起别人的事情大起大落,那么有想象空间。为什么最普通的、最简单的、最平常的、最日常的柴米油盐的人生,会使您在演绎别人的故事时而游刃有余呢?

王刚:感谢上帝,如果有的话。我觉得很幸福。我看你的这个问题里,好像充满了几分同情。好像我真的不是这样,你要知道。比如说离婚,不用讳言这个问题。我经常想的是:离婚之前必然是结婚吧?结婚之前必然是恋爱吧?多想一想这些都是美好的事情。只有那些美好的时候,更多的美好才让你走到了今天。后来,可能因为种种原因,不大美好了。因为这个东西说不清楚的,永远说不清楚,那你就不要非得把它说清楚。因此,只要回头的时候,多想那些美好的时光。我现在奉劝那些所谓婚姻不顺利的人,表象就是离了婚的人,经常想一想你们在一块美好的时候。人生不如意事常八九,你想你恋过爱了,你结过婚了,多美好的时候,多想想那个时候。所以不要想着离婚的事。你怨她,她怨你,旁边还有一个您,你们到底怨谁啊?这就没有任何意义了。婚姻、家庭,不是你生命的全部。尽管对于女人来讲,爱情看得很重,但是,我奉劝生活是那么的广阔,那么的丰富,这不是骗自己,事实如此。就这样。

提问:还有一个问题:您也算是国学大师,而且我知道您是爱好收藏——中国书画。

王刚:可不敢当。

提问:但是我知道,您的女儿在外国留学,对这种充满现代气息,充满精典风格的女孩子,您会像今天给市民上课一样的,教她如何学好国学的课吗?

还有一点,就是《夜幕下的哈尔滨》,已经有二十几年的历史了。我觉得这个剧组,无论是从演员的质量、素质到现在这样一个著名的制作班子来看,都是一个真实的剧组。但是我特别关心当时的男一号的扮演者郑邦玉(音),还有女一号的扮演者,他们现今何在?是不是已经消失在公众的视野当中?

王刚:没有。您说的女主角,我现在已经不记得了。要不,怎么当不了导演呢?(观众笑)男主角不是郑邦玉,是林达信。后来调到总政话剧团,新年在人民大会堂的时候还见着他了呢。他现在是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歌剧团团长,不是我的领导,现在是我妹妹的直接领导。

最后一个问题。

提问:最近除了演戏以外,您还有什么研究?

王刚:没有什么研究。他问我除了演戏以外,还有什么研究。就是说,我现在除了刚才说的那个,演那个电影以外,正在拍的还有两个栏目:一个是北京电视台的《天下收藏》,还有一个现在正在新疆电视台播的《一千零一夜——精编剧场》。这占去了我很多的时间。其余的时间,就像刚才那个女孩子在问题里提到的那样,我比较喜欢收藏,大部分的时间和精力都用到这方面去了。就包括来深圳,昨天晚上很晚了,有朋友从香港给我送来一只碗,我看了一个多小时。这就是我基本在做的事情,反正永远有事情干。

主持人:王刚老师,能不能为热爱您的观众说一段?

王刚:刚才正好提到了25年前的,1982年我在电台演播的《夜幕下的哈尔滨》。大家每次提到,我都非常感动,说明还记得,那个时候是我最快乐的时候,朋友们。我那时候在沈阳军区,骑着自行车,吃完晚饭,然后就走街串巷。春末夏初,看到家家户户都开着窗户,然后收音机里传出的都是你的声音。你几乎都可以骑着自行车慢慢的,连着听下来。特别美好,因为觉得自己还给这么多人带来快乐。这么多人每个人半小时,那个时候觉得比现在好,因为那时候不认识你这张脸,自由一点,特别好。

那么,我就给大家说一小段:

在著名的爱国人士卢运启卢老先生家的楼上,地下党员王一民正和玉旨一郎商量着,怎样把卢老先生搭救出这夜幕下的哈尔滨。两人正说着话呢,忽听院子里一片嘈杂。王一民心头一惊:“一郎,情况不妙,快走!”“唉!”玉旨一郎答应着,随着王一民冲下了楼梯。他们刚走到楼梯转弯处的大玻璃窗前,不由停住了脚步,怎么回事?原来,玉旨一郎的亲叔叔,日本大特务头子玉旨雄一带着几个宪兵特务已经站在了楼梯口,玉旨雄一朝王一民狩笑着:哈哈哈……

“王一民,我看你还往哪里走?”说着,他举起手枪,瞄向了王一民。

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只见玉旨一郎一个箭步冲到了王一民的面前:“叔叔,你不要!”“啪!”枪响了。玉旨一郎身子猛的一颤,他右手捂着被打中的胸口,左手用力推着王一民:“朋友,你,你,你快走!”“啪!”大玻璃窗碎了。王一民被玉旨一郎推出了窗外。望着打碎的玻璃,玉旨一郎嘴角露出一丝欣慰的笑容。鲜血从他捂住前胸的手指缝里流了出来。

他的叔叔玉旨雄一完全被眼前发生的一切惊呆了,他直愣愣地看着被自己打中的亲侄子。直到他看到了鲜红的血,才猛然醒悟过来。他丢掉了手枪,扑向玉旨一郎,用日语呼唤着一郎的名字:“一郎,一郎,一郎。”玉旨一郎圆睁着双眼盯着他的叔叔,他用尽最后力气,说了一句话:“(日语)。”玉旨一郎生前的最后一句话的意思是:“叔叔,假如我死了,请把我埋在中国人的墓地里。”他说完了这句话,身子就倒下去了。他的叔叔玉旨雄一痛心疾首地扑倒在侄子身上,用日语呼唤着一郎的名字:“一郎,一郎,一郎!啊——”。

帮助中心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