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细页面

美声、民族、通俗唱法之异同
在线阅读

深圳市民文化大讲堂(上、下册)

主持人:声乐艺术是一种大家容易接受的艺术表现形式,不同的文化层次对声乐艺术有着不同的理解,不同的理解又对声乐艺术的审美带来很大的差异,为了更好地欣赏声乐艺术,提高声乐艺术的欣赏水平,今天我们特别邀请到了我国知名的声乐教育家、歌唱家、作曲家姚峰老师,大家欢迎!

欢迎您,姚老师,特别是我们的大讲堂的主题歌也是姚老师创作的,非常感谢您。在开始之前我想先串讲一段非常简单的小故事,是三年前一个残联晚会,一个非常感人的故事,我接触了一个残疾人朋友,是个女孩,双目失明,什么都看不到,非常贫困,但她非常热爱演唱,没有老师指点苦于无法进步,这样独自摸索了很久以后,她终于鼓足了勇气,她说可能这个决心下了很久以后去给她心目中的老师打电话,而这个人当时是文化局的一个官员,是一个作曲家,他也非常忙,但是听到请求之后这位老师就答应了,而且不仅仅是口头答应,只要是自己不出差,就会把残疾的朋友接到自己家里去上课,进行指导,这样持续了大概几年时间,这位残疾朋友终于后来获得了华南地区残疾人青年歌唱大赛广州赛区一等奖。而这位老师就是姚峰先生。姚峰先生创作了很多我们非常喜爱的歌曲,所以我们见到他非常高兴,一个能够创作出美丽歌曲的人他的内心一定是十分美好的,再次感谢姚老师。我们今天的主题就是美声、民族、通俗唱法之异同。

姚峰:我们讲的所谓三种唱法:美声、民族、通俗,实际上就一个字“唱”,凡与唱有关的所有唱法,除了这三种以外还包括中国戏曲唱法、原生态的唱法等,我都会谈到,都会做一些演唱,纵向地进行介绍,横向地进行比较。

自从中央电视台在第二届青歌赛的时候把唱的这些歌分成美声、民族、通俗唱法以来已经有20年的历史了,这20年当中我们中国老百姓对什么是美声、什么是民族、什么是通俗唱法的名称非常熟悉了,但是什么是美声、什么是民族、什么是通俗?它的唱法应该是怎样的,却不一定每一位都清楚。

首先给大家介绍美声唱法。相对而言美声唱法与老百姓距离比较远一些,曲高和寡。美声唱法是高雅艺术的一种,源于300多年前的意大利的佛罗伦萨,“美声”是讲美好的歌唱的意思。一般人以为,美声唱法只讲究美好的声音,其实不然,我们深入了解以后,除了有一个好的声音以外,其实它还包括唱的全部,也就是它的咬字吐词、还有情感的表达、舞台表演,方方面面都很讲究,BEL CANTO翻译成中文就是美声唱法。美声唱法最初的形态是属于教堂里面唱诗班的,声音要求非常柔和,跟我们今天的声音听起来不一样。非常柔和的声音,同时音域也不宽。那个时候声音是什么样子的呢?我们翻开意大利歌曲集:第一首歌叫《阿玛丽利》,第五首还是第六首叫《我亲爱的》,意大利语叫做Caromioben,大家听听那时候的声音是什么样子的。(演唱……)

有朋友就说了,姚老师这个声音好像还好听,但是不过瘾,不高亢,不明亮,其实这种认识是一种误区。我们在学校的时候往往跟学生讲:那个时期的音乐就是这样的,就是非常柔和的,美声唱法最初的形态就是柔和的,而不仅是一味追求音高,追求音量。(示范……)这是不对的。从感情出发也不能这么唱的,Caromioben翻译成中文是“我亲爱的”。我们一般说话的时候是:我亲爱的(柔和),不可能是我亲爱的(大声的),这肯定不对。为什么美声唱法往往掌握不好呢?其实,是由于不太准确的用声造成的。

可以这么说,一部世界声乐发展史往往是和一部世界器乐发展史紧密相连的,这句话很重要。这句话什么意思?就是说,伴随着器乐的发展,声乐也发展了。最初的器乐可能只是一个古钢琴来伴奏,古钢琴大家见过没有?在座有见过的吗?没有。不但你们没有见过,我原来也没有见过。只是两年前我见过了,在德国的时候见过的,而且我还弹过。在这之前我并没有见过,但是我知道古钢琴的音色,从一些品牌的电子琴里面能够听到古钢琴的音色,这种音色非常纤细,非常柔,古钢琴至少有这么两个特点:第一,音量非常小;第二,没有延音踏板。弹过钢琴的人都知道,把延音踏板一踩,就能够延音。小孩小,完全不用踏板,古钢琴没有踏板,而且音量也非常小。然后在古钢琴的基础上加上了弦乐,或者是三重奏、或者是五重奏等,往后有一个小乐队,再往后是我们有一个双管式的乐队、再往后是一个超大型双管式的乐队,也就是三十几人、五十几人、七十几人、100多人的乐队,而歌唱者的演唱基本形态是不用话筒的,那么怎么办?两个办法:第一个办法是扩大音量;第二个办法就是所谓声音的高位置,这也是我们声乐当中老师每天要说到的声音位置要高。声音,歌唱者要穿过乐队的墙使最后一排的人都能够听到,必须具备一个宏大的音量和具备一个比宏大音量还要重要的声音的高位置。声音为了适应你的嗓音,声音适应刚才讲的这种结构,你必须改造声音本身。所以,声乐发展了。为什么?器乐越来越多,材料也日新月异,它发展了,声音需要宏大的时候非常宏大,声音要穿过乐队这巨大的墙,甚至还有100多人的合唱队,歌剧演员必须具备这样的条件,所以,声乐就这样发展了。可以这样说一部声乐发展史往往是一部器乐发展的历史。在100多年前,200多年前的时段,那时候有了清唱剧,也就是歌剧的最初形态,歌剧的雏形。在歌剧的时期,声乐变了,声乐的质量也变了,不太一样。比方说意大利作曲家唐尼采蒂(音)的歌剧叫做《爱的甘醇》。有一段是男主角的咏叹调叫《偷洒一滴泪》,我唱一下,大家听听。(演唱……)(掌声……)

这个跟刚才的形态不一样,咱们再往后,离今天越来越近了,很多意大利的歌曲像《我的太阳》等等,它又不一样了,唱法也不一样了,大家知道帕瓦罗蒂、普拉西多·多明戈、荷赛·卡莱拉斯是世界三大男高音,他们唱的歌用声又不一样了,比方说:(演唱……)(掌声……)

这个感觉不太一样。我们知道中国戏曲分行当,京剧分生、旦、净、末、丑,这是一个大行当,细分的话还有很多,比方说生就分老生、小生、武生等,这是一个大行当。中国戏曲分行当最多的是哪个?没有知道的吗?这里有武汉人吗?武汉人说某某人有本事的时候怎么说?他会说:“这个人挺有板眼的”(武汉话)。板和眼恰好是中国戏曲最古老的节奏形态。京剧在中国的发展历史上吸收了很多的艺术精华,它的来源最主要的是来自这么几个:湖北的汉剧、安徽的徽剧、陕西的秦腔。湖北的汉剧是中国戏曲里面行当最多的,有10个,一是末,十是杂,形容某人有本事说,他行,一末带十杂都行。这末、杂讲的就是汉剧的行当。美声唱法它不叫行当,它叫什么呢?叫声部,有女高音声部、女中音声部、女低音声部、男高音声部、男中音声部、男低音声部,它有六个声部,这六个声部如果还要细化的话,比方说女高音,它有花腔女高音、抒情女高音、戏剧女高音、戏剧兼抒情女高音、或者抒情兼花腔女高音等等。兼有某某一种的,这是很多的。世界上还有一种叫全能女高音,也就是说,女高音的所有的歌剧角色都能唱,它的代表人物就是已经去世的西班牙女高音卡拉斯,她唱得非常好,她演了《蝴蝶夫人》、《茶花女》等,她是全能女高音。但是历史上还有一种女高音声部,它把发声技巧发挥得很丰富,发挥得淋漓尽致。我们听不到的、技巧最高的一种女声历史上有过,不是男声唱的也不是女声唱的,也就是说不是女人唱的也不是男人唱的,历史上叫做“阉人歌唱家”。为什么“阉人歌唱家”能够把这个花腔女高音的技巧发挥到极致呢?可能是由于他们具备男人的体魄,女人的嗓音。所以,有这种能力。可惜这些声音没有唱片留下来。

这一部分美声唱法就简单地介绍到这里。在这一段结束之前我想为大家唱一首歌,因为美声唱法在300多年的历史上有很大的变异,结合我们中国来讲,我们有中国式的美声唱法,在世界上来讲,有法国唱法、德国唱法、意大利的唱法。我们在教学当中或者在声乐爱好者探讨当中时常有这样的问题:为什么美声唱法产生于意大利呢?在我看来,可能有这么两个原因:第一,意大利语它的元音非常少,只有五个元音。从训练的角度出发,我们只要训练好这五个母音就行了,这基本上就达到了歌唱的要求。这仅仅从发声来讲。第二,我觉得可能是它与发音的部位有关。我曾经与一位意大利的朋友朗诵过《我的太阳》,我说:请您朗诵一下《我的太阳》。他开始没有懂我的意思。他不知道,他就开始朗诵了。他跟美声唱法所要求的声音的走向,声音的靠前靠后非常相像,就是在中部,不是靠前的。这个往往我们的同学不知道,他们会把字念得很清楚,这不是美声唱法,为什么不是?因为意大利没有这样说话的,这个像什么语言啊?像日语,其实这不是日语,而是日语的发声的部位,如果把声音分成前、中、后的话,意大利语处于中间的部位。日语是非常靠前的,日语的靠前特别像我们江、浙地区的语言那种靠前。你比方说把日语和上海话连起来说,大家听听是不是这样(……),全部在前面,所以当我们唱《蝶恋花》的时候,如果知道这个就非常容易了,(演唱……)这个靠前恰好是语言所需要的,也是声音所需要的。而意大利语言不会是这样的,它实际上不是这样的,既然不是这样,元音只有五个,中部发音特别适合演唱所需要的声音要求。在这一段结束之前我给大家唱一首我写的《又见西柏坡》,形态是基本上一样,但是在行腔当中有不同的要求,请大家听听:(演唱……)(掌声……)

接下来我向大家介绍民族唱法。我国有56个民族,各个民族有的有自己的语言,有的民族有自己的文字,但没有56种文字,各地有各地的方言,而不同的语言就产生不同的音乐。我自己是一个曲作者,多数的歌曲,特别是民歌一定是依字行腔的。美声不一定,流行的写作也不一定,特别是民歌一定是依字形腔的,我写的那一些歌没有相同的,那种创作方式一听是姚峰创作的,但是没有两首是一样的,主要是依字行腔,这个我下面还要说。

民族唱法对声音的要求叫做甜、脆、圆、润、水。这是老百姓对声音的一种基本要求,当然各自的也不一样,民族唱法至少要分四种。第一种是戏曲唱法、第二种是曲艺唱法、第三种是老民歌唱法(也叫原生态唱法)、第四种是新民歌唱法。实际上,如果我们把它细分的话还有很多的唱法,但至少有这么四种。下面我介绍一下,做一个比较。

首先介绍民族唱法中的戏曲唱法。这种唱法是什么含义呢?就是作曲家用地方戏曲或者京剧作为音乐创作的素材,创作出带有浓郁戏曲风格的歌曲,演唱者再用符合浓郁戏曲风格特点的方式进行演唱。

比方说大家所熟知的有一首歌叫《故乡是北京》。我们听到过李谷一老师唱的版本,我也听过还有一些唱京剧的老师的版本,比方说:(演唱……)(掌声……)这个是歌,我这里所强调的是歌,而戏本身不是这样唱的,这里有爱好戏曲的请举手,(有人举手),不太多。如果用戏来唱这一段可能是另外一种味道,比方说:(用戏曲唱法演唱……)(掌声……)大概是这样的。你看发声的状态不一样、行腔的方式不一样、它的颤音也不一样。老生有老生的唱法,黑头有黑头的唱法,比方说老生,老生是整个靠前一些,管要小一些。比如说:(演唱……)老生是比较靠前的,黑头是不一样的,整个声音往后一些,这里我想完整地给大家唱一段黑头李勇奇的唱段(演唱……)(掌声……)用声不一样。从大家的掌声来分析,大家喜欢戏曲的多一些,掌声热烈一些。再比方说,像郭兰英老师大家非常熟悉,她唱得非常好,她唱过《白毛女》、《小二黑结婚》,最著名的、大家所熟知的歌剧是《白毛女》,用了很多戏曲的方式来唱,非常打动人。有一部歌剧叫做《小二黑结婚》,这是早年的歌剧,她演小芹,有一段唱词叫做“清粼粼的水,蓝莹莹的天……”,它是这样的:(演唱……)(掌声……),这是秦腔的方式,非常有魅力,很合她的特点。她唱的《我的祖国》是这样的:(演唱:一条大河波浪宽,风吹稻花香两岸……),这一个“岸”字婉转地、留那么一点地出来,非常有特点。戏曲唱法就简单地介绍到这里。

民族唱法的第二种唱法叫做曲艺唱法。这是什么含义呢?这是作曲家根据地方曲艺所提供的音乐素材创作出带有浓郁地方曲艺特点的歌,演唱者进行二度创作。

像这种作品非常多。二人转是非常好听的曲艺,吉剧跟它也有关,属于地方曲艺。早年我在学习的时候有一首歌印象非常深,就是郭颂老师写的《新货郎》,这是东北味的,东北二人转。(演唱……)(掌声……)。

再比方说,像王昆老师,原来东方歌舞团的团长,她唱了很多的歌曲,有一部秧歌剧叫《夫妻识字》,这是根据陕北道情的音调所写的。比方说:(演唱……)(掌声……)。

民族唱法的第三种是老的民歌唱法,什么含义?就是女声以真声为主的一种唱法。这种唱法长期以来在歌坛上引起争论,叫做土洋之争,从1950年开始一直到1979年,一共29年当中,中国歌坛上一直存在着土洋之争。民族唱法说美声唱法:什么美声唱法啊,不就是口里含着萝卜,说话不清楚。就是贬它。美声唱法也说民族唱法怎么怎么不好,也是贬低。这样长期以来的土洋之争,到1979年就不争了,为什么不争了呢?因为流行歌曲来了。所以,他们枪口一致对外就对准流行歌曲。老的民歌唱法在我看来非常有特点。比方说,像王玉珍老师,大家知道她首唱歌剧《洪湖赤卫队》,在1959年建国10周年的时候,当时中国有一批歌剧像《柯山红日》等等,包括《洪湖赤卫队》都是那个时期的,向国庆10周年献礼的时候唱的,打动了很多的人,也就是真声比较多的一种唱法,非常有魅力,比方说女主角韩英一首非常著名的在牢房里面的唱段,其中有几句是这样唱的(演唱……)(掌声……),她是以真声为主的,非常有魅力,“文革”期间这部歌剧被打成“毒草”,自然没有演。我记得在1983、1984年的时候,这一部戏恢复上演了,我非常兴奋,小时候那些主要唱段我都能背,重新演这是非常令人兴奋的事情,我早早地在剧场外面等着。在此之前,听说王玉珍老师复出以后,现在唱的调比原来的调要高大二度,我们大家知道,《洪湖赤卫队》韩英的所有唱段都是F调,全剧设置的最高音只是到g2,但是它有歌剧中戏剧冲突所需要的紧张度,为什么有呢?它是以真声为主的。我听说,“文革”以后提高大二度唱G调,所有唱G调,要到a2了。我还听说,整个舞台剧的对白是用普通话来说而不是原来的湖北话,所以,我当时有一种期待。幕布拉开了,赤卫队出现,然后在韩英、秋菊第一次出场的时候,她们有一个对唱,就是那首非常著名的《洪湖水浪打浪》,原来王老师唱“洪湖水浪打浪”是这样的(演唱:洪湖水呀浪呀嘛浪打浪啊,洪湖岸边是呀嘛是家乡啊),这是非常柔和,非常美的一种唱法。王老师这次出场的时候唱的就不一样了,(演唱:洪湖水呀浪呀嘛浪打浪啊,洪湖岸边是呀嘛是家乡啊),我没有夸张,但是你去细细品味,这种唱法跟原来的唱法是不是一样的?是不是前面的唱得更真情一些、更流畅一些、更自然一些、和观众贴得更近一些?在牢房里面唱更明显(演唱:那天大雪纷纷下……)是不是这一种更好一些?说到这里我想起一个故事,就是我原来在武汉音乐学院,刚进校的时候我听说有这样一个故事,我们一位唱美声的老师为农民服务,她用美声唱法唱了一首《兰花花》,她是这样唱的:(演唱……)(掌声……),这是美声唱法,我不是说一会儿说矛,一会儿说盾,不是这个意思,我是在分析,哪一种最合适,哪一种唱法对这个作品诠释得更准确。声音好比是一个调色板,根据不同的需要来着色。当然对演唱者的要求更高。《兰花花》应该是直接这样唱的(演唱……),是不是更好?(掌声……)。这种直接性决定了这种冲击力比较强。说到这儿我又想起一个相反的例子,我们在音乐学院教学的时候,在二年级下学期三年级的上学期往往给女高音唱一首叫《我亲爱的爸爸》的歌,这是意大利作曲家普契尼的独幕歌剧《佳尼·斯基基》中的唱段,(演唱……)是这么唱的,但是我们民族声乐的同学也要学美声的一些歌,其中包括这首歌,我记得有一个学生是用普通话唱的,用中文唱的,我这里不是讲用普通话唱好与不好的问题,用普通话唱更好还是用原文唱更好,这个问题一直有争论。但按照我的理解,对于老百姓来讲我觉得用中文唱是最合适的,很多老师为西洋的歌剧在中国的普及做了巨大的贡献,他们往往用中文来唱,这不是讲用哪种语言来唱,而是风格。比方说我们有一个学生唱最后一句“爸爸,我求求你”用中文唱是这样的(演唱:爸爸,我求求你…),这位同学为了做到字正腔圆,她是这样唱的(演唱:爸爸,我求求你…)(笑,掌声……)这个不合适。这样的例子太多了。还有一个例子:像青歌赛的第一届冠军得主叫刘捷,他唱了一首非常著名的歌叫《祖国慈祥的母亲》,唱得非常好,获得了专业组第一名,后来他唱了一首叫《十五的月亮》,他是这样唱的(演唱:十五的月亮,照在家乡,照在边关,宁静的夜晚,你也思念,我也思念…),这个有点像做报告一样,这样有距离感。可是你稍微变一点(演唱:十五的月亮,照在家乡,照在边关,宁静的夜晚,你也思念,我也思念…)(掌声……)稍微变一下,是不是更亲切一些?答案从大家的掌声中告诉我了。

老的民歌唱法也叫原生态唱法,现在大家都非常熟悉,自从去年青歌赛原生态的歌曲搬到了青歌赛的赛场上,大家可能有所了解,或者从星光大道的阿宝唱的歌中领略到了原生态的这种优美的歌声。但是在早些年,我记得在毛泽东诞辰100周年的时候,看了一部电视片《中国出了一个毛泽东》,真没想到,片头太好了:一轮红日冉冉升起,一个非常好的声音让我一下子眼泪夺眶而出(演唱:东方红,太阳升,中国出了个毛泽东),这种感觉非常好,这就是艺术的原生态,唱得多好啊。《东方红》在我们这个年龄是听了很多次了,很庄重的,听到了这个(原生态的《东方红》),一个这样的略带沙哑的原生态高腔,太美了!后来我们策划了一台晚会,把当时唱这首歌的陕北民歌手王向荣请了过来。我特别喜欢陕北的这种歌声。后来又出现了像阿宝这样非常优秀的歌手,可以这么说,去年青歌赛最亮丽的风景线就是原生态的唱法,有更多的优秀人才正在被挖掘。老的唱法还有很多,由于时间的原因,现在就介绍到这里。

第四种:新民歌唱法,这是什么含义呢?就是演唱者用西洋的发声方法,有的说是用科学的发声方法,这话是不对的,这个说法肯定不对,我们民族有这么好的歌唱家,有这么好的戏曲大家,你能说他不科学吗?我这里说一个相反的例子:请大家回忆一下,根据大家听歌、听戏的经历来看,有哪一位60岁的、女的美声歌唱家在舞台上非常活跃的,有哪一位?好像找不到,但是60岁的、70岁的民歌歌唱家就有。你们说美声是科学的,是,它本身就是科学的,但是其他的唱法唱得好也是非常科学的。所以,用西洋的发声方法唱带有民族风格的歌曲,叫新民歌唱法。从中央到地方,大量的师范院校、音乐学校、还有大学里面的艺术系培养学生的时候几乎是这第四种方法,这是科学的,又带有美声的声音作为基础,然后在一起结合,这是西洋美声和中国民族特点的民歌唱法所结合。这方面的歌唱家很多,像李谷一、彭丽媛、殷秀梅、宋祖英等,有很多的男声像胡松华、吴雁泽老师等,他们唱得非常好,比如吴雁泽老师唱的《再见了大别山》,也是属于第四种唱法,(演唱“清风牵衣袖,一步一回头……”)(掌声……)这种方式就是西洋发声和浓郁的民族唱法相结合的。如果用美声唱法唱可能是这样的(演唱:一步一回头),声音比较圆,这样不是不可以,但是风格就不太对了。吴老师唱得非常好,是我们中国民族男高音效仿的榜样,是用美声的发声又有民族的风格。说到这里,我有一首自己写的歌,1983年写的。1983年中英谈判,决定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不久,我看到一首歌词叫做《清清的泉水向南流》,我觉得非常好,可以用广东的风格、广东音调来写,但是完全不懂广州话,怎么办呢?我就去问带我女儿的老太太,我女儿两岁的时候上不了幼儿园,是她带着。老太太是广州人,70多岁了,我请教她,广州话说“九龙”怎么说?因为这个歌词里面有“九龙”两字。她说:九龙(广州话),我问她香港怎么说?她说:香港(广州话)。“九龙”放慢说往上走是四度,下来就是五度。还有一个重要的就是粤剧,在“文革”期间我曾经看过粤剧《沙家浜》,我连续看了三场,一场是一毛五分钱,我花了四毛五,我连续看了三场。别的我没有记住,就记住了红线女老师那种委婉、清脆、嘹亮的唱腔,(演唱……),有很深的印象,我写了这首《清清的泉水向南流》,我来唱一下,可能不太像,我的广东话不好,好在台下的广州人不太多,第一段用普通话唱,第二段用广州话唱。(普通话演唱……)(掌声……),(广州话演唱……)(掌声……),唱法是第四种唱法。

接下来给大家介绍一下通俗唱法。我记得在将近20年前,《文摘报》上有一则消息说:我国著名女高音歌唱家某某教授在谈到流行歌曲的时候,她是这样说的:所谓的流行歌曲就是大家在择菜、洗菜、洗衣服的时候那种哼哼唱唱,不同的就是把上述状态唱的歌拿到舞台上去唱,并且还一夜走红,她的意思说流行歌曲是不科学的,这是在20多年前的时候。可是我在研究流行歌曲的时候,之前有很多的探索和实践。研究了以后我觉得流行歌曲不但具有它的科学性,同样也有一些艺术含量是很高的。根据不同的需要而来的,不是说一定要高品位,尤其是对大众化没有必要全部要求高品位,也有比较复杂的。但是老百姓不一定喜欢。所以,各个层面的人有不同层面的需求,流行歌曲是最大众的,在25年前有一个统计,喜欢高雅音乐的人5%,喜欢流行音乐的人90%以上。现在这个比例结构是否变了,我不知道,但是我相信这个结构不会有大的变化,喜欢流行歌曲是很自然的一件事情,但是在1980年的时候围剿了流行歌曲,后来才有了很大的改变。在研究流行歌曲的时候,前面的就不讲了,流行歌曲它至少有这么几种讲究:第一,它也要讲究运气,所谓气为声之本。第二,对于所有唱者,今天所讲的就是一个“唱”字,凡唱者肯定有互通的地方,都要讲究用气,都要讲究咬字,这是共同的,流行歌曲它也是要讲究呼吸,比方说刚才谈到的那位《再见了大别山》的作者、我的老校友雷远生写的另一首歌叫《离别情》是这样唱的(演唱……),中间很多的声音都断了,但是气没有断,这叫做声断气不断,这个就要求有很好的呼吸控制。(演唱《离别情》)这是没有换气的,如果是换气的是这样的(演唱《离别情》)也不是不可以,但是大家仔细听听,每一处区别是很小的,声断气不断,有的人说流行歌曲好唱,只要学了美声就可以唱了,这话不对。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在学校学过的,美声唱法或者民族唱法,还有一种就是模仿,也有很好的歌手。不管是学过声乐的,还是从来没有学过而模仿的唱者,整体而言,在唱流行歌曲时都得学习,对于前者来讲要学习它的风格,对于后者来讲,要学习演唱技巧,演唱技巧有很多,其中气为声之本,这是非常重要的。

开始以为流行歌曲好唱,比方说当年有一首歌叫《心愿》,碰到这样的问题(演唱“我们对着太阳说,向往不会改变……”)风格不对,找不到感觉,后来一直练,把声音拉直,还有流行歌曲所需要的位置,这是很难的。在武汉我是第一个唱费翔《故乡的云》,开始唱的时候有一些难度,(演唱……)声音很圆,很好听,但是所有的流行歌者不同意,他们说没有这么长,再短一点,还是不对,(演唱……)这样又不对,太短了,其实很难唱的,唱了很长时间才唱对(演唱……)(掌声……)。

这种声断气不断是很难的,需要很多的技巧,要很好地学习,很好地模仿。流行歌曲第二个讲究,至少要讲究打开喉咙。打开喉咙,大家知道吗?至关重要的就是喉咙要打开,别急,歌唱有三大要素:无论是美声、民族、通俗,第一是打开喉咙。可以这么说歌唱的发声是很简单的,为什么?人家说唱歌发声最难。有一些人说的非常悬乎,实际上一位优秀的老师和一位不笨的学生,他们如果配合得非常好,发声不是难事,其实很简单的,它就几个要点,搞清楚就好了。但是把歌唱好是非常难的,音准、节奏,都很难,怎样去表现这首歌,既要好听,又要动人,最高境界是要动人,发声没有那么复杂。从发声会讲到,有的人唱歌脖子很紧,下巴也很紧,喉咙没有打开,我全部经历过,因为我嗓音条件不是很好,我在学习声乐的过程当中非常艰难,所有的毛病我都有过。后来我在学习中知道,除了打开喉咙以外牙关松开也是至关重要的。这两点是讲的上面的,而下面的呼吸是最关键的。

记住这三点:一个是打开喉咙、一个是松开牙关,一个是用上气。而用气的时候也不简单,当你抬重物的时候,腹部肌肉就紧张,歌唱的时候就需要这方面的紧张,保持这种紧张。歌唱需要很好地呼吸,艺术性歌唱所需要的呼吸,很简单,就是打开喉咙,松开牙关,用上气。我们在学习声乐的时候老师告诉我们呼吸有三种方式:一种是胸式呼吸法,一种是腹式呼吸法,最好的一种是胸式和腹式结合的方法。可我在当老师的后半段却不这样认为,我们来做实验,方法很简单,就是当你抬重物的时候,腹部及其周围的肌肉群紧张,用上劲,你的裤带是紧的就行了,就这么简单。为什么?因为当我们吸满气的时候,隔开肺部和下面肌肉群中间的一个肌肉,是横膈膜,当你吸满气以后,到这里来,如果没有加以控制的话,唱一句就没气了,下面肌肉群它的功能就是把这个横膈膜拉住。(演唱《故乡的云》)就是把它的横膈膜拉住,尽可能使它保持歌唱所需要的力度,这是非常重要的。现在是牙关松开,喉咙打开,咱们来一起试一试。牙关打开有一股凉气通过这儿,预备,起,再来一次,预备,起,歌唱就是这种状态,无论什么唱法都是这种状态,当然唱不同的作品有不同的需要,根据不同的需要来调整口腔的状态。但是吸气一定是这样的。我们在教学当中发现,你怎么吸就怎么出来,说起来这么简单,做起来非常难。把歌唱好其实很难,但是发声没那么难,大家相信我所说的,不是看不见的,摸不着的。记住这三点:牙关松开、喉咙打开、用上气就行了。打开喉咙对美声唱法重要、对民族唱法重要、对通俗唱法同样也很重要。

比如说刘欢当年唱的《便衣警察》就是打开喉咙唱的。(演唱……)(掌声……)

再比方他当年唱的《心中的太阳》也是打开喉咙的,如果不打开喉咙,那么多的a2怎么唱啊?必须打开喉咙、松开牙关、用上气唱就可以了。(演唱……)(掌声……)

比方说有一女声在唱《我热恋的故乡》的时候,(掌声……)唱的味道非常好,然后到后面唱不出来了,为什么?因为牙关没有松开,喉咙没有打开,气没有用上,声音又过于往前唱。要这样(演唱……)要整个往后唱,这个就是具体的方法。说到这儿,使我想起了1988年在四川成都开了一个三院校的声乐交流会,哪三院呢?有西安音乐学院、四川音乐学院、武汉音乐学院开了一个声乐教学研讨会,在那一次会议上我第一次讲怎么唱流行歌,我没有想到那些老教师非常喜欢。当我讲和唱的时候引起了大家的注意。我当年是最年轻的老师,邀请我去给他们的学生上课,其中一个老师说:姚老师,您昨天所讲的打开喉咙,美声唱法、民族唱法、通俗唱法它们有什么不同?我突然想起来了,我前面谈到《我热恋的故乡》最后一句叫做“地肥水美”我现在用三种唱法来给大家唱一下(演唱)这是第一种,这是美声;(演唱……)这是第二种,这是民族唱法;第三种是通俗唱法(演唱……)(热烈掌声……)。三种唱法旋律、音高一样,但是唱法不一样。各有各的特点。第一种美声唱法是,吸满气以后,气往上走,声带有一个小小的缝,使声带发生振动,从而产生了基音,通过喉腔、咽腔、鼻腔、喉腔总体共鸣,呈抛物线式地往前唱。(演唱……)第二种也是这样的,但是管要小一些,(演唱……)第三种不是往前唱的,而是倒过来往后唱的。(演唱……)所以,在这个基础上加上一个好的呼吸,一个牙关松开,一个喉咙打开,具备这几个好的条件,从发声上来讲没有太大的问题。

第三个讲究,流行歌曲也讲究鼻腔共鸣。这里所说的鼻腔共鸣跟美声、民族不太一样。主要是讲鼻腔作为一个主要的行腔的手段。比如邓丽君很多的歌(演唱“天涯呀海角,觅呀觅知音……”),这种是鼻腔为主行腔的。(演唱“你问我爱你有多深,我爱你有几分……”)这也是把鼻腔作为行腔的手段。比如说著名的日本歌星叫佐田雅志唱的《浪花里飞出欢乐的歌》(演唱“松花江水波连波……”),他唱得有一种神秘的、飘逸的美。

第四个讲究,流行唱法也要有宽广的音域。例子就相当多了,各种唱法都有,很多艺术性很强的需要方法,比如说苏芮唱的一些电视剧的主题曲和插曲都很难,难度很大。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和模仿中才有自己的东西。

第五个,流行唱法也讲究声音的高位置,女声当中是非常明显。比如说邓丽君唱得非常好。以真声为主,假声为辅的女声是这样的。所谓声音高位置学问实际上是一个真假声比例的学问。掌握了真假声的比例,你唱什么歌,什么风格的歌,用什么比例去唱它,这个至关重要,实际上比例掌握好了,声音的位置就高了,声音的高位置是从事声乐的人一辈子所追求的。实际上就是真假声的比例。所以,流行歌曲演唱也不例外。

流行歌曲就简单地介绍到这儿,在结束这一段之前,我想完整地唱一首我1996年写的一首歌,这首歌前面讲的五种讲究都用上了。这是11年前有一部电视连续剧叫《汉口往事》,导演是巴特尔,主题歌叫《重锣重鼓重真情》,是何赛飞主演的,她扮演一个新中国成立前的京剧演员,这个女主角先后与四个男人的故事。它的歌词是这样的:事如芳草春常在,人似浮云不留影,淡云淡月淡恩怨,重锣重鼓重真情,好梦由来最易醒,好戏唱罢最揪心,风雨红尘悲离合,飘絮名利泪偷零,风流梦,累虚名,沧桑曲,不堪听,夕阳犹照短长亭,荣辱未了梦已惊。(演唱……)(热烈掌声……)。这些是关于流行歌的。

总体来讲,我们讲三种唱法或者多种唱法,它们共同的是四个字:情、声、气、字。大家知道,我不解释了,不同的也是四个字:比例、部位。比例是什么?也就是讲的真假声的比例。每一种唱法的比例不一样,每种唱法的部位也不一样。如果把声音分为前、中、后部位,每一种的部位是不一样的。三种唱法就讲到这里。

');" class="a2">收藏

深圳市民文化大讲堂(上、下册)

主持人:声乐艺术是一种大家容易接受的艺术表现形式,不同的文化层次对声乐艺术有着不同的理解,不同的理解又对声乐艺术的审美带来很大的差异,为了更好地欣赏声乐艺术,提高声乐艺术的欣赏水平,今天我们特别邀请到了我国知名的声乐教育家、歌唱家、作曲家姚峰老师,大家欢迎!

欢迎您,姚老师,特别是我们的大讲堂的主题歌也是姚老师创作的,非常感谢您。在开始之前我想先串讲一段非常简单的小故事,是三年前一个残联晚会,一个非常感人的故事,我接触了一个残疾人朋友,是个女孩,双目失明,什么都看不到,非常贫困,但她非常热爱演唱,没有老师指点苦于无法进步,这样独自摸索了很久以后,她终于鼓足了勇气,她说可能这个决心下了很久以后去给她心目中的老师打电话,而这个人当时是文化局的一个官员,是一个作曲家,他也非常忙,但是听到请求之后这位老师就答应了,而且不仅仅是口头答应,只要是自己不出差,就会把残疾的朋友接到自己家里去上课,进行指导,这样持续了大概几年时间,这位残疾朋友终于后来获得了华南地区残疾人青年歌唱大赛广州赛区一等奖。而这位老师就是姚峰先生。姚峰先生创作了很多我们非常喜爱的歌曲,所以我们见到他非常高兴,一个能够创作出美丽歌曲的人他的内心一定是十分美好的,再次感谢姚老师。我们今天的主题就是美声、民族、通俗唱法之异同。

姚峰:我们讲的所谓三种唱法:美声、民族、通俗,实际上就一个字“唱”,凡与唱有关的所有唱法,除了这三种以外还包括中国戏曲唱法、原生态的唱法等,我都会谈到,都会做一些演唱,纵向地进行介绍,横向地进行比较。

自从中央电视台在第二届青歌赛的时候把唱的这些歌分成美声、民族、通俗唱法以来已经有20年的历史了,这20年当中我们中国老百姓对什么是美声、什么是民族、什么是通俗唱法的名称非常熟悉了,但是什么是美声、什么是民族、什么是通俗?它的唱法应该是怎样的,却不一定每一位都清楚。

首先给大家介绍美声唱法。相对而言美声唱法与老百姓距离比较远一些,曲高和寡。美声唱法是高雅艺术的一种,源于300多年前的意大利的佛罗伦萨,“美声”是讲美好的歌唱的意思。一般人以为,美声唱法只讲究美好的声音,其实不然,我们深入了解以后,除了有一个好的声音以外,其实它还包括唱的全部,也就是它的咬字吐词、还有情感的表达、舞台表演,方方面面都很讲究,BEL CANTO翻译成中文就是美声唱法。美声唱法最初的形态是属于教堂里面唱诗班的,声音要求非常柔和,跟我们今天的声音听起来不一样。非常柔和的声音,同时音域也不宽。那个时候声音是什么样子的呢?我们翻开意大利歌曲集:第一首歌叫《阿玛丽利》,第五首还是第六首叫《我亲爱的》,意大利语叫做Caromioben,大家听听那时候的声音是什么样子的。(演唱……)

有朋友就说了,姚老师这个声音好像还好听,但是不过瘾,不高亢,不明亮,其实这种认识是一种误区。我们在学校的时候往往跟学生讲:那个时期的音乐就是这样的,就是非常柔和的,美声唱法最初的形态就是柔和的,而不仅是一味追求音高,追求音量。(示范……)这是不对的。从感情出发也不能这么唱的,Caromioben翻译成中文是“我亲爱的”。我们一般说话的时候是:我亲爱的(柔和),不可能是我亲爱的(大声的),这肯定不对。为什么美声唱法往往掌握不好呢?其实,是由于不太准确的用声造成的。

可以这么说,一部世界声乐发展史往往是和一部世界器乐发展史紧密相连的,这句话很重要。这句话什么意思?就是说,伴随着器乐的发展,声乐也发展了。最初的器乐可能只是一个古钢琴来伴奏,古钢琴大家见过没有?在座有见过的吗?没有。不但你们没有见过,我原来也没有见过。只是两年前我见过了,在德国的时候见过的,而且我还弹过。在这之前我并没有见过,但是我知道古钢琴的音色,从一些品牌的电子琴里面能够听到古钢琴的音色,这种音色非常纤细,非常柔,古钢琴至少有这么两个特点:第一,音量非常小;第二,没有延音踏板。弹过钢琴的人都知道,把延音踏板一踩,就能够延音。小孩小,完全不用踏板,古钢琴没有踏板,而且音量也非常小。然后在古钢琴的基础上加上了弦乐,或者是三重奏、或者是五重奏等,往后有一个小乐队,再往后是我们有一个双管式的乐队、再往后是一个超大型双管式的乐队,也就是三十几人、五十几人、七十几人、100多人的乐队,而歌唱者的演唱基本形态是不用话筒的,那么怎么办?两个办法:第一个办法是扩大音量;第二个办法就是所谓声音的高位置,这也是我们声乐当中老师每天要说到的声音位置要高。声音,歌唱者要穿过乐队的墙使最后一排的人都能够听到,必须具备一个宏大的音量和具备一个比宏大音量还要重要的声音的高位置。声音为了适应你的嗓音,声音适应刚才讲的这种结构,你必须改造声音本身。所以,声乐发展了。为什么?器乐越来越多,材料也日新月异,它发展了,声音需要宏大的时候非常宏大,声音要穿过乐队这巨大的墙,甚至还有100多人的合唱队,歌剧演员必须具备这样的条件,所以,声乐就这样发展了。可以这样说一部声乐发展史往往是一部器乐发展的历史。在100多年前,200多年前的时段,那时候有了清唱剧,也就是歌剧的最初形态,歌剧的雏形。在歌剧的时期,声乐变了,声乐的质量也变了,不太一样。比方说意大利作曲家唐尼采蒂(音)的歌剧叫做《爱的甘醇》。有一段是男主角的咏叹调叫《偷洒一滴泪》,我唱一下,大家听听。(演唱……)(掌声……)

这个跟刚才的形态不一样,咱们再往后,离今天越来越近了,很多意大利的歌曲像《我的太阳》等等,它又不一样了,唱法也不一样了,大家知道帕瓦罗蒂、普拉西多·多明戈、荷赛·卡莱拉斯是世界三大男高音,他们唱的歌用声又不一样了,比方说:(演唱……)(掌声……)

这个感觉不太一样。我们知道中国戏曲分行当,京剧分生、旦、净、末、丑,这是一个大行当,细分的话还有很多,比方说生就分老生、小生、武生等,这是一个大行当。中国戏曲分行当最多的是哪个?没有知道的吗?这里有武汉人吗?武汉人说某某人有本事的时候怎么说?他会说:“这个人挺有板眼的”(武汉话)。板和眼恰好是中国戏曲最古老的节奏形态。京剧在中国的发展历史上吸收了很多的艺术精华,它的来源最主要的是来自这么几个:湖北的汉剧、安徽的徽剧、陕西的秦腔。湖北的汉剧是中国戏曲里面行当最多的,有10个,一是末,十是杂,形容某人有本事说,他行,一末带十杂都行。这末、杂讲的就是汉剧的行当。美声唱法它不叫行当,它叫什么呢?叫声部,有女高音声部、女中音声部、女低音声部、男高音声部、男中音声部、男低音声部,它有六个声部,这六个声部如果还要细化的话,比方说女高音,它有花腔女高音、抒情女高音、戏剧女高音、戏剧兼抒情女高音、或者抒情兼花腔女高音等等。兼有某某一种的,这是很多的。世界上还有一种叫全能女高音,也就是说,女高音的所有的歌剧角色都能唱,它的代表人物就是已经去世的西班牙女高音卡拉斯,她唱得非常好,她演了《蝴蝶夫人》、《茶花女》等,她是全能女高音。但是历史上还有一种女高音声部,它把发声技巧发挥得很丰富,发挥得淋漓尽致。我们听不到的、技巧最高的一种女声历史上有过,不是男声唱的也不是女声唱的,也就是说不是女人唱的也不是男人唱的,历史上叫做“阉人歌唱家”。为什么“阉人歌唱家”能够把这个花腔女高音的技巧发挥到极致呢?可能是由于他们具备男人的体魄,女人的嗓音。所以,有这种能力。可惜这些声音没有唱片留下来。

这一部分美声唱法就简单地介绍到这里。在这一段结束之前我想为大家唱一首歌,因为美声唱法在300多年的历史上有很大的变异,结合我们中国来讲,我们有中国式的美声唱法,在世界上来讲,有法国唱法、德国唱法、意大利的唱法。我们在教学当中或者在声乐爱好者探讨当中时常有这样的问题:为什么美声唱法产生于意大利呢?在我看来,可能有这么两个原因:第一,意大利语它的元音非常少,只有五个元音。从训练的角度出发,我们只要训练好这五个母音就行了,这基本上就达到了歌唱的要求。这仅仅从发声来讲。第二,我觉得可能是它与发音的部位有关。我曾经与一位意大利的朋友朗诵过《我的太阳》,我说:请您朗诵一下《我的太阳》。他开始没有懂我的意思。他不知道,他就开始朗诵了。他跟美声唱法所要求的声音的走向,声音的靠前靠后非常相像,就是在中部,不是靠前的。这个往往我们的同学不知道,他们会把字念得很清楚,这不是美声唱法,为什么不是?因为意大利没有这样说话的,这个像什么语言啊?像日语,其实这不是日语,而是日语的发声的部位,如果把声音分成前、中、后的话,意大利语处于中间的部位。日语是非常靠前的,日语的靠前特别像我们江、浙地区的语言那种靠前。你比方说把日语和上海话连起来说,大家听听是不是这样(……),全部在前面,所以当我们唱《蝶恋花》的时候,如果知道这个就非常容易了,(演唱……)这个靠前恰好是语言所需要的,也是声音所需要的。而意大利语言不会是这样的,它实际上不是这样的,既然不是这样,元音只有五个,中部发音特别适合演唱所需要的声音要求。在这一段结束之前我给大家唱一首我写的《又见西柏坡》,形态是基本上一样,但是在行腔当中有不同的要求,请大家听听:(演唱……)(掌声……)

接下来我向大家介绍民族唱法。我国有56个民族,各个民族有的有自己的语言,有的民族有自己的文字,但没有56种文字,各地有各地的方言,而不同的语言就产生不同的音乐。我自己是一个曲作者,多数的歌曲,特别是民歌一定是依字行腔的。美声不一定,流行的写作也不一定,特别是民歌一定是依字形腔的,我写的那一些歌没有相同的,那种创作方式一听是姚峰创作的,但是没有两首是一样的,主要是依字行腔,这个我下面还要说。

民族唱法对声音的要求叫做甜、脆、圆、润、水。这是老百姓对声音的一种基本要求,当然各自的也不一样,民族唱法至少要分四种。第一种是戏曲唱法、第二种是曲艺唱法、第三种是老民歌唱法(也叫原生态唱法)、第四种是新民歌唱法。实际上,如果我们把它细分的话还有很多的唱法,但至少有这么四种。下面我介绍一下,做一个比较。

首先介绍民族唱法中的戏曲唱法。这种唱法是什么含义呢?就是作曲家用地方戏曲或者京剧作为音乐创作的素材,创作出带有浓郁戏曲风格的歌曲,演唱者再用符合浓郁戏曲风格特点的方式进行演唱。

比方说大家所熟知的有一首歌叫《故乡是北京》。我们听到过李谷一老师唱的版本,我也听过还有一些唱京剧的老师的版本,比方说:(演唱……)(掌声……)这个是歌,我这里所强调的是歌,而戏本身不是这样唱的,这里有爱好戏曲的请举手,(有人举手),不太多。如果用戏来唱这一段可能是另外一种味道,比方说:(用戏曲唱法演唱……)(掌声……)大概是这样的。你看发声的状态不一样、行腔的方式不一样、它的颤音也不一样。老生有老生的唱法,黑头有黑头的唱法,比方说老生,老生是整个靠前一些,管要小一些。比如说:(演唱……)老生是比较靠前的,黑头是不一样的,整个声音往后一些,这里我想完整地给大家唱一段黑头李勇奇的唱段(演唱……)(掌声……)用声不一样。从大家的掌声来分析,大家喜欢戏曲的多一些,掌声热烈一些。再比方说,像郭兰英老师大家非常熟悉,她唱得非常好,她唱过《白毛女》、《小二黑结婚》,最著名的、大家所熟知的歌剧是《白毛女》,用了很多戏曲的方式来唱,非常打动人。有一部歌剧叫做《小二黑结婚》,这是早年的歌剧,她演小芹,有一段唱词叫做“清粼粼的水,蓝莹莹的天……”,它是这样的:(演唱……)(掌声……),这是秦腔的方式,非常有魅力,很合她的特点。她唱的《我的祖国》是这样的:(演唱:一条大河波浪宽,风吹稻花香两岸……),这一个“岸”字婉转地、留那么一点地出来,非常有特点。戏曲唱法就简单地介绍到这里。

民族唱法的第二种唱法叫做曲艺唱法。这是什么含义呢?这是作曲家根据地方曲艺所提供的音乐素材创作出带有浓郁地方曲艺特点的歌,演唱者进行二度创作。

像这种作品非常多。二人转是非常好听的曲艺,吉剧跟它也有关,属于地方曲艺。早年我在学习的时候有一首歌印象非常深,就是郭颂老师写的《新货郎》,这是东北味的,东北二人转。(演唱……)(掌声……)。

再比方说,像王昆老师,原来东方歌舞团的团长,她唱了很多的歌曲,有一部秧歌剧叫《夫妻识字》,这是根据陕北道情的音调所写的。比方说:(演唱……)(掌声……)。

民族唱法的第三种是老的民歌唱法,什么含义?就是女声以真声为主的一种唱法。这种唱法长期以来在歌坛上引起争论,叫做土洋之争,从1950年开始一直到1979年,一共29年当中,中国歌坛上一直存在着土洋之争。民族唱法说美声唱法:什么美声唱法啊,不就是口里含着萝卜,说话不清楚。就是贬它。美声唱法也说民族唱法怎么怎么不好,也是贬低。这样长期以来的土洋之争,到1979年就不争了,为什么不争了呢?因为流行歌曲来了。所以,他们枪口一致对外就对准流行歌曲。老的民歌唱法在我看来非常有特点。比方说,像王玉珍老师,大家知道她首唱歌剧《洪湖赤卫队》,在1959年建国10周年的时候,当时中国有一批歌剧像《柯山红日》等等,包括《洪湖赤卫队》都是那个时期的,向国庆10周年献礼的时候唱的,打动了很多的人,也就是真声比较多的一种唱法,非常有魅力,比方说女主角韩英一首非常著名的在牢房里面的唱段,其中有几句是这样唱的(演唱……)(掌声……),她是以真声为主的,非常有魅力,“文革”期间这部歌剧被打成“毒草”,自然没有演。我记得在1983、1984年的时候,这一部戏恢复上演了,我非常兴奋,小时候那些主要唱段我都能背,重新演这是非常令人兴奋的事情,我早早地在剧场外面等着。在此之前,听说王玉珍老师复出以后,现在唱的调比原来的调要高大二度,我们大家知道,《洪湖赤卫队》韩英的所有唱段都是F调,全剧设置的最高音只是到g2,但是它有歌剧中戏剧冲突所需要的紧张度,为什么有呢?它是以真声为主的。我听说,“文革”以后提高大二度唱G调,所有唱G调,要到a2了。我还听说,整个舞台剧的对白是用普通话来说而不是原来的湖北话,所以,我当时有一种期待。幕布拉开了,赤卫队出现,然后在韩英、秋菊第一次出场的时候,她们有一个对唱,就是那首非常著名的《洪湖水浪打浪》,原来王老师唱“洪湖水浪打浪”是这样的(演唱:洪湖水呀浪呀嘛浪打浪啊,洪湖岸边是呀嘛是家乡啊),这是非常柔和,非常美的一种唱法。王老师这次出场的时候唱的就不一样了,(演唱:洪湖水呀浪呀嘛浪打浪啊,洪湖岸边是呀嘛是家乡啊),我没有夸张,但是你去细细品味,这种唱法跟原来的唱法是不是一样的?是不是前面的唱得更真情一些、更流畅一些、更自然一些、和观众贴得更近一些?在牢房里面唱更明显(演唱:那天大雪纷纷下……)是不是这一种更好一些?说到这里我想起一个故事,就是我原来在武汉音乐学院,刚进校的时候我听说有这样一个故事,我们一位唱美声的老师为农民服务,她用美声唱法唱了一首《兰花花》,她是这样唱的:(演唱……)(掌声……),这是美声唱法,我不是说一会儿说矛,一会儿说盾,不是这个意思,我是在分析,哪一种最合适,哪一种唱法对这个作品诠释得更准确。声音好比是一个调色板,根据不同的需要来着色。当然对演唱者的要求更高。《兰花花》应该是直接这样唱的(演唱……),是不是更好?(掌声……)。这种直接性决定了这种冲击力比较强。说到这儿我又想起一个相反的例子,我们在音乐学院教学的时候,在二年级下学期三年级的上学期往往给女高音唱一首叫《我亲爱的爸爸》的歌,这是意大利作曲家普契尼的独幕歌剧《佳尼·斯基基》中的唱段,(演唱……)是这么唱的,但是我们民族声乐的同学也要学美声的一些歌,其中包括这首歌,我记得有一个学生是用普通话唱的,用中文唱的,我这里不是讲用普通话唱好与不好的问题,用普通话唱更好还是用原文唱更好,这个问题一直有争论。但按照我的理解,对于老百姓来讲我觉得用中文唱是最合适的,很多老师为西洋的歌剧在中国的普及做了巨大的贡献,他们往往用中文来唱,这不是讲用哪种语言来唱,而是风格。比方说我们有一个学生唱最后一句“爸爸,我求求你”用中文唱是这样的(演唱:爸爸,我求求你…),这位同学为了做到字正腔圆,她是这样唱的(演唱:爸爸,我求求你…)(笑,掌声……)这个不合适。这样的例子太多了。还有一个例子:像青歌赛的第一届冠军得主叫刘捷,他唱了一首非常著名的歌叫《祖国慈祥的母亲》,唱得非常好,获得了专业组第一名,后来他唱了一首叫《十五的月亮》,他是这样唱的(演唱:十五的月亮,照在家乡,照在边关,宁静的夜晚,你也思念,我也思念…),这个有点像做报告一样,这样有距离感。可是你稍微变一点(演唱:十五的月亮,照在家乡,照在边关,宁静的夜晚,你也思念,我也思念…)(掌声……)稍微变一下,是不是更亲切一些?答案从大家的掌声中告诉我了。

老的民歌唱法也叫原生态唱法,现在大家都非常熟悉,自从去年青歌赛原生态的歌曲搬到了青歌赛的赛场上,大家可能有所了解,或者从星光大道的阿宝唱的歌中领略到了原生态的这种优美的歌声。但是在早些年,我记得在毛泽东诞辰100周年的时候,看了一部电视片《中国出了一个毛泽东》,真没想到,片头太好了:一轮红日冉冉升起,一个非常好的声音让我一下子眼泪夺眶而出(演唱:东方红,太阳升,中国出了个毛泽东),这种感觉非常好,这就是艺术的原生态,唱得多好啊。《东方红》在我们这个年龄是听了很多次了,很庄重的,听到了这个(原生态的《东方红》),一个这样的略带沙哑的原生态高腔,太美了!后来我们策划了一台晚会,把当时唱这首歌的陕北民歌手王向荣请了过来。我特别喜欢陕北的这种歌声。后来又出现了像阿宝这样非常优秀的歌手,可以这么说,去年青歌赛最亮丽的风景线就是原生态的唱法,有更多的优秀人才正在被挖掘。老的唱法还有很多,由于时间的原因,现在就介绍到这里。

第四种:新民歌唱法,这是什么含义呢?就是演唱者用西洋的发声方法,有的说是用科学的发声方法,这话是不对的,这个说法肯定不对,我们民族有这么好的歌唱家,有这么好的戏曲大家,你能说他不科学吗?我这里说一个相反的例子:请大家回忆一下,根据大家听歌、听戏的经历来看,有哪一位60岁的、女的美声歌唱家在舞台上非常活跃的,有哪一位?好像找不到,但是60岁的、70岁的民歌歌唱家就有。你们说美声是科学的,是,它本身就是科学的,但是其他的唱法唱得好也是非常科学的。所以,用西洋的发声方法唱带有民族风格的歌曲,叫新民歌唱法。从中央到地方,大量的师范院校、音乐学校、还有大学里面的艺术系培养学生的时候几乎是这第四种方法,这是科学的,又带有美声的声音作为基础,然后在一起结合,这是西洋美声和中国民族特点的民歌唱法所结合。这方面的歌唱家很多,像李谷一、彭丽媛、殷秀梅、宋祖英等,有很多的男声像胡松华、吴雁泽老师等,他们唱得非常好,比如吴雁泽老师唱的《再见了大别山》,也是属于第四种唱法,(演唱“清风牵衣袖,一步一回头……”)(掌声……)这种方式就是西洋发声和浓郁的民族唱法相结合的。如果用美声唱法唱可能是这样的(演唱:一步一回头),声音比较圆,这样不是不可以,但是风格就不太对了。吴老师唱得非常好,是我们中国民族男高音效仿的榜样,是用美声的发声又有民族的风格。说到这里,我有一首自己写的歌,1983年写的。1983年中英谈判,决定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不久,我看到一首歌词叫做《清清的泉水向南流》,我觉得非常好,可以用广东的风格、广东音调来写,但是完全不懂广州话,怎么办呢?我就去问带我女儿的老太太,我女儿两岁的时候上不了幼儿园,是她带着。老太太是广州人,70多岁了,我请教她,广州话说“九龙”怎么说?因为这个歌词里面有“九龙”两字。她说:九龙(广州话),我问她香港怎么说?她说:香港(广州话)。“九龙”放慢说往上走是四度,下来就是五度。还有一个重要的就是粤剧,在“文革”期间我曾经看过粤剧《沙家浜》,我连续看了三场,一场是一毛五分钱,我花了四毛五,我连续看了三场。别的我没有记住,就记住了红线女老师那种委婉、清脆、嘹亮的唱腔,(演唱……),有很深的印象,我写了这首《清清的泉水向南流》,我来唱一下,可能不太像,我的广东话不好,好在台下的广州人不太多,第一段用普通话唱,第二段用广州话唱。(普通话演唱……)(掌声……),(广州话演唱……)(掌声……),唱法是第四种唱法。

接下来给大家介绍一下通俗唱法。我记得在将近20年前,《文摘报》上有一则消息说:我国著名女高音歌唱家某某教授在谈到流行歌曲的时候,她是这样说的:所谓的流行歌曲就是大家在择菜、洗菜、洗衣服的时候那种哼哼唱唱,不同的就是把上述状态唱的歌拿到舞台上去唱,并且还一夜走红,她的意思说流行歌曲是不科学的,这是在20多年前的时候。可是我在研究流行歌曲的时候,之前有很多的探索和实践。研究了以后我觉得流行歌曲不但具有它的科学性,同样也有一些艺术含量是很高的。根据不同的需要而来的,不是说一定要高品位,尤其是对大众化没有必要全部要求高品位,也有比较复杂的。但是老百姓不一定喜欢。所以,各个层面的人有不同层面的需求,流行歌曲是最大众的,在25年前有一个统计,喜欢高雅音乐的人5%,喜欢流行音乐的人90%以上。现在这个比例结构是否变了,我不知道,但是我相信这个结构不会有大的变化,喜欢流行歌曲是很自然的一件事情,但是在1980年的时候围剿了流行歌曲,后来才有了很大的改变。在研究流行歌曲的时候,前面的就不讲了,流行歌曲它至少有这么几种讲究:第一,它也要讲究运气,所谓气为声之本。第二,对于所有唱者,今天所讲的就是一个“唱”字,凡唱者肯定有互通的地方,都要讲究用气,都要讲究咬字,这是共同的,流行歌曲它也是要讲究呼吸,比方说刚才谈到的那位《再见了大别山》的作者、我的老校友雷远生写的另一首歌叫《离别情》是这样唱的(演唱……),中间很多的声音都断了,但是气没有断,这叫做声断气不断,这个就要求有很好的呼吸控制。(演唱《离别情》)这是没有换气的,如果是换气的是这样的(演唱《离别情》)也不是不可以,但是大家仔细听听,每一处区别是很小的,声断气不断,有的人说流行歌曲好唱,只要学了美声就可以唱了,这话不对。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在学校学过的,美声唱法或者民族唱法,还有一种就是模仿,也有很好的歌手。不管是学过声乐的,还是从来没有学过而模仿的唱者,整体而言,在唱流行歌曲时都得学习,对于前者来讲要学习它的风格,对于后者来讲,要学习演唱技巧,演唱技巧有很多,其中气为声之本,这是非常重要的。

开始以为流行歌曲好唱,比方说当年有一首歌叫《心愿》,碰到这样的问题(演唱“我们对着太阳说,向往不会改变……”)风格不对,找不到感觉,后来一直练,把声音拉直,还有流行歌曲所需要的位置,这是很难的。在武汉我是第一个唱费翔《故乡的云》,开始唱的时候有一些难度,(演唱……)声音很圆,很好听,但是所有的流行歌者不同意,他们说没有这么长,再短一点,还是不对,(演唱……)这样又不对,太短了,其实很难唱的,唱了很长时间才唱对(演唱……)(掌声……)。

这种声断气不断是很难的,需要很多的技巧,要很好地学习,很好地模仿。流行歌曲第二个讲究,至少要讲究打开喉咙。打开喉咙,大家知道吗?至关重要的就是喉咙要打开,别急,歌唱有三大要素:无论是美声、民族、通俗,第一是打开喉咙。可以这么说歌唱的发声是很简单的,为什么?人家说唱歌发声最难。有一些人说的非常悬乎,实际上一位优秀的老师和一位不笨的学生,他们如果配合得非常好,发声不是难事,其实很简单的,它就几个要点,搞清楚就好了。但是把歌唱好是非常难的,音准、节奏,都很难,怎样去表现这首歌,既要好听,又要动人,最高境界是要动人,发声没有那么复杂。从发声会讲到,有的人唱歌脖子很紧,下巴也很紧,喉咙没有打开,我全部经历过,因为我嗓音条件不是很好,我在学习声乐的过程当中非常艰难,所有的毛病我都有过。后来我在学习中知道,除了打开喉咙以外牙关松开也是至关重要的。这两点是讲的上面的,而下面的呼吸是最关键的。

记住这三点:一个是打开喉咙、一个是松开牙关,一个是用上气。而用气的时候也不简单,当你抬重物的时候,腹部肌肉就紧张,歌唱的时候就需要这方面的紧张,保持这种紧张。歌唱需要很好地呼吸,艺术性歌唱所需要的呼吸,很简单,就是打开喉咙,松开牙关,用上气。我们在学习声乐的时候老师告诉我们呼吸有三种方式:一种是胸式呼吸法,一种是腹式呼吸法,最好的一种是胸式和腹式结合的方法。可我在当老师的后半段却不这样认为,我们来做实验,方法很简单,就是当你抬重物的时候,腹部及其周围的肌肉群紧张,用上劲,你的裤带是紧的就行了,就这么简单。为什么?因为当我们吸满气的时候,隔开肺部和下面肌肉群中间的一个肌肉,是横膈膜,当你吸满气以后,到这里来,如果没有加以控制的话,唱一句就没气了,下面肌肉群它的功能就是把这个横膈膜拉住。(演唱《故乡的云》)就是把它的横膈膜拉住,尽可能使它保持歌唱所需要的力度,这是非常重要的。现在是牙关松开,喉咙打开,咱们来一起试一试。牙关打开有一股凉气通过这儿,预备,起,再来一次,预备,起,歌唱就是这种状态,无论什么唱法都是这种状态,当然唱不同的作品有不同的需要,根据不同的需要来调整口腔的状态。但是吸气一定是这样的。我们在教学当中发现,你怎么吸就怎么出来,说起来这么简单,做起来非常难。把歌唱好其实很难,但是发声没那么难,大家相信我所说的,不是看不见的,摸不着的。记住这三点:牙关松开、喉咙打开、用上气就行了。打开喉咙对美声唱法重要、对民族唱法重要、对通俗唱法同样也很重要。

比如说刘欢当年唱的《便衣警察》就是打开喉咙唱的。(演唱……)(掌声……)

再比方他当年唱的《心中的太阳》也是打开喉咙的,如果不打开喉咙,那么多的a2怎么唱啊?必须打开喉咙、松开牙关、用上气唱就可以了。(演唱……)(掌声……)

比方说有一女声在唱《我热恋的故乡》的时候,(掌声……)唱的味道非常好,然后到后面唱不出来了,为什么?因为牙关没有松开,喉咙没有打开,气没有用上,声音又过于往前唱。要这样(演唱……)要整个往后唱,这个就是具体的方法。说到这儿,使我想起了1988年在四川成都开了一个三院校的声乐交流会,哪三院呢?有西安音乐学院、四川音乐学院、武汉音乐学院开了一个声乐教学研讨会,在那一次会议上我第一次讲怎么唱流行歌,我没有想到那些老教师非常喜欢。当我讲和唱的时候引起了大家的注意。我当年是最年轻的老师,邀请我去给他们的学生上课,其中一个老师说:姚老师,您昨天所讲的打开喉咙,美声唱法、民族唱法、通俗唱法它们有什么不同?我突然想起来了,我前面谈到《我热恋的故乡》最后一句叫做“地肥水美”我现在用三种唱法来给大家唱一下(演唱)这是第一种,这是美声;(演唱……)这是第二种,这是民族唱法;第三种是通俗唱法(演唱……)(热烈掌声……)。三种唱法旋律、音高一样,但是唱法不一样。各有各的特点。第一种美声唱法是,吸满气以后,气往上走,声带有一个小小的缝,使声带发生振动,从而产生了基音,通过喉腔、咽腔、鼻腔、喉腔总体共鸣,呈抛物线式地往前唱。(演唱……)第二种也是这样的,但是管要小一些,(演唱……)第三种不是往前唱的,而是倒过来往后唱的。(演唱……)所以,在这个基础上加上一个好的呼吸,一个牙关松开,一个喉咙打开,具备这几个好的条件,从发声上来讲没有太大的问题。

第三个讲究,流行歌曲也讲究鼻腔共鸣。这里所说的鼻腔共鸣跟美声、民族不太一样。主要是讲鼻腔作为一个主要的行腔的手段。比如邓丽君很多的歌(演唱“天涯呀海角,觅呀觅知音……”),这种是鼻腔为主行腔的。(演唱“你问我爱你有多深,我爱你有几分……”)这也是把鼻腔作为行腔的手段。比如说著名的日本歌星叫佐田雅志唱的《浪花里飞出欢乐的歌》(演唱“松花江水波连波……”),他唱得有一种神秘的、飘逸的美。

第四个讲究,流行唱法也要有宽广的音域。例子就相当多了,各种唱法都有,很多艺术性很强的需要方法,比如说苏芮唱的一些电视剧的主题曲和插曲都很难,难度很大。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和模仿中才有自己的东西。

第五个,流行唱法也讲究声音的高位置,女声当中是非常明显。比如说邓丽君唱得非常好。以真声为主,假声为辅的女声是这样的。所谓声音高位置学问实际上是一个真假声比例的学问。掌握了真假声的比例,你唱什么歌,什么风格的歌,用什么比例去唱它,这个至关重要,实际上比例掌握好了,声音的位置就高了,声音的高位置是从事声乐的人一辈子所追求的。实际上就是真假声的比例。所以,流行歌曲演唱也不例外。

流行歌曲就简单地介绍到这儿,在结束这一段之前,我想完整地唱一首我1996年写的一首歌,这首歌前面讲的五种讲究都用上了。这是11年前有一部电视连续剧叫《汉口往事》,导演是巴特尔,主题歌叫《重锣重鼓重真情》,是何赛飞主演的,她扮演一个新中国成立前的京剧演员,这个女主角先后与四个男人的故事。它的歌词是这样的:事如芳草春常在,人似浮云不留影,淡云淡月淡恩怨,重锣重鼓重真情,好梦由来最易醒,好戏唱罢最揪心,风雨红尘悲离合,飘絮名利泪偷零,风流梦,累虚名,沧桑曲,不堪听,夕阳犹照短长亭,荣辱未了梦已惊。(演唱……)(热烈掌声……)。这些是关于流行歌的。

总体来讲,我们讲三种唱法或者多种唱法,它们共同的是四个字:情、声、气、字。大家知道,我不解释了,不同的也是四个字:比例、部位。比例是什么?也就是讲的真假声的比例。每一种唱法的比例不一样,每种唱法的部位也不一样。如果把声音分为前、中、后部位,每一种的部位是不一样的。三种唱法就讲到这里。

帮助中心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