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市民文化大讲堂(上、下册)
周国平:朋友们好。我是研究哲学的,我想哲学的重要使命之一,就是要寻求智慧的人生,所以我也愿意做这个命题作文。
简单地说,哲学就是对世界、对人生的根本问题的思考。我们以前总是说,哲学是世界观、人生观,这个说法基本上没什么大的错,可以说哲学是世界观、人生观。但是,以前对世界观、人生观理解得太狭窄、太机械、太教条了,好像世界观就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人生观就是一句话“为人民服务”,或者换句话说“一切听从党的安排”。我认为,世界观、人生观就是要你自己去思考世界和人生的根本问题。所以,哲学对世界和人生的根本问题的思考,我觉得有这么几个特点:第一个特点,它是面向整体的,面向人生和世界的整体,面向全局。我们平常每个人都在过自己的日子,做自己的事情,那只是一个小的局部,是广大的世界中一个很小的范围。但是一般来说,我们平时是局限在里面的,做着自己的事情。哲学就要我们从自己正在做事情的这个局部里面跳出来,看一看全局,然后站在全局的角度,再来看看自己做的事情到底有没有意义,该不该做,应该怎么做。哲学是起这样的作用的。所以我喜欢说一句话,哲学实际上是一种分身术,一个有哲学思考习惯的人,他就有一种分身术,能把自我分成两个自我。我自己就经常有这个感觉,我老觉得我在看我自己,看我所做的事情。就是说,除了有一个在社会上活动的、奋斗着的自我之外,还有一个更高的自我,那就是所谓的理性的自我。哲学就让你站在那个更高的自我的立场上、位置上,来看看在世界上活动的具体的自我,看他做的事情,这就能够经常让人保持一种冷静。人们常说,哲学就是智慧,我想,智慧就是这个东西吧。智慧跟聪明是不一样的,聪明是你在局部里干得很好,在功利的世界里面你折腾得很有成效,那你很聪明,但是这谈不上是智慧。智慧是要从功利世界上面跳出来,站在功利的上面看问题。这才是智慧,那才是哲学的用途。这是哲学很重要的特点,它让你站在全局看局部。
第二个重要的特点,哲学是对根本问题的思考。反思哲学的根本问题有一个特点,它是没有最后答案的。哲学思考的根本问题是什么?就是世界的本质,人生的意义。世界的本质到底是什么?到现在也没有一个结论,而且我说是永远不可能有结论的。我们以前讲得很简单,关于世界的本质,有的人说是精神,有的人说是物质。就像是站队你站在哪一边的问题,站在物质那边就对了,站在精神那边就错了。其实根本不是那么回事。到底世界的本质是什么?世界有没有一个本质?这始终是哲学讨论的问题,没有结论的问题。人生的意义是什么?不会有一个最后的结论。所以,哲学的问题,实际上都是不可能有一个终极答案的问题。
我们可以把哲学和宗教、科学做一个比较。在所追问的问题上面,哲学跟宗教是一样的,比如说,人生的意义到底是什么?世界的本质是什么?到底有没有一个上帝在创造这个世界、主宰这个世界?像这些问题,既是哲学上的问题,也是宗教所要解决的问题。所以问的问题,哲学和宗教是一样的,都是灵魂中的问题,都是和我们的现实、实用生活无关的问题。实际上这些问题不解决的话,你也照样过日子,一点都不影响我们具体的生活。这些问题是在我们的经验范围内不会出现的,所以哲学上说它是“超验”的问题,超越经验范围,凭经验是无法解决的。但是在解决问题的方法上,哲学和科学是一样的。宗教对于灵魂的问题,它用的是什么办法?它用的是信仰。比如基督教、佛教都是这样认为,人的理性是有限的,对于这样的问题,人的理性是无法解决的,所以你应该不要自负,应该谦卑一点,听从神的启示,听从佛的启示,用自己的头脑去解决这些问题是解决不了的,只能靠信仰来解决。这有一定的道理。哲学则跟科学一样,要用理性来解决这些问题。用自己的头脑,经过思考,一定要求得一个答案,这是哲学的特点。要有根据,要符合逻辑等待,这都是科学的方法。所以哲学就有一种内在的矛盾,它是用科学的方法去解决宗教性的问题。我就说,人的头脑实际上是一个呆子,有板有眼,按部就班,很较真。人的头脑是呆子,而人的灵魂是疯子,灵魂很痛苦,什么困惑的问题都要问。所以哲学是怎样一回事呢?哲学是疯子在那儿问问题,呆子在那儿解答问题,你想想看结果会怎样,自然是弄不清楚,自然是最后没有结论的。但是这些是徒劳的吗?我说不是徒劳的。哲学的价值就在这里。灵魂的问题,像宗教一样,相信上天的启示,这样就解决了,这个时候你没有用自己的理性去解决。而科学,光去问经验能解决的问题,问我们实际生活中需要的一些问题,它不会去问宇宙的本质是什么,不问人生的意义是什么,不会去问那些大问题。可是哲学恰恰在矛盾里面,在紧张关系里面,是人的灵魂和人的头脑,人的超越性、神性和人的理性,处在一种非常紧张的关系。这种紧张的关系,实际上促进了两方面的发展。我记得英国哲学家罗素也讲过这个话,说这正是哲学的伟大之处,它敢于问科学不问的问题。
既然这样的话,我们哲学就应该用自己的头脑去思考,强调独立思考。如果说哲学是世界观、人生观的话,我特别强调那个“观”字,“观”就是看,哲学就是用你自己的眼光去看世界,用你自己的眼睛去看人生,去思考这个人生,这就是哲学。
下面我就具体说一说人生哲学的问题。我觉得关于人生,无论是哲学也好,宗教也好,所有的问题归根到底就是两大问题:一个是生和死的问题;一个是灵和肉的问题,灵魂和肉体的问题。其实所有的宗教也都是为了解决这两个问题,人生哲学的部分也就是为了解决这两个问题。关于这两个问题,当然是各派哲学有不同的看法,宗教也有不同的解决方法,但是最后有两个道理是大家公认的:第一条道理是人都要死的。这个道理是大家都公认的。其实很多道理都是从这条道理引申出来的,但是我们还是往往忘记了人是要死的。另外一条道理就是人是有灵魂的,人是有灵魂生活的,有比肉体生活更高的一种生活。这也是哲学和宗教都公认的。
我下面想具体从这两个方面来说。一个是关于生和死的问题,我简单说一下,怎么面对死亡的问题,哲学是怎么考虑的,这个问题有什么重要性。关于灵魂和肉体的问题,可以把它分为两个问题。灵魂和肉体的问题,实际上就是一个人生意义的问题,就是人到底怎么样活着才是有意义的。这个可以分成两个问题:一个是关于幸福的问题。就是人生的这种沉思、思索的意义,我们可以用“幸福”的概念来概括它。什么样才是幸福的?到底是满足自己的肉体欲望才是幸福呢,还是更重要的是精神上的需要的满足?还有一个问题是信仰的问题,信仰的问题就是人生的神圣意义。这样我就把要讲的内容分成三个问题:第一个谈谈生死问题、死亡问题,第二个谈谈幸福问题,第三个谈谈道德和信仰问题。
第一个谈死亡问题。
死亡问题,我们往往是容易回避的。我们不愿意去想这样的问题,一般人认为这个想法不吉利,所以不会想它,再说呢,你想它有什么用,最后不还是要死嘛,很无奈,这是一种看法。还有一种看法,这还早着呢,到以后再想,快死的时候再想,到时候自然就解决了,不想也解决了,这也是一种看法。
关于第二种看法,西藏有一个高僧,叫索甲仁波切,写了一本书《西藏生死书》,他就谈到这个看法。他说,你要是觉得现在想这个问题太早了,以后再想,那西藏有一句谚语“明天和来世哪一个先来到?只有天知道”。来世就是死亡,一个人完全可能不知道在什么时候就会遇到死亡,所以他认为应该这样来考虑问题,就是如果今天晚上就要死了,我做好了准备没有。另外,你要是说到时候自然解决了,他说这不可能,实际上一个人能够坦然地面对死亡,能够做到安详地死去,这是很高的成就,这是一生修炼的结果。只有你平时修炼得随时能放得下,到时候你才有可能放得下。这是非常有道理的。其实这个问题是很难想明白的。我上中学、上大学的时候,有时候半夜里醒来,会突然感到很恐惧,突然想到死亡,想到有一天我就不存在了。不存在是一个什么样的概念?就是以后世界上还存在着,可是永远永远不会有你这个人了。那我曾经存在过,到底有什么意义呢?那就完全没有意义了。关于这个问题,有的人感觉的程度可能低一些,不会想得那么强烈,但是这个问题或多或少会折磨人,这个问题你可以不想,但我要是真要问你,你能回答出来吗?既然你以后会死的,你将永远不存在,那你现在活着的这一段有什么意义,你能讲出一个道理来吗?这不容易讲清楚。
哲学实际上就是面临这样的问题。对于这些,一般人可能作为一种情绪,一闪而过,或许有些人回避,但是哲学就要我们去面对这些人生的根本问题。这是大问题,应该把它想明白。最后哲学想明白了没有?我觉得没有。哲学家有各种各样的说法,但是基本上都是让我们理智地去面对死亡,看到死亡的必然性。通过思考死亡的问题,实际上人生的全体都看到了,也看到了它的边界,看到了它的局限性。在这种情况下,我想一个人,就应该珍惜自己有限的生命,就要对自己的人生负责任。其实一个人对自己的人生负责,这是一种最重要的责任心。你想一想,你活着,最后你死了,你死了以后,没有任何人能代替你重新活一次,如果你这一生虚度了,没有任何人能安慰你。当你临死时,你想你这辈子没活好,你本来应该怎样活的,现在你后悔了,这个时候谁来安慰你都没有用。想到这一点的话,你就可以知道,一个人对自己的人生的责任,只有自己来承担,不可能分担的,没有任何人能给你分担,也不可能转让给别人。人生的其他责任,在一定程度上都是可以分担的,都是可以转让的。只有一个人对自己的生命、对自己的人生的责任是既不可能分担也不可能转让的,是要完完全全由自己承担起来的。由此就会产生一种很严肃的责任心。我认为,一个人对自己人生的责任心,是他的其他所有责任心的源泉,不能想象一个人如果对自己的人生不负责任,认为怎么活都无所谓,抱着这样一种态度的人能够对其他的事情负责任,那是不可能的。
考虑死亡,思考死亡问题,使我们看到人生的有限性,因此更加积极地去规划自己的人生。别以为你可以无限制地活下去,时间过去了就不可能再回来了。所以我们不妨想一想,自己现在做的事情真正是自己想做的事情吗?自己一辈子来做这个事情真的值得吗?我能不能做更好的事情?如果能的话,你就应该去做那个更好的,你更愿意做的事情,更能够体现你的人生价值的事情,选择权在你手上。当然,我们说,生存压力有时候是迫不得已的。但是我相信,只要你有这样的一个目标,机会总是会有的。如果你没有这样的目标、这样的努力,那么机会来了也白搭了。机会还是等待有心人的,这是一点。
另外一点,我觉得一个人要活得有进取心,要积极,但不能光有这一面,还要有超脱的另一面。思考死亡问题,让我们看到人生的边界,就可以让我们比较超脱。你可以非常积极地去争取,做你手头上的各种事情,充满生活的热情,但是同时你也要看到,所有这一切都是会过去的。人生的幸福、痛苦、快乐、成功、失败等所有这些东西,从终结的意义上来说,都是过眼烟云,都是暂时的。你就不要看得太重了。古罗马有一个哲学家叫奥勒留,他是一个皇帝,他就谈到,我们应该用终有一死的人的眼光来看世界。比如说你为某件事情痛苦得要死要活,你失恋了、破产了,觉得活不下去了,痛苦得要命,这个时候你就想一想,在你之前,有多少人为同样的事情痛苦过,可是他们现在在哪里?只要你这么一想,你就觉得痛苦也不值得了。你跟一个人发生了纠纷,两个人打得你死我活,这个时候你想一想,再过一百年,你在哪里,他在哪里?你就会觉得跟他吵是很不值得的、很无谓的。当然,我觉得,如果我们始终用这种眼光来看问题的话,那你就别活了,什么事也别做了。不能只有一面,但是应该为自己保留这样的眼光,当你遇到苦难、遇到重大挫折的时候,有时候在现实生活中,那种挫折是无奈的,这时候这种眼光就有用了,它会帮助你渡过困难,帮助你和你自己的实际的苦难遭遇拉开距离,不被它所毁灭。我所说的,是我自己有亲身经验的。我很感谢哲学,它在人生的很多关头,帮助我渡过难关,能够让我在一定的程度上跳出来看问题。这是我讲的第一个问题。
第二个问题,我想讲一讲幸福的问题。幸福,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哲学问题,在哲学伦理学里面,关于幸福观的问题讨论很多。在我们现实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希望自己过得幸福。但是在大多数情况下,我们没有把这个问题想清楚,什么是幸福?我们到底是追求什么样的幸福?我们往往以自己的愿望来判断,比如我要得到了什么什么东西,我就会很幸福了;我现在一个月挣3000块钱,如果什么时候我挣8000块钱了,我就很幸福了;什么时候我能买一辆什么车,我就幸福了;要是能买一个豪宅,我就幸福了……往往就是这样,用自己的愿望来判断,来给自己的幸福定目标。这种愿望是什么?愿望实际上是人比人比出来的。一看见别人有什么了,就觉得他好幸福,觉得我要能够像他那样就很幸福了。是人比人比出来的,不是你自己想明白了问题。所以我觉得你对幸福的理解,停留在物质欲望的水平上。但是,物质的欲望是社会刺激出来的,你还是没有把幸福的问题想明白。
幸福的问题怎么样想明白呢?从哲学上说也很难把它彻底讲明白。但是我想基本上可以这样说,哲学家们对幸福的一些看法,基本上把幸福分成两个层次:一方面,幸福是需要有物质条件的。这是很多哲学家都认同的。但另一方面,幸福更加重要的是内在的、精神的状态。从外在的方面来说,可以举出几点作为幸福的指标,比如财富,没有钱当然很不幸福,如果要为生存而去挣扎,那是很不幸福的,所以一定量的财富肯定是需要的。还有事业的成功,婚姻、爱情、家庭的状况比较好,还有是健康。从现代人来说,我觉得闲暇也很重要,有相当的休息时间可以去度假。最后一点是平安,没有大的灾难。大体上可以列举这六个指标。但是我们可以分解一下,实际上,这些外在的方面,真正要成为幸福,都是和内在状态分不开的。真正的幸福,必须要有灵魂方面。在这个意义上,幸福是一种能力。你必须有这样的素质,才能体验到幸福。举一个例子,你有钱了可以去周游世界,但是假如你没有那样的素质,精神上很贫乏,那你到法国去,可以干什么呢?无非就是去购物,到此一游,回来就可以跟别人炫耀说你到过法国了。但是法国的文化、法国的自然环境你都不懂得欣赏,你进了罗浮宫就打瞌睡,根本上就看不下去,这就没什么意义了。所以,哪怕两个人表面上过着同样的生活,做着同样的工作,但是如果他们的内心世界不一样的话,他们实际上也是过着不一样的生活。两个人都是经商的,你以为他们过的生活就会一样吗?哪怕是他们做着同样的生意,也不一样的。一个人的内心世界很丰富,那他的世界就很丰富,他眼中的世界也是一个丰富的世界;一个贫乏的人,他眼中的世界也是很单调、很贫乏的。所以你真正要体会幸福的话,就应该有一个丰富的内心世界。
怎么样才能有丰富的内心世界呢?我提两条建议,这是我自己的体会。一个就是要阅读,读书,我特别主张多读一些所谓的“无用的”书。我主张读经典著作。我从大学开始,就领会到读经典著作的好处。当时我读了大量俄罗斯文学作品,托尔斯泰、屠格涅夫、陀思妥耶夫斯基……那时我就感觉我形成了一种品味,一种内在的趣味,我就形成了一种嗅觉,一本书好不好,我一嗅就能嗅出来,翻两页我就知道了,那样我对那些平庸的书,就会本能地排斥。在读好书的过程中,你太赚了,人类积累的伟大的精神财富,你都占为己有了。你不去占有的话,它永远和你没关系的。你怎么去占有呢?就是去读它,很简单。一定要养成读好书的习惯,如果你判断不了什么是好书,你就去读经典著作,读名著。不要跟着媒体走,媒体宣传什么你就跟读什么,这种人最傻。
另外一点,就是一个人应该珍视自己的经历。一方面你读别人的书,大师们的书;另外一方面,你要把自己的经历看得很重要,要珍惜它们。过生活的时候,要用心灵去体验生活。同样是过日子,你的灵魂在不在场是很不一样的。你一定要珍惜自己的经历,只要你会写字,你最好就写作,不要以为写作是高深的东西,写作其实没有什么神秘的。
第三个问题,我就讲一讲,信仰和道德的问题。信仰和道德,这也是哲学上的一个很重要的人生问题。人生的意义一方面可以表现为幸福,就是你活得满意不满意,你的生活质量高不高,这是幸福的概念;另一方面,道德和信仰,是表现一个人的人生境界,你的人生境界高不高,这是人生的神圣意义、精神性的意义。
从道德的角度来说,道德最重要的基础有两个:一个是同情心,就是对生命的一种同情,这是道德的一个很重要的基础;还有一个高级的基础,就是人的尊严。我简单地说说这两个方面:一个是同情。中国和外国的哲学家,都认为同情是道德的开端,道德的基础。道德分成两类:一类就是正义,简单地说就是不能损害别人。另外一个是仁慈,仁慈就是不但不要损害别人,而且要帮助别人,要帮助弱者,相当于孔子说的:“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中西方哲学家都认为同情心是道德的一个开端、一个基础。生命对生命的同情是什么?就是善良。善良是一个人最基本的品质,但是在我们这个社会,善良已经是一种比较罕见的品质了。人和人之间的冷漠,比比皆是。道德的第二个基础是尊严。如果说,善良、同情心是指人的身上有动物性的一面,有生物性的一面,人是生命,那么,从尊严来说,人不光是生命,人还是灵魂,人是有灵魂的。所谓的灵魂,我不知道基督教所说的“不死的灵魂”是否存在,我愿意它存在,但是我不知道它是否存在,但是起码人是有一种这样的追求的,人要活得有意义,人不能满足于动物性的生活,他不能满足于仅仅活着,他还要活得有意义,还要追求精神生活。从这一点来说人是有灵魂的。像这种对精神生活的追求,是人身上的神性。人为什么要创造宗教,我觉得根源就在这里,人是有精神追求的,人的这种精神追求希望有一个来源,有一个保证,那么上帝就是这个保证。我到现在还不相信基督教上所说的上帝,说耶稣是上帝的儿子,我觉得这太不可思议了。但是我相信人身上是有神性的,这就是人的尊严,人的尊严之所在。关于这一点,德国哲学家康德说得很好,他说人有两个方面:一方面,人是一个肉体,这个肉体是属于现象世界的,属于自然世界的,他是不自由的,他被自然规律支配的,他的各种欲望实际上都是由自然规律支配的。但是人还有另一方面,就是人同时属于本体世界,人的本质是属于本体世界的,不光是个肉体,在本体世界这一面,人的本质是自由的。从哪里可以看出来?人能够为自己的行为立法,就是人能够支配自己的行为,能够为自己的行为建立规则,道德的规则。从这一点证明,人是自由的。人没有盲目地跟着自然界走,自然世界是要你自私自利、趋利避害的,但是人在许多时候有牺牲精神,他能够为别人。这是人的自由的一个证明。人和自然规律相反了,这是一个证明,这正是人高贵的地方。作为本体界的人,作为灵魂的人,作为精神性存在的人,就是目的,任何时候都不能把他当成手段。如果说把你身上更加高级的部分,就是灵魂的存在,当成手段去满足你的比较低级部分的愿望,为了你的肉体生存,你出卖了灵魂,干了要不得的事情,干了见不了人的事情,可耻的事情,那你就是把你身上真正的“人”的部分,当成了手段,没有把自己当目的。对自己是这样的,对他人也是这样,你要看到每个人都是有灵魂的,都是有尊严的,所以你都要把他们当作目的,不能把他人当作满足你自己的利益的手段。康德的这个命题是西方哲学里面一个很出名的命题,“人是目的”,永远不能把人当手段,人是有尊严的。
现在我们的很多道德问题,都可以从这里面找到原因。这个社会,一方面缺乏善良的品质,另一方面也缺乏高贵的品质。人应该是高贵的,作为一个有尊严的人,应该是高贵的。我们现在很少提“高贵”了,一提到“高贵”,所指的全是物质的东西,以为这样就是贵族。这算什么贵族呢?真正的贵族,在灵魂上都是非常高贵的。但是在我们这个社会里面,没有尊严的人比比皆是。一个人有没有尊严,处处都可以表现出来。一个人只要他不尊重别人,他绝对也是不尊重自己的,一个人不把别人当人看,他绝对也没有把自己当人。相反,一个很自尊的人,他对人是平等的,他有尊严,他就知道别人也有尊严,他会把每一个人都看成是有尊严的。有的人富了,就觉得自己很了不起。其实他只有那些财产,他没有灵魂,所以他就用财产来衡量他自己的价值。
我们现在说商业社会、市场化,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诚信缺失,做生意没有诚信,互相不信任。什么叫诚信?诚信就是诚实,守信用。我跟你打交道的时候,我把真实想法告诉你,这就是诚实;而且我告诉你我一定会负责任,这就是守信用。当我对你这样说的时候,我是一个非常有尊严的人。什么叫信任?我跟你打交道的时候,我要你把真实情况告诉我,而且我相信你一定会对此负责任。当我跟你这样说的时候,我是把你当作一个有尊严的人看待的。所以诚信、信任都是以打交道的双方所共有的人的尊严的意识为基础的,两方都有尊严意识的人,在打交道的时候一定是诚信的,一定是守规则的。两个都没有尊严的人打交道,必然是狗咬狗的。其实最难办的是,一个有尊严的人跟一个没有尊严的人碰在一起,“秀才遇着兵,有理说不清”。这时候怎么办?有人就问我这样的问题,你是一个有尊严的人,他没有尊严,你跟他讲不讲诚信?我说,还是要讲诚信,对这样的人讲诚信的最好办法是,我告诉你,你是一个没有尊严的人,我不和你打交道。
道德问题我讲到这里,下面简单讲一讲信仰的问题。信仰问题和道德问题实际上是一个问题,从人的尊严的层面上,你做一个有道德的人,我觉得你就是一个有信仰的人。对人身上的神性,你是维护的,你相信人身上有神性,你不愿意去亵渎它,这样的人就是有信仰的人。现在的社会确实有这样的问题,普遍的人没有信仰。改革开放以后有相当一段时间是信仰空白的,这个问题是怎么造成的呢?以前在毛泽东时代,我们有信仰吗?有的人觉得那是有信仰的时代,其实也未必。那时候讲共产主义,那是意识形态,我们所讲的信仰是要解决人生问题的,是要解决人生的终结意义问题的。社会主义也好、共产主义也好,这是意识形态,它是解决社会问题的,它是讲什么样的社会才是一个好的社会,我们应该去争取一个什么样的社会。这是两个层次的问题。以前我们也用意识形态在指导人生,好像觉得自己是有信仰的。改革开放以后,意识形态指导人生的效力明显地削弱了,这时候我们没有信仰的问题就暴露出来了。那怎么办呢?有的人说,我们可以建立一种新的信仰,比如新儒家,把孔子学说改造一下,作为现代人的信仰。我认为这是不可能的。第一,儒家和现代人的思想的距离很远,还没有能解决现代人的这些问题;第二,我认为它还是够不上形而上意义上的信仰,儒家不是一个宗教。当然这个问题可以争论,我是这样看的。在这种情况下,我的看法是这样的:应该把信仰变成每个人自己的事情,每个人自己去追求,本来信仰就应该是个人的事情,全社会用同一个信仰规定下来,这是不对头的。本来是要解决精神生活的问题,解决人生意义的问题,是要通过自己去寻找、去思考的,我认为是这样的,不要去人为地建立一种统一的信仰,这既不可能,也不必要。不妨让大家自己去寻找,你相信基督教也好,他信仰佛教也好,这些宗教起码有一个作用,让你感到有一个精神寄托。而且真诚信仰宗教的人,他们往往在道德上是比较好的,对自己在道德上有要求、有约束,而且心情比较平静,不会那么浮躁。能够让人们自由地信仰宗教,这确实很好。最重要的,不在于你信不信宗教,而在于你在精神生活的问题上,在灵魂追求的问题上,你是认真的,你是诚实的。人有没有信仰,区别不在于信不信教,信教的人里面也有很多是没有信仰的。现在很多人烧香拜佛,他们都是有信仰的吗?如果他许的愿你能听到的话,那都是很具体的,用史铁生的话来说,这就是“向佛行贿”。
提问:对于即将参加高考的毕业生,请您给他们提供一些参考和启示。
周国平:我没有这个本事啊!其实我很同情这些高中生,尤其是马上要参加高考的学生。我觉得现在没有办法,你们还是必须过这个关。因为体制还是这样的体制,所以你要忍一忍。但是你们要知道,心里要明白,你活着不是为了这个。等你考上大学以后,你要学会掌握自己学习的主动权。我们现在没有办法,因为整个体制是这样,为了在现实生活中有一个比较好的出路,你不得不按照它这个步骤来走。当然,有的人很自信,他不走这样的路。经常有一些孩子给我写信,说他不想考大学了,想退学回家自学。这是一种冒险。我的想法比较折中,对于现在的这种教育制度,你可以用相当的精力去迁就它。
提问:周老师您好!非常感谢您今天给我们带来精彩的演讲。首先,感谢您的文字对我一生的影响。应该说深圳这个城市非常浮躁、焦虑,但读你的文字使我非常平静,而且能够在一瞬间把我内心温暖、平静和高贵的世界打开。所以,我非常谢谢您,希望您经常来深圳讲学。我看了你的文章,里面提到罗曼·罗兰曾经说“爱最危险的敌人是工作”,而您今天也提到闲暇对于人生的重要性,我想问的问题是,在现代社会中,生存和工作压力,与闲暇和爱,似乎是一个悖论,对于我们现代大都市中的年轻人,如何去协调这两者之间的矛盾?如何学会适应大城市?
周国平:我首先非常感谢你。你开始的那一番话,使我看到了我写作的意义。你提出的问题确实是一个很严峻的问题,如果我是处于这样一种状态下的话,我觉得我也很难回答。现在我是“站着说话不腰疼”。对于工作,有两种完全不同的评价,罗曼·罗兰说的“工作是爱的敌人”,这个“工作”是一种劳作,没有意义的劳作,完全是为谋生而进行的工作,所有的经典作家都会对这样的工作表示非议。仅仅这样的工作是没有意义的,尼采在这方面也有很多论述,他认为这种没头没脑的劳作、工作,比任何其他东西都使得现代人没有信仰、没有精神生活。但是另一方面,很多哲学家、天才都赞赏另外一种工作,那就是真正能实现自己价值的、自己喜爱的、有创造性的工作。现在的矛盾在于我们不可能按照自己的心愿来选择,如果大家都能按照自己的意愿来选择,那当然大家肯定都选择能体现自己价值的工作,但有些人运气不是很好,他没有那样的机会,于是只能做一些为谋生而做的工作。怎么办?我自己的看法是这样的,首先人必须生存,必须在这个社会上立足,这是没有办法的。在这个问题上,任何浪漫主义都是很可笑的,你就应该去奋斗。但是同时,你不要放弃对你自己内在的提高,去追求你自己真正想做的事情,不要放弃你的前途。我喜欢说一句话,在人生的目标上,你应该把优秀作为一个主要的目标,而把成功作为一个副产品。如果你做了一个你不喜欢的工作,或者没有意义的工作,应该说你是不成功的,但是没关系,你要把优秀作为一个主要的目标,仍然要争取让自己成为一个优秀的人,仍然去提高自己,这样你去做你真正喜欢做的事情的机会总是会来到的。那个时候你就会体会到工作真是快乐的。我自己的体会就是这样。我说人生有两种最大的快乐:一种是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并且做得让自己满意,最好还能靠这个来养活自己;另一种大幸福就是和自己喜欢的人在一起,并且让他们感到快乐。
');" class="a2">收藏
深圳市民文化大讲堂(上、下册)
周国平:朋友们好。我是研究哲学的,我想哲学的重要使命之一,就是要寻求智慧的人生,所以我也愿意做这个命题作文。
简单地说,哲学就是对世界、对人生的根本问题的思考。我们以前总是说,哲学是世界观、人生观,这个说法基本上没什么大的错,可以说哲学是世界观、人生观。但是,以前对世界观、人生观理解得太狭窄、太机械、太教条了,好像世界观就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人生观就是一句话“为人民服务”,或者换句话说“一切听从党的安排”。我认为,世界观、人生观就是要你自己去思考世界和人生的根本问题。所以,哲学对世界和人生的根本问题的思考,我觉得有这么几个特点:第一个特点,它是面向整体的,面向人生和世界的整体,面向全局。我们平常每个人都在过自己的日子,做自己的事情,那只是一个小的局部,是广大的世界中一个很小的范围。但是一般来说,我们平时是局限在里面的,做着自己的事情。哲学就要我们从自己正在做事情的这个局部里面跳出来,看一看全局,然后站在全局的角度,再来看看自己做的事情到底有没有意义,该不该做,应该怎么做。哲学是起这样的作用的。所以我喜欢说一句话,哲学实际上是一种分身术,一个有哲学思考习惯的人,他就有一种分身术,能把自我分成两个自我。我自己就经常有这个感觉,我老觉得我在看我自己,看我所做的事情。就是说,除了有一个在社会上活动的、奋斗着的自我之外,还有一个更高的自我,那就是所谓的理性的自我。哲学就让你站在那个更高的自我的立场上、位置上,来看看在世界上活动的具体的自我,看他做的事情,这就能够经常让人保持一种冷静。人们常说,哲学就是智慧,我想,智慧就是这个东西吧。智慧跟聪明是不一样的,聪明是你在局部里干得很好,在功利的世界里面你折腾得很有成效,那你很聪明,但是这谈不上是智慧。智慧是要从功利世界上面跳出来,站在功利的上面看问题。这才是智慧,那才是哲学的用途。这是哲学很重要的特点,它让你站在全局看局部。
第二个重要的特点,哲学是对根本问题的思考。反思哲学的根本问题有一个特点,它是没有最后答案的。哲学思考的根本问题是什么?就是世界的本质,人生的意义。世界的本质到底是什么?到现在也没有一个结论,而且我说是永远不可能有结论的。我们以前讲得很简单,关于世界的本质,有的人说是精神,有的人说是物质。就像是站队你站在哪一边的问题,站在物质那边就对了,站在精神那边就错了。其实根本不是那么回事。到底世界的本质是什么?世界有没有一个本质?这始终是哲学讨论的问题,没有结论的问题。人生的意义是什么?不会有一个最后的结论。所以,哲学的问题,实际上都是不可能有一个终极答案的问题。
我们可以把哲学和宗教、科学做一个比较。在所追问的问题上面,哲学跟宗教是一样的,比如说,人生的意义到底是什么?世界的本质是什么?到底有没有一个上帝在创造这个世界、主宰这个世界?像这些问题,既是哲学上的问题,也是宗教所要解决的问题。所以问的问题,哲学和宗教是一样的,都是灵魂中的问题,都是和我们的现实、实用生活无关的问题。实际上这些问题不解决的话,你也照样过日子,一点都不影响我们具体的生活。这些问题是在我们的经验范围内不会出现的,所以哲学上说它是“超验”的问题,超越经验范围,凭经验是无法解决的。但是在解决问题的方法上,哲学和科学是一样的。宗教对于灵魂的问题,它用的是什么办法?它用的是信仰。比如基督教、佛教都是这样认为,人的理性是有限的,对于这样的问题,人的理性是无法解决的,所以你应该不要自负,应该谦卑一点,听从神的启示,听从佛的启示,用自己的头脑去解决这些问题是解决不了的,只能靠信仰来解决。这有一定的道理。哲学则跟科学一样,要用理性来解决这些问题。用自己的头脑,经过思考,一定要求得一个答案,这是哲学的特点。要有根据,要符合逻辑等待,这都是科学的方法。所以哲学就有一种内在的矛盾,它是用科学的方法去解决宗教性的问题。我就说,人的头脑实际上是一个呆子,有板有眼,按部就班,很较真。人的头脑是呆子,而人的灵魂是疯子,灵魂很痛苦,什么困惑的问题都要问。所以哲学是怎样一回事呢?哲学是疯子在那儿问问题,呆子在那儿解答问题,你想想看结果会怎样,自然是弄不清楚,自然是最后没有结论的。但是这些是徒劳的吗?我说不是徒劳的。哲学的价值就在这里。灵魂的问题,像宗教一样,相信上天的启示,这样就解决了,这个时候你没有用自己的理性去解决。而科学,光去问经验能解决的问题,问我们实际生活中需要的一些问题,它不会去问宇宙的本质是什么,不问人生的意义是什么,不会去问那些大问题。可是哲学恰恰在矛盾里面,在紧张关系里面,是人的灵魂和人的头脑,人的超越性、神性和人的理性,处在一种非常紧张的关系。这种紧张的关系,实际上促进了两方面的发展。我记得英国哲学家罗素也讲过这个话,说这正是哲学的伟大之处,它敢于问科学不问的问题。
既然这样的话,我们哲学就应该用自己的头脑去思考,强调独立思考。如果说哲学是世界观、人生观的话,我特别强调那个“观”字,“观”就是看,哲学就是用你自己的眼光去看世界,用你自己的眼睛去看人生,去思考这个人生,这就是哲学。
下面我就具体说一说人生哲学的问题。我觉得关于人生,无论是哲学也好,宗教也好,所有的问题归根到底就是两大问题:一个是生和死的问题;一个是灵和肉的问题,灵魂和肉体的问题。其实所有的宗教也都是为了解决这两个问题,人生哲学的部分也就是为了解决这两个问题。关于这两个问题,当然是各派哲学有不同的看法,宗教也有不同的解决方法,但是最后有两个道理是大家公认的:第一条道理是人都要死的。这个道理是大家都公认的。其实很多道理都是从这条道理引申出来的,但是我们还是往往忘记了人是要死的。另外一条道理就是人是有灵魂的,人是有灵魂生活的,有比肉体生活更高的一种生活。这也是哲学和宗教都公认的。
我下面想具体从这两个方面来说。一个是关于生和死的问题,我简单说一下,怎么面对死亡的问题,哲学是怎么考虑的,这个问题有什么重要性。关于灵魂和肉体的问题,可以把它分为两个问题。灵魂和肉体的问题,实际上就是一个人生意义的问题,就是人到底怎么样活着才是有意义的。这个可以分成两个问题:一个是关于幸福的问题。就是人生的这种沉思、思索的意义,我们可以用“幸福”的概念来概括它。什么样才是幸福的?到底是满足自己的肉体欲望才是幸福呢,还是更重要的是精神上的需要的满足?还有一个问题是信仰的问题,信仰的问题就是人生的神圣意义。这样我就把要讲的内容分成三个问题:第一个谈谈生死问题、死亡问题,第二个谈谈幸福问题,第三个谈谈道德和信仰问题。
第一个谈死亡问题。
死亡问题,我们往往是容易回避的。我们不愿意去想这样的问题,一般人认为这个想法不吉利,所以不会想它,再说呢,你想它有什么用,最后不还是要死嘛,很无奈,这是一种看法。还有一种看法,这还早着呢,到以后再想,快死的时候再想,到时候自然就解决了,不想也解决了,这也是一种看法。
关于第二种看法,西藏有一个高僧,叫索甲仁波切,写了一本书《西藏生死书》,他就谈到这个看法。他说,你要是觉得现在想这个问题太早了,以后再想,那西藏有一句谚语“明天和来世哪一个先来到?只有天知道”。来世就是死亡,一个人完全可能不知道在什么时候就会遇到死亡,所以他认为应该这样来考虑问题,就是如果今天晚上就要死了,我做好了准备没有。另外,你要是说到时候自然解决了,他说这不可能,实际上一个人能够坦然地面对死亡,能够做到安详地死去,这是很高的成就,这是一生修炼的结果。只有你平时修炼得随时能放得下,到时候你才有可能放得下。这是非常有道理的。其实这个问题是很难想明白的。我上中学、上大学的时候,有时候半夜里醒来,会突然感到很恐惧,突然想到死亡,想到有一天我就不存在了。不存在是一个什么样的概念?就是以后世界上还存在着,可是永远永远不会有你这个人了。那我曾经存在过,到底有什么意义呢?那就完全没有意义了。关于这个问题,有的人感觉的程度可能低一些,不会想得那么强烈,但是这个问题或多或少会折磨人,这个问题你可以不想,但我要是真要问你,你能回答出来吗?既然你以后会死的,你将永远不存在,那你现在活着的这一段有什么意义,你能讲出一个道理来吗?这不容易讲清楚。
哲学实际上就是面临这样的问题。对于这些,一般人可能作为一种情绪,一闪而过,或许有些人回避,但是哲学就要我们去面对这些人生的根本问题。这是大问题,应该把它想明白。最后哲学想明白了没有?我觉得没有。哲学家有各种各样的说法,但是基本上都是让我们理智地去面对死亡,看到死亡的必然性。通过思考死亡的问题,实际上人生的全体都看到了,也看到了它的边界,看到了它的局限性。在这种情况下,我想一个人,就应该珍惜自己有限的生命,就要对自己的人生负责任。其实一个人对自己的人生负责,这是一种最重要的责任心。你想一想,你活着,最后你死了,你死了以后,没有任何人能代替你重新活一次,如果你这一生虚度了,没有任何人能安慰你。当你临死时,你想你这辈子没活好,你本来应该怎样活的,现在你后悔了,这个时候谁来安慰你都没有用。想到这一点的话,你就可以知道,一个人对自己的人生的责任,只有自己来承担,不可能分担的,没有任何人能给你分担,也不可能转让给别人。人生的其他责任,在一定程度上都是可以分担的,都是可以转让的。只有一个人对自己的生命、对自己的人生的责任是既不可能分担也不可能转让的,是要完完全全由自己承担起来的。由此就会产生一种很严肃的责任心。我认为,一个人对自己人生的责任心,是他的其他所有责任心的源泉,不能想象一个人如果对自己的人生不负责任,认为怎么活都无所谓,抱着这样一种态度的人能够对其他的事情负责任,那是不可能的。
考虑死亡,思考死亡问题,使我们看到人生的有限性,因此更加积极地去规划自己的人生。别以为你可以无限制地活下去,时间过去了就不可能再回来了。所以我们不妨想一想,自己现在做的事情真正是自己想做的事情吗?自己一辈子来做这个事情真的值得吗?我能不能做更好的事情?如果能的话,你就应该去做那个更好的,你更愿意做的事情,更能够体现你的人生价值的事情,选择权在你手上。当然,我们说,生存压力有时候是迫不得已的。但是我相信,只要你有这样的一个目标,机会总是会有的。如果你没有这样的目标、这样的努力,那么机会来了也白搭了。机会还是等待有心人的,这是一点。
另外一点,我觉得一个人要活得有进取心,要积极,但不能光有这一面,还要有超脱的另一面。思考死亡问题,让我们看到人生的边界,就可以让我们比较超脱。你可以非常积极地去争取,做你手头上的各种事情,充满生活的热情,但是同时你也要看到,所有这一切都是会过去的。人生的幸福、痛苦、快乐、成功、失败等所有这些东西,从终结的意义上来说,都是过眼烟云,都是暂时的。你就不要看得太重了。古罗马有一个哲学家叫奥勒留,他是一个皇帝,他就谈到,我们应该用终有一死的人的眼光来看世界。比如说你为某件事情痛苦得要死要活,你失恋了、破产了,觉得活不下去了,痛苦得要命,这个时候你就想一想,在你之前,有多少人为同样的事情痛苦过,可是他们现在在哪里?只要你这么一想,你就觉得痛苦也不值得了。你跟一个人发生了纠纷,两个人打得你死我活,这个时候你想一想,再过一百年,你在哪里,他在哪里?你就会觉得跟他吵是很不值得的、很无谓的。当然,我觉得,如果我们始终用这种眼光来看问题的话,那你就别活了,什么事也别做了。不能只有一面,但是应该为自己保留这样的眼光,当你遇到苦难、遇到重大挫折的时候,有时候在现实生活中,那种挫折是无奈的,这时候这种眼光就有用了,它会帮助你渡过困难,帮助你和你自己的实际的苦难遭遇拉开距离,不被它所毁灭。我所说的,是我自己有亲身经验的。我很感谢哲学,它在人生的很多关头,帮助我渡过难关,能够让我在一定的程度上跳出来看问题。这是我讲的第一个问题。
第二个问题,我想讲一讲幸福的问题。幸福,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哲学问题,在哲学伦理学里面,关于幸福观的问题讨论很多。在我们现实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希望自己过得幸福。但是在大多数情况下,我们没有把这个问题想清楚,什么是幸福?我们到底是追求什么样的幸福?我们往往以自己的愿望来判断,比如我要得到了什么什么东西,我就会很幸福了;我现在一个月挣3000块钱,如果什么时候我挣8000块钱了,我就很幸福了;什么时候我能买一辆什么车,我就幸福了;要是能买一个豪宅,我就幸福了……往往就是这样,用自己的愿望来判断,来给自己的幸福定目标。这种愿望是什么?愿望实际上是人比人比出来的。一看见别人有什么了,就觉得他好幸福,觉得我要能够像他那样就很幸福了。是人比人比出来的,不是你自己想明白了问题。所以我觉得你对幸福的理解,停留在物质欲望的水平上。但是,物质的欲望是社会刺激出来的,你还是没有把幸福的问题想明白。
幸福的问题怎么样想明白呢?从哲学上说也很难把它彻底讲明白。但是我想基本上可以这样说,哲学家们对幸福的一些看法,基本上把幸福分成两个层次:一方面,幸福是需要有物质条件的。这是很多哲学家都认同的。但另一方面,幸福更加重要的是内在的、精神的状态。从外在的方面来说,可以举出几点作为幸福的指标,比如财富,没有钱当然很不幸福,如果要为生存而去挣扎,那是很不幸福的,所以一定量的财富肯定是需要的。还有事业的成功,婚姻、爱情、家庭的状况比较好,还有是健康。从现代人来说,我觉得闲暇也很重要,有相当的休息时间可以去度假。最后一点是平安,没有大的灾难。大体上可以列举这六个指标。但是我们可以分解一下,实际上,这些外在的方面,真正要成为幸福,都是和内在状态分不开的。真正的幸福,必须要有灵魂方面。在这个意义上,幸福是一种能力。你必须有这样的素质,才能体验到幸福。举一个例子,你有钱了可以去周游世界,但是假如你没有那样的素质,精神上很贫乏,那你到法国去,可以干什么呢?无非就是去购物,到此一游,回来就可以跟别人炫耀说你到过法国了。但是法国的文化、法国的自然环境你都不懂得欣赏,你进了罗浮宫就打瞌睡,根本上就看不下去,这就没什么意义了。所以,哪怕两个人表面上过着同样的生活,做着同样的工作,但是如果他们的内心世界不一样的话,他们实际上也是过着不一样的生活。两个人都是经商的,你以为他们过的生活就会一样吗?哪怕是他们做着同样的生意,也不一样的。一个人的内心世界很丰富,那他的世界就很丰富,他眼中的世界也是一个丰富的世界;一个贫乏的人,他眼中的世界也是很单调、很贫乏的。所以你真正要体会幸福的话,就应该有一个丰富的内心世界。
怎么样才能有丰富的内心世界呢?我提两条建议,这是我自己的体会。一个就是要阅读,读书,我特别主张多读一些所谓的“无用的”书。我主张读经典著作。我从大学开始,就领会到读经典著作的好处。当时我读了大量俄罗斯文学作品,托尔斯泰、屠格涅夫、陀思妥耶夫斯基……那时我就感觉我形成了一种品味,一种内在的趣味,我就形成了一种嗅觉,一本书好不好,我一嗅就能嗅出来,翻两页我就知道了,那样我对那些平庸的书,就会本能地排斥。在读好书的过程中,你太赚了,人类积累的伟大的精神财富,你都占为己有了。你不去占有的话,它永远和你没关系的。你怎么去占有呢?就是去读它,很简单。一定要养成读好书的习惯,如果你判断不了什么是好书,你就去读经典著作,读名著。不要跟着媒体走,媒体宣传什么你就跟读什么,这种人最傻。
另外一点,就是一个人应该珍视自己的经历。一方面你读别人的书,大师们的书;另外一方面,你要把自己的经历看得很重要,要珍惜它们。过生活的时候,要用心灵去体验生活。同样是过日子,你的灵魂在不在场是很不一样的。你一定要珍惜自己的经历,只要你会写字,你最好就写作,不要以为写作是高深的东西,写作其实没有什么神秘的。
第三个问题,我就讲一讲,信仰和道德的问题。信仰和道德,这也是哲学上的一个很重要的人生问题。人生的意义一方面可以表现为幸福,就是你活得满意不满意,你的生活质量高不高,这是幸福的概念;另一方面,道德和信仰,是表现一个人的人生境界,你的人生境界高不高,这是人生的神圣意义、精神性的意义。
从道德的角度来说,道德最重要的基础有两个:一个是同情心,就是对生命的一种同情,这是道德的一个很重要的基础;还有一个高级的基础,就是人的尊严。我简单地说说这两个方面:一个是同情。中国和外国的哲学家,都认为同情是道德的开端,道德的基础。道德分成两类:一类就是正义,简单地说就是不能损害别人。另外一个是仁慈,仁慈就是不但不要损害别人,而且要帮助别人,要帮助弱者,相当于孔子说的:“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中西方哲学家都认为同情心是道德的一个开端、一个基础。生命对生命的同情是什么?就是善良。善良是一个人最基本的品质,但是在我们这个社会,善良已经是一种比较罕见的品质了。人和人之间的冷漠,比比皆是。道德的第二个基础是尊严。如果说,善良、同情心是指人的身上有动物性的一面,有生物性的一面,人是生命,那么,从尊严来说,人不光是生命,人还是灵魂,人是有灵魂的。所谓的灵魂,我不知道基督教所说的“不死的灵魂”是否存在,我愿意它存在,但是我不知道它是否存在,但是起码人是有一种这样的追求的,人要活得有意义,人不能满足于动物性的生活,他不能满足于仅仅活着,他还要活得有意义,还要追求精神生活。从这一点来说人是有灵魂的。像这种对精神生活的追求,是人身上的神性。人为什么要创造宗教,我觉得根源就在这里,人是有精神追求的,人的这种精神追求希望有一个来源,有一个保证,那么上帝就是这个保证。我到现在还不相信基督教上所说的上帝,说耶稣是上帝的儿子,我觉得这太不可思议了。但是我相信人身上是有神性的,这就是人的尊严,人的尊严之所在。关于这一点,德国哲学家康德说得很好,他说人有两个方面:一方面,人是一个肉体,这个肉体是属于现象世界的,属于自然世界的,他是不自由的,他被自然规律支配的,他的各种欲望实际上都是由自然规律支配的。但是人还有另一方面,就是人同时属于本体世界,人的本质是属于本体世界的,不光是个肉体,在本体世界这一面,人的本质是自由的。从哪里可以看出来?人能够为自己的行为立法,就是人能够支配自己的行为,能够为自己的行为建立规则,道德的规则。从这一点证明,人是自由的。人没有盲目地跟着自然界走,自然世界是要你自私自利、趋利避害的,但是人在许多时候有牺牲精神,他能够为别人。这是人的自由的一个证明。人和自然规律相反了,这是一个证明,这正是人高贵的地方。作为本体界的人,作为灵魂的人,作为精神性存在的人,就是目的,任何时候都不能把他当成手段。如果说把你身上更加高级的部分,就是灵魂的存在,当成手段去满足你的比较低级部分的愿望,为了你的肉体生存,你出卖了灵魂,干了要不得的事情,干了见不了人的事情,可耻的事情,那你就是把你身上真正的“人”的部分,当成了手段,没有把自己当目的。对自己是这样的,对他人也是这样,你要看到每个人都是有灵魂的,都是有尊严的,所以你都要把他们当作目的,不能把他人当作满足你自己的利益的手段。康德的这个命题是西方哲学里面一个很出名的命题,“人是目的”,永远不能把人当手段,人是有尊严的。
现在我们的很多道德问题,都可以从这里面找到原因。这个社会,一方面缺乏善良的品质,另一方面也缺乏高贵的品质。人应该是高贵的,作为一个有尊严的人,应该是高贵的。我们现在很少提“高贵”了,一提到“高贵”,所指的全是物质的东西,以为这样就是贵族。这算什么贵族呢?真正的贵族,在灵魂上都是非常高贵的。但是在我们这个社会里面,没有尊严的人比比皆是。一个人有没有尊严,处处都可以表现出来。一个人只要他不尊重别人,他绝对也是不尊重自己的,一个人不把别人当人看,他绝对也没有把自己当人。相反,一个很自尊的人,他对人是平等的,他有尊严,他就知道别人也有尊严,他会把每一个人都看成是有尊严的。有的人富了,就觉得自己很了不起。其实他只有那些财产,他没有灵魂,所以他就用财产来衡量他自己的价值。
我们现在说商业社会、市场化,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诚信缺失,做生意没有诚信,互相不信任。什么叫诚信?诚信就是诚实,守信用。我跟你打交道的时候,我把真实想法告诉你,这就是诚实;而且我告诉你我一定会负责任,这就是守信用。当我对你这样说的时候,我是一个非常有尊严的人。什么叫信任?我跟你打交道的时候,我要你把真实情况告诉我,而且我相信你一定会对此负责任。当我跟你这样说的时候,我是把你当作一个有尊严的人看待的。所以诚信、信任都是以打交道的双方所共有的人的尊严的意识为基础的,两方都有尊严意识的人,在打交道的时候一定是诚信的,一定是守规则的。两个都没有尊严的人打交道,必然是狗咬狗的。其实最难办的是,一个有尊严的人跟一个没有尊严的人碰在一起,“秀才遇着兵,有理说不清”。这时候怎么办?有人就问我这样的问题,你是一个有尊严的人,他没有尊严,你跟他讲不讲诚信?我说,还是要讲诚信,对这样的人讲诚信的最好办法是,我告诉你,你是一个没有尊严的人,我不和你打交道。
道德问题我讲到这里,下面简单讲一讲信仰的问题。信仰问题和道德问题实际上是一个问题,从人的尊严的层面上,你做一个有道德的人,我觉得你就是一个有信仰的人。对人身上的神性,你是维护的,你相信人身上有神性,你不愿意去亵渎它,这样的人就是有信仰的人。现在的社会确实有这样的问题,普遍的人没有信仰。改革开放以后有相当一段时间是信仰空白的,这个问题是怎么造成的呢?以前在毛泽东时代,我们有信仰吗?有的人觉得那是有信仰的时代,其实也未必。那时候讲共产主义,那是意识形态,我们所讲的信仰是要解决人生问题的,是要解决人生的终结意义问题的。社会主义也好、共产主义也好,这是意识形态,它是解决社会问题的,它是讲什么样的社会才是一个好的社会,我们应该去争取一个什么样的社会。这是两个层次的问题。以前我们也用意识形态在指导人生,好像觉得自己是有信仰的。改革开放以后,意识形态指导人生的效力明显地削弱了,这时候我们没有信仰的问题就暴露出来了。那怎么办呢?有的人说,我们可以建立一种新的信仰,比如新儒家,把孔子学说改造一下,作为现代人的信仰。我认为这是不可能的。第一,儒家和现代人的思想的距离很远,还没有能解决现代人的这些问题;第二,我认为它还是够不上形而上意义上的信仰,儒家不是一个宗教。当然这个问题可以争论,我是这样看的。在这种情况下,我的看法是这样的:应该把信仰变成每个人自己的事情,每个人自己去追求,本来信仰就应该是个人的事情,全社会用同一个信仰规定下来,这是不对头的。本来是要解决精神生活的问题,解决人生意义的问题,是要通过自己去寻找、去思考的,我认为是这样的,不要去人为地建立一种统一的信仰,这既不可能,也不必要。不妨让大家自己去寻找,你相信基督教也好,他信仰佛教也好,这些宗教起码有一个作用,让你感到有一个精神寄托。而且真诚信仰宗教的人,他们往往在道德上是比较好的,对自己在道德上有要求、有约束,而且心情比较平静,不会那么浮躁。能够让人们自由地信仰宗教,这确实很好。最重要的,不在于你信不信宗教,而在于你在精神生活的问题上,在灵魂追求的问题上,你是认真的,你是诚实的。人有没有信仰,区别不在于信不信教,信教的人里面也有很多是没有信仰的。现在很多人烧香拜佛,他们都是有信仰的吗?如果他许的愿你能听到的话,那都是很具体的,用史铁生的话来说,这就是“向佛行贿”。
提问:对于即将参加高考的毕业生,请您给他们提供一些参考和启示。
周国平:我没有这个本事啊!其实我很同情这些高中生,尤其是马上要参加高考的学生。我觉得现在没有办法,你们还是必须过这个关。因为体制还是这样的体制,所以你要忍一忍。但是你们要知道,心里要明白,你活着不是为了这个。等你考上大学以后,你要学会掌握自己学习的主动权。我们现在没有办法,因为整个体制是这样,为了在现实生活中有一个比较好的出路,你不得不按照它这个步骤来走。当然,有的人很自信,他不走这样的路。经常有一些孩子给我写信,说他不想考大学了,想退学回家自学。这是一种冒险。我的想法比较折中,对于现在的这种教育制度,你可以用相当的精力去迁就它。
提问:周老师您好!非常感谢您今天给我们带来精彩的演讲。首先,感谢您的文字对我一生的影响。应该说深圳这个城市非常浮躁、焦虑,但读你的文字使我非常平静,而且能够在一瞬间把我内心温暖、平静和高贵的世界打开。所以,我非常谢谢您,希望您经常来深圳讲学。我看了你的文章,里面提到罗曼·罗兰曾经说“爱最危险的敌人是工作”,而您今天也提到闲暇对于人生的重要性,我想问的问题是,在现代社会中,生存和工作压力,与闲暇和爱,似乎是一个悖论,对于我们现代大都市中的年轻人,如何去协调这两者之间的矛盾?如何学会适应大城市?
周国平:我首先非常感谢你。你开始的那一番话,使我看到了我写作的意义。你提出的问题确实是一个很严峻的问题,如果我是处于这样一种状态下的话,我觉得我也很难回答。现在我是“站着说话不腰疼”。对于工作,有两种完全不同的评价,罗曼·罗兰说的“工作是爱的敌人”,这个“工作”是一种劳作,没有意义的劳作,完全是为谋生而进行的工作,所有的经典作家都会对这样的工作表示非议。仅仅这样的工作是没有意义的,尼采在这方面也有很多论述,他认为这种没头没脑的劳作、工作,比任何其他东西都使得现代人没有信仰、没有精神生活。但是另一方面,很多哲学家、天才都赞赏另外一种工作,那就是真正能实现自己价值的、自己喜爱的、有创造性的工作。现在的矛盾在于我们不可能按照自己的心愿来选择,如果大家都能按照自己的意愿来选择,那当然大家肯定都选择能体现自己价值的工作,但有些人运气不是很好,他没有那样的机会,于是只能做一些为谋生而做的工作。怎么办?我自己的看法是这样的,首先人必须生存,必须在这个社会上立足,这是没有办法的。在这个问题上,任何浪漫主义都是很可笑的,你就应该去奋斗。但是同时,你不要放弃对你自己内在的提高,去追求你自己真正想做的事情,不要放弃你的前途。我喜欢说一句话,在人生的目标上,你应该把优秀作为一个主要的目标,而把成功作为一个副产品。如果你做了一个你不喜欢的工作,或者没有意义的工作,应该说你是不成功的,但是没关系,你要把优秀作为一个主要的目标,仍然要争取让自己成为一个优秀的人,仍然去提高自己,这样你去做你真正喜欢做的事情的机会总是会来到的。那个时候你就会体会到工作真是快乐的。我自己的体会就是这样。我说人生有两种最大的快乐:一种是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并且做得让自己满意,最好还能靠这个来养活自己;另一种大幸福就是和自己喜欢的人在一起,并且让他们感到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