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细页面

当前我国家庭教育面临新情况、新问题及其对策
在线阅读

深圳市民文化大讲堂(上、下册)

赵忠心:各位好!我很高兴到深圳来跟大家共同探讨教育孩子的问题。深圳市的经济发展在全国走在前列,这是有目共睹的。但深圳不仅仅是重视经济发展,还重视文化建设。就是说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建设,深圳市都走在全国的前列。我还没有听说过其他的城市办市民大讲堂,应当说这是一个创举。

今天我要谈的问题是家庭教育。家庭教育这件事情应当说跟任何人都有关系,我们每个人不是家庭教育的教育者,就是受教育者。我们小时候在家里接受教育,长大成家有了孩子之后,又成了教育者,人的一生都与家庭教育脱离不了干系。所以说我们讨论这个话题,跟人人都有关系。

家庭教育是一门科学。要想把子女教育好,我认为应当具备四个条件:

第一,要有教育子女的责任感。

第二,要有心理学和教育学的常识。

第三,要了解当今孩子们身上的时代特点。

第四,要有一个良好的心态。

今天,我只讲其中的两个问题,第三和第四个问题。

我先讲第一个问题,家长的心态问题。

教育孩子是需要知识,没有知识是不成的。若不了解孩子身心发展的规律,不掌握一些教育方面的知识,孩子是没法教育好的。但是仅有知识还不成,还必须有良好的心态。什么叫心态呢?心态就是面对周围环境和客观世界所产生的一种心理状态。心态在一定条件下起决定作用。要注意我说的是“在一定条件下”,并不是心态无条件的起决定作用。这是什么意思呢?就比如说,夏天很热,我们中国有一句话叫做“心静自然凉”,这句话讲的就是心态。周围环境本来就很热,如果心里很浮躁,很急躁,总也平静不下来,那就会觉得热得受不了。如果心情能平静下来,很可能会凉一大块,“心静自然凉”这句话就反映心态有多重要。

在日常生活当中,我们常会遇到类似的情况。比如在考试、比赛、竞赛过程当中,做了充分的准备,且具备一定的实力,如果心态好,就有可能超常发挥;如果心态不好,你条件再好,都有可能出现重大的失误。大家还记得巴塞罗那奥运会的跳水比赛中,有一个美国运动员,就他的实力来说,好像有争夺冠军的希望,但他最后的一跳,整个身体是横着掉到泳池的。肯定是他当时的心态不好,所以他注定要失败。

我们培养教育孩子也是这样。在具备一定的教育能力、教育知识之后,心态会起决定作用。为什么我要先讲这个问题?因为根据我所了解的情况,我们中国家长在孩子教育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最大的问题,也是最普遍的问题,就是心态不大端正。那么,家长教育孩子心态不端正,究竟表现在哪些方面呢?我大体归纳一下,大概是三个方面:第一个就是过分、过度;第二个就是片面;第三个就是简单、粗暴。我现在分别谈谈这三个问题。

第一种表现就是过分、过度。

这指的是教养态度。什么叫过分、过度?过分、过度就是做事超过了有益的范围。心态不好,做什么事不讲究分寸、不掌握尺度。我们中国有句成语:“过犹不及”。意思是说,超过了有益的限度,它的效果与程度不够一样,都是不好的。比如,对孩子的管理方面过度保护,过分迁就,管束过严,要求过苛,限制过多;在智力开发和学习上,过分超前,要求过高,操之过急,急于求成,等等。对孩子要保护,要有必要的管束和限制,在学习上应当有要求,可以督促。但不能过分、过头、过度,过分、过头、过度了就会走向反面。

心态不端正第二种表现,就是片面性。

这是指的教育内容。就是说在教育孩子时“顾此失彼”,“单打一”,或者说是“只进行一半的教育”。两种关系密切的教育内容本来是相辅相成的,应该同时教,能互相促进,相得益彰,可以促使孩子协调发展。但是家长往往为了省事,以避多耽误时间,就“偷工减料”,只顾一点,不及其余,搞片面性。片面性表现在许多方面:

第一,重智轻德,只抓孩子的智育,不抓孩子的道德品质。或者是智育发展要求很高,道德品质要求很低,甚至没有要求。“智”和“德”是相互关联、相互影响和制约的,只抓智育不抓德育就会导致畸形发展,而畸形发展是不能充分发展的。

第二,重视知识学习,忽视能力培养。应该说现在的孩子知识很丰富,比在座的家长小时候知道的多得多,但是能力要差得很多,缺乏做事的能力、环境适应能力。知识和能力也是相互促进的,不重视培养孩子的能力,孩子的事家长都包办代替,家长唯一的要求就是学习好,得高分,得第一,或者进前几名,这不利于孩子的可持续发展。去年暑假,大学开学的时候,北京的传媒有一个报道,在食堂吃饭,在图书馆借书的时候要排队。学生们提出了质疑:怎么吃饭还要排队,借书还要排队?记者采访问我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我说,这一定是独生子女。排队本来是很正常的一件事,做什么事情都要有个先来后到,这合情合理,天经地义。可他们是独生子女,平时在家里有特权,凡是享受生活的事从来不用排队,从来是第一位,首当其冲,一家人都让着他(她),用得着排队吗?在家里你是“小皇帝”、“小公主”,到社会上就都是草民。你在家里可能是当“红歌星”的地位,那你在学校、在社会上就是“粉丝”。就这么大的变化。我就觉得奇怪,一个大学生不知道吃饭、借书要排队,居然觉得这是新鲜事。我们的家庭教育片面到什么份上了?跟小学、跟幼儿园的孩子讲一讲排队的“伟大现实意义”是可以的,还用得着跟大学生吗?他们早该知道。这都是家庭教育搞片面性造成的,不利于融入社会。

第三,重视书本知识,忽视生活常识。书本知识是知识,这毫无疑问,但不是唯一的,生活常识也是知识。在某种意义上讲,生活常识是更重要的知识。所谓生活常识,就是我们常说的感性知识。感性知识越丰富,将来学习理性知识,就理解得越深,掌握得越牢固。把书本知识看做是唯一的知识是片面的,有的孩子书呆子味儿太浓,就是缺乏丰富的生活常识。中国古人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既要读书,也要参加社会实践,感受社会生活,丰富感性知识。

第四,重视智力因素的发展,忽视非智力因素的发展。智力因素就是大家常说的聪明劲,就是记忆力、观察力、想象力等等。这很重要,这几方面强孩子就很聪明。但是真正要学习好知识,有发展的后劲,将来在事业上有所作为,必须培养和发展孩子的非智力因素,没有这个是不成的。我们大家都上过学,老师经常对学生讲,学习不能只靠小聪明,还得刻苦。诸如刻苦,有广泛的兴趣,有稳定的兴趣,有好情绪状态,“胜不骄,败不馁”等,这些都是非智力因素。凡是影响智力因素的心理因素,都属于非智力因素。现在我们的孩子就缺乏这方面的东西。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之间的关系,有人比喻说,这二者是一个车子的两个轮子,两个轮子同时安上,跑得才快,跑得才稳。也有的人把智力因素比作是“资源”,非智力因素是“能源”。资源再丰富,没有能源也开发不出来。同样的道理,只有智力因素没有好的非智力因素,孩子的智力不会得到充分的发展。

第五,重视特长培养,忽视全面发展。我赞成孩子们发展特长,但是不要把发展特长和全面发展对立起来,应当把二者统一起来,没有宽厚的知识基础,特长不可能长足发展。现在社会上有好多的电影演员,演技不错,但是文化素养差,演来演去也只能成为一个“影星”,而成不了电影表演艺术家。同样唱歌的也是,只会唱几首歌,有些人连简谱都不会,这些人最多也就是“歌星”,永远成不了歌唱家。全面发展和特长发展并不矛盾,我们不要偷工减料,就像盖楼一样,楼盖得越高,地基一定要打得很深很厚。人发展也是这样,如果基础打不好,将来的发展肯定会受到限制。

心态不端正第三个问题就是简单、粗暴。

我把“简单”和“粗暴”分开说。先说粗暴,粗暴就是打骂孩子。

打骂孩子是中国的“特产”。外国人打孩子打得比较少,中国人打孩子的现象比较普遍。当然外国人也有打的,但很可能就有人把你送上法庭,你送上法庭就有人接这个案子。在中国,家长打自己的孩子,一般没什么事,只要不打折了孩子的胳膊或腿,恐怕你告也没人管。因为中国家长子女私有观念比较严重,社会也默认。在国外,人家是这样的一种观念:孩子是国家的,家长是受国家委托、替国家实施家庭教育,所以不能打骂。在中国,你说孩子是国家的,可孩子从小到大花费的每一分钱都是家长出的,孩子就是家长的。所以,要解决家长打骂孩子的问题,还要有一段时间。我小时候也挨过揍,那是因为逃学。我不是不喜欢学校,而是觉得功课用不着天天听老师讲课,我都会。我把书包用树叶埋在村边就玩去了,看太阳差不多到放学的时候了,我就背着书包回家。开始头两天没有被家长发现,第三天发现了,挨了一顿臭揍,后来就再也不逃学了。现在的家长为品德问题揍孩子的比较少,一般都是为学习上的问题。如果孩子犯了思想道德品德方面的错误,家长能够容忍;如果不好好读书学习,考试考砸了,家长会跟你没完,会狠狠地揍孩子。

我不赞成家长打孩子。但你非要打不可,也要有个分寸,注意克制自己的情绪,不能没轻没重,不能伤害孩子身体和心灵。警告一下,敲打一下还可以,不是真的撒气,一撒气控制不住就要失手。有的家长把孩子打伤了,甚至打死了,我认为不是家长恨孩子恨到非要孩子死不成,就是要撒气,结果情绪失控了。出于这种心理状态的话,他很容易失手,做出让自己后悔一辈子的事。这是“粗暴”,对孩子心灵的伤害很大,要注意克服。

还有“简单”的问题。“简单”是什么意思呢?现在社会竞争很激烈,很忙很累,压力很大。尤其是在深圳这个地方,给人的感觉,竞争更激烈,压力更大。为什么竞争激烈呢?因为深圳是一个开放的城市,全国各地的精英到这里来,所以它的竞争激烈程度要比其他地方大得多,因此压力也更大。可是孩子的教育问题、培养问题,也不能放手。多数家长都是双重压力:社会的压力,孩子的教育压力。所以,有的家长就很容易产生这样的想法:有没有一种简单易行的教育方法,别这么费劲,别这么伤脑筋,别这么花时间,只要一使用,“一不留神”就能把孩子送到北大、清华、哈佛、牛津。不少家长就盼着这个。

社会上有什么需要,市场上就会出现什么。因为你需要,所以出了一个“哈佛女孩刘亦婷”。还有没有一个更简单的办法?有。有人培养孩子很简单,一伸大拇指,就把孩子送到大学里面去了,像那个聋哑女孩。还有没有?有。说只要成天闭着眼对孩子说“你真棒,你真行”,“我的孩子是全世界最好的孩子”,成天夸孩子,一不留神孩子就进牛津、哈佛了。就这么简单。这简直不可思议。这可能吗?这都是骗人的。可奇怪的是还真有人相信。

我们应当明白,人是高等动物,是世界上最复杂的。教育是要转变最复杂的人,怎么能够用简单的方法呢?教育人是很复杂的过程。把人的教育简单化了,必定是庸俗化。凡是人为地简单化的东西,把教育“口号化”、“绝招化”,那一定是骗人的。有人主张不管是什么孩子,都要成天鼓励。什么叫因材施教?就是从实际出发,需要鼓励就鼓励,需要批评就批评,要有针对性。他本来考了个倒数第一,你还说他真棒,这是睁着眼说瞎话。表扬肯定是有作用的,有时候作用很大,但是它是有条件的,要看实际情况。确实有进步,就应该肯定。确实比以前好了,不管有没有超过别人,只要比自己过去好,超过了自己的过去,那就可以表扬。但是表扬要有好的效果,一定要实事求是,是多好就是多好,要有分寸,不能说什么事都是“好极了,棒极了”。这话是哄小孩子的,对小孩的表扬可以夸张,对孩子年龄长大之后,批评也好、表扬也好,一定要讲分寸。

我举一个例子。小孩子在幼儿园听了老师的话,说回家帮妈妈做一件事。孩子回家后,见妈妈下班了,便给妈妈递了一双拖鞋。妈妈很感动,就使劲亲吻他,使劲地夸他,夸他是“小宝贝”、“小天使”、“小劳动模范”,怎么夸都行。因为他还小,夸奖了他,下回他还这么做。如果你的孩子已经上中学了,都十五六岁了,他给你拿双拖鞋,你也夸他“小宝贝”、“小天使”什么的,孩子肯定说妈妈是不是吃错药了?他肯定不会再给你拿第二次。因为孩子觉得你把他当小孩来哄,会很反感。小孩子缺乏自我评价能力,夸奖可以夸张,但是孩子长大了就不成了,不能随便夸张。

有一个中学生,爷爷过生日,他给爷爷画了一幅画,作为礼品给爷爷祝寿。他画了好几张都不满意,他刚画完一张,也很不满意,本来想撕掉。就在他刚要撕的时候,妈妈来了。他妈妈刚听完“赏识教育”的报告,就活学活用说:“啊,我的好儿子,你画的真好,真棒!”儿子瞥了妈妈一眼说:“我刚要撕,你懂画吗?你还没看我的画就说棒,是不是有毛病啊?”

现在,鼓吹“赏识教育”的人,简直庸俗化到了极点。见孩子就说好,打了人也好。不仅不批评,还欢迎他,鼓励他说“好”。有同学问:“老师,为什么他打了人,你还说他好?”老师说:“昨天他打了两个,今天打一个,这是进步,给他鼓掌。”第三天他又打人了,老师说:“还得欢迎他,鼓励他,说他真棒。”“为什么?”老师说:“昨天打人流血了,今天没流血。”这叫教育吗?这叫赏识吗?不对,这是在哄缺心眼的孩子。人家没打人的你不鼓掌,打人了还鼓掌,这是在亵渎神圣的教育。我听过某些人宣传所谓的“赏识教育”,给我的感觉像是在传销,像是在给家长洗脑筋,他们说的没有任何的教育理论依据。

我们有些家长的心态就这样,很容易相信假的,希望能有一种简单易行、省时、省力的教育方法。所以,商业广告成天说我这个方法最简单,比如用我这个方法学外语,一天能记几百个单词,那可能吗?说我这个指导作文的课,听四个小时,就能写出800字的文章来,这可能吗?写的什么文章?套话,一定是套话。家长都关心孩子的高考,你看每年高考的作文题都很难做。如果读这个班4个小时就能写出一个800字的文章,他参加高考肯定是不及格,那是肯定的。写文章是那么容易吗?现在跟你讲课的赵老师就是靠写文章吃饭的,我写了一辈子文章,写文章需要多方面的修养,不是只要听一个人介绍就能写出文章来,它需要知识丰富,需要文化、科学、语言、文字素养,需要会思考,需要头脑清楚,逻辑性强,需要很多很多方面的修养。那个老师是神人啊?他讲4个小时,你就能写出800字的文章,能考上大学?谁信谁是弱智。

大家看看网上,有一句口号很值得家长深思:“孩子的钱最好赚”。这不是孩子直接花钱,而是孩子的家长很愿意掏钱。孩子的钱最好赚,说明什么?好赚什么意思?家长好糊弄啊。还有一个标题就是,叫做“有多少孩子就赚多少万”。我看了以后,特别替家长担心,你们的钱赚得都不容易,怎么那么容易让人给赚了呢?

在孩子的培养教育问题上,有人为的简单化的情况,也有人为的复杂化的情况。比方说,现在城里的孩子,“感觉统合失调”的比较多,动作不协调,注意力不集中。有的人说,城里的孩子,有一半都是感觉统合失调。这句话大家信吗?哪怕你不懂得什么叫“感觉统合失调”,你也应当判断得出来,这是一个伪命题。人的社会现象、生理现象、心理现象,正常与不正常,总是绝大多数人正常,少数人不正常。如果说一半人正常,一半人不正常,这个判断必定是虚假的。为什么呢?因为正常不正常的标准,它一定是现存人群状态的一个平均数得出来的。如果说,一半人正常,一半人不正常,肯定是假的,肯定是编造的。但是,有的家长就相信了,搞得很紧张。进行这种宣传,一定是有什么产品需要你购买。我曾经问过一些人,问搞广告宣传的,我说:“你们在农村调查了没有?”他说没有。农村绝对没有这么多孩子“感觉统合失调”。他成天帮着爸爸妈妈拔草、喂猪,扫院子,他怎么会失调呀?为什么城里的孩子失调?就是因为成天围着电脑、电视,不出门、不活动,家长怕孩子磕着碰着,不让他参加体育活动,失调的根本原因就是活动少,缺乏锻炼。

怎么解决这个问题?你就放手,让他爸爸带他玩去,摸爬滚打,很快就治好了。你看运动员当中,哪个感觉失调过?她自己不管孩子,老觉得忙,觉得孩子真麻烦,老问这个问那个,就叫孩子看电视去,把电视、电脑看成了保姆。过去的时候,一到天黑,马路上好多孩子在追追打打的。现在你看得见吗?一到下午四五点钟,动画片一播的话,大街上没有一个孩子,都坐在那当电视奴了,都在看这个,他能不失调吗?

有不少的家长既没有大学文凭,也没有中学文凭,有的甚至是文盲。他的孩子就上了大学。什么原因?家长心态好,不急不躁,因势利导。在城里面,有的家长花高价把孩子送到高级幼儿园去,这没必要。现在好多的硕士、博士,并没有进过幼儿园。我并不是反对有条件、有能力的家长学知识,但是我觉得第一位要先解决好心态问题。如果心态不端正的话,科学的知识你也不接受。这算是第一个问题。

第二个问题,我讲一讲独生子女的教育问题。这是当前中国家庭教育遇到的第一个新问题。

子女的数量是影响家庭教育和子女成长的一个重要因素。但独生子女家庭是一种很特殊的家庭模式。要教育好独生子女问题,一定要把独生子女在家庭当中的地位摆恰当。好多独生子女教育不成功,跟独生子女在家庭的“地位”有很大的关系。我特别强调这个“地位”,因为一个人的地位是一种客观存在。存在决定意识。地位太低了,他会自卑;地位太高了,他一定会自傲。我们家长可能没有考虑过这个问题,但是在中国来讲,中国独生子女在家庭中的地位一般是比较高,太高了。外国人形容中国独生子女是“小皇帝”、“小太阳”,形容得很准确。

地位是跟与他相邻的人比较,是高还是低,是相比较而言的。通过观察,我发现很多家庭里独生子女出现之后,家庭生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甚至包括一些家庭伦理道德都发生了微妙的变化。比如晚上该吃什么?传统家庭都是问老人想吃什么?爷爷想吃什么?奶奶想吃什么?现在都变了,你要问爷爷奶奶想吃什么?爷爷奶奶会说问孙子吧,我们随孙子,这个孙子成了家长了。过去叫“尊老爱幼”,现在成了“尊幼爱老”了,传统的家庭伦理道德都变了。小孩子很明白,即或他还不会说话,也知道他在人们心目当中是一个什么地位。要知道,地位本身就是一种教育,是一种熏陶。有的家长说,这孩子怎么这么不听话,那不是孩子本身的问题,一定是你们惯的,你们摆地位摆错了,摆得太高了,你甭找别人,先反省你们自己。

“地位”又抽象又具体,我刚才讲,地位就是相比较而言的。家里买了好吃的东西,妈妈说:“小宝贝来,看妈妈给你买什么好吃的?”妈妈眼里没别人,只有孩子。爸爸要是嘴馋,说:“什么好吃的,我也吃一点。”妈妈就说:“去去去。”为什么是去去去呢?为什么不可以吃?这就是地位。好吃的大家一块吃,不好吃的,大家也得要一块吃。比如有的家里面吃饭,这个爸爸妈妈很明白,可以说很伟大啊,你看那孩子就不爱吃这个鱼头,当妈妈的上来就先把鱼头吃了,说:“妈妈最爱吃鱼头。”为什么?她看孩子不爱吃,她说她爱吃,其实她也不爱吃。比如熬白菜汤,孩子就爱吃叶,不爱吃菜帮子,爸爸说:“我最爱吃菜帮。”爸爸就先把帮吃了。怕孩子不爱吃,得了我先吃,这都是教育。为什么大家不能够同甘共苦?甘要一块享受,苦也要一块承受。这就是地位问题。现在好多家长,孩子有困难的话,就替孩子克服,孩子应该忍受的,就替孩子忍受。地位摆得不好,都“供”着。现在不是教育,是“供”着孩子。什么叫供着?就是舍不得刺激孩子。

独生子女教育第二点,就是要早一点让孩子加入社会群体。家里有老人,也应当让孩子早一点进入,进入托儿所、幼儿园。因为当今的独生子女家庭是一个成人的世界,不是一个儿童的世界,这么多大人,大家肯定都让着他,都恭维着他,当成“小皇帝”一样供着他。我的意思,要让孩子加入社会群体,就是要把孩子从“皇帝”的宝座上拉下来,让他进入到群体当中。幼儿园的孩子基本上都是独生子女,你在家里是小皇帝,到了班里来谁也不是小皇帝,谁都不允许当小皇帝,这本身就是一个教育。现在孩子大了,都得进入社会群体,有的上了大学还不知道排队,你以为在家里不排队,啥时候你都是第一位啊?到了社会上,人人平等都要排队。要早一点加入社会群体,关于独生子女教育我就讲这么几句。

第三个问题,我想讲一讲休闲教育,这也是一个新问题。

“休闲教育”这是一个新词汇,就是让孩子学会科学的、文明的、道德的休闲。现在放假,正是孩子的休闲时间,是对孩子进行休闲教育的极好时机。现在,孩子们每年的休闲时间有170多天,将近一半的时间处在休闲状态。我们应当把休闲看做是孩子们另外一种“发展”。爱因斯坦说过,人与人之间的差异就在于休闲。休闲时间充分利用了,会有很多的收获;如果休闲没有很好的利用,荒废了,就是一种浪费。如果休闲时间参加了不好的活动,就很有可能要学坏。那些违法犯罪青少年,无一不是在休闲时间学坏的。对于孩子的休闲时间的安排,我们不能掉以轻心。

“休闲”这个词在国外已经有了很长时间,好像是在古希腊的时候就有。后来马克思、恩格斯在《资本论》一书中也提到过休闲。但是在中国来说,过去讲休闲只是有闲阶级才有休闲,劳动人民只有劳动的份儿,没有休闲的权利,所以大家不太熟。休闲实际上是一个很普通的概念,比如今天大家就是利用休闲时间来听课。所谓“休闲”就是完全由个人支配的一种状态。休闲是现代生活的重要内容,也是现代人的一种权利。孩子们不能完全自主科学地安排自己的休闲时间,家长有责任进行指导。

而休闲教育,它的第一责任人就是家长。因为孩子们休闲的第一场所就是家庭。家长要帮助孩子安排好休闲时间,不能把休闲放假时间当成“第三学期”。但是什么都不管,不安排,我也不赞成。怎么科学安排好休闲时间,这是一个新课题,我们全社会都应该关注。全交给家长,家长也有难处,全交给学校,学校要放假呢。全社会都应该关注孩子的休闲教育问题。希望通过放假,孩子不会退步,希望通过休假,孩子别学坏。

最后提一个问题,就是家庭不稳定。

现在离婚率增长,这是有目共睹的。一般的中国家庭夫妇离异,都是在孩子上小学以后,孩子在幼儿园期间,夫妇离异的比例很少。用社会学上的名词来说,中国离婚夫妇的婚姻年龄,简称“婚龄”,是在6~7年。意思就是说,孩子小时候,爸爸妈妈都喜欢孩子,把精力、时间、爱都投入到孩子身上。孩子上小学了,家长解放了,不像小孩那么费精力,费时间。这时候回过头来,夫妻两人找不到爱情的感觉了,婚姻就开始动荡。中国夫妇离婚一般都是结婚以后六七年到十六七年这10年当中,大概是孩子上中小学这一段,这是最危险的阶段。孩子上大学的时候,父母离婚的很少,孩子在工作当中,父母再离婚就没什么意义了。正是孩子最怕父母分手的时候,父母往往就分手了。这是作为我们搞教育的人很担忧的事情。

有人说:赵老师你怎么反对离婚?我不是反对离婚,我对离婚的看法肯定与众不同,我是一个中性的看法,我既不褒也不贬。我认为夫妇离异也是调整爱情的一种手段,但这种手段是要付出很大代价的。你说两个人没有爱情了,还非要绑在一块,双方都很痛苦,也是不道德的。但是大家知道,夫妇离异对孩子的伤害很大,很难弥补。这有多大危害,我就不用说了。我们要提防这个问题,我主张年轻夫妇到了夫妻关系危险期,要设法防止出现问题,出现问题我们要正视。

究竟当今离婚的这么多是什么原因?知道原因就有的放矢,知道防备。现在离婚的原因太多了,第一个是市场经济社会人们的经济地位有时候变化很大,比如说,他原来是穷光蛋,现在成了暴发户了,他是穷光蛋的时候,看着老婆很美,他现在成了暴发户以后,看哪儿都不顺眼。中国过去有一句话叫做“饱暖思淫欲”,还有一句话叫做“贵易交,富易妻”,“易”就是容易的易,“易”就是交换的意思。“贵易交”,就是地位高贵了,朋友就该换一换。当科长的时候,朋友都是科一级的,我现在是司局级,我的朋友也应该换成司局级的。那么老婆呢,“富易妻”,富了我就换一个老婆,这是一个原因。第二,就是社会开放了,原来眼界狭窄,看这个村子上就这个姑娘长得俊,我就娶她了。现在一出来了,外面的美女这么多,得了,后悔r,我再换一个。第三,现在年轻人的爱情不是很郑重,说白了,爱情得到得太容易,认识不了三天就上床,所以离婚也很容易。如果都像过去的“梁山伯与祝英台”那样苦苦地追求爱情,追求多少年,那么严肃的话,就不会轻易离婚。好不容易得到爱情,会非常珍惜。现在太容易了,得到的容易,丧失、扔掉也容易。这也是一个原因。

在座的各位,你们有了孩子,我希望大家在处理婚姻问题的时候,要特别慎重。把孩子生出来了,就要对他负责。夫妻的关系,离婚是一种调整的手段,但是不到万不得已,最好别用这种手段。好了,我就讲这些吧。

提问:赵老师我想问一下,小孩子很顽皮,每次不听话的时候,能不能打孩子呢?

赵忠心:最好别打。因为这孩子越打越皮。有个儿歌这样讲:“一次挨打战兢兢,两次挨打哭不停,十次挨打眉头紧,百次挨打骨头硬,千次挨打功夫到,酣然微笑入梦中。”你总是打他,他不在乎了,他练成气功了。你要打成这样可就不成了。千万别老打,老打是一种粗暴,也是一个最简单的方法,最好不要这么简单化。

提问:赵老师我想请教一下独生子女的婚姻问题。

赵忠心:独生子女又成了独生子女家长,现在到了这个阶段。现在这个问题很多,我发现有的独生子女家长都不太会当,小时候不会当,孩子长大了,结婚了也不会当。对孩子伺候惯了,照顾惯了,等到孩子长大了娶了媳妇,她还要去给孩子夫妻俩去掖被窝,媳妇肯定很反感。你把你的儿子培养长大,送给你的媳妇以后,就没你什么事了,你把你姑娘养大了,交给你未来的姑爷,也没你什么事了。你不要在孩子结婚以后,还要掌管他们家;要是这样的话,你让你孩子跟你过一辈子得了。独生子女从小生活在一个特定的家庭环境里,应当说是有缺陷的。从教育的角度来讲,我认为独生子女并不是最佳选择,是我们国家的大局需要一对夫妇只生一胎。孩子的成长和教育需要比照,兄弟姐妹互相比照,互相促进。没有相互比照者,很难受到激励,也没有模仿。一个孩子一家子大人,肯定是把这个孩子看成是宝贝疙瘩,往往地位过高,使得孩子只知道让别人照顾自己,自己就好像没有义务、责任,没有想到过去照顾别人,或者爱别人。现在这一代独生子女长大之后,他们当了家长,确实问题不少。现在的孩子好多想法我觉得很奇怪,有个独生子结婚的时候问我:“赵老师,你跟我们师母一起生活好几十年了,烦不烦啊?”我们追求的是白头到老,他们觉得不可思议。很奇怪,他们的价值取向、审美取向,跟过去的人完全不一样。这一代独生子女是承上启下的,我觉得这一段的教育也是很重要的。

');" class="a2">收藏

深圳市民文化大讲堂(上、下册)

赵忠心:各位好!我很高兴到深圳来跟大家共同探讨教育孩子的问题。深圳市的经济发展在全国走在前列,这是有目共睹的。但深圳不仅仅是重视经济发展,还重视文化建设。就是说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建设,深圳市都走在全国的前列。我还没有听说过其他的城市办市民大讲堂,应当说这是一个创举。

今天我要谈的问题是家庭教育。家庭教育这件事情应当说跟任何人都有关系,我们每个人不是家庭教育的教育者,就是受教育者。我们小时候在家里接受教育,长大成家有了孩子之后,又成了教育者,人的一生都与家庭教育脱离不了干系。所以说我们讨论这个话题,跟人人都有关系。

家庭教育是一门科学。要想把子女教育好,我认为应当具备四个条件:

第一,要有教育子女的责任感。

第二,要有心理学和教育学的常识。

第三,要了解当今孩子们身上的时代特点。

第四,要有一个良好的心态。

今天,我只讲其中的两个问题,第三和第四个问题。

我先讲第一个问题,家长的心态问题。

教育孩子是需要知识,没有知识是不成的。若不了解孩子身心发展的规律,不掌握一些教育方面的知识,孩子是没法教育好的。但是仅有知识还不成,还必须有良好的心态。什么叫心态呢?心态就是面对周围环境和客观世界所产生的一种心理状态。心态在一定条件下起决定作用。要注意我说的是“在一定条件下”,并不是心态无条件的起决定作用。这是什么意思呢?就比如说,夏天很热,我们中国有一句话叫做“心静自然凉”,这句话讲的就是心态。周围环境本来就很热,如果心里很浮躁,很急躁,总也平静不下来,那就会觉得热得受不了。如果心情能平静下来,很可能会凉一大块,“心静自然凉”这句话就反映心态有多重要。

在日常生活当中,我们常会遇到类似的情况。比如在考试、比赛、竞赛过程当中,做了充分的准备,且具备一定的实力,如果心态好,就有可能超常发挥;如果心态不好,你条件再好,都有可能出现重大的失误。大家还记得巴塞罗那奥运会的跳水比赛中,有一个美国运动员,就他的实力来说,好像有争夺冠军的希望,但他最后的一跳,整个身体是横着掉到泳池的。肯定是他当时的心态不好,所以他注定要失败。

我们培养教育孩子也是这样。在具备一定的教育能力、教育知识之后,心态会起决定作用。为什么我要先讲这个问题?因为根据我所了解的情况,我们中国家长在孩子教育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最大的问题,也是最普遍的问题,就是心态不大端正。那么,家长教育孩子心态不端正,究竟表现在哪些方面呢?我大体归纳一下,大概是三个方面:第一个就是过分、过度;第二个就是片面;第三个就是简单、粗暴。我现在分别谈谈这三个问题。

第一种表现就是过分、过度。

这指的是教养态度。什么叫过分、过度?过分、过度就是做事超过了有益的范围。心态不好,做什么事不讲究分寸、不掌握尺度。我们中国有句成语:“过犹不及”。意思是说,超过了有益的限度,它的效果与程度不够一样,都是不好的。比如,对孩子的管理方面过度保护,过分迁就,管束过严,要求过苛,限制过多;在智力开发和学习上,过分超前,要求过高,操之过急,急于求成,等等。对孩子要保护,要有必要的管束和限制,在学习上应当有要求,可以督促。但不能过分、过头、过度,过分、过头、过度了就会走向反面。

心态不端正第二种表现,就是片面性。

这是指的教育内容。就是说在教育孩子时“顾此失彼”,“单打一”,或者说是“只进行一半的教育”。两种关系密切的教育内容本来是相辅相成的,应该同时教,能互相促进,相得益彰,可以促使孩子协调发展。但是家长往往为了省事,以避多耽误时间,就“偷工减料”,只顾一点,不及其余,搞片面性。片面性表现在许多方面:

第一,重智轻德,只抓孩子的智育,不抓孩子的道德品质。或者是智育发展要求很高,道德品质要求很低,甚至没有要求。“智”和“德”是相互关联、相互影响和制约的,只抓智育不抓德育就会导致畸形发展,而畸形发展是不能充分发展的。

第二,重视知识学习,忽视能力培养。应该说现在的孩子知识很丰富,比在座的家长小时候知道的多得多,但是能力要差得很多,缺乏做事的能力、环境适应能力。知识和能力也是相互促进的,不重视培养孩子的能力,孩子的事家长都包办代替,家长唯一的要求就是学习好,得高分,得第一,或者进前几名,这不利于孩子的可持续发展。去年暑假,大学开学的时候,北京的传媒有一个报道,在食堂吃饭,在图书馆借书的时候要排队。学生们提出了质疑:怎么吃饭还要排队,借书还要排队?记者采访问我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我说,这一定是独生子女。排队本来是很正常的一件事,做什么事情都要有个先来后到,这合情合理,天经地义。可他们是独生子女,平时在家里有特权,凡是享受生活的事从来不用排队,从来是第一位,首当其冲,一家人都让着他(她),用得着排队吗?在家里你是“小皇帝”、“小公主”,到社会上就都是草民。你在家里可能是当“红歌星”的地位,那你在学校、在社会上就是“粉丝”。就这么大的变化。我就觉得奇怪,一个大学生不知道吃饭、借书要排队,居然觉得这是新鲜事。我们的家庭教育片面到什么份上了?跟小学、跟幼儿园的孩子讲一讲排队的“伟大现实意义”是可以的,还用得着跟大学生吗?他们早该知道。这都是家庭教育搞片面性造成的,不利于融入社会。

第三,重视书本知识,忽视生活常识。书本知识是知识,这毫无疑问,但不是唯一的,生活常识也是知识。在某种意义上讲,生活常识是更重要的知识。所谓生活常识,就是我们常说的感性知识。感性知识越丰富,将来学习理性知识,就理解得越深,掌握得越牢固。把书本知识看做是唯一的知识是片面的,有的孩子书呆子味儿太浓,就是缺乏丰富的生活常识。中国古人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既要读书,也要参加社会实践,感受社会生活,丰富感性知识。

第四,重视智力因素的发展,忽视非智力因素的发展。智力因素就是大家常说的聪明劲,就是记忆力、观察力、想象力等等。这很重要,这几方面强孩子就很聪明。但是真正要学习好知识,有发展的后劲,将来在事业上有所作为,必须培养和发展孩子的非智力因素,没有这个是不成的。我们大家都上过学,老师经常对学生讲,学习不能只靠小聪明,还得刻苦。诸如刻苦,有广泛的兴趣,有稳定的兴趣,有好情绪状态,“胜不骄,败不馁”等,这些都是非智力因素。凡是影响智力因素的心理因素,都属于非智力因素。现在我们的孩子就缺乏这方面的东西。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之间的关系,有人比喻说,这二者是一个车子的两个轮子,两个轮子同时安上,跑得才快,跑得才稳。也有的人把智力因素比作是“资源”,非智力因素是“能源”。资源再丰富,没有能源也开发不出来。同样的道理,只有智力因素没有好的非智力因素,孩子的智力不会得到充分的发展。

第五,重视特长培养,忽视全面发展。我赞成孩子们发展特长,但是不要把发展特长和全面发展对立起来,应当把二者统一起来,没有宽厚的知识基础,特长不可能长足发展。现在社会上有好多的电影演员,演技不错,但是文化素养差,演来演去也只能成为一个“影星”,而成不了电影表演艺术家。同样唱歌的也是,只会唱几首歌,有些人连简谱都不会,这些人最多也就是“歌星”,永远成不了歌唱家。全面发展和特长发展并不矛盾,我们不要偷工减料,就像盖楼一样,楼盖得越高,地基一定要打得很深很厚。人发展也是这样,如果基础打不好,将来的发展肯定会受到限制。

心态不端正第三个问题就是简单、粗暴。

我把“简单”和“粗暴”分开说。先说粗暴,粗暴就是打骂孩子。

打骂孩子是中国的“特产”。外国人打孩子打得比较少,中国人打孩子的现象比较普遍。当然外国人也有打的,但很可能就有人把你送上法庭,你送上法庭就有人接这个案子。在中国,家长打自己的孩子,一般没什么事,只要不打折了孩子的胳膊或腿,恐怕你告也没人管。因为中国家长子女私有观念比较严重,社会也默认。在国外,人家是这样的一种观念:孩子是国家的,家长是受国家委托、替国家实施家庭教育,所以不能打骂。在中国,你说孩子是国家的,可孩子从小到大花费的每一分钱都是家长出的,孩子就是家长的。所以,要解决家长打骂孩子的问题,还要有一段时间。我小时候也挨过揍,那是因为逃学。我不是不喜欢学校,而是觉得功课用不着天天听老师讲课,我都会。我把书包用树叶埋在村边就玩去了,看太阳差不多到放学的时候了,我就背着书包回家。开始头两天没有被家长发现,第三天发现了,挨了一顿臭揍,后来就再也不逃学了。现在的家长为品德问题揍孩子的比较少,一般都是为学习上的问题。如果孩子犯了思想道德品德方面的错误,家长能够容忍;如果不好好读书学习,考试考砸了,家长会跟你没完,会狠狠地揍孩子。

我不赞成家长打孩子。但你非要打不可,也要有个分寸,注意克制自己的情绪,不能没轻没重,不能伤害孩子身体和心灵。警告一下,敲打一下还可以,不是真的撒气,一撒气控制不住就要失手。有的家长把孩子打伤了,甚至打死了,我认为不是家长恨孩子恨到非要孩子死不成,就是要撒气,结果情绪失控了。出于这种心理状态的话,他很容易失手,做出让自己后悔一辈子的事。这是“粗暴”,对孩子心灵的伤害很大,要注意克服。

还有“简单”的问题。“简单”是什么意思呢?现在社会竞争很激烈,很忙很累,压力很大。尤其是在深圳这个地方,给人的感觉,竞争更激烈,压力更大。为什么竞争激烈呢?因为深圳是一个开放的城市,全国各地的精英到这里来,所以它的竞争激烈程度要比其他地方大得多,因此压力也更大。可是孩子的教育问题、培养问题,也不能放手。多数家长都是双重压力:社会的压力,孩子的教育压力。所以,有的家长就很容易产生这样的想法:有没有一种简单易行的教育方法,别这么费劲,别这么伤脑筋,别这么花时间,只要一使用,“一不留神”就能把孩子送到北大、清华、哈佛、牛津。不少家长就盼着这个。

社会上有什么需要,市场上就会出现什么。因为你需要,所以出了一个“哈佛女孩刘亦婷”。还有没有一个更简单的办法?有。有人培养孩子很简单,一伸大拇指,就把孩子送到大学里面去了,像那个聋哑女孩。还有没有?有。说只要成天闭着眼对孩子说“你真棒,你真行”,“我的孩子是全世界最好的孩子”,成天夸孩子,一不留神孩子就进牛津、哈佛了。就这么简单。这简直不可思议。这可能吗?这都是骗人的。可奇怪的是还真有人相信。

我们应当明白,人是高等动物,是世界上最复杂的。教育是要转变最复杂的人,怎么能够用简单的方法呢?教育人是很复杂的过程。把人的教育简单化了,必定是庸俗化。凡是人为地简单化的东西,把教育“口号化”、“绝招化”,那一定是骗人的。有人主张不管是什么孩子,都要成天鼓励。什么叫因材施教?就是从实际出发,需要鼓励就鼓励,需要批评就批评,要有针对性。他本来考了个倒数第一,你还说他真棒,这是睁着眼说瞎话。表扬肯定是有作用的,有时候作用很大,但是它是有条件的,要看实际情况。确实有进步,就应该肯定。确实比以前好了,不管有没有超过别人,只要比自己过去好,超过了自己的过去,那就可以表扬。但是表扬要有好的效果,一定要实事求是,是多好就是多好,要有分寸,不能说什么事都是“好极了,棒极了”。这话是哄小孩子的,对小孩的表扬可以夸张,对孩子年龄长大之后,批评也好、表扬也好,一定要讲分寸。

我举一个例子。小孩子在幼儿园听了老师的话,说回家帮妈妈做一件事。孩子回家后,见妈妈下班了,便给妈妈递了一双拖鞋。妈妈很感动,就使劲亲吻他,使劲地夸他,夸他是“小宝贝”、“小天使”、“小劳动模范”,怎么夸都行。因为他还小,夸奖了他,下回他还这么做。如果你的孩子已经上中学了,都十五六岁了,他给你拿双拖鞋,你也夸他“小宝贝”、“小天使”什么的,孩子肯定说妈妈是不是吃错药了?他肯定不会再给你拿第二次。因为孩子觉得你把他当小孩来哄,会很反感。小孩子缺乏自我评价能力,夸奖可以夸张,但是孩子长大了就不成了,不能随便夸张。

有一个中学生,爷爷过生日,他给爷爷画了一幅画,作为礼品给爷爷祝寿。他画了好几张都不满意,他刚画完一张,也很不满意,本来想撕掉。就在他刚要撕的时候,妈妈来了。他妈妈刚听完“赏识教育”的报告,就活学活用说:“啊,我的好儿子,你画的真好,真棒!”儿子瞥了妈妈一眼说:“我刚要撕,你懂画吗?你还没看我的画就说棒,是不是有毛病啊?”

现在,鼓吹“赏识教育”的人,简直庸俗化到了极点。见孩子就说好,打了人也好。不仅不批评,还欢迎他,鼓励他说“好”。有同学问:“老师,为什么他打了人,你还说他好?”老师说:“昨天他打了两个,今天打一个,这是进步,给他鼓掌。”第三天他又打人了,老师说:“还得欢迎他,鼓励他,说他真棒。”“为什么?”老师说:“昨天打人流血了,今天没流血。”这叫教育吗?这叫赏识吗?不对,这是在哄缺心眼的孩子。人家没打人的你不鼓掌,打人了还鼓掌,这是在亵渎神圣的教育。我听过某些人宣传所谓的“赏识教育”,给我的感觉像是在传销,像是在给家长洗脑筋,他们说的没有任何的教育理论依据。

我们有些家长的心态就这样,很容易相信假的,希望能有一种简单易行、省时、省力的教育方法。所以,商业广告成天说我这个方法最简单,比如用我这个方法学外语,一天能记几百个单词,那可能吗?说我这个指导作文的课,听四个小时,就能写出800字的文章来,这可能吗?写的什么文章?套话,一定是套话。家长都关心孩子的高考,你看每年高考的作文题都很难做。如果读这个班4个小时就能写出一个800字的文章,他参加高考肯定是不及格,那是肯定的。写文章是那么容易吗?现在跟你讲课的赵老师就是靠写文章吃饭的,我写了一辈子文章,写文章需要多方面的修养,不是只要听一个人介绍就能写出文章来,它需要知识丰富,需要文化、科学、语言、文字素养,需要会思考,需要头脑清楚,逻辑性强,需要很多很多方面的修养。那个老师是神人啊?他讲4个小时,你就能写出800字的文章,能考上大学?谁信谁是弱智。

大家看看网上,有一句口号很值得家长深思:“孩子的钱最好赚”。这不是孩子直接花钱,而是孩子的家长很愿意掏钱。孩子的钱最好赚,说明什么?好赚什么意思?家长好糊弄啊。还有一个标题就是,叫做“有多少孩子就赚多少万”。我看了以后,特别替家长担心,你们的钱赚得都不容易,怎么那么容易让人给赚了呢?

在孩子的培养教育问题上,有人为的简单化的情况,也有人为的复杂化的情况。比方说,现在城里的孩子,“感觉统合失调”的比较多,动作不协调,注意力不集中。有的人说,城里的孩子,有一半都是感觉统合失调。这句话大家信吗?哪怕你不懂得什么叫“感觉统合失调”,你也应当判断得出来,这是一个伪命题。人的社会现象、生理现象、心理现象,正常与不正常,总是绝大多数人正常,少数人不正常。如果说一半人正常,一半人不正常,这个判断必定是虚假的。为什么呢?因为正常不正常的标准,它一定是现存人群状态的一个平均数得出来的。如果说,一半人正常,一半人不正常,肯定是假的,肯定是编造的。但是,有的家长就相信了,搞得很紧张。进行这种宣传,一定是有什么产品需要你购买。我曾经问过一些人,问搞广告宣传的,我说:“你们在农村调查了没有?”他说没有。农村绝对没有这么多孩子“感觉统合失调”。他成天帮着爸爸妈妈拔草、喂猪,扫院子,他怎么会失调呀?为什么城里的孩子失调?就是因为成天围着电脑、电视,不出门、不活动,家长怕孩子磕着碰着,不让他参加体育活动,失调的根本原因就是活动少,缺乏锻炼。

怎么解决这个问题?你就放手,让他爸爸带他玩去,摸爬滚打,很快就治好了。你看运动员当中,哪个感觉失调过?她自己不管孩子,老觉得忙,觉得孩子真麻烦,老问这个问那个,就叫孩子看电视去,把电视、电脑看成了保姆。过去的时候,一到天黑,马路上好多孩子在追追打打的。现在你看得见吗?一到下午四五点钟,动画片一播的话,大街上没有一个孩子,都坐在那当电视奴了,都在看这个,他能不失调吗?

有不少的家长既没有大学文凭,也没有中学文凭,有的甚至是文盲。他的孩子就上了大学。什么原因?家长心态好,不急不躁,因势利导。在城里面,有的家长花高价把孩子送到高级幼儿园去,这没必要。现在好多的硕士、博士,并没有进过幼儿园。我并不是反对有条件、有能力的家长学知识,但是我觉得第一位要先解决好心态问题。如果心态不端正的话,科学的知识你也不接受。这算是第一个问题。

第二个问题,我讲一讲独生子女的教育问题。这是当前中国家庭教育遇到的第一个新问题。

子女的数量是影响家庭教育和子女成长的一个重要因素。但独生子女家庭是一种很特殊的家庭模式。要教育好独生子女问题,一定要把独生子女在家庭当中的地位摆恰当。好多独生子女教育不成功,跟独生子女在家庭的“地位”有很大的关系。我特别强调这个“地位”,因为一个人的地位是一种客观存在。存在决定意识。地位太低了,他会自卑;地位太高了,他一定会自傲。我们家长可能没有考虑过这个问题,但是在中国来讲,中国独生子女在家庭中的地位一般是比较高,太高了。外国人形容中国独生子女是“小皇帝”、“小太阳”,形容得很准确。

地位是跟与他相邻的人比较,是高还是低,是相比较而言的。通过观察,我发现很多家庭里独生子女出现之后,家庭生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甚至包括一些家庭伦理道德都发生了微妙的变化。比如晚上该吃什么?传统家庭都是问老人想吃什么?爷爷想吃什么?奶奶想吃什么?现在都变了,你要问爷爷奶奶想吃什么?爷爷奶奶会说问孙子吧,我们随孙子,这个孙子成了家长了。过去叫“尊老爱幼”,现在成了“尊幼爱老”了,传统的家庭伦理道德都变了。小孩子很明白,即或他还不会说话,也知道他在人们心目当中是一个什么地位。要知道,地位本身就是一种教育,是一种熏陶。有的家长说,这孩子怎么这么不听话,那不是孩子本身的问题,一定是你们惯的,你们摆地位摆错了,摆得太高了,你甭找别人,先反省你们自己。

“地位”又抽象又具体,我刚才讲,地位就是相比较而言的。家里买了好吃的东西,妈妈说:“小宝贝来,看妈妈给你买什么好吃的?”妈妈眼里没别人,只有孩子。爸爸要是嘴馋,说:“什么好吃的,我也吃一点。”妈妈就说:“去去去。”为什么是去去去呢?为什么不可以吃?这就是地位。好吃的大家一块吃,不好吃的,大家也得要一块吃。比如有的家里面吃饭,这个爸爸妈妈很明白,可以说很伟大啊,你看那孩子就不爱吃这个鱼头,当妈妈的上来就先把鱼头吃了,说:“妈妈最爱吃鱼头。”为什么?她看孩子不爱吃,她说她爱吃,其实她也不爱吃。比如熬白菜汤,孩子就爱吃叶,不爱吃菜帮子,爸爸说:“我最爱吃菜帮。”爸爸就先把帮吃了。怕孩子不爱吃,得了我先吃,这都是教育。为什么大家不能够同甘共苦?甘要一块享受,苦也要一块承受。这就是地位问题。现在好多家长,孩子有困难的话,就替孩子克服,孩子应该忍受的,就替孩子忍受。地位摆得不好,都“供”着。现在不是教育,是“供”着孩子。什么叫供着?就是舍不得刺激孩子。

独生子女教育第二点,就是要早一点让孩子加入社会群体。家里有老人,也应当让孩子早一点进入,进入托儿所、幼儿园。因为当今的独生子女家庭是一个成人的世界,不是一个儿童的世界,这么多大人,大家肯定都让着他,都恭维着他,当成“小皇帝”一样供着他。我的意思,要让孩子加入社会群体,就是要把孩子从“皇帝”的宝座上拉下来,让他进入到群体当中。幼儿园的孩子基本上都是独生子女,你在家里是小皇帝,到了班里来谁也不是小皇帝,谁都不允许当小皇帝,这本身就是一个教育。现在孩子大了,都得进入社会群体,有的上了大学还不知道排队,你以为在家里不排队,啥时候你都是第一位啊?到了社会上,人人平等都要排队。要早一点加入社会群体,关于独生子女教育我就讲这么几句。

第三个问题,我想讲一讲休闲教育,这也是一个新问题。

“休闲教育”这是一个新词汇,就是让孩子学会科学的、文明的、道德的休闲。现在放假,正是孩子的休闲时间,是对孩子进行休闲教育的极好时机。现在,孩子们每年的休闲时间有170多天,将近一半的时间处在休闲状态。我们应当把休闲看做是孩子们另外一种“发展”。爱因斯坦说过,人与人之间的差异就在于休闲。休闲时间充分利用了,会有很多的收获;如果休闲没有很好的利用,荒废了,就是一种浪费。如果休闲时间参加了不好的活动,就很有可能要学坏。那些违法犯罪青少年,无一不是在休闲时间学坏的。对于孩子的休闲时间的安排,我们不能掉以轻心。

“休闲”这个词在国外已经有了很长时间,好像是在古希腊的时候就有。后来马克思、恩格斯在《资本论》一书中也提到过休闲。但是在中国来说,过去讲休闲只是有闲阶级才有休闲,劳动人民只有劳动的份儿,没有休闲的权利,所以大家不太熟。休闲实际上是一个很普通的概念,比如今天大家就是利用休闲时间来听课。所谓“休闲”就是完全由个人支配的一种状态。休闲是现代生活的重要内容,也是现代人的一种权利。孩子们不能完全自主科学地安排自己的休闲时间,家长有责任进行指导。

而休闲教育,它的第一责任人就是家长。因为孩子们休闲的第一场所就是家庭。家长要帮助孩子安排好休闲时间,不能把休闲放假时间当成“第三学期”。但是什么都不管,不安排,我也不赞成。怎么科学安排好休闲时间,这是一个新课题,我们全社会都应该关注。全交给家长,家长也有难处,全交给学校,学校要放假呢。全社会都应该关注孩子的休闲教育问题。希望通过放假,孩子不会退步,希望通过休假,孩子别学坏。

最后提一个问题,就是家庭不稳定。

现在离婚率增长,这是有目共睹的。一般的中国家庭夫妇离异,都是在孩子上小学以后,孩子在幼儿园期间,夫妇离异的比例很少。用社会学上的名词来说,中国离婚夫妇的婚姻年龄,简称“婚龄”,是在6~7年。意思就是说,孩子小时候,爸爸妈妈都喜欢孩子,把精力、时间、爱都投入到孩子身上。孩子上小学了,家长解放了,不像小孩那么费精力,费时间。这时候回过头来,夫妻两人找不到爱情的感觉了,婚姻就开始动荡。中国夫妇离婚一般都是结婚以后六七年到十六七年这10年当中,大概是孩子上中小学这一段,这是最危险的阶段。孩子上大学的时候,父母离婚的很少,孩子在工作当中,父母再离婚就没什么意义了。正是孩子最怕父母分手的时候,父母往往就分手了。这是作为我们搞教育的人很担忧的事情。

有人说:赵老师你怎么反对离婚?我不是反对离婚,我对离婚的看法肯定与众不同,我是一个中性的看法,我既不褒也不贬。我认为夫妇离异也是调整爱情的一种手段,但这种手段是要付出很大代价的。你说两个人没有爱情了,还非要绑在一块,双方都很痛苦,也是不道德的。但是大家知道,夫妇离异对孩子的伤害很大,很难弥补。这有多大危害,我就不用说了。我们要提防这个问题,我主张年轻夫妇到了夫妻关系危险期,要设法防止出现问题,出现问题我们要正视。

究竟当今离婚的这么多是什么原因?知道原因就有的放矢,知道防备。现在离婚的原因太多了,第一个是市场经济社会人们的经济地位有时候变化很大,比如说,他原来是穷光蛋,现在成了暴发户了,他是穷光蛋的时候,看着老婆很美,他现在成了暴发户以后,看哪儿都不顺眼。中国过去有一句话叫做“饱暖思淫欲”,还有一句话叫做“贵易交,富易妻”,“易”就是容易的易,“易”就是交换的意思。“贵易交”,就是地位高贵了,朋友就该换一换。当科长的时候,朋友都是科一级的,我现在是司局级,我的朋友也应该换成司局级的。那么老婆呢,“富易妻”,富了我就换一个老婆,这是一个原因。第二,就是社会开放了,原来眼界狭窄,看这个村子上就这个姑娘长得俊,我就娶她了。现在一出来了,外面的美女这么多,得了,后悔r,我再换一个。第三,现在年轻人的爱情不是很郑重,说白了,爱情得到得太容易,认识不了三天就上床,所以离婚也很容易。如果都像过去的“梁山伯与祝英台”那样苦苦地追求爱情,追求多少年,那么严肃的话,就不会轻易离婚。好不容易得到爱情,会非常珍惜。现在太容易了,得到的容易,丧失、扔掉也容易。这也是一个原因。

在座的各位,你们有了孩子,我希望大家在处理婚姻问题的时候,要特别慎重。把孩子生出来了,就要对他负责。夫妻的关系,离婚是一种调整的手段,但是不到万不得已,最好别用这种手段。好了,我就讲这些吧。

提问:赵老师我想问一下,小孩子很顽皮,每次不听话的时候,能不能打孩子呢?

赵忠心:最好别打。因为这孩子越打越皮。有个儿歌这样讲:“一次挨打战兢兢,两次挨打哭不停,十次挨打眉头紧,百次挨打骨头硬,千次挨打功夫到,酣然微笑入梦中。”你总是打他,他不在乎了,他练成气功了。你要打成这样可就不成了。千万别老打,老打是一种粗暴,也是一个最简单的方法,最好不要这么简单化。

提问:赵老师我想请教一下独生子女的婚姻问题。

赵忠心:独生子女又成了独生子女家长,现在到了这个阶段。现在这个问题很多,我发现有的独生子女家长都不太会当,小时候不会当,孩子长大了,结婚了也不会当。对孩子伺候惯了,照顾惯了,等到孩子长大了娶了媳妇,她还要去给孩子夫妻俩去掖被窝,媳妇肯定很反感。你把你的儿子培养长大,送给你的媳妇以后,就没你什么事了,你把你姑娘养大了,交给你未来的姑爷,也没你什么事了。你不要在孩子结婚以后,还要掌管他们家;要是这样的话,你让你孩子跟你过一辈子得了。独生子女从小生活在一个特定的家庭环境里,应当说是有缺陷的。从教育的角度来讲,我认为独生子女并不是最佳选择,是我们国家的大局需要一对夫妇只生一胎。孩子的成长和教育需要比照,兄弟姐妹互相比照,互相促进。没有相互比照者,很难受到激励,也没有模仿。一个孩子一家子大人,肯定是把这个孩子看成是宝贝疙瘩,往往地位过高,使得孩子只知道让别人照顾自己,自己就好像没有义务、责任,没有想到过去照顾别人,或者爱别人。现在这一代独生子女长大之后,他们当了家长,确实问题不少。现在的孩子好多想法我觉得很奇怪,有个独生子结婚的时候问我:“赵老师,你跟我们师母一起生活好几十年了,烦不烦啊?”我们追求的是白头到老,他们觉得不可思议。很奇怪,他们的价值取向、审美取向,跟过去的人完全不一样。这一代独生子女是承上启下的,我觉得这一段的教育也是很重要的。

帮助中心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