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细页面

国史与家谱的双重变奏——江永《兰陵萧氏二书》整理与研究
在线阅读 收藏

明清时期徽州社会的各个方面都与宗族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宗法制度的实施则是以宗族为基层组织,外借政权的控制而对民众加以管理,进以维系乡村社会的稳定。宗族社会是人类延续和发展的社会形态遗存,其作用在于统摄族人,序人伦之美,敦孝悌之义。而要维持这一数千年的传统体制,则撰修家谱、统摄宗谱就显得尤为重要。因为“苟昭穆紊,而名分失序;亲疏隔,而情爱不通。方圆相合,而判然不相联属,秦越相视,而邈然不相关系,则路人而已矣,何族之有?”进而言之,如果不论血缘伦理和国史家源,则中国的传统思想、民族文化以及国民的凝聚力,就无从说起。所以,宗族之存在,有益于封建社会的家族兴旺、民族卓越、国家强盛;宗谱之修续,则有禆于慎终追远、共叙同脉、系联亲情。故明清时期徽州家谱族牒之盛,于全国无有过之者。徽州婺源大儒江永(1681—1762,字慎修)所著《兰陵萧氏二书》,就是为了“敦孝弟以睦宗族,由睦族以善州乡”而作,它由《兰陵萧氏本宗世系考》和《兰陵萧氏保世滋大录》两部分组成,自称:“吾宗自唐季迁歙,已易氏为江,而萧为本始,兰陵为本望。”故江永家族一脉的本来之姓,乃由兰陵萧氏而来,原姓为萧,后世姓江。

《本宗世系考》梳理了兰陵萧氏一族自远古传说时代至唐末的世系源流,并从班固《汉书》与欧阳修《新唐书》中,摘取与萧氏相关的《功臣表》和《宰相世系表》,使世系源流清晰,有充分的史料依据,并绘制了《萧氏本宗世系图》附于正文之前。《萧氏保世滋大录》共分上、中、下三卷,主要内容来自姚思廉《梁书》、李延寿《南史》和《北史》、令狐德棻《后周书》、魏征《隋书》、宋祁《新唐书》等正史纪传资料,实质上就是萧氏杰出人物传记。上卷的核心人物是昭明太子萧统;中卷重在后梁萧詧及其继任之君萧岿、萧琮;下卷的内容围绕唐代萧氏八叶宰相展开。综观全书,江永对昭明太子极为追慕,字里行间皆以“梁昭明太子四十二世裔孙永”的身份统揽和梳理萧氏发展的历史进程,这种认同心和自豪感使其详尽考订了昭明太子一脉在历史舞台上的表现。所谓“保世滋大”蕴含的意义本身,就是对萧统、萧岿及其后世功勋者的深情颂扬。以正史梳理家谱,以家谱反证史料,以小见大,相得益彰。

然而,使江永颇为不满之处在于,此前的江氏旧谱中充斥着许多附会和错谬,甚至在正史资料中也存在着许多不尽如人意的讹误和臆说。作为清代考据学大家、治学务实求是的学者来说,江慎修的修谱思想又非同一般世俗之见。对于以前旧谱中存在的诸多问题,他从对古代典章制度和史籍载录的考证入手,纠正了许多转相稗贩、口耳是资的不实之处,以求宗族世系传衍之本来。他对于撰修宗谱的观点亦如其经史考证和方志撰修一样,主张“实事求是”,无征不信,“不以人蔽己,不以己自蔽”,充分体现出鲜明的时代学风和考证求实的朴学特色。综观《兰陵萧氏二书》,我们可以看到江氏所治家谱不同于前人所修,他首先根据先秦经史典籍来考论宗族谱牒,先明析源本,再顺承考之,对前代宗谱不察史实、滥治谱系的行为提出批评,拨乱反正。主张要通晓宗法嫡庶以及字族、赐姓等意义,辨清世系,考镜源流,远知所本,近知所戚,不能随意攀附或涂脂抹粉。而对于不明宗法礼制,“及书传所有公卿名人,悉牵引联采”的做法予以严正的批评。

修谱之要,在于奠世系,序昭穆,不可因敬祖而淆乱支系,更不可蒙冒滥承以扬其宗。江氏反对谱录牵强附会,提倡分明是非,匡正俗谬的思想无论过去或将来都是经得起历史验证的。江永的修谱思想代表了传统学者对于历史问题的态度,也体现出乾嘉考据时期学者对方志家谱问题的正确态度,即实事求是,中正公允,如此作法无疑对后世修谱制牒具有宝贵的指导作用。同时,对于条别世系,叙议昭穆,维系社会秩序、稳定人际关系等,也具有重要的历史借鉴价值和现实启示意义。以下即为安徽省图书馆所藏江永《兰陵萧氏二书》的内容,今予以整理和点校,以供学者参阅。尚有不妥之处,还望同人不吝指正为盼,谨此谢忱。

帮助中心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