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速铁路建设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不仅是学术界广泛讨论的热点话题,更是关系到政府决策与国计民生的重点议题。目前国内外对高速铁路建设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已经有了比较广泛的讨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对地区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主要体现在直接驱动和间接驱动两个方面:直接驱动是指交通设施的建成直接降低了运输成本,从而提升了经济效益;间接驱动则主要体现在便捷的交通有利于为当地引入新劳动力、新投资及先进的技术,从而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Chen,Silva,2013)。作为交通基础设施的“新宠儿”,高速铁路也不例外。与传统交通设施不同的是,高速铁路便捷的运营模式和超高时速带来了其他交通形式难以比拟的时空压缩效应(龙玉等,2017),对地区经济增长的影响更显著、更深远。在讨论高速铁路建设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时,现有研究中学者们更多地将关注点聚焦在高速铁路建设对地区间贸易成本、劳动力变化及工资水平等因素的影响(Redding,Turner,2015;张勋等,2018),对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帮助(康继军等,2014;刘晓光等,2015),以及对区域经济溢出和经济空间格局改变的冲击效应(Cheng et al.,2015;王雨飞、倪鹏飞,2016),鲜有学者从绿色全要素生产率角度研究高速铁路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
全要素生产率是指生产要素(包括资本、劳动力等)的利用效率,最早由以Solow(1956,1957)为代表的新古典经济学派提出,揭示了经济增长的根本驱动力所在。当下,随着我国人口红利的下降和资本边际收益率的不断降低,依赖投资拉动经济增长的发展模式亟须改变,对全要素生产率的讨论更能揭示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动力。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是指将能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作为考虑因素纳入传统全要素生产率的考量之中。长期以来,我国的经济发展以高投资、高能耗的粗放型发展模式为主,这种发展模式在带来高速经济增长的同时,也导致了资源过度开采、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等一系列问题。随着时间的推移,低效率的发展方式和逐步加剧的环境问题,将会严重影响社会整体福利水平,甚至激发社会矛盾。因此,将能源和环境因素纳入全要素生产率的考察中,显然更能准确反映我国的真实经济增长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