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细页面

小镇
在线阅读

清澈的眼神

我是二团二队的队员,我们负责的文县四中离县城很远,校长十分热情地到县城迎接我们。去学校要经过几个小时的盘山路,山里的风景都是我从未见过的,所有的景色融为一体,甚至让我不忍心将其定格在四角的束缚中。那种美是直接冲击心灵的,仿佛闭上眼睛都能领略得到。一路上我们穿过绿草和清溪,仰望蓝天和白云。来到四中所在的小镇上,我第一次理解了什么是“小”镇。小镇只有两个路口,相距不过几百米,路口向外延伸又是无尽的盘山路。文县四中在地震之后进行了重建,看起来充满了朝气,也充满了希望。我们的队伍到达文县四中的时候,孩子们已经放假了,但是许多孩子还是不畏旅途的颠簸,从大山的各个角落回到学校听我们上课,因为在他们的眼中,只有好好学习才是离开大山、进入城市的唯一途径。相比城里的孩子,他们少有机会去学弹琴、跳舞、画画,只有通过学习这一种方法才能一步一步考到离城市更近的学校去。

本来我们的打算是教授孩子们一些文化课知识,帮助他们解答一些假期作业中的问题,但是从与孩子们最初的交流中我们感觉到,孩子们真正想知道的并不是一道题怎么做,而是外面的世界是什么样子的,于是我们也尽可能地在基本的课程中向他们讲述一些我们的亲身经历。毕竟是七八年级的初中生,他们没有像高中一样那么大的课业负担,在这样一个活泼的年龄,每天只接受那些陈旧的、枯燥的课程对于孩子们来说太辛苦了。在我们的教育体制之下,个人很难彻底地改变人们畸形重视初等教育的现状,我们作为志愿者,只能尽我们的所能,帮助孩子们更好地成长。

山里的人们思想很单纯。我们一行人穿着“百人计划”的志愿者服装走在桥头乡唯一一条街上,路旁的人们总会私语几句,过路人也会偶尔驻足。根据我不小心听到的几句对话,我猜测他们是在议论大学生。在他们眼中,大学生是个无比优秀的群体。在山里,人们会把成为一个大学生看作孩子们走出大山改变人生的最好出路,对此我大体上认同。可是在大山之外,机遇多,变数多,出路广,成为一个大学生、硕士生、博士生究竟有多么重要我不得而知。书念得多和人生阅历广之间是存在一定矛盾的,不要用“大学也是社会”“做兼职也是工作”等来反驳这句话。我认识很多早早为自己生活打拼的人,他们有我的同学,有我同学的朋友,他们身上具备的素质是独特的。我佩服他们,我想大多数人也佩服他们。而观念上对他们还是不认可者居多,这种排斥不会说出来,但反映在个体身上,就是不敢走他们的路,不敢像他们一样去生活。车到山前必有路,人生需要规划,更需要变化,就像下棋,把自己走死的人通常是算得太远,忽略了棋局的变化。

支教时我们队最喜欢的课程可能就是给孩子们上体育课了。少数几个男生和我在一起打篮球,孩子们光着脚打着破烂不堪的球真是令我一阵心疼。看着他们开心的样子,说不上什么感觉,一是快乐原来可以来得很简单,二是快乐居然可以来得这么简单,前者是欣喜后者是心酸。更多的孩子喜欢打羽毛球和乒乓球,我不是反感男孩子玩这个,只是觉得中国的男孩子喜欢隔着一张网做游戏,像乒乓球、羽毛球。美国的男孩子喜欢隔着衣服做游戏,像篮球、橄榄球。这是否反映出了国家的差异呢?这种差异说不上谁好谁坏,不过对未来性格的培养,我更倾向于后者。

摘葡萄

山里的人也很淳朴,淳朴得可爱。一天晚上我心血来潮去买“爽歪歪”,据我猜测这种东西在山里没有多大市场,大多商品都已接近了保质期的末尾,只有少数新进的货。我不习惯买快过期的东西,便想把新的那箱打开。这时一直在和老板攀谈的人问了老板一句:“不是有以前的么?”老板笑笑说:让他们买点新鲜的吧。我一阵感动,突然想起了在大乐购超市买牛奶的经历:服务员总会把前几天剩下的牛奶摆到外边,新货摆到里边,每当有顾客去里边翻牛奶,服务员便一脸恼怒,“这外边不是有么?”这种对比令我感慨。

很庆幸被分到文县四中,校长和老师对我们的好我们会永远记得。在这里有支教的意境——和孩子们翻陡峭的山,喝山沟的水,自己备课讲课随心所欲的感觉真好;在这里也有意义,孩子们的基础确实很差,我们很尽力地在帮助他们,孩子们对我们很好,上课很积极,下课更积极,好多孩子和我们直到现在还保持着联系,收到他们发来的QQ消息依然让我激动。

很庆幸能和这么多优秀的伙伴在一起,一起上了十几天的课,打了十几天的牌,吃了十几天的饭菜,有一群一起为着同一个目标共同努力的朋友是多么大的幸事!所以在一起高三高四的,在一起传球的,在一起弹奏一张谱子的,在一起等着“复活”的人,才是最亲的。朋友不是嘴上说说,一起经历过才是朋友。

愿桥头乡的孩子们一切都好,走出大山。

愿二团二队永远“二”,永远一起“二”。

');" class="a2">收藏

这是我上大学以来的第一个暑假,最初选择去报名参加支教的原因很简单,一是想去了解、体验一下贫困地区孩子们的生活,二是和其他志愿者一道把大城市中的见闻带给他们。二十余个小时的奔波之后,终于迎来了这十几个难忘的日子。

清澈的眼神

我是二团二队的队员,我们负责的文县四中离县城很远,校长十分热情地到县城迎接我们。去学校要经过几个小时的盘山路,山里的风景都是我从未见过的,所有的景色融为一体,甚至让我不忍心将其定格在四角的束缚中。那种美是直接冲击心灵的,仿佛闭上眼睛都能领略得到。一路上我们穿过绿草和清溪,仰望蓝天和白云。来到四中所在的小镇上,我第一次理解了什么是“小”镇。小镇只有两个路口,相距不过几百米,路口向外延伸又是无尽的盘山路。文县四中在地震之后进行了重建,看起来充满了朝气,也充满了希望。我们的队伍到达文县四中的时候,孩子们已经放假了,但是许多孩子还是不畏旅途的颠簸,从大山的各个角落回到学校听我们上课,因为在他们的眼中,只有好好学习才是离开大山、进入城市的唯一途径。相比城里的孩子,他们少有机会去学弹琴、跳舞、画画,只有通过学习这一种方法才能一步一步考到离城市更近的学校去。

本来我们的打算是教授孩子们一些文化课知识,帮助他们解答一些假期作业中的问题,但是从与孩子们最初的交流中我们感觉到,孩子们真正想知道的并不是一道题怎么做,而是外面的世界是什么样子的,于是我们也尽可能地在基本的课程中向他们讲述一些我们的亲身经历。毕竟是七八年级的初中生,他们没有像高中一样那么大的课业负担,在这样一个活泼的年龄,每天只接受那些陈旧的、枯燥的课程对于孩子们来说太辛苦了。在我们的教育体制之下,个人很难彻底地改变人们畸形重视初等教育的现状,我们作为志愿者,只能尽我们的所能,帮助孩子们更好地成长。

山里的人们思想很单纯。我们一行人穿着“百人计划”的志愿者服装走在桥头乡唯一一条街上,路旁的人们总会私语几句,过路人也会偶尔驻足。根据我不小心听到的几句对话,我猜测他们是在议论大学生。在他们眼中,大学生是个无比优秀的群体。在山里,人们会把成为一个大学生看作孩子们走出大山改变人生的最好出路,对此我大体上认同。可是在大山之外,机遇多,变数多,出路广,成为一个大学生、硕士生、博士生究竟有多么重要我不得而知。书念得多和人生阅历广之间是存在一定矛盾的,不要用“大学也是社会”“做兼职也是工作”等来反驳这句话。我认识很多早早为自己生活打拼的人,他们有我的同学,有我同学的朋友,他们身上具备的素质是独特的。我佩服他们,我想大多数人也佩服他们。而观念上对他们还是不认可者居多,这种排斥不会说出来,但反映在个体身上,就是不敢走他们的路,不敢像他们一样去生活。车到山前必有路,人生需要规划,更需要变化,就像下棋,把自己走死的人通常是算得太远,忽略了棋局的变化。

支教时我们队最喜欢的课程可能就是给孩子们上体育课了。少数几个男生和我在一起打篮球,孩子们光着脚打着破烂不堪的球真是令我一阵心疼。看着他们开心的样子,说不上什么感觉,一是快乐原来可以来得很简单,二是快乐居然可以来得这么简单,前者是欣喜后者是心酸。更多的孩子喜欢打羽毛球和乒乓球,我不是反感男孩子玩这个,只是觉得中国的男孩子喜欢隔着一张网做游戏,像乒乓球、羽毛球。美国的男孩子喜欢隔着衣服做游戏,像篮球、橄榄球。这是否反映出了国家的差异呢?这种差异说不上谁好谁坏,不过对未来性格的培养,我更倾向于后者。

摘葡萄

山里的人也很淳朴,淳朴得可爱。一天晚上我心血来潮去买“爽歪歪”,据我猜测这种东西在山里没有多大市场,大多商品都已接近了保质期的末尾,只有少数新进的货。我不习惯买快过期的东西,便想把新的那箱打开。这时一直在和老板攀谈的人问了老板一句:“不是有以前的么?”老板笑笑说:让他们买点新鲜的吧。我一阵感动,突然想起了在大乐购超市买牛奶的经历:服务员总会把前几天剩下的牛奶摆到外边,新货摆到里边,每当有顾客去里边翻牛奶,服务员便一脸恼怒,“这外边不是有么?”这种对比令我感慨。

很庆幸被分到文县四中,校长和老师对我们的好我们会永远记得。在这里有支教的意境——和孩子们翻陡峭的山,喝山沟的水,自己备课讲课随心所欲的感觉真好;在这里也有意义,孩子们的基础确实很差,我们很尽力地在帮助他们,孩子们对我们很好,上课很积极,下课更积极,好多孩子和我们直到现在还保持着联系,收到他们发来的QQ消息依然让我激动。

很庆幸能和这么多优秀的伙伴在一起,一起上了十几天的课,打了十几天的牌,吃了十几天的饭菜,有一群一起为着同一个目标共同努力的朋友是多么大的幸事!所以在一起高三高四的,在一起传球的,在一起弹奏一张谱子的,在一起等着“复活”的人,才是最亲的。朋友不是嘴上说说,一起经历过才是朋友。

愿桥头乡的孩子们一切都好,走出大山。

愿二团二队永远“二”,永远一起“二”。

帮助中心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