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学们的家
但是,现在她已经哭了,我真的有些束手无策。我特别怕别人哭,特别是女孩子,不知道如何去哄他们。我想常用的大概也就两个办法吧,一个是若无其事地戏谑,但这适用于熟悉、细腻的人;另一个就是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但我感觉这个并没什么效果,因为人一旦哭起来,哭的原因就不那么重要了,重要的是他想哭,什么伤心事都会涌上来,即便没有涌上来,也会去把那些伤心事翻出来,让自己哭得更酣畅淋漓一些。这只是一种倾诉、宣泄,跟逛街、吃东西没什么区别。
我还是什么都没说,默默地看着她,小姑娘悄悄地从书包里掏出一个小塑料袋,里面装满了用纸叠的小船、星星、鹤……“刘老师,送给你”,我能看到孩子眼神里包含的内容,孩子不愿意让别人看到她给我送了东西,也不愿意让别人看到送的是什么。小女生自尊心都很强,怕老师不喜欢,也怕同学们笑话。
其实,我想对孩子们说,我真的不需要你们送我什么东西,我不缺什么,我只缺朋友。
地震后的山路
可是,孩子们的一份情,我又如何拒绝?回来的路上,在颠簸的汽车上,我小心翼翼地打开袋子,里面有个小纸条,大致是说,不希望我走,希望我能再待一段时间,没有钱买贵重的东西,只能叠一些东西给我……我又小心翼翼地把袋子包上,顿时觉得有些沉重:我拿什么来回报他们呢?
一个孩子哭了,一群孩子哭了,全班的孩子都哭了。我有些措手不及,同伴们在催我回去,可我实在舍弃不了我的孩子们。我必须尽快控制局面,于是我说我们一起唱歌吧,唱一首老师教给你们的《朋友》……
“这些年,一个人,风也过,雨也走……”
我再也控制不住自己的情感,眼圈里泪水肆意回旋,此般情形下,失声大哭是最享受的事情了,然而我绝对不能,我需要控制局面,要让孩子们停下这份伤感,开开心心地回家吃饭。
上学路上的同学们
我不忍心看着全班的孩子在院子里哭泣,特别是不愿让别的老师看到,于是我把他们领进了教室。没想到适得其反,到了教室里,孩子们的哭声越来越大。我又想出了另外一个办法,给他们每个人撕了一张纸,让他们把自己家里的电话给我写下来,说老师以后会给你们打电话。是的,这个时候最好是让他们有事情做。
这一招还真的有效,但我绝对不能停下来,我必须继续鼓动他们,但这实在不是我所擅长的,我当时真的有些小残忍,希望能继续沉浸在这种气氛中。
我好希望我的同伴能及时出现帮我解围,但我知道,他们也很伤感,他们也在思念自己的学生,他们没有来打扰我。
突然间有几个孩子冲上讲台,什么都没说,把礼物放在讲台上就回了座位。我清晰地记得,有一个学生送了我一个笔记本,有些发黄,分明是家长或者亲戚送给她,一直没舍得用,而她却给了我。那一刻我有些嫉妒教师这个职业,能够得到这么多人的爱戴;那一刻,我希望自己以后能成为一名教师。
但对待孩子,有时候就是得强硬起来……
还没有来,我们坐在路边等车,像是瘪了气的气球,也像是散兵游勇,孩子们吃完饭从家里出来,气氛明显轻松了很多,我也若无其事地逗他们玩。我觉得这才是正常的状态,希望他们每天都这样,童年也本该这样,开心,无忧无虑。
我们的车开了,我回头看看车窗外的他们,还好,他们已经坚强。
回到北京后,每天晚上都能收到孩子们的短信或者电话,有的是背着家长偷偷打给我的。电话里也许没有太多的话说,我只能一遍一遍地嘱咐他们要好好学习,要走出大山。我不能确定孩子们能在多大程度上理解或明白我所说的,但这是我对他们最大的希望了。
回到北京之后,我一直在想,我对不起这些孩子,他们太脆弱,他们必须变得坚强。我们走后,在这一两年里,或许还会有一个、两个,甚至无数个志愿者团队将出现在他们的课堂上,但短暂的欢乐,总伴随着离别的惆怅。
这样的感受不该是孩子们的生活常态。
');" class="a2">收藏会演结束,我们收拾东西准备回去,我刻意不再去接触那些孩子,甚至不再去看他们,因为我不知道,如果我看了他们,会发生什么。我觉得,哪怕让孩子们觉得我是无情无义的,也比让他们哭泣要好。童年,应该是美好的,应该是开心的,不应该被太多的情感冲击。山里的孩子生活上很是坚强,但他们的心理很脆弱,特别是自尊心很强,如果他们受到伤害,恢复起来恐怕会很缓慢,而且那时我已经离开了。
然而,我还是不能不看他们。我发现自己好纠结,从来没有这样,虽然我总是试着照顾别人,并试着让别人感觉不到我的照顾,但有时候也会不计后果地做很多事情。而这次实在不同:我面对的是孩子,他们几乎没有反抗的力量,甚至连反抗的勇气也没有。
其实人总是这样,特别是我们这样的人,总是会不由自主地同情弱者,面对那些孩子,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去爱他们,而且不能伤害他们。
我用余光扫了一下我们班的那些小孩,他们聚在院子的一个角落,一起闹着,也有的在看着我。那种目光,像是在问:刘老师明天还会不会来给我们上课?刘老师什么时候走?刘老师还会再来看我们吗?一瞬间,这一个月来跟他们在一起的瞬间不停在脑海闪过,是下意识的,但也许是主动的。我希望牢记再牢记这些瞬间,这种真挚和美好,将会是我今后一段时间生活的动力。
我还是没有看他们,但我的心分明很痛,这种纠结、伤感的离别,是从来没有过的。从初中、高中,到大学、研究生,数次毕业、数次离别,从没像今天这样伤痛。那时候,我们醉过、哭过、笑过、拥抱过,我们在倾盆大雨的海滩上踢球,然后一起跳进大海,但我们还是没有伤感,因为我们知道我们以后还会见面,不管是约好的还是邂逅。然而这次,我想,如果我不主动再来看这些孩子,我永远不会再见到他们了吧。
孩子们终于按捺不住了,他们怕我就这样离开。直到后来我才知道,他们中的很多人都给我准备了礼物,他们想给我,所以一直没有离开,一直在寻找机会。
或许是他们商量好了的,或许不是。班长走过来跟我说,一个小朋友哭了,让我去看看。我知道这个孩子,家访到过她家,是个很开朗、朴实的女孩,家里条件一般,成绩也一般。我走过去看着她,小姑娘哭得眼睛红红的。我一句话也没说,因为我知道,这时候说什么都是多余的。我想如果他们还没哭,那么我可以高谈阔论一番,转移一下他们的注意力,耗掉剩下的时间,直到我们离开,他们也许就不会哭了。
同学们的家
但是,现在她已经哭了,我真的有些束手无策。我特别怕别人哭,特别是女孩子,不知道如何去哄他们。我想常用的大概也就两个办法吧,一个是若无其事地戏谑,但这适用于熟悉、细腻的人;另一个就是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但我感觉这个并没什么效果,因为人一旦哭起来,哭的原因就不那么重要了,重要的是他想哭,什么伤心事都会涌上来,即便没有涌上来,也会去把那些伤心事翻出来,让自己哭得更酣畅淋漓一些。这只是一种倾诉、宣泄,跟逛街、吃东西没什么区别。
我还是什么都没说,默默地看着她,小姑娘悄悄地从书包里掏出一个小塑料袋,里面装满了用纸叠的小船、星星、鹤……“刘老师,送给你”,我能看到孩子眼神里包含的内容,孩子不愿意让别人看到她给我送了东西,也不愿意让别人看到送的是什么。小女生自尊心都很强,怕老师不喜欢,也怕同学们笑话。
其实,我想对孩子们说,我真的不需要你们送我什么东西,我不缺什么,我只缺朋友。
地震后的山路
可是,孩子们的一份情,我又如何拒绝?回来的路上,在颠簸的汽车上,我小心翼翼地打开袋子,里面有个小纸条,大致是说,不希望我走,希望我能再待一段时间,没有钱买贵重的东西,只能叠一些东西给我……我又小心翼翼地把袋子包上,顿时觉得有些沉重:我拿什么来回报他们呢?
一个孩子哭了,一群孩子哭了,全班的孩子都哭了。我有些措手不及,同伴们在催我回去,可我实在舍弃不了我的孩子们。我必须尽快控制局面,于是我说我们一起唱歌吧,唱一首老师教给你们的《朋友》……
“这些年,一个人,风也过,雨也走……”
我再也控制不住自己的情感,眼圈里泪水肆意回旋,此般情形下,失声大哭是最享受的事情了,然而我绝对不能,我需要控制局面,要让孩子们停下这份伤感,开开心心地回家吃饭。
上学路上的同学们
我不忍心看着全班的孩子在院子里哭泣,特别是不愿让别的老师看到,于是我把他们领进了教室。没想到适得其反,到了教室里,孩子们的哭声越来越大。我又想出了另外一个办法,给他们每个人撕了一张纸,让他们把自己家里的电话给我写下来,说老师以后会给你们打电话。是的,这个时候最好是让他们有事情做。
这一招还真的有效,但我绝对不能停下来,我必须继续鼓动他们,但这实在不是我所擅长的,我当时真的有些小残忍,希望能继续沉浸在这种气氛中。
我好希望我的同伴能及时出现帮我解围,但我知道,他们也很伤感,他们也在思念自己的学生,他们没有来打扰我。
突然间有几个孩子冲上讲台,什么都没说,把礼物放在讲台上就回了座位。我清晰地记得,有一个学生送了我一个笔记本,有些发黄,分明是家长或者亲戚送给她,一直没舍得用,而她却给了我。那一刻我有些嫉妒教师这个职业,能够得到这么多人的爱戴;那一刻,我希望自己以后能成为一名教师。
但对待孩子,有时候就是得强硬起来……
还没有来,我们坐在路边等车,像是瘪了气的气球,也像是散兵游勇,孩子们吃完饭从家里出来,气氛明显轻松了很多,我也若无其事地逗他们玩。我觉得这才是正常的状态,希望他们每天都这样,童年也本该这样,开心,无忧无虑。
我们的车开了,我回头看看车窗外的他们,还好,他们已经坚强。
回到北京后,每天晚上都能收到孩子们的短信或者电话,有的是背着家长偷偷打给我的。电话里也许没有太多的话说,我只能一遍一遍地嘱咐他们要好好学习,要走出大山。我不能确定孩子们能在多大程度上理解或明白我所说的,但这是我对他们最大的希望了。
回到北京之后,我一直在想,我对不起这些孩子,他们太脆弱,他们必须变得坚强。我们走后,在这一两年里,或许还会有一个、两个,甚至无数个志愿者团队将出现在他们的课堂上,但短暂的欢乐,总伴随着离别的惆怅。
这样的感受不该是孩子们的生活常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