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48年,包含那句著名的但被普遍误读的“工人没有祖国”的《共产党宣言》在伦敦发表之际,几乎整个欧洲都被一场革命运动所震动,这场革命用新的术语提出了民族问题(le problème national),并揭示了民族力量(les forces nationales)异常强大的影响:它使某些国家走向统一,使另一些解体;有的朝着反动的方向,有些朝着进步的方向行进。在一个多世纪的时间内,每当社会主义运动组织并发展起来,就会在社会、政治变化的构思中融入这股不断增长的民族主义力量。民族主义问题在19世纪社会主义演变过程中的提出方式可从三方面加以考虑,这三方面对应着三个历史阶段。
在第一阶段中,有关民族的争论被普遍化,同时大的统一运动开始出现。法兰克福议会(l’Assemblée de Francfort)要赋予统一德意志一部宪法,意大利也在寻求统一。但是,要求独立的波兰却动摇着俄罗斯帝国的统一。科苏特(Kossuth)挥动着匈牙利革命的旗帜,整个奥匈帝国总体上都在遭受民族(nationalitaire)运动的折磨。在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整个时期,欧洲社会主义者们不断寻求如何定义眼下遇到的这些现象,并在其关注领域内给予一定位置。从马克思到列宁,所有社会主义者都讨论民族问题,思考的方式却各不相同:对于一些人而言,它属于革命战略范畴,而另一些人则是从理论层面提出民族问题。
随着1917年俄国革命的爆发,一个新的阶段开始了。革命在一个社会、经济发展滞后的多民族国家(un pays multi-national)爆发,并且只在这类地方爆发。作为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它同它的问题一起被封闭在一种异常孤独的境况中,对它而言,它将不再根据之前的理论辩论,而是根据其内部情况和资本主义环境在民族问题领域定位。保护既存社会主义的意愿将深深地烙在该时代国际共产主义战略上,并将引起该战略的理论化,其严密性和一致性与此前的讨论广度形成了鲜明对比。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社会主义国家数量迅速递增,由此产生的问题也将发生变化。显然,即便各社会主义国家的力量不再同从前一样,社会主义国家与非社会主义国家的关系从实质上看也近似于此前阶段的情况。然而,一个新问题:社会主义国家间的关系问题出现了。
这类问题很多:社会主义在不同阶段如何掌控民族问题?社会主义大发展时代有没有为民族主义现象留有一席之地?在思想的演变及其落实过程中,历史形势有怎样的影响?当下社会主义阵营的争论与往昔震动欧洲社会主义者的争论之间有何关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