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细页面

打工文学是当代文学不可或缺的成果——访中国作协副主席陈建功
在线阅读 收藏

2008年7月上旬,《打工文学》周刊创刊前夕,本刊记者对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陈建功作了一次专访。陈建功围绕记者提出的问题侃侃而谈,他认为“打工文学已经成为了不可低估的文学现象”,作家们在打工文学中塑造的打工者形象已经成了“变迁的时代民族心灵史的一部分”。

陈建功对本刊提出了热情的鼓励和宝贵的建议,他指出我们刊物的诞生是应了打工文学繁荣发展之“运”,“创办正当其时”,他希望我们的刊物能“有定力、有主张、有选择”,用作品证明刊物品质,用坦率的批评推动打工文学健康发展。

记者:打工文学已经成了新时期一个非常重要的文学现象,成了新世纪社会主义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我想请您谈一谈打工文学的出现对中国文学的发展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关注、扶持打工文学具有何种现实意义。

陈建功:打工文学是与“打工潮”相偕而生的文化现象。其实,在中国现代文学史里,文学中的打工者形象早就有了。比如老舍笔下的“骆驼祥子”,就是一个粗胳膊大脚闯入北平的“打工者”。解放后,新中国建设时期,更有大批的“乡下人”形象在文学作品中得到表现。但“打工潮”应该是改革开放以后独特的社会现象,由此而产生的打工文学已经成为不可低估的文学现象。要说到打工文学对中国当代文学发展的影响,首先要对打工文学作一个界定。我认为,打工文学应该是由“打工者”创作的反映“打工者生活”的文学。第一个前提是很重要的。近几年,我们的专业作家们关注现实生活,也塑造了很多优秀的打工者形象,为反映打工者的生活状态和精神风貌,做了极大的努力。比如贾平凹的《高兴》、孙惠芬的《吉宽的马车》,等等。但我认为我们所说的打工文学,指的还是由打工者创作的反映打工生活的文学作品。

就打工文学的思想艺术成就而言,其自身的价值以及可以想见的前景,已经成为或必定成为当代文学不可或缺的成果。打工文学因其情感之真挚、生活之鲜活,极大地满足了广大打工者乃至亿万群众的文化需求。文学中的打工者形象,以丰厚的历史内涵和时代特色,凝聚着人生的艰辛和血汗、挣扎和悲苦,更折射着一代新人成长的历程和预示着一个新的时代来临的曙光。我以为,在中国当代文学的人物画廊里,“打工者”的艺术形象谱系正在逐步形成,同时打工文学正逐渐成为这个变迁的时代民族心灵史的一部分。

打工文学给文学发展带来的启示更是不可低估。首先,它给文学带来了充盈着生活血脉的鲜活的质感。其次,它给文学带来了对普通人平凡生活和心灵世界的关注。再次,它给文学带来了真挚而素朴的表达。还有,它所培养出来的新人,将为文学队伍提供可贵的新鲜血液。

文学一旦被关入书斋、进入庙堂,就苍白了,就做作了,这是千百年来文学发展的历史昭示给我们的真理。而打工文学的创作者们对生活有铭心刻骨的体验,有揪心扯肺的酸痛,有激情涌动的感悟,也有素朴平实的表达,这些都是事关文学生命的所在。因此,打工文学的出现,除了是自身魅力的展示,也是对苍白与做作的冲击,对隔膜与矫情的挑战,尽管现在还不能说它已如钱塘潮涌,但已惊涛拍岸。扶持它、鼓励它、帮助它,对于我国文学事业发展的意义,是可以想见的。

坦率地说,包括我在内的许多作家、评论家、文学工作者,也都曾经有过“打工”的经历,当然,我们当年所面对的环境和今天的“打工者”所面对的环境已经有很大的不同。但想起我们的年轻时代,面对“打工作家”的涌现和打工文学的兴起,我们及时地对其加以关注、研讨,不仅仅是一种社会责任,更包含了我们对劳动者的敬意和深情。

记者:目前,打工文学中已经产生了不少优秀作品,其所具有的艺术价值与一些知名艺术家的作品的价值相比毫不逊色,但也有观点认为打工文学作家的写作素养和理论准备普遍都还不足,那么您认为打工文学和打工作家有哪些优势和不足呢?

陈建功:优势,我已经说过了,丰富的生活积累,真切的生活感受,素朴的、少有雕琢的表达,等等。如果问我期待他们在哪些方面有所提升的话,我认为,更广阔地拓展自己的生活和艺术视野,是打工文学作家们实现新突破的关键。当下打工文学作家的文化修养,应该说比高玉宝、胡万春时代的作家们要全面得多了,但仍有许多缺憾。

我相信,有理想有抱负的打工文学作家们,不会满足于一两篇作品的发表,也不会满足于一两次掌声,因为他们担负着为时代立德、为人民立功、为普通劳动者立言的责任,他们会以不懈的努力丰富自己、拓展自己,攀登思想和艺术的高峰。

记者:打工文学方兴未艾,已凭借其自身的社会意义、艺术特色和风格特点在中国文坛取得了一席之地,其实力、潜力不容低估。请您谈一谈打工文学未来的走向。

陈建功:我对此抱乐观的态度。我认为,未来的打工文学,在继续保持生活实感、时代气息、素朴表达的同时,会更加突出人文情怀的感召、新人形象的塑造、民间叙事的借鉴。文学不应仅止于悲苦的揭示与惨烈的展示,而更应从中挖掘人性的光辉与人生的启示;文学也不应只停留于故事的陈述与遭遇的述说,而更应为时代的画廊奉献新的人物和新的情感世界;文学也不应只满足于陈旧的表现,而应借鉴中外文化的艺术成果,特别是从民间叙事中找到具有中国特色、中国作风的叙事特色,熔铸百家,自成一家,营造自己独有的艺术世界。

我相信,未来的打工文学会在这些方面有更大的突破。

记者:我们创办这个周刊的主要目的就是扶持打工文学作家、推广打工文学作品,请问我们应该怎样做,才能更好地实现这一目的?

陈建功:贵刊的创办,此其时也,此其时也!可以说是应运而生,是应打工文学繁荣发展之“运”,应打工作家如雨后春笋之“运”。首先要向贵刊祝贺,向贵刊同仁致敬!

一个刊物也好,一个作家也罢,最终要靠作品说话。作品能否被专家肯定、受读者欢迎,最终要由历史说话。办一个刊物,切忌左摇右摆,喧嚣骚动,在文学观念上,要有定力,有主张,有选择。

我希望贵刊在发表作品的同时,也发表一些读者特别是打工者的读后感,加强作家与读者的互动,鼓励直言,甚至当头棒喝,以坦率的文艺批评精神,推动创作的健康发展。

帮助中心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