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细页面

打工文学与外来工文化权利的实现
在线阅读 收藏

中国改革开放近30年来,伴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与城乡关系的转变,亿万计的外来劳务工涌进了城市,“民工潮”成为中国社会城市化进程中一道特殊的风景线,以反映这一社会群体生存状态和思想感情为主要载体的打工文学由此应运而生,并以其独具的原创特色和生活优势,成为中国文坛日益关注的文学现象。

深圳是我国打工文学的策源地,1984年以来深圳开始涌现出一些反映打工生活的作品,出现了一批优秀的打工作家。打工文学真实地反映了成千上万的打工者在市场经济的浪潮中背井离乡,从农村走向都市,从农业文明走向工业文明的漂泊生活。作品着眼鲜活的现实,真切地反映打工者的心声,受到了广大打工者的喜爱。

当年,中国最早的打工刊物深圳宝安的《大鹏湾》单期发行量稳居10万份,而着力发表打工文学作品的《佛山文学》单期发行量曾高达50万份,这表明打工文学拥有庞大的读者市场,在中国当代文学的生态中拥有一席之地。2004年,全国青联等单位还设立了奖励打工文学创作精品的全国性大奖“鲲鹏文学奖”。

从第一批打工文学产生到现在,已经历了20多个年头,深圳宣传文化部门和文学艺术界一直对其给予不同程度的关注。2000年,深圳市和宝安区联合以“大写的20年·打工文学研讨会”为题,组织了一次全国性的学术研讨会,客观上起到了为打工文学正名的作用。2005年11月深圳读书月活动期间,深圳市文联与相关部门合作成功举办了“第一届全国打工文学论坛”,文学理论界的专家学者,与打工作家汇聚一堂,就打工文学的社会、历史、美学、文学等方面的问题展开对话;打工文学第一次被提到了与构建和谐社会息息相关的高度。鉴于第一届打工文学论坛的成功举办,市区等部门提出每年在深圳读书月活动期间举办一届打工文学论坛,得到了市委宣传部、读书月组委会的大力支持。在2006年“第二届全国打工文学论坛”期间,来自国内的专家学者,对于深圳扶持打工文学、实现外来工文化权利的做法给予了高度评价。2007年的读书月活动,我们将举办规模更大、规格更高、内容更丰富的“第三届全国打工文学论坛”。

我们之所以关注和扶持打工文学,是因为我们清楚地认识到,外来劳务工为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建设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他们既是经济建设的重要力量,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因素,他们不仅应享有政治权利﹑经济权利,同时也应享有文化权利。面对现实生活中紧迫的文化饥渴,这种文化权利包括文化享受的权利、文化参与的权利、文化创造的权利、文化成果受到保护的权利,而并非仅仅是为他们提供一些文化娱乐活动,以解决他们业余生活单调枯燥的问题。参与打工文学创作,就是他们实现文化创造权利、表达精神诉求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要通过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积极探索文化为打工者服务的种种形式、载体和保障职能,充分实现打工阶层作为社会公民的文化权利。

在2011年世界大学生运动会广告词征集过程中,全国有很多专家参与投标,最后选中的是来自深圳一位打工妹的作品:“深圳,与世界没有距离”。许多事实证明,打工群体中有许多文艺人才,他们也是文化建设不可忽视的一个方面军。在这方面,深圳市委市政府举办了一些有益的实践活动,如定期评选“优秀外来劳务工”、扶植打工文学作家、扶持大家乐广场、举办一年一度的“外来青工艺术节”等。

实践使我们认识到,打工文学在构建和谐文化、建设和谐社会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作为观念形态的“打工文学”,有先进、落后和腐朽之分。积极向上的打工文学是先进文化的当然组成部分,对打工群体具有号召、凝聚、整合、同化的功能;打工群体的文化人才,也会以其丰厚的人才资源和创造活力催生出深邃的思想成果、生动的文化精品,成为当代中国重要的精神文化宝库和活力源泉。清新刚健的打工文学作品和歌舞、戏剧等文化艺术形式,对进城务工青年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对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教育,对社会公德、家庭美德和职业道德的教育,会起到其他文艺形式难以替代的效果。这对保证打工文学、打工文化的社会主义方向,推动进城务工青年培养现代公民意识,提高其思想文化素质具有非常现实而深远的意义。

今天,我们策划编选出版《打工文学作品精选集》,旨在研究和弘扬有本土原创特色的打工文学。本书的具体编选和联系出版,杨宏海同志费了很多心血。长期以来宏海同志为打工文学做了大量艰苦而细致的工作。记得在20世纪90年代初,我当时任职深圳市文化局,分管艺术与文化理论研究等部门,宏海同志在局里从事理论调研工作,因工作关系,我们经常一起探讨特区文化的现象与理论,其中打工文学就是他的主要关注点。对宏海以大文化视角,关注特区文化新生事物的做法,作为分管领导,我一直予以赞赏与支持。他曾在2000年编辑出版过《打工世界》一书,引起国内文学界的关注。进入新世纪,我们又一同在深圳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工作,打工文学亦是我们关注的热点。继续扶持打工文学,探索公共文化服务形式、实现打工群体的文化权利是我和宏海以及文联、作协同志的共识。我们还提出将对打工作家作品的扶持指导,纳入我市文学创作工程之中,此建议也得到了市委宣传部的大力支持。

在宏海同志与市作协、市评论家协会以及部分专家学者、打工作家、诗人朋友的共同努力下,这套《打工文学作品精选集》得以正式出版。这套《打工文学作品精选集》(分“小说集”和“诗歌、散文集”两卷)展示了“底层写作”的原创特色和粗粝的风格,推出了一批较有实力的打工作家。早期打工文学创作主体比较单一,大多数是来自底层和打工第一线的打工者,如张伟明、林坚、安子等;而新的打工文学创作主体显然要全面广阔得多,除了传统文化人或知名作家不计此例之外,既有来自打工第一线的作家,如郑小琼、孙恒等,也有一些多重身份的创作者,如谢湘南、戴斌、柳冬妩等,还有一批身份在变化的打工文学创作者——自由撰稿人,如徐东、王十月、叶耳等。打工文学创作主体的变化,既是由这一文学样式本身的影响日渐深远而引起的,又是由整个文学市场的分合聚散来决定的。总的来说打工文学从珠三角逐渐向内地扩展,从边缘逐渐渗入主流文学圈,它对文坛内外的影响,已远大于它单纯的文本价值本身;打工文学作者不但直接参与了城市物质财富建设,同时也逐步介入到城市的文化创造中来。

这套《打工文学作品精选集》反映鲜活的现实,抒发打工者心声,所选作家作品重塑了打工文学的形象,也部分地改变了当下文坛的地图。但是由于种种原因,该书也存在一些局限与不足,如较多的创作者偏重于关注自我情绪的表达,追求某种偏激的情绪而去着意渲染苦难……而对朴素、厚重、美好等审美因素关注不够……正因如此,为了集中回顾和总结打工文学,展示和探讨这一创作群体的创作状态,推动打工文学迈上新的台阶,我觉得这套精选集的出版,是一件非常有价值的事情。我相信,这对提高深圳和全国的打工文学创作与理论研究水平,繁荣和发展深圳的文化艺术事业,推动和谐深圳、效益深圳的构建,都将起到积极的作用。

写于2007年10月15日

[作者系中共深圳市文联党组书记、主席;本文是为杨宏海主编的《打工文学作品精选集》(海天出版社,2007年11月第1版)作的序]

帮助中心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