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工文学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兴起,至今已走过20多年的历程。1992年,我在深圳市文化局工作期间,曾与海天出版社的同仁策划出版了国内首部“打工文学系列丛书”,较早地推出了安子、林坚、张伟明等一批打工文学作家的作品;2000年我任职深圳市特区文化研究中心,主编出版了56万字的《打工世界》(作品评论集),并据此召开了全国首届打工文学研讨会;进入新世纪后,我被调到深圳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也与有关部门合作,创办了“全国打工文学论坛”,并将其纳入深圳读书月的品牌活动之中。近年来,深圳市推出“中国改革开放文学30年创作工程”,在市委宣传部、市文联领导的支持下,我与文学界同仁共同策划编辑出版了《打工文学作品精选集》,之后又着手编辑这部《打工文学备忘录》,旨在在迎来改革开放30周年前夕,对打工文学及其研究作一个回顾与小结。
曾有一些朋友问我:“为何对打工文学情有独钟?”我想可能首先与自己的经历有关。当年我是上山下乡的知识青年,而后又被分配到工厂做工,经历过艰苦生活的磨炼,对打工阶层颇为熟悉。更重要的是,我认为打工文学是打工者发自心灵的呐喊,是他们植根生活创造的文化品牌,为当代文学提供了新鲜而丰富的中国经验,很有必要将其记录下来,作为当代文学发展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人文资源。所以,我20多年来一直跟踪这股文学新潮,搜集整理相关资料,希望能为文坛留一种具有时代特色的文学“特产”。
回想起来,在深圳这个拥有最多外来劳务工的城市里,打工文化与打工文学一直受到主流社会的关注和扶持。深圳最早提出实现包括百万外来劳务工在内的市民文化权利,这就包括了实现他们进行文化创造的权利。从大家乐文化广场的倡导,外来青工文化节的诞生,到“全国打工文学论坛”的创立,无不体现出这座城市管理者们的远见卓识。在打工文学发展过程中,有很多人满腔热情地为此付出了心血。深圳市领导李意珍、王京生先生长期重视、扶持打工文学;中国作协、广东省作协、省评协的领导也经常给予关心和指导;市文联党组书记、主席董小明先生与市委宣传部副部长段亚兵先生明确提出要将扶持打工文学列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国内众多的报刊媒体也为宣传、推介打工文学不遗余力……
在编辑这套《打工文学备忘录》过程中,《人民文学》副主编李敬泽先生在百忙之中拨冗参与策划指导;深圳市评论家协会主席、恩师胡经之教授热情应允为本书作序;深圳市作家协会秘书长于爱成先生、深圳市评论家协会秘书长李华先生以及王十月、郑小琼、陈劲松、宋兴明等人,都提供了热情的帮助,做了切切实实的工作。此外,《打工文学备忘录》的出版得到了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和深圳市宣传文化事业发展专项基金的支持和资助,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写于2007年10月28日
(作者系深圳市文联专职副主席,深圳大学特聘教授、硕士生导师;本文是作者主编的《打工文学备忘录》的编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