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细页面

打工文学是打工者心灵的呐喊
在线阅读 收藏

昨天,作为全国打工文学重镇的深圳又迎来文学盛事,由深圳读书月组委会办公室、市文联、宝安区委宣传部和深圳特区报“文化星空”等单位联合主办的“第三届全国打工文学论坛”在宝安举行。来自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人民文学杂志社、小说选刊杂志社等单位的著名专家学者,广东省、深圳市的领导、专家及打工文学作者共60多人相聚一堂,纵论打工文学的发展现状及未来走向,并对打工文学作者的作品进行了文本研究。

深圳市委宣传部副部长段亚兵、广东省作协专职副主席吕雷、中国作协创研部副主任蒋巍出席论坛并发表了讲话,谢冕、洪子诚、孟繁华、李敬泽、李杨、邵燕君、冯敏等著名专家学者也应邀出席了论坛,并相继作了精彩发言,探讨了打工文学的特质问题,包括打工文学是要继续保持粗粝的本色,还是要不断的提升并精致化?谈到了打工文学与文化生产的问题,谈到了打工文学与城市文脉发展的关系,谈到了打工文学要保持它的真实经验、保持它的战斗性,同时要警惕打工文学写作的格式化等问题。专家们认为,打工文学是最贴近时代的一种文学形态,因为打工的生活、打工的文学,跟市场经济、国际资本、文化冲突、社会转型紧密地交织在一起。没有其他哪一种文学样式有打工文学这样紧密地跟这些宏大的社会转型连在一起,所以它不得不带上非常强烈的时代性和特殊性。

过去很多打工文学作者提出,社会对打工文学还是停留在从社会学角度来关注这一现象,而没能真正从文学的角度来关注。而本届论坛突出强调了对打工文学作品的精细研究,即文本细读,邀请了全国八位著名学者和深圳大学六位教授等为本届论坛特别撰稿,对深圳及珠三角知名的打工文学作者的作品进行研读,并从这批打工文学作者中选出王十月、戴斌、张伟明、谢湘南、郑小琼等六位打工文学作者的作品作为重点研究对象,采取“一对一”的方式来进行研究,同时也采用综合论述的方式来对其他打工文学作者的作品进行集体性研究。

两部阶段性打工文学总结文本也在论坛期间推出了,即《打工文学作品精选集》和《打工文学评论集》。两部文集收集了深圳打工文学作者乃至全国有名的打工文学作者的代表性作品,进行集中编印,同时将近30年来关于打工文学方面的研究论文结集出版。

本届论坛上午在会议室举行,下午会场移至打工的现场——宝安索佳工业园,更体现了现场感。与会嘉宾和打工文学作者在工厂研讨、交流,并与打工工人进行了文学对话。论坛还特别增设了一项富于创造性的活动,即举办了“打工原创诗文朗诵会”。昨晚,在索佳工业园的工厂现场,数千名打工工人参加了这场朗诵会。朗诵的作品全部是近年来涌现出来的优秀打工诗文作品,其间还穿插了北京、宝安两个打工艺术团的部分节目。为了丰富朗诵会内容,突显朗诵会的价值和意义,除了精选打工文学作者的诗文外,本届论坛还特别增加了打工家书和打工日记的朗诵内容。当晚,台上台下互动交流,融为一体,令与会者深深感受到了一种诗歌的感动与精神的震撼。

深圳市文联专职副主席杨宏海表示,打工文学其实就是打工者心灵的呐喊,它表现了打工者自我关怀和渴望社会关怀的一种情感。深圳读书月是一场文化的狂欢节,鼓励全民阅读,带给广大市民包括打工者越来越多的读书机会,而这个全国打工文学论坛则是体现“打工者写”和“打工者读”这样一种精神诉求的文化狂欢节,它既有打工者用写作表达自己的诉求,同时他们的作品拿出来以后,又是可以给全社会的读者包括打工者“读”的,这里面就体现了他们的自我关怀和社会关怀,也体现了打工文学的一个很重要的内涵。

(原载2007年11月23日《深圳特区报》)

帮助中心电脑版